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章 辟疆拓土干戈纷起


   
一、一块并不好啃的骨头

  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时,地域甚小,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1783年与英国订立和约时,又从英国人手中索来阿巴拉契亚山至密西西比河间的大片地段,令国土多出一倍。1803年,又仅用了1500万美元便从法国手中购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疆域又增加一倍。
  辟疆拓土,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意愿。继华盛顿之后出任总统的亚当斯说过:“美国命里注定将扩及北半球的整个西部。”显而易见,这里将加拿大也包容进去了。亚当斯这话并非戏言,他的后继者居然真的这样干了。
  在拿破仑战争那些年里,美国商人同交战双方都有商业往来,因而大发利市。后来因为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以牙还牙,从海上进行反封锁,连中立国的商船也要拦阻盘查,使许多美国商船受到骚扰。
  到1812年,许多美国人都相信,国家又面临着抉择,要么为国家的荣誉和主权不惜一战,要么甘愿臣服。一群被称作“战争之鹰”的青年议员对花言巧语的外交做法和软弱无力的经济制裁感到不满,要求采取强硬手段。甚至连杰斐逊总统也承认:“对时间耐心与对和平的热爱所产生的每一个希望都落空了。对于我们来说,选择只有一个,要么进行战争,要么就是悲惨地投降。”
  1812年,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把一份战争咨文交给了国会,经两院讨论后,于6月18日批准通过了。
  英国视拿破仑为人类的魔鬼,正在与他殊死作战,因此不愿在北美与美国再发生武装冲突。在美国,尽管“战争之鹰”派的言行极为激进好战,而且在过去的10年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但美国依赖于外交途径解决麻烦,只进行了极少的战争准备。
  宣战与备战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时的美军表面上的说法是,35000陆军、5万名志愿兵和10万名民兵。实际上战争开始时,正规军只有6700人,志愿兵和民兵还是一盘散沙,海军只有16艘舰艇。相比之下,英国皇家海军却拥有600艘军舰。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认为英法两国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别事,可以乘机侵占加拿大。事实上也正如美国人所想。
  此时英国只能把极小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北美,因而在加拿大采取了守势,那里只有几千名正规军守在边境。
  美国理所当然地把加拿大当成了一块好啃的骨头,并制定出了三种进攻加拿大的方案:一是从底特律出发进入安大略湖;二是沿尼亚加拉发动进攻;三是直取蒙特利尔。假若从三条战线同时向加拿大进攻就会分散其人力、物力、达到置敌于死地的目标。
  美国信心十足地发动了这场战役,但其结果是令人沮丧的。
  1812年7月中旬,威廉·赫尔率兵从底特律进入加拿大,企图一举攻下马尔登堡,但他很快就遇到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英军控制着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使水上运输难以为继,而印第安人的伏击又切断了脆弱的陆上补给,后又有传闻说英国人已攻克了密执安麦基诺堡。赫尔担心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会从密执安地区突然袭击他的部队,便撤到了底特律。
  在马尔登的英军司令官伊萨克·布罗克士随即率兵向底特律进发。尽管赫尔2500人的军队在数量上以2∶1超过英军,但他还是在1812年8月16日,不发一枪一弹就拱手向英国投降了。而在此前一天,迪尔本堡的守军奉赫尔之命撤离了要害,在撤退途中又遭印第安人的伏击,全军覆没。
  接替赫尔的哈里森试图在冬季发动一场战役重新夺回底特律,以挽回局势。但英军在雷辛河的弗伦奇郭对美军的前卫分队进行了突然袭击,并将其一半歼灭。西部的战斗完全是一败涂地。
  占领底特律后,布罗克又赶往尼亚加拉战线,赢得了昆斯顿高地战役的胜利。尽管美军在底特律和尼亚加拉遭到失败,但如果亨利·迪尔本将军的进攻能一举拿下蒙特利尔的话,美国还会赢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但他直到11月份才懒洋洋地向西北方的加拿大边境进发,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就又回到了越冬营地。
  美国在陆地上的一系列挫折反映出了令人沮丧的战略失误和指挥无能,而海上作战却很顺利。美国政府原打算把全部战舰编成一支舰队或几个分舰队到海上作战,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妥,于是,军舰都单独在海中游弋,劫掠英国商船或与敌舰作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各军舰战绩辉煌。8月19日,艾萨克·赫尔指挥的“宪法”号摧毁了敌舰“战斗”号。
