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水啊,水





             人啊,你们要赞美水!

  在支撑地球生命存在的诸多条件中,阳光、空气和水是更加基本的,从而也是最主要的三大要素。如果再把阳光、空气和水作一番比较,我们又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缺水的——这里指的是淡水,亦即饮用水——而且不容易得到。
  尽管人类居住的地球有70.8%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全球藏水总量约13.7亿立方公里,可是淡水只占2.53%。在所有的这些淡水中,又有68.7%储存于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及永久性“雪盖”中,人类利用这些淡水资源尚需时日。
  淡水所占的比例是少而又少,但地球上海洋的幅员却是如此广阔,其总量的浩瀚与丰富在通常情况下绝不可能使人类步入缺水的危机。问题是:至今在绝大多数地球人的心目中,水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到处都是对水资源的过量盲目开采、肆意挥霍浪费以及粗暴的践踏与污染。
  水是那样普通,普通到让人须臾不可离开,而又随时可以忘却。人只是在饿的时候想到吃饭,渴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粮食和水本身,可以说从未关心过。
  水,总是在流动着,黄河长江,载浮载沉,滔滔东去,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然后赤条条地涌进大海。
  水的历程造就了生命的历程,却又隐身于生命之内。有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流淌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之中。
  便有人类的灵智闪射、目光流转。
  便有狮虎的独步天下、王者风度。
  便有花木的挺拔茁壮、千姿百态。
  这个经纬万端的世界,一旦没有水,就将归于死寂。
  时光之箭也会黯然落地。
  当我们说土地是人类惟一的立足之所,当我们说森林是陆上最大的生态中枢,当我们说万类万物是从始到终的人的至爱亲朋时,水则是维系这一切的命脉所在。
  任何一滴水的回溯,都包含着古老的鸿蒙沉寂,以及随后的气象万千。当封闭在地球岩石之中的水终于被释放,水气上升为大块积云,严密厚实地包裹着地球,挡住了太阳强烈的辐射,地壳开始冷却,从岩石凝结的温度——538℃至1093℃——下降到水的沸点100℃以下。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这天是如此的重要:雨点落在地上不再顿时化为蒸气,而是留下来聚积着,滋润光秃秃的地球,“过了大约十亿年才填满了那些海洋,”在另外一些低洼谷地,则成为河流。雨水不含盐分,“所以最初的海洋基本是淡水海洋”。但,雨水一经降落地面,便滔滔不绝地冲刷岩石土壤将大量的盐分冲入海洋。而每天亿万吨的海水成为蒸气浮人大气层又化为雨水回落地球时,却把原来所含的盐分留在海里了。
  海洋的含盐量与日俱增。
  人和别的生物却享用着淡水。
  水的循环便成了大自然中最伟大的循环之一,并且最充分地显示着自然规律的不可更移:水,始终按照形成初始所给定的形式,由太阳将海洋和别的地表水蒸发,成为水汽,上升到天空凝结为云,云层厚积而成雨云,雨云不堪重负而坠落为雨
  这意味着:它是从始至终,始终如一的。它用不着创新,对自然规律而言,开始便包括了一切。它永远是老的、旧的,又总是新的、美的。
  人可以破坏乃至毁灭它,但不能改变它。
  每一个普通人体含水50升,占体重的65%至70%;占人体组织的70%—75%;血液几乎是100%;就连骨骼也占20%。
  人的生命、灵智、灵魂是由人体内无数根水柱托起的。
  湿润的眼睛是活的。
  干枯的灵魂是死的。
  人体中的水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输送营养物质、排除废物,忙碌而有序。同时,水也参与化学反应,与蛋白质。糖及磷脂结合,发挥复杂的生理作用。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喝2200毫升水,再加上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内生水约300毫升,总共为2500毫升,每天经肾、肺、皮肤和粪便排出与此相等数量的水。
  简言之,这每天、每天中稍加间隔就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水的补充和排出,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内容。
  有绝水者,活不过7昼夜。
  但,倘若喝水而拒绝进食,却可以生存60天至70天,这是因为如果人体内的水损失20%而又得不到补充,就无法进行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正常活动。

  水的流转是生命的流转,
  水的渗透是生命的渗透。
  水的交融是生命的交融,
  水的永续是生命的永续。

  1875年是不能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首先提出了关于生命圈的概念,并找到了相应的表达术语——生物圈。这一极富想像力的“圈”的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1925年,苏联科学家兼思想家维尔纳德斯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圈的科学论著,到1942年,这一著名的划时代学说从框架到内容臻于完备,并为学界公认。
  生物圈——在维尔纳德斯基看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生存环境的总体——同时他又指出——一旦生命物质与岩石圈、水圈、气圈发生相互作用,它们就又被赋予了新的属性和性质。
  水,既是生物圈的基质、材料,又是生物圈的物质、能量转换,循环的载体、媒介。
  水,是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圈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水的存在,有赖水维系。
  水,维持着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平衡及运动。
  有没有生物圈的水。没有没有水的生物圈。
  没有生物圈的水依然是活水。
  没有水的生物圈必定是死物圈。
  公元前七世纪至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曾指出:水是形成万物始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于水。
  中国春秋时代末年,开创老庄之学从而也是中国哲学先河的老子,以水喻“上”、喻“天之道”,同时也包括了在我读来对水的空前绝后的赞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似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天才的目光总是能穿越时空不期而遇。
  十九世纪的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爱默生在帕然和精神》中说:
  我们在世界秩序中所赞赏的总和是延续分化的结果。它的柔和就是瀑布之顶的滑动。它的持续存在即不断开始。每一个自然现象是一种流出,其流出之源也是一种流出,每个源头都有新的流出……经常出现的不是原因,而是新的效果,自然界处处都是由高处向低处坠落。
  老子说江海之水“善下之”,爱默生说“自然界处处都是由高处向低处坠落”,并认为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种“善下”与“坠落”,在精神和文化上对人的启示如同水或大自然的孕育人类一样,本来都是可以而且应该万世永续的啊!
  毫无疑问,如同断流、干枯与污染已经证实流水不再浪漫也不再纯净一样,在爱默生时代及之后,此种启示已经中断,而且被中断得如此粗暴、残忍。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和人的社会的冷漠与污浊。
  面对已经逝去的清水,正在流动的浊水,人类还能无动于衷吗?
  尽管,水“不争”、“不自见”、“不自以”、“不自伐”、“不自矜”;水总是往低处流,自甘坠落,滋润万物;水甚至无色。柔弱,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藏污纳垢面自净;水不以细小而细小,不以博大而博大,不以绵长而绵长,不以奉献而奉献,水只是水自己;然而人类便能以此种种而继续漠视水的存在和遭遇吗?

    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众多的河流、漫长的流程,都是天然的启
  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是多灾多难而又源远流长的。

