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嘴钢牙窦文涛
                 


                第三章

    “锵锵三人行,说什么都行,你们好,我是窦文涛……”,经常看凤凰卫视的
人肯定熟悉窦文涛这句开场白。

    他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主持人,但绝对有收视率。他的脱口秀很成人化、社会
化和人情味,一日一集,在阴盛阳衰的凤凰卫视台的万花丛中是“一枝独秀”——


    台里给了文涛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文涛把任务一拿上手,第一个感觉就是
给出的节目条件太困窘了:每天都有,这样一个播出频次,在华语节目中是少有的,
而且每天都要讲时事新闻,甚至有的时候是讲当天早晨发生最新的新闻。通常的谈
话节目,一谈到战争问题,窦文涛就请两个军事评论员;一谈婚姻问题,他就请两
个婚姻问题的专家。但是这回每天都播出的节目,不可能天天都给窦文涛找两个人。
嘉宾只能有两个,是固定的。后来在窦文涛的争取下,嘉宾才有了三对,三对轮着
来,一对做一个礼拜。新办一个节目一定要有投入的,如果投入的不是财力和人力,
那需要补上的就是人的创意。对于做节目的人来说,最重要是找感觉。

    窦文涛随后请教了很多专家,每天吃饭想,走路想,坐在车上也想……甚至连
睡觉做梦都是怎么搞好这个《锵锵三人行》。

    那两个月,文涛一直在琢磨:必须找到一种谈话方式,信手捏来任何一条消息,
都要有话可说,要是做不到这点,节目就没法做。这样整天苦思,千头万绪,但总
是短路,就像进入死胡同。

    平民聊天,在北京叫“侃大山”,在四川叫“摆龙门阵”,在广州叫“吹水”,
在上海叫“讲山海经”,在陕西叫……可以说,名目不一,但都属于聊天文化的范
畴。而这种聊天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人们可以不看歌舞,不看电影,甚至不
回家吃饭,却喜欢和至亲好友喝茶聊天,所以,这种形式必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对!
就把这种“聊天”方式搬上屏幕。几天的苦思冥想,窦文涛终于顿开茅塞。

    虽然文涛有了眉目,但直到有天晚上,他给了自己一个假定:像这样一个高密
度的播出频次,又是不请专家的情况下,他如果不能做到在报纸上随便翻开一条消
息,都能够有话说,那这个节目就没法开始。因此文涛就随便找一个,比如台湾华
航空难,想他自己会怎么说。这个时候“腾”地一下,灵感出现了。那时是半夜3
点钟,文涛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在房里走来走去。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说话的感觉,
一种做节目的状态。窦文涛一阵狂喜,他兴奋得不知道干什么好,最后匆忙在纸上
写了几个字,他生怕自己忘了。

    在一般的电视中,没有平民说话的位置,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长期
以来听着专家、学者,起码是文化人写的语言和思想,指导着他们说话的方式(即
官话),其实老百姓平时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有自己生动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中
潜藏着智慧和很多有趣、好玩的东西。把他们的趣味和聊天方式摆到屏幕上,建立
起和他们沟通的渠道———《锵锵三人行》。

    六、创办《锵锵三人行》

    有的人说我笑起来挺坏,还有人说我笑起来色迷迷的。我后来分析,其实是我
的脸有点歪,我的脸不对称,所以我一笑嘴就是歪的。嘴一笑起来歪就显得坏了,
这其实跟我本人没什么关系。

    《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全新概念的脱口秀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位传媒界
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提供分析预测,并各抒己见,
展开激烈辩论,但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
“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并藉话题引申到出人意表的联想,激发另类
观点,达至融汇咨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主持人的
角色是引导嘉宾发表富有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建日常聊天之形态,力求轻松、
幽默、通俗,并强调平民化、趣味性和知识性,除内容言之有物外,特别注意语言
表达魅力。

    可以说,《锵锵三人行》是窦文涛突破自己的一次尝试,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
可以借鉴。正如他所说“我觉得以前没有做什么,这回,我把宝全押在《锵锵三人
行》上了!”
    此节目于1998年4 月1 日正式开播。

