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四章 分庭抗礼 冷战年代的著名战斗机


  本世纪30年代,英、德等国开始试制喷气发动机,战争末期喷气机尽管并未对战争进程产生多大的影响,但由它引起的变革却成为军用机此后发展的方向。
  日趋独立的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已不容置疑,二战后,战斗机的发展并没有因为硝烟的散去而放慢步伐,而是以动力装置的革新为楔机继续进步。与此同时,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的长时间对峙,两大阵营国家在冷战年代投入大量人力与财力去完善各自的军工体系。战斗机的研制成为这种倾向的典例。从亚音速到超音速、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从后掠翼到变后掠翼,战斗机发生了飞快的进步,导弹成为它的主要装备之一,机载电子设备日新月异。
  前苏联在冷战期间,作为一个咄咄逼人的军事大国,为了能与美国相抗衡,开发生产了一系列型号的战斗机,而它们又都是以美国的第一流军用机为假想敌的,两国乃至两大阵营之间,展开了长达40年的一轮又一轮的“空中竞赛”。
  50年代的朝鲜战争及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恰好给这些战斗机提供了绝好的比试舞台。
  F—80流星(LOCKHEEDF—80Shooting Sta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喷气飞机在美国尚处于研制开发阶段,她的第一种成功的型号是P—59“彗星”,但还不能真正投入实用。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在L—14的基础上研制出第二种喷气飞机P—80(1948年6月后,美国战斗机一律以F字头命名,故又改称F—80),原型机XP—80于1944年1月8日试飞,它暂装英国的H—1B型喷气发动机,总重4354千克。三天后,正式安装国产的J—33—GE—5型喷气发动机的XP—80A也试飞成功,总重增至5897千克。
  1945年春天,约有13架原型机投入名目繁多的试验,不久即获准投产,成为第一种大量生产并交军队使用的美式喷气机。
  第一种改型P—80A于1945年7月交付部队,此时战争已经结束,1948年3月,又将P—80A统统改装成P—80B(含侦察战斗机改型RF—80B)。
  一架经过改良的XP—80B在1947年6月还创造了飞行时速1004千米的世界纪录。
  P—80B(即F—80B)采用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和更薄的机翼,提高了时速。同时又强化了要害部位的装甲。可在翼梢挂2具大型副油箱,翼下另可挂火箭弹,该改型于1947年4月装备部队。
  P—80C(F—80C)是最终改型,换装J33—A—23或35型发动机,1948年4月10日试飞,后用于朝鲜战争,成为最早进入战争的西方喷气军用机。
  从双座教练改型TP—80C派生出来的专用喷气高级教练机是T—33,后者曾大量生产,行销26国。
  P—80(F—80)总产量1973架。
  P—80(F—80)有一个纺锤形的机身,一对微微上反的梯形平直下单翼装在机身中央位置。在左右机身侧面下方,各设
  有半
  F—86佩刀(RORTHAMERICANF—86Sabre)
  圆进气口,机尾是发动机舱及尾喷口。在水泡形透明座舱盖前面的椭圆横断面机头上,安装有2挺12.7毫米机枪,这是它的主要武器。P—80一般在机翼翼梢挂有流线形副油箱,这是它的外观特征之一,因此曾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戏称为“油挑子”。
  P—80(F—80)的试制成功,为美国发展更多更好的喷气军用机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F—86“佩刀”喷气战斗机,是美国第一种采用后掠机翼批量生产的军用机,也是美国、北约国家及日本在50年代使用最多的战斗机。
  它最先于1944年由当时的北美飞机公司开始研制,1947年10月原型机试飞,1949年5月正式服役。主要使用J—47型喷气发动机,1948年4月25日曾在一次试飞中超过了音速。
  F—86是一种后掠低单翼布局的轻型战斗机,与F—80不同的是,平尾与垂尾都大角度后掠,有利于在跨音速范围内飞行。此外,飞机采用机头进气,这在各国研制的早期喷气战斗机中是很常见的一种选择,有利于充分利用空气动压,提高发动机的效率。该机水泡形单座座舱盖较偏前,内装有弹射座椅,6挺12.7毫米机枪集中安置在机头两侧。
  F—86先后发展了空军型(含昼间截击、战斗轰炸和全天候截击三类用途)和海军的舰载型(含截击型和战斗攻击两类用途)。
  F—86A是最早出现的昼间战斗机,安装J47—GE—1、—3、—9或—13型发动机,1949年5月服役,共生产554架。
  F—86D是全天候截击机,为了增加一台AN/APG—36型搜索雷达,将机头进气口向下移动并改成扁圆形,其上方安装了雷达天线卵形罩。发动机换成J47—GE—33型,推力达3470千克,后机身为容纳加力燃烧室而被放粗,在前机身腹部的可收放火箭发射巢内可携带24枚71毫米直径的巨鼠式空对空火箭弹,并藉以替代原来的机枪系统,为此,安装了E—3或E—4型火力控制系统。该改型1951年4月服役,产量2504架,曾出口不少国家与地区。
  F—86E是—86A的改良型,除采用先进的全动平尾外基本同A型,产量336架,但加拿大仿制过1815架,代号CL—13。
