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斯鲁伊斯海战和克勒西会战


  爱德华三世于1312年11月13日出生于温莎,他是爱德华二世的儿子,他的母亲----法国的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于1322年继承其兄菲力普五世为法王,所以爱德华是查理的外甥。1325年,为满足伊莎贝拉的要求,爱德华二世将奥斯坦德公国交给他的儿子统治,查理四世也欣然同意,因为他可以获得移交费六万利弗尔。
  9月10日,这位年轻的王子接管了这个公国,变成查理的属臣,象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与前几代法兰西国王的关系一样。十五个月之后,爱德华二世被迫退位,于是在1327年1月13日,他的儿子----当时只有十五岁——被拥立为英王,于1月29日加冕,就是爱德华三世。
  差不多一年以后,查理四世逝世,留下妻子和一个女儿,并没有儿子。他的妻子虽有孕在身,但是1328年4月1日又生下一个女儿。此时菲力普四世的侄子,法罗的菲力普----即查理四世的堂兄弟----以继承人只应限于男性为由,获得法兰西贵族议会的承认,于5月29日在莱门斯加冕为法兰西王,就是菲力普六世。
  他当选的消息传到英国之后,伊莎贝拉大感不悦,因为她的儿子在开普坦世系中要更有理由获得法王的继承权。为了争夺这个权力,在菲力普加冕之后,英国派了一个使节团从伦敦前往巴黎为爱德华提出继承权要求,并对菲力普的篡位表示抗议。但英国宫廷却没有贯彻这项要求的实力,所以抗议也只是一纸空文。不久,菲力普利用英国的弱点开始进行报复,他也派出一个使团到伦敦对爱德华说:在菲力普的所有臣子中,只有他还没来朝贺,希望他也能照办。因为英国政府采取敷衍政策,所以给了一个模糊的答复。
  菲力普马上又派出第二个使节团,带去一个最后通牒,说如果爱德华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么奥斯坦德领地将予以没收。这个威胁使爱德华不能不就范,因为这时他并没有用武力保卫他的公国的能力。1329年4月14日,他回信给菲力普,说一等他国内的困难情形略有改善就渡海来朝。6月6日,他如约入朝,在亚眠大教堂中,他正式成为菲力普的臣子。
  在这种往来中,我们已经触及百年战争的主因----实际上与法国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并无直接关系,反之主要是由于爱德华身为奥斯坦德公爵,造成一种不正常的臣属关系。对一个普通的法国臣子,法王可以用威胁的手段使之屈服,但是因为爱德华又身兼英国国王,若如此待他,则难保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换句话说,从法理上来说国王可以做另一个国王的臣子,但事实上国王就是国王,彼此是平等的,进一步说,只要爱德华还是奥斯坦德公爵,则他不仅还是法国国王的属臣,而且可以在法国境内为英国人保持着一个桥头堡。而且除非他诚心臣服,否则他并无任何道义上的的束缚,可以尽量的扩张这个桥头堡。菲力普也明白这一点,如果他不能把英国人赶出奥斯坦德,那么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则必须坚持爱德华的臣属关系应该愈紧密愈好。反过来说,爱德华也明白,如果他不能完全取消这种臣属关系,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则应使其尽量只保持有限形式。最后当菲力普命令没收格伊内时,正如佩罗教授指出的,正是走向对爱德华宣战的道路。于是后者遂以王位继承权要求者的姿态出现,因为在封建冲突中他居于劣势,而在王朝斗争中他却可以与对方平起平坐。
  除了封建性事务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搀杂在一起,终于使这个冲突成为定局。在这些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是在十三世纪中神圣帝国已经崩溃,而教廷自从迁到埃菲格伦之后,也已日渐式微,所以英国与法国之间,无论是在世俗和精神方面,都已经丧失了平衡力量,没有人来给他们排解纷争。另外还有一个苏格兰问题。自从1295年以来,苏格兰就与法兰西缔结了同盟关系,后者也利用这个关系来牵制和削弱英国人的力量。对弗兰德的关系也是一样,自从1328年卡塞尔之战以后,这个地区也已经完全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了联系。虽然爱德华无法破坏这个同盟,但他却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来削弱它,那就是使弗兰德的纺织工必须依赖英国的羊毛。
  所以总起来说,百年战争的起因并不仅限于王朝和封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中各种条件所造成的。教皇的权威已在消亡之中,帝国的影响已经趋于湮灭;王国开始兴起,贸易逐渐成为王国之间的主要竞争手段;制海权的问题开始出现了;从十字军时代产生的骑士精神也经演变成了好勇斗狠的风气;而最重要的却是西欧太小了,不能供两个强国发展。这一切因素,以爱德华的继承权的面目出现,造成所谓百年战争,这是中世纪的一大浩劫,尽管有它带来的愚蠢和灾难,但却为更加伟大的英格兰和法兰西撒播了种子。