  他的胜利正好发生在他叔叔在底特律投降的3天之后,起到了激发士气的作用。10月底,斯蒂芬·德凯特指挥的“合众国”号俘获了英舰“马其顿人”号。2个月后,现由威廉·班布里奇指挥的“宪法”号打败了英国“爪哇”号快速舰。
  这几次交战也促使国会为新舰拨款:1813年1月批准建造4艘74门炮的战列舰和6艘44门炮的快速军舰,到3月又批准建造6艘单桅海岸炮舰。但海军的荣耀到此为止了,因为英国海军部为几次受挫所震惊,它对自己的快速舰下达密令,避免单独较量,同时增派军舰封锁海岸,把美国的快速舰困在港内。
  1813年美国在遭受挫折后仍采取了进攻策略。9月10日,经过一场长达4小时的战斗,奥利弗·佩里在伊利湖上打败了英国海军分舰队。
  伊利湖之战迫使英国将军亨利·普罗克特与哈里森进入交战状态,由于普罗克特的越湖后勤供应线被切断,只得沿泰姆斯河向东撤退,哈里森随后紧追不舍。普罗克特拥有大约1000名正规军和印第安人,他在莫拉维亚镇以西2英里处突然掉头迎击追兵。
  哈里森的部队至少是普罗克特的3倍,其中还包括1000名来自肯塔基的骑兵,他们都受严格训练,结果普罗克特溃不成军。
  美国陆军部队约翰·阿姆斯特朗认为,尚普兰湖地区的兵力太弱,不足以直接进攻蒙特利尔,他建议从东向西分三次进行攻击。陆军先攻下金斯顿,然后再袭击约克,最后占领乔治堡和伊利堡。如果三战皆胜,美国就能控制安大略湖,使英国在金斯顿以西的各阵地都无法防守。然而,迪尔本却担心金斯顿的英军太强大,不宜首先攻打,他建议阿姆斯特朗改变他的进攻顺序:先进攻约克,然后是尼亚加拉堡,最后再打金斯顿。
  战役开始时形势较好。4月底,泽布片·派克将军向约克的小股英军发起了袭击。1个月后,迪尔本进攻了乔治堡,英军指挥官约翰·文森特向伯林顿撤退,同时也带走了奇普瓦和伊利堡军。但不久,形势开始对美国不利。迪尔本派出了3000人去追击文森特,但被他杀了个回马枪,在斯通尼克里克大败而归。然后,英军向乔治堡挺进,迫使美军放弃了奇普瓦和伊利堡。乔治堡的指挥官试图去攻打文森特的一个前沿哨所,但又遭到印第安人的伏击,全军覆灭。这一仗使美军困守在乔治堡孤立无援。
  12月10日,美军撤离了乔治堡,随即英军发动了攻势,占领了尼亚加拉堡、刘易斯堡、黑岩布法罗。英军的这些胜利抵消了美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的成果,使尼亚加拉战线陷入了僵持状态。
   
二、恶战几载均无所获

  战争进行了两年,美国并没有比战争初期取得更大的进展。1814年美国不得不转入防御,因为法国被打垮了,拿破仑于1814年4月退位,获胜的英国可以向美洲增派军队,从拼死防守转为惩罚性进攻。英国计划从加拿大、切萨皮克湾和新奥尔良向美国发动进攻,他们的自信程度不亚于2年前的美国。
  在英国的增援部队跨过大西洋之前,美国发动了两次进攻。3月,威尔金斯带领4000名士兵从尚普兰湖北进,到达了科里小溪,那里有不足200名英军占领着一座石头磨坊挡住了去路。炮兵集中火力对它猛轰,耗尽了弹药,但石头磨坊却巍然不动。于是,威尔金斯只好收兵回营。
  在尼亚加拉前线,布朗指挥着2个旅的正规军和1个旅的民兵。他在7月初攻下了伊利堡,随后继续向北挺进。得知美国人侵的消息后,敌方在乔治堡的指挥官里亚尔将军率部南下,两军在奇普瓦相遇,英军先进攻,击退了美国民兵,随后与斯科特的正规军相遇。“奇普瓦之战”成了在狭窄地带进行的一场典型的18世纪争夺战。双方正规军在近距离上排成横队互相猛烈射击,后来斯科特亲自出马发动白刃冲锋,攻破了敌人的战斗队形。
  奇普瓦战役后,戈登·德拉蒙德将军从金斯顿率领增援部队前来,并被任命为英军指挥官。英美两军又在隆迪小道相遇,一场恶战!美军撤回了伊利堡。德拉蒙德随即包围了此堡,直到9月中旬才撤走。美军认为,这种季节已不适于与敌军进一步交战,因此炸掉了伊利堡,撤回到美国本土。
  切萨皮克湾的进攻始于8月,海军的指挥官是亚历山大·科克伦海军中将,陆军的指挥官的罗伯特·罗斯将军。尽管上级授权他们打击沿海城市,但又警告他们不得进行“任何远离海岸的大规模战斗”。英政府想用一系列报复性袭击转移美国对普雷沃斯特进攻的注意力。当科克伦的舰队驶进切萨皮克湾的时候,乔舒亚·巴尼的舰队便向贴塔克森特河上游逃窜。英海军在本尼迪克特抛锚,4500名士兵下了船,然后沿河岸推进,同时派出小舰向河的上游驶去。由于无路可逃,巴尼炸毁了他自己的炮舰队。
  此时,罗斯正向华盛顿挺进,由于阿姆斯特朗认为华盛顿并无战略意义,因而此地并不设防。政府匆忙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民兵,交由威廉·温德尔指挥。但他忽略了迟滞敌人的最常用战略,如毁坏桥梁和当英军穿越树林时进行阻击等。
  温德尔在布拉登斯堡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第二道防线被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巴尼手下的500名士兵由于不习惯陆上行军正忍受着脚痛的折磨,但他们仍坚守在第三道防线上。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当敌人从侧翼包围了他们的阵地时,水兵们才最后撤走。
  布拉登斯堡一丢,华盛顿就大门洞开了。英军进入了首都,纵火烧毁了公开建筑,包括白宫和国会大厦。
  英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巴尔的摩,英军满以为能轻而举地再次取得胜利,但这次却令他们失望。美国指挥官塞缪尔·史密斯是位坚强果断的军人,他手下的民兵也都向他看齐,城市的市民们不顾腰酸背疼、双手起泡,筑起一道道防御工事。
  1794年批准建立的麦克亨利堡拱卫着这座港口。当罗斯的军队从北角向巴尔的摩靠近的时候,民兵们在半路封锁了道路,尽管英军最后突破了封锁,但美军一名步枪手却击毙了罗斯。