  F—86F是昼间战斗机,只不过略较F型放大,发动机换装为J47—GE—27型。主翼翼弦放宽,后掠角加大。1952年6月服役,共生产2239架。其中264架加装低空轰炸系统电脑,用于投掷炸弹或原子弹,成为战斗轰炸机的改型。澳大利亚曾仿制112架,机头仍保留6挺机枪。
  F—86H是从F型发展的战斗轰炸机,机身加高加长,携油量增加,平尾放大,加强了起落架,机载设备包括电脑、照相枪和雷达,机头可装6挺机枪或者4门20毫米M39型机炮,1953年9月服役,共生产360架。
  F—86K是D型改装的又一种全天候截击战斗机,供北约使用。装4门炮及2枚AIM—9B“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也拥有雷达火控装置,故机身加长0.203米。1955年服役,美国与意大利共计生产341架。
  F—86L由D型改来,以适应SAGE半自动防空预警系统之需。电子设备全面改良,1956年开始改装,共有981架。
  海军的改型是FJ,也有几种改型,外观识别点是座舱盖及前起落架加高,有尾钩,形成机头粗机尾细的感觉。
  F—86海、空军各改型总产量为11400架。
  朝鲜战争中,F—86作为美军的主力战斗机,于1950年底开始投入作战,是唯一能与米格—15飞机对抗的机种。
  1950年12月17日,一架F—86在336中队中队长亨顿中校驾驶下首次击落米格机。在朝鲜战争中,F—86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击落过211架,而F—86也击落了中朝方面飞机数百架。
  与其对手米格—15相比,F—86减速品质好,滚转速率极高。可通过大过载下的快速转弯摆脱追击,机枪的远距离精度好,瞄准具先进,但F—86高空空战性能差,俯冲与爬升性能逊于其对手米格—15。
  在1959年台湾海峡冲突中,台湾国民党空军的F—86F 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了空对空导弹。
  F—100 超级佩刀(NORTHAMERICANF—100SuperSabre)
  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可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单座单发喷气战斗机。由原来的北美飞机公司研制,后并入洛克韦尔公司。
  第一架原型机试飞于1953年5月,同年服役,1959年停产,总产量2300余架。
  F—100共发展过以下改型:F—100A昼间战斗机,装J57—P—7或—9型发动机。
  F—100B战斗轰炸机改型,因设计变更大,外形气动布局发生很大变化,又称F—107A,未投产。
  F—100C也是战斗轰炸机改型,可空中加油,可外挂炸弹或副油箱,拥有4门机炮。
  F—100D仍为战斗轰炸机改型,有着陆襟翼、自动驾驶仪和尾部警戒雷达,挂弹量增至3.4吨,并可从弹射架上起飞。
  F—100F是双座的战斗轰炸、截击或教练用型号,机身放长,机炮减半。
  RF—100是照相侦察改型。
  F—100采用后掠25度的大展弦比低单翼。全机采用整体结构,抗扭性能好,进气口设在机头,为扁圆形。水泡形座舱盖后有一条一直通到垂尾。机头腹部安装4门M39E机炮,携弹680发,翼下可挂炸弹、火箭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或核弹。
  该机出口多国,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末。
  F—104星(LOCKHEEDF—104Star)
  本世纪50年代,美国从朝鲜战争的阴影中刚刚走出来,急切需要一种用于夺取制空权的“制空战斗机”,要求轻便,高速,爬升快,机动性好。
  经三年研制,1954年,洛克希德公司试制成功F—104战斗机,同年2月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一种二倍音速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
  F—104的设计在当时来讲是相当“超前”的:它拥有极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极现代化的外形。为追求高速度,在竭力减轻全机自重的情况下,飞机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悬臂式小展弦比梯形实芯结构中单翼,机翼前缘被制成尖锐的刀刃型。半圆形的二元侧面进气口带有中心锥体,尖锐的机头罩内安装雷达,尾部为T形尾翼,整架飞机具有火箭一般的外形。
  F—104在试飞中虽然创立过多项世界飞行纪录,但由于航程过短,事故率居高不下,所以外销更多于自用,先后有许多西方国家大量采用或仿制,而美军自己仅使用300架左右。
  F—104主要改型有:F—104A,单座截击机,装J79—GE—3B型喷气发动机,后有少量改为靶机和航天员训练飞机。
  F—104B,双座教练机。
  F—104C,有限全天候战斗轰炸机,装J79—GE—7A型发动机。
  F—104D,C型的双座教练型。
  F—104G,单座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专为当时的联邦德国空军从C型改来。后成为北约标准机种,大批生产。该改型采用新的火控系统,可携带各种对空、对地作战火器。改装了垂直弹射救生座椅,大型垂尾和机动襟翼。
  RF—104G是它的侦察改型;TF—104G是它的双座教练型。
  日本仿制使用的F—104G改称F—104J(部分设备更改)。
  F—104S是从G型改成的截击机。改用J79—GE—19发动机。飞机的机动性、爬升率、加速性,作战半径均有改善。
  加拿大仿制生产的G型称为CF—104。
  F—104总产量为2700架。