  在这个长期斗争中,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决定性会战,可是战术性的胜利却并不少见,尤其是以在战争开始时和将要结束时更为突出。
  当爱德华被迫在亚眠向菲力普表示臣服之后,法国政府就算赢得了第一个回合,因为英国的软弱使他们受到了鼓励,就开始想赢得第二个回合。于是就发生了爱德华宣读誓词的内容问题,事实上,它固然不像其他法国诸侯所宣读的那样“正确”,但与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一世,和亨利三世等宣读的并无太多差异。它仅是简单的臣服,而无效忠的意义。于是没有经过进一步磋商,法国政府于1330年7月28日命令爱德华到法国宫庭中来当面解释他的“臣服”是具有效忠的意义。
  此时英格兰的伯爵们正在造反,反对伊莎贝拉和她的男宠莫提美尔。爱德华对母亲训政也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与这些贵族同心协力废了他的母后,并在特布恩将莫提美尔处死。因为国内混乱之际,他无力拒绝法国人的无理要求,于是在1331年3月30日写信给菲力普说:“我们承认在亚眠的宣誓具有效忠的意义。”四天后,他又亲自访问法国,在这个短暂逗留中,菲力普认为这个书面的承诺可以令他满意,于是两国间又恢复了友善关系。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于是菲力普着手准备参加十字军,因为欧洲正在宣传这种运动。虽然如此,只过了一点时间,这场巨大火灾的第一个火花就被点燃了----不是在海峡那边,而是在特威德河以北(指苏格兰)。
  当罗伯特·布鲁斯----1314年布莱克本的胜利者----于1329年6月7日逝世之后,苏格兰的王位就传给他的儿子大卫,他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依照1328年5月订立的北安普敦条约,被爱德华承认为苏格兰王。这个条约也规定过去在苏格兰有领地而被没收的人,除三个人例外其余都应该予以发还。
  1331年11月,大卫在斯科尼加冕,爱德华的宠臣巴列欧就出发去收复他丧失的领地。(注:他是约翰·巴列欧的儿子,在1291年,爱德华一世强迫苏格兰人接受他为国王)。1332年7月31日,他率领一小队士兵和弓箭手侵入苏格兰,8月11日他在都柏林莫尔击败了苏格兰的摄政,获得了一个惊人的胜利。此时,爱德华得知大卫正在接受菲力普的资助,于是自动废除了他本来喜欢的这个北安普敦条约,率兵北上包围贝尔维克,并于1333年在哈里登丘陵彻底击败了苏格兰人。大卫逃往法国,受到菲力普的优待。他表示除非爱德华的部队撤出苏格兰,否则他拒绝停止援助苏格兰人。
  当情况恶化之后,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自告奋勇出面调解。1335年11月,他劝说爱德华和大卫两人同意作短期休战,以此作为调处他们争端的第一个步骤。不久他又对菲力普说,希望能获得全面和平,否则十字军行动只好暂时延期。这却使菲力普大为恼火,因为他早已决定领导这次冒险,于是为了对爱德华施加压力,就不由分说命令他本来集中在马赛准备输送十字军前往圣地的舰队开往诺曼底,好像他是准备介入战争支援苏格兰一样。
  这个行动马上使英格兰有了反应。英国议会认为英国有受到入侵的威胁,便于1336年9月投票表决筹募战费,同时命令舰队集中在英吉利海峡。对这个反挑衅的答复是菲力普把部队开到格伊内边界,并于1337年5月24日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宣布没收格伊内地区。
  此时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加速了战争爆发。1332年,菲力普的妹夫罗伯特被指控毒杀了他的妻子,于是被判剥夺其爵位财产,放逐出国。他首先在海纳德避难,但是菲力普宣布谁收留他就对谁兵戎相见,于是罗伯特在1336年底渡海赴英,爱德华待以殊礼,他劝说爱德华反抗菲力普,并再次提出对法国王冕的要求。如果以奥斯坦德公爵的身份,爱德华受到誓约束缚,他不能支持罗伯特反对其合法的长上,不过如能宣布菲力普的嗣位为不合法,那么他就可以无所顾忌了。工具是现成的----就是他对继承权的要求。所以1337年11月1日他派林肯主教到巴黎去,带去一份最后通牒,在这个文件中他称菲力普为法兰西的“自立为王”者。虽然他尚未立即要求法国王冕,可是这样的称呼就表示菲力普是篡位者,所以他在亚眠的宣誓已经没有遵守的价值。所以,在1337年秋天爱德华赢得了第三个回合,这个从1328年以来已经冷却的冲突现在升温到了沸点。
  如果按照现在的字义来解释,要想征服法兰西----那就是说要加以占领----应该是一个不在考虑之列的问题。不仅因为十四世纪的法兰西王国是一个巨大而繁荣的国家,而且它也差不多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但在1377年,经过了1348到1349年间的黑死病之后,英国的人口却只不过是三百七十万人而已。而对这个优势,我们却应记住在法国仍然保持着封建制的战争观念,就是以精选人员为基础,而不是依赖广大的人力。虽然法国的骑士在数量上也多于英国,但纪律却较差,而且仍然认为步兵在战场上出现是有辱尊严的。
