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话,总是微微地眯着笑眼,半低着头,半侧着身子,细声细语,不正眼瞅人,不挡人家的道儿,不把唾沫星子喷到人家脸上。如若坐着,无论室内有没有男人、客人,她也决不会叉开腿,更不敢跷起二郎腿,这是从小养成的规矩,从当姑娘时开始,偶一失态,母亲的巴掌便打在了腿上。但这个黄裁缝也有短处,就是不肯张大嘴,不肯露出牙来,因为她的牙齿有点发黄,牙缝儿发黑,是抽烟薰的。出于礼貌,她不愿意叫别人看见自己的黄牙板儿,总爱抿着嘴说话,绷着腮嚼饭,习以为常了,倒给自己添了几分矜持的神态。她也想把牙弄白,用青盐擦、牙粉蹭,一天早晚儿两次刷牙漱口,可就是不肯戒烟。“嗐,半百的人啦,还戒哪家子烟!只抽滤过嘴的吧。”她常这样宽恕自己,又总把过滤嘴香烟说成滤过嘴。
  这天,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一年八月十日,是高等院校刚刚进行过毕业考试的日子,也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满清王朝、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即将到来的日子,黄裁缝受了她母亲的慈命,由她儿子张兴领着,走进了丁字胡同的一座红漆大门。丁字胡同,顾名思义,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通在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上,这两条胡同的总体像个丁字,一共3个胡同口。这个大红门在东口上,坐北朝南,堂堂正正。黄裁缝的娘家就住在南口的一所大杂院里。她是昨儿晚上从东城区自己的家里坐公共汽车回到娘家来的,吃过了晚饭,向爹妈报告了两个好消息,就被她75岁高龄的老母拽进里间屋,娘儿俩又哭又笑地整整谈了半宿体己话儿,今天一大早儿,黄秋萍在老母的监督之下,着意梳妆打扮了一番,才由她28岁的独生儿子张兴领着进了大红门。从娘家的大杂院到大红门,只有150步,拐弯儿就到,为啥还要儿子领呢?这……嗳呀,原因好几层,最显见的,因为张兴是这座大红门里的汽车司机。
  其实,15年前,黄裁缝曾多次进过这座大红门。只是15年间,这座大红门里又更换过两次主人罢了。所以今天早起,她用青盐擦了一遍牙,对着镜子拔掉几根白头发,轻轻地抹了点儿桂花油,把并不太多的乌发梳理得服服帖帖,一丝不乱;又遵照老母的慈命,翻箱倒柜,找出来32年前的一件阴丹士林布褂子,穿在身上,配了一条藏青色的竹布撒腿裤子。一双白袜子和那千层底的圆口黑布鞋。虽然衣裳并不合身,发紧发瘦,更不时髦,但却对大红门里的新主人赋有某种特殊的涵义。这种涵义,小伙子张兴是不明白的,他只觉得妈妈和姥姥今天有点儿怪。
  黄秋萍是个单干的裁缝。她既不属于哪个国营服装厂或裁缝店,也没参加集体所有制的街道缝纫组。她丈夫张铁腿是个蹬三轮车的工人,能吃能喝能出汗,起早贪黑不着家,每夜回来,总要脱下几件难洗难补的脏衣裳……家务担子实在重,因此,即使在大跃进年代,居民委员会也没有动员黄秋萍走出家门去顶半边天,而是宽容她始终当了一名“吃闲饭”的家庭妇女。可是,黄秋萍并不甘心过那种手心向上、朝丈夫要钱花的生活,就凭着裁缝手艺自食其力。她这个裁缝有着自己的传统主顾,这些主顾分别住在各条小胡同的大红门里。北京的街与胡同是有区别的。两边有商业店铺的叫街,有机关衙门的也可以叫街,例如外交部街、旧刑部街;基本上是居民院落的,叫胡同。胡同的名字大多比较形象化,例如头发胡同、耳朵眼胡同、狗尾巴胡同、刀把胡同,你甭去看,也能想象出它的大小和形状来。北京的胡同特别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即使是“活地图”张铁腿,蹬了半辈子三轮车,也只熟识本区本片的一部分小胡同。要是一般的北京人呀,甭说小胡同啦,问你个大地名,一尺大街,你知道在哪儿吗?