    《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原创意是凤凰卫视老板的,取“锵锵”这个名字,他
是期望办成一个政论色彩的、几个人很放得开地议论时政的这样一个节目。可窦文
涛实际上把它给做走了形。他把《锵锵三人行》做成了一个新闻与娱乐的结合。当
时,文涛觉得有时候老百姓那种收视的状态更真实,老百姓觉得“管你是什么,只
要你能让我觉得可乐,或者让我得到任何一种让我觉得有用的东西,我觉得就可以。”
虽然文涛本人也并不认为《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完全的娱乐节目,但是他至少想使
它具有一种娱乐的功能。让大家生活中多一些笑声,多一些轻松,窦文涛觉得比教
给大家什么学问都更有意思。

    节目办到中期,凤凰卫视领导说:“这个《锵锵三人行》办得是有违我们的初
衷啊,不过看来反应还不错,那就这样办下去吧。”

    窦文涛在广州时主持的大都是些理性的节目,可是后来他发现,在他长期提供
给人们的东西当中,除了资讯之外,还有另一样东西,就是感觉。比如几个笑话,
它可能什么有效信息也没提供给你,但是它能让你快乐,它带给你的就是感觉。

    窦文涛自称是个很自然的人,有什么事觉得可笑就会笑,没有因为做节目就故
意绷着或怎样。他说:“有的人说我笑起来挺坏,还有人说我笑起来色迷迷的。我
后来分析,其实是我的脸有点歪,我的脸不对称,所以我一笑嘴就是歪的。嘴一笑
起来歪就显得坏了,这其实跟我本人没什么关系。”

    窦文涛说节目中讲“段子”,一开始并不是刻意为之,不过是因为他给节目找
了这种聊天的感觉,而朋友们聊天就经常在讲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自然而然就讲出
来了,讲出来发现大家对这些东西印象很深,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会很留心。这
方面来自朋友、观众的帮助也很多。

    至于嘉宾,都是窦文涛亲自出马找来的,在香港要找一个普通话讲得好的是很
不容易的,而又是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找。

    他们中有些人从来没做过嘉宾。窦文涛没有刻意找专家、学者,虽然他们有些
人是专家、是作家。但是窦文涛并不关心他们的身份,他关心他(她)是什么样的
人。他们都是生活中文涛觉得比较有趣的人,或者古怪的人。怎么古怪?很有趣,
有的人是那种玩家,有很多生活乐趣,喜欢玩,喜欢交朋友。

    做节目之前,文涛当然会与他们进行沟通。首先是文涛找着感觉,然后他把他
的感觉让嘉宾也感觉到,很多时候光靠说还不行,主持人要在节目中传染这种感觉
给别人。就好像两个人聊天,一个高兴一个不高兴,肯定就谈不下去了,所以非得
找到一种共通的东西。而在节目中,主持人往往是主动的一方。人往往有一种呼应
的心态,如果你对他很冷淡,他也会对你很冷淡;如果你对他摆架子,他也会对你
摆架子。

    《锵锵三人行》正常情况下是每天上午录当天播出的一集,没有排演,直播式
录制,不剪辑,一条过,跟直播一样。

    七、嘉宾情倾“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是感性的节目,路线是紧贴时事新闻,随意借题发挥。窦文涛
认为他的嘉宾虽然古怪,但却有趣。谈话的结果并不重要,话题的意义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观众能跟他们一起享受交谈的过程,聊天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锵锵三人行》开播至今,收视率一路上升,每天的观众来信、网上电子邮件
也最多。很少有一个节目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随着节目的走红,人们也对节目中
的几组嘉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锵锵三人行》,每天半小时,说话说不停。三组嘉宾,各具特色,但有一点
是共同的: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朋友式的聊天。轻松地表达自己,说实话、心里
话,这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嘉宾中无论是导演、作家、教授,还是著名的影星、天
王、天后,只要和窦文涛坐在一起,就能忘记镜头轻轻松松聊起来。一开始做节目,
他们在化妆前还对对场(准备性的对话),互相知道你要说什么内容。但后来发现,
每次由文涛引出话由,嘉宾即兴联想的话题,相互撞击引发出的火花更精彩。窦文
涛回想近两年来做这个节目的经历,他说:哪天最没准备的酣畅淋漓地聊起来,哪
天的节目就最成功。

    窦文涛说:“聊天,就要说大实话。我的嘉宾,无论在社会上多么有名,到我
的节目中来,就要放下身份。他们都有丰富的阅历和经历,能在节目中把自己的感
受袒露出来。”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