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二章 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


  现代战争爆发突然、空间跨度大,作战行动快速多变,作战物资消耗快且多,指挥及后勤工作艰巨复杂,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军事行动对战争的最终结局影响很大,若想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唯有以快制快。尽管军事空运只是军事运输形式的一种,但也是最快的一种,它不仅为快速部署兵力、进行补给提供保障,而且也为空降作战和特种作战提供了有力的作战手段。
  战后著名的军用运输机在军事活动中充当了重任。
  C——130大力士(LOCKHEED C—130Hercules)
  C—130飞机是美国第一种设计成功并正式使用的装涡轮螺桨发动机(涡桨)的军用运输机,也是第一种依照美国空军和陆军的统一技术要求开发的运输机(1948年空军从陆军中分出并独立后,原陆军航空兵对伞兵及兵员运输的要求由后者提出,并与空军共同确定飞机设计目标)。
  根据两方略有不同的招标要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设计出洛克希德82型方案,并于1954年8月23日试飞了原型机,后取名YC—130,并确定采用YT56—A—1发动机。
  批量生产的C—130A于1955年4月7日试飞,公司代号洛克希德182,与原型区别在于部分飞机在机头下方有一个装APN—59雷达的天线罩。C—130A很快被配备在美国空军战术空军、太平洋航空军团和驻欧航空军团。
  C—130有一个近圆形截面的粗大机身,机头是驾驶舱,内坐多名空勤人员。机头下是突出的雷达罩,机身中段是长
  12.61米,宽3.13米,高2.81米,总容积121.7立方米的货舱,可运载92名武装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伤兵。可一次运载13.5~20吨物资,选择方案极为丰富,如1门155毫米榴弹炮及牵引卡车;侦察直升机1架;3枚“诚实约翰”导弹;2辆中吉普或2枚奈基“大力神”防空导弹及其发射架。C—130的上翘机尾是兼作货桥的货舱大门,装卸方便。前三点起落架均可收入机身,其短支柱使机身靠近地面,便于装卸作业。机翼为梯形平直上单翼,装四台涡桨发动机短舱,后缘配富勒襟翼。机尾可另挂8个火箭助推器,缩短起飞滑跑距离。C—130还可视使用环境改装雪地滑橇,便于极地使用。
  C—130的改型有三十多种,是一种多用途的飞机,主要改型有:C—130A 第一种生产型,装3750当量马力的T56—A—1A发动机,可挂副油箱,可装雷达,共生产231架。
  GC—130A 一种可吊挂4架无人驾驶飞机并引导其飞行的空中母机。RC—130A是侦察测绘机,专供测绘地图用。
  594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C—130B 改装4050匹马力的T56—A—7A发动机,内翼下可挂副油箱,加强了起落架,总重增至61200千克,共制造230架,出口多国。
  HC—130B 也称JC—130B,用于回收“发现者”人造卫星。
  LC—130F 北极探险用的海军型。
  HC—130G 也称SC—130B,海岸警卫队的海上搜索救难型,加多个对地观察员座位及窗户,可用经济速度连续巡航10小时12分钟,可载44人。
  KC—130F 原称VG—1,海军陆战队航空队的空中加油母机,结构同C—130B,可同时向2架喷气战斗机或直升机加油。货舱内容油13620升,可在7620米高度向其他飞机供油14970升,共改装46架,1962年交付完毕。
  C—130C 空军的“附面层研究机”,起落滑跑距离被压缩到189米和168米,仅供科研使用。
  C—130D 从A型改来,仅生产12架,空军的南极使用型,滑撬式起落架,有火箭助推起飞,翼下可挂1705升副油箱2只,舱内另加1891升油箱2只,航程大大增加。
  C—130E 从B型改来,翼下可挂5145升大型副油箱2只,航程极远,共生产510架,1962年开始交货,曾出口十几个国家,是C—130的主要改型。
  AC—130E 近距对地支援机,机上装4挺7.62毫米机枪和4门20毫米“火神”(6管)炮,用于越南战场对游击目标(丛林战)的攻击,作战模式一般为夜间出动,用红外仪寻找到目标(一般为兵员集积地或阵地)后,飞机绕目标作大坡度小半径连续盘旋,装于机身左侧的枪炮以极其密集的火力集中射击点状目标,往往可取得压制目标的极好效果(后期还安装了大炮)。在此后三十年间,AC—130曾改装出多种绰号“炮舰”的火力支援机,如AC—130E/H,武器配备不断完善,是局部战争中“反游击”战及特种战争的特殊兵器。
  EC—130E 海岸警卫队专用电子战飞机。
  WC—130E 空军的气象探测机。
  C—130H 基本同C—130E,但改装4910当量马力的T56—A—15发动机,运输用。
