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章 威慑之剑 冷战年代和现代著名轰炸机


  冷战年代,轰炸机的研制开发深深地打上了冷战的烙印,它成为军备竞赛的重要内容,尽管有轰炸机与导弹之争。在美国等超级大国,战略轰炸机是构成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组成部分。
  现代轰炸机以战略轰炸为主,且仅有美国和前苏联两国仍在发展它。
  B—2无疑是战略轰炸机的杰作,俄罗斯的“B—2”又会是什么样呢?
  B—36(GENERAL DYNAMICS B—36)
  B—36是东西方冷战年代早期最典型的一种巨型战略轰炸机,它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并少量生产。当初的设计宗旨源于:“搞出一种比B—29更大、飞得更远的轰炸机。”不用
  说,它的作战对象是前苏联的广大腹地。估计设计开始于1941年,1946年8月8日,即大战结束后仅一年,原型机XB—36作了处女飞行。
  B—36巨型轰炸机是一种全金属构造的6发动机常规布局活塞飞机(有的改型另装4台喷气发动机,成为混合动力10发动机飞机)。B—36有一个细长的圆柱形机身,上单翼平直机翼,前缘后掠15度07分,展弦比很大,翼内设油箱,蒙皮加厚,翼后缘有电动襟翼。机头有大型半球型轰炸瞄准用的前舱和空勤人员集中式驾驶舱,下方有雷达天线罩。机身中段内部为长长的炸弹舱,内又分隔成四段,容积348立方米,当航程16000千米时,仍可挂装炸弹4500千克,最大挂弹量为38140千克,创当时记录。在B—36机身前后、上下、左右设6个炮塔,各装20毫米机炮2门,自卫火力凶猛。机翼的后缘下表面装6台空冷R4360型活塞发动机,螺旋桨直径5.79米,反装在发动机短舱尾部,形成“推进”驱动方式。有些改型则在外翼下于每侧一个吊舱中吊挂合装2台J47型喷气发动机,以增加推力。全机总携油量可达79380升,润滑油4542升。全机共载16名飞行人员,有5人是供替换的“候补人员”。各处座舱均增压、供氧、有空调,为高空长时间远航创造一个较舒适的环境。
  B—36改型情况如下:
  XB—36 原型机。
  YB—36 生产原型机,驾驶室舱盖呈半球状突出于机头背部,视界大为改善,机头还加了炮塔。
  B—36A 第一种投产型,主要供训练用,共22架,后全部改为RB—36E侦察机。该改型机装6台R4360发动机,总功率累计达18000马力。主起落架改成四轮小车型,改进了地面滑跑载荷分布。
  B—36B 第二改型,1948年7月问世,装R4360—41型发动机,单台功率3500马力,可喷水加力。加装了雷达等电子器材,1951年服役,后有130架由康维尔公司改成RB—36D 标准侦察型。
  YB—36C 由B型改来,发动机换用4300马力的R4360—51发动机,目的在于改进飞行性能,未批产。
  B—36D 第三改型,除装R4360—41发动机外,另加装4台J47喷气发动机,提高了目标区的飞行速度(达696千米/小时),炸弹舱门改用新型的快开式,不再用原来的滑轨式。
  RB—36D 由D改成的远程战略侦察型,自卫火炮不减,在前弹舱内装14台照相机,1949年12月18日试飞。
  RB—36E 从A改成的远程战略侦察型,发动机装6台R4360—41。
  B—36F 第四(轰炸)改型,动力装置为6台3800马力的R4360—53发动机及4台J47喷气发动机。
  RB—36F 用F型改成的侦察型。
  B—36H 第五改型,装6台R4630—53发动机和4台J47,共生产154架。
  NB—36H 原子反应堆试验机,由H型改装了一架,是原子能动力源飞机的试验型号,反应堆重15900千克,1955年9月开始升空试验。
  RB—36H 由H型改成的侦察型。
  B—36J 第六改型,动力装置同H型,起落架补强,最大总重达到181600千克。
  GRB—36J 专用来空中吊载RF—84F战术侦察机的母机,可在空中释放子机(RF—84F)前往目标上空侦察照相(从而延长了RF—84F的航程)并在空中回收它。这种RF—84F 也可带核弹,进行核攻击,攻击完毕由B—36“抓回舱内”返回基地。
  B—36总产量380架。
  B—36服役到1958年5月,从未参加实战,但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
  B—47 同温层喷气(BOEING B—47 StraB tojet)
