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四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


  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真正面目。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日本国民心中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松下相信将来也会继续流传下去,而且也一定会在日本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迄今,凡是日本所得到的东西,都已经悉数日本化了,以后得到的东西,一定也会将其日本化。由于这种情形,松下感觉到,日本是在过去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之间,从他国吸取各种有益的东西,可能以后就不会是这样了,日本以后要产生新的事物,提供给他国或其他民族。……
  松下认为,将来会成为这样的时代。那么也许称它为“第三的思想”,或者其他各种名称都可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心里有所准备,促进这个新时代的早日来临。
  松下指出,希望和欲望,都是人生的利器,个人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要依赖二者。希望是人们所必须抱持的,欲望则要有某种程度的控制。
  松下感到,以人类渺小的智慧,不管如何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很多。
  犹豫不决,是由欲望而产生的。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希望面面俱到,才会犹豫不决。这时只要把这些迟疑不定的想法抛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本性的工作。松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己很难了解自己的才能,当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本质的人终究比较多。这时候,就要听自己所信任的人的意见了。松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都诚心诚意地请教前辈。年轻人有所不了解时,要请教父母;父母不知道的事,还要向父母的朋友请教,然后冷静地加以考虑,一定能找出一条可行之道,一旦决定下来,就能产生希望。回顾过去半生,松下觉得他很少有犹豫不决的经历。因为他一件工作接着一件不断地做,这一次这样做,下一次要那样做,这样是好是坏?适合自己吗?认为适合于自己的就做,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别人。被请教的人是第三者,没有利害关系,所以看得清楚,会提供给他客观的意见。他把这意见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应该完全按照这意见做时,就照做;觉得对于这意见不十分明了时,就再度请教,如果听到三次相同的意见,那么不管怎样,他会立即作出决定。
  否则,不论自己一个人如何伤脑筋,不懂的事依然不懂。所以有许多可信赖的前辈,实在是人的幸运。不过前辈的意见若是强调野心或欲望,这种忠告就不能接受了。
  不但如此,松下认为年轻人非抱着理想或希望不可,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的抑制。
  当然对利害关系做某种程度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完全被利害关系左右也不行。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会先想到薪资或待遇问题,但松下觉得此时更应该先仔细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学校?或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场合?进入大公司,不见得就幸运,这要因人而定。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获得珍贵的经验,变成一个成熟的人。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须的,但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个“度”,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合你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松下说:“明智光秀没有顾虑到与主人织田信长在个性上的配合,种种作为与信长背道而驰,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我认为这是野心作祟所致。丰臣秀吉非常了解信长的性情,他以适合他的个性作为,得以生存下去。秀吉不断地协助信长发挥他的个性,因为他了解唯有这种做法才是共存共荣之道。”
  松下在当学徒的时候,喜欢阅读章回小说和历史传记,对于日本历史上的人物多所了解,而且往往能从中得出些经验教训。对于光秀和秀吉,松下作了如上的评价,并且总结说:“如果因利欲薰心,而忘了自己的个性与判断能力,经常会丧失自己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假如你有升官或提高薪俸的念头,可是你的工作能力不被人们认可,你必定不能如愿以偿。”在松下的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认识一位以前曾经在某公司当中坚干部的人。有一天,另一个公司希望他去担任社长的职位,他跟朋友商量,“你认为如何呢?”那位朋友高兴地回答道:“你要当社长吗?太好了。这么一来,我也可以沾你的光呀。”于是他接受了朋友的意见,毅然赴任。经过一两年之后,事情愈来不对劲,同行的业绩不断上升,可是,他的公司却到达非缩小营业不可的地步。追究责任时,他终于被迫辞职,遭到了完全失败的命运。仅仅二年时光,他便断送了社长的职位。松下分析说:落得如此下场,是他缺乏当社长的适应能力所致。假如那个人继续在原来的公司担任中坚干部,会比当社长幸福多了。可是,当时他却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社长的工作,他的朋友也基于友情,不加思索地要他赶快上任。然而,他本人及朋友都没有仔细考虑适应性的问题,所以造成了这种后果。