  北京这些小胡同,名字听着并不威风,房子盖得也不高大,几乎全是灰色的平房四合院,可这里边却是藏龙卧虎的处所。比如说,有那么一位白毛老太太,拄着花椒木的疙疸拐棍儿,颤颤微微地走到胡同口遛个弯儿,顺便花一毛钱买串冰糖葫芦回家哄孙子玩,你可别小瞧了她,一打听姓名,便知道她的国画在纽约值2000美元一尺,欧洲某国的皇家博物馆,通过香港商人买到了她的一幅彩墨出水芙蓉,不但永世珍藏,还立刻到保险公司保了险,以防克格勃盗走。再如,有位白胡子老头儿,提个黑纱蒙着的鸟笼子,到胡同口的老槐树下喝杯茶,下盘棋,布衣布鞋,其貌不扬,可你也别小瞧了他,要是他肯说实话,你就会发现此人原来是满清皇族的金枝玉叶,假如的话,“别叫真儿,他老爷子是说假如的话,”旁边另一位旗人老头儿解释着告诉你说:“假如宣统皇上不退位,假如孙中山不组织革命党,假如……他老爷子可就是位亲王啦!”说不定还会住到广州来担任那生杀予夺的两广总督哩!所以,北京的小胡同里,既有人物,又有故事,随便你采访一下哪座王爷府,也够你撒开了笔写本书的。
  黄秋萍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是个特殊的裁缝,所以她才能够经常自如地出入于各条胡同的大红门。许多大红门,其实就是从前的王爷府。北京究竟有多少王爷府?不但北京市公安局长不知道,恐怕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也没考证过。自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都北京城,经过蒙元、朱明、满清,700多年,各朝皇帝有多少兄弟、亲戚、功臣被封了王?又赐给他们多少宅邸当做王府?这或许还可以考证出来;但是,皇族也有兴衰,亲王也有荣辱,王府也就必然会更换主人,会重复使用,加之天灾战乱、坍塌失修,或者被机关学校占用,改建扩建,或者被居民百姓瓜分,变成了大杂院的也是常事,这些,可就无法统计了。而且,王府也分三六九等,五进、七进的深宅大院有之,两三进不太深广的院落也有之。进,就是进门,进了头道大门,一个院子;进了二道腰门,又是一个院子……。还有那种高墙围着的园子,里边有花木,有假山,有水池,有车马作坊,有园中之园,有亭台楼阁,这是更高级一些的。元朝封过王,建过不少王爷府;明朝封过王,又建了不少王爷府;就说距离咱们最近的满清王朝吧,它的历代皇帝也都封过王,建过王府,当然,如前所叙,许多王府是重复使用的。除此之外,公、侯、伯、子、男,这些亲王以下的封爵,也都是有府邸的,只不过大小不一、高下有别罢了。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一条规定,就是封为亲王的,下一代沿袭爵位时,只能降一等被封为郡王;封为郡王的,他的下一代再世袭,又得降一等被封为贝勒。说是世袭,却必须代代降级,如果不立新功、得到新的晋封,亲王的子孙也可以降为庶民的。这条制度,当然也影响到王府的变迁了;那些由于犯了“王法”而被满门抄斩或充军抄家的,其府邸也就被“籍没”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据说可以保持“长安不变”,那就是在封为亲王或郡王之后,皇帝念其特别亲近(一般都是皇帝的亲兄弟),或者立过大功的,就在他的爵位上加“世袭罔替”四个字,他的子孙就可以代代世袭原有的爵位,不必降级。北京人管此种王爷叫“铁帽子王”,与满人所说“铁杆庄稼”吃不倒,是一个意思。