  接替他指挥的阿瑟·布鲁克上校继续向巴尔的摩推进,但被
  城市的防御工事挡住了
  9月3日,科克伦开始对麦克亨利堡进行24小时的炮轰,华盛顿的一名著名律师弗朗西斯·斯特特·基,目睹着火箭拖着红色弹道、炮弹在凌空爆炸的情景,看到了美国国旗在晨曦中骄傲地飘扬在城堡的上空,激发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灵感。他一挥而就,写下了几句诗,后又作了一些修改,这就是美国国歌《星条旗颂》
  9月4日,英军撤退了,美军既没有打败加拿大也没有打败切萨皮克的英军。
  英国海军上将科克伦在切萨皮克湾获胜后,又在牙买加制定了这样的作战计划:先占领莫比尔,再派陆军进军密西西比河,然后顺流而下,进攻新奥尔良。虽然这条战线绕了个大弯,但都是最易进攻的路线。
  新奥尔良位于距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仅有100英里的上游地区,周围是一片片的牛轭湖、沼泽和芦苇荡。一位英国军官说,如果部队“能得到飞鸟的帮助,或是能够踏着鳄鱼长满鳞甲的脊背进军”,他们就能进攻新奥尔良。
  美国军队的指挥官是杰克逊少将,指挥包括路易斯安娜
  在内的第7军区,他的职责是阻止英军入侵新奥尔良
  9月中旬,英军向莫尔比的主要防御工事鲍耶堡进犯,被严阵以待的杰克逊部队击退。3星期后,杰克逊进行了反攻,占领了彭萨科拉,封锁了通往新奥尔良的陆地通道。
  一天早晨英军发起了进攻,大雾遮掩了他们的行动,似乎让英国人交上了好运。然而,大雾消散时,他们距美军阵地还有650码,一场屠杀开始了。到了上午8点半,战斗结束,大约有200多名英军横七竖八地躺在开阔地上,而美军伤亡才不到50人。
  美英两国打了两年多,互有胜负,英国终因离本土太过遥远,后续乏力,攻势减弱。美国也感到再战无益。所以于1814年议和,签订了《根特条约》,两国均无所得。
  这场战争结束了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时代。在此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欧洲的战争一直意味着是新世界的战争,而此后的一个多世纪,美国避开了欧洲大陆上的冲突。国家面向国内,全力以赴地进行国内发展和领土扩张。在这两大任务中,军队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进军西部移民潮涌

  美英两国劳师动众,大动干戈一番,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英国毕竟是世界上一等强国,轻易战它不过。如果要扩张自己的领土,只好找一些弱一点的对手,能捞点好处。因此,在此前后,它对西班牙下了手。那时候,西班牙正被拉丁美洲的独立之火燃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哪里还有力量来再树新敌。只好眼睁睁看着美国把西属佛罗里达这块肥肉抢了去,美国只付了500万美元给西班牙。
  此后,美国的目光又瞄准了西部极为广袤的荒野。那里本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其中有大片土地属于墨西哥。
  早在美国独立前还是英属殖民地时,便有很多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去到西部拓荒占地。独立后,更多的人涌向西部。
  杰克逊总统曾在西部对印第安人说过:“你们的白人兄弟将不会打扰你们,他们不会侵占你们的土地。只要草木仍在生长,河水仍在奔流,你们和你们的后代就可以继续和平地生活下去,这块土地永远属于你们。”
  杰克逊关于印第安人永久居住地的许诺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1812年的战争后,美国政府一直实行一项非正式的迁移政策。四年之后,国会将印第安人领地限定为除路易斯安娜、密苏里和阿肯色之外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
  在执行迁移政策中,陆军担负着几项任务,印第安人拒绝搬迁,军队便诉诸武力。为了促使印第安人搬迁,杰克逊大肆进行欺骗活动,一旦骗局落空,便动用军队。1836年,三个克里克部族武装反抗,但11000多名正规军和民兵迅速镇压了这次反抗。当大部分切诺基人也奋起抵制迁移时,军队又进行了镇压。
  迁移中诱发了两次真正的冲突,即黑鹰战争和第二次西密诺尔战争。萨克和福克斯部落占据着伊利诺思的大部分土地。1827年,该州请求陆军部安排印第安人迁移。到1831年,搬迁仍未见行动,州长约翰·雷诺兹动员了志愿部队,强迫年迈的萨克酋长黑鹰签署了一项协定,保证留居在密西西比河以西。但到冬季,黑鹰收到了加拿大和其他部落给予协助的虚假保证。1832年4月,黑鹰及其随员,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再次渡过密西西比河,当黑鹰得知他不会得到英国人或印第安人的任何支持时,曾三次准备投降,但白人每次都拒绝他的和平提议。8月初,黑鹰战争以所谓的“破斧之战”而结束,白人大肆屠杀男人和妇孺。
  西密诺尔迁移更为困难。美国与西密诺尔的争执最初发生在1817—1818年,当时杰克逊奉陆军部命令入侵佛罗里达。这次入侵的背景十分复杂。西密诺尔人打着西班牙的旗帜袭击了佐治亚边界,然后逃之夭夭。杰克逊摧毁了印第安村庄,攻占了西班牙城镇,废黜了西班牙总督。最后西班牙人把佛罗里达割让给了美国。