  叙述黄河、长江以及中国的众多的河流,便不能不略说作为世界最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这块土地的几乎是全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此种环境所带给人的冷峻及荒凉的感觉。中国的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部是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以及浩瀚的大漠、戈壁,西南是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的大海。
  高则高矣,寒则寒矣,荒则荒矣。然而文明的发生以及流出,却似乎是正好居其高而临下,因其寒而严谨,得其荒而博大,若黄河、若长江。
  中国大地上如果只是流淌着黄河、长江,便仍然是干渴的,更谈不上气象万千,文明也将是瘦弱的且难以为继。
  中国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有78条。其中的长江与黄河不仅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巨川,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五,而澜沧江与黑龙江也在世界十大河流之列。中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和美国相近,而大河的数量却远多于欧洲和美国,就连面积为中国的两倍多的北美洲,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大河的数目也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二。中国天然河流的总长度为43万公里,倘以诗人的想象河能牵水可绕的话,则可绕地球赤道十圈又半。
  我们该怎样感激造物主呢?
  在这片有着那么众多的大河流水的土地上,华夏先民才能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且延续几千年未曾中断,史称奇迹。作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她带给炎黄子孙的不仅是庄严的自豪,而且是一样庄严的思考。任何古老文明辉煌的另一面便是灾难,一个地域的文明的创造史也就是此一地域的人群的救荒史。
  奇迹不可能是永远的——黄河对我如是说。
  《水经注》称黄河为河、大河。《汉书·沟恤志》谓:“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若于四读,而河为宗。”也就是说,黄河被尊为百水之首、四渎之宗是很久很久的了。
  我们的前人曾经怀着对黄河的敬畏,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它的源头,并一次又一次地误入歧途。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即公元七世纪上半叶,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颇多争议。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0年清朝的拉锡,为探索河源曾到达星宿海;星宿海为黄河之源的说法又流传了多年。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在河源地区实地查勘后发现,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是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的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长近30公里,水量也高出两倍多,因此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比较充分。这样结论又回到了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人们争论的不少问题古人是早有定论的,我们总是不明白,但我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中。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喇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的最初水流。
  源头都是平静的。
  最初都是单纯的。
  黄河从河源以降,沿途汇合、集中了四十多条主要支流及千万条溪涧沟川,始得波涛澎湃、浪拍长空,并终于有了强劲的推动力,穿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
  黄河流域西起青藏高原,东至渤海之滨,南抵秦岭,北及阴山,为752443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区在内,共有耕地3亿亩,人口1.2亿。
  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这一段河长3472公里,落差3846米;上部是高山草原区,下部是峡谷区和宁蒙平原,流域面积为385966平方公里。
  观察黄河这一段流出的行程,其声势浩大,高差悬殊,已是初见端倪了。同时,你也将会发现,黄河其实并不自由,大自然给定的某些不可更改的条件,使它不得不绕道、弯曲、奔突。
  最初的流出之后,黄河曾经是从容宁静的,黄河水一点也不黄不浊,清清冽冽,有时甚至呈青蓝色。
  河源区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不是前推后涌的波浪,而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塘,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天高云淡,月色清朗时便闪闪烁烁,恍若群星,星宿海由此而得名。
  这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流出。
  黄河过星宿海东流到扎陵湖、鄂陵湖,这是黄河流域现存的两个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扎陵湖是浅显的,平均水深约8米;鄂陵湖深达20米,水呈青蓝色,典雅而庄重。
  黄河流经上游第一个县城玛多以后,绕积石山南麓,向东南而去,艰难险阻的行程由此开始。流过500公里的高寒山区之后,黄河受岷山阻挡折向西北,穿过若尔盖草原北部,与白河、黑河汇合,到达甘肃省玛曲县。玛曲以下至宁夏青铜峡,黄河进入峡谷河段,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等著名的峡谷有二十多个。黄河在峡谷中奔突,直到出青铜峡,地势豁然开朗,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上,河道平缓,流速较小,它西面的贺兰山阻挡着沙漠,北面的阴山屏障着西伯利亚寒流。远在西汉时代,这一带便成了黄河上游开发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
  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是为黄河中游河段,黄河过得河口镇以后,仿佛骤然得到某种指令,峰回路转,争速南下,开出一条峡谷把黄土高原一劈两半,成为陕西和山西的天然分界。峡谷两岸,千沟万壑,黄河在这一段流程中,先是左右逢源洋洋得意,接纳了从黄土高原腹地突围而出的众多的大小支流,呼唤、奔突、汇合,颇有王者风度。但,在这之后,黄河很快感觉到了流转的沉重,黄土高原的仅剩的表土几乎是一层一层地被冲刷到黄河中了,黄河水在这中游确切地说应该是黄泥浆水,把如此巨量的泥沙送到下游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
  仅以不大的支流窟野河为例,其流域面积不足9000平方公里,水量仅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却为1.3亿吨之多,比兰州以上河道的全部输沙量多出一半,平均每年从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刮走15700吨泥土,亦即每年剥去1.5厘米厚的地皮。如此之大的侵蚀力,可谓举世无双。其它如无定河、径河等支流每年平均含沙量也高达每立方米含沙139公斤至171公斤,真个是1斤水、6两沙,一处波涛万姓家,从此流浪走天涯。
  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达阴山、南抵秦岭的黄土高原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一片黄土地带,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区为43万平方公里。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甚细,孔隙甚多,含钙,垂直节理发育。干旱时坚如石块,一旦雨浇水浸则变成烂泥。流泥。黄土高原的内在因素便是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流失,如有流失的机会,则毫无眷恋之意潇洒而去。太行山、吕梁山、秦岭一带是我国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时节,暴雨落地便成洪流,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高原上,这洪流锋利如刀如锯,或切或割或剥,所向无敌,把黄土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形销骨立。
  如果把黄河中一年冲走的16亿吨泥沙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4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厚度约为1.5毫米到2毫米,层年累积,以5000年计,则为7.5米;以10000年计,则为15米;以10万年计,则为150米了!
  黄河沉重而疲惫地流动时,从河口镇到孟津,恰好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倾斜的地势,巨大的落差,提供给黄河强大的动力条件,居然重新浩浩荡荡。河口镇至龙门,行程725公里,河底落差600米,平均每100公里的流程就要降落近100米。巨大的落差,使挟裹了数以十多亿吨泥沙的黄河,声威不减,若咆哮的巨龙呼啸东去。
  如果说黄河因为黄土高原各支流的输送,不得不泥沙俱下的话,那么含沙量如此之大的浊流又凭借地势的落差,所造成的对河床的侵蚀使中游河段崖陡壁立,峡谷森森,则是黄河雕塑而成的真正的巨大杰作了。且以天桥峡为例,峡长20公里,两岸山如屏障,河心是盘石屹立,水流激荡,浪花飞溅。出天桥峡,400公里后是壶口断岩,黄河水从十多米的高处倾泻。坠落,是为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而不是龙门,龙门又称禹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开凿而成。两岸断壁如门,黄河浪则前仆后继夺门而去,直叩华山脚下的撞关。由撞关转向东流,又进入豫西峡谷,其中以三门峡为最著名,黄河水分成三股,在右边的人门、中间的神门、左边的鬼门间相拥相挤,人神鬼一概视而不见,三门之下一座高出水面二十多米的石峰矗立河水,是为“中流砒柱”。
  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理当感慨万千的。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西起太行山、伏牛山,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和黄海,南部和长江下游平原相接壤,3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寸土都是风水宝地。
  华北平原原先不是平原,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它是一片浅海,山东丘陵是海中岛屿。黄河、淮河以及从燕山、太行山上流出来的一些小河流水,先注入这个浅海再最后归宿大海,由这些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终于使浅海的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并不存在,浅海由泥沙淤积成陆地后,海河才发育而成。
  即使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初,因为地势低洼,黄河两岸并无大堤,因而黄河水是自由自在地四处漫流的,颇为放荡不羁,华北平原上便有了难以计数的水泊,往往是在一处流过同时泥沙淤积,便转而流往另一处。后来为了农业生产及农民定居的用水与安全,便筑堤束水,挖渠导流,到处淤积的泥沙便只能悉数堆积在河槽之内,使河床不断升高,堤岸也随之升高,日积月累,河底高出堤外平地,黄河之为“悬河”、“天河”由此而始。高高在上的黄河,其实内心里并不舒畅,因为既无支流汇入,也无水量补给,更无流域面积,再也不能随意地挥洒在华北平原了,充其量不过是借得一条路而已。
  从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是黄河的下游,水势已经平缓,河道淤积散乱。黄河两岸全靠大堤作为屏障,有的高出地面25米,有的达至10米。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以下的两岸大堤间一般宽达10公里,河南长垣大车集竟相距20公里。这段流程的黄河水合纵连横左右晃荡,流向紊乱不定,滩岸变化无常,是黄河决溢最多的河段。
  这个时候的黄河已经浑浊不堪了。
  泥沙混杂的黄河进入下游之后,因河底比降很小,浑水比重极大,便减缓了流速,甚至可能短暂的停止流动。但是,只要上游不断有浑水流转、水量堆积便促使暂停流动的浑水又开始流动,如是停滞一流动一又停滞一又流动的规律,被称为浆河现象,是高含沙水流条件下淤积过程的展示,是载不动、太多泥沙的沉重的提醒,也是黄河万不得已而只能断流的前奏。
  就在黄河竭尽所能地奉献,同时又不得不把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中的4亿吨,沉积在下游的河槽中,而把另外12亿吨送进渤海之前,它本身也已经毫无遮掩地向人们袒露着了——它的疲倦、它的沉重、它所隐伏的灾难——仅一百年来,如今的入海河道中便淤积有400多亿吨的泥沙了!
  渤海是一个不大的内海,由于海底地形和岸线的影响,渤海潮汐要比外海弱小很多,再加上黄河悬得太高,潮汐对河流的影响便小了很多,感潮河段不足30公里。黄河的入海流量已经不多,只是因为居高临下,浊流混饨,仍然涛声如雷,轰隆作响。黄水在海面上渐次扩散,如是洪水季节,浊流可以深入渤海几十公里,一时渤海大有变黄之势。到底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清浊不分到清浊交融到还浊于清,渤海仍然是渤海。
  黄河并非是从来就黄的。
  黄河并非是流程开始就黄的。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至清的河。比如厄罗河,它的含沙量每立方米1公斤,这个数字与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干流的含沙量相仿。你去青藏高原看黄河水,那水是清盈的。你甚至会惊讶这是黄河吗?是的,是黄河,黄河为什么非黄不可呢?再比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为10公斤,已列入世界多沙河流的行列之中,凭美国当今独步世界的现代科技,使科罗拉多河不再含沙彻底变清,至少在眼下尚属空谈。不过,黄河的含沙量也确实太大了——每立方米37.2公斤——这个数字无论对黄河本身或者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家园而言——无疑都是灾难性的。
  无论黄河怎样浑怎样浊怎样决溢怎样泛滥,只要一见滔滔巨浪以及沉浮其间的羊皮筏子,每一个中国人又怎能不追思黄河呢?
  对于黄河,对于这一条曾经孕育、流出、壮大并延续了几十万年华夏文明的大河,我们有过多少悉心的爱护及体贴?我们几曾把它当作大地完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与之相望相闻相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想到,一切都会疲倦,流水也有不再浪漫之时?而这样一条大河的负重、兴衰,跟我们的家园乃至整个民族,又是怎样休戚相关的呢?
  考古发掘的实证告诉我们:早在八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便在黄河流域开始采集、狩猎的生活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我们的先人一定有点胆怯,甚至不知所措,在他们离开森林的营地之后目光是惘然的,那是真正举步维艰的岁月。那时的黄河中上游被树木和草地覆盖着,有各种野生的果实,狩猎的收获也不薄,但真正吸引着我们的祖先并且有所依傍开始筚路蓝缕艰苦卓绝过程的,却是黄河。因为干渴的驱使,因为水的呼唤,他们走到一起了。
  黄河流域已经发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两千多处原始村落,便是发掘出来的不是文字的实证,这实证要可靠得多,因为它是历史本身的断片。几个土丘,残存的也就是泥盆瓦罐。石片、刀斧、箭头鱼钩,一堆堆破烂、一片片废墟。不过假如你想到这是鸿蒙初开之际,这一切的发现和发明实际上已经进入文明的初创,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区域已经格局底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因黄河的走向而大体明确时,你能不从心里发出感叹吗?当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时,是我们自己把更加久远的文明失落了,或者说丢弃了。
  正是八十万年前,先民在“地理大发现”中发现了黄河,发现了长江,并且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定居于黄河流域,从事原始的也即是最早的农业生产,播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所谓历史总是离不开年代及地理环境的,农耕文明的年代却又为什么独独发源于黄河流域呢?黄河以及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又是怎样影响甚至制约历史进程,并由此孕育、发展了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呢?
  梁启超在1922年于清华园内曾作《地理及年代》的演讲,在论及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和文化心理的关系时,他说:
  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限界,且当文化愈低度时,则其力愈薄弱。故愈古代则地理规定历史之程度愈强。且其所规定者,不徒在物的方面而兼及心的方面,往往因地理影响形成民族特别性格,而此种性格,递代遗传,旋为历史上主要之原因。
  中国的地理、历史当然离不开黄河。
  《逸周书·尝麦篇》说,中国太古时有两大对峙部族,西为赤帝即炎帝,东为蚩尤,赤帝为尤所逼,便联合黄帝攻杀蚩尤,并定居在黄河流域的陕、甘、晋地区。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兴起,炎帝神农教民食五谷、耒耜耕耨等等,在后来的典籍中均有所记载。
  这是后世之人描述的没有文字年代的历史。但,我们从两千多处原始村落的残存的废墟、石片、鱼钩、灰烬上也可以触摸到太古年代依然温热的气息。吃五谷、熟食而开始天下教化、文明初始,几十万年之后,我们今天的一日三餐不还是煮熟的五谷杂粮吗?
  到得殷商时代,商王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商,势力范围已达到太行山、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陆续发掘出来的枕着黄河的涛声沉睡了几千年的殷墟碎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皿都在无言地倾诉对黄河的依恋——那是华夏古文明的灿烂发祥之地啊!
  当时世界,除了埃及、巴比伦和殷商,更多的人类还处在鸿蒙年代的边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殷商以后直至北宋,两千五百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汉至隋唐十一个朝代均建都长安(今西安),其为王都的历史长达一千一百多年。而在洛阳建都有九个朝代,九朝古都历时近千年,河图洛书至今仍为佳话。但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文明的中心、人类的脚步正向着黄河下游迁徙,直到北宋的建都开封,不妨说这是囿于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在不堪重负之后的新的开发,文明还在延续,同时灾难已经隐伏。
  本文限于篇幅,只略记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到1996年二十四年间,黄河创下的历史上最惊人的灾难纪录:下游十八度河床干涸,河水断流。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年年春季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1995年,下游东营市比1994年提前42天;而1996年又比1995年提前了72天。断流的时间也愈来愈长,1995年已达180天,断流的距离为622公里;1996年到洛口以下全部断流,正在继续上延。(《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
  黄河断流沿岸,水的无比珍贵立显。
  1996年5月,山东滨州、东营市一带所有的自来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忽然觉得黄河真是太重要了,而浑浊无比的黄河也太可爱了!人总是在困难中才会想起本应珍惜的一切,无奈和焦虑如同候水的人一样,排着长队,渴比饿还难受。人们再也不敢浪费水了,筹划着一盆水的重复、多种用途。黄河大堤上,翘首盼水的老乡呼喊着:“黄河啊,你咋就不来水了呢?”
  山东人对黄河的感情可谓深厚而复杂。无论如何,全省农田灌溉用水的一半来自黄河,每立方米的黄河水可增加小麦产量0.85公斤。看着黄河又黄又浊,却也能使小麦的穗粒更加饱满而且金黄,这小麦的金黄与金子的金黄孰轻孰重,就看你怎么掂量了:有馒头吃的人可以没有金子,坐拥金子的人不吃馒头行吗?
  青岛、烟台等地工矿企业集中,黄河断流一天,损失以百万元计。
  黄河断流意味着什么?
  倘若有一天,这一条养育、滋润了从太古时期到今天的华夏文明的大河,成为内陆河、季节河,不再有黄河之水涌进渤海,缺水的黄淮海平原更加干旱,盐碱地猛增,地下水位变化,地面风蚀化面积扩大,下游及入海口水质恶化,海岸变迁,入海营养物减少导致多种生物消亡外,从整个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意识而言,无疑是一场旷古未有的大劫难——一处巨大的家园破碎了——一个悠久的文明中断了。
  断流的黄河用断流告诫人们:黄河之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黄河上游的来水量逐年减少,而下游的引水量则逐年增加。下面一组引自《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的数字,会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是如何抽光引于黄河的:六十年代引水24亿方,七十年代为68亿方,八十年代为100亿方,1989年达至163亿方。至今全流域引黄水量已到270亿方。“引黄”工程还在扩大,笔者在西北荒漠采访时,为干旱所困的荒漠戈壁上的农民,无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引黄”工程的实施,并视之为生命工程。这些工程是:甘肃的引大人秦、景泰二期工程,宁夏盐池、环悬、定边工程,引批工程,内蒙古河套扩建,下游“引黄”扩建等。预计到2000年全流域灌溉取水量达400亿方,上述工程全部完工后则为415亿方。黄河天然径流量只有580亿方,非汛期来水量占40%为230亿方。而引水则恰恰相反,非汛期引水占60%,到2000年达至240亿方。也就是说,非汛期的黄河之水引到涓滴全无,尚缺10亿方,黄河不断流还能怎么样?
  黄河断流的原因看起来并不复杂,简言之,黄河下游因为高筑堤岸实际上是一条渠道式的河流,两岸基本没有流域来水补给,河道的水量完全取决于中上游来水的多寡。
  黄河流域位于东亚中纬度地带,是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从自然环境看,黄河水量有天然决定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近十几年正逢枯水期,本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产流区兰州以上产水量比六十年代减少了5.6%,进入九十年代又有减少,因而三门峡的来水量,八十年代比六十年代减少18%。
  一方面是天然降雨减少,而另一方面则是无视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在人口激增、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野蛮、无度取水。八十年代取水量比六十年代增加了56%,为274亿方。下游5!水增量最大达100亿方,其中2—6月的引水为60多亿方,而花园口同期实测流量只有45—55亿方!
  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已经呼吁多少年了。但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无论自流灌溉还是提水灌溉,多是满灌。河套平原每亩定额灌水量300方,比滴灌、喷灌多出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再加水灌水渠道的跑、渗、漏,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紧缺,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挥霍与浪费,该是我们替黄河着想从而也是替未来及子孙后代着想的时候了。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或理解黄河,始终是一个问题,关于一条文化的黄河究竟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怎样血肉相连的,现代人已经不再关心了;关于黄河自身的伤痛、重负以及衰老,我们习惯于熟视无睹;更不用说由黄河牧养的炎黄子孙为了流水与文明的永续,而怀着感激之情小心翼翼地牧养黄河了。
  黄河只好断流。
  让儿孙们看看无遮无掩的母亲河,是什么样子的。
  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惊讶吗?托载黄河之水的河床,竟是如此破落!干裂的胶泥地被阳光蒸腾出鱼腥味,那裂缝深处,丝丝缕缕地飘散的热气是来自太古年代的太息吗?没有水的载浮载沉时,渡船歪斜着,歪斜在几个淤积的沙丘旁,几只乌鸦在折断的桅杆上散步,那撕裂的帆篷还在期待吗?
  有毛驴车、拖拉机,或者慢悠悠或者轰隆隆地驶过……
  有盼水者喃喃自语:“黄河水可是信水啊!”
  黄河两岸的农耕先人根据不同时令以及庄稼、果木的生长过程,为不同时期的黄河来水,曾经取有极富诗意的名称,并流传至今。农人与黄河的情感可见一斑。
  《宋史·河渠志》称:
  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以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伴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涨,谓之“洮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蔓延,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极寒,冰坚晚伴,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水,水常矾腥,并流于后,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寂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谓之“获苗木’。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积,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
  北宋一代,水患愈烈,君臣议事,必论黄河。商胡改道之后,有震惊朝野的三次回复故道的回河,与顺其自然的北流之争,结果是“执意要逆水之性,强使回河”,并且“要使河水回到已经淤高的故道中去,”“因而回河以后不久又改道北流了”。(《黄河水利史述要》179页)关于这一逆水之性的历史教训,左正言任伯雨在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论及黄河时,说得最为透彻了: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为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徇众人偏见,欲届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
  任伯雨所指的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即指北宋三次黄河决溢后的强行回复故道之举。
  尽管如此,《宋史》仍然同样记录下了黄河一年中十二个月来水特点的、诗一般的叙述和描绘。水啊,黄河水,混水浊水决堤的水泛滥的水,却又是桃华水麦黄水瓜蔓水登高水,说不清也离不开的中国人和黄河水!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我们还能有第二条黄河吗?

    长江三峡,截流在即。一次性的抢救地下文物艰难而紧张地进行中,
  1994年大坝坝址宜昌中堡岛的发掘使专家们瞠目结舌:新石器时代的残迹,
  夏、商、周、秦、汉、宋、元、明、清古文物遗存纷纷凸现,“活生生一
  部理在地底下的《中国通史》!”就在笔者行文及此,拂之不去的依然是:
  长江啊,我们认识你了吗?