  F—104的固定武器是1门20毫米M61型6管机炮。机身与机翼下可外挂1.8吨弹药,如炸弹、“麻雀”Ⅲ或“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小斗犬”空对地导弹等等。
  F—104正式参战的机会几乎为零。
  F—4鬼怪Ⅱ(McDONNELL·DOUGLASF—4PhantomⅡ)
  F—4鬼怪Ⅱ型超音速战斗机,是由擅长于研制喷气舰载战斗机的美国麦道公司研制生产的,该公司曾生产过有名的FH—1“鬼怪”Ⅰ型和F3H—1“魔鬼”型喷气舰载战斗机。
  50年代后期,F—4设计结束,原型机F4H—1于1958年5月首飞,批产型也于1961年服役。F—4是美军第一种同时被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和空军选用的主力战斗机,也是畅销许多国家,并使用至今的一种非常成功的机种。
  双座双发喷气式F—4战斗机采用外翼上反、带犬齿前缘、大根梢比、小展弦比的后掠式低单翼,机头为大型雷达罩,一套双座座舱盖可先后分别开启,分别供飞行员和雷达火控员乘坐,垂尾与下反的平尾之间形成120度夹角。这些经大量风洞试验选定的特殊外形特征,加上采用了吹气襟翼等措施,使飞机着陆速度低、低速飞行时不易翼尖失速。飞机还采用了带附面层控制板的侧面进气口,两台喷气发动机并列安装于切去部分尾腹的后机身内。
  由于F—4的设计开发顺应了当时“导弹万能论”的潮流,所以没有考虑安装机炮,而只在机翼和机身下携带“响尾蛇”或“麻雀”Ⅲ型空对空导弹及其他对地攻击武器。直到越战后,才在F—4E改型时重新安装了M61“火神”机炮。
  F—4的主要改型有:F—4A 舰队防空战斗机,无炮,可挂4枚“麻雀”Ⅲ导弹,装AN/APQ—72截击雷达,产量甚少。
  F—4B 海军的基本型,全天候战斗机。装J79—GE—8发动机,两台总推力15420千克。可带4~6枚“麻雀”Ⅲ或“响尾蛇”系列空对空导弹。后座也有一套备用的飞机操纵系统。
  而RF—4B是B型的侦察亚改型。
  F—4C(曾名F—110A)
  空军用战术战斗机,起落架与发动机得到改装,增加了惯导与轰炸系统,可作空中加油。大多用于对地攻击。RF—4C 为侦察亚改型。
  F—4D 系C型的改良型,轰炸控制设备全面更新,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F—4E D的改良型,主要作“空中优势战斗机”用,也可兼顾对地攻击,仍是空军的型号,装2台J79—GE—17,单台推力8120千克。机内燃油量增至7760公升,增加一门固定安装的M61A1六管机炮,每分钟发射炮弹6000发。主翼与平尾的气动增升装置全面修改,出口多国,是性能出众的一种改型。日本仿制后改称F—4EJ。联邦德国用的侦察亚改型称RF—4E。
  F—4F 联邦德国订货改装的F—4中第一种单座改型,用于只携带“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进行空战,因此撤去不少设备,飞机减重1.5吨,机动飞行性能提高。
  F—4G 海军B型之改进型,专门用于压制攻击敌方雷达。加装数据交联通讯系统和反辐射攻击导弹,产量极少,又称“野鼬鼠”。
  F—4J 海军B型又一改进程,属于舰载截击机,兼有对地攻击能力。改装发动机,航程增加,着舰性能改善,改用多普勒火控系统和新的投弹计算机。
  F—4K 专为英国海军改装,装斯贝型发动机,其他细节改动较多。
  F—4M 专为英国空军改装。
  上述两型均在英国组装。
  F—4S 是海军J型的改进型。
  F—4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延寿后,可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F—4被公认为是一种使用地域广阔、使用时间长、用途广泛、性能全面和十分实用的优良机种。
  F—4的实战战例主要发生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和7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F—4大迎角气动性能欠佳,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起降时对跑道要求较高。
  F—4各改型总产量为5195架,1981年停产。
  F—5 自由战士(NORTHROPF—5Freedom Fighter)
  F—5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1955年开始与T—38超音速教练机同步研制的一种轻型战术战斗机。
  F—5的设计方针是:不追求高性能、设备简化、适当牺牲自动化程度、重量轻、使用方便、维护简单、可野外起落、造价低。
  1959年3月,原型机试飞。1962年,美国国防部选中该机为“对外军援”主要机型,并大量购买,援助原使用F—84,F—86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此外,另有加拿大、西班牙、伊朗等12个国家进行了仿制生产。美空军仅少量配置。F—5虽未在本国空军中得到重用,但却因广泛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采用,所以其影响面还是相当大的,直至90年代的今天,不少厂商仍在为其作种种的现代化改装,希望能使用到本世纪末。
  F—5具有非常漂亮的外形,一对梯形小展弦比低单翼安装在机身的中段,尖锐修长的机头内并不安装昂贵的雷达设备,凸出的座舱盖后面连着长长的高背整流片,一对小型喷气发动机并列安装在机尾,机头上方装有M39型20毫米机炮2门,翼下挂架可挂形形色色的对空或对地作战武器,飞机具有人工瞄准对空对地作战能力。
