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一 开发自己的潜能


  幸福来源于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而事业成功的首要前提是立志,立下远大而实际的志向。远大的志向,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的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表明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目的,就需要归助于某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指导,这种精神力量之一就是远大志向。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里的志,是大志,是雄心壮志,是崇高的理想。
  所谓大志,应该是人们在实践过程逐步形成的人生奋斗目标,它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设计和预见。志向是人们追求中的目标,奋斗中的理想。离开了追求和奋斗,就无所谓志向。远大志向,总是同未来相联系的,是对未来可能的构想、预想和追求。但这种构想、预想,不同于毫无根据的空想。正确的志向具有现实可能性,经过努力能够转化为现实性的东西。空想由于不是建立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因而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立志和幸福是紧密联系的。每个人毕生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生活才是幸福?一个人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会把远大志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因此,卡耐基认为,远大志向是对幸福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幸福是远大志向的实现。志向的实现是令人神往的,是幸福的,而对志向的追求则能唤起人们的极大热忱,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和实现远大的奋斗目标,甘愿承担艰难困苦,他们以苦为乐,乐在苦中。而那些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浑浑噩噩的生活,白白地浪费自己的一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多大的痛苦,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幸福。
  确立远大的志向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志向,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追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可能趋势。因此,志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
  志向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志和激情,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对人生抱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态度。
  志向,是人生前进的目标和导航的灯塔,是鼓舞人们去努力拼搏的动力。因此,立志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南宋哲学家朱熹说:“大丈夫不可无气概”,“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他在批评当时庸俗的社会风尚时,说道:
  “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北宋文学家苏轼指出:“天下未有其志而无其事者,亦未有无其志而有其事者。事因志立,立志则事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太,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事业的成功。人苟有正确的志向,地位虽小,未尝无大事业之成功。”“青年应立志作大事,不可立志作大官。”
  立志、工作、成功,这是人类活动的三大环节,是事业发展的规律。卡耐基说得好,立志是踏入事业的大门开始,勤于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你。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首要前提和第一关键。卡耐基还曾说:“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他深刻地说明了立志与事业成功的内在联系。俄国的一些著名作家对立志和理想的重要作用作了生动的阐述。托尔斯泰指出:“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树立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对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鼓舞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立志要立正确的标准。从志向的性质和层次来说,志向有正确的和错误的,高级的和低级的;从时间上来说,有长期的、远大的、正确的、具体的;从内容上来说,有社会的、阶级的、集体的和个人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志向,抛弃错误的、庸俗的志向,并且把长期的志向和近期的志向、社会的志向和个人的志向结合起来。正确的志向可以引导人们走上充实而闪光的人生道路;错误的志向则会将人们引进利己、狭隘的人生死胡同。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正确而崇高的志向的标准应该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一标准的,就是错误的志向。我们的青年之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当前要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就是因为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意志的正确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崇高而远大的志向。他在中学毕业时,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这篇文章对我们的青年朋友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我们摘录了以下几段: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证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优秀的科学家总是把献身于科学、造福于人类作为自己的崇高志向。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鼓舞着他们战胜了重要困难,铸造了他们的形象。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年轻时不仅生活极为困难,就连试验用的原料也非常缺乏,实验室是一间不蔽风雨的破棚子。正当她在科研攻关的关键时刻,同她一起进行镭元素研究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这个意外沉重的打击,使她悲痛万分,但实现崇高理想的决心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她以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学实验。在她丈夫遇难四年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完成了《放射性论》这一科学巨著,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的誓言,坚持在实践中兑现自己的诺言。在试制炸药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他虽然被炸得遍体鳞伤,但是也丝毫没有动摇他“为人类而生”的崇高志向。诺贝尔的一生是献身于科学的一生,造福于人类的一生。
  在我国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人民英雄都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夏禹为了治水,九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秦国李冰父子为了解决成都盆地的洪涝灾害,带领百姓治水,克服了无数困难,建成了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汉代民族英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长期驻守在边关,坚持抵御匈奴的侵略,在戎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当击退了匈奴的入侵,汉武帝准备给他大盖府第以酬报他的功绩时,他却说: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离别妻母,转战疆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最后和自己的儿子岳云一起牺牲在风波亭上。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坚持抵御英国列强的侵略,和清朝腐朽势力抗争直至被充军到新疆后,仍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并在边疆和当地百姓一起修水利,栽葡萄,为人民造福。