  长江是因“长”得名的。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长达6300公里的长,仅次亚马逊河与尼罗河位居世界第三大川,而长江流域的径流模数却以每公里每秒17.6公升,而位居世界第一。
  如同黄河一样,我们的先人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寻找长江之源,滔滔江水东流入海,溯流而上的行程可谓艰险之极,那流出之源究竟在何处?那流出之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一切,始终在神秘的氛围中蛰伏着,你可以远望,你可以想象,你只是看见峡谷深深,雪山皑皑……
  汉代以前的《禹贡》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沦”之说,那是把岷江误认为长江的上源;汉代以后的《汉书》,第一次提出金沙江为长江之源;唐代的《蛮书》认为长江源自通天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万里跋涉之后在《江源考》一书中提出,金沙江、通天河是长江上源。清代《小方壶斋舆地钞》中,有长江源的描述,并指乌兰木伦河是长江正源。1949年前后的地理教科书中,说长江与黄河同源,前者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后者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
  望源兴叹的历史终于在1978年夏天结束了。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决心为长江真正的正本清源,并在1976年夏和1978年两度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以眼见为实作详尽考察。雪山高处的江源终于露出真相:长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有十几条晶莹清澈的河流,其中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沦伦河、当曲。这三条河流中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应为长江正宗之源。再沿沱沱河上溯,有东西两条支流,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为沦伦河东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巨大的冰川,冰川融水,点点滴滴,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的初始流出。
  你怎么会想到这点点滴滴便是长江之始呢?
  你怎么会想到那涓涓细流便是大浪之初呢?
  沱沱河的东西两支汇合后叫纳饮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苏美曲汇合后才称为沱沱河。沱沱河继续自南向北流动,于葫芦湖附近接纳了江塔曲转向东流,当曲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更名为通天河。从江源到囊极巴陇的沱沱河长375公里,流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凭借宽阔的谷地,平坦的地势,缓缓流去,大有厚积薄发之势。谷地中沙洲随起,汉道众多,水流时而分时而合,合则同气相求,分则同声相应,其分分合合状如姑娘头上的发辫,因而称为辩状水系。
  长江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0多座,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居群山之冠。那些白雪是去年之雪还是一个世纪、几十个世纪前的雪?或者是古雪与今雪的层累?时间凝固了,凝固成宽阔的冰雪覆盖区,发育出数十条现代冰川,冰川也是风姿各具的,有的如冰塔,气象庄严;有的如冰舌,晶莹剔透;有的如屏障,横空出世。它们都是一种存在,沉默、巨大且久远,它们小心地拱卫、滋润着另一个存在,冰雪融水,细小韧长,绵绵无期……
  江源地区四季如冬。
  一条中国最长的大江是在冰雪之巅的严寒中孕育、流出的,似乎知道自己的使命,长江的初始条件便规定了它的初始流出是谨慎的、断断续续的,又是永续的,谁能确切地说出它已经流出多少万年还要流多少年啊!直到七月份,平均气温也在摄氏零度以下,只是白天因为太阳的强烈辐射才能达到零度以上,有限的冰雪消融,才有河水流动;但一到夜晚便重新封冻,流出凝固了,流出开始了。
  所有的春华秋实,都在冰雪中的流出之后,江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8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9月份,而且以降雪为主。沱沱河的年平均降雪日为350天,即从每一年的8月16日开始,到次年的8月1日结束,也就是说,长江中下游承接滂沦大雨的日子,江源一带正下着鹅毛大雪,滂沦大雨有雨过天晴之日,那鹅毛大雪却兀自不停地飘飘洒洒。
  从河源到宜昌为长江的上游河段。
  从宜昌到湖口为长江的中游河段。
  从湖口到崇明岛为长江的下游河段与入海口。
  流出之初的涓滴与平静是短暂的,已经给定的地理条件注定长江从上游起便要汹涌澎湃,这汹涌澎湃中蕴含的巨大的动力,将要把长江的波涛一直运送到浩茫东海。
  长江上游河段横跨中国地形的两个阶梯,不可思议的一而再的坠落,展示着大自然的天性与精神。你看最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因在高原顶部,离开流出之初也还不太遥远,流水依然是温和而平静的,仿佛是高原之上的倘佯者,悠闲而宽余。在曲麻莱与宜宾之间,是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突变的地形顿时改变了长江的水性,咆哮奔腾于崇山峻岭间,即便面对重重叠叠的横断山区,金沙江却也如一把劈石削铁的利剑,分裂出万丈深谷。横断山北高南低,金沙江仅在650公里的流程中下坠了1400米之巨,平均回公里坠落2米多。金沙江水的雷霆万钧之力便源于这巨大的落差,一往无前的江水拍击悬崖,呼啸而去,水花飞溅达数丈,涛声轰然至十里。切开横断山的金沙江转向东流,依然奔驰于高山峡谷间。中外闻名的虎跳峡在石鼓以下35公里处,峡长16公里,最窄处为30米,两岸山峰高出水面2500—3000米。
  你能听见水击石鼓声。
  你不会看见虎跳峡谷处。
  但,有过漂流者,和举世震惊的漂流,如今他们的灵魂还在漂流,漂流者的伟大是因为他们回到了或者至少寻觅过生命的漂流状态……
  宜宾以后,长江进入四川盆地,滋润并养育着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周围环绕着海拔1000米—3000米的山岭和高原,盆地的底部是连绵的丘陵、低山和小块平原的混杂,各条支流从盆地边沿向盆地的底部汇拢。长江在四川盆地接引了众多的支流。使水量较之上游河段猛增2倍多,蓄势待发的大江流水将要涌向三峡河段。
  地球上只有三条举世仰慕的大峡谷,一条在美国,一条在非洲,还有一条便是中国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为峡谷宽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长约200公里。三峡河段是长江的又一个过渡河段,过渡总会别开生面,是新的更加有声有色的流动。三峡之后,中国地形的阶梯便告结束,从第二阶梯向着第三阶梯的坠落,使水量既已猛增的长江又一次从巨大的落差中,获得了巨大的激活生机的推动力。亿万年来,川鄂交界的褶皱带间歇上升,源源不绝的江水不断下切、撕咬,终于在水切岩开、水滴石穿之后,形成了长江三峡奇观。
  瞿塘峡位处三峡西首,酉起奉节——古夔州的白帝城——东至巫山黛溪,峡长8公里,窄处不足百米宽,是三峡中距离最短、航道最窄的一个峡谷,好一个“雄”字了得!
  你怎么看瞿塘峡呢?
  从地理看,它锁镇全川之水,亦如巴蜀咽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是也。
  从山势看,上悬下削,壁立对峙,峰如城垣却又岌岌乎欲坠。在公元100年即汉和帝永汉十二年到晋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间,三峡屡有崖崩山折(《水经注》),因而愈崩愈险,愈折愈奇。
  从水情看,一川盆地之水,先后交汇,争相入峡,前呼后拥,熙熙攘攘,峡由水开,水为峡束,峡窄浪阔,波上峰峦,峡落水低,直闯地府,冲激、流转、骤升、急落,瞿塘峡里长江水,便一刻不停地作虎啸狮吼,望之炫目,闻之贯耳。
  从人文看,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在三峡的存在,及其向父系社会的变革。社会学家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惟一发祥地的判断,多少影响了对长江两岸的发掘,并且始终缺乏想像力。但,三峡的神奇壮丽总是在提醒人们,它的人文历史的深厚。三峡两岸的地底下究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些什么,下文还将写到。确凿的记载表明,自战国以降,古夔州和长江三峡,便是历代著名的诗人、文豪的兴会之地,由三峡赐予的诗思、灵感、情怀,至今仍然鲜活在文学经典中。以中国之大,没有一条河像长江这样催生了无数诗人,没有一处峡谷像三峡那样留下了众多璀璨的脚印,如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升庵、王士祯等等等等。
  我们或可这样说,三峡的容纳、激荡、争流,山与水的相济相融,便是中国文化的一处源头的缩影,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瞿塘峡北岸,与孟良梯遥遥相对的是风箱峡。所谓孟良梯,是古代栈道的遗迹,而风箱峡则传说为鲁班存放风箱处而得名。
  1971年,有三个采药者居然登上风箱峡,并取走了“风箱”。这些“风箱”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巴人留下的岩棺,棺内有遗骨和殉葬品如柳叶剑、木梳、铜鞋等。考古家认为,按当时巴人风俗,人死后将棺木悬葬于岩穴。送葬前,必得先在悬崖陡壁上凿出一条应是真正的崎岖小路来,一俟棺木安置停当,归程时必将这小路毁掉,以确保死者的灵魂能在江涛声中的安宁。
  白帝城至黛溪的航道滩多水急,水上木船的航程极为艰难,每到洪水季节便只有禁航。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三峡沿岸的人民在没有烈性炸药和施工机械的条件下,用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栈道。
  水出瞿塘峡之后,怒涛稍稍安定,从一线天里挤进挤出的波峰也略为宽余,这是瞿塘峡和巫峡之间的二十多公里宽谷地带。两岸风光也与瞿塘峡大相迥异了;这一段南岸峭壁,北岸平坡;那一段北岸丘陵,南岸深谷。一高一矮,或险或缓,时危时安,不知道造化钟灵是怎样拿捏出无处不在的对衬美的,只是让人觉得汗颜不敢想象。当峭壁悬岩沉思默想而宽谷长波丰盈地滚动之际,对岸的坡地上林草或荣或衰,稻麦或青或黄,溪涧或深或浅。
  宽谷中的巫山县城,原先大约是大宁河与长江交汇时留下的一堆沙丘,沙子的垒积和扩展,渔人和拾荒者的光顾,渐渐使之成为一座根基深厚的山城。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石材,有时会在洪水冲刷之后的山野偶然露面。几十万年了,太阳依旧,月光依旧,江流依旧,只是大片的林木早已颓然倒地,相比石器的岁月,大地竟是如此荒凉,人间又是这般热闹……
  巫山城西的高邱山顶,有战国楚王行宫,因而高邱山又名楚阳台,后来修的一座庙叫高唐观。《巫山县志》收录有宋玉写的《高唐赋》,《神女赋》,当地的学者认为高唐即指巫山楚阳台,而台上观云变幻无穷便又有了宋玉笔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
  尽管三峡胜景可以状物描摹,但我们很难想象长江之水又是如何使三峡的渔人、樵夫能吆喝出如此优雅的竹枝词的。还可以使人想入非非的是,古三峡两岸应是茂密的竹林之乡,男女相恋相约大都在竹林中,而或渔或樵的农夫也常在竹林中歇脚;这边竹枝轻摇,那边藕叶荷花,更有三峡中的浊浪拍岸。渔歌互答,竹枝词便油然出口了。与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于鹤在《巴女谣》中写道: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竹枝词为三峡民间所有,应无异议。
  刘禹锡做夔州刺史时,曾到建坪的一个小山村听竹枝歌,其吹笛敲皮鼓的场面诗人记之为“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此后刘禹锡便有竹枝词传世。
  瞿塘峡与巫峡之间的宽谷,在地理学上名为“大宁河宽谷”。你从大宁河身上便能看见长江的魅力,否则这一条发源于陕西平利县中南山的大宁河,为什么越过崇山峻岭,一路上聚合容纳,穿过巫山和巫溪之间的云崖险峰,奔驰500公里而最后投入长江的怀抱呢?
  它是长江三峡的第一条大支流。
  多少年来,大宁河少为人知,就其雄伟、险要、壮丽等一切方面,它几乎是三峡的翻版,但大自然是从来没有复制品的,它从不打诳语,它就是真,因着真便有了自己。细察之下,这大宁河一样流在峡谷中,那峡谷却更窄更狭更曲,恍如置身峭壁走廊。大宁河的水或许是最可以自豪的,一年四季碧绿澄清,岩畔水草、河中卵石无不历历在目。而两岸石柱峭壁都在水中倒映着。大宁河的渡船在八十年代仍然是古朴的柳叶舟,因其船身修长头尾尖翘像柳叶浮水而得名,柳叶舟船头的一柄长舵,颇似关公的青龙僵月刀,劈波斩浪,神速灵活。
  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秀丽幽深达42公里。经过大宁河宽谷的水在巫峡入口处重新被束紧,跋涉在峭壁夹缝间,这时候水是无定向的左冲右突,重新发出咆哮之声,弯弯曲曲,游走而去。你明明以为“山塞疑无路”了,转眼间却又是“云开别有天”。