  B—47是美国空军50年代主力战略轰炸机。波音公司设计始于1943年,1945年获得纳粹德国关于后掠翼的研究成果后,采用了后掠机翼方案,1946年完成总体设计,6月开始获准试制原型机,首架试飞于1947年12月17日。
  B—47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机身采用细长流线形,且机头粗,机尾细。后掠35度的下反上单翼下挂有四个发动机短舱,外侧短舱内装1台,内侧短舱内装2台,全机共装6台J47喷气发动机。在内外侧发动机短舱之间,还可吊挂巨大的流线形副油箱。机头设投弹手席,脚下设有轰炸雷达天线舱,故无向下观察的机头透明窗。机头上方是战斗机式的长型水泡形座舱盖,内部串置安排飞行人员的两个弹射椅。座舱全为密闭增压型。机身中段上半部为油箱,下半部为炸弹舱,机翼下另可挂炸弹或空对地导弹。机尾有雷达遥控炮塔,装20毫米机炮2门。轰炸依靠AN/APG—32搜索雷达、A—5或MD—4火控系统及计算机控制操作,并有2部照相机用来检查轰炸效果,可收放起落架采用自行车式,机尾另设着陆阻尼伞,该机还可作空中加油。
  B—47的改型主要有:
  XB—47 原型机,暂装J35—GE—7发动机,1947年12月17日试飞。
  B—47A 改装6台推力2340千克的J47—GE—11发动机,另带18个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用于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共生产10架。
  B—47B 第二改型,改装推力2610千克的J47—GE—23发动机,1951年后共生产398架。
  KB—47B 空中加油母机,采用探针式喇叭口软管加油系统。
  RB—47B 战略侦察型,带8台照相机。
  YB—47C 试装4台艾利逊公司J71发动机的试验型号。
  XB—47D 用B—47B改装,内侧发动机改用10000当量马力的YT49W—1涡轮螺旋桨喷气发动机,1955年8月试飞,仅2架。
  B—47E 用B型改良的又一改型,装6台J47—GE—25A发动机和33个可投弃的火箭助推器,机尾装遥控20毫米炮2门。总重从A型的72吨增至E型的103.5吨,共制造676架。
  RB—47E 用E型改的战略侦察机,用于昼间或夜间全天候远程照相侦察,机头放长,有气密的可加温的照相机舱,装11台照相机,乘员3人,共有260架。
  RB—47H 带照相机和电子侦察器材的侦察型,有3架又改为EB—47H电子战改型。
  RB—47K 是照相侦察和气象探测飞机。
  B—47总产量2300架,未参加过实战,60年代退役。
  B—47是最先采用“翼吊喷气发动机”和“自行车式起落架”
  B—52 同温层堡垒(BOEING B—52 Stratofortress)
  进入生产与实用的大型军用机,也是现代高速战略喷气轰炸机的第一种典范杰作。
  B—52是美国空军继B—47和B—58之后,又一种大量生产的高亚音速8喷气发动机重型战略轰炸机。1946年1月,波音公司开始为军方设计全新的战略轰炸机,经过6年努力,原型机YB—52于1952年4月15日试飞。1955年6月29日,B—52B最先装备战略空军部队,1961年5月9日,最后一种改型B—52H也开始装备部队,1962年6月生产中止,B—52各改型总产量为743架,别名“同温层堡垒”。目前,只有后期的B—52G、—52H型仍在服役,但在近二十年内,获得很多改进,使之能运用到本世纪末。
  B—52长时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主要空中战略威慑力量而存在着,是从冷战年代到现代多次中、大型局部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打击力量,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大型轰炸机。
  B—52有一副与B—47采取同样后掠角(35度)的悬臂大展弦比上单翼,翼下吊挂4个发动机短舱,每个短舱内并列安装J57型喷气或TF3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2台。机翼平面形呈梯形,蒙皮是变厚度的,挠性很大,翼尖上下移动可达9.76米。大升阻比机翼有利于远程飞行。全金属半硬壳机身长47米,圆角矩形断面。机头驾驶舱内坐有驾驶员、射击员、领航员和轰炸员,分上下两层分布,前期型号的射击员坐在机身尾部炮塔内,全机唯此一处自卫武器,装4挺12.7毫米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或1门20毫米M61型六管旋转机炮,另配备完备的电子干扰与电子警戒设备,用于消极自卫。机头装有雷达轰炸导航电子系统,机身中段上半部是油箱,下半部是长9米的炸弹舱,可挂225或340千克炸弹27~84枚,也可挂百万至千万吨当量级的核炸弹。在翼下,可外挂“大猎犬”空对地导弹或AGM—69短程进攻(对地)导弹或ADM—20鹌鹑诱饵导弹或“战斧”空对地巡航导弹。B—52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飞机可外挂11365公升副油箱2只,也可进行空中加油作业,具有全天候洲际轰炸能力。