  与法兰西作一对比,英格兰是个比较统一的王国,爱德华有一个好得太多的财政制度,可以使他方便地召募和维持兵力。为了赢得他的会战,他惟一需要关心的就是击败法国的骑士。法国人的封建战术还是设法将敌人挑下马来加以生擒以便勒索赎金,而爱德华却比较注重“杀伤”。在观念上,他的战术要比封建式更为“近代化”一些。由于他的祖父曾从威尔士人那里学会了使用长弓,这种兵器使他可以把“火力”当作战术基础,而不仅限于冲力。所以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那么在战术上法国人是处于劣势的。但是由于法国面积巨大,连相当长期的占领都是不可能的,当然更不必说永久性占领。
  遵照他的祖父在1297年拟定的计划,爱德华决定经过低地国家进攻法兰西,目的是牵制菲力普的兵力,使他不能去夺取奥斯坦德----也就是说把战争拉向北线。虽然与弗兰德伯爵路易缔结同盟是无需考虑的问题,但是利用金钱收买----总数为三十万弗罗林----他赢却得了布列坦尼公爵约翰三世、莱茵河上帕拉廷伯爵雷格那德和巴伐里亚的路德维希皇帝等人的支持。此外,他又与海纳德、吉尔德斯、林堡、尤里尔斯和布拉班特等诸侯签订了条约。
  此时,弗兰德的路易----他本是法国人----为了表示他对菲力普的效忠,已经在坎德萨岛上----在斯鲁伊斯下方----设置了一支强大的守军,足以明显阻碍英国与低地国家之间的海上交通。爱德华就以这件事为借口,派出一支远征军去攻占该岛。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护之下,德贝公爵和马麦率领他们的部队在该岛登陆并毁灭防御工事。百年战争自此开始,一直延续了116年之久。
  同时,为了使弗兰德内部发生混乱,爱德华禁止英国羊毛输出。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弗兰德人在亨特的纺织业公会领袖阿特维尔德领导下推翻了路易伯爵,并与英格兰缔结了一个商业同盟。在这次成功之后,皇帝卢德格也责备菲力普霸占了某些本来属于帝国的封地,并要求他把法兰西王国交还给其合法主人----英格兰的爱德华。最后,皇帝又任命爱德华为帝国总督,统治莱茵河以西各省,并要各省都向他效忠。
  为了扩大其同盟圈子,爱德华已经负担了巨额的战争债务。此时菲力普却不声不响忙着对英吉利海岸作战。他利用诺曼底人、西班牙人、不列颠人和热那亚人的舰队扫荡海峡,早在1336年,英国到加斯戈尼之间的商船就已经要采取护航的方法了。1337年,海峡中各岛及威特岛都遭到蹂躏;次年,朴茨茅斯、普利默斯和南安普敦都被焚毁。1339年5月,黑斯廷斯的大部分也被焚毁,到7月底,法兰西和热那亚的联合舰队不仅使多佛尔、桑德维斯、切尔西和莱伊等地受到巨大损失,而且也更紧密地控制着海峡,没有一艘离开英格兰的船只不被抢劫,所有人员不是被杀就是被俘。这些损失中的最著名的是克里斯托弗号和爱德华号两艘大船,都是运送羊毛前往弗兰德的。同时在格伊内,拉佩尼城自1338年4月被围,到1339年也沦陷了。
  为了挽回这种颓势,并且使自己所借的重债能有点保障,1339年7月16日,爱德华发表了一个宣言,送给教皇和各枢密主教,提出他对法国王冕的要求。其次他在维尔沃敦和布鲁塞尔与他的那些并不太热心的同盟军会合,一共约为15,000人。为了向他们表示决心,他正式宣布撤消他对菲力普的臣属关系,于是将这个封建性斗争转变成王朝性的战争。接着为了表现其真正的侠士精神,他率领四千骑长枪兵以最高速度前进,突袭位于斯卡伯河和谢尔德河交点上的蒙塔格纳要塞。他未能攻下该要塞,又继续挺进,突袭在康布雷附近的伊维科。
  因为对秋季战役没有准备,菲力普就在圣昆丁召集贵族开会,而爱德华则前进到康布里西斯,沿路蹂躏。当他于9月25日到达马可营时,菲力普已经移到佩龙尼。10月18日,他从那里致书向爱德华挑战,请爱德华自己选定任何一个“公正的战场”,以便进行一次正常会战。但是爱德华却退向拉卡培里附近的弗拉门戈纳,于是菲力普也跟进到布伦菲沃斯。10月23日,两军准备会战。爱德华准备还是像在哈里登丘陵时一样,采取防御行动,并无攻击意图,菲力普与他的顾问商量一番,认为这天星象不利,所以也等候对方进攻。结果是双方都按兵不动,到傍晚时候,爱德华退往阿费斯尼斯,11月1日回到了布鲁塞尔。所以这就是爱德华为了争取法国王冕进行的第一次战役,结果虽未流血,但所费不少。他已经举债三十万镑,并且糟踏了教皇的美意。此时在加斯戈尼,法国人已经攻占了贝叶和伯尔涅,而波尔多也受到直接威胁。
  虽然如此,爱德华却并不灰心,为了使他与弗兰德人的关系“合法化”,因为他们还是应该效忠于法国王室的,所以在1340年1月25日,他公开宣布自己兼任英法两国的国王,并且在他的御甲上,把百合花标志扣在狮子旁边。弗兰德人解除了向菲力普效忠的誓词,承认爱德华为法国国王。2月21日,他回到英格兰。
  一旦回国之后,爱德华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筹措金钱以继续战争,但是不等议会通过新的战债,他又准备返回弗兰德。因为菲力普已经在那里向爱德华的同盟军发动攻势,两军正在谢尔德河上对峙。此时,教皇也并未停止活动,在菲力普主使下,他对背叛的弗兰德人宣布给予弃门的处分。为了安抚他们,爱德华写信给他们说只要他一过海之后,他会从国内带来一批神父来为他们做弥撒,不管教皇怎么说。