  巫峡的山岩山石灰石堆积而成,这是漫不经心的天然堆积,量尺寸测角度那是人的事情,天然不为,任高任矮,任曲任直,任合任裂,任山任水,巨大的写意。这便有了有别于自有人类以来所有创造的天工开物山水奇观。至于长江的水怎么从三峡的丛山间咬出缺口撕开裂缝的,我们只能淡薄地想象了:相当长远的地质时期内,长江水是雕刻的巨匠又是锐利的工具,每一滴水都是匠心独具的,且又是远胜斧凿的斧凿,凿通、掘进、溶蚀,从上到下便成了悬崖,曲折向前便成了沟壑,长江之水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完全是无功利的,且心有旁顾,它只是为了向着前方的振动,夺路而去,至于两岸胜景那只是随手为之也随手丢下了。
  从巫峡的官渡口到西陵峡的香溪口——又是一段宽谷——它的正式名称应为香溪宽谷。
  宽谷里有两座傍江的历史文化名城——巴东与秭归。
  秭归县城位于北岸,城墙环绕着优雅的古建筑,县城前面礁石丛生,滩急水浅,潮声不绝。秭归人说,你夜半听那潮声,一声声呼喊的都是屈——原……
  来到秭归,来到屈原的诞生地三阎乡。脚步能不沉重?
  你尽管可以将文化的流出想象或比喻为三峡之水的流出,但就更本质的层面而言,应是性格的延续。在中国文化史上,屈原性格亦即诗歌性格,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学性格。无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有过多少曲折、艰难,笔者却深信鲁迅先生的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从三阎乡搭车两小时,便可到达兴山王昭君故里。
  昭君村真是偏僻的,简陋,倘是指素朴、天然,那也不算为过。村前渡口是两条小溪的汇合处,因水声昼夜不息而名响滩。响滩以下水流渐缓水色清澄,昭君浣纱洗帕之地,人称香溪。
  从秭归的香溪口到宜昌的南津关,便是西陵峡。
  一个“险”字,道尽了西陵的特色。清乾隆五十六年谕定刊刻的归州境内险滩中共计34处,其中“水大至险者8处”,“水小至险者18处”,“常水至险者8处”。而归州境内的航道,仅是西陵峡全程的一半。
  过香溪口,先进入兵书宝剑峡。北岸铁青色的峭壁上有一洞穴,远望穴中的岩石酷似叠起的书本,当地人称为“兵书石”。兵书石的下方,又凸出一根插入江中的石柱,形同宝剑,此乃“宝剑石”。相传,诸葛孔明在晚年为不让兵书宝剑落到乱臣贼子手中,而束之危崖、插入江中的。
  兵书宝剑峡之下是青滩镇,过得青滩便是“牛肝马肺峡”了。
  牛肝马肺峡山形奇特,岩穴里的泉水如线如珠,长年不停,形成了各色各样的钟乳石,有像牛肝有像马肺的。
  过崆岭滩,便是黄牛峡。
  黄牛峡一带航道上,礁石栉比,水流湍急,如果逆水而上,进三尺,退两尺,舟行数日,抬头仍可望见黄牛山。古民谣说:朝发黄牛,夜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灯影峡离西陵峡东口只有9公里,这一段峡谷山不高,明净晶莹,如月光泻地,峡中倒影,一平如镜,所以又被称为明月峡。峡谷两岸的山头上,随处都能看见风化石以后崩塌的痕迹,或似人或似物,尤其当夕阳从后山照射峰顶时,人们便可以找到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影像,遂有灯影峡之名。
  西陵峡之险,险在三滩,即青滩、泄滩、崆岭滩。但船工们却另有一说:“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青滩又名新崩滩。滩长1里,落差8米。下滩如箭离弦;上滩,比登天还难。
  据文献记载,从汉以降到明为止,青滩航道多次崩塌,礁石密布,险象环生。“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其中,以明朝嘉靖二年的一次规模为最大。1949年之后,为防患于未然,先后炸掉礁石一万多方,并给每一条裂缝都编了号,并监测其变化。关于裂缝的危险,笔者是在青滩领略的。
  泄滩的形成与青滩密不可分。它位于秭归城10公里处,当岩崩塌落堵塞青滩迫使江水倒流的时候,沿江两岸的乱石统统冲入江中,成为山丘起伏,占去江面的十之七八。石一乱,水便激,流速高达每秒6米。当洪水季节,青滩的礁石被淹没在洪水中,表面轻波细浪,如歌如弦;而泄滩正是山洪横行挟裹砾石冲击航道之际,因而便险情倍增。到枯水时,泄滩水势平缓一些了,而青滩则礁石裸露、狰狞立现。
  峻岭位于牛肝马肺峡之下,江心石梁虎卧长达200多米,将航道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槽。槽中礁石犬牙交错,水流翻滚喧腾,更有江底潜伏的大小暗礁。峻岭滩一带峡高、谷深,行舟到此,空谷啸风,浊浪排空,无不毛骨悚然。
  崆岭峡中有一块十分奇特的礁石,上面刻有三个大字:“对我来”。它提醒船长舵手经过这段水道时,务必端端正正朝着“对我来”礁石驶去,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否则便是樯倾揖摧舟毁人亡。
  长江冲出西陵峡东口的南津关,这就意味着三峡的流程已经结束,长江依然向东流,但三峡却在身后了,而三峡之中总有浪花飞溅,涛声回荡。我们回首三峡,难道仅仅是因为万里长江这一段流程的格外艰险、格外绚丽?这是造物主独独赐给吾土吾民的历史的文化的山水长廊啊!说不清的深邃与神秘。
  三峡工程开工前夕,一次性抢救文物正在艰难而紧张地进行中。1994年12月在大坝坝址宜昌中堡岛进行的夜以继日的考古发掘,使专家、学者瞠目结舌: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文化残迹,夏、商、周、秦、汉、宋、元、明、清的古文化遗存纷纷凸现,人们啧啧称奇谓“活生生一部埋在三峡地下的活的《中国通史》!”
  亲临中堡岛现场的钱伟长先生说:“现在据考古发掘,已能说明长江和黄河同样是华夏文化的摇篮。”
  1996年8月30日《南方周末》以《三峡文物最后报告》为题,报道了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94年出任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的俞伟超先生的采访,实录如下:
  俞伟超说,三峡地区过去从未找到过确切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因此,有人甚至怀疑三峡地区到底有没有旧石器人类文明?
  此次进峡考古,对这个怀疑做出了回答。在短短一年的调查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多达五十余处。更令科研人员激动的是,已发现的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南方与北方的石器制造工艺截然不同,而在三峡地区的制造工艺正好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形态。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峡地区碰撞交融。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情况,考古工作者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找到了程塘峡以东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的遗址。但是,新石器文化在瞿塘峡以西的四川地区究竟是什么状况,一直是个谜。
  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瞿塘峡以西发现,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三处遗址与瞿塘峡以东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虽同属长江流域,但两者之间的陶器制造工艺和生活习惯却迥然不同。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文化差异虽经各个历史阶段的磨合,却一直延续下来——此次发现的瞿塘峡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分界线又与后来的楚与秦的分界线重叠。为什么历史总是选择三峡作为文化的分水岭?
  俞伟超说,此次考古发掘,最今人振奋的是找到了三处巴人的中心遗址。找到了中心遗址,就能对巴人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千古巴人之谜则可望解开。
  是处三峡考古发掘找到的神秘的楚故陵,是文物考古者的第三个兴奋点。
  《水经注》记载,在四川云阳故陵有6个楚王大墓,过去文物工作者曾进行过实地考查,均空手而归。《水经注》的这一记载是否属实?
  几经查访,考古人员在长江岸边,发现一个高二三十米、下部围着积岩的大土堆。1994年11月至12月,第二次物探调查后的结论,印证了《水经注》的记载,同时又是极其重大的发现。考古工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希望找到《水经注》所载的其余5个楚国大墓,可惜至今未果。
  此次进峡,考古人员还在四川忠县、万县一带发现大量楚墓葬。这些墓葬记载着春秋时期楚人西进三峡、与巴人交伐的历史,也留下了楚人与秦人东西对峙的痕迹。发掘这些墓葬,将为巴、楚文化势力的消长及楚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例证。
  在三峡工程淹没区,有《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十多个县城,还有唐代的十多个县城。已完全确认的是现四川云阳县境内的汉代胸忍县遗址,四川万县境内的汉代南浦县遗址。
  此处考古还找到了307处古墓群,主要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还有少数宋、明、清时期的。每一个墓群内的墓葬均成百上千,通过对这些墓葬的试掘,已接触到两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已发现的位于三峡工程淹没区的1282个文物点,共包括地面文物453处——其中古建筑224处、石刻造像129处、桥梁及其它100处;地下文物829处——其中古遗址478处、古墓葬351处。
  三峡地下文物的埋藏总量2000余万平方米。
  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将实行大江截流,大坝坝前水位将达到82.28米,屈原故里秭归等一些城镇将首先被淹没。
  200年,三峡电厂首批机组蓄水发电,大坝坝前水位涨至135米,淹没区迅速扩展到四川境内的涪陵,有13个市县或全部或部分淹没于水线之下。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蓄水位高达155米,从四川江津市到湖北省宜昌市共有632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江水吞没。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也是这个技术时代的一次巨大的展现。
  三峡流水被技术建造到发电厂里了。
  电力的光明是肯定的,它将被称颂,人又一次成了主宰。但我们不知道三峡库区究竟掩埋了一些什么?而且任何人造的光明都将无法照亮被淹没的大地之上曾经灿烂的存在。
  长江出南津关进入宽阔的江汉平原,从上游到中游,顿时豁然开朗,苍茫原野,四望无际,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江身屈曲;从宜昌到武汉的直线距离仅286公里,曲折的江水却走了712公里。
  长江是很爱走弯路的。
  倘不是长江不辞艰辛走弯路,哪会有三峡以下长江之水缠绵悱恻的情致呢?
  你说江水是放任自流的吗?然,也不尽然。中游两岸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支流,不知道是怎样和长江取得沟通的,我们只是看见,洞庭湖、鄱阳湖像两只巨人的手掌,而众多的支流似掌上脉络及伸开的手指,构成了庞大细密的洞庭湖水系与鄱阳湖水系。两湖之间的长江流程也就是600公里,可是在这600公里的河段内,长江接纳了10条大的支流,水量补给达4000多亿立方米。
  告别鄱阳湖的长江,进入了水天一色的下游流程。
  江面更加宽阔,支流变得短小,沙洲芦获不时浮出江面,江上千帆,江边沃野,农人燃起的袅袅炊烟之下,便是流水滋润的大地家园所在。
  下游这个字眼,同样是激动人心的。
  长江就要涌进东海了。
  长江,你是多长的江啊!你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发源,当冰川消融流出之初的的涓滴渐渐壮大于离天三尺的青藏高原、横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把最惊险最壮美的涛声留存在三峡岩壁;奔驰于“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之间,滋润苏皖大地;流经富饶甲天下的长江三角洲,气势磅礴的吐纳使你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把七百多条沿途河川揽人胸怀,浇灌3.65亿亩耕地,哺育着3.5亿炎黄子孙,生长着全国40%的粮食和三分之一的棉花……就在即将涌进大海之际,长江的江心由于泥沙沉积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面积1160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第一的河口冲积岛。
  这是一个神奇的沙岛,它从唐朝武德年间露出水面到最后成为大岛,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涨坍变迁,这个过程如同人们想象长江入海口最早泥沙的初始累积一样,神奇而深逮。
  迄今为止,塌坍的历史已经告一段落,北部和东西两端仍在日长夜大,岛上平均每年新生出淤积的土地2万亩。
  长江是沿着崇明岛奔流入海的。
  崇明岛是看着长江奔流入海的。
  这个沙岛是升起在长江入海口的不沉的守望。
  唐古拉山上冰川依旧、雪山无恙乎?
  遥远的流出之初的涓滴的细小和平静啊,现在我看见了,初始只是意味着源远则流长,流长者兼容,兼容则混浊,混浊则浩大。浩大不是终极,在气、云、雨、雪的循环中,至大无大,至小无小。

