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一章 大学生一步登天创业潮


   
一 邱虹云:狮子应站在狮子的行列

  l999年7月,一直备受媒体关注的清华第一家学生公司——祝美乐公司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最终完成与投资方的谈判并签订协议,并完成产品的技术攻关,全力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厂家和材料供应商。他们位于清华东门学苑大厦的新办公室正在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
  夏日炎炎,祝美乐公司产品的研制者、清华%级材料系学生邱虹云埋头于实验室,而他的伙伴王科、徐中、李益斌则忙碌地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
  5月底6月初,祝美乐成立时主要由王科、邱虹云和同样是清华学生、正在积极准备出国留学的慕岩、杨锦方组成,慕岩、杨锦方后来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的道路并暂时离开了祝美乐,这样,96级MBA学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华学籍的在读生李益斌就加入祝美乐组成了新的创业团队。
  采访他们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已经约定在7月29日之前不见任何记者,一则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二则因为他们怕有关的商业秘密外泄。记者不断地打电话,只有一个答复:等到7月29日那一天吧,那天会有一个很隆重、规格很高、有教育部领导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他们的产品在那一天公开亮相,相关情况也格在那一天一并向外界透露。
  “总工程师”邱虹云:现在不便说,等到7月29日吧
  7月22日下午3点40分,记者来到现美乐的投资与财务顾问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没有人。几经周折,记者来到位于清华园北侧学生宿舍楼中的邱虹云实验室。此前,他们一再拒绝透露这个地点,生怕记者贸然闯入。
  推开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只见邱虹云正在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他的产品。屋内、地上、桌上放满了仪器、零部件和工具,一台电脑放在靠窗的位子上,几位同学正在帮邱虹云查找网上资料,不过他们回来后,要一起出去办一件重要的事。这间屋有20平方米,是学校专门为邱虹云和他的伙伴办祝美乐公司而腾出来的,放两张床,摆几张桌子,邱虹云说,还是太小。
  22岁的的邱虹云是四川威远人,他主要负责产品开发,策划。营销、公关都是王科他们的事。他因喜欢搞科研发明而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发明天才”。他是在今年寒假期间着手研制现在成为公司唯一产品的科学发明的,经过几个月的捣鼓之后,他终于拿出了样品。由于这一发明,他决定参加学校的挑战杯发明大赛,之后他又准备参加清华的创业大赛。4月,邱虹云与王科等组成了创业团队,他们的产品在大赛上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并获大赛第一名,成为清华参加全国创业大赛的五个项目之一。
  在王科等人的鼓动下,邱虹云决定自己开发研制这个产品,大家一起创业办公司共同把它推向市场。创业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邱虹云没有钱,他出的是技术,在公司中占有的是技术股。邱虹云说,他不是公司法人代表,法人代表是工科;他也不是休学创业,他是边读书边创业,以前有些媒体在这方面报道有误。邱虹云说,他在公司的位置只相当于一个总工程师。
  房间里有一台有几英寸屏幕仪器正播放着电视节目,很清晰,大概这就是邱虹云开发的产品的主要内容吧,不然他们的公司为什么会叫一祝美乐”呢?
  记者求解,邱虹云说不便说,等到7月29回吧!虽然记者不知道他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但是据媒体报道,这个产品集光化学、机械、电子技术于一体,是一个计算机外接设备。
  邱虹云说他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时间紧迫。从5月初以来,他的产品已经由最初的原理产品上升到即将成形的商品。在即将到来的三天疲劳实验之后,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他说时间太紧了,他不得不玩命干。
  王静和邱虹云之所以认定自己的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据报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邱的产品虽然国外类似性能的也有,但是价格昂贵,而邱的产品因为设计独到,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估计其价格只有市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快5点了,邱焦急地等着王科他们到来,记者问他们要出去做什么事,邱虹云说不便说。
  “财务总管”李益激:小心翼翼避开敏感话题
  5点多,门忽地被推开,一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手提公文包满脸是汗地冲了进来,他很兴奋。跟着的另外两个小伙子也是神采奕奕,一脸激动。