  为了不使他的敌人重返欧洲大陆,菲力普集中了一支强大舰队,由海军将领库尔特、贝胡切特和热那亚海上职业军人巴巴内罗三人统率,监视英吉利海岸,防止爱德华渡过海峡。如果他敢冒险,就将他活捉。当这个消息传到英格兰之后,虽然违反本意,爱德华还是听了忠告,暂时不出发,等到在奥威尔所集中的同样强大的舰队准备就绪后再渡过海峡。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而且西风也开始吹拂,于是大约在1340年6月22日星期四一点钟左右,爱德华上了战船托马斯号,全部舰队都出发了。〔注:这种船为两头稍平的宽底船。现在还叫作“雄鸡船”〕可能一共有船147艘,分三个支队,分别由莫莱爵士、亨廷顿公爵和阿伦德公爵三人统率,爱德华亲任最高统帅。跟着走的还有一个运输船团,以补给仍留在亨特的菲莉帕女王的宫廷。
  星期五快到中午时分,当他们驶近弗兰德海岸时,可以看见集中在斯鲁伊斯港中的法国舰队----依照当时的历史家弗罗萨特的记载----桅杆好象树林一样。6月28日,在他写给他的儿子康韦尔公爵的一封信上,爱德华估计敌人的实力为190艘,共有人员35,000人。虽然时间还早,由于潮汐的关系,英国舰队并未驶向在东面十英里远的斯鲁伊斯港(注:这个港口已经淤塞,现在的斯鲁伊斯是一个内陆城市),而在布兰肯堡投锚,另外派了一队骑兵上岸侦察敌人。他们回来报告说:敌方舰队中有十九艘特别巨大,其中有一艘就是被俘的克里斯托弗号。
  6月24日星期六拂晓时,双方舰队都准备采取行动。巴巴内罗是一个职业军人,力主进攻,但是那两位法国海军将领却坚持要在港内进行消极防御。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法国舰队前进到港口坎德萨岛的附近(注:该岛现已与大陆连接),而巴巴内罗则率领他的快速支队出海迎敌。一旦到港口之后,把最大的船放在前面,因为他们的侧翼是有安全保障的,为了使正面不至被突破,他们又用铁链和绳索将前排船只联在一起。在船上顶层的堡垒中准备好了石块和投掷兵器。在前列中有克里斯托弗号,上面载满了热那亚弓手,在它的附近又有爱德华号、卡瑟琳号和攻瑰号,这三艘船也都是从英国人手中俘虏来的。
  爱德华的舰队也分为三列,最大的船只在前,由莫莱爵士指挥。每三艘船中,一艘载着重装甲兵,两艘载着弓手,互相间隔,似乎有些船上还装有原始的火炮和抛石机。后方还有一个预备支队,也由弓弩手负责,另有三百名重装甲兵奉命保护装载妇女的船。
  因为爱德华握有主动权,他对风向、潮汐和日光都可以等待,直到中午过后,潮流才合用,于是斯鲁伊斯会战开始了。
  在军乐声中,莫莱爵士背对太阳,直向法军前列冲去,一面高呼着:“圣乔治,前进!”另一面则高呼“法兰西!”当他的船只在投锚地撞上法国舰队之后,英国的弓弩手就不断发箭以掩护装载重装甲兵的船只,当后者抓住敌船之后,就跳过敌船,用肉搏战来肃清敌人。从船顶上投下了大批石块,打击那些在下层交战的人员。大船克里斯托弗号、爱德华号和玫瑰号马上都被英国人夺回,卸下法国旗,升上了“雄狮与百合”的英国旗,弓弩手们马上驾驶着克里斯托弗号,去攻击热那亚快船。法国人在战斗中也表现出其传统勇气,据说有整船的英国兵,都被石块击毙。但是决定性的兵器却还是弓箭,在多数情形中,都是它们扫清了法国船只的甲板。
  在会战之前,爱德华曾经从布鲁日和邻近城镇中召集拥护他的人前来助战。依照弗罗萨特等史学家(但非全体)的记载,他们都欣然应召而来。他们乘着小船从后面攻击法军。巴巴内罗认为大事已去,率领他的二十四艘快船向公海中逃走,躲过了这场屠杀。
  当第一列战败之后,法军放弃了一切希望,第二和第三两列的人员,在恐怖中纷纷下小船逃走,人多船少,挤在一起,许多都翻了。虽然如此,这场血战还是继续打到日落时才停止。按照爱德华自己说的,直到深夜才将法国的三列舰队都全部歼灭。
  爱德华在托马斯号上停了好几天,奏乐设宴以庆祝胜利。当他登陆时,为了使他的诺言兑现,让三百名神父列队游行,到阿登堡的圣母大教堂举行盛大的弥撒。其次,他又前往肯特去看望菲莉帕女王和她新生的儿子,根据他的出生地,给孩子取名为戈特的约翰。
  说起来似乎很奇怪,这次胜利从战术上来看,可算是英国舰队有史以来所获得的空前胜利。但是对于谢尔德河上的战役,却并无太大影响。他本应该在战略方面,扩张这一战果,可是爱德华并不如此,反而决定围攻托尔莱,很明显是由于他有诺言在先,为了使弗兰德人承认他为法兰西国王,这个城市也是代价之一。7月23日,他把司令部设在柯尔泰与托尔莱之间,并开始围攻后者。此时,菲力普的陆军扎营在亚耳与阿门特里斯之间。菲力普并没有急于进攻的必要,因为事态发展对他有利:在加斯戈尼,他的兵力正在迅速发展,在苏格兰,苏格兰人也已收复佩斯。托尔莱的围攻进行了差不多两个月,并且曾用火炮轰击。因为缺乏金钱,已经无法使他的杂牌部队再团结一致,于是爱德华被迫解围而去。9月25日,他勉强同意签订了埃斯普里切休战条约,它的有效期到1341年6月22日为止。
  斯鲁伊斯会战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对爱德华第二次弗兰德战役的影响,这次胜利使英国人直到下一代都能完全保有海峡的控制权。若非如此,那么战争可能不会拖这么久,而在心理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克勒西会战,甚至可能不会发生。
  11月30日,爱德华回到了英格兰,到1341年,当他在苏格兰的战事日趋恶劣之际,大陆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他不能不向南看。4月,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三世死了,没有子嗣,于是又发生了继承权的争执。争这个位置的人有两个:(一)查理,菲力普四世的侄子,他曾经与约翰的侄女结婚;(二)蒙特弗伯爵约翰,约翰的异父兄弟。菲力普支持前者,爱德华则希望成立一个盎格鲁不列颠同盟以对抗法兰西苏格兰同盟,所以支持后者,结果使英法之间又发生了新的战争,一打就是二十年。依照拉姆西爵士的说法,它使百年战争变得有可能了。