    长江是慷慨的接纳者,它众多的支流以及湖泊,使长江水系在中国大
  地上不仅干支交错、枝叶繁茂,而且江湖相依、瓜藤缠结。古往今来,逐
  水而居的人们找到长江便找到了家园;但惟其如此也有了长江的另一面:
  无论利还是患,长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美丽的长江还在,水患、污
  染及各种灾害正在剥蚀它的容颜。

  三峡文物的发掘,使华夏文明在史前的足迹清清楚楚地显露在长江流域了,我们的旧石器时代以前的先人,在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的以采集和狩猎为中心内容的、漫无目的的漂流岁月里,在一河一江的两岸,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存活动。
  采集果实与播下种子、猎狩野兽和烧烤生向所包含的神妙的因果关系,从初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更适合农耕的,华夏文明的最后走向在我们的先人发现黄河长江之后,便由一条混浊的河一条清澈的江给定地域和方向了。
  这真是一次人类史上真正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先民们一定欢呼雀跃。
  在有了永久性的水源之后,跋涉的劳顿减轻了,广阔地域之上的鲜花和野草,是农耕文明的最初的诱惑,自由自在也艰难困苦的漂流暂时告一段落,先民们开始定居,野兽的威胁还在,便聚集在一起,家与家相邻,狩猎和游牧渐渐让位于农耕。
  不同的只是:与黄河相比较,长江流域温和多雨,平原更加广阔,三角洲也更加富饶,宜耕宜牧宜渔,更利于中庸文化的发展。
  著名三峡专家李锐先生认为,“长江不同于黄河,自古以来是条好河。轮船从上海可以通到宜宾,是世界大河中数得出的黄金水道,最好的通航河流。泥沙远不如黄河之严重,水量为黄河的20倍,洪水量为50倍。最大与最小流量之差,黄河为200多倍,长江只25倍。三国时期就有诸葛亮夏口(汉口)吊丧,可见两千年来,武汉三镇并未因洪水有何变化。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90%,水库消减洪峰可起防洪决定作用,可是三峡只能控制长江流域面积50%,即只能管住西水(川水),而对南水(湖南四水及赣江等)和北水(汉江)则无能为力。”
  长江干流拥有其中700多条一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40多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9条,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水量大是长江支流的第一个特点,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都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超过了黄河水量。
  长江较大的支流几乎全部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在四川盆地,从左岸汇入长江的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乌江。洞庭湖一带有清江、排水、玩江。资水和湘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则从左岸汇入。鄱阳湖水系包括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集中在长江右岸。从雅砻江河口到鄱阳湖口,流程仅1761公里,占长江总流程的28%,而在这一段流程中得到的水量补给为8000亿立方米,占长江入海水量80%。
  相比起来,长江下游名声很大的青弋江和黄浦江,无论长度或水量,都不足道哉了。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穿过秦巴山地,在武汉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自下游的1200毫米递减至上游的800毫米,每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水量最大。汉江上游被束缚在又狭又窄又陡又险的河谷之中,其天性似乎因为压抑而湍急。夏季暴雨一旦形成,则势必洪水汹涌。中游河床淤浅,下游摆荡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很小,河道窘迫,依靠大堤束水,汛期则又受到长江洪水的顶托,泄洪不畅。因此汉江成为长江各支流中灾害最严重的一条。因此有“长河万里,险在汉江”之说。
  大自然在很多方面依据天人之约,照顾到了人的生活与生存,种种巧妙的安排既有大致时间表,而且错落有致,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以长江流域的暴雨发生时间而言,因为流域面积广阔,在一般情况下,随雨带推移,时间上便有了先后的序列。湘江和赣江的汛期自3月上旬开始,5月水量最大,7月以后大减。6月以后,浓浓的雨带徘徊于长江干流的下游,霏霏细雨,连绵不绝,是为梅雨季节,7月和8月水量聚少成多。四川盆地的河流汛期从6月初开始,10月中旬结束,7、8月份则普降雷雨,洪水为最。汉江的汛期开始略迟,洪水自9月份开始充盈。时间差使上述汛期的洪水量分流了,错开了,不至于造成江河横溢的特大洪水。
  不过,并非一切都是如此的,你不能说这是大自然安排的疏漏,相反不妨理解为大自然为了人的智慧及生存能力,总要排出一些难题要你去解决。实际上更不可想象的倒是:在一切都安排得舒舒服服,人甚至可以不劳而获之后,人类还会有今天的灵智和精神吗?人类能得以延续吗?
  当四川盆地的水汇聚在三峡并一泻而出,和汉江的洪水一起相拥相挤,到达长江中下游时,长江河槽及沿岸的湖泊已经被捷足先登的支流洪水充满,调蓄能力锐减,这时候洪灾的威胁便是逼在眉睫了。
  有资料说,从汉朝到清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1次。而在元朝之前,则为平均十多年1次,明朝九年1次,清朝五年回次,民国时期三年1次。而在历史进入二十世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每年1次。“长江水患何时休?”已成为报章上公开讨论的一大话题。
  1996年7月,空前的洪峰暴戾肆虐,洞庭湖区共冲决堤烷145个,万亩以上的24个,总面积204万亩。被淹没的农田为121万亩,102.1万农民被迫转移逃生,挥泪告别等待收割的金黄色的早稻。一时间黄龙滚滚,人心颓丧。是次特大洪灾的发生,除了天降暴雨之外,祸因其实已经种下很久,洞庭湖的衰败已非一日。
  1996年,我们只是收获了迟早都会收获的苦果。
  作为天下名湖,洞庭湖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全在于吞吐长江,揽湘江、资江、沅江、沣水诸水,浩荡不息,吐纳自如间,维系着湖区几千万人口的安危,滋润了万顷良田。近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后半叶以后,洞庭湖劳损过度,疲惫不堪的败象屡屡显露,我们只能说——尽管谁也不愿意这样说——洞庭湖已经破落不堪。
  1825年,洞庭湖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
  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
  1996年,残存2691平方公里。
  洞庭湖的湖泊容积也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眼下的128亿立方米。四十年间锐减掉近一半;在同时期内,其缩减之快为太湖的3.9倍,鄱阳湖的2.5倍。
  洞庭湖的风情秀色、千姿百态是怎样被埋葬的?
  几十年来长江上游以及湘、资、沅、沣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不断遭到毁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本世纪五十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如今则已高达56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率为22.4亿吨,每年冲进洞庭湖的泥沙为1.55亿立方米,而输出的仅有0.25亿立方米,近三十多年的泥沙总淤积量为40亿立方米。
  洞庭湖底沉积的泥沙已达170米的厚度。
  湖泊专家说:“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虽然成因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与长江演变有关的河迹湖。”
  一般而言,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于调蓄洪水,稳定并削减洪峰。洞庭湖在接纳湘江等四水之后,于长江涨水时先将三分之一的洪水泄人湖内,然后通过城陵矶徐徐吐入长江。如果不是洞庭湖及其它大小湖泊的容纳与吞吐,长江中下游早就是汪洋泽国了。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引起湖泊水位抬高和出湖流量的增加,湖区的水文监测站龟山站和湘陵矶站的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洪峰流量下,九十年代的水位要较六十年代高出23米。这2—3米实际上就是洪水威胁的警示,其原因正是泥沙淤积。
  泥沙俱下,湖区河滩急速生长,围湖造田,则更是急剧地缩减了洞庭湖的水面。从此步入恶性循环;既妨碍泄洪,又加速了残余水面的淤积,为土地犯愁的当地政府和农民便再围垦,如是往复。1954年以来,西洞庭湖先后围垦16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西洞庭湖面积的23.5%,减少容量13亿立方米,自然增加荒洲6万余亩。
  泥沙愈厚,荒洲愈多,洪灾愈烈。
  1852年至1949年的九十七年中,湖区每五年发一次洪水。
  1950年至1978年的二十八年中,湖区每四年发一次洪水。
  1978年以降,计有1980年夏,沣、沅、资水流域相继暴雨连日,洞庭湖由于外泄受阻,湖滨积水成灾。1988年,罕见的秋汛降临洞庭湖区,灾情惨重。1991年,常德、岳阳等地江湖泛滥、横遭洗劫。1994年湘江浊浪滔天,仅长沙、湘潭、株州、衡阳四个城市的损失就达45.4亿元。1995年,洪峰再度进逼,益阳、桃江、桃源等城镇先后沦陷为泽国。1996年的洪水已在文前略记,更险更猛更汹涌。
  人们面对洪水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洞庭湖区曾经投资50亿元整修了64公里的大堤,并将3471公里的大堤平均加高23米,开挖了3.2万公里的渠道。有人将上述水利工程的土方换算成1米见方的围墙,谓可绕地球28圈。
  这一切的努力自然不会悉数付之东流,但,1996年的特大洪水却把人所认为的最坚固的堤防,冲开了多处缺口,也许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还洞庭湖的本来面目”。而洞庭湖的本来面目却又与洞庭湖之外的长江及湘、资、沅、沣四水的上游的森林植被水土保持相密切关联着,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深长地思索历史。
  你一定听说过云梦泽这个诗一般的名词。
  古云梦泽有九百里之称,南连长江,北通汉水,为长江大潮进行调蓄,其时尚无洞庭湖。而当洞庭湖平原开始沉降,古云梦泽便也开始萎缩,大自然中的此消彼长实在是不可理喻的,总而言之洞庭湖与云梦泽便几乎是同时开始了形成及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云梦泽与洞庭湖并存过,但前者的浩大已经走上衰亡之路,而后者的细小却正当兴盛之始。
  唐人李频有诗道: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在顶峰的时候,你当看见它的末路。
  到清代中期,洞庭湖达到鼎盛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与九百里云梦泽相差无几了。但,其时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了湖泊星罗的江汉平原,人从历史中应该得到的惊醒太多了,比如洞庭湖从鼎盛的衰落,其速度远快于形成之时,而最为剧烈和迅猛的一个时间段是1949年至今的四十五年。四十五年间,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了38%。
  这四十五年,对我们来说是无可推诿的四十五年!
  如今的洞庭湖已经被分割为700个湖群,其中东西洞庭为过水性的外湖,是洞庭湖的主体。此外还有667个内湖,总面积225万亩。洞庭湖淤积的严重以及水道的分割和复杂,可见一斑。
  洞庭湖还能生存多久?议论这个话题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按照目前的年平均泥沙淤积量,有专家认为二十年以后将不再有洞庭湖,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苟延残喘五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立即控制、减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的消失将是毫无疑义的。
  洞庭湖的从顶峰向下跌落,把第一大湖的桂冠拱手让给鄱阳湖,然后继续被泥沙淤积、切割,进而演化成零星小湖消失于大湖之列。
  如果不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伐,水土流失严重,如果湘。资、沅、沣四水流域草木繁茂植被完好,如果不是一轮又一轮的围湖造田,洞庭湖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
  失去天然调蓄水量的洞庭湖之后,长江又会怎么样呢?洞庭湖与古云梦泽会不会再一次角色互换?所谓角色互换,即在洞庭湖回复成沙洲陆地之后,江汉平原重新成为水乡汪洋云梦泽。这是教人心凉胆颤的质疑,且看江汉大地早已城乡密布,人口密集,重归云梦泽不就是千百万人的灭顶之灾吗?再把视界扩大一些,那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了,云乎梦乎泽乎?
  1997年1月23日《中国环境报》头版,记者李洪峰的文章称:七大流域污染状况令人忧心。文章说:“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监测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已经超过八十年代初的1倍以上,主要的江河流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景不容乐观。
  此次调查覆盖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辽河,历时三年,获得数据一百多万个。在对全国评价的近十万公里长河流中,被污染河长已经占半数。其中有4万公里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公里河长鱼虾绝迹,叨%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主要湖泊的26%已达到富营养化,三分之一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流域水环境总体上出现区域恶化的现象。其它流域的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
  新华社《瞭望》周刊1996年第49期的资料说: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污染尤为突出,大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在评价的11个湖泊中,巢湖污染最重,6项指标超标,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平均值超标2.73倍和8.22倍。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湖的形状似一只两角菱,面积为753平方公里,蓄水量1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湖水由巢湖间经裕溪河注入长江,湖口距长江60.4公里。
  巢湖是合肥市的主要饮用水源。
  巢湖也是合肥市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受纳水体。
  你已经看见这样的一种可怕的循环了:
  人饮用巢湖的水;
  人污染巢湖的水;
  人诅骂巢湖的水质愈来愈坏;
  人继续往巢湖排放各种污水废水;
  人还在饮用巢湖的水……
  巢湖已经臭了十多年了。
  一个风光秀丽的大湖,一处养育鱼米之乡的水源,现在已经成了没有任何夸张的臭水盆!
  你看巢湖就知道了,什么叫藏污纳垢。
  一百多种藻类疯长,目前已从西半湖发展到整个湖泊,从水面下0.5米处,到处是缠结的水藻,把一个巢湖弄得舟揖无路,水波不兴。最严重时,湖水为粘粥状,腐烂后的藻类臭气冲天,腥味逼人。但,就是这样的不用任何仪器测试,一看一闻就能判定的脏水、臭水不还是水吗?1990年1月到2月,合肥四水厂水源两度遭到十五里河排入的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厂供给的水中氨氮含量离达每升25—40毫克,超过规定40—90倍。1994年建成投产的合肥五水厂,以巢湖为水源,取水口已伸入湖心3公里,但合肥市民约一半每年在夏秋两季喝的仍然是含有腐藻臭味的自来水。
  巢湖全流域有工矿企业3000多家,城镇人口145万,每天排放到巢湖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为53万吨,其中合肥市占80%。
  沿湖农村化肥、农药及洗涤济的使用逐年猛增。巢湖与别的林地湖泊不同。四周均是农田,是安徽省的重要产粮区,取巢湖之水灌溉自不待言,残留的农药、化肥也统统流入巢湖。一方面是人靠巢湖活命,同时人又要巢湖的命,这是巢湖的两难境地。巢湖农村平均每亩农田化肥施用量达80公斤,是十年前的8倍;不当的施肥方式,随着水浇地的漫灌而使化肥大量流失。
  巢湖流域面积为13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1773平方公里,占19%。巢湖流域气候适宜,可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5.2%。植被覆盖率低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快了湖盆淤积速度。有资料说,每年进入巢湖的泥沙260万吨,土壤有机质为1.6万吨,氮960吨,磷600吨。除了60吨泥沙进入长江外,每年淤积在巢湖的为200万吨,这年年垒积的200万吨之巨的泥沙意味着:
  巢湖正在日益走近湖盆中泥沙淤满的临界状态。
  巢湖的泥沙愈多,水面愈小,蓄洪与自净能力都相应减弱。
  巢湖湖盆底泥淤积日丰之后,更容易被风浪搅动而造成二次或三次污染,也就是说巢湖在被污染的泥沙占领湖盆之后,将始终为污染所掣肘。
  巢湖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会造成崩湖,1991年巢湖市黄麓区崩湖,使289亩土地毁于一旦。
  我们且看看历史的天然的巢湖。
  巢湖原本是一个过水性河流型浅水吞吐湖,出口距长江60多公里,汛期时江水倒灌人湖,汛后又外流入江。它的好处是自然吞吐,流水不腐,排沙能力强,水质上佳,但洪水危害较大。1954年长江发大水,巢湖流域被淹农田达300万亩。为此,1962年、1968年先后建造了巢湖闸、裕溪闸,对抗旱、防洪、蓄水均为有利,也促进了巢湖流域的经济发展。
  然而,还有事物的另一方面——通常都是被经济和发展掩盖的更常有本质意义的一面,即:巢湖从此便不再是天然吞吐湖,丧失了自然吞吐能力,而变成了典型的人工和技术控制的半封闭型水域。
  在改变了巢湖的天然属性之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长江人湖的交换水量由建闸前的每年平均13.6亿立方米,锐减至1.6亿立方米,巢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延长了换水周期。这一延长期便是磷、氮等物质在巢湖内累积并使巢湖富营养化的过程。再者,湖闸的控制之下,湖滩地由原先的23万亩减少到3万亩,大型水生植物失去了立地条件,巢湖生态系统内不再有藻类的竞争物。
  巢湖污染、太湖污染、洪泽湖污染等等,不一而足,但这还远远不是长江污染及各种灾难的全部。
  拥有职工3000人的重庆造纸厂,每年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为1000万吨。
  宜昌造纸厂年生产能力仅1万吨,每年排放的废水也高达一千多万吨。
  武汉以下沿着长江是近百公里的“工业走廊”,也是集中的污染地带,仅汉阳造纸厂,每天向长江排放工业废水10万吨,一年则是3600多万吨!绵延长江十多公里,泡沫翻滚,恶臭蒸人。
  在发达国家平均1万人有一个污水处理厂。
  一千多万人口的重庆,没有一家污水处理厂。
  数百万人口的万县市,没有一家污水处理厂。
  水电名城宜昌市,没有一家污水处理厂。
  江汉重镇武汉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
  1997年新年伊始,《中国环境报》1月7日的消息说:最新监测数据揭示,长江干流城市江段污染日甚一日,干流废污水排放量已占全国废污水总量的42%。
  消息还告诉读者: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每年有30%的工业废水和95%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重庆西部地区的“五小”企业搞得如火如荼,土炼焦、小制革发展得红红火火,二十多条次级河流已无法饮用和灌溉,近百万人饱受缺水之苦。长江沿岸,除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排污口长年累月把毒液喷向长江外,来往于长江上的轮船同样加入了造污大军。现从事长江干线运输的船只达10万余艘,年用油量在50万吨左右,大多数船只均未安装油污水处理装置,每年近百万吨油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其中含油量近万吨。1995年向长江排放的9694万吨工业废水中,符合排放标准的仅占9.9%,生活污水则全部未经处理就排入江中。
  秀美的长江啊污浊的长江啊!
  长江的灾难又何止于此。
  滑坡、崩岸、泥石流,正在一点一点地解构、摧毁长江,使天然的长江的完整性,处在危机四伏中。
  1981年,仅四川盆地,长江两岸发生了六万多处滑坡与泥石流,灾民达三十多万人,1981年之后,长江上游山崩。滑坡频频,中下游则连续发生崩岸。
  洪湖市有135公里长江段面,1996年3月、6月两次发生大面积崩岸。3月崩了20天,洪湖长江干堤燕窝叶王家边堤发现大小崩岸二十多处,总长1850米,最严重堤段达900米,该堤段护岸脚槽大部崩塌。
  1996年1月上旬,长江大堤先后发生镇江共青团农场江滩大面积塌江和江西彭泽县大城镇马湖段塌陷。
  长江上游的山体滑坡,以其响声之隆、危害之大,更教人心惊胆颤。
  1995年,贵州发生威宁县6万立方米滑坡。四川云阳宝塔滑坡在停歇之后又出现整体复活迹象,后缘的贯通裂缝长达1200米。湖北巴东县城关先于6月10日有5万立方米的滑坡,到10月29日为128万立方米的大滑坡,滑坡体推进长江达80米,长江三峡骤然增加一个体积为3万立方米的江心洲。在这之前,四川涪陵武隆县境内乌江航道左岸的鸡冠岭段530万立方米的岩体崩塌,其中的30万立方米倾入乌江,乌江顿时断流达半小时。
  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山体滑坡发生在九年前,西陵峡内青滩北岸姜家坡至广家岸的巨型超级山崩滑坡,滑坡岩体总量一千三百多万立方米,400万立方米的滑坡岩体从800米的高处整个以泰山压顶之势直冲山下新滩镇,这一拥有457户、1371人的古老集镇刹那间被全部推人江中化作乌有。200万立方米的乱石如轰炸一般泻入河床,长江航道顿时陷入无序的乱象中,流速猛增,流态紊乱,东撞酉夺,茫然无措。
  长江上游的滑坡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万县、嘉陵江、乌江下游及三峡地区,有一则数据说,近十几年来,长江上游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614人,伤798人,毁房55018间,毁地97598田。
  谁能阻挡得了这样的灾难呢?
  自然生态在所有环节上的平衡与和谐,都是脆弱的,都需要人去小心翼翼地维系并保护,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在人的价值观的驱动下,总是漠视乃至破坏此种脆弱的平衡。而此种罪恶的漠视,除了急功近利的经济的动因外,还源于对地理环境的几乎是民族整体的无知。长江上游横跨我国地理形势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复杂的地质构造相交相叠相汇合,集中的降雨和地震,都会诱发山体滑坡。而尤为影响至巨的则是野蛮的灭绝性的人类活动的日益扩大,从砍伐森林到开发失控,使脆弱的生态平衡纷纷断裂,人为地导致了山崩滑坡的新的活跃期。
  各处违法炸山采石使两岸群山早已千疮百孔,森林植被几被毁坏殆尽,大量泥石流入长江航道。
  长江中下游的崩岸,则是完全因为无休止的非法挖沙,长江沿岸及航道已经挖得遍体鳞伤,采掘不断,崩岸不止。黄沙禁采区的江心州郑浦岸段,为治理崩岸,十一年中国家累计投资500万元,抛石28万立方米,因为仍然挖沙面还处于崩塌之中。