  邱红云介绍,为首的是王科,后面的是徐中和李益斌。王科马上说,对不起,没有时间和你说,能不能7月29日以后,我们现在有要事要出去。记者问可不可以随行,王说不可以。
  他们留下李益斌招呼我,然后王科、邱虹云、徐中三人一阵风似的消失在门外。目前,祝美乐公司,只有王科、邱虹云、徐中、李益斌四个是全职。
  李益斌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办完一件大事:拿下了新的执照。
  早在5月底,祝美乐公司就注册成立,但由于涉及投资人变更等原因,执照得另起。
  李益斌正在学财会,他是观美乐的财务总管。由于他对办照之类的事务很熟,所以这事就落在他身上。执照申请早就递上去了,中间因为有些地方不合要求,拿回来修改过。
  他们是今天下午3点在工商所停办业务的最后一刻,终于拿到了执照。手捧执照,李益斌说,他们三个都很激动。为了这个执照,他们昨天上午去了一趟,人家说还没打印。今天上午又去了一趟,人家告诉还没轮到他们。下午终于如愿以偿。
  办完执照,他们三个又去刻章。他们一到那儿,刻章的人就说,你们是学生吧。他们忙赶紧说,我们不是学生。刻章人一口咬定;你们肯定是学生。听说清华有几个学生正在办公司,不是你们吧。三人闻言,全乐了。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事。刻完公章,他们匆匆忙忙赶回实验室。
  今年24岁的李益斌是在一所民办学校新东方上学而认识同样也是24岁的王科。王科在那里教W,是李的老师。因为李益斌曾在很多公司干过,并曾在加拿大一家公司从普通职员干到办公室主任。工科很欣赏他在财务方面的能力及他的为人,所以力荐李加盟。
  爱激动的李益斌用一句话形容他和王静的关系,他说:狮子应该站在狮子的行列。以他对工科的了解,他非常愿意加入王静的创业团队。
  李益斌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话题,只谈今天办照的事,尽管如此,在王科看来,他还是向记者谈了不该谈的事情。
  老板、总设计师王科:任何有关产品和投资方的事,绝不能吐亟半个字
  5点半,王科、邱虹云、徐中三人又一阵风似的回到了实验室。王科很急,一进门就对记者说:真抱歉,等会儿要来一些人,你不方便在这儿。王科重提7月29日以后,他说他们有“纪律”规定7月29日以前绝不见记者,记者再次回到邱虹云他们的实验室,已是9点多。屋里已多了很多人,邱虹云正忙着锯一块金属板。
  王科首先声明,他们待会儿还要商量一些事,清简短。他看上去既兴奋,又疲惫。刚刚投资方的代表又一次查看了他们的产品,很满意。但是关于产品和投资方的任何情况,他绝不吐露半个字,他说这会给合作带来影响。
  这些日子以来,他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虽然他说所有的事都是大家一起干,但是作为发起人,作为公司法人代表,记者感到他肩上的担子分明比别人重。组建公司,组成公司的合作团队,融资,营销,策划,谈判。…他是公司里唯一全程参与的人。.当初在挑战杯发明大赛上,他第一次看见邱虹云的产品,他心中立即涌起了一种冲动:这东西我想买。在很多公司干过、商业意识很强的他立即意识到这个产品可能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他要把它转化为商品。他立即找到邱虹云,并说服邱虹云放弃卖掉它的打算一起做。随后邱虹云与王科等组成了创业团队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一举夺冠,名声大震。一
  办公司的事提上议事日程。王科是浙江宁波人,清华自动化四年级学生,英语非常好,从大三起就先后在麦肯锡管理公司、法国巴黎国民银行等对多家公司实习或工作过,其间他有不少机会可以出国或进入外企工作,但自己创业的念头一在京绕在他心头,邱虹云的发明给他提供了灵感和契机。他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在投资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给他寄来了一笔钱,这笔钱成了他开始与邱虹云。慕岩、杨锦方等共同创建祝美乐公司对的重要资金来源。5月底,他拿下了执照,自己当了老板。
  按照风险投资的运作方式,王科和伙伴们最终选择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做自己公司的投资和财务顾问,帮助他们策划。融资。除了自己找上门来的投资人外,投资公司还帮助他们引进新的投资人。
  之所以选择投资管理公司,王科解释说,毕竟自己是学生,缺乏经验,对风险投资也不是很了解,他们需要别人帮他们,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提出建议。另外,他还指望着投资管理公司帮助创业团队的领导层尽快成熟起来。
  在投资公司的统一运作了,他们三天内先后见了周多个投资方;工科、徐中、邓虹云三个轮流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公司、产品、市场情况,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尖刻的问题。那几天,他们累坏了。
  在经过认真的筛选和相互选择及艰难的谈判之后,最终他们敲定一家公司。据投资管理公司方面透露,这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但周前尚不能透露。而王科对记者只字不提此事,更不提与各方接触的详情。任何与产品和这个公司有关的信息只能在7月月B那天披露。但是有知情者泄露出口风说,投资商的资金是分批投入。第一笔是风险资金,有几百万,第二批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至少几千万。”
  有这么实力雄厚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次创业的王科们有理由小心谨慎;谁愿意煮熟的鸭子飞了呢!