  解决欲望不能满足的问题,消除它们的有害影响,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地、恰当地认识自我,适时地调整自我,培养多方面的、高尚的情趣,提高自己诸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学会自我控制,从而从不幸、悲痛中解脱出来,从低级趣味中解脱出来,做一个人应当做的、可以做的而自己又有能力做的工作。当得了伟人、强人、能人,就努力去当,当不了不必挣扎着去当,做一个实实在在、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甚至可退它几步,或者来一个变换,另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以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例如从科研界转到商界等。
  如果人们能对人生在世应做和能做什么,对人的使命等等有一个相对合理、深刻的认识,如果人们能科学地或者较为科学地鉴别、区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欲望,那么当人们能够从事自己喜爱并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活动、事业,而且又多方面地培育了自己的兴趣,使自己的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具有丰富的个性,这个时候,其人生便会过得相当充实、有意义、人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根本改变人生的悲剧主旋律。应当承认,在欲望的升华、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欲望不断满足而又不断地再生、新生,不可能有欲望的完全满足。这当然是事实,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只要人们能相对灵活地不断调整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并享受幸福,在内心的自我感受上也能经常地有舒畅、愉悦、激昂向上的感觉。千百年来,但人们并不终年处于忧愁之中,幸福、光明、快乐、乐观的一面在人生中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时俱进。
  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的马斯洛,讲到高级需要,即友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这种化快乐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更有价值。他说:“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它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到他人的满足。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求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寻求食物和安全)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妇、教师、公仆等等。”“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都不能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狂热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马斯洛这两段话,讲的都很精彩。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灵魂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心灵的快乐就是精神的快乐,是精神追求的满足。感官快乐离不开外界事物对感官的刺激,因而它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依赖性。心灵的快乐则是依赖于人自身的修养,来自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来自自身的创造与奋斗。人的正当的感官需求,当然是人的价值的内容之一。但是,人的灵魂的快乐比起感官快乐更有价值。感官的快乐不仅是短暂的、而且过度的感官快乐会给人带来痛苦,会扰乱人的灵魂;而心灵的快乐是久远的,心灵的快乐在于追求生活得更像一个人,也就是使人的价值更加得到充分发挥。心灵的快乐与理想、与未来的目标,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上把快乐分为结果的快乐与目标的快乐,心灵的快乐中许多都属于目标快乐。确立一个目标,为之奋斗,为贡献自己的目标因而精神上感到充实、满足。萧伯纳曾经说:“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
  服务于你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的;在你被扔到垃圾堆上以前,完全奋斗的力量;成为大自然的一个力量,而不是当一个过分自私自利的行尸走肉。”萧伯纳说的这种真正的快乐,就是精神追求的快乐。追求精神快乐,是引导、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灵魂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乐,只有灵魂的快乐、心灵的快乐,才能称之为幸福。
  天地不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了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菜根谭》天地是万古长存的,但人活在这世界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即使得享高龄,也只不过百岁而已,何况,日子一天天地飞逝,转眼大限便将到来。因此,有幸生存在这世界上,就要体认生命的意义,切勿虚度这短暂的一生。
  陶渊明有一首“杂诗”,现抄于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己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人,由于时局动荡不安,遂使老庄哲学得以普及,一般人感于人生无常,而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陶渊明的诗即可略见一斑。
  他感叹人生像路边的尘土般,随风飘浮不定!既然大家同降生于这无常的世间,就该像手足般相亲相爱,也就是《论语·颜渊篇》中所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也何患乎无兄弟也?”
  因此,大家应该有乐同享,只要我有一斗酒,就会呼朋唤友,共饮一番!
  年轻时的活力充沛,一生只会出现一次;同样的,在一天当中,宝贵的早晨,也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应当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像亲兄弟一般和睦相处,共同寻求生活的乐趣!
  休息并不是浪费生命,它能够让你在清醒的时候做更多有价值、有效率的事。
  疲劳容易使人产生忧虑,或者至少会使你较容易产生忧虑。任何一个还在学校里学医的学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减低你对忧虑和恐惧等等感觉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劳也就可以防止忧虑。
  何西林曾说:“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个修补。”在短短的一点休息时间里,就能有很强的修补能力,即使只打五分钟的瞌睡,也有助于防止疲劳。棒球名将马克告诉过我,每次出赛之前无论如何他得睡一个午觉,哪怕只睡五分钟,也能够在比赛时赛完全场,并且一点也不感到劳累。
  爱迪生认为他无穷的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于他能随时想睡就睡的习惯。
  当亨利过八十岁的大寿之前不久,有人曾问他秘决是什么。他说:“能坐下的时候我绝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绝不坐着。”
  所以要防止疲劳和忧虑,重要的一条就是:常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什么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坐着不动而又垂头丧气的工作者,是什么使他们疲劳呢?是快乐?是满足吗?不是的,绝不是这样!而是烦闷、懊恨,一种不受欣赏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患——这些都是使那坐着工作的人精疲力尽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减少他的工作成绩,而且会让他回家的时候还感到神经性的头痛。不错,我们这所以感到疲劳,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的的身体紧张。
  为什么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些不必要的紧张呢?何西林说:“我发现主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工人都相信愈是困难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种用力的感觉,否则做出来的成绩就不够好。”所以我们一集中精神就皱起了眉头,耸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来“用力”。事实上这对我们的思考,根本没有丝毫帮助。
  碰到这种精神上的疲劳,应该怎么办呢?要放松!放松!
  再放松!要学会在工作里放松。
  这很容易吗?你恐怕得把你做了一辈子的习惯都改过来。
  可是花这种力气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你的生活起根本性的变化。威廉·詹姆士在他那篇题为《论放松情绪》的文章里说:“美国人过度紧张、坐立不安、着急以及紧张痛苦的表情……是种坏习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只有去除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