当然,这只是统治者的一种主观意志,天下哪有不变的事情哩!不过,此种“铁帽子王”的王爷府,自然要比其它的王爷府更阔气一些,兴隆的年代更长久一些。据说,清初在皇族中对开国有功的6名亲王和两名郡王的封爵加了“世袭罔替”,他们是:清太祖第二子代善,封为礼亲王,赐给王府在西安门南边,就是解放初期内务部的地址;清太祖第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所赐的王府在外交部街,现在是第一百二十四中学的地址;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铎,封为豫亲王,王府在帅府园,现在首都医院的地址;清太宗第一子豪格,封为肃亲王,所赐府邸在东交民巷,被八国联军烧毁了;清太宗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叫齐尔哈朗,封为郑亲王,所赐王府在西单西边的二龙路,现在教育部的地址;还有庄亲王,王府在太平仓平安里;顺承郡王,王府在太平桥大街,就是现在全国政协所在地;克勤郡王,王府在宣武门内新文化街。这8家“铁帽子王”的王府是比较大的,所以解放后大都被机关学校占用了。而黄裁缝走动的那些大红门,都是比较小的王爷府,现在仍然由一家一户的住着。
  黄秋萍还是个十分聪明而细心的裁缝。她按照这些大红门里主顾的需要,不仅会做中国旧式的服装,比如旗袍、坎肩、对襟丝棉袄之类;还会做解放式的干部服,比如直线条的肥大吊兜服、女干部穿的男式长裤等等。她还会“洋裁”,就是给大红门里的年轻人做那些市面上买不着的“奇装异服”,每当她拿着皮尺给这些年轻人量体裁衣的时候,都要说一句从她80岁老父亲那里学来的风趣话儿;“奇装异服有什么不好?这四个字儿还是屈原发明的哪!”逗得这些青年男女开心大笑,争着说:“黄阿姨真有学问!”是的,黄裁缝最大的学问,就是她绝对顺应主顾的心理,你叫她做成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而且先做衣服后收钱,工钱多少由你给。给少了,她认真道谢;给多了,她逢年过节还买点儿上好的水果前来送礼。文质彬彬,礼貌周全,细声细语,手勤脚勤,这样的裁缝谁个不喜欢!她的优点可多着哩,在“做衣难”的北京城,她可以搬进你家大红门里住几天,漂漂亮亮地给大人孩子每人做两套可身的时装,而且在她借住的这几天之内,还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她的记性极强,只要给谁量过一次身段,就能把你的姓名、年龄、脾气、秉性、肩宽、腿长、腰肥、奶高,记得一清二楚。她的服务态度极佳,从业30余年,凡是她动手裁剪的衣服,那边脚余料,不论是绫罗绸缎、呢绒丝布,还是尼龙、腈纶、的确良,她都长期保存,编号登记,像大医院的病历档案一样,整理得井井有条,一旦需要,手到擒来——怎么需要?她每次到老主顾家里去做新衣,都主动把那些旧衣裳的边脚余料带上,主动替你检查那些旧衣裳有无破损之处,如有,就义务地给你补上,或者抽出丝来给你织好。那衣料的花色品种本来一般无二,经她细心织补,当然天衣无缝了!这大概就是那些有
  紫墙警卫的大红门,也任其出人的原因吧!
  可是,黄裁缝今天来到丁字胡同东口的这座大红门,却不是为了做衣裳。昨天傍晚,张兴开车路过家门口时,停了一下,喜气洋洋地跑进门就叫:“爸爸!我考上啦!”张铁腿还没下班,只有黄秋萍在家。她知道儿子最近参加了一次特殊的考试,便满心欢喜地把张兴拽住,急切问道:“考上了又怎么样哩?提工资吗?当干部吗?”