  核心人物、设计师之一徐中:事关商业秘密,泄自出去会被人抢占先机
  徐中告诉记者:其实对我们最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上他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都很有信心,正是因为有信心,他们几个人才走到一起。徐中说,从原理上的产品到真正的商品,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过渡。他称他们的产品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已比最初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进。现在已经到了人见人爱的程度了。他同样不肯透露半点产品的具体情况。
  按照李益斌的说法,祝美乐有两位设计师,一位是王科,另一位就是徐中。
  徐中,四川内江人,清华96MBA班班长,今年21岁,曾在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担任过团委书记,有5年的工作经验,进入清华后,又曾在一些大公司工作过。王科很看重徐中的工商管理知识背景和他的工作经验,而且此人“能量很大”。
  一徐中加人王科的创业团队很偶然,在一次创业大赛时,徐中是一参赛团队的顾问,王科印象很深,双方逐渐熟悉起来。
  今年4月的一天,正为邱虹云的产品激动着的王科在食堂遇到徐中,王科希望徐中给他推荐一个人,结果徐中毛遂自荐。当下两个人就拟定了一个方案。晚上。王科带徐中去看产品。看完产品,徐中说:“我当即作出决定,要全身心地去做这件事。”他和王科共同决定选择风险投资方式来做这件事,他们希望自己至少也能像张朝阳的搜狐公司那样成功。
  王科意外得人才,很兴奋,他说:“我这个人冲劲比较足,但容易头脑发昏,而徐中社会经验非常丰富。比我沉稳,我们在一起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后来的事情很具体、很琐碎、很累人。跑执照。搞市场调查。写商业计划、跟投资管理公司打交道、跟投资方谈判合作事宜,选择产品生产厂家、选择零部件、选择专家和校内外人才,王科看到,徐中确实是把全身心投入过去了,问及他们产品上市的时间表,徐中说这个你很快就会知道。有报道称,产品对徐中来说是商业秘密,他说商场如战场,尤其在中国,竞争这么激烈,迫使他们从公司和市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不愿自己的产品早早泄露出去,被人抢了先机。或许他们的考虑有几分道理。
  他虽然不肯透露他们产品批量生产和推向市场的时间表,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据某些媒体报道称,预计他们的产品可能于明年初小批量生产。
  在记者采访徐中的时候,刚才还慷慨激昂的王科已经累得躺在实验室的床上快要睡着了。待会儿,像往常一样,他们还要一起商量很多事情,包括明天一天的安排。
  知识英雄出少年,受着比尔·盖茨,受着张朝阳他们的鼓舞,王科、邱虹云、徐中、李益斌他们正以一种难以形容的巨大的创业热情书写着他们人生的道路。作为团队,他们以各自的背景、知识、阅历、经验推动着整个团队的发展。商海弄潮,他们正在学会用商业眼光看待和塑造世界,正在学会用商业语言和商业技巧与世界对话。
  秘密在7·29揭开:“上海一百”董事会半小时拍板巨额风险投资,革命性产品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
  日历翻到7月四日,祝美乐公司终于向外界公布了他们坚守多日的秘密:一个是他们已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对他们投资5250万元风险投资的合同,另一个是他们革命性的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
  在现场演示会上,祝美乐公司的技术核心人士邱虹云展示了他发明的投影仪独特的功能。通过这个一尺见方的铁盒子,观众从大投影屏幕上可以看DVD、录像带以及电脑多媒体图象,图像非常清晰,不仅是普通投影仪不可比拟的,甚至超过了电视图像的清晰度。
  据这位清华大学材料系三年级学生讲,他研制的这个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超越了现有的电视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商业等众多领域。因为邱虹云一套超越传统的技术设计,让这个性能先进的产品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1/3,因而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前景。
  这个令人震撼的发明在4月首先吸引了清华大学自动化四年级学生王科,从而促成了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祝美乐”的成立。随后这个产品又打动了清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潘福祥总经理,因而我国的第一例风险投资项目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正式开始运作。同样还是因为这个产品的扭力,在短短的两个月间,吸引了十五六家投资商的关注,最终吸引了上海第一百货的总经理张引演。
  张引演听了老友潘福祥的介绍,立刻就被这个项目“锁定”了。周日听到消息,周三就到北京向“祝美乐”表示了投资意向。上报董事会后,董事会开了半个小时就全面通过了。前后仅3周,“上海一百”就成了“祝美乐”的风险投资商,一期投资250万,只占项目收益的20%股份,待产品完成中试后,二期投入5(X万元,。所占股份上升至m叽。
  这正是国际风险投资界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在不同的投资阶段风险与收益划分的通常做法,具有锁定风险和放大收益的双重效果,充分体现了风险投资的扭力所在,也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做出了全新的探索。
  创新的主力军是风华正茂的年青人,但因为年青,他们往往又缺少资金和市场运作经验。我们国家风险投资的逐步发展给邱虹云、李玲玲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不必像张朝阳、田溯宁那样出国引资了。
   
二 李玲玲:第一位获风险

  投资的在校大学生
  三年级学生李玲玲一放暑假就来到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二楼的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的老板生活。这是继清华大学邱红云之后,又一个在校大学生办公司。不同的是她注册公司的资金不是自己打工挣的,也不是父母资助的,而是由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提供的,她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位接受风险投资的在校大学生。
  当许多大学毕业生为就业而犯愁时,为什么李玲玲、邱虹云他们能在没有毕业时就开始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呢?更令人奇怪的是,李玲玲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新闻,她何以能“不务正业”去搞发明呢?投资公司的老板们怎么就偏偏选中她了呢?学校能放心地让一个学生去开公司吗?会不会影响学业呢?
