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降作战部队


   
第一节 空降兵部队

  空降兵是实施空降作战的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拥有空降兵部队的有苏联、德国、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现就几个主要国家空降兵的情况介绍如下。苏联的空降兵部队 苏军在1941年4月,即卫国战争爆发前夕将驻欧洲地区的5个空降旅(第201、204、211、212、214旅)扩编为5个空降军(第1、2、3、4、5军)。在远东地区仍保留了第202空降旅。6月,建立了空降兵的专门领导机构——空降兵部,司令员为格拉祖诺夫少将。计划中的空降军由3个空降旅及若干特种部、分队组成,每军1万人。空降旅由4个伞降步兵营、1个迫击炮营、1个高射机枪连、1个工兵连、一个自行车侦察连、1个通信连组成,每旅3000人。伞降步兵营有3个伞降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1个防坦克炮连以及1个机枪排、1个工兵排、1个侦察排、1个通信排,每营540人。伞降步兵连辖3个步兵排、1个迫击炮排,130人。空降军主要的武器装备有82毫米迫击炮、45毫米反坦克炮、76毫米山炮,以及轻型坦克。战争爆发时,扩编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大多数单位的人员配齐了,武器装备不足,由于战争初期的严重困难局面,已组建的各空降军开始都作为一般步兵部队投入抗击德军的作战。以后陆续撤出战场,集中到后方进行休整,有的担负了空降作战任务。1941年秋,根据作战需要,空降兵部改编为空降兵司令部,各空降军脱离方面军编成,直接隶属于空降兵司令部,整个空降兵归空军领导。为适应战争的发展,1941年又新建了5个空降军(第6、7、8、9、10军)和5个空降旅,组建工作于1942年上半年完成。1943年初,空降军进行了重大改编,由三旅制的军改编为师。此时空降兵编成内共有10个师(第1—10师),以及部分训练和后备部队。不久,这10个师都作为步兵师。编入合成集团军开赴前线作战。1943年5月苏军又新组建了20个空降旅,以18个旅编成6个空降师,保留2个独立空降旅。
  1944年10月,所有的空降部队组成空降兵独立集团军,由原空降兵司令员扎捷瓦欣任集团军司令。1944年12月,空降兵独立集团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开赴前线作战。此时,为领导、管理留下的空降兵部队,在空军司令部重新设立了空降兵部,直到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空降兵最多时达20万人。
  德国的空降兵部队 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头一年,德军空降兵即增加了一倍。1941年,德军组建了以伞降部队为主体的航空兵第11军,其实是一个空降兵军。在军的编成内,有第7伞降师,突击滑翔机团,伞降高炮营,伞降工兵营,伞降卫生队,以及战斗航空兵群和运输航空兵联队。机降第22师归其指挥。第7伞降师的编制是:师辖3个伞降步兵团,1个伞降炮兵营,1个伞降反坦克营,1个高射炮兵营,1个工兵营,以及部分专业分队,全师约6000人。主要的武器装备有76毫米野炮、81毫米迫击炮、57毫米防坦克炮、20毫米高射炮等。战斗航空兵群由2个轰炸机大队和1个战斗机大队组成,有飞机130架。运输航空兵联队由4个航空兵大队组成,有容克—52型运输机212架,可一次空降1个团。突击滑翔机团有滑翔机300架。到1934年底,德军空降兵扩大为1个集团军,下辖第1、第2两个空降兵军,共有8个空降师,1个坦克师,约12万人。空降师有2个空降步兵团,1个75毫米炮兵营,1个3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高射炮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约1.2万人。坦克师约2.3万人。另有3个独立伞降旅,每旅由3个伞降步兵营、2个机降营及1个高炮营组成,约4000人。空降兵集团军组建后主要当作野战集团军使用。
  英国的空降兵部队 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没有空降部队。1940年4月法西斯德国首次空降突击的成功,一时震动英国上下。两个月后,英军在邱吉尔首相的直接干预下,着手研究组建空降兵,在北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林格威民用