  B—52主要改型有:XB—52与YB—52原型机各一架。
  B—52A 前期试生产型,仅3架。
  NB—52A 1架,是X—15研究机的空中投放母机。
  B—52B 第二改型,是第一种大批生产型,乘员增至8人,前17架改为RB—52B侦察机,装J57—P—19W发动机,机尾4枪型炮塔,全重190.5吨。
  B—52C 副油箱扩大,6人机组,改用J57—P—29W发动机。
  B—52D 弹舱中可挂侦察器材吊舱,兼作侦察用,共170架。
  B—52E D型的电子设备强化型,改装新的轰炸导航系统和雷达。
  B—52F 改装J57—P—43W发动机,主翼构造改良。
  B—52G B—52的“再设计型”,重量减轻,航程延长,可挂2枚空对地新型导弹,机翼与垂尾基本上是新设计的,垂尾之展弦比降低。主翼油容量扩大,使副油箱适当缩小,并改为固定悬挂形式。尾炮改为遥控,炮塔射击员移至机头座舱。共生产193架,1959年2月服役,只能携带非核炸弹。
  B—52H G的改良型,全面换装TF33—P—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720千克,航程净增10—15%,1962年1月创立了用22小时10分不着陆飞行2万千米的世界记录。尾部改用M61六管“火神”炮,电子干扰措施大幅度增强,1961年3月服役,共102架。
  1965年后,又对飞机结构进行加强,用来延长使用寿命并解决低空飞行时强度不足的问题。1970年后,有200架D、E、F型统统改装成G、H型。80年代,又对G、H型进行现代化改造,导航与攻击精度提高,生存力得到加强,寿命延长至12000飞行小时,可挂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和矩距攻击导弹。
  在越南战争中,B—52是大面积轰炸的主要工具,曾对越南南北方目标以及老挝、柬埔寨等地区目标进行过126615架次轰炸(1965年8月至1973年1月15日),大规模轰炸先后经历过代号为“滚雷”、“后卫Ⅰ”、“后卫Ⅱ”三大战役,轰炸目标集中在北方的铁路系统和“胡志明小道”运输线。其中,飞抵目标区的有125479架次,占总出击架次的99.1%,投弹成功的有124532架次,占总出击架次的98.36%。在作战中,55%用于空袭南越目标,27%攻击老挝,12%攻击柬埔寨,6%空袭北越。可见,越战中B—52主要还是用于轰炸南越游击队目标,支援美、南越的地面部队作战。而战略轰炸(对北方)只是很次要的任务,这也是B—52从设计时就注意到既可用于战略空袭,又可对局部地区作常规精确投弹的作战功能的良好体现。当时驻越美军司令曾说过:“我们的火力主体,乃是B—52投下的吨位惊人的炸弹。”在整个越战中,B—52出动量占各种作战飞机总量的十分之一弱,但却投下近二分之一的炸弹总量(三百多万吨)。在战争全期,有17架B—52被北方地空导弹或战斗机击落,另有12架非战斗损失。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又有50架B—52G投入对伊拉克前线部队实施“地毯”式轰炸,大大削弱了伊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B—1 (ROCKWELL-INTERNATIONAL B—1)
  B—1是美国洛克韦尔国际公司研制于70年代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M为1.25)战略轰炸机,它的设计源于60年代后期美国“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AMSA)”。1969年开始正式开发,原型机试飞于1974年12月23日。1986年6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
  由于采购洲际导弹好还是继续采购轰炸机好的问题在美国长期争论不休,故使B—1的研制周期长达20年。