  HC—130H 航程加大的空中搜索救难型,10名乘员,机头有回收夹具及绞盘车,用来回收越战中跳伞逃生的飞行员或装备。另可带四个6人用的救生艇,担架及救护器材。可通过一套特殊的氢气球/尼龙绳系统把地面(水面)遇难人员拉上飞机。
  C—130K 同C—130H,专供皇家空军用,共制造66架。
  HC—130N 空军救援机,用来回收返回地球的航天员和飞行员。
  HC—130P 从HC—130H改装的直升机空中加油母机。
  LC—130R 同C—130H,但用滑撬代替了机轮,极地用。
  L—382B 也称L—100,民用运输(货机)改型,近似于C—130E,拆去军用设备(L—100也有几种亚改型,中国民航引进数架)。
  C—130J 换装AE2100发动机,性能提高20~60%。
  794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EC—130Q 空中指挥,监视和通讯机……目前C—130H仍在生产中,三十多年来,C—130共生产了近2100多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出口4个国家与地区(含我国台湾省),是世界上相当出名的军用运输机。
  C—130几乎参加过任何局部战争,在越战中更是使用频繁,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十分成功、很实用的中程中型战术运输机。
  C—119飞行车厢(FAIRCHILD C—119 FlyingBoxcar)
  C—119是费阿柴尔德(仙童)工业公司研制于40年代末的活塞双发轻型战术军用运输机,别号“飞行车厢”,又称“邮船”(Packet)。原型机试飞于1947年11月12日。1949年服役,各改型累计生产了1112架,成为美国空军和一些亲美国家与地区(含中国台湾)50至70年代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输机。
  C—119的设计源于1944年开发成功的C—82军用运输机。具体地讲C—119是用一架C—82A改装成的,只不过各部份都作了修改,并换用2台R4360空冷活塞发动机。与C—82A相比,驾驶舱挪到机头前端,改良了视界,机翼与起落架强度不足的缺陷也获得了解决,机舱放宽0.36米,并为搭载重型物资改装了地板,此外,翼面积扩大,尾翼修形。
  C—119有一个很具个性的外形。它采用双尾梁布局,两台发动机则装在尾梁前端,尾梁后端由一片平尾两片梯形垂尾相连,中央翼的中部是短舱形式的机身,前后分别是5人制驾驶舱和尾部蛤壳状货门,便于货物从双尾梁之间“毫无阻碍”地进行装卸。机头另可带一个雷达罩。前三点起落架分别可收入机头内与发动机舱后部。机翼采用平直上单翼形式,中央翼下反角很大,外翼微微上反,呈变形W正视投影。空降时伞兵从机身侧面小门跳离。
  C—119的货舱内尺寸为11.25×2.79(宽)×2.34(高)米,容积73.45立方米,可一次容纳3/4~11/2吨中吉普一辆或一门155毫米榴弹炮。此外,C—119还是最早实现重物空投的机种,它还能进行伞兵空降作业,是西方国家在C—130飞机服役前广泛使用的战术运输机。
  C—119主要改型有:C—119A 原称XC—82B,仅一架,改装R·4360—4发动机,机身比原准机C—82A要长。
  C—119B 第一种批产型,装2台3000马力的R·4360—20发动机,总重29.06吨,共55架。
  C—119C 发动机可喷水加力,功率达3500马力,垂尾前方加一个长长的脊翼,可载士兵42人,共228架。
  YC—119D 是C—128A的改称。
  YC—119E 是C—128B的改称。
  C—119F 改装R3350—85发动机,部分移交海军使用后改用R3350—36W发动机,可载42名士兵或35个担架加5名护理人员。海军旧称是R4Q,吊挂JET—PAK系统辅助推力小型喷气发动机2台,使载重提高。
  C—119G 空军运输型,装R3350—89A发动机和新的螺旋桨,载重同C—119F,但过载时可载士兵62人。
  994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YC—119H 机翼与尾翼延长,目的是可在前沿机场作短距起落,而且为彻底利用机身空间,将全部燃油放在机翼下挂着的油箱内,可一次运兵62人,仅一架。
  C—119J 从G型改来,于机身尾部改成可在空中上下打开的货门,方便了空投货物(以往空投大型货物时起飞前须拆去尾门,空勤人员工作条件相当恶劣),原称MC—119。
  AC—119K和AC—119G 又一种“炮舰”型火力支援机(类似于AC—47和AC—130之用途),专门用密集火力压制地面有生力量或火力点,有夜视仪、红外瞄准器、照明弹、防弹装甲板,可用4挺7.62毫米机枪或另加2门20毫米机炮扫射地面目标。AC—119K还加装2台推力各1293千克的小型喷气发动机作为辅助推力装置。
  C—119还发展出整个机身短舱可从机翼下卸下来的“脱卸货舱”运输机,即XC—120、XC—128A、—128B,但未正式投产。
  C—119是朝鲜战争中的主要运输机机型,并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再次获得应用。
