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唐闻生走进红墙的最初岁月



作者:宗道一

  出生在美国纽约能讲一口美国东部美音年纪轻轻的她后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英文翻译一九五零年深秋,当随父母回到未曾谋面的故国的时候,唐闻生还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一九六二年仲夏,当豆蔻年华的唐闻生告别美丽的师大女附中校园之后,便轻松地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本人是出生在纽约的女孩应该“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唐闻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唐明照的大“千金”。她的母亲张希先女士曾是燕京大学未名湖畔“最漂亮的姑娘”(斯诺夫人语)。
  被很多美国人称之为“南希”唐(NANCY TANG)的唐闻生诞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家普通的产科医院,所以,基辛格博士第一次秘密踏上中国国土时,便调侃她:“你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一九五零年深秋,当随父母回到未曾谋面的故国的时候,唐闻生还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
  一九六二年仲夏,当豆蔻年华的唐闻生告别美丽的师大女附中校园之后,便轻松地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在进入这个新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后,唐闻生的英语潜力得到超常的发挥。
  唐闻生不费吹灰之力地用三年时间就读完了五年全部课程--在一、三年级各跳了一级,让众多师生刮目相看。
  当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唐闻生。
  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日理万机、殚精竭虑的周恩来总理让跟随着自己十余年的第一任英语译员冀朝铸多次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物色高级翻译人才。
  在周恩来的敦促下,此事进行得非常顺当,冀朝铸在地处京郊的“北外”校园一眼就看中了活泼、可爱的英语系高材生唐闻生。
  六五年正式进入外交部成为外交场合中最重要的英文翻译
  一九六五年暮春时分,唐闻生迈着轻捷的步伐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不出数年,唐闻生便脱颍而出,成为冀朝铸之后中国外交界最优秀的英语译员。
  唐闻生一口漂亮流利的美国东部口音的英语,使得她轻松自如地从跟随周恩来总理十七年之久的冀朝铸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唐闻生的译技以及她天真、可爱的活泼性格,给来访的外国贵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九六五年四月,浑身洋溢着少女青春风采的唐闻生来到外交部街三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唐闻生被分配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
  一九六六年七月,年逾古稀、雄心不已的毛泽东离开山雨欲来的北京,南下武汉三镇。
  七月九日,由浪漫大诗人郭沫若先生担任主席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北京隆重闭幕。
  稍后,参加会议的五十三个国家、地区的代表以及五个国家组织的观察员联袂南下,一路观光游览,来到中南重镇武汉,恭候毛泽东的召见。
  外交部有关部门为毛泽东的接见配备了三名翻译: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和英语翻译唐闻生。
  平心而论,依资历而言,这样的大场面根本轮不到新出炉的唐闻生。这显然是冀朝铸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大腕”译员方能胜任的“活儿”。只是冀朝铸当时下乡参加“四清”,其他要角、主力一时也分身乏术,这才想到让天真可爱、一脸稚气的“小丫头”唐闻生扛大旗。
  乍听这个消息,唐闻生简直如闻“晴天霹雳”。“不行!不行”她的头像拨浪鼓,一个劲儿地摇个没完。
  好说歹说,唐闻生依然紧张害怕得要命。
  “主席的湖南话听不懂?没关系,廖承志、刘宁一都在场,可以提词......”唐闻生终于勉勉强强地被说服了。
  齐宗华、郑达庸、唐闻生一行星夜直奔云横黄鹤的中南重镇武汉。
  当毛泽东在长江万顷碧波里潇洒自如地畅游一回之际,正是唐闻生坐立不安之时。
  毛泽东畅流长江的次日清晨,接见即将开始。
  第一次为毛泽东当翻译焦虑得昏了过去好在当天毛泽东没有做讲话
  齐宗华、郑达庸和唐闻生在下榻处匆匆用完早膳,就在准备就绪、整装待发的当口唐闻生愈发焦虑躁动起来。
  顷刻之间,巨人毛泽东就将出现在唐闻生眼前,就像“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文革”期间大小传媒习惯用词),唐闻生仿佛已能感受到灼热......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意想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
  一直在忐忑不安中捱过分分秒秒的唐闻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吓得几乎要晕了过去。
  “你不能晕,不然就没人了!......”左右响起了急切地呼喊。
  唐闻生微微睁开双眼,在齐宗华等人的搀扶下跌跌撞撞来到接见大厅,又是一个意外的消息,胖墩墩的廖承志走过来轻声告诉大家:“主席不准备讲话了.......”
  迷迷糊糊的唐闻生这时才如释重负,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一九七零年,无论是对中美关系还是唐闻生个人道路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十月一日的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于万众欢呼声中会见了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十八日清晨,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与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进行了长这五个小时的畅谈。
  这是两个月来毛泽东与斯诺的第二次会见。
  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王海容担任记录,唐闻生是英语译员,这是“王、唐格局”的雏形。
  这是一次老朋友式的聚会,宾主谈笑风声,兴致颇高。
  毛泽东告诉斯诺: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华沙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又不要公开,神秘得很。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美国要拉中国整苏联,对美国不利。
  “你看中国和美国会不会建交?”斯诺问。
  “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吗?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LONG 1SLAND)(长岛)。”领袖与伟人那种曾经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的宏大气度魄力和不可名状的魅力,使唐闻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在此后的五六年中,她不止一次地有幸聆听之。
  在当时,毛泽东高屋建瓴、天马行空的谈话,实际上已经勾勒出未来中美关系的蓝图。
  唐闻生和王海容深深地感受到他老人家胸中奔腾起伏着一种改变世界格局的宏伟构思.......
  有时候也会出现翻译错误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不足是个遗憾
  唐闻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虽然无可挑剔,但是由于生活、环境、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她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背景的掌握和熟悉稍有不足。因为这个原因,唐闻生给毛泽东作译员有时不免“卡壳”。
  一九七零年十月,由尤金.奥曼迪任指挥的费交响乐团来华访问演出,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江青、姚文元等“左”派大员在民族文化宫一侧会客室里会见费城交响乐团主要人员,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布鲁斯等三位正、副主任参加了会见。
  唐闻生任英语译员。
  逢场作戏的江青向尤金.奥曼迪大献殷勤。
  她先是赠给他一本自己亲笔签名的有关中国乐曲的书籍,接着又递给他一小塑料袋桂花。
  江青声称:这些花是那天下午亲自在自己的花园里采摘来的。她故作姿态地说:这些桂花是打算送费城乐团全体成员的,他们可以闻闻花香(说着,江青还把花靠近鼻子嗅了嗅),也可把花放进茶里.......
  唐闻生依江青的说法,译成“肉桂”。
  其实这是误译,提出质疑的是当时参加会见的霍尔德里奇。这位早在抗战以前就在北平呆过,并先后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和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汉语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国通”说:“我怀疑通常翻译正确无误的唐闻生.......译错了,因为美国专家对我说,肉桂只能在热常气候下开花,并且无香味。”霍尔德里奇认为江青的“馈赠”“可能是茉莉花”。因为“它能在北京地区开花,并且有芬芳的香味。”桂花入茶鲜有所闻,茉莉花茶倒是京人喜欢之四季佳茗。
  霍氏果真有见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只是白壁微瑕,无法掩盖唐闻生那出类拔萃的译技,上述问题,每位译员都在所难免。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