  社长具有独特的权责,在社会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收入也相当的可观,可是自己要先考虑是否能胜任那种职责。假如他认为目前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并且能抱着浓厚的兴趣拚命地工作,那必定不会遭致失败的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就不会遭受那种挫折。即使听见任何花言巧语,也不会去做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认为目前的工作适合自己,无论地位如何,你会感到那种工作具有价值,而拚命地工作,然后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刀匠制造了名留千秋的宝刀而永垂不朽,那是因为他非常适合从事刀匠的工作。每个人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即是造成社会繁荣与安定的基础。人人知才适用,才可能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过着更美好的生活。依照世俗的观念,你因工作而得到崇高地位,受惠的人可能不是你本人,甚至你可能称不上是一位成功者,但是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却只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到。
  假若你发现工作适合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而拚命地工作,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当然,若能不侵犯别人,不羡慕别人,以服务别人为份内的工作,更是能让别人快乐而自己也快乐的人生。
  松下指出,金钱为人所欲求,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不过,有支使金钱者,有被金钱支使者。不为物所支配,是古今中外圣贤慧哲的教言,后人当谨遵而行。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什么高尚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幸福的要诀。
  对于金钱和物质,许多人看得很重。他们把财物据为己有,宁肯放着,也不愿让其发挥作用。有一些人则与此相反,把金钱和宝物当做暂时寄放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社会需要时则愉快地交出去。松下就是这后一种人。
  在松下的经营中,有这样一段经历。当时为了决定纳税额,税务人员奉派到镇上的寺庙里工作,松下也来到那间寺庙里申报,并且核定纳税额。当时松下告诉税务人员,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营利额只有这些,因此很顺利地通过核准。后来随着经营的扩展,松下将营利额一一呈报上去,300元、1000元、2000元……以后逐年增加为10000元、20000元等,从未虚报。假若金额太大,不只是呈报上去就算了事,税务人员还会亲自到办公室去调查,一副不信任的样子。每当碰到这种情形,松下就会想:“我诚实地呈报,难道吃亏吗?”因此在调查的前两三天,他会感到十分困扰、苦恼。可是到了当天,他又想着:“无论赚再多的钱,它本来就不是我的,它是世人的钱,不妨随他扣吧。”
  松下认为,假若认为金钱跟宝物都是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奇怪的欲望。如果将它看成是寄存在身边的东西,就敢随便地使用了。只有有效地使用金钱,让金钱回归社会,才会减轻责任,且使我们所拥有的社会更加欣欣向荣。
  松下认为,当今之世,并不缺乏十分努力卖劲的人。只是有些人营营以求,孜孜不倦,丝毫不肯“懈怠”,非要满足自己的欲求不可,结果搞得身心交悴,甚至闹出笑话来……如果说世界上缺乏主动出击的人,好多人恐怕要提出反对意见来。人同样是受欲求驱使的动物,同样要为满足欲求而奔波劳累,因此主动出击者并不乏其人。
  不能说主动出击是缺陷,但有时候等待却更可贵,就如沉默是金,辩解不过是银一般。人们都希望利益早些到来,好运早些垂青,成功就在眼前。慢了一些,便着急得不得了。这一着急,烦恼苦闷、失意颓唐、迷惑悲观就可能统统袭上心头。故此,一个想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松下是个急性子的人,也有过急不可待的时候。在生活和事业的磨炼中,他逐渐学会了等待。只要自己努力了,做足了十分的功夫,就不再火烧火燎,而是耐心等待。他颇深有感触地说:
  “古语云:‘尽人事而知天命’,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到了今天,我有时也会把这句话念给自己听。我现在也常会碰到一些很麻烦的问题,有时难免会感到迷惑、悲观,也会产生‘人世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感觉。只要是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么一来就没有办法专心工作,对自己当然就非常不利。
  “于是,我想到了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这是自己认为正确后才去做的事,以后的成果请他人代为判断。到了今天,我还是有这种想法。”
  不管对个人或公司,这种情形都是相同的。公司当然要努力工作,可是公司能否有更大的发展,只要我们尽了力,尽了最大的努力,以后就要看别人给我们什么样的评价了。如果没有这种思想,自然会有所迷惑。
  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无论如何营求,恐怕也还是迟迟不肯到来。馒头蒸熟了,不妨放在旁边凉着,等等再动手,否则就“着急吃不了热馒头”。吃馒头是小事,等一会儿即可;大事呢?松下说:等待时机,等待天命。
  松下感到,精神上有所信仰,就如同口腹有所嗜好一般,差不多是人的一种本能。信仰神明,以获得精神的安宁、明洁,这是好的;但过分信仰,尤其是信仰那些四不像“宗教”所制造的“神”,则是糊涂。
  现今日本人对宗教的看法非常淡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信神、敬神,不再视为一种精神的依靠,反倒有依赖科学知识的倾向。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不重视人格的教育,而只注意知识的传授。松下认为,这是失之偏颇的现象。