  缺点是机体老旧、飞行性能日渐落后、机身重心低,满载后左右晃动厉害、舒适性差、发动机故障多、单发熄火后不能爬高。如在朝鲜战场,不少飞机因发动机出事而坠入海中,无法飞回芦屋基地。进入80年代后,该机仅在少数不发达国家内使用。C—119的后继机是C—130。
  C—141运输星(LOCKHEED C—141Starlifter)
  C—141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研制的四发重型战略远程军用喷气运输机,以取代C—124。
  C—141的主要用途是远距运送兵员和伤员,另可改成空中指挥、预警飞机等,与C—5A巨型货运飞机组成美国空军远程(洲际)战略空运力量。
  C—141的设计始于1960年5月,1963年12月17日原型机试飞,1965年4月正式服役,8月试用于东南亚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飞行,至1968年底,全部交付完毕,总产量284架。在7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C—141曾为以色列空运过大批军用物资。美国战略空运司令部曾拥有14个中队的C—141。
  C—141的最大特点是在开始设计时,就将飞机的构形和参数作为“兵站补给476L”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也即在设计中应使飞机与军用空运物资的种类、运输频度、运输条件、地面支援机构情况、地面车辆转运手段等有机地联成一个有效的系统,能以最少的时间运输最多的货物或人员。
  C—141有一个圆柱形的长机身,货舱尺寸21.34×3.12(宽)×2.77(高)米,容积184.9立方米(尾部大门内部另有空间23.4立方米)。钝圆的机头是驾驶舱,25度后掠的梯形悬臂下反上单翼吊有4台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使推力更大,耗油更省,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头内和机身两侧鼓包内,尾部左右打开的货门内有一货桥式跳板。机舱地板紧贴地面(仅1.27米)装卸十分便利。尾翼为T形构形。
  105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C—141可一次搭载2.20×2.70米463L标准集装箱10个;或小型坦克、车辆、火炮、导弹等地面战斗部队的绝大部分装备。该机还能安排154个运兵软席座位或127名伞兵的座椅,或80个担架加8名医护人员。机内有空调和增压系统,以适应高空长时间飞行。其最大载重31750千克(曾有几架C—141A的载重量达到39103千克,专供输送“民兵”式洲际导弹用)。
  C—141拥有完备的自动驾驶仪表装置,在最恶劣气候条件下,每飞行555千米的导航误差不大于9.25千米。还能自动保持高度作低空低速大规膜空投空降作战。C—141飞机是美国在冷战年代为推行其全球战略而研制的,也是为了能向世界各地紧急运送军事干涉部队及保障驻海外部队的补给而开发的。要求载重22—27吨时能横跨大西洋(航程4800千米),载重9吨时能从美国加州直飞日本(航程9300千米),以全面替代C—135、C—124和C—118。
  C—141的主要改型是C—141A。80年代,又将其中的270架改装为C—141B,改装重点是加长机身,扩大货舱容积61.48立方米,同时,增加了空中受油设施,加大航程,装载能力增加30%。
  目前,C—141仍是美国运程空运力量的中坚。
  C—5银河(LOCKHEEDC—5Galaxy)C—5是美国在研制C—141的同时又提出为加强“灵活反应能力和战略空中机动”的要求后由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从1963年开始研制的又一种军用运输机,但它的尺寸与载重却是最大的。试制始于1966年8月,1968年6月C—5A试飞,别号“银河”。1970年春天,C—5开始装备第443空运联队。
  C—5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空中受油能力的军用运输机。
  C—5能运载坦克、导弹、直升机、推土机等重型军事装备,能作洲际跨洋飞行;同时,也能在前线“软”质跑道降落,最大载重量为120吨,飞机总重380吨左右。
  当C—5改为运送兵员时,可搭载3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C—5有一个上窄下宽的梨形断面机身,机头机尾分别设有向上打开和向左右打开的大型货门,使载物能直接从首尾贯通的机舱中进出,前三点起落架可全收入机身,其中主起落架采用24个轮胎,以减轻对跑道之压强。一个5人空勤组的驾驶舱升入机头大门之上,T形尾翼。机翼为梯形悬臂下反后掠(25度)上单翼形式。翼下吊挂四台推力18600千克的TF39—GE—1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C—5的改型有A、B两种,其差别在于B型选用推力更大的TF39—GE—1C型发动机,同时,也改用强度更好的机翼和电子设备。上述两型产量分别是81架和50架,已全部交付。
