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五章 攀登新高峰 现代著名战斗机


  战斗机发展到现代,也就是人们常提及的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
  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其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距起降能力,正是未来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有趣的是,若将来再生战事,敌对双方都派出具备上述特点的第四代战斗机披挂上阵,空战会又将是什么局面呢,最后是否还靠战斗机飞行员的面对面交手,以航炮解决问题?
  冷战已结束,现代战斗机中的许多著名型号却是冷战年代的产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现代战斗机为多国部队取得了制空权……
  F—14雄猫(GRUMMANF—14Tomcat)F—14“雄猫”是美国格鲁曼公司根据海军舰队防空与护航要求专门在70年代研制成功的双座双发变掠翼超音速舰载喷气战斗机。
  1969年中标的F—14方案到1970年12月终于试飞了原型机,第二年,开始舰上试验。1972年10月服役,已生产640多架,曾出口伊朗。
  F—14是一种极为先进也相当昂贵的重型战斗机,采用双发双垂尾变后掠(20~68度)上单翼气动布局,材料广泛采用了钛合金和硼复合材料。发动机为F100—GE—4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2700千克(加力值)。半硬壳结构的机身呈扁平截面形,飞行中可产生附加升力,机头前为尖锐的雷达天线罩,串列式双座座舱的后座是电子雷达军官席。进气口为机身两侧带多激波可调斜板的二元外压式斜方戽形式。飞机装有可截获120~315千米处空中目标,同时监视24个目标及同时攻击6个目标的AN/AWG—15火控系统及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机头左下方带一门20毫米6管“火神”(M—61AI)机炮,机身与机翼下可挂4~8枚“响尾蛇”、“麻雀”Ⅲ、“不死鸟”等型号的空对空导弹。作为攻击机使用时,也可挂225千克炸弹14枚或其他军械。挂弹量六吨多。
  F—14改型有:F—14A 早期装两台TF30型发动机的改型,内有80架提供伊朗空军使用。
  F—14+
  改用F110—GF—400发动机,推力增加,性能大幅度提高,油耗降低。
  F—14B 改自A型,改用F401—PW—100发动机,后因故未投入生产。
  F—14C 从B型改来,拟采用更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全天候空对地武器投放能力,但随B型一起中途下马。
  F—14D 电子设备的60%得到改进,加强了电子战能力及多种方式的探测功能。并可携带AIM—120型中距空对空导弹,以打击远处目标。
  RF—14A 利用外挂侦察设备吊舱改装成的侦察机,当不挂这类吊舱时,自动转变为F—14A战斗机。
  F—14在中东和海湾战争中均有建树,作战效能很高,至今仍是美国海军现役舰载战斗机中最高级的机型。
  F—15鹰(McDONNELL·DOUGLASF—15Eagle)
  F—15是美国空军当前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可用于夺取战区制空权,也可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
  1965年,作为F—4的后继型号,麦道公司的设计得到批准,它就是F—15单座双发超音速重型喷气战斗机。按要求,它应能作高空高机动飞行和洲际转场飞行;能单人操纵投放各种武器;可近距格斗,野战自助能力强。具有雷达下视能力,M数为2.5。1972年7月,原型机试飞。1974年11月开始服役,至今已生产一千多架。日本还进行了仿造,其他采购国还包括沙特和以色列,都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
  F—15在设计中通过低翼载和大推重比来达到跨音速条件下的高机动空战能力。因此采用了结构重量较轻的固定式切角三角形上单翼正常气动布局。机身两侧的斜戽式进气口外侧还装有边条翼。飞机靠主翼的锥形扭转而不是前后缘复杂的空战襟翼来提高机动性能。与F—14一样,本型号也在机尾装2台喷气发动机,各自背部都装一片垂尾。尖锐的机头罩内是雷达装置。凸出的座舱盖具有360°视界。F—15带一门M61机炮,在机身与翼下可挂8枚“响尾蛇”和“麻雀”Ⅲ空对空导弹或各种炸弹甚至空对地导弹。
  F—15的改型有:F—15A 第一种战斗机改型。
  F—15B A型的双座教练机改型,曾称作TF—15A。