  第二次密西诺尔战争于1835年12月爆发,这次战争成为军队同印第安人战争时间最长、耗费最大的一次。地形和气候十分不利,黑人逃奴的加入增强了西密诺尔人的反抗能力,因为西密诺尔人和黑人都是游击战的行家,最后美军只好使用军犬来追踪神出鬼没的印第安人。残酷的镇压使西密诺尔人到1842年春天减至250人。
  19世纪40年代中期。印第安人的迁移基本结束了。1820年时,约有12.5万印第安人居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25年后,只剩下不到3万人。但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对抗并没有结束。
  历经三四十年后,西部已随处都是农场、种植园,农事之盛令人目眩。在威斯康星、伊利诺斯等地,即是被称作大湖平原的地区,已成为美国最为丰硕的产粮地,有“小麦王
  国”之称。而在南部墨西哥湾北岸的海湾平源,则被称作“棉花王国”。
  自19世纪20年代起,便已有人闯入落基山脉和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地带。开始时,前往落基山中的人大多都是些猎兽者,把猎获的兽皮拿到市上贩卖,不久就建起了皮货公司。
  这些皮货商人为美国人进入新西部开辟了一条路,后来者便源源不断。
  一开始进入墨西哥境内的人还得到墨西哥政府的收容,并分土地给他们。这可能是因为那里人烟稀少而荒地很多的缘故吧,墨西哥才把他们当作移民收留。这些人在那里安了家,又招来亲友,慢慢创下了基业,又办起了一些企业,于是又引来更多的美国移民。
  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又越过落基山,成群结队涌向俄勒冈、加利福尼亚。那俄勒冈本是美英两国争执不下的地域,归属尚未确定。而加利福尼亚及东领的大片土地新墨西哥,则属墨西哥所有。所以,美国人的所谓“西进运动”实际上是不分国界、不问归属,只顾移民的占地行为。
  美国政府眼见众多国人向西涌去,占人国土,驱杀印第
  安人,正中下怀。他们没有忘记当年亚当斯总统有关美国“命里注定”要据有整个北美的话,将扩展疆域视为“天定命运”。
  1845年上任的总统波尔克更是热衷此道,其实在他的竞选纲领中就宣称:“在尽可能早的时期内再度占领俄勒冈并重新吞并得克萨斯是美国伟大的战略。”一番话表露出他扩张领土的勃勃野心。
  此时,得克萨斯的美国移民掀起叛乱,将墨西哥驻军驱赶出去,自行宣告独立,建起“孤星共和国”。1845年初,美国宣告决定将得克萨斯并入美国。墨西哥自然是不同意美国这么干,于是向美国抗议,并警告说,它将把合并视为战争行动。
  刚刚任总统的波尔克却在国会傲然说道:“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只有居住在这个大陆上的人民,才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假如他们之中有哪些人建立起独立国家,又情愿归并为美国联邦,这事便须由我们与他们去做决断,实在不需要别的国家插足其间。”
  1845年美国吞并得克萨斯以后,墨西哥断绝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并威胁要对得克萨斯进行报复。
  波尔克也决定以武力相向,他竟然遣使赴墨西哥,不仅要划定得克萨斯与墨西哥的疆界,还要向墨西哥强买加利福尼亚及新墨西哥。美国这样做实在是欺人太甚。
  战争不可避免了,因为墨西哥不能丧失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四、出师犯境邻国遭殃

  1846年1月12日,波尔克总统获悉,他的特使未说服墨西哥接受以格兰德河划界并出售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的土地。第二天,他便命令陆军准将扎卡里·泰勒率军开赴格兰德河。
  到了月底,泰勒将军的占领军已集结在对岸的马塔莫罗斯镇。4月底,墨西哥指挥官马利亚诺·阿利斯塔少将派出骑兵部队渡过格兰德河,而且一些骑兵伏击了两个美国龙骑兵
  中队
  5月9日,波尔克通知内阁,准备向国会递交一份战争咨文。当天晚上,泰勒关于遭受伏击的报告送到,内阁一致同意波尔克于5月11日向国会提交的咨文。他写道,墨西哥“已经越过美国边界,侵犯我国领土,使美国人的鲜血洒在美国的土地上。”
  5月13日,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而这时两国已发生过两次大的战役。4月的最后一天,阿利斯塔的部队渡过格兰德河,5月8日在帕洛阿尔托与泰勒的部队遭遇。泰勒告诉他的士兵说,“主要的依靠就是刺刀,”但美国炮兵部队一马当先,迫使墨西哥军队后撤。
  帕洛阿尔托南面是长满茂密灌木丛的大草原,古河床纵横延伸。在帕尔马河床,阿利斯塔的军队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交错生长的矮树使美国炮兵很难布阵,旧河床形成了一道天然胸墙。由于树丛扰乱了部队的战斗队形,这次战役成为一场混战。墨西哥再度失利,逃回格兰德河对岸。在这两次战役中,泰勒的部队少于敌军,却使敌军伤亡800人,本身伤亡还不到200人。
  这两次战役使墨西哥举国震惊,它原以为自己必胜无疑。
  许多墨西哥头面人物都曾认为,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堪一击。
  虽然波尔克毫无军事经验,但他却担任了总司令,同时还充当战争行动的总调度。他严密地控制着战争的每一领域,为以后的总统开创了以白宫而不是以国会为战时权力中心的先例。