  机场建立了一个空降训练试验中心——中央空降学校。从1940年8月起,抽调各军区的突击队进行伞降训练,作为组建空降部队的第一步。1940年11月,第2突击队完成了第一次跳伞,随即改名为第1伞兵营,成为英军第一支空降部队。当时有人认为,滑翔机比降落伞更易于空降,经邱吉尔同意,短期内突击生产了数千架滑翔机。此时英空军召开会议,研究未来空降兵的体制编制问题,研究决定空降兵部队的兵员来自陆军,滑翔机飞行员由陆军负责抽调,空军负责培训,计划1941年春培训出一支3000人的伞兵部队,和一次能空运、空降1个旅(3700人)的滑翔机部队。并建议制造能够载运坦克的大型滑翔机。会后,中央空降学校改名为中央空降部队,在其编成内有发展科和伞降训练学校、滑翔机训练中心等。1941年10月,建成了第1空降师,由布朗宁少将任师长。同时在印度组建了1个伞兵营,到年底扩建为第50伞兵旅。
  1943年夏末秋初,本土组建了第6空降师,在印度以第50伞兵旅为骨干,组建了第44空降师。同时,设立了2所空降学校分校。为领导、管理日益增多的空降兵,1943年底,英军成立了空降兵司令部,由布朗宁升任司令官。当时规定空降兵司令部的任务是:充当英国国防部和盟军最高司令部空降作战方面的顾问,监督指导空降训练,协调所有空降设备的发展,确保英空军满足陆军部队对飞机、滑翔机的要求。大战结束前,英军共有3个空降师及6个独立伞兵旅,5所空降学校。
  英空降兵师的编制装备与当时的步兵师基本相同。师下辖2个伞降旅和1个滑翔机机降旅,以及1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团、1个装甲侦察团和其他战斗支援勤务分队,每师1.4万人。主要的武器装备有轻型坦克、装甲输送车、82毫米迫击炮、76毫米野炮、57毫米防坦克炮、20毫米高射炮等。
  美国的空降兵部队 美国防部在1939年曾下令研究空降作战问题,但到1940年4月德军首次使用空降兵之后才有实质性的进展。1940年6月,美陆军从第29步兵团抽调人员,在佐治亚州的本宁堡,建立了第一个试验性空降分队;8月进行首次跳伞,9月试验分队扩编,组建了美军第一支空降部队——第501伞兵营,共450人。年底,发展到4个伞兵营。1942年2月,4个伞兵营扩编为4个伞降团。8月,步兵第82师一分为二,并各编入2个伞降团,组成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第82师师长为李奇微少将,第101师师长为比尔李少将(不久由泰勒少将接任)。到1943年秋,又组建了空降兵第11、13、17师。大战结束前,美军共有5个空降师及4个独立伞兵团。
  美军空降兵在开始组建时,对其领导体制有着不同的意见。步兵方面认为伞兵即是用飞机运送的步兵,工兵部门认为伞兵是执行爆破任务的技术人员,陆军航空兵则认为伞兵是一种航空步兵,即空军陆战队,都要求把它列入自己的体系之内,直到1940年8月,步兵局长才取得对空降兵的领导权。随着空降部队的扩大,1942年3月在陆军总部设立了空降兵司令部,同时,在培林克步兵学校建立了1所分校,作为空降兵学校。1943年底和1944年初,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调至英国;1944年8月第17空降师调至英国;1945年2月,第13空降师调至欧洲。1944年8月,在欧洲战场组建了第18空降兵军司令部,指挥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
  美空降师下辖2个伞降步兵团、1个滑翔机机降步兵团,以及其他战斗支援勤务部队。全师1万人。主要的武器装备有82毫米迫击炮、76毫米野炮、57毫米防坦克炮、37毫米高射炮等。日本的空降兵部队 日军于1940年11月开始组建空降兵。首先,日海军部作出决定,1941年3月以前,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开展对降落伞和空降技术的研究、试验。为此,海军部成立了研究试验委员会,在约克苏克海军基地组建了试验小组。1个月后,陆军部也作出开展空降研究的决定,并在滨松陆军飞行学校设立了空降训练队,由德国派100名空降兵作教官。
  1941年1月16日,海军试验小组进行了第一次跳伞。6月,试验小组被调往达伐亚玛海军炮兵学校。9月,以试验小组为骨干,组建了2个跳伞队,每队750人,并于12月1日以前完成了跳伞训练任务,随即改编为2个伞兵营,组成海军伞兵第1特别支队,为日军第一支正式的空降部队。1943年3月,该支队整编为海军第1特种伞兵陆战队,下辖5个连和反坦克排、通信排、事务排、医疗队、运输队、工程队、财政队等。每连编3个步兵排及1个重机枪排。每个步兵排编3个步兵班及1个掷弹筒班。全队1327人。1944年1月,海军又组建了另一支特种陆战队,其任务主要是乘潜艇到敌后进行侦察、破坏。日陆军的空降训练队进行了8期训练,于1941年11月5日扩建为第2突击教导联队,队长为久米精一上校,下辖4个中队,共800余人。12月突击教导联队又扩编为空降兵旅,下辖第1、2突击联队和突击飞行队,旅长仍为久米精一。
  1944年底,日陆军空降兵扩编为1个师,海军空降兵合编为1个团,总兵力为1.7万人。
  中国的空降兵部队 中国国民党军队于1944年1月开始组建空降兵。1942年春,国民党第5军在缅甸对日作战中,曾遭到日军空降袭击,军长杜聿明对空降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杜回国后受命组建第5集团军,即在第5集团军内设立了1个伞兵团,这是中国军队的第一支空降部队。