  F—15C 改进了的单座战斗机,除机内增加燃油907千克之外,主要改进之处是在两侧进气道外侧各挂装一个紧紧贴靠的保形油箱,而且并不增加阻力,该保形形油箱内还可带电子战,侦察及各种探测设备。
  F—15D C型的双座教练型。
  F—15E 有称“双重任务”战斗机,在保持原有空战功能条件下强调了以对地攻击为主的用途,因此是一种战斗轰炸机。因为设备复杂,采用F—14那样的串列双座制。它换装了高分辨率APG—70火控雷达及前视红外/激光跟踪器,导航精度和地形跟踪(贴地飞行)功能大大提高。可外挂各种对空对地攻击武器,比F—15D多12个外挂点(也采用保形油箱)。
  F—15是目前美国空军主力战斗机和最先进机种(未服役的F—22除外)。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联合国部队共击落39架伊拉克飞机中的90%是F—15C完成的。
  F—16战隼(GDF—16FightingFalcon)F—16作为与F—15作“高低档搭配配备”的机种,由通用动力公司研制于70年代初。是一种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设备复杂程度和价格都比F—15低一些。原型机1974年2月首飞,1978年底服役至今。并出口比利时、丹麦等十几个国家,计划生产到本世纪末,产量超过4000架。
  F—16采用带边条翼的小展弦比梯形中单翼,机翼与机身用了翼身融合体设计,可减阻并增加刚度,同时净增机身容积9%,减重1/4吨。F—16有一个视界极佳的无框架气泡座舱盖,机头是可容纳雷达天线的锥形罩。机尾装一台F1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片垂尾根部有开裂式减速板,机尾下方有二片鳍翼。F—16的左侧边条翼内装一门M61A1机炮,翼下可挂近5吨重的各种对空、对地作战武器,外挂点多达7处。
  F—16采用相当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及“放宽静稳定度”技术,可减重并大大改善操纵性和机动特性。短时过载允许达到9个G。
  F—16改型有:F—16A 第一种制空用战斗改型,也可兼作近距对地支援。
  F—16B 双座战斗/教练型,燃油少带17%。
  F—16C 轻型单座战斗机,1984年交付使用,主要是用APG—68雷达换下了APG—66型,局部结构强化,以适应大机动飞行。
  F—16D C的双座战斗/教练改型。
  F—16N 海军订购的假想敌机,部分设备改动。
  F—16R 双座的侦察型,全天候作战,可实时传送摄像图像。
  F—16XL 下一代超音速巡航战斗机的验证机,未进一步发展,机翼用双三角形,无平尾。
  F—16/J79 中等技术出口型,改用J79发动机,但无订货。
  F—16ADF 用现成的F—16A改装的防空战斗机,可挂AIM—120中距空对空导弹。
  F—16“灵敏隼”翼面积加大1/4,改装F100或F110发动机的“改善性能型”,目的仍是进一步提高机动飞行性能,电子设备也有更新。
  F—16C/D参加过“海湾战争”,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中国的台湾当局将引进F—16A/B。
  F—22(LOCKHEEDF—22)F—22,是美国空军委托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动力公司合作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也是专家们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战斗机”,它将成为下世纪初叶的主战机种。主要用途是夺取战区制空权,因而也是F—15的后继型号。
  该计划原称ATF,始于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将以下五个特点集中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探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使用军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满足于以往老型号的短时间超音速冲刺)、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足够远的航程。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是毫无疑问的。
  经与F—23的竞争试飞,F—22中标,F—22的原型机试飞于1990年9月,如果顺利的话,F—22可望于2001年服役,成为21世纪世界最好的战斗机,目前获得订货224架。