  C—5的货舱尺寸为44.07×5.79(宽)×4.11(高)米,总容积212.66立方米,是军用运输机中最大的。C—5的典型空运能力为:
  在驾驶舱后15人休息室的后部,另设一上层座舱,可坐75名士兵,而主货舱内可另坐270名士兵;在主货舱内运2辆M1主战坦克;在主货舱内运16辆3/4吨卡车;在主货舱
  305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内运6架AH—64武装直升机;在主货舱内运10枚“潘兴”中程地对地导弹及发射车;在主货舱内运36个标准集装货柜。
  C—5是90年代美军的主力军用运输机,预计能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安—12(O.K.AHTOHOBAn—12Cub)
  安—12是前苏联擅长于研制运输机的安东诺夫设计集团研制的一种战术中程军用运输机,该机是安—10型的发展型,完全重新设计了上翘的机尾,便于安装向左右打开的货舱大门,便于货物装卸和空投。安—12曾是前苏联空军在60至80年代中的标准军用运输机和战术空运主力机种。
  安—12试飞于1956年,1958年投产并服役,1973年停产,总产量900多架,其中100多架是民用货机。1974年后,逐渐被伊尔—76所替代,现仍未退役,并向波兰、中国、印度、伊拉克等十几个国家出口100多架(英文名称An—12)。
  安—12采用圆柱形机身,机头上方为驾驶舱、机头顶端是一个和轰炸机一样的全透明机头罩,供领航员导航时观察地面。机身大部是货舱,内部尺寸为13.5×3.5(宽)×2.6(高)米,容积97.20立方米,最大载重20吨。机尾梁上方是一个自卫炮塔,装有2门23毫米机炮,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身内。机翼为梯形平直上单翼形式,上面装有4台4000当量马力的AF—20K型涡轮螺桨发动机。
  安—12的典型搭载方案有:96名武装伞兵;60副担架加3名医护人员;一辆中型坦克;两门小火炮加一辆拖车;20吨货物(可用传送机空投重达13吨的货物)。
  安—12的改型主要是安—12A和B二种,后者是军用型,一般与安—22巨型运输机搭配使用,组成苏联混合战略空运力量。而安—12主要空运兵员,安—22主要空运辎重器材。如1968年入侵捷克时,在攻占布拉格机场时,就由安—12打头陈,首先将突击队员与轻武器强行运抵现场,而坦克则由安—22稍后运到。在70年代,安—12的配备数量占前苏联空军全部运输机的一大半。北约给安—12起的绰号为“幼狐”(Cub)。
  除上面谈到的基本型A和军用运输型B之外,安—12还少量改装过电子情报收集、电子对抗和北极运输三种以上改型,目前仍在服役之中。
  中国陕西飞机公司从1969年开始参考安—12B改进仿制“运输—8”(Y—8)型飞机,1974年12月原型机试飞,1980年开始定型投产,已生产60~70架,并出口海外。其主要改型包括军用运输型、民用货机型、全气密型、海上巡逻反潜型、邮政运输型、运羊型、黑鹰直升机运载型等,并可改成预警型、空中加油母机型或森林灭火型。正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输—8型飞机的构造与性能参数基本与安—12相同。
  只是机头领航员透明座舱罩变得较长较尖锐,这是与安—12的外观主要区分点。改装国产WJ—6(涡桨—6)型发动机四台,单台功率为4250当量马力,可载20吨货并搭载14名押运人员,也可载96名武装士兵或82名武装伞兵,或运载60副担架加23名轻伤员及3名医护人员。
  505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
  伊尔—76耿直(C·B·FEdeQFMF_—76B Candid)
  伊尔—76是前苏联伊留申设计集团从6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四发动机中远程军/民两用大型喷气运输机,但最先是应前苏联民航的要求进行开发的,以取代安—22。伊尔—76的原型机试飞于1971年3月,三年后由空军空运司令部对其进行验收鉴定,并将试飞持续到1975年。1975~76年开始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1977年与79年分别为埃塞俄比亚和阿富汗进行空运,引起世人注目。
