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文选 附录     刘索拉:有多少扇窗得慢慢打开

                                          桂杰

    刘索拉----祖籍陕西志丹。生于北京。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197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民族学院任教。1982年
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发表代表作、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1986年加入中国作
家协会。1988年后旅居英国,目前定居纽约。于1997年在纽约成立自己的音乐制作
公司,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主要音乐作品有《蓝
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等。

    走近刘索拉,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成熟而富有韵味的女人,她在拥挤的新闻发
布会现场相当从容,既没有做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也没有滔滔不绝的过分
张扬。而在《行走的刘索拉--- 兼与田青对话及其他》这本新书里,我们触及到的
却是一个更内在的她,她的身体和音乐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你很难在其他女性那
里找到。

    提到刘索拉,人们总是忘不了她的那部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这部小说成
了80年代颇具先锋意味的小说之一,也几乎成了她另外的名字。有人问她,你现在
如何看待这部小说,刘索拉说,其实我在小说中写的还是音乐。刘索拉变得更愿意
和音乐混为一谈,她在《行》这本书里倾吐出了自己多年来对于音乐的思考。

    走过了万水千山,今天的刘索拉很不屑自己当年风靡一时的“形象照”,关于
过去那张多愁善感、充满幻想的面孔,她说:“忧郁和无知往往使一个女孩具有表
面的魅力,但她的愚蠢只有她自己明白。对于我来说,摆脱这种形象实在不易,脑
子里打开一扇窗,你才能亮堂一小点,有多少窗得慢慢地打开,我们才不属于我们
的外壳。”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喜欢那张被很多男士青睐的肖像,刘索拉大笑,说自己那
时候特别“酸”。

    80年代后期,刘索拉是那种集美女作家、摇滚歌星于一身的先锋人物,在天津
办的一场个人音乐会上,上台就大唱《生命就像一座房屋》之类的东西,还有当时
的一些演出,她的方式都疯狂而大胆,弄得年轻的学生抱着她就哭。现在回头看自
己,刘索拉觉得“酸得不行”,“那时候年轻人的生活太单调了”,“演出除了无
知和轻信式的热情,什么都没有”。因为如此酸过,后来的刘索拉便时刻对艺术中
的酸味保持着警惕。

    关于自己不同寻常的音乐、小说和经历,关于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放逐,刘索拉
通称为“命”,称为“幸运”。她庆幸她先到了文化上保守的英国而后又到了开放
的美国;她幸运地能一下子嗅到蓝调和爵士的美妙,并找到它们和自己心灵的契合
点;她还幸运地混出了那么多的音乐朋友,她才能拥有了自己在纽约的生活和唱片
公司。

    刘索拉是中国第一位冲出国门到黑人圈去采风的音乐人。在沉浸蓝调和爵士乐
的过程中,她开始学会呼吸,使自己僵硬的音乐感觉不断在体内复苏。

    在曼菲斯郊区的一个小旅馆里,刘索拉和一些地下音乐家相识,与他们同住在
这里的大多是黑人、吸毒者、妓女。“自从来到曼菲斯,男人们说的什么话都和生
殖器有关”。男人们来敲门说,嘿,你可真漂亮,我喜欢你,来和我做爱吧!刘索
拉只能瞪着眼可怜巴巴地说,噢,不行,我有男朋友;再拒绝不了的时候,就说,
对不起,我是中国人。男人们耸着肩走了。

    在夜里,刘索拉把自己随身带着的小刀、小剪放在床边,心想,谁要是这会儿
进来,她就敢杀人了。

    可没有过多久,这一切都不再成为索拉的障碍。她开始和大家打成一片,说黄
色笑话,她面不改色心不跳,笑得比谁都凶。她告诉我:“有时男人骚扰你只是想
表达他对你的友好。”与很多柔弱和容易受惊的女人不一样,刘索拉总保持着清醒,
因而能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

    刘索拉提出“音乐具有生理性”。什么样的人发什么样的音儿,这原声就是生
理性。而“原声”说白了就是你的文化背景,你个人的素质、气质和底蕴。

    通过蓝调她反省中国音乐,意识到其实过去中国音乐的生理性特别强,如民歌
酸曲和地方戏曲里都有这种东西。而且,过去的老艺人们特别注重这些,比如戏曲
中的创腔创派全是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声音。但是,学院化的音乐教育和以西方为
参照体系的盲目摹仿,使得“我”在音乐中反被抹杀,人们发出的声音和写的音乐
都面目雷同,毫无创造力和即兴的能力,中国传统音乐也在这种教育中迷失了本性。
   也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刘索拉不断行走的原因,她要拼命找回属于自己的声
音。在随书附带的音乐CD里,刘索拉的歌是没有词的,然而她在唱,她的歌声像乐
器一样在演奏。“我只有一条命,一个身体,一种声音,但这确实是我的声音。希
望有更多人拿出自己的声音。”刘索拉说。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