  F—22采用正常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边条翼下方,与喷口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设计,主翼和平尾采用一致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全部投放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对F—22的试验改良是十分细致和周到的,因为美国空军说“F—22并非今日所需,而是为了对付明天的威胁。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在研制,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预料的明天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美国空军明天的空中优势。因此F—22必须组合有最好的隐身、超音速巡航。一体化航空电子、敏捷性以及作为制空权所需的对空、对地致命的打击和支援性。”
  F—22的战斗损耗率在十年后仅为F—15的二十分之一,维护人员将减半,一个中队20年中的维持成本将比F—15少5亿美元。
  据称,F—22可选挂“响尾蛇”和AIM—120等先进的空对空导弹、450千克联合直接攻击炸弹。固定武器30年一成不变——仍是1门6管M61A2“火神”机炮。每次飞行,可在每个内部弹舱中挂1~2枚AIM—120或1~2枚“响尾蛇”导弹。如不考虑隐身问题,另可在翼下增设4个挂架,每个挂架可挂弹2300千克,它像征着一只6000加仑油箱或2枚导弹。
  F—22可以在下个世纪进行“超视距作战”,美国空军对此充满信心并已接近成功。它甚至认为如果F—22早问世十年,那么海湾战争可能打不起来。
  F—117(LOCKHEEDF—117)
  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仅仅发生在不久之前,设计却始于70年代末。1981年6月,原型机在绝对保证秘密的情况下试飞成功,后来十年间,一直利用夜间,在人口稀少的区域进行试验与训练。
  F—117是1983年10月服役的,首批订购59架。
  为达到“隐身”目的,著名的臭鼬鼠工厂在设计中将它绘制成一种外形独特,与常人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外形,机翼与蝶形尾翼全采用菱形剖面,机身及其他各部分外表均由一块块的平面构成,它们组成的折面与铅垂线的夹角大于30度,能把敌方雷达波上下偏转出去。使雷达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几个窄波束,这就使窄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噪声难以区分,使敌方不能得到足够的连续回波信号,从而难以确定是一个实体目标还是一个瞬变噪声。此外,进气口和机身顶部边缘以及主翼前缘互相平行,尾喷口边缘又与主翼后缘平行,而机身边缘又与发动机短舱边缘平行,如此可尽量避免波束直接向前反射,这便是达到隐身的诀窍。
  1989年12月,F—117A首次在入侵巴拿马战斗中投入使用;1991年初,又有44架投入海湾战争,使用效果很好。巴格达市内95%的目标均由F—117在夜间进行攻击,自己无一损耗。
  F—117的腹内弹舱里可携带2枚905千克重的BLU—109激光制导“灵巧”炸弹或其他战术攻击武器。
  目前只知道有F—117A一种生产型。但据说又在发展F—117N舰载战斗攻击机改型,机翼作了相应修改,以适应舰上起落。
  幻影2000(DASSAULTMirage2000)“幻影”2000是法国达索公司从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用于本世纪末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战斗机。主要用途是截击和制空,和其他战斗机一样,当然在需要时也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该机是法国空军“幻影”Ⅲ和“幻影”F·1的后继机种。原型机试飞于1978年3月,1983年开始服役。
  “幻影”2000采用和“幻影”Ⅲ相同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但应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和复合材料等多项先进技术,并安装有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及更先进的电子设备,使作战水平大幅提高,“幻影”2000成为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一员。
  “幻影”2000飞机采用前缘58度后掠的大型三角形下单翼和大后掠角大面积的垂尾,两侧进气口呈半圆形并带中心半锥体。在进气口后的机身上,另装有一片小翼,可对主翼产生有利干扰涡。视界良好的水泡形座舱盖前有一个空中加油用的受油管。