    淮河独特地位居长江和黄河之间,它的不卑不亢的流淌,终于因历史上
  黄河的“夺淮”之举而厄运顿生,多灾多难。即使如此,淮河的历史一样多
  彩多姿,它依然是中国地理上的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再看“淮”字,诗意顿生:一侧傍水,一侧依佳。《说文)道,‘鸣二足而
  羽渭之禽,短尾为佳。”淮河的波光涌动,生命婉转尽在其中了。也因此,
  淮河的悲剧色彩能使读淮河的人,真正置身于人和自然的或者和谐或者对立
  的状态中……

  中国没有一条河流像淮河一样,流动在长江、黄河之间的,黄河浊长江长,淮河却只是淮河,它不浊也不算太长,1000余公里,流贯中国中部,在《诗经》中与江、河、济并列为“四读”之一,有源头,有流程,有自己的入海口,有淮河人民的礼赞:“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十二世纪末叶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它是一条完整的河流,现淮阴以下的黄河明清故道本是淮河的入海故道,汹涌的海潮可以上溯到盱眙县城,其入海口则在涟水以东。
  公元1194年,黄河首次夺淮,淮河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
  是年,黄河在阳武即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已经占据原阳的金人以为这是天赐良机,便以水代兵侵扰南宋,决溢后的黄河在淮北平原上一泻千里,经封丘、长垣、定陶浩浩荡荡直向东南,经泗水入淮。
  淮河怎么承受得了?
  从此,淮河便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遥想当年,强大的黄河对弱小淮河的入侵,实在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攻城掠地、烧杀抢劫。
  黄河夺淮之初,两河下游汇流入海。到了公元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明朝,黄河再一次大举侵入,黄河不仅独霸泗水,还经颖河、涡河、滩河同时入淮,使淮河中下游全部沦陷,苏北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夷为平地。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及众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为地下河,淮河之水已有家难归不得进入下游河道,惟一的出路便是泛滥成灾,平地为泽国。
  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的钢瓦厢决口,冲开北堤,往东北流入原来的河道,这就是历史上黄河的第六次改道。善淤善决的黄河把夺淮之后的的流路抛弃,干涸之后的旧河床高出平地2—4米,成为沙岗,这便是“废黄河”也称“黄河故道”,其实是“黄河夺淮之道”。这时候,淮河便也无路可走了,逞急无奈之下涌进洪泽湖再南决人长江,不得已而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
  环境的变迁给淮河带来的是什么呢?整个淮河水系被破坏了,黄河逼迫之下改道以后的流路并不畅通,洪水一来就在中下游的低洼地漫溢,水灾频频,来自山东的泅水也不得不与淮河分道扬镜了。
  明清两代,为了治黄并维持南北大运河的畅通,采用了“蓄清刷黄”之法,即利用洪泽湖把含沙量少的淮水积蓄,然后用以冲刷黄河侵淮的浊水泥沙。于是高筑洪泽湖东岸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扩大洪泽湖面积,洪泽湖上游吞没的良田沃野城镇村舍不知其数。秦观踏访过的古泅州城于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被大洪水席卷,这一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城,最后淹没在湖底的淤泥中,不知道如今是一番什么景象?
  假如黄河、长江能够替代淮河,淮河也许早就可以不存在了。
  淮河在不少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任何一条大河水系如淮河那样众多支流高密度地纵横交错,计一级支流一百二十多条,二级支流四百六十多条,全流域主要的跨省河流一百多条。灌溉着2亿多亩耕地,哺育着1.5亿多人口,其人口密度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
  相传,伏益氏和女朗就活动在淮河流域上游的颖河岸畔,和今天的河南省淮阳一带。夏禹娶了淮河岸畔的涂山氏为妻,而且为疏导淮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资料说,从公元前246年到1948年的两千多年间,淮河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也正好两千多次。流域内2亿多亩耕地,经常受灾的就有1.3亿亩。说淮河两岸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实不为过。
  时光到了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不到一年。
  是年夏季淮河洪荒肆虐,淮河灾情的电报送到了毛泽东手中,当他读到“人民群众在汪洋大水中挣扎,遭毒蛇噬咬而毙命时”,对秘书田家英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有人甚至把毛泽东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看作是新中国的“第一道政令”,更确切地说,应是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关心指导下的,动员了千百万人民的、新中国第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
  治淮工程一发而不可收,延续了四十多年,总投资四百多亿元。从控制山洪开始,制订了“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方针。上游以蓄为主,中游疏通河道,使洪水和内涝及时畅流,并加固堤防。下游以开挖排水河道。增加泄洪排涝能力为主。
  淮河的治理,已经不仅由麦浪稻海作为佐证,而且经受了1975年特大洪水的检验。8月上旬,淮河上游的洪汝河、沙颖河流域为大暴雨袭击,形成特大洪水,洪水量超过了许多治淮工程的设计标准。尽管如此,许多水库和蓄洪区在拦蓄水量超过保证水位的情况下,仍确保了水库安全,减轻、延缓了对下游的灭顶之灾的压力。
  为着治淮工程流血流汗的淮河流域的农民看见了,如果没有1950年开始的淮河的治理,江淮平原早已是汪洋一片了!
  淮河的治理尚未彻底完成,淮河的新的灾难却降临了。
  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关于淮河污染的警告不断传来,也就是说淮河成为第一条中国河流史上被整体严重污染的河流,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来可以不发生,后来发生了;本来可以在发生之后立即加以控制,不幸日益严重地恶化了。仅以1993年国家环保局发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说:
  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百分之八十二。
  1993年的警告显然如同以往一样,被经济大潮淹没了。
  于是,便有了洪泽湖畔吁胎县的心碎的1994年7月,陈挂棣在《淮河的警告》中称之为“那噩梦般的日子,黑色的日子。”
  1994年一入夏,盱眙的老人就觉着有灾难要发生了,太阳太毒。田地旱裂,28天为摄氏35度以上的高温烧烤,人和庄稼——水稻、秋大豆、夏玉米——都想冒火都快干枯了!
  7月3日,盱眙的气温为39.6度,当天全国最高气温。灾难往往是双重的:一场大旱六十年不遇,一次严重的污染千百年未曾有过。
  1994年7月20日凌晨3时,从淮河上游经蚌埠间下泄的2亿立方米的污水,经过8个昼夜的长途奔袭,以一百多公里长的污染集团带,悄无声息地直逼盱眙。由于旷日持久的干旱,当这一中国河流史上从未见过的如此猛烈的污染集团带,占领低水位的盱眙河道之后,便滞留不去。
  淮河突然变成了酱油色,死鱼漂泊着,簇拥在黑色、褐色、黄色的泡沫中。没有风,淮河上的腥臭却依然广布城乡。
  有人看得真切:那些死鱼的眼睛里都是厄运突然到来的惊恐,大瞪着哀怨。
  盱眙人维系生活的惟一饮用水源,不用任何检测,肉眼便可看到,它已经成了一河毒鸩。
  焦虑、绝望、忧人、怨天,一切都无济于事了,人类的麻木太久了,而一旦面临突发事故,便陷入了整体的无奈与恐慌中,水呢?
  金钱、财富,乃至权力,有什么用?
  找水,打井。
  盱眙县城建在山坡上,玄武岩地质,县供电局花了几十万元一直挖到150米以下,不见水。忽然想到了废弃多年曾经有过水的老井、废井,总而言之一切有可能找到水的地方,人们都去了,一口废井旁拥挤着上千人,上千人的渴望却不可能使废井重新流出水来,渴望之后的绝望蔓延着,丧失理智,为抢水而争斗。
  一个星期后,《中国青年报》在一版以图片配合文字,首先报道了盱眙污染事件。
  8月13日,《人民日报》以《污水大于天灾》为题,图文并用,不仅使中国也让世界得悉了盱眙污染、淮河变黑的消息。据报《淮河的警告》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公开披露淮河的特大污染事件。”
  是次淮河污染是怎样发生的?
  蚌埠闸首当其冲,因为“近两亿立方米污水”是从“淮河上游蚌埠间下泄的。”虽然蚌埠闸不可能制造污水,那么淮河上游究竟又是哪儿呢?
  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安徽人称颖河,河南人叫沙颖河。十多年来,这一条河实际上已成为愈来愈多的入口,愈来愈多的乡镇企业所造成的愈来愈多的污染的牺牲品。颖河,或者说沙颖河,确切地说就是一条污水河。这污水河中接纳的是全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厂矿废渣、医院废污水,以及流失的农药和化肥。
  河南沈邱县槐店闸附近,是颖河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之一,十几米、一百多米宽的水面蓄积着的是发臭的死水。当7月中旬,河南连降暴雨槐店闸为确保闸坝安全而泄洪时,它的排放量是每天900万吨、1100亿个流量,向安徽境内倾泻。
  槐店闸附近是沈丘大闸公园,放水那天,两岸臭气扑鼻,公园里的猴子眼睛被熏瞎了,河边的树木顿时枯萎了!
  7月15日夜,安徽凤台县河面泛起死鱼。
  7月16日,安徽淮南市民惊呼:从自来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是黑水、臭水。
  是日夜,污水流进淮南市田家庵三水厂,这里的一个细节特别重要:已经得到污染消息的该水厂为使出水达标,加大净水剂的投放量,每吨水的成本由4角钱猛增到3元。以7倍之高的成本净化的水仍然是黄褐色腥臭味的污水,饮用者纷纷住院。田家庵三水厂告诉人们:净化剂的作用是有限的,技术决不是万能的。
  污水下泄,水质好转之后,蚌埠自来水公司取两个水厂的水样化验,结果是129种首要控制污染物中,分别查出90种。95种,其中致癌物高达67种。
  然后是污染吁胎。
  紧接着再把偌大一个洪泽湖搅得黑浪翻腾……
  8月19日,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率工作组飞抵南京,21日赶往盱眙。下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渔民,没有开口,就朝着解振华跪下了。这是个倾家荡产的老者,贷款2万多元,用16只网箱养的二万四千多斤鱼全部死光。污染夺去了多少人生存的梦想啊!
  无独有偶。
  1994年5月22日——距盱眙污染近两个月——宋健在淮河流域现场办公。
  宋健在颖上闸望上游的浊流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呼啸而来时,连声惊叹:“触目惊心!”
  是的,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无论他是官员还是百姓——在目睹如此浩荡的淮河污染之后都会想到——不负责任的经济行为已经把淮河两岸的人民推到绝境了!
  宋健说:“如果再不重视淮河污染,什么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都将化为泡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现在,淮河流域的人民连这样一点点大自然给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连江上的清风和不受污染的清水都没有了!”
  国家环保局的官员告诉我,宋健是大声疾呼了:“再不下决心治理污染,就是愧对淮河流域一亿五千万人民,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无法向历史交待!”
  江上明月,山间清风啊,今在何方?
  很难想象——无论你有什么想像力一一会有人不想治理淮河污染。那是一些靠着污染淮河先富起来富得肮脏、血腥、不清不楚的一伙,连同权钱交换之下朋比为污的另一伙。
  河南颖河的污水平时都被拦截在沈邱县的槐店闸,可以称之为淮河大污染的集散地。
  你见过一条大河的污染,在一处闸坝前的公然、嚣张、层层叠叠的集合与涌动吗?毫无疑问,此种景观绝不是一个清明世界的象征,水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金钱把水污染再把权力污染的双重污染。
  水是愈来愈浊了。
  据《中国环境报》资料,淮河流域的首次污染事故,是1974年,间隔四年,第二次污染事故发生。以后的间隔时间便愈来愈短了,第三次事故只隔三年;1982年5月至1989年2月不到7年淮河三次大污染;进入九十年代,则年年发生且平均每年2次以上;仅1994年就发生了4次;两次特大污染之间的时间仅为几个月。
  淮河最后的特大污染是必然的,是人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淮河推上了黑色祭坛。
  也只是到了这样的时候,人们才确切地知道:把豫、皖。苏、鲁四省网络成一块原先完整的大地的淮河水系,全流域191条较大的支流中,80%以上的河水已经变成黑臭,三分之二的河段完全丧失了利用价值。
  中国的河流都处在污染的现实中,但,没有一条河流如淮河那样,是从源头开始污染的,源头活水成为源头污水之后,淮河还有救吗?
  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有一家桐柏造纸厂,每获得1万元产值,就要向淮河排放7400吨造纸黑液;此外县里还有吴城碱厂、毛集铁矿等一批污染企业。
  让我们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镜头,看看河南项城了集镇,在这之前《中国环境报》已有消息披露说,这个只有一条街筒子的小镇,却拥有800家制革厂!1993年,丁集镇企业产值3.05亿元,制革占86%。
  800家制革厂,800个污染源。
  制革污水,那是剧毒污水,就这样流淌在丁集镇的大沟小河,污水漫流,废渣遍地,臭气熏天。流经了集镇的谷河的大片河滩寸草不生。含有几十种有毒物质的污水已经渗入地下,使丁集镇的地下水一样被严重污染。所有的水井已全部弃之不用,三千多人生活用水的惟一水源是镇政府院内300米深的一眼机井。
  水啊水,丁集镇的人一边点着钞票的时候,一边没有法不忧心忡忡,这一眼井里的水喝光了,3000口人怎么活?但,钱的诱惑又是如此不可抗拒,到1996年为止,担忧是担忧,制革照制不误;转鼓转动着,一鼓一天一夜就是500张皮子。这转鼓是了集镇的魔鬼之鼓,它先让你为钱而疯狂,再让你因为无水可喝而灭亡!
  制革鞣皮,必须使用红矾,这是剧毒品。
  制革产生的铬鞣废液不仅使大量的主要依靠进口的“铬”白白排掉,更为严重的是对一切生物、生命的伤害。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都将“铬”列入剧毒污染物而“严禁排放”的。
  丁集镇却自由排放有年头了。
  专家众口一辞地告诉笔者,“人体只要摄入0.5以上的铬,便会致癌、致死。”
  丁集镇的楼盖得漂亮,甚至富丽堂皇。
  丁集镇人的家里,电器、音响几乎也都有了。
  但,丁集镇的楼房和电器既造不出清新的空气,也造不出洁净的水。或者说,丁集镇的物质富裕是以极其严重地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结果是:富裕了,“小康”了,活不下去了!
  河南是制革大县,走出丁集镇,你又会看见那魔鬼转鼓在悠悠地转动,各色皮子一排排地晾晒着,那是皮,剔除了骨,吃掉了肉之后剥下的皮,各种兽皮。其间的过程,首先是猎杀或宰杀,无所谓合法不合法,所有的法都是人制定的,眼见的只是铁一般的事实:人类在无度地灭绝别的动物之后,正日益走向孤独。
  小制革遍及河南,一个县的从业者达万人,离开河南你还会发现,为了“创收”,“创汇”,小制革也遍及中国。
  一个个转鼓。
  一种种生命。
  一道道浊流……
  报载:豫、皖、苏、鲁四省每年排入淮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23亿5200万吨。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全国乡镇企业的排放量。
  报载:环境学家分析后认为,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正以每年两条黄河的径流量相等的污水,流过阡陌田野,泄往江湖河海。
  水污染的祸首是造纸废水。
  在1996年关停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之前,中国约有九千多家这样的造纸小厂污染大户,河南一省就占了1300家,为总数的七分之一。
  小造纸厂的一切,从工艺、流程到产品,无不浸透着浪费和污染。
  用石灰制浆工艺生产互吨黄纸板需耗煤1吨、石灰0.4吨。麦草1.6吨,耗电150度,耗水600吨。然后再把生产废水向厂外水体源源不断地排放。
  小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少量油类物质等。尤以悬浮物众多而害大,生产1吨纸排放的悬浮物达400—550公斤。新乡地区小造纸业一年排放的有害物质达13万吨之多。小造纸厂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用来浇地,会使农作物根部形成一层膜,这个地区曾用这样的废水灌溉,500亩麦子全部死亡。
  淮河污染的后果是举不胜举的。
  邳州、新沂两市的20条主要河道成为“害河”、“死河”。20米深的水井出水呈褐色,有异味,不能饮用。
  淮河流域的奎河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
  八十年代初的一则数据显示:奎河氨氮量高含量超标80倍,化学耗氧含量超标125倍,致癌物亚硝酸盐超标200倍。
  奎河的污水中,氰、汞、铬、砷、酚“五毒齐全”,仅以工业废水中挥发性酚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每升0.5毫克计,奎河中的最高含量已达每升750毫克,超标155倍。
  灵壁县尹集镇的河面又宽又黑,岸边寸草不生,幸存的植物一概了无生机,连同该收的小麦。农民说是“该长的不长,不该长的全长,”生态链被侵入、污染毒化之后,就不再有任何美丽可言,死亡已经发生,死亡还将随时发生。
  1933年以来,尹集镇死亡树木56万株,平均每天77株;死亡大牲畜869头,平均每天1头;全镇65173人。发病人数为11075人,两年中死去665人,其中230人死于癌症。
  淮河告诉人们:什么叫山穷水尽。
  淮河的教训远远没有过去。
  最新的国家水利部门的监测资料表明,在近一年来国家下决心关闭淮河流域近1000家小造纸厂、大力治理淮河污染之后,污染河长仍为评价河长的72%,河流水质仍处于V类或者超V类的严重污染状态。
  《中国水利报》说:“我国的主要河流都被污染。”“水资源状况日趋严重,每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总量已达数百亿吨,而治理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污水的排放量。”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岂止是一条淮河?
  海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9%。随意向河道排污不仅使海河流域的地表水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到地下水质。海河流域地下水符合地下水质标准Ⅰ—Ⅲ类的水井仅占评价总井数的22%。大中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情况最为严重,一些供水水源地已受到严重污染。
  松辽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0%。其污染主要在辽河流域和松花江吉林市以下。
  黄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1%,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支流,为有机污染。
  长江流域:虽然水量大,但污染河长也占评价河长的31%,流经城市的近岸水域污染严重,出现了排污口与城市取水口犬牙交错的局面。近岸水域的污染已经对城市用水构成威胁。
  太湖流域:骨干河道污染河长为评价河长的73%。特别是太湖湖区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珠江流域:该流域年降雨量充沛、属丰水地区,但污染也在加重。
  发表上述监测数据的1997年1月30日《中国水利报》还说:
  目前我国城乡每年的排放污水量已经超过八十年代初的一倍还多,70%一80%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目前水污染有5个特点。一是江河污染主要为点源污染。一个入河排污口污染一大片,在大江大河形成岸边污染,支流小河一个工厂排出的污水能使整条河流变成污水沟。二是城镇水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乡镇企业污染向农村蔓延,影响了供水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地下水污染正从浅层向深层水渗透。四是季节性水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五是湖泊和平原水库的富营养化直接威胁着供水安全和水生生物。
  我国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症结何在呢?
  《中国水利报》记者说:“有关专家认为,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近年来,有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生产力落后的中小企业,无政府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死灰复燃,他们单纯追求产值和利润,无视中央的三令五申和法律法规,肆意向江河湖库中排放污水,倾倒、生产生活垃圾,致使水体污染、环境恶化。”
  一种可想而知的毫不夸张的后果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果我们的社会不牢固地树立水的忧患意识,任凭污泥浊水流向江河湖库,那么,过不了多少年,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回头你看淮河流域你就看见了,这网络似的使豫、皖。苏、鲁四省连结并使之成为生机勃发、从而才是美丽、稳固之大地的,原来也就是水——一条大河的枝桠纵横的水系。
  你当然可以想象,这是命脉,这是血管,它能使土地丰腴、庄稼茂盛、林木繁华、家园温馨。这一切只是因为在这命脉中,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水、是洁净的水,命脉因之而诗意地搏动,血管因之而庄严地畅通。这时候,农人的田地会变得湿润,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放水,开犁,播种,耕耘。南方棉朵似雪,北国大豆摇铃,虫鸣鸟语,芳草花香,草原上是成群结队的黄羊,森林中有踽踽独行的虎豹,这就是中华大地的完整的集合。
  在生命之水被污染之后——不仅仅是淮河流域——我们的大地的完整性已经荡然无存了!怎么希望这一血管里流淌着污水毒液的大地,依然是生机勃发的呢?委顿、变异、蒺藜丛生乃至癌症逼人,这是一个破碎的过程,结果是崩溃,是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之后的人的自我毁灭,或许还有逃亡的机会,你逃到哪儿都得有水,有水的地方都在污染。