  F—5A 最早的基本生产型,出口挪威后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以及着陆阻尼钩等装置。
  F—5B 双座的战斗/教练两用型。
  CF—5A/B 加拿大仿制的F—5A/B型,可空中加油,性能有所提高。
  NF—5A/B 挪威向加拿大航空公司的订货型号,加装机动襟翼和多普勒导航系统。
  SF—5A/B 西班牙仿制型。
  RF—5A F—5的侦察改型,装有4台KS—92三向相机。
  F—5的重要改型(也是大改改型)是F—5E,绰号也随之改称为“虎Ⅱ”。7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作为F—5A后继型号继续援助原来一些受援国家及地区的空军,台湾国民党空军也是其主要用户之一。F—5E的主要作战对像是米格—21及苏—7攻击机。企图以优异的中低空机动性能以对抗原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主战机种米格—21。
  在改装中,F—5E在气动外形上采用了大边条翼,并增加了翼展及装备了空战襟翼。使转弯角速度和转弯半径等机动飞行指标分别得到改善。飞机机身放长,上部修形。发动机从F—5A的J85—GE—13型改为J85—GE—21型,单台推力增至2270千克,更重要的是在机头装有AN/APQ—153型多用途雷达,机翼下、翼尖及机腹七个外挂点可挂3.175吨武器,飞机的综合性能较之F—5A有了全面的提高。
  F—5各改型共生产了2610架,其中47%是F—5E,使用国家和地区多达14个。
  F—5曾在越南战争中少量使用过。
  DH100吸血鬼(DEHAVILLANDDH100Vampire)
  英国极享盛名的老牌飞机厂德海维兰公司于40年代初开始按E6/41技术规范设计英国第一种单发轻型喷气战斗机。1943年9月29日,原型机首飞成功,该机的公司代号叫DH100,军用型号“吸血鬼”。“吸血鬼”飞机是英国继“流星”之后第二种进入可实用阶段的喷气战斗机,它服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时期,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使用国家多达20多个。
  “吸血鬼”飞机装备英国哈弗德公司的H·1型喷气发动机(德海维兰公司成批仿造型易名为“丑妖”),采用极富特色的双尾梁气动布局。继承了大战中蚊式飞机传统的木制驾驶舱连同机头下4门20毫米机炮及发动机都装在一个中央短舱之内的设计,而两个尾梁居其左右,由一副小后掠角梯形中单翼将三者串连在一起。同样,双尾梁之后端又由一片平尾和二片小小的垂尾连成一体。发动机的进气口与进气道开在左右机翼根部夹层内。前三点起落架可完全收入机内。这样费煞苦心的造型设计使喷气管尽量做短,减少了排气损失。
  “吸血鬼”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改型:
  “吸血鬼”F.MK.I(又可简写成F.1)第一种生产型截击战斗机,拥有4门20毫米机炮(此后各改型未发生增减)。其垂尾已由原型机的小三角形改为小梯形。从第101架开始,座舱盖改用视界更好的全水泡形,1946年服役。
  “吸血鬼”F.MK.Ⅲ型也是截击机,机内油箱容积从918升增至1482升,并可外挂910升副油箱两个。航程较F.1增加近一倍,达2100千米。皇家空军54中队的6架该型飞机曾完成了英国喷气飞机首次飞越大西洋的壮举。
  “吸血鬼”FB.MK.Ⅴ(FB.5) 试飞于1948年,服役于1949年,是产量最多的战斗轰炸机。其翼梢切短0.61米,翼下可挂900千克炸弹或火箭弹用于对地攻击,由于总重增加,起落架得到补强。曾部署在印度、中东、远东及英本土。1950年12月,该机曾用于对马来半岛游击队的攻击行动。
  “吸血鬼”FB.MK.Ⅸ(FB.9) 装了空调器的热带型战斗轰炸机。1952年1月服役,1954年投入对肯尼亚“毛毛族”的镇压行动。
  “吸血鬼”NF.MK.10 夜间战斗机改型,公司代号DH.113。该机机身放大,机头罩内装入雷达设备,平尾延长至尾梁外侧,发动机改用“丑妖”3型。由于制成后不允许售与埃及等国,故只能作为“流星”战斗机夜间型的补充,供本国空军自用,共装备三个中队。
  “吸血鬼”的双座教练型是T.MK.22型。
  专为海军改制的型号叫“海上吸血鬼”(SeaVampire),1945年12月3日,改装着舰钩和大型襟翼的原型机作了皇家海军第一次舰上喷气机起降试验。正式生产型是1948年10月试飞的“海上吸血鬼”F.MK.20型,装推力1360千克的“丑妖”发动机。但只生产了18架,另有一架F.MK.21型专用作对橡皮减震飞行甲板的着舰试验,故不放出起落架。
  曾有一架空军的F.MK.Ⅰ于1948年3月23日创造过18115米升限世界纪录。
  “吸血鬼”飞机尽管只是一种亚音速战斗机,但它具有易驾驶、安全耐用等优点。
  “吸血鬼”共开发生产了二十多种改型(含外国仿制改制型),合计3500架以上。
  以它为基础重新改良设计的另一种双尾梁战斗机叫“毒液”,也曾生产过一千多架。
  猎人(HAWKERHunter)
  “猎人”是战后至60年代英国具有代表性的高亚音速单座单发喷气战斗机。
  为向空军提供一种继“流星”之后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霍克飞机公司按F.3/48技术规范设计的后掠机翼方案一举中标,这就是1951年7月试飞的“猎人”的原型机。
  “猎人”飞机有一个平常的气动布局外形:长长的机身中段装着40度后掠的下反中单翼,三角形翼根进气口,机尾是“埃汶”发动机安装位置,垂尾与平尾也呈大角度后掠形态。水泡形座舱盖居机头前方,机头下方集中安装4门30毫米机炮。
  “猎人”总产量1970架(含荷兰、比利时的仿制型),曾供多个国家使用过。
