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六章 世纪之初的熊熊战火


   
一、“水下杀手”激怒美国总统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枪声对美国震惊甚微。但一年后发生的“露茜塔尼亚号”事件,引起了美国人对德国的憎恨,并使美国卷入一战的旋涡。
  1915年5月1日,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的巨型邮船“露茜塔尼亚号”,致使船上的1198名乘客,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乘客,包括291名妇女和94名儿童,葬身大海。这一惨无人道的举动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强烈愤怒。敦促美国政府参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战开战以后,通往英国大不列颠群岛的所有航道,都被德国政府宣布为战区,所有通往战区的船只,无论是交战国还是中立国的,都将被击沉。相比之下,英国的作法倒是比较仁慈,他们只要求停船检查,如果没有发现禁止运输的战争物资,多半会轻松地放行。
  美国的这艘巨型邮轮号称是大西洋中航行最快的轮船,最高速度是每小时25海里,比当时最快的潜艇速度要高两节。这样快速的轮船,通过曲折的航行,可以大大减少被潜艇攻击的机会。除非潜艇能预知轮船的航线,否则潜艇要进入攻击位置是很困难的。
  可惜,这条开往英国利物浦的不幸邮轮却没有按照躲避动作去执行。首先是没有走躲避鱼雷攻击所必须的曲折航线,其次也没有开到最大的速度通往危险区。为了节省燃料,该轮船只用了最大速度的四分之三,巨型油轮的失误使得德国潜艇能够从容地进入最有利的攻击位置。攻击的位置如此之近,以至于在潜艇发射鱼雷时,刚刚用完午餐乘客们能恐怖地看到鱼雷贴海面射向轮船时溅起的一条白色泡沫。鱼雷命中左舷,不到18分钟,这条785英尺的“大西洋王后”就消失于波涛之下。
  德国声称这次攻击主要是因为该船携带了军火。实际上这艘船只携带了若干箱的轻武器子弹和一些榴霰弹。德国的这一行动,引起了协约诸国的反德情绪,人们纷纷捣毁所在国中德侨的店铺橱窗,并把在重要岗位上的德国出生者赶出来。英国政府乘机把1.9万名德侨中,年龄在27岁和45岁之间的男人拘留起来,美国政府向德国递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外交抗议照会。
  “露茜塔尼亚号”事件只不过是造成美国乘客死亡的一系
  列著名事件之一。德国的潜艇战可按阶段分成“有限”和“无限”作战之分,德国海军军官们被潜艇战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并不理会德国外交官关于美国必将参战的警告,不断攻击美国商船,加深了美国对德国的敌视。德国的战争决策机关认为,贪图金钱和享受的美国人只是在口头上愤怒,而不会同德国打一场伤亡和耗费极大的战争。另外侨居美国的数百万德国人不会拿起武器反抗自己的祖国。
  为了防止美国将战争物资运往协约国,德国通过特务机关大搞破坏活动,如在运往协约国的货物中夹杂定时炸弹,煽动工人罢工等。在美国活动的德国特务机关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有时往往是弄巧成拙,德国特务的破坏计划和特务机关的指示往往被美国查获,并在新闻媒介上大加披露,使德国名望扫地。
  协约国为了激起美国人对德国人的憎恶之情,大肆渲染德军的暴行,如德军枪杀包括神甫在内的大批比利时人质,德军挖出平民的眼睛,砍下姑娘们的手,虐杀被俘的士兵等等。
  1915年10月11日,一位既护理过德国伤兵又护理过协约国伤兵的英国女护士,被德国当局处以死刑,理由是她帮助恢复健康的协约国士兵从被占领的比利时逃往荷兰,而她护理多少德国人恢复健康却只字不提。女护士被处死之后,在大洋两岸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当时的参军热本已处在低潮,但她被处死的消息传来后,立即推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入伍,足足可以组成一个步兵师。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开始无限制潜艇作战,德国潜艇将向战区内所有船只不发警告就发射鱼雷,在头三个月,就把130万吨以上的协约国或者中立国的轮船击沉。由于运输船只大量损坏,英国只剩下够吃6周的粮食,协约国迫切需要美国参战,英国海务大臣向美国人诉苦:“如果像这样的损失继续下去,我们将无法继续战争。”