  伊尔—76是相当于美国C—141一类的飞机,气动布局也很相近:采用后掠28度的下反上单翼,翼上装有先进的增升装置,便于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起落,四台D—30KP(即Y—30o_)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2000千克,采用翼吊短舱方式安装,完全脱离了前苏联飞机传统的布局形式。机头为驾驶室,下部有对地观察用的玻璃罩以及雷达天线罩,机尾高矗的T形尾翼下有一个炮塔,安装2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身为圆柱形,中段是一个长宽高为20×3.40×3.46米的货舱,机尾是左右打开的货门,下部有货桥跳板,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头及机身两侧鼓包内,与绝大多数军用运输机一样,但伊尔—76的起落架是由20个低压轮胎组成的,适用于简易机场。
  伊尔—76可一次运载150名武装士兵或120名伞兵,也可运载40吨军用物资,能全天候飞行。
  伊尔—76的设计要求是能载重40吨在6小时内飞行5000千米。在70年代中期,该机已先后刷新20多项世界飞行记录。其中包括载重70吨升至11875米高空及载重55吨在2000千米闭合航线中飞出平均时速856.7千米的成绩来。
  伊尔—76的主要改型有:初始生产型伊尔—76;生产型伊尔—76T,机翼中段与机身背部增设油箱,无尾炮;伊尔—76M,T的改良型,加尾炮,军事运输用;伊尔—76TD,用T改的民用型,燃油增加,航程延伸1200千米,并改用D—30KP—1发动机,1983年7月交付使用;从M型又改装出伊尔—76MD型,实质上是用TD型加一个尾炮塔而成,供军用。此外,MD型还派生出空中加油母机伊尔—78。70年代末,伊留申设计集团利用民用型的伊尔—76开始研制具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雷达预警机,1984年底开始服役,估计已有20~30架交付使用。该机在机背架设一个碟形雷达天线罩,机头有空中受油管,并且装气象雷达及地形测绘雷达,机体各部添置了不少传感器,可巡逻6~12小时,估计探测距离在400~600千米之间,型号A—50“支柱”。
  伊尔—76目前已有300~400架在军队内使用,在民航系统有数十架,另外出口近百架(中国也进口数架)。
  伊尔—76的西方绰号为“耿直”(Candid),伊尔—76的预警型为“中坚”(Mainstay),英文名称IL—76。
  C—1(川崎重工株式会社 C—1)C—1是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从1966年开始设计的一种双发中程喷气军用运输机,也是日本在战后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喷气运输机,原型机XC—1于1970年11月首飞,1973年
  705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开始装备部队,目前拥有29架。
  C—1采用悬臂后掠20度梯形下反上单翼,翼上装有完善的增升装置,使C—1具备短距起降性能(STOL),2台推力6575千克的美制JT8D—9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短舱吊挂在翼下,粗圆的机身直径3.8米,机头钝圆,是驾驶舱,中段是货舱,内部尺寸为10.6×3.60(宽)×2.55(高)米,容积72.45立方米,可载重8吨。C—1还采用T形尾翼,上翘的机尾下是可左右打开的货舱门,装卸方便。
  C—1可一次运输60名士兵或45名伞兵或36副担架及医护人员,也可运载2.5吨卡车一辆或105mm榴弹炮等大型装备。
  该机电子设备先进,带辅助动力装置,保证地面能源自助。
  有少量C—1改成了特殊(电子战)用途飞机,如EC—1。
  C—160协同(TRANSALL C—160)
  C—160协同双发中型涡轮螺旋桨军用运输机是由前联邦德国与荷兰的联合航空技术—福克公司和法国的法国国营航空空间工业公司合作研制的。设计始于1959年1月,原型机于1963年2月25日试飞,1967年开始在德、法等国服役,到1972年首次停产时已生产179架。1976年10月恢复生产经改进的C—160F,共31架。
  C—160采用典型的常规布局,平直上单翼,翼下装2台6100轴马力的“苔茵”RTy.20Mk.22涡桨发动机。圆柱型机身前方是4人机组驾驶室,中段是一个13.51米×3.15米(宽)×2.98米(高)的货舱,机尾上翘,有大型货舱门及跳板,垂尾为梯形,位置较高。
  C—160可一次装载93名士兵或61~81名伞兵,也可载62副担架及4名医护人员。当运载重物时,可运送2辆3吨卡车,或3辆带部分拖车的吉普车,或总重不超过16吨的坦克车辆。
  C—160有以下改型:C—160A 预生产型,比原型长0.5米,是大批生产型飞机的标准机。C—160D 为联邦德国空军生产的型号。C—160F 为法国空军生产的型号。C—160Z 为南非生产的型号。
  在80年代重新生产的C—160F上改进了电子设备,加强了机翼,增加了燃油,主要为法国和印尼生产。
  目前,C—160仍在使用中,可视为西欧独立自主生产的军用运输机。
  905战场货车 冷战年代的著名军用运输机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