  主要改型有:
  “猎人”F.Mk.Ⅰ 第一种生产型,装备“埃汶”113型发动机,推力3425千克,机头下装4门30毫米“阿登”型机炮,无外挂架。
  “猎人”F.MK.Ⅱ(F.2) 改装“萨菲尔”发动机。
  “猎人”F.MK.Ⅳ(F.4) 为增加航程增加了机内外油箱,产量较多。
  “猎人”F.MK.Ⅴ(又F.5) 从F.2改来,与F.4作同样改进。
  “猎人”F.MK.Ⅵ(F.6) 装“埃汶”203发动机,机翼外侧弦长加长,前缘呈锯齿状,翼下挂架增至4具。
  “猎人”F.MK.Ⅸ(F.9) F.6的对地攻击型。
  “猎人”FR.MK.Ⅹ(FR.10) F.6的战术照相侦察型,但原有机炮不减。
  “猎人”GA.MK.Ⅺ(GA.11) 用F.4改装的海军对地攻击机的教练型,无炮,有着陆钩和塔康导航系统。
  “猎人”T.MK.7和T.MK.8 均系并列双座教练机改型,后者为海军专用。
  出口型号均改为两位数字,如F.MK.Ⅳ改作F.50~52;F.MK.Ⅵ改为F.56、F.58……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猎人”战斗机只安装简单的测距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但可兼作对地攻击用。猎人F.MK.Ⅵ型机曾作为皇家空军的特技表演用机使用过。
  闪电(ENGLISHELECTRICLightning)
  “闪电”飞机,是英国自行设计制造过的唯一一种二倍音速飞行的双发单座喷气战斗机。在与美军的合作演习中,竟多次成功地“拦截”了高空飞行中的U—2飞机,为此赢得了军方的好评。
  “闪电”飞机最先是由英国飞机公司以纯粹的超音速研究机开始设计研制的,后来又以P.1的代号转为超音速战斗机进一步开发。1952年12月,装第一种后掠机翼方案的原型机实现了首飞。它的最大设计特点是在后机身使两台“埃汶”喷气发动机别出心裁地呈上下重叠安装。该机采用机头进气,但进气口中央有一个内装火控雷达的调节锥。该机的机翼设计也很独特:前缘后掠60度,并带缺口(作为涡流发生器),后缘沿飞机纵轴互为垂直的方向切平,更有趣的是该机的副油箱或导弹被架在机翼上表面,投出用弹射方式。这种飞机前机身可装2门“阿登”机炮,前机身侧面可挂2枚“闪光”型或“红头”型导弹,机腹各种尺寸的囊式保形吊舱,像个下垂的大肚皮,内可装燃油或火箭巢等武器。
  1957年10月,作为全天候截击战斗机原型机的P.1B试飞,1958年正式获得“闪电”称呼。
  “闪电”的改型有以下几种:
  “闪电”F.Mk.Ⅰ或ⅠA 第一种批产型,装备2枚空对空导弹或2~4门机炮,ⅠA型有空中加油功能。
  “闪电”F.MK.Ⅱ或ⅡA 加大了航程与速度,推力增加,电子设备改善,同时,垂尾尖端从半圆形改作方形,吊舱扩大。
  “闪电”F.Mk.Ⅲ 用途仍为截击机,但发动机改装“萨菲尔”300型,取消机炮,可挂闪光与红头型导弹各2枚,翼上方可托挂两具副油箱,故航程增加,是一种纯粹的导弹载机。
  “闪电”T.MK.Ⅳ 并列双座教练机,为每个飞行中队配备1~2架。
  “闪电”T.MK.Ⅴ F.MK.Ⅲ的并列双座教练型。
  “闪电”F.MK.Ⅵ(F.6) 一种主要改型,用途还是截击。
  外翼段作了较大的空气动力修形,并加大了腹下吊舱及其内部燃油容量,从而增加了航程。此外,吊舱前端装有2门30毫米机炮,后腹下装两片大型腹鳍和一根着陆钩。1965年底服役。
  “闪电”F.MK.53 从F.6改来的多用途出口型,翼上下各有一对武器挂架,可挂炸弹与火箭,吊舱之内又可带空对空导弹、机炮及火箭弹,1967年服役。
  “闪电”T.MK.55 T.5之出口型。
  “闪电”未参加过实际战斗,但是是皇家空军60、70年代中唯一的国产二倍音速战斗机,总产量300多架。
  神秘(DASSAULTBREGUETMystère)
  法国达索·布列盖公司在五十年代初发展了著名的“神秘”系列后掠翼单座单发轻型喷气战斗机的第一个型号——
  “神秘”Ⅰ。
  “神秘”Ⅰ的原型机试飞于1951年2月23日。
  第二年,改装“泰埃”或“阿塔”101F发动机的“神秘”ⅡA 问世,该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一副后掠低单翼和后掠尾翼,机头圆形进气口,机头装4门20毫米机炮。
  “神秘”ⅡB的机炮改为2门30毫米口径。
  1954年,又开始为法军生产150架“神秘”ⅡC,它装用“阿塔”101D型发动机,推力2980千克。
  上述型号的公司设计代号为MD452。
  曾试飞过一架机头装雷达,进气口移往机身两侧的串列双座夜间战斗机MD453,它就是“神秘”Ⅲ。但马上被更先进的神秘Ⅳ所替代,后者试飞于1953年7月18日,恢复了传统的机头进气形式,双座。
  “神秘”ⅣA改用更加后掠、厚度更薄的高速机翼,一具小型射击火控雷达装在机头进气口竖隔墙中央的尖锥体内。机头下装2门30毫米机炮,翼下4个挂架可挂4颗225千克炸弹或4具19孔37毫米火箭发射巢或副油箱,是昼间用的战斗轰炸机改型。
  “神秘”ⅣB是单座全天候战斗机。后机身因发动机换型而重新设计,机头进气口上方的突唇内装了雷达天线,与神秘ⅣA的不一样。
  “神秘”ⅣN是ⅣB的改型,属于双座夜间战斗机。由于雷达天线放大,被专门装在一个半卵形的机头罩内,因此进气口被“挤”到机头下方,外形类似于美国F—86D的设计。全机长度放长,机头下方装备2门30毫米机炮。
  用“渐改法”逐步完善性能和发展出各种用途,以满足不同的作战要求,是“神秘”飞机所走过的成功之路。
  1955年3月2日,试飞了超音速的“超神秘”战斗机,它是从神秘Ⅳ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用于取代“神秘”ⅣA。“超神秘”飞机用了更后掠(45度)和更薄的机翼,改进了进气道,并使用视界更好的凸出型半水泡座舱盖,装备阿塔101G发动机(可加力),飞行性能相应提高。外形线条更趋向曲线形。