  2月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暗示,任何导致美国人生命财产损失的行动,都将遭到武力抵抗。2月23日,华盛顿收到了德国外交部长齐默尔曼发给美国近邻墨西哥的一份密电,要求驻墨西哥德国公使在美国拒绝接受无限制潜艇作战之后,策动墨西哥政府作为反美的军事同盟。并许诺,德国除了给墨西哥巨额的财政援助之外,还将在战争胜利之日,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割给墨西哥。美国总统威尔逊对此大为恼火。
  到了2月底,又有三艘美国载有美国乘客的轮船,在没有得到事先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击沉,死伤无数。于是威尔逊总统召开了国会特别会议,1917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美国参战的建议。4月8日,美国宣布同奥匈帝国断绝外交关系,并于12月7日向奥匈宣战。
  约瑟夫·霞飞元帅坚持认为:“我们所需要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美国一宣战,这位法国的前指挥官便作为协约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华盛顿,以他对西部战场形势的坦率谈话震撼了美国官员。协约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为他坚决要求美国出兵而摇旗呐喊。
  然而,当时美国虽然说有一亿以上的人口,但其中也只有正规军7.7万人和11.9万人的国民警卫队,军事体制仍然沿袭了南北战争时期的团的建制。为了欧洲的战事,美国国内进行了紧急动员,服役年龄扩大到18岁到45岁,这样有近480万兵员可以在陆军和海军中服役。潘星将军统帅的美国远征军,决定组建师的建制,每个美军师由2.8万人组成,是英、法陆军师人数的两倍。
  以潘星为总司令的美国远征军于1917年7月4日抵达法国巴黎。
   
二、一个崭新军种赋予战争全新的视角

  就在美国开始对欧洲的远征时,一个崭新的军种——空军,正在一战熊熊战火中茁壮成长起来,赋予了战争以全新的角度,从过去的平面向立体发展。
  在整个欧洲战场,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机已发明多时,但并没有多少架可资利用的飞机。各国的统帅部起初也对飞机的作用颇不以为然,法国的统帅福煦将军甚至说飞机“对运动来说一切都好,但对军队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德国和英国也只把飞机配属给通信兵,用作观察哨,故当时欧洲战场能用的飞机总共不过375架。
  这些飞机都不是为空战而设计的,不携带武器,用木料和金属线制成,机翼和机身上涂上胶的布覆盖。担任空中观察和驾驶飞机的人,往往是炮兵出身的观察员和骑兵出身的侦察员,以报告行进中的部队、炮兵阵地和物资运输情况。但往往这种观察和报告是不准确的,因为飞机本身的构造阻碍了观察者的视线。在开战的前几周,英国一支10万人组成的远征军开到法国,军事行动进行了12天,尽管德国的飞机天天在这个地区飞过,但没有一架飞机发现,而且由地面上的德国陆军最先发现敌情。
  起初,交战国的飞行员很有绅士风度,彼此在空中碰面还都相互轻快地招手致意。驾驶员随手携带着手枪,但那也只是一种服兵役的标志。
  由运动用飞机改装成的英国皇家飞行队,最先打破了这种空中的和平。1914年8月底,英国上尉哈维·凯利率领另外两架飞机,在空中执行例行的飞行任务时,看到一群德国飞机在他的下方也在悠然飞行,哈维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他的两位同伴的配合下,向德国飞机俯冲。德国飞行员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懵了,害怕野蛮的英国飞机撞到他,遂降低高度。这三架英国飞机得势不饶人,穷追不舍,德国飞机只好在地面降落,飞行员不等飞机停稳就跳下飞机,钻入树林中逃之夭夭。由于不能带走,哈维上尉命属下烧毁了这架战利品后,平安返航。
  到了1914年的9月,敌对双方的飞行员开始用各自的手枪互射,法国飞行员开始把步枪带上了飞机,但奏效不大,主要是因为飞机飞行不稳。有的协约国飞机上的观察员(那时多是双座飞机)甚至带上砖头,砸向德国飞机的螺旋桨,或者扔向驾驶舱,把对方飞行员砸得头破血流。对付地面的目标,有人开始用手榴弹和小型炸弹,由于没有瞄准器,又是人力投掷,杀伤性能不大。英国皇家空军作了一个统计,飞行员用141颗炸弹对德国静止的铁路车站进行轰炸,结果只有3颗炸弹命中目标。
  有的飞行员把浮空气球上使用的降落伞挪用到飞机上,但初时的降落伞既大而且笨重,飞机座舱几乎不能容纳。步兵开始用步枪对飞临己方上空的对方飞机胡乱扫射,飞行员们又不得不防备来自地面的流弹,有的飞机坐舱的座位下,垫上了铸铁的火炉盖,一旦飞机在空中被损坏,飞行员多半难逃厄运,不是被摔死就是被烧死。