  “幻影”2000的改型有:
  “幻影”2000C 基本型,单座制空型战斗机,1983年交付部队。
  “幻影”2000B 双座截击兼教练型。
  “幻影”2000E 单座多用途改型。
  “幻影”2000D 双座多用途兼教练改型。
  “幻影”2000N 双座对地攻击机,由于结构加强,能以高亚音速的高速度沿超低空60米高度强行突防渗透进行袭击或实施核打击,是一种能深入敌后作“外科手术式”奇袭的机种,1987年2月服役开始。
  “幻影”2000飞机装备M53型20000英磅级推力的发动机,全机燃油容量高达8000多公升,电传操纵系统为四余度配置,雷达为RDI脉冲多普勒型,凡单座型均带有30毫米“德发”554型机炮2门,双座型则无。空战时,可外挂4枚R550或超级530D型空对空导弹,后者攻击高度涵盖了从90米至25000米之间的各层空间。机腹外挂点多达9个,总载弹量多达13890英磅(6300千克),空战机动性能不亚于F—16。中程以上的攻击能力则优于F—16。“幻影”2000成为“幻影”Ⅲ和阵风飞机之间的过渡机种。
  “幻影”2000外销6个国家,总产量估计已有400~500架。中国台湾当局不久也将使用幻影2000—5型。
  阵风(DASSULTRafale)
  “阵风”飞机是极富创造性生命力的法国达索公司的又一力作,其研制始于80年代,原型机于1986年7月试飞,属于空、海军共用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目前刚刚服役。
  “阵风”战斗机仍沿袭了公司内传统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但由下单翼改为中单翼,翼前缘有两段不同的后掠角。特别要提到的是,“阵风”还带有一对近耦安装的后掠式前翼,它能弥补纯粹无尾三角翼布局中的一些不足。该机在设计中采用了翼身融合体,进气口放在前机身两侧前翼之下,有利于大迎角飞行。两台M88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安装在机尾,整个机体外表设计已超脱了原来“幻影”飞机的传统局限,达到更完美的境地。
  “阵风”已有改型为:
  “阵风”A 实验原型机,暂装两台美式F404式发动机,M数达到2.0,尺寸比投产型略大。
  “阵风”D 空军型,“阵风”M是海军舰载型,后者加强了起落架,以适应弹射牵引或滑跃起飞,因各部分增加了强度,故增重760千克。空军型还包括少量双座教练型。
  “阵风”D1996年服役,“阵风”M计划1998年服役。阵风的生产准备持续到2010年,力争交付1000架以上。
  “阵风”有1门GiatM791B型航炮,可在机身、翼下和翼尖共14个挂架上携带6~8吨弹药,内包括8枚“马特拉米卡”空对空导弹或16颗227千克的炸弹,火力较强。
  米格—29(A.F.MFGOTHM O—29)
  作为前苏联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典型力作,作为世界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米格—29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集团从70年代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试飞于1977年。1978年被美国间谍卫星发现于某试飞机场,其超脱的外形引起西方震惊,遂起了个代号叫“拉明L”,后北约又叫它“支点”。
  由总设计师M.R.瓦琼巴格设计的米格—29已完全采用最时髦的气动布局,它几乎是第三代战斗机中最多采纳的设计风格。由于米格—29也是一架高机动制空战斗机,所以它的设计思想更接近F—15和F—16。当局要求这种飞机突出中、低空格斗能力和机载雷达的下视能力及空对空导弹的下射能力,所以采取了低翼载和推重比>1的方案。此外,该机也安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和最新的AA—10、AA—11等中距雷达诱导和近距格斗型空对空导弹。米格—29采用一个机头向下倾斜的弓背形机身,高高凸起的座舱盖具有360°视角。一对后掠42度的梯形机翼装在机腹,但翼根下方两个相距不远的斜戽形进气口更居机腹之下部,并带有适应野战使用的防外来物吸入装置。米格—29在其并列安装的2台发动机的外侧,矗立着两片微微外倾的梯形后掠垂尾,机尾外侧安装全动式平尾。一门6管机炮装在左部边条的上面,翼下共有6个以上的挂架。
  米格—29的改型有:
  米格—29A 早期生产型,可外挂2吨武器,带一门机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目标探测与瞄准系统:雷达、红外线及头盔瞄准具三套目标探索传感装置,但作战半径不足一直令用户感到遗憾。
  米格—29UR A型的双座教练机,用雷达测距仪换下昂贵的雷达,但保留30毫米口径Gsh—301机炮和外部武器挂架。