  它的生产型是“超神秘”B2,固定武器为2门30毫米机炮,机身弹舱里可带35枚火箭弹,机翼下另可挂38枚火箭弹或2颗500千克炸弹或2枚“马特拉”空对空导弹或12枚大型空对地火箭弹,是一种火力威猛的战斗轰炸机。试飞中,曾达到M1.4的超音速,此外,世界上女飞行员首次超音速飞行纪录也是用它创造的。
  “神秘”战斗机各型产量累计为600多架,“超神秘”战斗机的产量为180架。
  “神秘”ⅣA曾出口印度,用于印巴战争,以色利空军也进口了这种飞机,在1956年的“十月战争”中用于进攻西奈半岛。1967年6月,又在“6日战争”中用炸弹和火箭弹攻击阿拉伯国家阵地,进行了一场航空闪电战。在同一次战斗中,以色列的“超神秘”B.2也有一个中队的兵力投入,用于袭击对方机场。
  幻影Ⅲ(DASSAULTBREGUETMirageⅢ)
  法国达索·布列盖公司为法国空军研制了闻名于世的单座单发无尾三角翼二倍音速的喷气战斗机幻影Ⅲ。
  “幻影”Ⅲ的原型首飞于1955年6月25日,它是从幻影Ⅰ、Ⅱ发展而来的。
  “幻影”Ⅲ型飞机采用后掠角60度的三角形机翼,取消了平尾。尖锐的机头罩内装有搜索截击雷达天线,机身采用“面积律”设计,进气口采用机身侧面形式,为半圆形带锥体。可装2门30毫米“德发”机炮,并能外挂数枚炸弹或导弹用于空战或对地攻击。
  “幻影”ⅢA 预生产型,仅10架,其双座教练型是ⅢB,撤去了雷达。
  “幻影”ⅢC 属于全天候截击机兼对地攻击机,也是ⅢA 的正式投产型,装阿塔09B型发动机一台和推力1680千克的火箭助推器一具。用西拉诺Ⅰ.bis型火控系统搜索、跟踪和瞄准空中目标,典型武器是一枚“马特拉”R511型加两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幻影”ⅢD 澳大利亚仿造的双座教练型。
  “幻影”ⅢE 远程战斗轰炸机,可带常规炸弹及空对地导弹或战术核弹。
  “幻影”ⅢO ⅢE在澳大利亚的仿制型。
  “幻影”ⅢR ⅢE的侦察型,由5台照相机替代了机头的雷达。
  “幻影”ⅢRD ⅢR加装多普勒导航仪的改型。
  “幻影”ⅢS 瑞士仿制生产的ⅢE型,但改用美国雷达和美国的“苍鹰”空对空导弹。
  “幻影”ⅢT TF—106喷气发动机的试验机。
  “幻影”ⅢV 法国垂直起落试验机,在机身中加装了只提供垂直推力的升力发动机。
  “幻影”诸改型的外形差别很小,总产量近840架,半数以上供外国空军。曾在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中大显身手,成为法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型号。
  由“幻影”Ⅲ派生发展的还有战斗轰炸机“幻影”Ⅴ型(5型),专供出口第三世界,电子设备简化,机头变细。在60、70年代中期还发展了采用上单后掠机翼正常布局(含平尾)的“幻影”F.1型战斗机,基本用于截击空战,并大量出口。上述两型产量估计超过1300架。
  米格—15(A.F.MFGOTH/M.F.[VIUKFLX O-15)
  米格—15(英文MiG—15)是世界上设计较成功,也相当闻名并广泛使用过的第一代亚音速单座单发喷气战斗机。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集团研制。原型机成功试飞于1947年6月2日,1948年3月投产,12月服役。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
  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形式,机身上方为水泡形座舱盖,内容纳弹射座椅,其机翼为后掠35度的中单翼,带4枚翼刀,翼下可挂两只副油箱或2颗炸弹。机头下方装有1门37毫米H—37机炮和2门23毫米HC—23KM型机炮,飞机不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其基本型安装一台推力2270千克的PY—45型(仿英国“尼恩”)喷气发动机。
  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M O—15J c),它改装了推力2700千克的BK—1型发动机,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米格—15比斯于1949年投产,到1950年年底,该型号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歼击机,波兰、捷克等国也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达到16500架以上!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VM O—15)。
  米格—15比斯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
  米格—15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成熟的喷气战斗机型号之一,其突出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特别是良好的加速度性能和爬升性能优于同期的西方同类飞机。
  米格—15与米格—15比斯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喷气机空战积累经验作出了贡献。
  1949年,在米格—15基础上又发展了性能更好的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米格—17(略)。