    中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是在世界缺水.中国又是绝对贫水的前提下发
  生并仍在发展中的.现在,我们要散漫地谈谈地球村和水的一般情况——

  1996年8月29日美国《商业日报》载文谈用袋子解决运水问题,9月1日《参考消息》即以《水:新型国际流通商品》为题,作了转载。
  文章说:一种新的在国际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出现在地平线上:水。就全球来说,分配给每个人的水比二十五年前少了三分之一。官员们估计,在今后三十年内,世界水的需求量将增加6倍以上。为了解决水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少数企业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运输形式,把水从“水的富裕国家”,运到“水的贫困国家”中去。
  世界银行负责北非、中东地区的高级水专家约翰·海沃德说,水将像现在的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今后五年内,我们将看到水是一种国际商品。
  加利福尼亚州曼哈顿比奇的一位发明家特里·斯普拉格说,用水袋拖运水就像用油轮运石油一样,是一种革命性的观念。斯普拉格水袋设计的关键是一种获得专利的拉链,这种拉链使水袋彼此连接在一起,与火车的运货车厢非常相似。他说一条4500匹马力的拖船可以拖运50—60只水袋。
  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享受阳光、空气和水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有的商品都是因着市场的呼唤而出现的。
  水,将要在今后五年内走向市场,消费者将不得不在超级市场的货架上。寻找各种品牌的水,日用开支的负担和手中的菜篮子同时变得更加沉重。
  1997年1月25日,英国《独立报》文章:世界面临水资源缺乏的危险。
  文章表示:全世界总的水消耗量年增长率为2.5%,比人口增长率快1倍。本世纪全世界总的水消耗量增加了6倍。在未来三十年内,预计将有27个国家被列入联合国所说的“水资源高度紧张”之列。
  联合国的两份报告说,缺水问题与全球其它环保问题一样紧迫。
  由于有大约300条主要河流穿越一些国家的边界,所以未来发生争夺水资源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大。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其中包括印度、中国、墨西哥。美国和前苏联南部一些共和国,现在对地下水采用的速度远远超过雨水的贮存,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的来源主要雨水,一旦耗尽很难得到补充。
  联合国的报告说,建造海水淡化的工厂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只有像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才能选择这样的办法。
  低收入国家的15亿人最有可能面临缺水的危险。
  农业用水消耗掉人类的大部分水源,为了满足迅速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就要大大增加农田作物的生产,农田灌溉用水便同时急速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结果是许多大河的水难于流入海中,沼泽湿地纷纷干涸。
  当一百年前,人口、工业化程度、人的消费方式还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时,水仍然是富足的,而且是清洁的。本世纪初,世界人口为16亿,本世纪末已近60亿,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下降到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而人均用水量又比本世纪初增加了好多倍,人和水就是这样相距日益遥远了。
  世界淡水需要量最大的三个门类分别是工业、农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在追求产值的今天,炼一吨钢需淡水150吨,生产一吨纸需用水250吨,生产一吨人造丝则用水量更是高达2000—3000吨。不难想见,在各个冒烟和不冒烟的工厂里,水是如何倾泻的。
  然而工业用水还只是世界淡水用量的20%;农业灌溉用水才是真正的大户,它占了总耗量的70%。这至少部分地说明,追求产值和财富虽然是最时髦的,但,人还不得不吃饭,而钢铁和汽车不能当饭吃。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至今,世界农田的面积增加了1倍,而在过去四十五年中灌溉用水的总需求量增加了2倍。
  水资源危机中最令人不安乃至惊慌的,则是水污染了。
  全世界目前工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已达五百多立方公里,到2000年将达到3000立方公里,整个世界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完全没有污染的、清澈纯净的河流了。
  世界上共有12亿人生活在缺水区,14亿人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中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洁水而传播的,每年有2500万人死于水中的病原体与污染物,占所有发展中国家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十亿多人喝不到清洁水。
  联合国的一项全球性调查也表明,在愈是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尤其是穷人——获得清洁饮用水的机会愈少。与农村相比,发展中国家日益膨胀的城市中饮水问题更加急迫而严重。撒哈拉沙漠以南农村人口获得洁净饮用水的比例,在近几年中增加了1倍;但在城市里,只能饮用被污染的水的人口比例却增加了29%。
  我们现在看见的,还只是高速、盲目城市化运动所产生的巨大阴影的一角。
  实际上在你我寄居的都市,或者中小城市里,不乏这样的情形:在卫生条件差的居民区,城市的几个角落,堆放着带有病原体的垃圾,蝇蚊飞舞,污水漫溢,那些陈旧的房屋或临建屋便被垃圾、污浊包围着,所有的污浊或者散发到空气中或者渗透进地下水或者汇流到河道中。而空气便由我们呼吸着,自来水厂正在抽取地下水及河道中的水,我们别无选择地呼吸城市的肮脏,再把自来水龙头打开,淘米洗菜烧水,再别无选择地把城市的污浊和鸡鸭鱼肉一起吃到肚子里,毫不夸张地说,每分每秒,一天三餐,我们不仅吸毒而且食毒!
  每当一种病原体从污水进入单独的水体时,这水体就成了传染病的载体,并且创造了流行的环境,从痢疾到甲肝、伤寒、霍乱、沙门氏菌、蛔虫等等无不如此。
  1993年,全世界患痢疾的人超过18亿人次。就连联合国的医学专家也惊讶莫名:带有痢疾菌的水量怎样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每年,仅痢疾就使300万5岁以下的儿童在世界各地走向死亡——在他们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
  污染的水除了传播微生物疾病,也一样传播工业疾病。
  清纯的水已经变得愈来愈复杂。水吸收了工厂排出的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化肥中的硝酸盐,农药中的剧毒物,清洁剂中的磷酸盐,事实上我们现在不少人喝的水是化学合成自杀剂,而不是本原意义上的清水、淡水了。
  简单明了的H2O已经难得寻到了!
  一个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起始一样古老的比喻——“充满生命的河流”——在二十世纪由人类彻底废弃并改写了——“疾病和死亡的流动的积蓄地。”
  即使富裕发达如美国,也已经有近40%的河流、小溪不再能够捕捞和游泳,更别提适宜饮用了。
  水的污染和清洁水的稀缺,已经成为世界话题,或者说是基本的文化和环境难题。
  环境问题从来不仅仅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影响全方位的生存问题。
  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又如何呢?
  1996年7月16日,《科技日报》发表了对水利部长钮茂生的长篇访谈,并发出了政府官员迄今为止最直率也是最严重的关于水的警告:如果目前的状况得不到改变。“那么再过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中国人就有可能喝不到纯净的水了。”
  二十年前,1977年8月,联合国水资源会议上发出了一个使人震惊月多少有些不解的信息:继石油危机之后,水,将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深刻的社会危机。
  真的到了滴水如油,水比油贵的年代吗?
  大河小川不是照样在流吗?
  1977年8月以后的每时每刻都在证明着联合国这一判断的精确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怀疑了,因为缺水的阴影正在向我们袭来,专家们的警告还在不断升级:今后的岁月里,人类的战争很可能会因为水而爆发,人曾经为土地而战,为石油而战,现在和将来则是为淡水而战。随着湖泊缩小、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此种危机已逼近到我们身边了!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二千三百多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也是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为世界第109位。
  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有18个省(市、区)人均占有水量低于全国人均数。
  人均水量少于2000立方米的,国际社会称之为严重缺水边缘,中国有9个省(市、区)人均占有水量为500立方米!
  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中,缺水的近400个,严重缺水的为108个。焦渴的城与人啊,焦渴的中国。
  中国首都北京是极度缺水的、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且是仍在日益膨胀的大都市。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不足4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数的1/28,中国平均水平的1/7,比起一些沙漠中的干旱的阿拉伯国家还要干旱;北京的地表水远远不能解北京之渴,便开采地下水每年达26亿一27亿立方米。北京的地下不知打了多少井,仅1983年为水荒所胁迫便一口气打了4万眼井。说北京千疮百孔,说北京失去平衡不是危言耸听,北京的地下蓄水层已经从1950年的低于海平面5米,降低到1993年的低于海平面50米;地下水无度的严重超采使北京市的地层出现了210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8。局部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有的已沉降60厘米。
  这一切,似乎丝毫也未曾影响到北京高楼大厦的崛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早已忘记北京的土地是千疮百孔失去平衡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地面上的多少高大建筑其实是壮观的危楼——因为没有稳固的大地作依托——不久以后的塌陷在情理之中。
  到2010年,北京的年缺水量仍高达10亿立方米。
  天津市人均占有水量居全国之末,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7%,喝了几十年的咸水,引滦人津为什么在天津如此深得人心,便可想而知了。但,天津还是干渴的。西安、太原、大同、青岛、烟台、大连等中国北方的重要大城市,长期处于水荒边沿,尤其是夏天,一座供水紧张的城市的状态你看人的眼神就看出来了。那排队候水的人群被焦虑烧灼着,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却和一根线一样。西安便是这样的,只要一过春节,等水过日子的煎熬便开始了,收到停水通知就像收到法院的判决书、家里出了犯人一样懊丧而无奈。超采地下水已经出现了13条地裂带总长55公里。由东往西拱出地面。
  有的城市只好规定“理发不洗头”。
  有的城市的麻雀在找不到一滴水的情况下,只好喝柴油。
  1996年,陕西省秋田受旱三千多万亩,360万人饮用水严重困难,古城西安被水荒困扰了100天!
  1995年的干旱使甘肃省粮食减产15亿公斤,影响发电十多亿千瓦,工业产值减少了三十多亿元。
  本世纪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旱灾频频,中国每年的受旱面积达4亿亩农田,比五十年代增加1.5倍以上。九十年代的开头四年,因为旱灾而减产的粮食达七百多亿斤。
  最干渴的是中国的黄土地!
  严重缺水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除了上述种种外,还在使我们整体的生存环境恶化,比如荒漠化的推进,大面积地面沉降甚至塌陷开裂。沿海地区则出现海水内侵,堤防崩漏。中国地面因为超采地下水已形成56个地下区域性漏斗,总面积达87000平方公里。
  如果居安思危,我们早应该夜不能寐了。
  钮茂生说:“中国水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赤字,农业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则为60亿立方米,到2000年中国至少缺水600亿立方米!”
  所有缺水的城市中只要能挖到地下水的,都在拼命地打井超量开采地下水。而那些深藏不露的地下水资源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本来是应由我们的子孙享用的,另有一部分作为生态圈的基质和材料是用来保持大地的稳固和平衡的。
  缺水一污染一浪费,这是人类面对水危机的紧迫之下仍然在走着的很可能一条道走到黑的死亡误区。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日排放污水量3000—4000万吨。1980年排放污水量7500万吨,眼下日排放污水量为1亿多吨,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经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大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人民日报》1996年3月22日10版)
  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的生存问题,但,缺水与水污染则是直接影响生命的生命话题。
  中国的水啊!
  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度:年年洪水,年年抗旱;南方水漫柳州,北方土地龟裂;九十年代初深圳水荒,10万人连续断水1个星期;1994年7月淮河2亿立方米污水汹涌时,有的自来水厂停止供水54天……这些缺水、污染的现实,距离死亡。灭绝的阴影还有多远呢?
  你只要睁开眼睛便看见了!
  我们谈水自然离不开河流、冰川、雪山、水库,地下水,但,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地下水的,乃至冰川雪线是否后退上移的,它们或者源于大气降水,或者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
  中国的降水特点也就是水资源的特点。
  中国降水从空间而言分布极不合理:长江和长江以南各条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6%,耕地占全国的38%,可是年径流量占全国的83%。
  淮河、淮河以北各条河,西北内陆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64%,耕地占全国的62%,可是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7%。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河川径流量只占全国的8%,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9%。
  一年中降水的时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即6月至9月份。这四个月的降水,占了华北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6成到8成。中国大多数河流的径流量,在雨水最多的这四个月里,也占了年径流量的6成到7成;这一季节的降水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能截留的雨水不过百分之几。上天说我给你水了,中国人却眼看着这洁净的宝贵的淡水资源付之东流了。不仅付之东流,弄不好还要在东流路上决堤淹没。不得水利百尽得水害。
  中国降水的特点,归根结底是由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的,地势的高差悬殊使季风气候特别明显,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下,造成了中国东南的多雨湿润,西北的少雨干旱。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理环境中。中华民族便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发衍、延续的,或者说正是这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吾土吾族吾民。无论科学如何昌明,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地理环境,再说你改变它干什么呢?没有了危崖壁立的大山,苍茫雪裹的高原,流沙若河的荒漠,那是中国吗?还有中国人吗?
  顺应环境顺应自然决不是一无所为也不是一成不变。
  甘肃是全国有名的干旱缺水省份。1995年7月在既无地表水也无地下水的极干旱山区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为25万户125万人每户砌100平方米水泥集流场,挖两口水窑,发展1亩左右的庭院经济。如今已有26.73万户实施此项工程,共打水窑52.56万眼,建集流场3716.19万平方米,使131.07万人有了天然洁净的饮用水,并发展了11.72万亩庭院经济。
  雨水集流在贫瘠如甘肃的山区尚且可以做,中国还有那么多地方为什么不起而响应呢?
  留住天赐之水,便是留住天赐之福。
  我们能够计算得出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多少水,但,我们很难说一生中浪费了多少水!
  据联合国资料,经过净化和用管道输送的水的总量,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有60%是因为渗漏和非法连接管道而损失掉的。达卡浪费的水达62%,马尼拉为58%,汉城为42%,中国的水浪费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城市中的马桶漏水几十年如一日,每年漏掉的洁净水达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水量。
  中国城市中用来为马桶抽水的水箱设计过大,如果减少一半,则可节约的洁净水将是5亿立方米的好几倍。
  中国城市中家庭的自来水龙头如果不关严,水一滴一滴地流,而这种流出几乎是人人都会漠不关心的,因为中国的水费太便宜,中国社会沉浸在一片未富先奢的碰杯声中;可是就在你熟视无睹之后一小时,这一滴一滴便成了3.6公斤水,这3.6公斤洁净的饮用水便进了下水道成为生活污水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推算便容易得多了,一个月跑掉生命之水2.6吨。如果这个没有关严的水龙头不是一滴滴地流,而是流成细线状,一小时流出的水是17公斤。一个月要跑水12吨。(王仰之《水的世界》)
  中国有多少关不严或没有关严的水龙头?
  再从水龙头的涓滴细流往田野上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每年为四千多亿立方米;但这一巨额数字的大部分却是白白地渗漏浪费掉的。渠道灌溉有效利用率只是30%到40%,井灌区要高一些,为60%。如果中国农业用水有效率提高10%,仅此一项,每年可节水四百多亿立方米。
  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说过,只有一件事可能导致埃及再次走向战争,这就是水。
  甫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埃及外交部长任上曾表示:中东地区的下一次战争不会出于政治问题,而是为尼罗河水而战。
  尼罗河上游国家的用水量激增时,埃及人马上会感到一种生命干枯的威胁。
  所有的河流只会从上游流到下游。
  即使时间倒流,江河也不会倒流。
  国际社会在考虑未来二十五年左右的水危机问题时,更多的是人口增长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工农业生产扩大的因素。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必定要导致蒸发和对水的需求的同时增加。一项科学的预测认为,即使降水量不变,气温升高23摄氏度时,可用水总量也将减少10%。到202年,尼罗河流域的流量很有可能减少25%,更加干旱的未来已经不再遥远。
  埃及人怎么能不为尼罗河忧心忡忡呢?
  中东是一个因为严重缺水而日益显得焦虑、暴躁甚至会爆炸的一个地区。环绕中东的领土、主权、宗教问题,其实都没有水资源的争夺来得重要。
  无论按照什么标准看,约旦河与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相比,都是一条小河,而在1967年为争夺约旦河水所打的震惊世界的中东战争之后,这一条河的重要性及知名度便扶摇直上了。约旦河流域相关的国家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967年中东战争的直接导火线便是阿拉伯联盟企图改变约旦河河道,使之远离以色列。而水对于重回上帝允许地的以色列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以色列动员全国的口号之一便是:水,以色列的生命!
  为着水的战争早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
  曾经创造了辉煌古文明的那些河流,在它们好不容易流淌到二十世纪之后,已经无不伤痕累累锈迹斑驳了,而且还将面临着进一步的截流、撕扯。
  按照土耳其的“大安纳托利亚规划”,土耳其将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修建20座大坝组成的水利系统,增灌200万公顷土地。这样将会大大减少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水量,而且还会将士耳其灌溉以后残留的化肥、农药带往下游。1990年,土耳其完成了阿塔土尔克大坝的建设,为了蓄水,它曾使幼发拉底河停水一个月,叙利亚和伊拉克顿时陷入有可能频临绝水的一片惊慌中,并且终于看见土耳其不发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却手握着对付它们的水资源武器。
  土耳其的这一水利工程完成后,幼发拉底河在叙利亚境内的流量将减少40%;伊拉克的景况要更加惨重,将减少80%。
  在未来一个世纪内,我们甚至会看见有的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的版图上将因为水的消失而消失。而这样的国家地区的生态难民在狼狈逃出来到别的国家的土地上之后,他们会有定量的水和食品维持生命,但再也不会有自己的民族和种群,那是别人的水土啊!
  恒河一直是印度和孟加拉国争执的焦点。
  当印度在印孟边界仅19公里处的法拉卡修筑拦河大坝,将恒河水引入胡格利河,以解决加尔各答港的通航及饮水困难之后,孟加拉国的干旱状况日甚一日,大约33%的灌溉设施不能发挥作用。孟加拉人惊呼:恒河水呢?
  恒河啊圣河。
  在我看来,所有滋润着人群与土壤的河流都是圣河。
  我想跪下,在这中国北京的夜半时分,跪倒在遥远与并不遥远的河流面前,忏悔并且祷告:圣河啊,什么时候喝你的水同时又浪费、污染践踏你的人,也会神圣起来呢?
  这时候,我看见的听见的世界河流的信息,都是令人不安的。国与国之间,一国中的城与城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了水,纷纷反目,各出奇招,截流、改道、抢水,再加上泥沙与污染,生命之河的流程还能维持多久呢?它们已经衰弱,进入疲软状态,尼罗河、恒河,以及独联体的阿姆河、锡尔河对我说:“断流的何止是黄河呢?污浊的何止是长江呢?”
  这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因入海水量锐减,枯水时干脆枯个河底朝天,下游及入海口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导致多种生物消亡或濒临绝境。还有的则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使流域生态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
  世界海洋专家大声疾呼:让河流入海!
  不是百川归海吗?二十世纪末年河流的现状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则是望海却步,有家难归了。
  专家们说河流入海有多种功能,而这种种功能恰恰又都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补充营养,形成食物链;维护多种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沼泽地;维持三角洲的肥力乃至三角洲本身;保持盐分和其它物质的平衡等等。
  问题在于:是江河不愿流向海洋呢,还是人剥夺了江河这一天然的权利或者使命?
  人类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人污染了水、浪费了水之后开始得不到水;与此同时,天生空洞,地长裂缝;江河中的有一些已经流不进大海这归宿之地。自然而然——这一天经地义的原则,遭到了残酷的破坏——成为自然而不然。
  找不到海洋的河流啊,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牵挂?

    人要牧养山川,无论中国怎样贫水,我们仍然具有河流众多、水系多
  样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是因着中国的地理环境而出现的,又是为了与独特
  的环境相适应的。新疆的大漠极旱中有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冰雪
  严寒的东北,则有辽河以及中国第三大水系黑龙江水系滋润着黑土地及金
  色玉米带,同时又作为国界河流为中俄两国分界;而在四时鲜花盛开的岭
  南,珠江奔流不息……

