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梦                   四


         

  这是乍暖还寒的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尚未吹进冰封的中国大地,各
项改革开放的措施还在酝酿胎动之中,因此由来以久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
的阴影好象希腊神话中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高悬在罢工知青和一切敢于怀疑反抗极
左路线的人们头上。没有人敢于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任何形式的集体反抗(罢工)都是对革
命的犯罪,而不管你主观动机如何。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发生在滇西门户瑞丽县的事件
可作为前车之鉴。

  那年夏天,洪水泛滥。然而更加使人惶惶不安的却是现役军人即将撤离兵团的消息。“
你们可以复员,转业,调动工作,我们为什么只能在边疆当一辈子知青?”另外,近期内将
发生里氏六级地震的消息更使知青们人心浮动。短短几天,数千名知青涌向县城,在返城要
求得不到答复的情况下,开始大批向瑞丽江桥和滇缅公路移动。

  二十八日凌晨二时,守卫瑞丽江桥的边防检查站陈站长接到上级一道措辞严厉的命令。
上级命令他二十四小时内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大桥,决不让一个逃亡的知青过桥。但是唯一的
限制条件是不许对人群开枪。

  七时五十分,晨雾渐渐散去,第一批黑压压的知青队伍出现了。方阵沉默行进。碎石公
路上没有人声,两个彼此敌对的方阵迅速缩短距离。一百米,八十米,五十米……突然桥头
的警报拉响了。方阵继续前进。“砰砰砰”,士兵对天鸣枪。高音喇叭里反复宣讲政策,瓦
解来犯者斗志。知青们悲壮地挽起手臂,挽得紧紧的,有人带头唱起《国际歌》。

  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民兵防线犹如黑色的岩石始终纹丝不动。坚强的决心和严明的纪律性
使他们成功地阻挡了知青浪潮的轮番冲击。就在这时,一队人数更多来势更加凶猛的知青方
阵出现了。

  形势万分紧急。对空鸣枪示警无效,三道民兵防线相继被冲垮。因为上级有命令死守,
所以陈站长在混乱中只好将最后一批士兵和民兵撤退到大桥入口处,手挽手组成人墙,并喊
出“誓与江桥共存亡”的悲壮口号。

  这是公元一九七四年夏天发生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气壮山河和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
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和民兵奉命坚守江桥,他们在不得开枪的被动情况下,只好将自己身
体当作障碍物堵住逃亡者的必经之路。数以千计归心似箭的知识青年则冒着危险用身体去撞
击和摇撼这道防线。

  战斗持续到中午。知青从附近农场赶来一群水牛,许多不怕死的男知青骑在牛背上乱踢
乱砍,水牛负痛受惊,就翻开四蹄朝江桥狂奔而来。江桥防线终于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牛群
的强大冲击,一时间被冲得七零八落。有的士兵被踩伤,还有的竟被拖出十几米远。数以千
计的知青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通过江桥,踏上通往中国内地也通往家乡的
康庄大道——滇缅公路。洪水决堤了。

  知识青年无法无天的举动终于惊动昆明和北京。云南省革委会和昆明军区遵照上级指示
,派出大批部队沿途围追堵截,说服、动员和强行遣送知识青年回边疆。同时发动公路沿线
数十万贫下中农和公社民兵,许以双倍工分补贴,在千里滇缅公路上布下一张围捕逃亡者的
天罗地网。省革委会领导指示非常明确:“不许放一人漏网。”

  于是短短一周内,自作自受的逃亡知青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千
上万的农民手持老式武器:铜炮枪,猎枪,锄头,扁担,男女老少齐上阵,连放牛的孩子也
目光炯炯,昼夜监视公路上一切可疑的行人。一旦公路或者山坡上出现逃亡知青的身影,随
着一声梆子响,于是我们在《地道战》《地雷战》里见过无数次的壮观场面就生动地重复再
现了:农民高举大刀长矛,挥舞锄头扁担,亢奋地呐喊着,个个奋不顾身以一当十地冲向知
青而不是敌人。上级规定多捉拿一名知青可奖励工分若干,因此贫下中农纷纷焕发出极大的
积极性,又有许多人为争夺俘虏互相动手打得头破血流。

  遣返知青的工作足足进行了半个多月,各地政府出动数百辆汽车才将捕获的知青陆续送
回边疆。仅仅事隔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一九七八年岁末,知青北上请愿团会不会遭到与“
八.二八”知青同样难堪的失败下场呢?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