  虽然菲力普并未正式参加这个战争,但是他的儿子诺曼底公爵和他的兄弟阿伦肯伯爵却与查理合作。11月21日,他们迫使南特投降,并侥幸俘获了约翰。但是他们没想到约翰的妻子伯爵夫人却具有“男人的勇气和狮子的雄心”(弗罗萨特的说法)。她可算是圣女贞德的先驱,她对亨内伯特堡垒的英勇防御,是百年战争中的大事之一。它激起了爱德华的侠义精神,1342年5月,当这位伯爵夫人已经面临最后关头时,爱德华就派曼尼爵士率领三百名骑士和二千名弓弩手去救援她。曼尼解了该城之围,但兵力却不够强大,不敢冒险向内陆推进。所以在北安普敦公爵和罗伯特率领之下,又派了一支部队前往。罗伯特在凡内重伤殒命,而9月30日北安普敦公爵却在莫莱克斯苦战获胜。这次胜利使爱德华受到了鼓励,于是10月23日,他渡海到达布列斯特,决定他的第三次战役准备在布列塔尼进行。还是和上两次一样,仍然毫无结果,1343年1月19日,在马勒斯托伊特签订了一个为期三年的休战协定,包括苏格兰、海纳德和弗兰德都在内。
  双方都利用这个休战期间来推动自己的利益。当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看到最后解决的希望已经化为乌有,于是劝说双方于1344年10月到11月间,在埃菲格伦举行一次会议。在会议中,爱德华首先提出对法国王冕的要求。他要求扩大格伊内的范围和完整的主权----解决一切臣服关系。
  虽然菲力普的顾问们力争奥斯坦德的没收已经无可改变,可是菲力普却同意归还这些领地----包括爱德华现在正占领的地区在内----甚至于扩大范围,惟一条件却是必须臣属于他。
  因为双方都不肯让步,所以战争又继续下去,于是爱德华决定从布列塔尼和格伊内两面同时攻击法兰西。1345年6月,蒙弗特伯爵(他已从法国逃回)和北安普敦公爵被派往布列塔尼,不久之后,德贝公爵也乘船前往波尔多。爱德华听到阿特维尔德的统治权已经发生动摇,所以在7月5日他也出发往斯鲁伊斯。7月7日,他在斯鲁伊斯遇到阿特维尔德,可是当阿特维尔德返回亨特时却被刺杀。7月26日,爱德华又回到英国。
  9月,蒙弗特伯爵死在布列塔尼,而北安普敦公爵也没有很多成就就宿营过冬了。反之,在南面的德贝公爵却比较成功,原因是他采取温和的手段获得民心。他攻下了伯格拉克,在一个卓越的作战中解了奥伯罗彻之围。在这些成功之后,安格拉姆和许多其他的城市就都开门迎降。于是他回到波尔多,去渡过1345-1346年间的冬天。
  这许多的损失使得菲力普不能不采取行动,1345年年底他召集了诺曼底、皮卡迪、勃艮第、洛林、普蒂芬斯和朗格多等地的民兵,集中在陶劳斯,由诺曼底公爵担负指挥。1346年的初春时节,这位公爵出发了,4月间开始包围“锥石”要塞----在加伦河和罗特河的交汇点上----由许多英军所据守。这个要塞非常坚强;不久这次围攻就变成了整个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战。一直压迫到8月20日,这位公爵却突然解围而去。因为在那天从北面有惊人消息传来,说爱德华已经再次侵入法兰西了。德贝----现在升为兰开斯特公爵----也听到了英王登陆的消息,认为“锥石”现在已经安全了,就率兵向桑顿基和波-陶进攻以牵制法军并与爱德华相呼应。
  从斯鲁伊斯回国之后,爱德华马上就开始组织一支新军,以推进在加斯戈尼境内的战争,因为从过去的经验上他知道封建式民兵不适合于欧陆战争,所以他决定用所谓委派制度(即相当于配赋制)来召募一支精兵,这种制度他的父亲和祖父也都曾偶然使用过。依照这个制度,每个地区的地方官和召募委员,首先造出一份全部地主名册:凡是地租价值五镑的地主,就应负责担负一名弓弩手;十镑的负责一名骑马步兵;二十五镑的负责一名重装甲兵,至于最大的封建地主则应供给整队的人员。例如理查德负责供给了十四名骑士、六十名骑马步兵和八十二名弓弩手。牛津公爵负责供给了二十三名骑士、四十四名骑马步兵和六十三名弓弩手。地主们自己不能服役的,可以自由寻找替代人,如果交不出人来,则处以罚金。弓弩手一镑,骑步兵三镑六先令八便士,重装甲兵六镑十三先令四便士。弓弩手是从自由农民中去召募,这个阶级是完全在农奴之上的。(注:英国自从被诺曼底征服之后,就以射箭作为“国技”,所有自由农民均有弓箭,所谓自由农民实际上是一支常备民兵。)法国人因为缺乏有训练的本国弓弩手,只好雇用热那亚人和其他十字弩手。
  这里对所谓“长弓”也应略加说明。这种兵器一直支配着法兰西战场,直到阿金库特之战为止,此后也就迅速被淘汰了。这是爱德华一世从南威尔士学来的。它是用六英尺的榆木制成,箭长三英尺。与诺曼底人的短弓相比是一个威力远为强大的兵器,又比“十字弩”轻便得多,它的箭能透过双层的锁子甲。
  1298年,爱德华一世首先在福尔柯克以华莱士所率领的苏格兰人为对象来试验这种兵器,结果效力非常惊人。爱德华在布莱克本却未使用,结果被布鲁斯击败,1332年在杜布林莫尔之战中,长弓又再度被英格兰人学会了。这一战是由爱德华、巴列欧等人为收复失地而与苏格兰的摄政唐纳德交战的。前者的总兵力为500名骑士和1,000名到2,000名弓弩手。后者所指挥的据说有2,000名骑士和二十万步兵(这是过份夸大的数字)。
  因为明白认识到在数量上是处于劣势,所以英国人首先乘黑夜向唐纳德进攻。但是拂晓之后,他们发现敌人已经严阵以待,于是在一个丘陵地的斜坡上占领阵地。除了四十名骑士以外,其余都完全下马,排成方阵,弓弩手在两翼向前伸出。唐纳德完全没有注意这些弓弩手,直向中央冲锋并突入敌阵。于是两翼上的弓弩手向内旋转,发射出非常强烈的“火力”,结果苏格兰军秩序大乱,几乎被全歼。英军上马追击,大获全胜。1333年,爱德华在哈里登丘陵之战中也是采用这种战略。此后约有一百年,一直是英国人的基本战斗模式。