  这时,协约国飞行设计师们又考虑把连发武器装在飞机上,专门用于空战,打击对方的飞机。由于无法解决子弹通过飞速旋转的螺旋桨桨叶,机枪只能装在双翼飞机的上翼上。
  这样火力虽然得到加强,但机枪及其附属设施的重量却使飞机飞行高度降低,不如不加机枪的飞机飞得高。
  1915年2月的某一天,4架德国双座观察机与一架法国飞机不期而遇,看到机翼上没有机枪,且己方人多势众,德国飞行员根本没有把这只孤独的法国飞机放在眼中。不料,法国飞机突然通过螺旋桨喷出黄色的火焰,并传出了机枪的欢叫声,一架德国飞机的飞行员立时殒命,飞机坠毁。待法国飞机调转头来,第二架德国飞机也被打得空中起火——子弹打断了飞机的输油管,另外两架飞机见势不妙,掉头就跑。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又有几架德国飞机被这种螺旋桨能喷出黄色火焰的法国飞机击毁。一向以逻辑思维著称的德国飞行设计师和武器专家们,无论如何也搞不懂,射速为每分钟60分的机枪子弹,是如何穿过转速为每分钟为1200转的双叶螺旋桨而对螺旋桨毫无损害的。
  这时,一架法国飞机由于故障而被迫降在德国后方的阵地上,在飞行员没有来得及焚毁这架飞机的时候,德国士兵缴获了它。这下德国人如获至宝,运回柏林后发现,原来飞机座舱上装了一挺美国人霍奇斯基发明的新式机枪,枪口朝向螺旋桨方向,也就是飞机飞行方向,而朝向枪口的螺旋桨,则由楔形钢片保护,使打在叶片上的子弹转向。
  德国参谋部特地从德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厂,请来了一位年轻的荷兰技师。这位技师名叫福克,被公认为当时欧洲最好的飞机设计师,他没有上过一天机械学校,却在20岁的时候,就能设计制造当时飞行最快和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把自己设计的飞机呈献给他的祖国荷兰,但遭到了冷遇,然后他又转向法国、英国和俄国,但都像在荷兰一样,参谋部的军官老爷们根本瞧不起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不相信他能有什么惊人之举,草草打发他走路了事。
  而德国人却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网罗到德国,许以优厚的待遇,让他设计德国的飞机。这次德国参谋部官员把一挺步兵用的气冷式机枪交给他,让他在48小时之内设计出一种超过法国机载武器的武器。福克尽管在此之前从未操作过机枪,但还是与他的助手一起,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试制成功了飞机同步机枪。他发明了一个凸轮系统,控制机枪只有在螺旋桨与枪口形成间隙时才能击发。
  福克把这种同步机枪与自己设计的单翼飞机结合起来,使空战出现了福克E—1型战斗驱逐机的雏形。尽管德军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6个月之后,一位驾驶这种飞机的德国飞行员重演了法国飞行员的那一幕:飞机由于迷航而在协约国占领地区着陆,在飞行员没有焚毁之前,被协约国士兵缴获,于是战争双方共享了这项技术。
  后来福克又为德国人发明了E—111型飞机,上面装备有双管机枪,威力顿增,略占空中优势,在1914—1918年的大战期间,福克共为德国人设计了近60种不同型号的飞机,英国人这时才认识到他的才能,提出来如果他来英国,为皇家空军设计飞机就给他1000万美元,可惜为时已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轰炸机。1917年6月,德国人把轰炸机应用于对伦敦的轰炸,这种用于轰炸的飞机代号为“戈塔式”,机身长41英尺,翼殿达68英尺,由两台各有260匹马力的发动机作动力,可搭乘包括一名驾驶员和两名炮手兼投弹手的3名乘客,装载500公斤的炸弹飞到1.2万尺的高度。
  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德国空军出动了14架轰炸机,从设在比利时的空军机场起飞,飞行175英里,在伦敦投下了约6吨重的炸弹,造成600人死亡。英国出动了95架驱逐机,但还是让投完炸弹的德国轰炸机爬高之后,逃之夭夭。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军共出动轰炸机50多架次,投弹73吨,炸死860多人,炸伤2060人。
  英国为了防止德国来自空中对伦敦的袭击,改进了皇家驱逐机的性能,增加了高射炮的射程。同时为了报复德国,也生产出自己的轰炸机,这就是代号为“佩奇—100型”轰炸机。
  如此频繁地使用飞机执行作战任务,使双方的军事家们都认识到空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这一独立的空军军种。
   