  最使波尔克烦恼的是陆军的两位高级将领:斯科特和泰勒。正如各自的绰号一样,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泰勒的绰号是“老粗”,他很少穿军服,战略和战术能力都很有限。他对军事情报和作战计划都毫无兴趣,斯科特只好将威廉·布利斯上尉派给他当参谋长。布利斯是陆军中公认的“智囊”,绰号“精确”,他弥补了泰勒对战争的片面看法——即战争不过是行军、射击和冲锋。泰勒的力量在于,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
  泰勒总是骑在那匹名叫“老惠特尼”的马背上,一条腿跨过前鞍,嘴里嚼着一根稻草,从不惊慌失措。斯科特的外号是“老吹”,自1841年起就担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喜欢特制的军服,具备较好的战略战术才能。
  泰勒和斯科特同属辉格党,又都有问鼎总统的野心。波尔克不愿让辉格党打赢这战争,唯恐其利用军事上的声望成为总统,因此总是心存戒心,处处节制他们俩。正如斯科特所言:“前有墨西哥人的明枪,后有来自华盛顿的暗箭”。
  最初的战略是波尔克与内阁和斯科特共同商讨制定的,其目的十分明确:封锁墨西哥东海岸,夺取西部各州和得克萨斯南部,包括新莱昂、科阿韦拉、奇瓦瓦、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波尔克希望,经济压力和武力征服会迫使墨西哥屈从于他的领土要求。
  执行封锁任务的部队是由大卫·康纳及其继任者马修·佩里率领的海军本土分舰队,尽管美国海军占绝对优势,但封锁并非易事。舰上补给短缺,许多水兵得了坏血病。从10月到4月期间北风猖獗,而4月到10月期间又有黄热病流血。除了观察哨偶尔会发现一艘不明船只,或是为了加强封锁而去攻击敌人港口外,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
  泰勒的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马塔莫罗斯镇之后,又进入新莱昂利。“老粗”的目标是首府蒙特雷,但他行动迟缓,直到9月19日才到达那里。
  蒙特雷座落在圣卡塔丽娜河北岸的高地上,河流护卫着后方。城西有两座筑有堡垒的小山,城北是一座由未完工的教堂改建的要害,城东有两座较小的碉堡,四周筑有围墙工事。城内石筑房屋的墙上都开有射击孔,街道设有路障。佩德罗·德·安帕迪亚将军接替阿利斯塔守卫在这里,他统率7500名士兵和42门大炮。
  蒙特雷防御坚固,足以使不果敢的指挥官望而生畏,但泰勒却从容不迫。尽管他只有6200名士兵,又缺少合适的攻城炮,他还是下令进行大胆的两翼包围。他派出威廉·沃思上校率领一个师迂回到城西,另外两个师从东面攻城。除了两翼配合上有问题外,泰勒的计划在细节上也存在着失败的
  可能。但墨西哥指挥官却贻误了战机
  9月21日至24日,泰勒的部队突破防线步步深入该城。
  接着,安帕迪亚和泰勒签署了一项为期8周的停战协定,允许墨西哥军队全部撤离蒙特尔,将该城拱手让给美国人,以避免进一步流血。随后“老粗”奉命移师科阿来拉州的首府萨尔提略。
  在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斗争的形式是征服、反抗、再征服。由斯蒂芬·卡尼率领的西路军于6月份离开利文沃思堡。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长驱850英里,不费一枪拿下了圣菲市。接着卡尼率领300人继续前进,增援出征加利福尼亚的美国部队。途中,他遇到基地·卡森,得知美国已控制了加利福尼亚。
  卡尼让随行的大部分人返回圣菲,自己只带100人继续西行。但当时卡森和卡尼都不知道,忠于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人在9月底举行了反对美国占领者的起义,到12月中旬,墨西哥人的忠诚分子也举行了类似起义。当卡尼率领疲惫不堪的部队到达加利福尼亚时,正好赶上帮助弗雷蒙特和海军太平洋分舰队在12月底和1月初平息叛乱。1847年2月初,卡尼在圣菲市的继任得斯特林·普赖斯在道斯打败了新墨西哥人,镇压了这次起义。
  与此同时,有两路纵队正在向奇瓦瓦州首府奇瓦瓦市进发。约翰·伍尔率领3个志愿民兵团和少数正规部队,于9月底离开圣安东尼奥,亚历山大·多尼芬率数为850人的密苏里第一志愿骑兵队于12月中旬从新墨西哥的瓦尔韦德出发。
  伍尔占领了蒙克洛瓦,在那里,他获悉奇瓦瓦的驻军已弃城而逃。伍尔认为再去奇瓦瓦已意义不大,于是要求继续南下,并获批准。
  1846年12月底,伍尔的部队终于同“老粗”会合,共计行程900英里,却始终一枪未发。多尼芬骑兵部队的行程约为伍尔的两倍,并打胜了两仗:一次在埃尔帕索以北的埃尔布拉齐托,另一次在跟奇瓦瓦15英里的萨克拉门托河。
  一进奇瓦瓦城,他们便发现自己十分孤立,多尼芬写信请示伍尔,伍尔命令他向主力汇合。密苏里人5月中旬才到达泰勒的驻地,因此未能赶上“布埃纳韦斯塔战役”。
  布埃纳韦斯塔战役是根据波尔克的新战略方针进行的。
  1846年夏秋两季,各战区捷报频传。海上封锁颇有成效,泰勒部队已深入敌国领土,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在战争之初就被轻而易举地征服了。然后,墨西哥却断然拒绝了和平倡议。美国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原定战略目标却未实现,因为他未能迫使墨西哥就范。
   
五、地跨两大洋的庞然大国

  波尔克及其顾问重新研究了美国的战略问题。1846年10月,他们决定占领韦拉克鲁斯,然后从那里派一个远征队进军墨西哥。
  新战略计划的目的是要强迫墨西哥人坐下来谈判,但也产生了两个棘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由谁来指挥远征军?
  第二个问题是,远征军所需部队该从哪里抽调?