  爱德华把兵力集中在朴茨茅斯,依照莱门爵士的记载,这支兵力一共有3,680名英格兰弓弩手,3,500名威尔士兵(一半弓弩手一半长矛兵),2,743名骑马步兵和1,141名重装甲兵(骑士),总数约为一万人。这是一支有纪律有组织的精兵,由国王发饷。在战术方面,他们较优于法军。因为在英军方面,“火力”和冲力已经结合在一起,而法军却完全只靠冲力。爱德华的战术是防御性的,而菲力普的则是攻击性。前者是先用弓矢去使敌军丧失“组织”和“士气”,然后再加冲锋来竟全功。后者还是跟哥特人的战术一样,从头到尾都以冲锋为主,而每次冲锋,其秩序都会比前一次更为混乱。因为在摧毁敌人组织和士气的阶段,骑兵很少担负决定性任务,所以爱德华通常总是命令重装甲兵的大部分下马组成方阵,以抗拒敌人的骑兵攻击和保护他自己的弓弩手。他的正常阵形,是分为三个“单元”,两个单元下马在前,中间隔有一个间隔,另一个单元在后,骑马或准备乘马作为预备队。弓弩手则从前排两单元侧翼成角度伸出。若是可能,这个外翼总是倚托着一个障碍,例如森林、河川或村落为原则。为了自卫,弓弩手都是就地挖掘堑壕,并在他们阵地前插上铁头栅栏。因为这些障碍物再加上弓箭“火力”,法国的骑士总是避开弓弩手而向下马的重装甲兵冲锋,当他们冲过来时,弓弩手就从两侧加以袭击。552年在塔吉纳之战中,也是使用这种战术。此外,专门攻击下马的重装甲兵也有另外一个理由:依照骑士的规则,攻击步兵对骑士来说是有失尊严的,而且步兵也没有勒索赎金的价值。通常在胜利后,对敌人的步兵一律加以屠杀,以免他们变成土匪。在十四世纪根本就没有收容俘虏的集中营。
  他在作军事准备的同时也发动了宣传战,他诋毁菲力普是想彻底根绝英国人,这个宣传文件在英国各地散布着。此外,他拒绝教皇的调解,凡此种种都使菲力普看出大规模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了。所以菲力普就致书苏格兰王大卫,请他不要丧失这个打击英国人的机会。
  1346年7月11日,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远征军出发了。依照弗罗萨特的记载,原定的目标为加斯戈尼(因为英王知道在“锥石”要塞中的英军的处境是如何窘迫,所以决定亲率大军去解围)。但是正当渡海之时,却有一位流亡的诺曼底人戈德弗雷向爱德华进言说,如能在诺曼底登陆将更为有利。因为这个省份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区之一,而诺曼底人久不习武事,而其全部骑士必已随其公爵去围攻“锥石”。爱德华接爱了这个忠告,命令舰队向科汤坦半岛的圣瓦斯特-拉-霍格驶去。究竟他的真正战略目的是什么,还是很难猜透。正如阿曼爵士指出的那样,从爱德华对于克勒西战役的指导就可证明他并没有任何合理计划,所以我们可以获得结论:这次远征不过是一个“骑士式的冒险”而已,或者是故意深入法国以激怒其国王。
  第二天,7月12日,爱德华在圣瓦斯特-拉-霍格登陆,为了卸载在那里停留了六天。7月18日,他开始向瓦洛内斯进发,取道卡朗坦、圣洛和弗特莱,于7月26日到达克恩。爱德华本意是让那个要塞闭关自守,但这个城却没有城墙,于是遭到彻底的洗劫。爱德华命令把所有负伤人员和战利品都送上船去,这时他的舰队已移到奥恩河河口,但舰队却突然叛变,并已扬帆回国。似乎这个丧失纪律的事件反而帮助爱德华解决了他的战略问题。因为没有交通线,他不可能再留在现有位置,如果向南去和兰开斯特公爵会合,一定会一头撞上诺曼底公爵的优势兵力,所以只能向北。惟一可行的路线是再向东走,以便在弗兰德建立一个基地。
  他7月31日从克恩出发,于8月7日达到了埃尔博。他发现在罗恩的桥已经拆断,于是前进到塞纳河西岸寻找渡口。8月13日,他到了巴黎附近。在他行军时,对于所过地区都采取极其野蛮的蹂躏手段,而法军却在塞纳河东岸观望。他到达了波以西,修复了那里的桥梁,于8月16日强渡塞纳河,并挺进到格雷塞。此时,菲力普非但不阻止他渡河,而且使巴黎的人民感到震惊的,却是菲力普反而向圣丹尼斯退却。
  从格里赛,爱德华再用强行军向北走,于21日到达艾莱尼斯,该地在索姆河以南约十英里处。在那里,他的侦察人员发现在阿伯维利的一切桥梁和徒涉场,不是被破坏就是有法军据守。菲力普已经到了亚眠,他的兵力也一天比一天强大。
  因为不能在艾贝纳里渡河,爱德华就向阿切克斯推进,于8月23日到达那里。于是他悬赏征求能为他指点徒涉场的人。有个蒙斯村的土著叫作戈宾的跑来应征,他说在阿伯维利以下十英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叫作“白醋牛肉”的徒涉场,在落潮时可以渡过。因为菲力普正在跟踪而来,所以一分钟也不能丧失,爱德华于午夜出发,在8月24日清晨到达该地。他停了一两个小时等待退潮,接着在弓弩手掩护下,全军强渡过河。等菲力普赶到,潮水已经涨起,隔断了他的进路。当天晚上,爱德华到了诺耶里斯,第二天上午继续退却,到达克勒西森林和村落。此时,菲力普回到了阿伯维利,并从那里的桥上渡过了索姆河。
  在到达克勒西后,爱德华决定接受会战。他说因为爱德华已经到了他祖母遗留的地区,所以他决心保卫它。此外,他也发现这个位置适合于他的战术。另外有些作家认为他是被迫挺身而斗,否则士气即将崩溃。这种说法却不可信,因为克勒西距弗兰德只有三天行军距离,而菲力普在他后方又隔了一天的行军距离。