  投资公司用意何在?
  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是一个新落成的大楼。武汉世博投资公司和武汉科技市场坐落在这里,李玲玲的办公室也在这里。这是由世博公司免费提供的。又给钱,又给房子,世博公司怎么这样大方呢?
  世博公司总经理王一鸣博士告诉记者,世博公司是一家官办民营性质的企业,由武汉市计委、经委和东湖开发区三家共同出资于今年6月初成立,每年有2000万元投资,专门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转化。武汉当代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经营权后经营世博公司,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找到好点子、好项目,把钱给出去,再获得回报。但是作为第一笔投资,既要讲回报,又要起到拉动新机制运行的作用。公司决定从设立大学生风险基金着手。于是,李玲玲成为第一笔投资对象。对此,王一鸣先生说出了心里话:“我们建立大学生风险金就是要推出一种全新的科技产品运作理念,而不是为了给某个人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或饭碗,我们要尝试将投资行为与项目交易行为结合起来。”但如果李玲玲创业失败,投资公司将独立承担十万元风险金。
  世博公司相信,如果这种新的科技运行方式能够被大学生们接受,那么他的导师们和其他资深科研人员也就会认可这种机制。
  读新闻的去搞发明这是不务正业吗?
  有人说所有爱搞小发明的人专业都学得不怎么样。那么,李玲玲的正业修得怎样呢?
  看看她在武汉电视台实习时的作品,便可略知一二。从‘海考第一天”到抗洪第一线,都有她的声音和足迹。连续多日的批评性暗访报道“如此执法”则让人们感觉到这位新闻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勇气。此外,她还是华中理工大校园有线电视台的副台长兼新闻部部长。
  当经理前她已经联系好准备去深圳电视台实习,毕业后再到国外去留学,而且已经申请到奖学金。可是应了那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就在她忙着变卖家产准备南下时,世博公司看中了她的发明专利,要给她投资十万元,让这些专利变成产品走向市场,她就来了。
  在她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一本名为《为梅等你》的个人诗集已经完成了校对工作,即将出版。这位小发明家原本就是个多愁善感的小诗人,喜欢养各种花草,还有一些小动物,只是大概太忙了,她每养一样东西都把她的室友忙得要命,因为她往往是买回来就顾不上了,只好由室友来照料。她还是湖北省宜昌市最年轻的作协会员,从中学起至今已经发表了近200余曹作品。
  他的发明为什么被选中?
  大概也正是这种新闻人的敏锐和诗人的细致,使她的发明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化。实用而且有市场是她的发明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她发明的高杆喷药器听起来好像是农村中用来喷洒农药的,其实是家中灭蚊蝇的工具。这个发明的最初动因是为了对付弟弟的调皮捣蛋。李玲玲家在湖北枝江农村,每到夏季都要喷药灭蚊蝇,可是这些小东西是越来越狡猾,总是躲得高高的,让人奈它不得。这时,只有站到凳子上与之周旋,可这时小弟弟就会来捣乱,摇凳子取乐,或者做其它看起来好玩却充满危险的动作,害得她不得不动脑筋与之“智斗”。最初是用一根竹秆扎在药瓶上,用线一拉,但每次只能拉一下。经过多次改造,加上父亲的帮忙,终于有了这个小发明,她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终于用上了杠杆原理,那时她是在枝江一中读高二。
  在大学里虽然学的专业是新闻,可学校里举办的科技讲座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专利博览会上,她发明的防撬锁获得了本届博览会的金奖,她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文科女生。
  诗人老板的日子好过吗?
  算起来,李玲玲当老板也有半个月了。这段时间这位诗人小老板当得怎么样呢?