  原来,张兴是个自学成材的青年,他一边给余院长开小轿车,一边自学英语,3年来从不间断,深深感动了爱才如命的余院长。经余院长推荐,张兴参加了大学生英语专业的毕业考试,而且获得了优异成绩。
  “妈!瞧您说的,提什么工资!不过,余院长刚才通知我,不用我开车啦,调我到资料室去当英文翻译。”张兴在妈妈面前并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还是呀,翻译官儿就是干部,当干部就一准儿提工资!”
  “妈!快别说这老话儿啦,多难听……”张兴扭头要走,黄秋萍拉住不放,忽又问道:“可得好好谢谢恩人!快告诉我,余院长叫什么名字?院长太大叫什么?我得求你外公把这两个恩人的名字写在红纸上,贴到墙上供起来哩!”
  “您这脑筋也太;巳点儿啦!总不能贴到从前供灶王爷的地方,再烧三桂香吧?”张兴笑了,黄秋萍也笑了起来:“不当灶王爷上供,你也得让我记住恩人!”
  张兴急着要开车走,就把大红门里男女主人翁的名字说了出来,男的是某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叫余虎,女的是某局宣传处的处长,叫叶绿调。说罢,赶紧走了。
  叶绿满!这3个美丽的字眼就像3声金钟的脆响,震得黄秋萍目瞪口呆……几分钟之后,她几乎是一溜小跑,跑上了一寻医王回回回回回回辆公共汽车。下了公共汽车,走进丁字胡同南口的时候,想到二老双亲年事已高,经不住过分的喜怒哀乐,这才把情绪镇静下来,决定把话儿说话一点儿。
  黄秋萍的父亲黄允中,是一位退休了的老技师,今年整80了;母亲叶紫云,没有参加过什么工作,今年75岁。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近两三年,这二位老人都多次说过“梦见了二妞儿!”说罢,又潸然流泪。因此,黄秋萍回到了娘家,给父母行了“万福”礼儿之后,就先下厨房,像平时一般煮饭烧菜;饭桌上,先细声细语地报告了小兴儿被提拔当翻译官儿的好消息;收拾了碗筷之后,才绕着弯儿报告第二条好消息。
  “爹,这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也多得很吧?”
  刚说了这句话,没料到老爷子已经在抹眼泪儿了。黄允中是为外孙自学成材,弹落了几滴欣喜的热泪;黄秋萍却以为是自己说走了嘴。
  “妈,咱小兴儿命好,净碰见好心眼儿的领导……”
  “嗯!”老太太点点头。
  “妈,按规矩,该怎么谢谢大红门里的恩人呢?”
  一听“规矩”二字,老太太叶紫云来了神气儿,在床上盘腿一坐,字句清楚地说道:“按老规矩,你要有(钱),送额送匾、整猪整羊不为过;你要清寒,登门磕头,几支檀香、几朵绢花不为少。这新社会嘛,不如叫上你女婿,一块走到大红门里去三鞠躬吧!”
  老爷子黄允中却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新社会,彼此都是凭本事吃饭,兴儿学英文、当翻译,谢哪家子恩人!”
  黄秋萍从来不敢违拗父母,赶紧站起来,陪着笑脸儿说:“是,爹!可是,大红门里的余院长,心眼儿特好……那位余太太,也是个处长,心眼儿更好……而且,她还姓叶!”说到这儿,竟然变成了哭声。
  叶紫云是个乖觉的人,见此情景,立刻追问:“太太姓叶?哪个叶?”