  因为他猜到菲力普一定会采取从阿伯维利到赫斯丁的道路前进(事实的确如此),而且除非他绕到敌人的左面(这是不合于骑士风度的),否则必定被迫进行正面攻击。爱德华选择了一个位置来等候敌人,并且同时适合他的战术和兵力。这是夹在克勒西村与瓦迪科特之间的一个平缓高地,今天还是和当年一样的景象。(注:作者曾访问过这个古战场,发现村落的位置还是与十五世纪地图所标示的差不多。)在高地东面----就是爱德华最理想的作战正面之前----有个洼地,称为“克勒西谷地”,在它的另一面就是艾斯提斯村,在它南面为芬坦村,在阿伯维里-赫斯丁大路的西面。从芬坦村有一条小溪梅耶向西流经克勒西,在它南面就是克勒西大森林。从克勒西到瓦迪科特的距离约多于三千码。
  爱德华的陆军还是照习惯分为三个单元,两个在克勒西-瓦迪科特大路东面高地的前沿,中间留了一个空隙,后面一个单元可以假设是在大路上。右前方的这个单元----就是靠近克勒西的这一个----名义上由威尔士亲王指挥,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所以实际负责指挥的是华威克和牛津的哈尔科特两位公爵,左面则由北安普敦和阿伦德公爵指挥。爱德华亲自指挥第三个单元,将指挥所设在靠近克勒西这一端的一个磨坊里,那个磨坊所在的圆丘直到今天还可以看见。为了保护他的右翼,爱德华掘了一连串浅壕,在右前方的正面上也掘了堑壕。
  弓弩手的部署还是像上文所述与正面成斜角。外面两个侧翼与克勒西与瓦迪科特两个村落相连接,里面两个侧翼则掩护中间的空隙,构成一个V字指向东面。
  依照弗罗萨特的记载,右面一个单元约有800名重装甲兵、2,000名弓弩手和1,000名威尔士人。左面为800名重装甲兵、1,200名弓弩手。后面为700名重装甲兵、2,000名弓弩手,共计8,500人。虽然兵种的区分不一定正确,但总数似乎还合理,因为在圣瓦斯特-拉-霍格登陆时,爱德华的战斗兵力不过一万人。
  在战线后方,爱德华在森林附近设立了一个大辎重场,把所有的行李车辆和马匹都集中在这里,据说爱德华还有三门火炮,可能位于弓弩手一翼。摆阵完毕之后,爱德华由他的两位元帅随护,骑马缓行视察部队,鼓励人员努力作战。接着他们奉命吃午餐,吃饱休息之后,再列成阵势,大家都坐在地上,将头盔和弓弩放在前面,当敌人到达时,他们的体力和精神都可以很饱满。
  此时,菲力普已经在阿伯维利集中了他的部队。同他在一起的有:瞎眼或半瞎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和他的儿子查理,就是罗曼斯王;马约卡国王詹姆士三世;菲力普的兄弟----阿伦肯的查理;菲力普的侄子路易;弗兰德的路易;海纳德的约翰;洛林公爵鲁道夫和法国骑士的大部分。在中世纪,从来没有在一个战场上集中过这样多的骑士。依照罗特估计,法国共有重装甲兵8,000人,支援他们的是4,000名步兵,其中包括一批热那亚十字弩手,由多里亚和格雷马蒂分任指挥,法国的骑士(重装甲兵)也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队由波希米亚王和阿伦肯及弗兰德两伯爵指挥;第二队由洛林公爵和布罗斯伯爵指挥,第三队则由菲力普和罗曼斯王指挥。(注: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军在数量上处于优势。)
  因为不能确定英军位置,所以在8月26日,菲力普沿着阿伯维利-赫斯丁大路前进,另派莫尼勋爵和三个骑士先去侦察敌情。他们回来后,莫尼报告说爱德华正在克勒西,建议国王暂停前进,宿营过夜,以便后队可以赶上来,然后在次日上午再用全军进攻。
  菲力普命令照这个建议行事。于是弗罗萨特这样记载道:“前面的人停了,可是后面的却说必须前进到与前排平行的位置再停止;由于后面在推进,所以前排也就停止不了,国王和元帅们都无法使他们停下来。于是他们虽未奉命,还是照样前进,直到看见敌人为止,当最当面的法军看到英军后,马上秩序大乱向后倒退,这又使后面的部队受到惊骇,以为已经发生了战斗。于是在阿伯维利和克勒西之间的道路上,到处都挤满了人,虽然距离敌人还有三个“里格”(约等于三英里),他们却拔出刀剑,大声喊杀,好像疯了一样。除非在场的人,否则很难想象其混乱情形。”
  黄昏时候(下午六时),天突然变黑,大雨倾盆,加上雷声怒吼,并发生了非常恐怖的日蚀现象。在大雨之前,有一大批乌鸦在部队头上飞过,发出极大躁音,大雨来得快也去得快。太阳又露了出来,但是法军却面对着它,而英军则背向着它。此时,热那亚人已经稍为恢复了秩序,被调到前面,由阿伦肯和弗兰德两位伯爵的兵力跟随在后面,开始向洼地中央进发。但他们接近英国人时,高声大喊着恐吓他们,但是英军沉静不出声。他们再喊一次,英军还是不动,当他们大喊三次之后,就开始发射他们的方头箭。于是英军的弓弩手都前进一步,用力迅速的射出他们的箭,好比雪片一样的飞来。热那亚人感受到这些箭的威力----它们射穿了他们的手臂和头部,透过了装甲,甚至割断了弓弦,于是他们纷纷向后奔逃。看到这个情形,法国国王不禁怒吼道:“给我杀掉那些流氓,因为他们挡住我们的进路……”
  英军弓弩手继续发射,不久他们的箭就射到法国骑兵的身上,使他们的马乱跳乱跑,又践踏在那些逃走的热那亚人身上。为了想抢上前去,彼此互相竞争,法国的骑士们就用他们的刀剑在乱军中砍路前进。英军弓弩手又将箭转向法国骑士射击,关于这个战斗的情形,我们可以将阿曼的《战争艺术》中的话引述一段如下:
  “弓弩手就把箭向他们中间射去,几乎不需瞄准就可箭无虚发,每一箭都可以射中人或马,射透他们的头、臂或腿,并使马发狂。有的站立不动,有的向两边冲,有的回过头来跑,于是秩序大乱。所有第一批的法国骑士们都溃散了,或死或逃,甚至于根本没有看见杀戮他们的人。”