  B—1的用途应包括战略突防轰炸、海上常规巡逻轰炸及空中远距投射巡航导弹。
  B—1的气动布局十分先进,它采用“翼身融合体”构造,使大边条后掠低单翼与细长的机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与制造,无以往飞机那样明显的分界线,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和雷达反射面积,增加升力及内部容积,可多装燃油增程。B—1还安装了可变后掠机翼,外翼段可在15度到67.5度之间变化,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飞行,有利于改善各高度飞行性能及起落性能,并可增加航程。4台F101—GE—10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两个短舱装在中央固定翼的下方,机身中段前后有2个武器舱,各长9.53米和4.57米,可挂8枚AGM—86巡航导弹或24枚AGM—69短距攻击导弹或12颗至24颗小核弹或总重34吨的常规炸弹数10枚。另外,机上拥有ALQ—164多模态攻击雷达,飞机可作地形跟踪低空突防飞行。一个6座座舱设在机头,无自卫枪炮。
  B—1有2种改型:B—1A 原型机,共生产4架,最高马赫数2.2。
  B—1B 生产型,结构加强,总重比A型增加37吨,发动机、翼套与起落架均作改进。别名“枪手”。
  B—1是一种很先进的机种,研制费用高达265亿美元(1981l年币值),1988年初交付完毕。B—1是目前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最佳型号之一(另一种是B—2)。B—1并未参加过大规模实战。
  B—2(NORTHROP B—2)
  B—2是当前美国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又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投入实用的“隐身”轰炸机。
  B—2由诺斯罗普公司研制,1978年开始进入秘密设计阶段,1989年7月原型机在保密状态下试飞。由于单机价格正朝天文数字发展(1989年已达2.74亿美元,如包括开发成本,每架售价为5.3亿美元),故采购计划被一再被削减,目前仅有极少数量交付使用。
  B—2采用“无尾飞翼”布局,主机翼前缘呈直线形,后掠33度,后缘为双W平面形,装有6个升降副翼和2个阻流方向舵,用于进行特别的飞行操纵。B—2又是翼身融合体的飞机,4台F118—GE—100无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左右两个舱室并列安装,进出气口均作了考究的隐身处理(如S型进气道和V形喷管),使飞机达到“隐身飞行”要求,大大提高了生存性和作战的隐蔽性。由于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及种种吸收雷达波的构造与涂层,使形体庞大的B—2在飞行中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一只小鸟那样大。由于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B—2只需2人驾驶。
  B—2只有B—2A一种改型在生产使用,订货200架。
  B—2机身内部2个并列布置的弹舱内旋转发射架上可携带16枚短距攻击导弹或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或常规炸弹或核弹,最大挂弹量22680千克,可空中加油。
  堪培拉 (BAC Canberra)
  “堪培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第一种双发轻型多用途高亚音速喷气轰炸机,设计始于1945年,原型机试飞于1949年5月13日,1951年1月开始服役。1955年8月29日,一架堪培拉飞机创造了20079米升限世界记录;1957年,又一架改型机(带火箭助推器)刷新了上述记录,达到21336米。
  “堪培拉”有一个圆形截面的圆柱流线形机身,机尾尖削,机头有一个半球状突出双座座舱盖或(后期的)象战斗机那样的略偏左置长水泡形全透明座舱盖。小展弦比梯形平直中单翼两侧装有2台“埃汶”型喷气发动机,也有在翼尖挂副油箱的。机身中段设有内部炸弹舱,翼下也可挂弹,总挂弹量4500千克。堪培拉可改装成核弹载机或侦察机。