  最近又有一项专利被批准,李玲玲说那是一种测温装置。不过,她现在还顾不上开发这项专利,现在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对高杆喷药器和防撬锁两项专利品的修改。因为专利品与商品有一点不同,武汉市专利事务所的潘杰和王和平两位先生免费为她提供一年的专利顾问服务,帮助她进行完善。具体加工将委托厂家进行,她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如何开拓市场。毕竟,发明只是创业的一个部分,更多的困难还在等着她。
  世博公司与她同址办公,许多问题李玲玲还要经常向他们请教。世博的王总很为难地告诉记者:“新闻界采访时都问我投资后管不管李玲玲。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答‘管’,好像我们不放手让李玲玲去创业;答‘不管’,很多事我们又不能不出手,我们不能看着她为难吧?”李玲玲则表示,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需要世博公司的帮助。目前,在这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内,除了她的一张办公桌外,还有两张办公桌并排着,其中一张已经有主了,是她请来的助手,现在主要负责公司的日常接待和一些事务性工作。另一张虚位以待,每天来应聘者很多,有带资金来的,也有愿意义务帮忙的,其中很多人都是年轻人,她非常感谢大家。不过,面对每天不断的来访者和咨询者,她这个发明小天才还没有想出一个好点子来决定到底请谁来帮忙,公司该怎么运行。她需要社会的帮助和理解,毕竟她还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小发明能当学分使吗?
  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博士一谈到李玲玲办公司的事,就连声说“这是一件好事”。他表示,学校要开一个口子,让学生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像李玲玲这样的学生,完全可以推荐读研究生。今后,读研究生不能光看分数,只要在挑战杯中获奖就取得这种资格。在一旁的李玲玲心中直乐,因为她现在确实想毕业后继续读研,同时办好公司。
  说起休学创业,周校长也明确表示支持。他认为,现在不是能不能休学,而是年轻人有没有创业的愿望、勇气和能力,这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过,周校长相信李玲玲不需要休学,因为她已经读完三年新闻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写论文和实践,她完全有能力兼顾。对此,李玲玲也有信心。
  这对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大学的创新口子打开了,才有可能让中学和小学的创新者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如果上大学只看分数,就无法改变现在教学跟着分数走的传统应试模式,更多的李玲玲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的。
  李玲玲之后还会有谁呢?
  世博大学生风险投资基金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有四条,即一是有科技含量;二是能够产品化并有产业化的前景;三是经过专家的论证;四是发明者为在校的大学生。
  通过首次选择,王总深有体会地说,他觉得。像李玲玲这样的与生活十分贴切的专利非常少,许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们喜欢钻牛角尖,发明脱离了生活。公司不怕李玲玲这样的学生多了没钱给,而是怕人太少了。如今,他们又有四五个项目报上去了。
  王总透露,虽然目前这项基金只对武汉的大学生,但将来会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全国的青年才子到武汉来创业。所以,将来的大学生们机会很多。
  李玲玲说自己的这些小发明与父亲李天国有密切的关系。小时候,玲玲没有玩具,他就鼓励她自己动手去做,只要玲玲提出问题,他总是激励她“你去做做看”。结果“小聪明”一发不可收拾。这或许对许多父母都会有所启示吧。
   
三 林伟:高科技产品创业第一人

  1997年11月,四川用会大学皮革工程系95级硕士研究生林伟,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其参赛作品“利用红矾母液和铬酐下脚料生产蒙囿高吸收铬鞣粉剂KMRC”获一等奖,并被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以700万元人民币,独家买断了这项制革技术的使用权。林伟从而成为令媒体哗然,国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一心向往热门电信专业的林炼,却被阴差阳错地录进了大冷门专业
  林伟于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林家4个孩子中,林伟最小。林伟学习上从不让爸爸妈妈操心,那种永远没有压力的家庭气氛,也让她如鱼得水,她可以尽情涉猎感兴趣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各种好奇,给自己打下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
  1991年,林伟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在的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命运之手悄悄拨转了她的航向,林伟考大学的时候填报的志愿是电信专业,不知怎么阴差阳错,却被录取进了皮革系。“这个专业学出来不就是做皮鞋的吗?我不干。”林伟心里嘀咕着,非常懊恼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妈妈。妈妈开导她说,专业并不重要,一个人只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后来林伟了解到,科大在这个专业设有轻工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学术地位在全国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来投入了学习。特别是大三时开始接触皮革专业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她越发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起来。大学本科4年,她不仅成绩优良,而且还先后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系组织部部长、校学生会副主席兼女生部部长,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并于1997年12月就人了党,成为当时该校轻工学院发展的年级最低的一名学生党员。