  黄秋萍吞吞吐吐:“妈,我是想,天底下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哩……”
  “跟长辈说话,不准藏头露尾的!这是咱叶家的规矩!”老太太生气了。
  “是!那个女处长,她也叫叶绿漪……”黄秋萍的眼泪滚了下来。
  “叮铃铃,叮铃铃!”张兴陪伴着母亲,来到丁字胡同东口的大红门前,揪响了电铃。
  黄裁缝今儿早上虽然又朝儿子询问了一遍叶处长的年纪、身材、模样儿,心中暗暗感到八九不离十了,却还是留有退身步,只对儿子说是来“感谢领导”的。张兴明知领导上班去了,但他猜想,妈妈提前来的意思,多半是要干点杂活儿,先取悦于下人,就像妈妈常说的“欲趁公婆意,先请小姑尝”,所以也就未加阻拦。
  “叮铃铃,叮铃铃!”清脆的电铃响了两遍,还是没人开门。足足等了五六分钟,张兴习惯地在衣兜里摸了一阵,记起自己那把开大门的钥匙今早已经交还给叶处长了——这是大红门的规矩,领导上已决定更换司机,张兴自然就变成外人了,便从衣兜里掏出一张英文版的报纸,读完了一段关于青年人不可浪费光阴的短文,心中急躁,再伸手去揿电铃时,却被妈妈拽住了胳臂。
  “改天再来吧!”
  “怎么?您大老远的……”
  “事不过三。这电铃不能一气儿连着响三遍!兴许人家有事儿不见客,兴许人家……咱是北京人,要讲礼貌!”
  张兴一撇嘴,还是揿响了第三遍电铃。然后说:“准是刘妈买菜去啦,只有那个丫头在家。”
  黄裁缝一惊,差点捂住儿子的嘴,低声纠正道:“说话留点神,这年月哪还有……是小姐在家吧?”
  张兴点点头,说:“按您的习惯来说话,就是先生、太太还没下班,只有小姐这只赖猫一人在家睡懒觉哩,不多揿几遍行吗?”说着他又揿了一次电铃,而且揿住不撒手!让它响了半分钟。
  “谁呀?吵死啦!”大红门里面传出了一位少女抱怨的叫喊声,然后是门上铁活的叮噹声。“推呀!”命令声。
  张兴用力推开了这两扇沉重大门的一半,也抱怨道:“你就不会开小门呀?”
  “嘻嘻嘻……”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大门洞里响了起来。这是赖猫小姐在笑,她笑弯了腰,所以黄裁缝至此还没看见她的脸,准备好的问讯礼也没法施。小姐笑个什么劲儿呢?显而易见,那扇沉重的红漆大门上,确实开有一扇人行小门,只要一拧那弹子门锁的开关,便可轻易地打开;然而小姐却是个糊涂的赖猫,避轻就重,叮啷咣噹的半天才拽开大门扇上生了锈的铁插关,还得命令别人从外边推门!这事儿是可笑,但也不至于笑得前仰后合、弯腰岔气儿的呀,嗯,阅历深广的黄裁缝似乎瞧出了些许儿名堂,小姐冲谁笑呢?嗯!……
  小姐终于笑完了,抹去笑出来的眼泪,雨过天晴,脸蛋儿上还残留着两片红云,开口就问:“小张,你考得怎么样?”
  张兴考得很好,极好,英语专业的笔试、口试、翻译、作文,样样都好,特别是一道政治题,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他听外祖父黄允中讲过多次,考试时胸有成竹,用英文笔答,得了满分。但他此时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摇头不算点头算,你呀,点头就是80分呗!爸爸到考场看你了吗?我委托爸爸一定到考场去看看你,给你吃个定心丸嘛!”这位小姐,到这时候也没看黄裁缝一眼,好像大门洞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似的。同样,她所说的“爸爸”,当然是她自己的爸爸,是这座大红门里边的爸爸,是当院长的那个爸爸;谁也不准误会成张兴的爸爸,或者黄秋萍的爸爸,尽管他二人也有爸爸。这位小姐,不论跟谁说话,只要提到她引以为荣的父亲时,张嘴就是“爸爸”,绝不肯说“我爸爸”,或者“我的爸爸”,这是某些高干子女特有的一种文法,含义可深啦,如果不说她有着“旁若无人”、“气吞山河”的气概,至少也有着气吞别人爸爸的习惯!