  伞兵团的军官从第5集团军所属各部抽调,士兵多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招募的知识青年,团长为原第5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谋处长李汉萍,副团长为司令部上校科长简立。团下设3个步兵营。由于没有空降技术装备,伞兵团按步兵要求进行编组和训练。
  1945年春,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部派来顾问团,并运来了空降兵的专用技术装备。根据美军驻华总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第421号备忘录的建议,伞兵团于1945年4月8日改编为陆军突击总队,直属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总队下设20个伞兵队,共3200人。总队司令仍为李汉萍少将,8月李汉萍他调,由马师恭少将接任。
  伞兵队为独立的战术单位,编3个步兵分队,1个炮兵分队,1个机枪分队,1个工兵分队,共160人。步兵分队编4个战斗小组,每组12人。伞兵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有:40毫米火箭筒9具,喷火器3具,轻机枪12挺,重机枪2挺,60毫米迫击炮4门。突击总队的跳伞训练由美军顾问团以伞兵学校的名义组织实施,1945年6月9日首次进行空中跳伞,至7月有第1、2、3、4等4个队完成伞训。
  各国空降兵部队的体制编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降兵,处于兵种发展的初期。一方面,由于空降兵大多由步兵改编而来,地面战斗行动又与步兵相似,有的并充当步兵使用,因此,其编制装备基本和步兵相似,是个“轻装步兵”。另一方面,在遂行空降作战任务时需得到航空兵的全面保障,在一定时节要接受空军指挥,因此,空降兵又带有空军的色彩,被称为“空军陆战队”。这样,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体制编制上的以下特点:
  1.在领导体制上,有的隶属陆军,有的隶属空军,还有的隶属海军。美、英军的空降兵隶属陆军,空降师为陆军的一种不同类型师。苏联的空降兵属空军领导,空降兵部设在空军司令部内。德空降兵分为两类,伞降师归空军建制,机降师归陆军建制。日分为陆军空降兵和海军空降兵,分别归陆军和海军部使用和管理。
  2.根据空降方式的不同,在编制上分伞降部队和机降部队。伞降为当时的主要空降方式,伞降部队是空降兵的主要成分。机降部队主要使用滑翔机机降,有的国家称突击滑翔机部队。在组成上各国不同,德国为伞降师、机降师,美、英在空降师内编伞降旅(团)、机降旅(团),苏、日在编制上不作区分,作战时视情况临时确定为伞降部队或机降部队。
  3.大多数国家的空降兵都采取军、师、团、营、连体制。军是空降兵的战役战术兵团,师是空降兵的战术兵团,团是空降兵的战术部队,营是空降兵的战术分队。在空降兵的兵团和部队内,编有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等各部、分队,有的还编有坦克兵和航空兵部队,体现了空降兵的合成性。武器装备以轻型为主,以便于空投或机降。
   
第二节 航空运输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运输部队,主要用于保障空降作战,是空降作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几个主要国家的航空运输部队情况介绍如下。
  德国的航空运输部队 德军根据其“闪击战”的观念,认为运输机是实施快速进攻不可缺少的装备,大战前和大战爆发后进行了大力发展,成为当时拥有运输机最多的国家。1937年组建了第1个运输机部队,任务是保障空降兵的作战行动。
  1938年9月,德军有运输机300余架,1939年临战前,有运输机520架,其中将近一半编在空降部队,其余分散在各个航空军(每个军有1个运输机中队)。同时生产了专门的运输滑翔机,组建了滑翔机部队。为了加强对运输机部队的统一领导,1940年3月成立了运输航空兵司令部。同时扩编了运输机部队。1940年4月在入侵挪威的作战中,除空降兵所属的2个运输机大队外,又组建了2个大队。1941年6月入侵苏联时,每个空军军和空军集团军都编有1个运输机大队,此外,又组建了1个大队和2个独立运输机中队,用以拖曳滑翔机。1942年—1943年冬,为向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补给作战物资,德抽调各部队的容克—52、容克—90和FW200运输机以及He—111和容克—86轰炸机,组成了10个容克—52运输机大队,8个He—111轰炸机大队,2个容克—86轰炸机大队,2个He—177轰炸机大队和1个FW200大队,用于空运的各种飞机850架。与此同时,为向在北非作战的隆美尔兵团实施补给,除已有的1个运输机大队和2个运输机中队外,又组建了新的运输机大队。至1942年底,德军共有10个运输机大队,有运输机590架,滑翔机100架。1944年下半年后,由于作战损失和缺少补充,运输机不断减少,到1945年初,只剩下5个运输机大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运输机的生产情况是:1940年766架,1941年573架,1942年502架,1943年1028架,1944年443架,1945年没有生产,共3312架。