  率部攻入敌人心脏的指挥官将成为战争英雄,而且有希望当上总统。波尔克考虑了5个人选。泰勒是位常胜将军,但内阁和波尔克一致认为“他不适于出任总司令,因为其能力不能胜任此职,政治观点偏激,总是与政府不合拍”。经过筛选,决定由斯科特担任总司令。
  毫无疑问,选择斯科特是明智的。自战争初期起,他就
  一贯坚持只有再度向墨西哥谷地发动进攻才能结束这场战争。当政府还在考虑远征方案时,斯科特便上书详述了这次行动的军事要求并论述了其可行性。他估计需要4000名正规军和10000名志愿部队。他坚持认为,在黄热病季节开始前必须攻下韦腊克鲁斯。由于没有时间再组建新团,斯科特调动了泰勒的一多半兵力,几乎包括他全部的正规军,并粗暴地命令泰勒转入防御。对于泰勒来说,调用远征军是一次双重打击,他不仅失去了作为统帅的机会,还失去了大部分士兵。他愤怒地指责波尔克和斯科特合谋中止他的军事生涯,并阻止他成为1848年辉格党的总统候选人。
  一份列有斯科特从泰勒手下抽调部队番号的命令落入敌军之手。墨西哥新任指挥官圣安纳决定在波尔提略攻击被削弱的敌军。他在圣路易斯波托西集结了部队,长途跋涉穿越沙漠。泰勒不相信圣安纳会企图进行如此艰苦的行军。他表现得信心十足,拒不服从斯科特要他实施防御的命令,反而
  向阿瓜努埃瓦进军
  6月20日,圣安纳率领15000人抵达恩卡纳西翁,距泰勒驻地35英里。得克萨斯突击队的本·麦洛克少校潜入墨西哥军营地,确切查明敌军数量,并迅速将这一坏消息报告了泰勒。泰勒当机立断,将部队撤出阿瓜努埃瓦,来到位于布埃纳韦斯塔正南面的坚固防御阵地。他只有4500人,其中约
  90%是从未打过仗的志愿民兵
  2月22日,圣安纳致函泰勒,敦促他投降,宣称他“绝无可能逃脱惨遭失败、被剁成碎片的命运。”泰勒拒绝投降。
  墨西哥人于当天下午晚些时候进行了攻击,双方进行了小规模战斗。第二天凌晨,对圣安再次发起进攻。到上午9时,美军形势已十分危险。泰勒高据于战场中心一个明显的位置上,而布利斯则观察着不断变化的美军战线。布利斯报告说,战斗失败了。泰勒答道:“这我清楚,但志愿兵们并不清楚。
  让他们打吧,我们来看看他们干得如何。”
  志愿部队的表现就如正规军中的老兵一样。墨西哥军队到处进行分割包围,锲入美军防线,但志愿部队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集结起来。同时,正规军的炮兵也整整一天都英勇地支援着志愿民兵作战。夜幕降临时,泰勒的部队仍没有被打垮,但确实被“剁成了碎片”。大约14%的士兵死伤或失踪。
  虽然墨西哥一方也遭到惨重损失,圣安纳正率部后撤,但泰勒并不为这一胜利而感到欣慰。他写道:“双方都损失很大,这使我无法感到高兴。”
  就在布埃纳韦斯塔战斗前一天,“老吹”到达了洛博斯岛,踏上了进行韦拉克鲁斯战役的预定地点。3月初,大批部队、
  交通工具及海军舰只到达该岛,远征军准备就绪
  3月9日,斯科特发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两牺登陆作战,部队使用斯科特定制的波浪艇进行登陆。墨西哥军没有进行抵抗,因此1000名士兵安然登上滩头。不到一周,包围圈已锲入城市的内陆一侧,海军本土分舰队继续保持着海上封锁。
  韦腊克鲁斯城只有4500名守军,孤立无援,被迫于3月29日投降。守军投降的时间并不算早,斯科特估计,可怕的黄热病很快就会降临。4月初,他率大队人马沿国家公路向内地进发。
  在距海岸50英里的地方,公路要穿过塞罗戈尔多的一个险峻峡谷。布埃纳韦斯塔战役后,圣安纳跋涉1000英里来到此地,重新组建了一个新军团,部署了12000名守军。如果他能遏制美军前进,即可迫使他们留在黄热病盛行的低洼地区。
  对美军来说,攻打前面的防御工事将是一场血战。罗伯特·李上尉找到了一条可绕过墨西哥左翼的小路。4月18日,美军发动进攻。经过3小时激战,墨军败北。次日,美军进入风景如画的哈拉帕,脱离了黄热病区。
  到达哈拉帕后,3700名服役期为12个月的志愿民兵服役期满了。离开这支深入敌国领土的、精疲力竭的部队,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拒绝延长服役期,并返回韦拉克鲁斯登船。斯科特只剩下7100人,但他继续进抵普埃布拉,并在那里等待增援。
  到8月初,斯科特有了10700人的生力军,又开始进军墨西哥城。斯科特决心“把我小小的军队变成一台自行维持的机器”。他作出一个在这种困难形势下既明智又冒险的决定——放弃后勤补给线和交通路线。
  屡败屡战的圣安纳集结了3万人马保卫首都。他认为斯科特会从普埃布拉沿公路发起进攻,就在城东修筑了坚固的工事。
  斯科特侦察了城市的各条通道。接着,他重施塞罗戈尔多之战的故伎,实施侧翼机动,以期不需血战而获胜。他从南面向墨西哥城发动进攻,避开了圣安纳严阵以待的防御工事。墨西哥司令匆忙将部队调往新的阵地,从而爆发了康特雷拉斯和丘鲁布斯科之战。墨军损失1000人,而斯科特的伤亡还不到墨军的十分之一。
  两次重创敌军之后,斯科特同意进行和谈。他深信,墨西哥人宁愿通过谈判达成对己有利的和平,也不愿让人侵者打进首都。但圣安纳却利用休战时期来恢复部队的元气。斯科特意识到自己上了当,就在9月份又重新发起攻击,在莫利诺德尔雷伊和查普尔特佩克战斗中击败了墨西哥人。
  对斯科特来说,莫利诺德尔雷伊之战可算是得不偿失。他曾得到报告说那里有一个加农炮制造厂。这次,他一反过去侧翼进攻的老战术,命令沃思率1个师进行正面进攻。经过两小时激战,沃思付出了781人伤亡的代价,攻占了莫利诺
  德尔雷伊,才知道有关加农炮铸造厂的情报纯系捕风捉影
  9月12日,美军炮兵对查普尔特佩克进行猛烈轰击,第二天美军又发动了一次计划周密的进攻,仅用一小时便占领了该地。圣安纳眼看着美国国旗飘扬在查普尔特佩克上空,不由哀叹:“即使我们把大炮藏在地狱里,该死的美国佬也会把它们抢走。”与此同时,美军冲向通往墨西哥城的两条狭窄的公路,控制了贝伦和圣科斯梅两座城门,打开了入城的通路。
  次日,斯科特不足7000人的部队占领了墨西哥的首都。
  一直长途随军的曾扬言斯科特输定了的威灵顿公爵得知斯科特获胜的消息时,他称赞斯科特是“活着的最伟大的军人”,并敦促英国青年军官们研究韦腊克理斯——墨西哥城战役。他认为,这次战役“在军事史上无与伦比”。“老吹”由于出色地指挥了这次大胆的战役,的确对此当之无愧。