  北约组织给米格—15所起的绰号为“柴捆”(Fagot)。
  米格—21(A.F.MFGOTHM O—21)米格—21,是蜚声四海的著名战斗机,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集团于50年代初研制成功,原型机试飞于1955年,1958年开始在苏军中服役,至今,至少生产了5000架,并在几个国家中得到仿制(中国仿制型号为“歼击—7”),装备国家近40个,并计划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米格—21有如此“旺盛”之生命力,得益于它完美的原始设计和坚持不懈的改进改型。
  米格—21是一种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及带平尾的正常气动布局三角机翼设计。机身采用“面积律”蜂腰形式,机尾安装一台P—11型喷气发动机。米格—21的雷达天线安装在进气口中央的可调节锥体内,进气道前缘很薄,适应了二倍以上音速的高速飞行,气泡形座舱盖的后部带有长长的背脊,并一直延伸到垂尾。
  米格—21的改型多达20~30种,主要有:米格—21 首批投产型,仅带2门37毫米机炮,不能挂导弹。
  米格—21] 装P—11]—300发动机,带1门30毫米机炮及两枚红外制导的K—13型空对空导弹(“环礁”),是一种昼间战斗机。
  米格—21C^ 发动机推力提高,是标准的全天候战斗机,取消机炮,挂2~4枚空对空导弹。由于雷达天线放大,进气锥直径扩大40%,并采用了喷气襟翼增升装置。
  米格—21C^M 改装PC21M雷达,可发射K—13或K—5型空对空导弹,恢复安装2门机炮,口径23毫米,外形上背脊加高,内有马蹄形油箱,增加了航程。
  米格—21P 用C]XH型改装的照相侦察型。
  米格—21VTF或C]V 双座教练型。
  米格—21]_ C]型的外销型号。
  米格—21C]MA 多用途战斗机改型。
  米格—21M 印度仿制的C]MA。
  米格—21M] 多用途改型,1969年在苏军中服役。
  米格—21P] 用M]型改装的侦察型。
  米格—21CMT 1971年服役的新型号。
  米格—21J
  (比斯) 1976年以后出现的性能全面提高的多用途空战/对地攻击改型。
  米格—21VC和VM 均为不同的教练型。
  米格—21是苏军60年代主力机,最多时同时装备有2500余架,是冷战时代与美国F—104、法国幻影Ⅲ齐名的三大对抗机型之一。
  米格—21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结构简单,构造轻巧,在不断换装新型电子装置和武器系统而导致总重增加的同时,巧妙地通过扩大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使全机推力重量比和翼载荷不变,维持了应有的飞行性能。米格—21最典型的作战武器是一门机炮加2枚空对空导弹(中央机腹下另可挂一具副油箱),因此基本上属于近程截击机。
  米格—21低空性能逊于高空性能,而且航程偏小,不适于对地攻击作战。
  在60至80年代几次局部战争中,都有米格—21的身影,使用频度较高。
  中国仿制的米格—21发展了歼—7Ⅰ、歼—7Ⅱ、歼—7Ⅲ,歼教—7、歼—7A、歼—7B和歼—7M等多种改型,是中国的主战机型,具有机动性好,近战火力强,维护方便等优点。
  米格—21的世界性改良计划正在几个国家中进行,准备延寿使用至下一世纪初。
  米格—21的西方绰号是“鱼窝”。
  歼击—8〔SHENYANGF(J)—8〕歼—8(F—8)飞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从1965年投入研制的,1969年7月原型机试飞成功,1979年12月设计定型,它是歼—7的后继机。
  歼—8采用带三角机翼的常规气动布局。外形酷似歼—7,但几何尺寸几乎放大了一倍,且在机身后部装2台推力各为6000千克的“涡喷—7型”(WP—7)喷气发动机。
  歼—8原型机是昼间战斗型(白天型),在机头进气口内,有一个锥体,机身下装2门粒炮,最大飞行马赫数M为2.2,机翼下另可带2枚霹雳2型空对空导弹,未装雷达。
  歼—8Ⅰ型(F—8Ⅰ)是全天候战斗机改型。与前者的区别在于机头锥内增装了全天候雷达及其他相应的电子设备,水泡型座舱盖改由向前开启为向后开启,故增加了三角形风档。弹射座椅也换了新的型号,机腹下改用一具23毫米双联装机炮,翼下可挂霹雳—2乙(PL—2B)型空对空导弹4枚。
  1980年,沈阳飞机公司又对歼—8作重大改动设计,1984年6月试飞了外形发生很大变化的歼—8Ⅱ。
  歼—8Ⅱ在机头装有全新的雷达及全天候拦射攻击系统,由于雷达天线加大,进气口被移至机身两侧。同时,机尾腹鳍也由2枚改为可折叠式大型一枚的形式。歼—8Ⅱ突出了中低空机动作战能力和全天候截击能力,综合作战水平已与F—16等飞机相当。
  该机改装推力更大的涡喷—13型发动机2台,总重也略有增加。机翼及机身下的七个外挂点可挂2.5吨空对空或空对地武器(含雷达制导的导弹),90年代中期,又和俄罗斯合作,开始改装俄罗斯的雷达,并使外挂武器重量增至4.5吨,武器挂架增至7个,型号为歼—8ⅡM,主要争取出口。
  SAAB35 龙(SAABSaab35Draken)Saab35是瑞典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也是一种适合于瑞典国情,能在公路及小型机场上作短距起降的全天候单座单发喷气截击机。
  1955年10月,原型机试飞,至1973年,为本国空军共生产出589架。