三、大西洋潜艇战令人不寒而栗

  对于美国军队来说,大西洋令人不寒而栗的3000英里航程是一条通往战争之路。在1917年,这条波涛汹涌的水路充满了危险。除非美国海军能与英国皇家海军携手战胜德国的潜艇部队,否则欧洲的战争会在强大的美国“援兵”到达之前结束。一些德国海军将军预言,德国潜艇无疑会使美国士兵在大西洋葬身鱼腹,根本无法到达法国去充实协约国的军队。
  1917年2月,德国海军凭借一支只有133艘潜艇的舰队,掀起了第二次无限制的袭船战的狂潮。这支舰队部署在从北海到地中海之间的广大海域内。3月份,英国被击沉船只的吨位已超达60万吨。从4月到8月,潜艇的战绩一直保持在这一令人生畏的水平上。正面临着战争中最危险的时刻。
  为了帮助英国打破潜艇的威胁,美国的威廉·西姆斯海军上将建议英国海军部采用舰队护航。西姆斯当时担任美国海军驻欧洲水域的舰队司令。是一位在海军事务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在美国宣战之前,西姆斯就奉命去伦敦进行实地考察。他对潜艇战进行了研究之后,立即支持建立海军舰队护航制度。西姆斯坚信:“协约国的任务就是要迫使潜艇出战。”潜艇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不得不主动寻找协约国的船只,护航制度便提供了决战的好机会。护航军舰(以驱逐舰
  为主)将能够击沉或赶走敌人潜艇
  5月份,两支试验性的船队以微小的代价成功地横越了大西洋,英国海军部便把船队护航作为其新的政策。到1917年秋季,沉船率逐渐降低,而敌人潜艇的损失则开始上升了。
  美国海军部在分析了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部署并计划在美国海域内保持一支数量相当的舰队之后,决定把大部分舰只保留在大西洋西部。西姆斯仍坚持要再充实他的护航舰队。
  从5月份第一批6艘驱逐舰抵达爱尔兰起,西姆斯的反潜舰队到年底时数量已达36艘,1918年更上升为68艘。
  面对潜艇的威胁和协约国对部队的需要,美国不得不寻求更多的船只。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一支应急商船队,使拥有的船舶总吨位比战前翻了一番。到1918年,联邦政府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船主,拥有1700艘船只。在协约国总计1500万吨商船之中,美国政府300万吨的船队只占了五分之一,然而在向法国运送美国远征军以及各种军需品时,美国船队是绝对重要的。在战争航运委员会和应急船运公司的指导下,政府征用、购买和租赁了700艘船只。政府在很短时间内建造了1000艘散装货船。这支新的船队或往返于大西洋,或穿梭于英吉利海峡,运送士兵和各类物资。
  船队的增加要求有更大规模的护航舰队。1917年7月,海军部决定全力投入反潜战舰船的建造。于是,反潜舰只不断下水投入战斗。由于增加了51艘1200吨级的新型四层甲板快速驱逐舰,整个驱逐舰队的力量得到了增强。到停战时,海军反潜部队已拥有近800艘舰只。
  威尔逊总统为反潜战攻势确定了基调:“我们正在搜遍农场去捕杀黄蜂,却偏偏对蜂窠置之不理。”攻势作战方案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使用水雷炸沉或吓退进出基地的德国潜艇,二是直接向潜艇基地,主要是向那些比利时的基地发动直接进攻。
  海军部的决策者们选择在苏格兰和挪威之间建立一道北海水雷屏障,作为美国反潜攻势的主要部分。整个计划的实施要取决于发明家的本领,能否制造出一种不需潜艇直接触动即可引爆的水雷。
  要封锁一个长250英里、纵深15—35英里的区域,大约需要40万颗触发水雷,其造价和布设费用都超过了在陆上的类似活动,而且也无法很快地布设这些水雷,使其在反潜战中发挥作用。然而,在1917年,发明家们研制出一种水雷,带有一根70英尺长的铜线,可通过电磁脉冲引起爆炸。一旦潜艇触及这些铜线,便会遭到灭顶之灾。虽然每颗电触发水雷的单价要比普通触发水雷贵得多,决策者们却认为,只要10万颗新式水雷即可布满计划区域,这样也还划得来。
  1918年夏天,一支美英联合特混部队开始行动,到战争结束时已布设了7万颗水雷。这些水雷肯定炸沉了4艘潜艇,还可能炸沉了另外4艘;它们或许还炸伤了其他一些潜艇。
  由于直接的海上进攻和两栖进攻收效甚微。美国海军决策人对此大失所望,决定对德军基地改用轰炸的方式来攻击。
  美国刚参战时,海军部就着手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建造700架飞机的计划;6个月后,又计划扩充到1700架。海军航空兵部队最终达到2000架飞机,3.7万名官兵的规模,其中有
  1.9万人被派往欧洲。
  海军航空兵最初的目标是执行护航及相应的侦察任务,但到1917年11月,海军部将轰炸任务排在了首位。这一决