  然后,就像泰勒取得的多次胜利一样,斯科特的远征并没有立即带来和平。墨西哥人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不易接受失败的事实,政治上的混乱也影响着墨西哥政府作出决定。美国国内反战运动不断高涨,暗示着如果继续抵抗下去,墨西哥也许会得到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一个正规军事力量有限的国家,它采用游击战术使占领军疲于奔命,处处挨打。
  尽管墨西哥军队屡战屡败,北方几州被占领,首都沦陷,但政府仍拒绝投降,这使得美国大为沮丧。由于战争伤亡惨重,费用剧增,波尔克认为,美国应攫取最初要求更多的领土,某些民主党人甚至要求夺取“整个墨西哥”。
  1847年4月,波尔克曾派遣国务院首席秘书尼古拉斯·特里斯特随斯科特部队前往墨西哥,建议墨西哥政府举行和谈。特里斯特所奉的指示体现了波尔克最初的领土要求,到1847年10月,总统不仅要求更多的土地,而且认为特里斯特有辱使命,更糟糕的是,他已变成斯科特的政治盟友。
  波尔克要召回特里斯特,但他拒绝回国。1848年2月2日,特里斯特以最初的指示为基础,谈判并签署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将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并赔偿因本国公民对墨西哥作战造成的损失费325万美元。作为交换,墨西哥将承认以格兰德河为两国边界,并割让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
  条约遭到普遍反对。波尔克对特里斯特自行其是感到吃惊,狂热的扩张主义者认为美国得到的领土太少,而反战分子又觉得美国夺取的土地太多。3月10日,参议院批准了该条约。
  这场战争,美方死亡12876人(包括正规军5909人,志愿民兵6967人),和往常一样,死于疾病和各种事故的人数远远多于死于子弹和刺刀的人数。但对于美国来说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根据条约美国将得克萨斯并入了国土。
  随着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俄勒冈的并入,墨西哥领土的并入,使得美国的版图得以扩大,居民点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成了地跨两大洋的庞然大国。
   
六、从产业革命到军事革命

  美国的领土扩张政策的结果是促使了其经济的飞速发展。西部广袤之地多是沃土,宜农宜牧,一旦开发,对经济发展大有好处。要开发大片的土地,首先最缺的是人手,即使是作为美国发祥地的东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便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如有神助一般,在美国大量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外国移民纷纷涌进美国,那段时间的美国真个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
  外国移民何以千里迢迢来到美国?只因美国独立后,世人常将它视作自由之乡,争相投奔;又听说美国地域辽阔,到处是无人开发的沃土,是个安家立业的好去处;还听说50年代加利福尼亚挖出了金矿,于是很多人带着淘金发财的梦想举家迁徙而去。移民之中大半来自欧洲各国,其中不乏身怀技艺之人。还有许多华人也来淘金或谋求一条生路。
  自1815年至1860年,移民人数达500万之众。美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手不断增多,工业也很有基础,农业本来就很发达,新垦沃土不断扩展,经济便飞速发展兴盛起来。
  当然,美国经济的发展是和产业革命分不开的。建国之初,美国工业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很多人尚不知机器为何物,即便是手工工场最为盛行的北方诸州,分散工场也占大半。居民之中十有八九是自家织布缝衣。到了19世纪20年代,产业革命才开始兴起,也像英国一样,棉纺织业最早用上了机器。到了30年代,毛纺织业、皮革制造业、陶瓷业、玻璃工业等,也已用上了机器,手工劳作日渐稀少了。
  如此众多的人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安家创业,有哪样东西不需要购买?衣食住行之所需,生产劳作之器物,真可以说是无不抢手,件件脱销,市场容量之大,前所未有。工业消费品供不应求,促使产业革命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真是个良性循环。
  为提高产量,企业主们意识到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改进机器,提高工人技艺,于是向国外引进技术做法和本国的发明创造大量出现,产业革命更是如虎添翼。到了40年代末,美国已经可以运用机器打造机器了。
  产业革命本来就是一个链条,一环套一环。使用机器的工厂多了,用煤便多;机器打造得多了,用铁便多;国土大了,便要改进交通,兴办铁路及河运;买卖做得大了,货物长途运往别处,便须快捷的联络方法。这样,美国的采煤业、冶铁业、交通运输业等也跟着兴旺起来。自1840年起,采煤量竟翻出7倍之多。从30年代起,筑路之风大盛,商道及马车驿站比比皆是。后来又修起了铁路,到1850年,铁路长度已达9000多英里,比英国还多。此时,富尔顿发明的汽船,在河运之中已随处可见。
  美国产业革命虽然是进展迅速,但分布不均,大半在东北部地带。在西部虽然也有一些工业,但为数极少,随处可见的只是一座座农场。