  皮革业发达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吃本地鸡蛋,皮革商烧了钱到外地买饭吃
  真正使林伟立志在皮革工程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的,是她后来的导师张铭让教授。1995年3月,林伟在四川彭州炬星皮革厂的一个乡下河坝上的分厂里实习,正好张教授带着两名研究生也住在厂里搞“三个废液的循环利用”研究。勤奋好学的林伟,自然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因为对张铭让教授,她早已慕其大名。此人是中国皮革学会的副理事长,学识渊博,思维新颖,治学态度认真严谨,而且对学生也是关爱有加,在皮革工程系口碑极佳。所以林伟一有空闲,便往张老师那里跑,张老师虽和林诗是第一次接触,但已感到她好学,有事业心,悟性好。于是,张老师常在工作和学习上给予林伟许多鼓励和启迪,一些研究生做的项目也让林伟参与做。经过张老师身体力行的指点,林伟开始找到了做实验的乐趣,并真正对搞科研产生了“感情”。也正是这个时期,林伟从张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我国皮革制造业的情况。
  1994年以来,我国皮革制造业创汇量一直居轻工行业首位。但是我国皮革制造业又是仅次于造纸业的环境污染大户。在一些皮革业制造发达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老百姓不吃本地产的鸡蛋,皮革商赚了钱都到外地买饭吃。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彻底解决制革终端污水;我国全部的制革终端污水,即便达到日本和韩国目前的处理水平,就需要投资一万亿元人民币。
  林伟对皮革制造业的水污染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她开始学着思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求清洁化制革的生产新路。
  一次,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林烧得知当时炬星皮革厂用的最多的皮化材料KMC蒙困铬躁剂和ChC高吸收铬棵剂都是张老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但这两种读完嘟各有特点和缺陷,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跳了出来,能否将两种性能结合起来,研制出一种两全其美的换代产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张老师的赞同,并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张老师很多指导。这年4月,林伟以专业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使她有机会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此后,她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边查阅资料边做实验,寻求最佳的添加剂,以及研究铬与添加剂的络会及最佳络会比问题。
  一位皮革厂的厂长曾以开玩笑的口吻对林伟说,如果你在街上看见狗跟着人撵,那人一定是我们皮革厂的人。这话虽有了些挪揄的成份,讲的却是实情。制革业是一个又脏、又臭。又累的行业,从皮革厂转一圈出来,身上都会带股难闻的气味。对林伟而言.这些都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对出头的大姑娘,没有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却一头扎进了这样一个世界。
  要研究新型续剂。绝大部分工作要在试验基地和工厂车间完成。为了不影响学业,这几年,林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观’考察或实习了二十多个制革厂和化工厂‘,连续几个假期都泡在工厂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皮革厂一般都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当差。特别是制革车间,湿度大,地上到处是污水。一到夏天,又潮又闷又熏人,那种滋味,简直难受死人。可林伟不在乎,抓起那些血乎乎的生皮,心里虽直翻腾,实验却依然进行。泡过的猪皮、牛皮都很重,实验时要消耗较大的体力,男人都喊吃不消、不愿干,林伟一个弱女子,还照样干下去。不认识她的工人还以为她是厂里新来的学工。林伟的吃苦实干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啧啧称赞:“这个小女孩真能吃苦,不简单。”
  1996年春节,爸爸妈妈想女儿,非常希望林佛回家过节,一家人能团聚,而课题正进入最后阶段。她说服了父母,便一头扎进浙江湖州市的一家皮革厂。让林伟感到委屈的是,有时试验准备就绪,那些工人却撂挑子,林伟不得不求他们帮忙。好几次,林伟偷偷抹眼泪,伤心至极,却不能一走了之。有时,实在憋得慌,便抓起电话,向导师告苦。
  历经上千次艰苦的实验,1996年3月,林伟的新型铬棵剂KMRC终于问世了。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困扰皮革业多年的治污问题,而且较国内同类名牌产品,性能优越,甚至与德国拜耳公司的高吸收性铬践剂相比也高出一筹。所以就在同年6月,被红矾母液和铬醉下脚料污染物困惑多年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听说了林伟的成果,找到林伟马上将其成果运用到生产之中,至1997年6月,该厂试销了800吨,新增效益240万元,降耗治污增效,一举多得。难怪在本次“挑战杯”赛成果转让会上,当南京和济南的两家化工厂也相中林伟的成果,意欲高价洽购时,原本只想出什D万元买断此项成果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举用7ho万元的高价独家买断,可谓志在必得。需要说明的是,“700万元”并不是凭空想的,它是以厂方年产1万吨该产品新增效益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提取的。而据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杨世伦介绍:“全国每年KMRC铬凝粉剂的市场需求量至少4万吨,每卖一吨起码有2000元利润,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KMRC铬股粉剂市场需求量会更大。”
  1996年9月,林伟与导师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林伟不仅宣读了论文,还主持了会议。这一年,她才24岁。