  米格—29S 座舱盖之后的背脊曲线变陡,容积扩大,增加了少许燃油和电子设备,1980年12月试飞,产量不多,但仍解决不了航程偏短的问题。
  米格—29K 舰载战斗机的试验型号,只造过2架。起落架加强,机翼折叠后翼展缩至7.8米,翼尖加一个电子小舱。
  座席抬高,有利于着舰时对外观察。原进气道复杂的防外来物吸入装置拆除,用来增加燃油储量,机内油箱扩大,储油可达2吨,燃油系数从0.23增至0.27,大大改善了作战半径,并加装空中加油装置与红外线探测头,操纵系统用电传操纵形式。
  发动机改进了加速性和推力,翼展稍有放大并采用双开缝大面积襟翼,机翼位置及尾翼形状也有变化,可用迎角加大,这些都为“飞机上舰”提供了帮助。1989年11月,从“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舰首12°斜甲板上作了跃升起飞及利用着舰钩作了绊索阻尼着舰,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苏—27K飞机,未获采用。该机又称米格—29KVP,计划用9个挂架携带反舰及反雷达导弹。
  米格—29M 最新改型,1986年4月首飞。除了总体布局不变,全机细节几乎作了一次重新设计,目的是“设备现代化,提高对地攻击能力。”该改型采用4余度电传操纵,装甲虫型N—019火控雷达,用2个多功能信息显示屏替代了米格飞机传统的仪表群。取消进气道防异物装置及辅助进气口,净增燃油1030公升,机内机外总携油量高达6250公升,使航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机外可挂4.5吨重的武器,机尾改用双着陆阻力伞。迎角允许达到30度,飞行机动性超过S型,平尾扩大面积20%。俄刊称该改型对空作战效能及对地作战效能分别是S型的1.5倍和3.4倍,使米格—29从一开始纯粹的前线歼击机变为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米格—29SE、SD 均为S型的出口型,可选装西方设备,改用N—019ME雷达和RD33/33K发动机,可挂R—77(AA—12)等最新的空对空导弹。
  西方人士在试飞了留在德国的米格—29后肯定了该机有“极佳”的空战机动性能,缺点是航程(或作战半径)及不上西方飞机,在中、高空常见的M0.8~M0.95高亚音速格斗中飞机强度稍嫌不足。
  米格—29的改进改型仍在进行中。在前苏联至少已有500~600架进入现役,还向印度、叙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出口。
  苏—27 (C.O.CV/DbFcS—27)当1989年6月,一架苏—27型喷气战斗机在巴黎国际航展上当着数万人的面作出令人吃惊的“普加切夫眼镜蛇”高度机动飞行特技动作时,人们不能不对这种飞机的优异性能刮目相看。新闻媒介传出中国将分批购置这种超级战斗机以增强防空能力后,苏—27再次引起包括国人在内的各国有关人士的注目。
  苏—27由以前分管研制攻击机和截击战斗机而著称的前苏联苏霍依设计集团研制与生产。苏—27的问世,不仅结束了米格机在前苏联战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局面,而且使该系列飞机成为居世界前列的尖端兵器。
  与米格—29一样,苏—27展现了完美的气动力设计水平,它采用高推重比、低翼载的设计原则,重视武器的下射能力,可以携带当今最好的导弹武器。与米格—29比,苏—27更大,飞得也更远,最大速度达M2.35,与预警飞机配合后能有效地对低空目标进行远距离拦截或超视距空战,并兼具对地攻击能力。
  苏—27有一个更加高矗的大型水泡形座舱盖及向下倾斜的机头雷达罩,在长长的尾锥体两侧是并列的2台AE—31]涡扇发动机,二片垂尾笔直地装在发动机外侧,腹下左右独立的斜戽形进气口稍稍互为倾斜,后掠40度的梯形中单翼拥有10多个挂架,可携带10枚AA—9、AA—10、AA—8及AA—11型空对空导弹或各种炸弹及火箭发射巢。电子设备方面装备有边跟踪边扫描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达240千米!跟踪距离185千米)和红外搜索/跟踪器及激光测距仪。飞行员头带头盔目标识别仪,作战自动化程度很高,如此先进复杂的航空电子技术改变了昔日西方的看法,令他们“深感意外”。苏—27的固定武器和其他第三代飞机一样,只是1门30毫米机炮,备弹149发。
  苏—27采用静不稳定气动布局和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苏—27的开发始于70年代,原型机试飞于1977年5月,生产型试飞于1981年4月,1985年形成战斗力,迄今已有数百架服役,北约为它取的绰号为“侧卫”。
  苏—27的改型有:
  苏—27A 基本原型机,与大批生产型比较,翼尖呈弧形,前机轮向后收入机身,垂尾装在发动机正上方。
  苏—27B 生产型,翼尖改为导弹发射轨,垂尾向外侧移位,前轮向前收起。