  德军的主要运输机为容克—52,其最大航程为15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能载伞兵20人。
  美国的航空运输部队 美军第1个航空运输部队成立于1932年。1940年9月,美军有C—47型运输机540架,C—46型运输机200架。1941年1月组建了航空运输联队(第50联队),用以向本土和巴拿马运河区空运补给。为了便于向海外提供飞机,1941年5月美组建了飞机移交转运司令部,1942年4月该司令部改编为空中运输司令部。1943年初空中运输司令部辖有1个空运师(3个大队、15个中队),负责本土空运;9个空运联队,从事国外空运。1944年该空运司令部发展到123个中队,有运输机10456架。战争结束时,有空运中队123个,运输机9360架。美军的运输机主要是C—47和C—46。C—47为30年代研制的DC—3民航机改进型,其最大航程为2650公里,最大时速为370公里,能载伞兵20人。C—46是大战中生产的运输机,比C—47稍大,最大航程为1720公里,最高时速为350公里,能载30名伞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共生产C—47、C—46等运输机2.3万余架,其中,1940的生产162架,1941年532架,1942年1984架,1943年7012架,1944年9834架,1945年4403架,运输机不仅保障美军,并保障其他盟军使用。
  英国的航空运输部队 英军的航空运输开始得很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组建了第一支航空运输部队,用以担负殖民地邮政事务和紧急运送军队,但以后发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运输机不足,军事航空运输主要由民航飞机实施,以及依赖美军的空运力量。
  1942年英航空运输部队主要有:驻本土的第44大队,驻加拿大的第45大队,驻中东的第216大队,驻大西洋的第112联队,驻南大西洋的第113联队,驻意大利的第179联队。以后又组建了驻本土的第38、46、47大队,驻西非的第114联队,驻印度的第229大队。为了加强对航空运输部队的管理和协调民航工作,1943年3月组建了航空运输司令部,同时,对一些航空运输部队进行合并,组成了地域性的专门指挥机构。如所有驻地中海地区的航空运输部队合并组成地中海航空运输司令部和北非航空运输司令部,在阿尔及尔设立了东南亚航空运输司令部。大战中,英军主要是DC—3型运输机,在英国的命名为DAKOTA,其性能与美军的C—47型运输机基本相同。
  苏联的航空运输部队 1931年6月,苏联即以自己研制的第一代特伯—1轰炸机和卡—5旅客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试验性的航空队,开始进行航空运输。但以后的很长时间,没有建设独立的军事航空运输部队,而是把运输机和轰炸机混编在一起,因而阻碍了航空运输的发展。苏军兼负航空运输任务的是重型轰炸机部队,1933年为航空兵重轰炸机军(远程轰炸航空军),1936年扩编为集团军(特种任务航空兵集团军),在其编成内有一个运输机特种编队。1942年这个运输机编队改编为第1运输航空师,这是苏军事空运部队第一次出现的独立番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输航空师隶属轰炸航空兵集团军;民航转入战时体制,大部分飞机组成独立编队,配属给各个方面军。
  1938年,苏曾利用美C—47型运输机专利,仿制了里—2运输机,但生产很少。据苏联材料,1941年—1945年6月,苏生产军用飞机13万架,其中,重轰炸机和专用运输机几乎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用于空运的飞机主要是特伯—3轰炸机、帕埃斯—84旅客机以及里—2运输机。特伯—3是4发重型轰炸机,能带弹5吨,带弹2吨时,航程为2500公里,时速280公里,可作运输机使用。帕埃斯—84和里—2的性能与美军的C—47基本相似。1941年秋空降军脱离方面军直属空降兵司令部时,苏共有10个独立空运大队和5个独立空运中队,专门用于空降、空运的飞机约100余架。

  ------------------
  allan9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