  林伟不承认有什么“灵感”。她觉得,自己的成果完全是“水到渠成”。实习中发现了皮革生产中的问题,就想解决,最后终归有了结果,很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成果的高价转让,林伟显得平静。她觉得成果能运用于生产,是对她多年研究的一种肯定。至于700万元如何处理,她还来不及细想。签约后的当天晚上,她与老师商量,如果拿到这笔转让费,她想首先用作课题经费。1996年,林伟的成果在重庆化工厂试产后,工厂践约付给林伟10万元酬金,林伟全部作了课题经费。林伟说:“我并不是为了钱才搞科研的。”她很不习惯人们称她为“大学生首富”。在学校里,她生活十分俭朴。20多岁的姑娘,从来没买过化妆品,也没穿过一套高档服装。她自我解嘲地说:“我一直是素面朝天。”
  (摘自抓大校刊》李岚文)
   
四 朱升发: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上后,还会留下一扇窗

  我是1993年进入湖北大学的,读保健专业。刚进校时,老师把我们这个专业吹得天花乱坠,说这个专业是复合型专业,既有体育性质又带有医学的性质,就业面宽,毕业分配会很好……让人听着挺带劲的。我们班大都是从广州来的委培生,家境都很好,很多同学对毕业分配什么的并不在乎,对他们来说,大学是一个美丽浪漫挥洒青春快乐的地方。旅游、聚餐、周末舞会,这就是大家喜欢的大学生活,但我不这样想。
  从小家里人都说我“精”,因为我无论做什么,都要想下一步该怎么走。我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我相信,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积累阶段,而真正的人生,是在大学毕业后开始的。所以我一头扎进了学习中,我有一手黄值得夸耀的舞技,但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舞会。第一学年下来,我门门功课都达到优秀,拿到了一等专业奖学金。捧着那份奖励,我心里却一点安慰都没有。一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学的这个专业和自己的想象相距甚远,老师说它既是体育专业又是医学专业,但事实上它两者都不是。我通过朋友了解到,广东根本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人,而毕业后我是肯定得回广东的。那就是说一毕业就意味着要失业,那我这三年的学习有什么用?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我觉得,你只要多想想将来的事,现在这根弦就放松不了啦。看着同学们开开心已满不在乎的面容,我挺羡慕,但每天早上从睡梦中懒懒地睁开眼睛,透过窗帘缝隙中的阳光,我好像总能看到有一个未来在远方轻轻地向我挥手。
  我一个鲤鱼打挺就跳下了床,一个人有了未来感,生命之弦就只能绷紧。
  每一天都在赶路,每一天都在收获
  校园很大,有用的东西会很多。我又开始东张西望,寻找机会和突破。同学们说,我每天来去匆匆,不知在赶啥?我也说不清楚,我只觉得,应该让每一天都有点收获。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我又开始在一个学校的成教部自修体育专业的本科文凭。我想,毕业后也许我可以去做一名体育教师。同时修两个专业,压力很大,但我这个人只要有目标,做什么都精力充沛,我不但不觉得累,反而有精力去想一想别的问题。我认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很多在考研,我脑子里一下就有了新思路:我为什么不去考研,去学习一门更有用武之地的专业?
  想到就做。我立马报考了武汉大学行政学院的研究生,那是一个炎热难当的暑假,我没有回家,每天早早起床,挟着一大提书,赶到华师去听课,我是一个体育保健专业的委培生,还没毕业就去考武大这样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们知道了不笑掉大牙才怪呢,所以,我每天就跟做贼似的,把复习的书籍夹在衣服下面,生怕被人看见似地逃进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
  辛苦了几个月,考研成绩出来了,离分数线还有一大截,我一点都不伤心,因为这几个月我过得很充实,我一点儿也没有浪费自己。
  当上帝向你关了所有的门,还会给你留下一扇窗
  很快就到了三年级,班上洋溢着浓浓的毕业气氛,我们专业学习气氛本来就不浓,此时更是一派歌舞升平、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景象。很多同学都有了女朋友,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他们抓紧着毕业前的分分秒秒畅游爱河,我有时候把视线从书本上收回来,眺望窗外,一丝或淡或浓的孤独也会浮上心头,也很想轻轻松松地享受一下Rolnanic的校园生活。但一想到毕业,我的心马上就收回来了,我可不甘心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家去。
  我照旧天天上自习,天天泡图书馆。到考研复习的时候我又跑到武大去听课,有时候去晚了,就站在教室的后面,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目光越过人头攒动的人群,看着那块写满各种字迹的黑板,我的心很沉静。
  第二次考研,我专业门门都在80分以上,但英语却没过关。那一夜,天上的星星报亮,我坐在教室,在空白的稿纸上反反复复抄着一句格言:“当上帝向你关了所有的门,还会给你留下一扇窗。”我对自己说,那一扇窗一定在某处等着我。
  学校有专科升本科的规定,我跑去问,教务处说我们这个专业没有本科,因此不能像其他专业那样升本科。我有些失望,但放弃不合我的性格,我径直敲开了学校管教学的副校长办公室,把自己所有的成绩单递给了他。当他抬起头来,我者到他脸上有一丝微笑,他说:“如果你找到能够接受体的本科专业,我批准你升为本科生。”可我到哪里去找接受我的专业呢?走出校长办公室,我顺着学校捻熟不过的道路慢慢走着,走到行政学院的大楼时,我突然发现心中有一扇窗悄悄地打开了,凉爽的风儿长驱直入,直达心田。
  我决定去敲行政学院的大门。当我向院长讲明了我三年的学习生活,又把我考研的成绩拿给他时,他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小伙子,你报考武大行政学院研究生的成绩比我们本科专业的本科生的成绩还要高,如果学校同意,我们愿意接收你为本科生。”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面对逝去的岁月,我终于可以微笑着挥手作别。
  “万对我更多不是物质上的意义:它证明我从没放弃过生活给我的任何机会
  那一年暑假,我愉快地回家了,这是上学三年来我第一次回家。家乡变化很大,什么都让我感到新鲜。和以前的老同学聚会,听他们神侃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我轻轻松松的心又惦记上事儿了。我发现这三年我沉迷于课本,对社会的了解却又落后了。社会也是一本大书,这一课我也得赶紧补上。
  回学校不久,我就找到武汉一家机械所打工。工作很简单,但却和学校生活完全不一样,我经常要从机械所送图纸到武钢,每次都看到武钢里面用过的轴承堆成一堆堆的,没人管。我就问师傅们:“师傅,这些铁还有什么用?”他们一挥手:“没用了!”