  “堪培拉”的总产量为968架,其中782架供本国使用。
  “堪培拉”主要改型有:B.Mk.Ⅰ(B.1) 最早的试生产型,仅4架。
  B.Mk.Ⅱ(B.2) 第一种批产型,装“埃汶”RA.3发动机,装玻璃机头,便于瞄准,3人机组(驾驶、领航、轰炸)。
  RB.Mk.Ⅲ(RB.3) B.Mk.Ⅱ型的侦察机改型,加长0.35米。
  T.Mk、Ⅳ(T.4) B.MkⅡ的教练型,学员与教员并列坐在前方,领航员坐后方。
  B.Mk.Ⅴ(B.5) B.Mk.Ⅱ改装的靶机,未投产。
  B.Mk.Ⅵ(B.6) 改装“埃汶”RA.14发动机的B.Mk.Ⅱ型,载油量多,可挂副油箱,航程增加。
  B.Mk(Ⅰ)6 夜间轻轰炸机,机身下有4门炮用于扫射地面。
  PR.Mk.7 也从B.6改来,用于照相侦察。
  B.Mk.8〔B(Ⅰ)8〕 远程夜间袭击机兼高空轰炸机,机头4炮,翼下挂多种武器,改用战斗机座舱盖,但偏左,领航员在机头舱内,载油增加。
  PR.Mk.9 取代PR.7的高空照相侦察机,翼展增加1.22米,驾驶舱盖与发动机同上。
  UWK.10 无人靶机,从B.2改来。
  T.Mk.11 B.2的改进型,用于训练全天候战斗机飞行人员,机身放长,有雷达,可载学员教员各2名,部分售与瑞典,改称TP.52。
  B(Ⅰ)Mk.12 从B(I)8改进而采,改装“埃汶”109发动机,翼下可挂2个火箭发射巢或454千克炸弹。机身内有三台照相机。
  B.Mk.16 与Mk.15同,但保留Mk.6的若干电子设备。
  B.Mk.20 澳大利亚仿制的战术轰炸机,发动机同Mk.15型。
  T.Mk.21 由Mk.20与B.2改成的教练机,共7架。
  PR.Mk.57 为印度生产的PR.7夜间侦察机,共10架。
  B(Ⅰ)Mk.58 从B(Ⅰ)8改进而来的印度用夜间轰炸兼高空轰炸型,60年代交付,共71架。
  50年代初,美国引进一架“堪培拉”B.Mk.Ⅱ进行了评估试验,进而改造出装美制J65—W—1发动机的B—57A轰炸机,试飞于1953年7月,后又改装出RB—57A侦察机,1954年末开始在第363战术侦察团服役,上述改装与生产均由美国马丁(MARTIN)飞机公司承办。此后三十多年,B—57“入侵者”飞机成为美国在大战后唯一一种由外国设计的制式军用机。
  B—57大约制造过403架,改型有:B—57A 第一种生产型,RB—57A是它的侦察改型。
  B—57B 改装J65—W—5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3266千克,是纵列双座夜间型,翼下可挂4颗凝固汽油弹和8枚HVAR火箭弹。
  B—57C 可用于前后座训练,是轰炸教练两用型。
  RB—57D 高空侦察型,改用J57发动机,机翼翼展从近20米扩展到32.31米,另可挂翼尖舱,机身加长近1米,机头机尾放粗。中国台湾省国民党空军曾用于对大陆侦察。
  B—57D 高空轰炸型。
  B—57E 基本同C型,但略加改装可拖四具靶子。
  RB—57F 又一种高空侦察机,机翼翼展进一步扩大到37.32米,机高增至5.79米,翼弦也大大延长,改用2台TF33—9—11风扇喷气发动机,另可吊装2台J60—P—4喷气发动机,四台发动机总推力达19330千克,升限在三万米以上,一般飞机难以截击。
  B—57G 夜间攻击型,有暗光电视、激光测距仪、红外探测仪、多功能雷达。
  B—57B曾出口巴基斯坦30架,少量出口南越伪空军,中国台湾省国民党空军也曾得到过若干架RB—57D。
  B—57轰炸型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过,RB—57D、RB—57F曾用于对苏联、中国等国家的战略侦察,曾被击落几架。
  B—57和“堪培拉”的优点是在高空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在低速飞行时操纵性不错,另外,有效载重较大。
  胜利者(HANDLEY PAGE Victor)“胜利者”飞机是英国50、60年代开始使用的喷气中程大型战略轰炸机,也是当时英国著名的三V飞机(“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的英文名字词头均为V)之一。
  1947年由汉德利·佩奇公司根据皇家空军要求投入研制,1952年12月24日试飞,1957年交付使用。后来,又改装出专门携带空对地导弹的改型,1962年交付使用。至1964年,共生产74架。