  Saab35采用独特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而且三角机翼拥有内外侧差别很大的两档后掠角。扁圆形进气口分列在左右翼根前缘,尖锐的机头罩内容纳雷达天线,大后掠的立尾装在机背较靠前的位置上。Saab35可在翼身融合体的腹部九个挂架上吊挂1~4.5吨重的炸弹、“响尾蛇”或“苍鹰”空对空导弹、Bofors火箭弹等,射击火器为1~2门30毫米的“阿登”机
  炮,发动机采用本国引进英国“埃汶”发动机专利仿制的RM—6B/C型一台。
  Saab35“龙”的主要改型有以下几种:J35A(即Saab35A)首种改型,装RM6B发动机,最大速度1.8M,可带2门炮及4枚空对空导弹,1961年开始服役,后被改成J35B与SK35C型。
  J35B(Saab35B)采用改进了的瞄准、火控设备,可配合地面防空系统工作,可挂导弹、火箭或4枚250千克炸弹。1961年服役,后改为J—35D。
  SK35C(Saab35C)A的双座教练型,取消雷达。
  J35D(Saab35D)B的改型,改装推力5800千克的RM6C 发动机,M数略大于2。机身修形,进气道放长,油量增加,军械同B型,1964年服役。
  S35E(Saab35E)D型的战术侦察改型,拥有7台照相机,1965年服役。
  J35F(Saab35F)由D型改装的截击机改型,火控雷达设备更新,右翼内装1门“阿登”M/55机炮,可挂Rb27“苍鹰”及Rb28“苍鹰”型空对空导弹各2枚,1966年服役。
  Saab35XD和XS出口型,分别为侦察攻击型和全天候截击机。
  “龙”式战斗机的大面积“双三角形”机翼无尾布局能够兼顾低速时的短距起落性能和高速时的超音速低阻性能,显示出自力更生发展军事工业的瑞典拥有一流的先进科技水准。
  Saab35龙的总产量为652架。
  SAAB37雷(SAABSaab37Viggen)Saab37“雷”式单座单发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喷气战斗机是瑞典飞机公司在60年代自行研制的。主要用途有低空超音速进袭、对地面攻击、截击(空中目标)和侦察等。其原型机试飞于1967年2月。
  Saab37被设计成一个“基础飞行平台”,可按不同用途要求进行不同的改装。
  与Saab35一样,Saab37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颇有个性”的气动布局:同样是为了满足能在公路上500米路段之内滑跑起飞与着陆,经风洞试验,后者选择了三角翼近耦鸭式布局,即“平尾”被前置在主翼前方,有利于低速稳定性和提高全机配平升力。
  粗短的机身前端是一个尖锐的雷达天线罩,其后为座舱盖,进气口居机身两侧,“鸭翼”(前翼)置于前机身进气口上方。鸭翼与主翼尺寸不同但形状相近,都是后掠60度左右的近似三角形。一台可加力的RM8A涡轮风扇发动机装在机尾,并带一套反推力装置用于降落时的减速。Saab37的武器系统包括1门30毫米奥利康远射程机炮及翼下和机身下七个外挂架携带的各种空对空、空对地导弹和火箭弹、炸弹、鱼雷、机炮吊舱等等武器。
  Saab37“雷”的主要改型有:AJ37 单座全天候攻击机,用于攻击地面目标,1971年服役。
  SK37 双座教练机,与前者同期服役。
  JA37 单座截击机(兼对地攻击),采用先进的红外与雷达火力控制设备,带1门机炮,动力装置改用推力12790千克的RM8B发动机,1978年服役,以替代龙式飞机。
  SF37 单座全天候武装侦察改型,带有电子对抗和全天候照相及红外摄影器材,可挂空对空导弹自卫,替代Saab32B C。
  SH37 单座全天候海上武装搜索侦察型,用以取代以往的J35E,设备同SF37,用于对近海目标的搜寻与攻击,也可对目标进行摄影。
  在研制中,瑞典飞机公司从英美等国引进包括发动机在内的各种先进电子及武器装备用于配备在Saab37上,使Saab37具有60、70年代世界一流战斗机的先进水平。
  其出口型为Saab37X,同JA37。
  Saab37总产量为330多架。
  狂风(PANAVIAAIRCRAFTGMBH Tornado)
  “狂风”是英国、德国、意大利三国从60年代末期开始联合设计研制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当初的联合研制单位是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狂风早期代号是“帕那维亚”2000型,原型机试飞于1973年12月。
  按三国共同出资,共担风险,互惠共用的原则,规定该机应能执行近距空中支援、遮断攻击、夺取空中优势、截击、海上攻击(陆基)和侦察六项任务。
  经反复酝酿研究,确定狂风飞机采用可变后掠角的活动式中单翼、串列双座乘员组、2台涡轮风扇发动机,机身两侧二元进气口、全动式可差动平尾和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即非传统的机械传动操纵方式)。飞机有一个相对粗短矩形横截面的机身,机头为雷达天线锥形罩。在串列气泡形座舱盖后下方两侧,有二个方形进气口,再加上大面积的垂尾和平尾构成该机特征。可变后掠翼的后掠角变动范围从25°至65°。该机固定武器为2门27毫米机炮,可视用途之不同吊挂4枚“天光”型中程空对空导弹及2枚“响尾蛇”型近程空对空导弹;或多种空对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子母弹、电子战及侦察吊舱、反雷达导弹等军械。
  主要改型有:
  “狂风”IDS,对地攻击机,供三国海军、空军使用,皇家空军型另称为“狂风”GR.Mk、Ⅰ。
  “狂风”ADV,防空战斗机,英国、阿曼、沙特等国使用,有“狂风”F.Mk、Ⅱ、Ⅲ两种。
  “狂风”ECR,电子战和侦察型,德、意两国空军使用。
  “狂风”GR.Mk.Ⅰ在海湾战争中攻击过伊拉克的机场与纵深目标。
  “狂风”总产量近千架。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