  教育应重在人格的培养,在教养逐渐培育而成中,再授予科学知识与技术,才能以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只传授技术或科学,而不重视德性培养的教育态度,松下认为,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虽说松下一生没有信仰过某种宗教,但他把事业当作信仰,也接触了一些佛教的高德大师,所以对宗教的一些内容,还深有体会。他一向以为,人类本来就有依赖某种东西的本性,这种互相依赖的本性,即是一种信仰的本能。
  青少年们在周遭找不到足以依赖的事物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各种想象不出来的怪事,以求发泄或麻醉自己。松下认为这是缺少宗教信仰、失去精神支柱的缘故。
  人类本有口腹之欲,所以当饥饿时什么都吃,所谓饥不择食,就是因为有此食欲本能。二战末期及战后时期,日本的人们还将甘薯叶子磨成粉,做成食物,以填饱肚子。
  正如人有食欲本能,人应该也有信仰本能。因此,总是想信仰某种事物,以为依靠。当没有宗教可供信仰时,就会像饥饿时以甘薯叶粉充饥一样,乱找东西信仰。例如赛车、赛马(赌博行为),虽然这些并不是宗教,但是为了想满足某些欲望,或者为了有所依靠,所以胡乱选择,以致迷失方向。就像为满足口腹之欲而研究精美的食物一样,为了满足信仰本能,就有必要去寻找或创立好的信仰或宗教,现代社会种种的问题,可归因于缺乏宗教信仰。
  关于满足食欲本能,现在与从前已大不相同。食品公司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食物,使人能尽量享用,所以几乎人人都有营养过剩的现象。如果宗教也能像食品公司一们,创立一些主旨光明的宗教,来引导、教育青年们,社会问题一定会得以较好的解决。在美国同样也有社会问题,不过一到礼拜日,他们大部分都到教堂,虔诚地作礼拜,求得心灵的平安,这是宗教生活的一面。
  而在日本,这种传统宗教的活动比较少,但代之而起的所谓“新兴宗教”却很多,几乎多达六百五十种。这种过多似宗教而非宗教的宗教,使人眼花缭乱。就像过多种类的食品,使人不知如何选择,只能肚子饿了,随便买了就吃。因此,食物不管其成分、营养,只要有香味,便可以大量地推销出去。
  目前的宗教界也是如此,千奇百怪,充斥人间。当然只有一个宗教是不行的,因为人口那么多、想法又各不同,纵有几十种宗教都还嫌少。但宗教必须是能使人心灵有所启发、领悟,而且能获实益才行,绝不能是迷信。否则,多不如少,少不如无。
  松下认为,一个人应有“恰逢其时”、“好运当头”的自觉,充满抱负和希望地向前迈进。命运并不对某人苛刻,苛刻的是自己没有在自己的希望之灯中多多地注油。
  人之一生中,青年时期是黄金时代,大概任何人对此都没有异议。每一个人的青年期,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任何人都会羡慕的年纪。问题是,这些青年人有没有自觉青春年华的重要性?如果青年人有所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是无价之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解他们的烦恼和不平;同时也可以产生一股无比的信心与志气,在遭遇任何困难与障碍时,就会启发向前冲的心理。
  然而,还是有许多人觉得生不逢时,认为“时机不好,不容易成功,工作也很难”。松下认为如果今日的年轻人抱有这种想法,那是很糟了,实际上,今日的情形,不仅不是很难成功的时代,反而是非常容易成功的时代。这是松下由本身的体验中所发出的感想。
  松下的孩提时期,是封建性的时代。任你有很好的创意,或者非常勤奋努力,当时没有广播电视的传播工具,社会大众周知的机会很少。在经营事业方面也是一样需要长年的岁月,所以当时要想成功极为困难。比较来说,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容易成功、又是最能达成志向的时代。
  松下指出:“我所说的话,也许许多人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也许有人觉得‘今天这个时代里,要想成功是很难的。一旦就职公司职员,那么这一生就要拿薪水过生活了’。像这种自艾自怨、失却希望的人,我想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将眼光放远一点,以宽厚的胸怀,举目眺望,必会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是最佳时代。假如你有志气迈向成功之路,社会上要帮助你成功的机遇到处都是。”
  生于今时今世的人,应该有“生而逢时”的自觉,应该有好运当头的自觉。命运给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容易成功的时代,就应该充满希望和抱负,向前迈进。
  松下认为,正如不可能连续都是好天气,晴三天,接下来的一天就可能下雨一样,好事经过了三次,接下来就可能失败。因此,愈时胜利之时,就愈是该谨慎的时候。
  人间社会就是那么奇妙。“事不过三”,好事情接连出现了三次以后,就会有失败相随而来。为什么会如此呢?人的本性往往是连续胜利三次之后,就会自大起来,做事也就不专心谨慎了。如此就变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该做的事情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反倒做了。
  越是胜利越要谨慎,虽然有这样的思想时时提醒我们,但是看看历史或当今世界的情形,就会发现很难做到胜利后的谨慎了。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气,一般人往往会没有必要地拼命扩大经营,以致造成将来的失败。