  “胜利者”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不同后掠角多段前缘“月牙形”平面高单翼的飞机。4台“康维”201喷气发动机以每2台为一组安装在厚厚的翼根之内,进气口为扁圆型,粗大的机身前部有一个由多块曲面玻璃镶成的非突阶型五座气密驾驶舱,内有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雷达手和电子设备操作员。机头下部整流罩向下突出成大肚子形状,内装雷达天线,但可卸去。机身中段下方是机内炸弹舱,可挂35颗454千克炸弹或核炸弹,也可在机腹半埋吊挂一枚大型“蓝剑”空对地导弹。机翼下近前缘处装有两个大型流线形油箱,呈橄榄形。“胜利者”采用漂亮的T形尾翼,尾锥有大型减速板与减速伞。
  “胜利者”飞机改型如下:
  “胜利者”B.Mk.Ⅰ与ⅠA型 第一种生产型,改装推力4990千克的“萨菲尔”202喷气发动机。ⅠA型的设备有所改进(如电子干扰雷达),1956年试飞,1957年9月服役,1958年停产,共46架。
  “胜利者”B(PR).Mk.Ⅰ 照相侦察型。
  “胜利者”BK.Mk.Ⅰ与ⅠA型 用退役的B.Mk.Ⅰ与ⅠA改装的空中加油母机,60年代后半期投入使用,可通过三条软管同时为三架飞机作空中加油。
  “胜利者”B.Mk.Ⅱ 第二改型,改装推力7825千克的“康维”201喷气发动机,翼展延长3米,进气口也放大,可在机腹下挂一枚“蓝剑”型空对地导弹,1959年2月试飞,两年后服役,共28架,1964年停产。
  “胜利者”BK.Mk.Ⅱ 1970年~72年改装的空中加油机。
  “胜利者”B.(PR).Mk.Ⅱ 照相侦察机。
  该机外形优美,但未正式参加过实战。
  火神(HAWKER SIDDELEY Vulcan)
  “火神”中程战略喷气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的大型三角翼无尾飞机。1947年1月开始由霍克·希德利公司研制,1952年8月30日原型机试飞,1957年开始服役,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是英国最后一种中程战略大型军用机。
  “火神”轰炸机采用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4台“奥林巴斯”301型喷气发动机安装在翼根之内,进气口开在翼根前缘。该机拥有面积很大的一副悬臂三角形中单翼,基本前缘后掠角50度,但随展向不同位置,后掠角呈一定程度的变化。中央翼除安装发动机外,还设有炸弹舱。机身断面为圆形,机头有一大的雷达罩,上方是突出的座舱顶盖。座舱可坐有正副驾驶员、电子设备操作员、雷达操作员和领航员,机头下有投弹瞄准镜。机身腹部有一长8.5米的炸弹舱,可挂21颗454千克的炸弹或核弹或一枚“蓝剑”空对地导弹。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内,主起落架为四轮小车型,垂尾较大,无平尾。
  “火神”有以下改型:
  “火神”B.Mk.Ⅰ 装4台“奥林巴斯”101、102或104型发动机,单台推力为4950~5850千克,共制造45架。
  “火神”B.MkⅡ 先后改装推力7257千克的“奥林巴斯”201型和推力9072千克的301型发动机,机翼平面作了修形。翼展延长,外翼弦长加大,翼尖上翘,面积增大,机头加装空中受油管。1960年服役,约87架左右,可挂“蓝剑”空对地导弹。
  1960年7月,英军方决定把战略核攻击任务交由海军的“北极星”导弹潜艇部队来完成,所以皇家空军攻击司令部只保留2个中队的“火神”B.Mk.Ⅱ。其余5个中队的B.Mk.Ⅱ主要用来执行战术轰炸任务。
  “火神”飞机1964年停产,总产量134架。
  幻影4(DASSAULT MirageⅣ)
  “幻影”4中型战略轰炸机,是法国自主开发研制成功的核武器运载工具,从外形上看,实际上是著名的幻影3(幻影Ⅲ)战斗机的尺寸放大型。可作2.2倍超音速飞行,它的总重是幻影Ⅲ的2.45倍,尺寸是幻影Ⅲ的1.5倍。1959年6月17日,原型机试飞,但全套武器试验于1963年才告结束,1964年底开始交付使用,先后装备过三个中队,成为60年代至90年代法国核威力的几大象征之一。
  “幻影”4采用无尾三角型布局,机翼为悬臂下单翼,前缘后掠60度。机身头部相当尖细,内装照相机与空中受油装置。
  稍后是串列双座座舱,互相隔开,分别坐有飞行员与领航员。