  但是,小姐却是一番美意,别冤枉她,她丝毫没有瞧不起张兴的意思,相反,她还特别关心自家汽车司机的前途哩。张兴这个高中毕业就插队,插队3年就参军,参军3年就入党,入党不久就复员当了小车司机的青年,根本没有读过大学,却参加了大学生英语专业的毕业考试,确实仰赖余院长的推荐和安排,也是承蒙余小姐对爸爸的督催,余院长才百忙抽身,亲临考场看过张兴,并且鼓励他“别慌,沉着冷静才能打胜仗!”但是张兴现在却没有回答小姐的问话,只是再次轻轻点点头,心里却在骂:“丫头!爸爸到考场看我没有?你爸爸可不是我爸爸。我爸爸是蹬三轮车的张铁腿,他的腿再硬,也踢不开考场的大门呀!”
  黄秋萍被冷落了,但她并不在意,事情本应如此的。趁着小姐与儿子聊天的时机,她用裁缝特有的眼光,上下扫描着小姐的身材和衣着。18岁的余小姐,已经发育得成熟了,肩圆、胸高、腰细、腿长,只穿着一件薄如蝉翼的白纱衬裙,清楚地透出了乳罩和三角小裤的水红颜色,还有那些高明裁缝可以大显身手的曲线轮廓,光脚趿着一双半高跟珠光塑料拖鞋,披散着湿漉漉的长发,使你几天之后还能记得那香肥皂的气味哩。她显然刚刚晨浴,皮肤格外白嫩。晨浴、午浴、晚浴,如在南国广州,俗话叫做冲凉,再贫困的人家,或用陋室一角,或在室外檐下,有一只水桶即可,一天冲个十次八次也不算多;然而在北国古都,拥有家庭浴室,且能供应热水者,简直是万户挑一、凤毛麟角般罕见的了。所以余小姐一日三沐浴,是顶顶讲卫生的,当然物质第一,首先仰仗着这大红门里具有讲究卫生的条件喽。此时,她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望了黄裁缝一眼。黄秋萍赶紧微笑着施了个又像鞠躬又像万福的混合型的问讯礼,可惜小姐已经扭过脸去,并没看见,当然也就不曾答礼啦。这也没关系,事情本应如此的。意外的收获,则是小姐回眸的一瞬间。黄裁缝得以看清了她的脸,禁不住心头怦怦乱跳了一阵。嚼呀呀,瞧,那端庄的额头,细眉大眼,高鼻梁,小嘴薄唇,聪颖的气质,高傲的神情……没错儿,就是在天涯海角的爪哇国相遇,我黄秋萍也认得出你这位公主的女儿来!
  这位余小姐却不姓余,她随母亲姓叶,也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叶明珠。据说她的父母结婚时,订过一条协议:生了男孩姓余,女孩姓叶。结果是公平的,哥哥叫余小虎,从名到姓都继承了余虎的“光荣传统”,今年24岁,大学毕业后在外贸部门工作刚刚一年,却已经出国4次了,目前正在美国谈买卖;妹妹却未能读完高中,目前在家里待业。待业,只说对了一小半,她其实在选业,选择一种既非体力劳动、又非脑力劳动、切莫辜负了青春的美好职业。
  张兴关好了沉重的红漆大门,三人离开变得幽暗了的大门洞,走向明亮宽绰的院子时,黄秋萍出于礼貌起见,表现得有点儿踌躇不前。儿子见此光景,便主动向叶明珠介绍:“这是我妈妈。”
  “你妈妈?我怎么没见过……”叶明珠吃了一惊。她当然不至于糊涂到不相信别人也有妈妈的程度,但她确实吃了一惊,甚至在几妙钟之内有些手足失措了……之后,她平静了,恢复了那种漫不经心的常态,歪着头望了一下再次给自己行问讯礼的黄秋萍,根本没想到应该如何回答此种鞠躬加万福的特种礼节,就没头没脑地对张兴说了句:“啊哈,真棒,你妈妈这么年轻!一定是早婚,要不就是后娘!”
  “我52岁啦!”