  每天都从那里废弃的铁堆边经过,一个念头也就挥之不去:能不能将那个联轴器改进一下,让它废物利用呢?一旦有了想法,我就兴趣盎然地准备将它付诸实施。至于成功与否,那并不重要。
  我从图书馆抱回来一大堆有关联轴器的资料,像个耐心的淘金者每天扑在里面。我想,能不能将滚珠联轴器改为滚柱的呢?当我终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图纸上一点点绘出来以后,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我的成果,我得去申请专利。
  拿到专利以后,我想,得把它变成产品生产出来,不然,图纸是死的,有什么用?研究所的老师们此时都喜欢上了我的穷鼓捣劲儿,他们给我介绍了浙江一家机械厂生产。当时许多厂家都不敢生产我这样一个未出校门的毛头小孩子的产品,但这位厂长却对我身上的这股劲很感兴趣,他当即拍板:“我不需要专家鉴定,所谓专家鉴定,不过是请专家吃饭,说说好话就走人。我认为这种产品有价值。”生产厂我佩服像这位厂长一样性格的人。
  后来,我的产品获奖了,很多厂家找上门来,要求我转让专利,开价都很可观,我以m万元价格转让给浙江那家厂因为我的第一件产品是他们生产出来的。
  有人问我,滚技联轴器与你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能发明出这种高科技产品?我一听这句话就急,因为滚柱联轴器并不是高科技发明,我觉得只要人留心,谁都可以干出来……
  60万确实是一大笔钱,但对我来说,它在物质上的意义却远远不如它对我精神上的首肯:因为它证明我一直都在辛苦地耕作,从没放弃过生活给予我的任何机会_。
  60万元,给还未毕业的朱分发身上蒙上传奇色彩。在没见到他之前,我在一些大报上已看到过有关他发明滚柱式联轴器的报道,想象中,他是一个深度近视、不善言谈的文弱书生。
  但我错了,眼前的朱升发高大英俊,浑身上下活力四溢,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后来我想,朱升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不然,他怎么可能从体育保健专业折腾到行政学院,在行政学院里又鼓捣出滚柱式联轴器呢?这还不算,他还漂漂亮亮地把自己的劳动卖了一个好价钱。凡此种种,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文弱书生能实现的。
  而他最吸引我的,是他身上很明亮的一种底色:从不怨天尤人。他常常是在微笑,微笑中他的目光热切地拥抱眼前生活。有人说,这个世上有天份的人很多,但只有在时光的流进中外地将自己的天份打磨成才能的人,才会成功。这份外表里面,正包含着从不绝望,从不放弃,绝不怨天尤人的精神与品质。
  仔细地看,朱分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的智力也绝不出类拔草,但他从不抱怨,专业不好,学校的课程大多学无所用,考研两次失败……这些可以用来消磨生命的借口他都不屑一顾。他只是踏实、沉着地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生活中开垦,不放弃生活中一闪即逝的任何机会。
  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人们评价勇捧“金靴奖”的苏克说:“你只要给他一次机会,一次就足以让他置对方于死地。”在这仅仅闪现一次的机会后面,是无数次外(地打磨自己,寻找机会。
  专家说,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既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我想,良好的适应能力里包含的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生活的顺境与逆境,从不怨天尤人,而只是外在地打磨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不容任何借口消磨。
  (摘自《创业潮》韩叙文)


  ------------------
  图书在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