  随着商路贯通西东,西部农场中生产的农副产品也可运往东部出售,又可从东部购回生活日用品。东部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所需粮、肉也日趋增多,商业经济开始在西部兴旺。
  西部地旷人稀,虽说多是家庭小农场,但占地几百上千亩的也是平常的事,如果仅靠人力去耕种,显然力不从心。农场主需要大量机器农具,东部企业主抓住这一机会,聘请能人发明试做,终于造出了播种机、收割机、刈草机、捆禾机、中耕机、打谷机等,倍受青睐。化肥也开始造出来了。30年代,众多农具还需要耕马拖拉,等到了50年代,就发明了蒸汽犁地机。美国农业发展开始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宗谷物销往国外。西部的芝加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仓,除了原来的“小麦王国”、“棉花王国”外,夺自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又成为闻名全国的“牧牛王国”。
  产业革命给军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上帝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这是塞缪尔·莫尔斯在1844年5月通过他本人发明的电报机发出的第一份电报。这项发明究竟是由上帝还是由人类创造的,暂且不问,但无论如何,这一创造是一个通讯上的奇迹,它缩短了信息传送中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这只是导致一场军事革命的许多技术新发明之一。
  19世纪前半叶,军队利用工业革命的技术,使其在机动性和火力上有了显著提高。蒸汽机船和火车的问世带来了机动性的加强,轮船和火车尽管是为商业目的而发展的,但却为商业和军事带来了同样的好处:交通变得迅速而价格低廉。
  新发明带来的火力进步,使得步兵武器更加致命。燧石装置让位于发火帽,圆锥形子弹取代了圆形弹丸,来复枪淘汰了滑膛枪,后膛枪和连发枪压倒了单发的前膛枪。
  铁路、蒸汽机船和速射来复枪改变了陆战的模式。从战略上说,军队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远距离调动,还可用较低的费用相对容易地得到后勤支援。他们还能依靠电报实施远距离指挥。与此同时,拿破仑使用过的战术体系却失去了决定战场胜负的能力。拿破仑往往将炮兵集中在接近敌方前沿阵地的位置,进行猛烈的炮火轰击,然后派出步兵和骑兵以密集队形发动正面进攻。到1860年,这种战术已形同自戕。步兵武器的射程、精度和射速都提高了,炮兵再要接近敌人阵地就十分困难、密集进攻变成了集体屠杀。
  随着蒸汽机和钢铁取代了船上的风帆和木材。海战所发生的变化也同样令人吃惊。1814年,罗伯特·富尔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战舰“富尔顿”号,用于保卫纽约港。
  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的海军部长马伦·迪克森部分执行了国会1816年批准的建造3艘蒸汽动力炮舰的计划。
  他命令建造一艘蒸汽动力舰“新富尔顿”号。该舰在1837年建成。两年后,国会又批准再建造3艘蒸汽动力战舰。其中1艘一直不正常,但另外两艘明轮军舰“密西西比”号和“密苏里”号,则充分显示了技术上的优势。
  一开始的蒸汽动力舰缺点很多,嗓音大,耗煤量大等,经过不断实验,逐渐生产出效率更高的发动机,螺旋桨取代了明轮推进器,从而解决了易损和火力的问题。螺旋桨安装在军舰尾部的水下,可避开敌方炮火。同时,军舰的要害机器也可置于水线之下,突出侧舷位置让给火炮。第一艘螺旋桨军舰是“普林斯顿”号,于1843年下水。该舰的设计使蒸汽机舰可具有与帆舰同等的火力,并具有机械推进的优点。
  国内战争前建造的蒸汽动力舰实际已经过时。这种舰的外壳是木制的,没有防护层,只能抵挡实心弹丸的攻击,但爆破弹能把船壳炸碎,使木制军舰起火燃烧。陆地炮兵早已使用了爆破弹,因为榴弹炮和迫击炮的发射角较高,所需的炮弹初速不高。但海军的火炮需要平弹道来击穿敌舰外壳,因此要有较高的初速和膛压。1823年,一位名叫亨利——约瑟夫·派克斯汉斯的法国炮兵军官解决了用海军火炮发射爆破弹的技术难题。19世纪30年代后期,法国和英国都像美国一样,采用了发射爆破弹的舰炮。
  爆破弹会引起舰只起火,解决的办法是以铁代木。两项有关的新发明几乎同时问世:全铁结构和使用铁板装甲。第一艘公开的铁制战舰是“密执安”号,1843年在大湖区下水。
  一年前,国会曾授权罗伯特·史蒂文斯建造一艘螺旋桨推动的“防弹”铁甲舰,这是各国海军中批准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起初,该舰的装甲设计为4至6英寸,但发明家们很快就制造出能穿透这种铁甲的炮。该舰设计师们计划安装更厚的铁甲,可不久威力更大的火炮又相继问世。冶金方面的进步使人们能够造出更厚的铁甲,同时也能用来制造更具威力的强大火炮。史蒂文森的合同并未完成。
  1859年,法国的第一艘实用铁甲舰“光荣”号下水了。作为对抗,英国人于次年造出了第一艘实用的铁制船体的铁甲舰“勇士”号。
  直到1860年,蒸汽机还未能完全取代帆船。铁制舰也未能全部取代木制舰。但蒸汽机使海战战略战术发生了根本变化。军舰可以直线舰行,不必根据风向和水流曲折航行。蒸汽机使航行速度加快,能较为精确地计算航程所需时间,并适于近海作战。与木制舰船相比,钢铁舰船能够造得更大,更坚固,设计也更多样化,它可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以装载巨型火炮。铁制本身比木制的经久耐用,还可分隔成水密舱来增加抵毁能力,就初始造价和维修费用而言,钢铁比木料更便宜。

  ------------------
  allan9扫描校对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