  有一种假设是毫无疑义的:如果我们珍惜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四面八方的河流,中国绝不会陷入二三十年后无水可喝的绝境。
  可四面八方的河流都在展示着四面八方的水危机。
  我曾从银川到兰州,又曾从兰州出发进入河西走廊沿途采访,既为这里的沙漠压境与极度干旱震惊,也为造物主精心的构思叹服。你说河西走廊旱极了,那是确实的,可是自汉唐以降,河西走廊就是中国西部的粮仓,为什么呢?多亏了祁连山的冰川雪水!
  一方面因为沙漠就在眼前和脚下的紧逼,而让人始终警醒着:要赞美水、要珍惜水;
  一方面让祁连山的冰川积雪不断地融化成内流河,可以耕种,可以饮用,但绝不可以浪费。
  此种警醒包括:人要控制对物欲的追求,人只能过一种相对充足而又必须节俭的生活,人还要使自己的种群以及自己牲口栏里的牲畜不能太过庞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要牧养山川。
  河西走廊共有大小内流河60余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地。分别向北、向西注入大陆内部,成为东部石羊河水系,中部黑河水系、西部疏勒河水系。
  我从石羊河水系走到疏勒河水系,目睹着祈连山中乱雪纷飞,河西走廊旱魔灼人;谁都在抱怨,祁连山的水愈来愈少了!以石羊河为例:五十年代上游来水年径流量达6亿立方米,到九十年代已不足2亿立方米了。
  四十年间,人口翻番,牲畜数量增加了几倍,与日俱减的是上游即祁连山来水。祁连山来水的与日俱减是因为采金的、开矿的,快把祁连山把挖穿了,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祁连山的森林和灌木锐减。你知道吗?亲爱的朋友。冰川也是生命,它需要适合自己的生存条件;当祁连山的环境被破坏,冰川便后退,雪线便上升,它们想离开人类远一点,人已经不再可爱了,人已经疯狂了。冰川的后退在东部冷龙岭更为明显,兰州冻土研究所的资料表明,这一地区的冰川在1956年到1976年的二十年间,每年平均后退12.5米至22.5米!
  因此,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石羊河水系近十年间是以8.5立方米/秒的速度惊人地连续减少的!
  每一秒钟都在减少8.5立方米的水啊!
  从祁连山眺望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图像是如此清晰:沙漠向农区推进。农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林区向冰川推进。冰川向山峰推进。
  最后、最坏的结果是:因为没有水的滋润,没有树的涵养,中国风沙线向着东南大举推进,大半个中国沦为荒漠。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新疆的内流河,尤其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新疆的河流除了额尔齐斯河以外全是内流河,内流区面积占97%。新疆的内流河共有315条,伊犁河、额敏河等少数河流流出国境外,大多数河流均流入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也有一些河流因径流量不足而先已消散在封闭的山间盆地。
  新疆内流水系在形态上是典型的盆地向心状水系。
  不过,无论怎么说,如今的塔里木河却是疮痍满目、亟待拯救的一条河。
  塔里木河全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它流经天山南麓冲积平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流域地包括四个地区、州,九个县一百多个乡镇、牧场。
  你看塔里木河的流程就可以断定,这是一条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神圣的母亲河了。简言之,塔里木河的流水所维系的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新疆胡杨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塔里木河的兴衰决定着沙漠的进退、绿洲的存亡。
  塔里木河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河床淤塞,河道断流,到处开渠引水的结果是,上游抢水,中游找水,下游绝水。哈得熏到恰拉长315公里的塔里木河干流中游河段分岔众多,水网纷乱。仅哈得熏至下学堂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引水口九十多个,大量的塔里木河水漫流在河间洼地,仅此一端,年耗水量就达20亿立方米!
  新疆啊,你是真的缺水,也是真的浪费!
  新疆的老人都知道,现在已成为塔里木河主流的乌斯满河便是一个世纪前一个叫乌斯满的牧人掘口引水而形成的河流。它夺去了塔里木河汛期三分之二的水量,增加了多少教人扼腕、心疼的损耗。
  恰拉至台特马湖437公里的下游河段,大部分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四百多公里的塔里木河,可以说是最神奇的一段流程,它哺育了多少古文明后来又是怎么毁灭的?它的秘密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秘密,这些秘密有的已经消散,有的深埋着,但无不打着水的印记,即因为有水而存在,因为无水而毁亡,比如尼雅和楼兰。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恶化,使一大片地域陷入荒漠化的困境中,并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环境。国家林业部门的调查资料说,塔里木河中下游的沙漠化在不断扩大,库鲁克沙漠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向绿色走廊推进了60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罗布沙漠一呼一应,已经出现了吞没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个县的苗头。因为沙化新疆农垦系统34、35团的灌溉面积已由七十年代的19.5万亩下降到7.4万亩。肖夹克至台特马湖中下游段的绿色屏障,在塔里木河上游来水量骤减之后,沙化与潜在沙化面积为2299万亩和1393亩,分别占中下游总土地面积的87%、93%。塔里木垦区3万亩弃耕地已经被沙漠掩埋,曾经林木葱郁动物追逐的桐古孜巴,现在到处是10—20米高的流动沙丘!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的恶化,完全是人为的,具体为上游无度开发、中游过量耗散、下游断流干涸,加之乱砍滥伐、管理混乱,已经威胁到了两岸数百万人的休养生息。
  辽河的污染大有赶上甚至超过淮河之势。1996年8月19日,国务院环委会在沈阳召开“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以“辽沈战役”的决战气魄治理辽河。
  可见,治理辽河污染实在是不能再拖不能再混非同寻常了。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是全国平均值的1/3。辽河流域是辽宁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需水量约占全省的72%,而实际供水量只为33.5%,年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
  缺水必定紧随着污染。
  辽河流域仅辽宁段8个城市的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37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每年6.42亿吨。由于辽河流域各支流接纳大量废水污水,使流经沈阳、营口等8个大中城市河段枯水期水质大都超过地面水5类标准,成为丧失使用功能的水域。仅营口造纸厂排污区就有11个排污口,每年向辽河倾泻有毒废水1600—2000万吨。营口海面是咸淡水交汇地带,千百年来以盛产鱼虾贝类闻名,如今不仅绝迹,25平方公里的海面是一片浓浓的黑水汤。
  营口市自来水公司水质检验处提供的一份数据是:
  有机耗氧物质(COD)省标规定为3毫克/升,辽河水质平均值为25-30毫克/升,最高达50毫克/升;
  氨氮省标规定的0.1毫克/升,辽河水质平均值为25—50毫克/升,最高达100毫克/升;
  通常条件下溶解氧应不低于4毫克/升,这样鱼类才能生存繁衍,而辽河水质的溶解氧为零值。
  毒理学指标对照为:
  汞,国际为0.001毫克/升,辽河水质为0.012毫克/升;
  砷,国际为0.05毫克/升,辽河水质为0.12毫克/升。
  1989年,美国陆地卫星5号拍摄的照片上找不到辽河,山姆大叔好管闲事却也是对国人的提醒:中国怎么了?忽而找不到本溪,忽而找不到辽河?污染的空气与浊流实在是太浓太重了。
  辽河还在,它只是变黑了,有毒了……
  那么,松花江呢?
  这条黑龙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为54.5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珠江流域,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20%。如是观之,不妨说:松花江若是充盈的;东北便是充盈的;松花江若是洁净的,东北便是洁净的;松花江若是污浊的,东北便也是污浊的了。
  松花江正源二道白河,源出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两江口以下称二道江,与头道江汇合后称松花江。从河源到二道江汇合处落差100米,河水下切,河谷幽深,溪流冲过暗礁跳过陡壁形成浪花飞溅的急流;从长白山顶远眺,犹如银龙奔突于林海峡谷间,故称白河。
  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海拔1030米的山区,源头为融雪、涌泉及网状流型,以融雪之清冽、涌泉之纯净而源源不断地流出,始有高粱红艳、大豆摇铃。
  长相厮守着北国冰封雪冻的松花江,其全部的美丽和姿色均离不开东北大地上的森林和草原植被的保护。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大小兴安岭林木锐减,黑土地流失,环境污染日甚一日,松花江的悲哀从此走向深重。
  还唱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吗?
  早不唱了,现在说的是:浪花里飞出有毒的汞!
  以吉化公司为代表的松花江沿岸一百多家用汞单位先后把149.8吨无机汞排入松花江水体,致使松花江鱼虾绝迹。目前松花江流域的汞污染源得到了控制,但已经进入沉积物的沉积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会不断甲基化,汞污染的警报远未从根本上消除。
  一次或几次污染,可以祸害一代或几代人。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下游,哈尔滨又是整个松花江流域惟一一个全部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源的大城市,每天需水120万吨,实际供应100万吨,取自松花江的为80万吨。
  哈尔滨人说:上游配什么方,下游喝什么汤。
  下游喝的是什么汤呢?
  哈尔滨市原市委书记陈剑飞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随身带着两瓶哈尔滨的自来水。这是两瓶浑浊的水,确实像汤,浓浓的。陈剑飞说:“哈尔滨人喝的就是这种汤。”
  确切地说,哈尔滨的自来水——哈尔滨人说的汤一一是至少有14种致癌物、65种有机毒物的自杀浓汤。
  松花江吉林江段被检出的有机化合物中,属于美国EPA首要污染物名单的有8种,属于中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黑名单的15种,致癌物对种。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中,有多达65种有机毒物、14种致癌物。
  松花江已经污浊了。
  我曾不止一次地踏访珠江。
  这是一条终年温暖多雨,由亚热带季风时时吹拂的中国第四大河,流域内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广东省境内更加丰盈可达2000毫米,居全国大河之首;而入海水量平均每年达3412亿立方米,为黄河入海河水总量的6倍,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珠江应是格外美丽的。
  各种版本的地理书上都这样说:“珠江流域内植物茂密,鲜花无数,动物多样,而且河水清澈,含沙量少。”
  珠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占全流域面积的叨%以上,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仅占5.6%。不少河段切过山地,成为峡谷、瀑布,在流域内西部山地的石灰岩分布区,因为江水的溶蚀,有无数的溶洞、暗河、天生桥。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石林奇峰,美不胜收,如果说黄河、长江之源尽得青藏高原腹地的雄奇险峻的话,珠江的历程却是从流出之初便荡漾着南国的多姿了。
  珠江,本来只是指从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河道,因为流经海珠岛而得名,如今它已作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这三江实际上是三条各不相关、自成格局的姊妹河,只是到了下游在珠江三角洲汇合,通过纵横交错的河道注入浩浩南海,并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珠江。
  亲爱的朋友,你怎么也不会想到,湿漉漉的广东也面临着缺水的危机,尤以广州、深圳为甚。
  广州水电局的资料说,广州市年人均水占有量为1375立方米,低于全国水平的年人均2400立方米。这是一个教人困惑的数字。却又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飞速发展,林木与绿地锐减,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严格地说,广州面对的是水质性缺水。
  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广州还是“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水中鱼类达三百多种,船民的“艇仔粥”鲜美可口。你在广州街头漫步,不时会看见高高的木棉树,如果适宜开花时节,那英雄花真是红艳似火。倘若木棉没有开花,广州一样不枉称花城,居民的大大小小的阳台上都会透出碧绿的叶芳香的花……前年,我再去广州,闻到的是能让人晕倒的马路上的汽车尾气,看见的是见缝插针的新盖的高楼;大幅标语一律写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标语下面的地上却到处是污泥。垃圾以及臭气熏天地排往珠江的河涌。
  广州的空气是污浊的。
  联合国排出的世界十大严重污染的城市中,广州位居第六。
  每一天,广州市排入珠江的污水为300万吨,年排放污水量达10亿多吨。
  每一天,广州人还要向珠江倾倒40吨生活垃圾。
  1994年排入珠江的生活污水正好是1984年的125%,目前仍以每年10%的速率递增之中。
  广州当然要缺水了,缺的是洁净的水。
  1993年底,因为天旱,广州珠江河段发生“黑臭病”,几家水厂被迫停产,广州供水吃紧,每天缺口几十万吨,一时人心惶惶。
  广州城区通往珠江的14条河涌条条发臭,人称为露天下水道。繁荣昌盛如广州,只有一家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广州珠江河段的污染面积已达到60%。
  广州人最讲究吃。
  广州人又最不珍惜生命。
  广州市民每日人均用水量为五百多升,位居中国第一。这个消费数字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人均日用水量为200升,世界大都会巴黎人的用水量也只是广州人的一半。有报章说,广州的污染、广州的水危机是广州人吃出来的。
  英国人先污染后治理泰晤士河,用了近二十年时间。
  中国人在近二十年时阆中,几乎污染了所有的河流。
  就这样浊流滚滚走向二十一世纪吗?

    1996年深秋,我又一次踏访都江堰,潇潇细雨正好用来思接千载,人
  间沧桑怎能比得上流水沧桑,又怎能离得开水的历程?因为水,都江堰告
  诉我,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大写的民族。

  人类离不开水,但,人类又往往面对的是巨浪排空、惊涛裂石的河流。人总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即使已经有了所有的生存环境条件,但这环境本身就包含着险恶,人类必须得付出智慧以及劳动的艰辛,以求取得与环境的和谐、家园的稳固。
  在这一点上,人类的祖先似乎要明白得多,如孟子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而走到今天的现代人一味地强调物质享受、舒适自在、豪华奢糜,这种生活态度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时,则变成依仗技术强行控制、破坏环境,及各个生态场所,人类建立起了梦寐以求的全球王国,人类也开始走上了真正的穷途末路。
  都江堰啊,你每时每刻流动着的不都是乘势利导的经典宝训吗?
  当灌县以上,源出岷山的岷江从万山重叠的巉岸峭壁间穿过,坡陡流急,进入灌县时河宽180米,平均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灌县城以下进入平原,豁然开朗,河面扩展到300—500米,比降为5%—7%,流速降低,水势骤缓。岷江夹带的泥沙便纷纷沉积,成为水患之源:一遇大水泛滥成灾,春耕灌水时,却又水量不够。
  都江堰渠首工程选择在灌县城西玉垒山下,岷江出山后的一个弯道处,又正好是成都平原三角洲头。
  蜀人无不慨叹:有了都江堰,才有真正的天府之国。
  建造已达两千二百多年的古堰,直到今天仍然灌溉着二十七个市、县,九百多万亩农田,为成都市提供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为岷江上游提供木材漂送通道。都江堰的历史悠久,经久不衰,所展示的正是一幅人的智慧与创造和水的善下及流动的和谐生动的长卷。
  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李冰为蜀郡郡守任上。
  李冰修造都江堰的过程,以及都江堰本身,无不透彻着自然哲学的灵智与神妙,一个鲜为史家提及的问题是:在两千二百年前,李冰是怎样得到启示和力量的?
  都江堰没有取“拦河筑坝”、“集流引灌”的办法,而是“无坝引水”。其主要工程为凿离礁,就是凿开一个引水缺口,宽20米长40米,是引水进成都平原的咽喉,后人称之为“宝瓶口”。神秘的是,根据两千多年的实地测量,不管岷江洪水多大,进入“宝瓶口”的流量决不超过800立方米/秒。其二是“壅江作棚”,即建一个大分水堤,也称分水鱼嘴,取分流法,使岷江成为内江和外江,内江引水,外江排洪排沙。达到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溉。水利上的分流与集流影响到治理黄河的决策,争论了一千多年,现在还在争论;惟都江堰分流之法解决得近乎圆满,因乘势利导也,而不是动辄截流筑坝,封支强干。其三是在宝瓶口下开凿并拓宽郸、检二江,再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类推,分解出无数渠道,使岷江激流溢洪之后成为安澜细水自流灌溉,人称飞沙堰。即便在人们引为自豪的握有现代科技的今天,看两千二百年前的都江堰仍然是不可思议的,“虽然并未建立高坝高闸,采用无坝取水,却能灌溉万顷良田。‘天神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都江堰与李冰》)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冰以及那个时代众多的治水者。
  当我为之赞叹不绝时,水利专家的提醒更使我惊讶莫名:都江堰的最奇妙处,便是古人设计创造了一个今人也不得不叹服的系统工程。当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成为一个系统之后,就产生了超过各自自身的功能。互为依存、互相联系、互助协作。一个工程系统的最根本的结构原则,就是必须具有工程与自然的一致性。即所谓乘势,其次是工程各部分的一致性,始能利导。
  善哉!此言。
  李冰不会想到,两千二百年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中,中外水利专家纷至沓来,面对都江堰竟无不语塞良久。经过勘查、测量、论证,后来便总结出正面取水、侧面排沙、二级排沙、动力平衡原理等等科学技术性很强的经验。但,就都江堰本身来说。它只是:乘岷江之势,与岷江默契之后,分水排沙;都江堰工程按照现代的眼光看,从结构到材料,相对来说都是简单的,但,它的使中外学者惊奇之处,便在于:它简单地“使引水与排沙在时间上统一,在空间上分开。”
  或许,科学如同真理一样,其本质本来就是简单的。
  对李冰而言,还有同样简单的六字诀传之后人:“深沟滩,低作堰”,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等。
  不能不想到黄河,我们头顶上的天河,不淘滩,高筑堤。
  一个千载不朽的工程,除了建造者以外,还需要比建筑者多得多的人去维修、爱惜;倘不,都江堰便早已是乱石一堆了。
  都江堰的早期工程,司马迁所记最为可信,即除水患、利行舟,“有余则用溉浸”。不少论家忽略了这句话,尤其是“有余’二字,所有的水利工程都不可能是万世永固、一劳永逸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话说绝了。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在“岁修”、“穿淘”的漫长过程中,又融进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
  水啊水!
  地球是多么独特,人类是何等幸运。
  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没有一滴水。科学家们为火星感慨不已,它似乎有过与地球类似的某种经历,火星的表面还残留着纵横交错的河道,那是十亿年前大洪水留下的痕迹。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证实火星是有水的星球。
  只有地球是个例外。
  地球上如此广阔的海洋、如此众多的河流,是造物主的恩赐,是人类的一切生命的涌动着灵智与启示的源泉。
  造物主或许从未想到过:二十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人类已经污染了所有的近海海域、所有的大江小河,水危机的警告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愈来愈多的地球人的直接威胁。
  鲁迅先生痛切地感叹过:林木伐尽,水泽湮没,将来的一滴水要与血液同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将来”就要到了。
  水啊!水!
  仍然是纯净的一条小溪的水,一处山泉的水,一杯淡淡的白开水,今天或者明天,是何等的享受!
  水已经污染,那是生命的污染。
  水即将枯竭,那是文明的枯竭。
  水如果消失,那是人类的消失。
  回溯黄河、长江,你看见了什么?大西北是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青藏高原是值得我们心向往之的。
  那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地,人称世界第三极。
  这是一种极致,高度的极致,纯净的极致,雪白的极致,创造的极致。由这样的极致中流出了孕育华夏几千年古文明的黄河水、长江水,并且至今仍然在滋润我们干渴的土地、城市与人群。
  当我们在二十世纪末不得不审视人类行为,前瞻二十一世纪时,当然会想起远古年代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青藏高原在地球上的高贵的抬升,以及华夏大地由此开始的震惊世界的颤动——
  亚洲季风形成;
  中国西域的砾岩开始堆积;
  祁连山从祁连古海中岿然矗立;
  一层层黄土在西北戈壁大漠中被冬日的风卷起,日积月累,造就了黄土高原;
  从夏天的青藏高原气候中,赤道高空空气激流获得动力,西行到此便止步、沉淀,促成了世界第一大漠撒哈拉沙漠的铺陈。
  与此同时,黄河、长江滔滔东流……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青藏高原不仅关系着中国,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冷暖,牵动着地球生态的林林总总。
  青藏高原是审视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地球上的制高点。
  这个制高点在中国。
  中国在这个制高点上的前瞻、运筹、决策,一样关乎人类及地球未来的命运。
  人啊,你不能没有高度。
  中央电视台1993年3月21日的报道说,青藏高原的大气和自然保护属良性状态,未发现酸雨,其他的工业污染也远远低于内地。
  相对而言,这里还算是一块净土。
  如果我们不是偷猎者,也不仅仅是匆匆过往的旅人,在享受了炫目的阳光之后,并且看见了真正的蓝天和蓝天下的唐古拉山及野马的狂奔,由野马的蹄印连接着的是出没在雪线草甸、荒野岩林的火狐、马鹿、石貂、野牦牛、野骆驼、雪鸡。雪豹……我们会不会由此而作一番认真的思索:
  在这世界上,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什么是真正的贫穷?
  我们要感谢冰雪。
  雪山擎起的雪线草甸,使人类难以涉足,或者说是冰雪划定的天然界线,冰雪覆盖之地的原始生态侥幸地得以保存了,也成了高原野生动物群落的最后栖息地。
  冰雪,在青藏高原这一特定的地域,会使人想起生命的原色,未经涂抹过的原色,不是形容也不是夸张的冰清玉洁。
  可是,有不祥的消息说:屹立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巨大冰川——那是青藏乃至黄河、长江的生命之源——在二十年间后退了10公里。
  人类的劫掠已经开始深入极地。
  温室效应正在可怕地逼退冰川。
  冰川后退的时候,一定是沙漠化活跃的时候,主要是人为的对草原、山林的毁坏,青藏高原的沙漠化面积较之1949年,已扩大三分之一。
  水土流失总是伴随着我们。
  风雨泥泞总是离不开我们。
  然而,我们为什么不为此感谢上苍呢?
  毕竟,青藏高原太美太荒凉也太富有了。
  毕竟,黄河、长江是中华大地上的生存之源。
  毕竟,为着与灾难的奋斗,我们血管里的血是热的,我们的人民在过去的年代里从来不缺智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啊!青藏高原。
  在你的面前,低下我们沉重的头颅,让雪山的风抚摸我们疲惫而躁动的心,为着极地的源头、流出的初始默祷——
  回来吧!冰川……

                      1997年2月25日深夜
                      脱稿于北京一苇斋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