  其双座教练战斗改型是苏—27C(苏—27UB),垂尾加高,保留空战能力。
  苏—27K 舰载战斗机改型,在机头下加装一对小小的后掠型鸭翼(前翼),呈全动作动。主翼外侧部分可向上折叠,前轮改双轮,长长的尾锥被截短,便于从斜甲板上跃升起飞。
  同时加装了着舰钩与空中加油管。但因俄罗斯航空母舰前途未卜,故苏—27K的命运也难测(它的正式定型型号是苏—33)。苏—35是1992年露面的苏—27的多用途改进型,因装有类似于苏—27那样的鸭翼,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进入生产实用状态的“三翼面控制构形”军用机。该机由于拥有尽善尽美的空气动力性能,所以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做出“眼镜蛇”特技,还完成了更令人费解的“画钩弯”高机动动作,能在敌机转弯脱离前就锁定并摧毁之。苏—35的两大改动是全面改进电子设备,甚至创造性地在尾锥中装有后视雷达,以诱导向后发射的R—73导弹!主雷达探测距离猛增到400千米,并可同时追踪15个目标,优先同时攻击其中6个。另外,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控制”装置,让推力也成为强化机动操纵的一个因素。该机装有AL—35涡轮风扇发动机,立尾加大,估计1996年可交付部队使用(曾称为苏—27M)。
  苏—30 苏—27的双座空中作战指挥机改型,可指挥引导4架苏—27拦截目标。
  苏—30M 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相当于F—15E的功能,可挂激光或电视诱导炸弹及R—73、—77、—27型空对空导弹。
  苏—34 又称苏—27IB,是并列双座(过去一些双座机均为串列式)战斗轰炸机,也是苏—24攻击机的理想后继机。
  1990年4月试飞。仍装AL—35发动机,可外挂8200千克的各种对空、对地武器,拥有误差<1米的全球定位导航仪及地形跟踪雷达,可作贴地远程侵袭。为此,机腹加了17毫米装甲板,但空战能力略有削弱。有趣的是,设计师为机组人员设置了微型厕所和厨房,这在其他战斗机上是前所未闻的。
  P—42 从苏—27派出而来的创飞行纪录飞机,已创立十几项世界纪录。
  JAS39狮鹰(SAABJAS39Gripen)JAS39“狮鹰”超音速单座单发战斗机,是SAAB公司自行研制SAAB—29、32、35和37以来,最新开发的后继型号。
  其设计始于70年代末,原型机试飞于1988年12月,目前有十多架已服役使用。从JAS字意上不难了解到,“狮鹰”是一种“截击战斗/对地攻击/侦察”的多用途飞机。它已成为本世纪末“雷”式飞机的接替者,有称“北欧守护神”。
  在研制中,大量国外尖端科技被运用到这架飞机上来,并广泛实施了零部件的转产和委托加工。
  JAS39采用典型的“鸭式布局”:一副三角形机翼装在机身中部,前方为一对近耦后掠梯形全动鸭翼,在鸭式飞机的开发方面,SAAB公司已是驾轻就熟的了。侧面进气口为方形,居鸭翼之下方。座舱盖呈水泡形,下倾的机头内装有PS—05/A雷达,带1门27毫米毛瑟机炮,翼下与机身下的8个挂架可选挂十几种对空、对地作战武器。
  与“雷”一样,“狮鹰”也可以在800米长的道路上起飞迎敌,由于RM12型发动机推力大,在不打开加力时便能迅速爬升到巡航高度,减少了对民众的噪音干扰。
  首批30架订货单早已交到SAAB公司手中,计划在2001年还要交出第二批110架,而双座教练机改型也在设计中(B型)。
  JAS39的成功关键在于博采众长,善于采纳欧美最新技术为己用,并很好地解决了人机的对接问题。JAS39可通过全天候电传操纵在9G过载下飞行自如,且反应敏捷。SAAB公司以其数十年多来推出的一连串著名型号证明了它的坚强实力。
  EF2000(EFAEF2000)为与美国抗衡,欧洲决定自行研制一种以米格—29/苏—27为假想敌的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使用的新一代制空用(可兼对地攻击)战斗机,代号EFA(欧洲战斗机之意)。
  1988年,由德、英、意、西(班牙)四国联合建立的“欧洲战斗机公司”正式投入设计试制,原型机试飞于1992年,计划90年代后期交付,四国将采购600架左右,但有减少订货的趋势。
  EF2000是EFA近年来的具体型号,采用鸭式双发布局,外形稍近似于阵风,但进气口是全腹式的,两个并列呈矩形。EF2000的下单翼是切角三角形小展弦比式样,后掠53度,单垂尾。为了适应先进气动布局,EF2000采用4余度电传操纵,飞机当然也是静不稳定的。可抗9G过载。发动机型号为EJ200型,也由四国合作研制,雷达型号为ECR90型,探测距离为92~148千米,另带红外探头,头盔瞄准具,多功能彩色显示屏等电子设备。该机初步拟定安排13个外挂点,固定武器是一门27毫米机炮。原型机从AD1至AD7共7架,分别用于试飞各系统,计划在F—22服役之前成军。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