  在被击败之后,法军第一列并未让出正面好让第二列来进攻。于是当第二列冲锋时发生了极大的混乱,瞎眼的波希米亚王就这样死于乱军之中。每当法国骑士退却之后,爱德华军中的威尔士人,就挺着长刀冲上去杀人,被杀死的有许多公侯贵族,以后使英王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对于杀死的人就不能再勒索赎金。
  关于阿伦肯伯爵和弗兰德伯爵所作的突击,弗罗萨特有下述颇饶兴趣的记载。因为他们的马匹躲避敌方的弓矢,所以把他们的主力自动的拖到了英军下马骑士的面前。尤其是在英军右翼方面更是如此。威尔士亲王的部队受到很大的压力,于是华尔维克派人到磨坊去向英王求援。当听说亲王还安然无恙,爱德华就向使者说:“回去代表我告诉那个差你来的人,在今天之内不要再派人来求救,而且不管情况如何,只要我的儿子活着,我就决不会来,好让他自己经历一点磨练。”话虽如此,他还是派了杜汉主教率领三十名骑士去增援他的儿子。
  或许他不派较多兵力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了左翼的英军,在北安普敦指挥之下,已经向右旋转,攻击法军的侧翼了。当这批法军被逐退之后,菲力普所率领的第三批兵力又到了,结果只是增加了混乱。
  从头到尾,据英国人计算,他们一共遭受了十五次单独或连续的突击,最后一次已经是午夜了。在整个会战中,法军完全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每批骑士都只有一个观念,就是接近敌人,所以自始至终,一直混乱不堪。根本上就不存在追击的问题。爱德华始终控制着他的部队,整夜严阵以待,到第二天拂晓,包费斯和罗恩两地区的兵员还不知道会战已经失败,仍然继续前进,于是很容易就被英军击溃了。这一战中菲力普头上受了箭伤,他的坐骑也中了箭。海纳德伯爵劝他离开战场。他骑马回到布洛叶要塞,在那里休息了半夜之后,才又前往亚眠,于拂晓到达。
  到8月27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法军都已被击退之后,爱德华才允许他的部下解散行列,去搜劫死人身上的财物。这时才发现被杀的人中有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和弗兰德以下十位伯爵,以及1,542名骑士,普通士兵可能在一万人以上。英军的损失据报非常轻微,共为两位骑士、一位乡绅、四十多名士兵和几十名威尔士人而已(这个数字当然不可靠)。
  8月28日星期一,爱德华从克勒西前进到蒙特埃尔,从那里又安闲的进入了加来,9月4日他到达该地城外。这个要塞有两道城墙和一道护城河围着,所以无法进攻,于是爱德华决定在向陆地的方面将其包围,因为他是海峡的主人,所以又可以从海上加以封锁,除非有外力解围,否则这个要塞的沦陷已成定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的法王菲力普,似乎因为战败而灰心,在六个月之内毫无行动。更使他精神颓丧的是苏格兰国王大卫,因为支援他而入侵英格兰,并已经前进到了杜汉,可是在1346年10月17日,却在“内维里路口”受到了决定性挫败,并且本人也被俘了。直到1347年6月,诺曼底公爵才在战场上出现,于7月27日向加来前进。但是当他发现爱德华太强大了,于是不敢进攻,六天后自动退去。8月4日,戴维尼开城投降了。9月28日,双方同盟国之间签订了一个休战条约,有效期到1348年7月9日为止。10月12日爱德华返回英国。
  加来是这个战役的惟一战略性收获,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整个百年战争中英国人的惟一收获。它的确是一个重要收获,正好像以后的直布罗陀对英国一样。爱德华一方面使它变成了一个坚强堡垒,另一方面也使它成了一个高度运转的商业中心,因为他命令所有英国输入欧洲大陆的货物,必须经过加来。这个要塞不仅使他和他的后代在法国获得了一个桥头堡,而且正如罗特斯雷将军指出的那样,在蒸汽船尚未发明之前,只要能坚守加来,就可以使英格兰永远免除被入侵的危险。这个要塞保留在英国人手中达两百年以上,直到1558年1月8日被格斯公爵攻陷,于是英国才再次面临一连串的入侵威胁,于是只不过三十年之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出现就使之成为现实了。
  不过克勒西一战对战争的最大影响还是使英国变成了一个军事强国。从此以后,英格兰的国威上升到了如此高度,使英国人必须永远加以保持,不敢丧失。正如阿曼爵士所说,英吉利人对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的胜利,在欧洲大陆上很少有人注意。而亨利三世和爱德华一世所指挥的法兰西战争,也根本上未能使他们获得些许荣誉。但克勒西之战却是一个启示,不仅对法国人如此,对英国人也一样。法国是被它打晕了,而英格兰却被它灌醉了。所以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就是它成了百年战争的精神基础,战争将会一直拖下去,直到另一次精神上的“惨败”出现后,才使它结束。

  ------------------
  投笔从戎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