  有一次,一位客户对松下说:“虽然各位都在努力工作,可是今年的前途非常黯淡,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到了,去年也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钱,那就太好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也就是说,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是不是还会赚呢?事实往往是相反,大家应该有赚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如果有了这个决心,现在就不用惊慌,就算退还一年份,还会剩下二年份。尺蠖虫就是前进二寸又退回一寸,这是很值得学习的。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还想赚,那是尺蠖虫的身体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的时候,也是它要面临死亡的时候。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现在损失的比较好。紧接着就是第二年再赚,下一年还要赚,现在就要有这种想法。”松下认为,有了这种想法,就不会有苦恼,因此也就不会慌张。因为不慌张,所以能轻松地处理事物。这时候也会出现智慧,说不定在第四年还会有赚钱的事。不过,那仍是困难的。现在还是要以退回一年份,以尺蠖虫那种决心做事才对。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却很不容易做到。赚来的钱用尽之后什么也没留下来的人,大有人在。这说明,如何对待成功,的确是相当难的。只是难也要掌握,否则就会大败亏输。
  松下指出,每个人都赚到适当的钱,社会才可以维护和发展。如果认为赚钱是可恶的,那就永远无法摆脱贫困。鼓励彼此不要赚钱,那就等于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赚钱,是一个经营者的职责。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持的原则。自古以来,人们大多把金钱丑化了,认为它是罪恶的东西。其实,金钱无声无言、无思无虑,罪恶的不是它,而是那些丑恶的人,是他们制造了罪恶,金钱不过是“胁从犯”,而且许多时候并不一定“参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发动战争,人们就会陷入最低的生活,此时当然就不顾什么道义了。只要处在战争的穷困境地,甚至父母抢孩子的东西吃,都是屡见不鲜的事。在前线也有吃战友的肉维持生命的故事。一旦陷入困境,人类就会面临发生这种不幸的宿命。
  如果希望这种兽性不要出现,期待我们最理想的人性流露,那是要使人民的生活维持某种程度的安定以后才会显出这个本质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提高道义,彼此能懂得礼貌,以此滋润社会生活,就必须每个人都能确保自己的收入,如此就能知道确保收入是多么重要的事。换句话说,大家能赚到适当的钱,的确是很重要的关键。
  假设现在提出大家都不赚钱会更好的话,在穷极之余,就会发生父母兄弟争相抢夺食物的现象。如此看来,就知道正当的赚钱是多么尊贵的事。基于义务,我们也必须要赚钱才行。
  某公司的某人,确保一定的薪资或一定的收入,那是依据义务的行为。此人虽然明白自己不愿意那样做,但为了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的秩序,自己不那么做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对于赚钱或确保一定的薪资是何等尊贵之事,仍未形成基本观念,甚至于还有认为赚钱是可恶的趋势,这样就无法摆脱穷困。
  为了方便社会能保持更好的道义,不论任何一个人,都要赚到能养活自己的薪资。说什么不赚钱比较好,要以便宜的工资工作,要卖便宜的东西,以此来鼓励彼此不要赚钱,就等于是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
  松下看到,要是一个人自以为真诚,把别人都想象成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他一定认为别人都对不起他。人生在世,要能正视他人与自己,放开胸襟,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虽为敌,亦可师。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这样,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改善它,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吸取它。如此,方可永保积极进取的精神。
  松下幸之助曾经评论道:“要是一个人抱持着严肃认真、不负他人的想法,同时别人也抱着如此一本正经、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默默地谨守自己的岗位,辛勤地工作。于是,放眼所见,人人都从善如流。力求改进,人人都为恢复善良天性而谨慎自守。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成败得失。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很真诚,却误以为他人都是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那么他必然为‘天下人皆负我’的理念所禁锢,而变得自傲自恋,无视他人的长处。如果更进一步地时时吹捧自我,诋毁他人,那么他必定真正变成心胸狭隘的小人了。如此一来,即使人人都从善如流,彼此却互不信任,那就会削减了彼此的善,从而更减低了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了。”
  松下正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的独特视角来评说众生的。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改善,全靠人类自己的真诚相待和艰苦努力。生活中如果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固步自封,无视别人的特长,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导致人类的大退步。所以,人活着无论从自己还是从人类发展考虑,都应该正视自己和他人,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别人的所长,克服自己所短。松下说,作战的时候,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虽然是敌人,若其人表现颇为杰出,那也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一句话,对敌人和自己都要给予正确平实的评价。
  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知彼知己,虽为敌、亦为师这话的真髓,既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自己,那么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