  中机身下部有两部雷达,并设炸弹舱,可挂16颗454千克炸弹或4枚AS.37“马尔特”空对地导弹,也可半埋悬挂一枚5万吨TNT当量的核弹。扁平的机尾很粗大,内并列安装2台推力各4700千克的“阿塔”9K型喷气发动机。翼下不可挂弹,但可挂副油箱二个,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内。两侧进气口设在中段机身处,呈半圆形,并带中心可调节激波锥。当翼下挂6个火箭助推器时,可缩短起飞滑跑距离。
  “幻影”4可以M1.7的超音速速度飞行半小时。它的作战半径可达1600千米,但未投入过实战。该机的基本型是“幻影”4A(“幻影”Ⅳ.A),后又改装出18架“幻影”Ⅳ.P型,可挂ASMP中距空对地核导弹,1987年完成改装任务。96年退役后留5架用于侦察。
  伊尔—28(C·B·FEdeQFMF_-28)伊尔—28,是前苏联海、空军在50~70年代大量使用的轻型双发亚音速喷气轰炸机,并援助过许多第三世界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冷战年代很著名的机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取的绰号为“小猎犬”。
  伊尔—28由伊留申设计集团研制,1947年试飞,1949年开始在前苏军中服役,1950年“五一”节公开露面,60年代开始被雅克—28轻轰炸机逐步替代。80年代后,仍在一些国家继续使用。
  伊尔—28的主要用途是对前线军事目标及水面舰艇进行战术水平轰炸或鱼雷攻击,也有侦察或教练等临时用途。
  该机采用平直上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流线形圆形截面机身之前部是领航兼投弹员的玻璃机头座舱,稍后的机背上部有一个气泡形飞行员座舱盖,下部是轰炸雷达罩。机身中部内设一炸弹舱。机尾是活动手控自卫炮塔,内可坐一名射击员(兼通信员),装23毫米炮2门。机头侧面另固定安装同型机炮2门。二台BK—1A发动机的短舱吊在两侧翼下,翼下可挂鱼雷,翼梢可挂副油箱。
  伊尔—28可在机身内挂装4颗500千克或12颗250千克常规炸弹,也可运载小型核弹或VJ—2]遥控炸弹。机翼下可挂8枚炸弹或8套火箭弹。
  伊尔—28是基本型,用于轰炸,其教练改型是乌伊尔—28,机头取消领航员透明座舱(改为封闭式机头),但在飞行员气泡形座舱盖前面有一个客机式驾驶舱,供飞行教员坐,并拆去机炮。
  伊尔—28引进中国后,哈尔滨飞机厂从1961年开始参考它进行了再设计,试制出外形一致的“轰炸—5型”轰炸机。
  该机试飞于1966年9月,1967年投产,1984年停产,先后发展出轰炸—5基本型;轰炸—5甲(B—5甲)改进型(航程加大,起飞滑跑距离缩短);轰炸—5鱼雷攻击型(可挂鱼雷与副油箱);轰侦—5(照相侦察机)和轰教—5(轰炸教练型)。轰炸—5改装WP—5发动机,升限与航程稍优于伊尔—28。伊尔—28未参加过实战,其民用邮政机改型为伊尔—20。
  图—20/95(A.H.WVCmEUK WS—20/95)图—20(内部设计代号是图—95)飞机,是前苏联空军的远程巨型战略轰炸机,其设计指标是能穿过北极上空对美国本土的战略设施进行空袭。为了达到远程目的,图—20采用油耗较低的超级涡轮螺旋桨喷气发动机,由于发动机当量马力高达15000匹,故使用了双重反转式大直径螺旋桨,成为该机一大特征。
  图—20从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试飞成功,1955年10月首次在土希诺航空节公开亮相,1957年进入现役,至今仍有百余架在使用之中,英文称呼为Wu—22。
  图—20采用35~37度后掠的梯形上单翼,翼展可达50余米,翼下均布4台大功率HK—12型涡桨发动机,而内侧发动机短舱后部是4车轮式主起落架的收容舱。在十分长大的圆柱形机身上,机头是驾驶室及透明的轰炸员座舱(或封闭,改装大型雷达),机身中段内是大型炸弹舱,可带10~25吨轰炸武器(炸弹、鱼雷、核弹、水雷),也可半埋吊挂一枚“袋鼠”大型空对地导弹。机尾有一雷达控制炮塔,内装2门23毫米机炮,个别改型在机身后上方及机腹另设有炮塔若干座。早期的图—20装备有IJC—4型轰炸瞄准雷达,后改用IJC—6型,有效作用范围为150~200千米。由于图—20后来又改装出形形色色的电子干扰、侦察等改型,机载电子设备及机身外局部细节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图—20的主要改型有八种以上,由于西方给这种飞机起了一个通用的绰号“熊”,所以改型分别可称作“熊”A、B、C、D、E、F、G、H……A型是基本型,有三个炮塔,乘员11人。B 型于1961年公开,可挂大型“袋鼠”导弹,机头雷达罩放大,可空中受油。C型是电子侦察型,外露的雷达罩很大,天线较多,机尾两侧有两个凸出的流线型观察窗,该机可兼作空中或水面发射的反舰导弹空中控制平台。“熊”F和G型也是大型空对地导弹的载机。“熊”D型又是一种电子侦察机。E型是海上照相侦察机。