  “哟,奇迹!尼克松保持体形,福特踢足球,也能保持体形,里根当过演员,保持魅力,没有魅力就很难竞选总统!您是怎么保养的?健身操还是有偏方儿?妈妈最害怕发胖,成天打听保持体形的秘诀,”她双手打着手势,从上到下,曲里拐弯儿,比示着女性身材的曲线,认真地说着:“快给妈妈介绍介绍先进经验吧,妈妈会喜欢你的!”
  叶明珠的话,说得既认真,又漫不经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她从不说假话,不会说假话。一个人说假话当然不好,但是仔细想想看,大凡说假话者,总是有某种顾虑或限制,不敢(不肯、不愿、不能)实话直说。叶明珠则不然,她很少感觉到什么限制,几乎不懂什么叫顾虑,说她“没心没肺”也行,所以她不会说假话,没有撒谎的必要!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必要!这点童心,倒也惹人怜爱。此时,她又以那种气吞别人妈妈的文法,开口一个妈妈,闭口一个妈妈,直言不讳地告诉52岁的黄秋萍:“妈妈会喜欢你的!”好像对方是个小女孩。
  “我妈是个裁缝!”张兴有点生气地说。
  “那太好啦!妈妈就想把裁缝叫到家里来。哥哥刚从法国的布鲁塞尔(她的世界地理极糟)买回来几件高级衣料,给我的!哦,您贵姓?”
  “我妈姓黄。”
  “啊,黄阿姨,哥哥说美国最时髦的衣服,就是三个字:不重样!您懂了吗?美国领导世界时装新潮流。我想自己来设计,设计一种全北京都没见过的新样式,您来做,好吗?噢,美国的姑娘是不戴奶罩的,因为只有年纪大了的女人,乳房垂下去了,才有戴奶罩的必要;我嘛,”她已经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又把头探出房门来嫣然一笑,大声说了句:“年轻,没有那种必要!您懂吗?”
  叶明珠关上了房门,又朝院子里嚷了一声:“小张!替我照顾你妈妈,等妈妈回来!”然后她屋里就传出了一阵录音机的乐曲声。
  黄裁缝母子被“晾”在院里了。但这也没关系,事情本应如此的。在大门洞右侧,从四合院的方位来说,就是东厢房,有一间改建的汽车库,里面存放着余院长专用的丰田牌小轿车;紧挨着是一间工具房,放着少量汽油、机油、汽车备件、水暖五金零备件、电器零备件、修车专用工具和一般手用钳工工具等;挨着工具房的,是一间单人宿舍。这一排三间东厢房,由于西晒,是四合院中条件最差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归张兴一人占用了。张兴在大红门里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汽车司机、水暖管子工、电工、油物料保管员以及警卫员——他夜晚要读英语,此事常使叶处长左右为难:汽车司机夜读,睡眠不足,将会影响院长乘车安全;复员军人夜读,无疑等于设了一名值夜班的警卫员,可以增加全家的安全。经过处长与院长商量,决定给张兴定个熄灯时限,不超过子夜12点,于是张兴便严格地遵照大红门的这条规矩,兼任了半个夜班的义务警卫。此时张兴把母亲领进自己的单身宿舍坐下,倒了一杯白开水,又看看表说:“妈,您就在这儿歇会儿,躺着靠着都行,别到后院去。我今天得交代工作,把工具、零件清点一下,一会儿还得开车去把余院长和叶处长接回来吃午饭。哦,您要不累,就帮我归置一下行李,这屋里的东西,包括暖瓶茶杯,全是我自己买的,没有公家的,更没有余家的,我中午推小车把它搬回家去……您在前院散散步也行,可别到后院去……”
  黄秋萍忽然感到儿子变得啰嗦起来了,特别是那句“别到后院去”,车轱辘话儿来回说,听着讨厌,就哼了一声:“我懂!比这儿门坎高的地方我也走动过,何况这儿还是……”她把下半句又咽了回去。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