  与图—20平行发展的远程客机是图—114,可载220名乘客飞行10000千米,1961年4月正式投入民航运营。
  用图—114发展而成的空中预警飞机是图—126,西方绰号为“苔藓”,机背驮有大型预警雷达的天线罩,腹鳍很大,1962年试飞,1969年使用至今。起飞总重170吨,可连续飞行6小时至9小时,预警半径距离370千米。
  图—26(A.H.WVCDEUK WV—26)图—26(曾名图—22M),是前苏联图波烈夫设计集团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中远程战略轰炸机,西方绰号“逆火”。
  曾成为八十年代美苏战略核武器谈判中长期争论的特别项目,美国认为它是远程机,应予限制。前苏联称仅属于中程机,不应限制数量,最后是前苏联取胜,将其列入FB—111之类的中程轰炸机之列。
  图—26的研制始于60年代中期,1969年下半年进入试飞(一说1971年)。1974年正式服役,至1990年已有至少350架交付使用,可对欧亚大陆及前苏联周边国家进行空袭,若作空中加油,则可对美国本土进行空袭。图—26既可进行高空亚音速突防,又能作低空突防,生存性高于该国其他型号轰炸机。同时,该机能对海上目标进行远距打击,前苏海军拥有100~200架图—26。
  由于图—26在外形上有些象图—22型轰炸机,有人推测其设计源于后者,但又象一架放大了的图—28型飞机。
  图—26有一个尖锐的机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机尾并列安装两台HK—144涡扇发动机。低单翼的外段可作20~55度范围内的后掠角变化,垂尾的前方有长长的脊面。机尾有一个雷达控制自卫炮塔,装双管23毫米炮一门。机腹弹舱中可挂12吨常规炸弹或半埋式携带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或在翼下外挂2枚AS—4或AS—6“王鱼”空对地导弹,也可在进气道下方挂架上挂12颗500千克炸弹。
  图—26安装有大型轰炸导航雷达和地形跟踪雷达,可作贴地飞行突防,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先进机种。
  图—26有三种改型:A型是第一种批产型,每侧翼根有一个很大的主起落架收容舱,影响了航程的延长。B型的机腹可半埋式携带一枚射程460千米的AS—4空对地导弹,有尾炮塔。C型将“后掠”进气口改为上唇前冲的楔形进气口,机身也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流线形,航程加大。
  图—26是替代图—16、图—20的先进机种,估计可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图—160(A.H.WVCDEUK WV—160)
  图—160是前苏联图波烈夫设计集团研制的超音速可变后掠翼大型战略轰炸机,北约组织为它取的绰号为“海盗旗”。
  估计从70年代初图—26试飞后开始设计,到1986年发现已有5架原型机投入试验飞行,1987年服役,1988年形成作战能力。
  图—160被西方人士认为是模仿美国B—1轰炸机的型号,因此气动布局十分接近,两头尖削的机身前方是雷达罩和集中驾驶舱,4台NK—144改良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以两台一组分别安装在中央翼的下方。平尾与垂尾呈十字相交。外侧机翼可作20~55.70度之间的后掠角变化。机身内部弹舱可带16.33吨炸弹,两个长10米的弹舱各有一个旋转发射架,可挂12枚AS—16型短距攻击导弹或6枚AS—15型空中发射巡航导弹或AS—19超音速巡航导弹。
  图—160装备有攻击雷达、地形跟踪雷达和尾部预警雷达,机腹下有电视瞄准辅助设备。
  图—160的突防方式有二种:高空亚音速巡航和超音速(M2.0)“冲刺”。其所带短距攻击导弹用于对付沿途的美国防空火力,而AS—15导弹用于轰炸最终目标,每枚含有爆炸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图—160是俄罗斯当前使用中的最好的战略轰炸机。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