  定要求海军将其计划中的部队从水上飞机转为陆基的轰炸机,主要是英国制造的德哈维兰式双翼飞机。1918年秋季,北海轰炸机大队开始投入战斗。该大队令一个海军飞行员组成的夜间飞行联队和一个陆战队飞行员组成的昼间飞行联队,共对欧洲大陆的目标进行了5691架次的飞行。此外,反潜飞机达2.2万架次。但北海轰炸机大队参战的时间太迟,以至不论对海上还是陆上作战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靠着严密护航的船队,海军完成了它在战时的任务,即保证美国陆军、军需品和原料从西半球运抵协约国。然而海战的胜负自始至终都取决于大英帝国的海军。1916年后,英国皇家海军取得了对海面毋庸置疑的控制权,又肩负起反潜战的重任;在1917—1918年期间击沉的132艘德国潜艇中,绝大多数是由皇家海军护航队和猎潜部队击沉的。美国护航舰队和飞机只击沉了5艘德国潜艇,而单是协约国潜艇就击沉了18艘德国潜艇。不过,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为陆军部队的运兵船护航。
  由于船队有严密的保护和很高的航速,德国潜艇的艇长们转而攻击航速较慢的商船,而商船所载的货物和船只本身则比较容易补充。和陆军一样,对战争毫无准备的海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进入全面战争动员状态。
   
四、美国远征军法国战场出尽风头

  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使美国找到了加入欧洲战事的借口。美国的参战,使得本已精疲力尽的英法等协约国像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美国的雄厚工业实力,不久就把战争胜利的天平压向了协约国一方。
  此时鲁登道夫已入主德国总参谋部多时,作为一个战略家,鲁登道夫完全知道美国参战对德国意味着什么。因此,力争在美国运够充足的兵力之前,结束在欧洲的战事。恰好此时俄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政权,宣布退出战争,使得德国有可能把主要兵力由东向西作大幅度调整,在俄国留下几个师来监督把俄国乌克兰掠夺来的谷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德国最高统帅部断定,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是在1918年发动一场陆战,如错过这一年,美国即会影响战争进程。
  1918年,面对德国人即将发动的强大攻势,协约国首脑迫切希望美国增派大批士兵。但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37个师还在美国本土组建和训练,同时又仔细研究了美国远征军的派遣计划。他们对眼前的状况颇感不快。协约国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装备和运送一支独立的野战军队,还怀疑美军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指挥这样一支部队去抗击身经百战的德国人。实质上,协约国是想把美国部队分别编入法国和英国的现有军队编制之中。
  在同美国谈判混编要求之时,协约国手中拥有一些强有力的“本钱”,这就是英国拥有的航运能力和法国拥有的各种装备。
  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是一位雄心勃勃、为人严厉、政治上十分老练的军官,他无意使自己的部队接受协约国的调遣。在首批远征军到达巴黎后,他对西部战场的损失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协约国部队和后勤的部署情况,然后决定,将部队集结在凡尔登和摩塞尔河之间的洛林地区。越过这片无人区,就是梅斯城要塞和铁路终端站以及萨尔的煤田、铁矿。潘兴的参谋部推断,对这些目标发动一次进攻,就可以拦腰斩断横贯法国的德军防线,并迫使德国接受协约国的和平条约。
  关于运输和军队混编的问题,双方一直争论不休。英国建议由英国船只将10个师中的全部步兵营运往德国。尽管潘兴并不反对他的部队与英国人共同训练,正如他们已经在与法国人共同训练一样,但他坚持说,这一计划会使这些步兵营为了有效作战而不得不与英国远征军混编,因此是不可接受的。
  经过多次会谈和协商,美国远征军和英国达成协议,用
  那些尚未指定运送美国部队的英国船只运送6个整师去欧洲。当美国部队与英国远征军共同训练时,美国货船将送去他们的装备。这几个师将于夏天重归美国远征军序列。根据这一计划,10个美军师将在美国第2军司令部的指挥下与英国远征军并肩作战。
  1918年2月,鲁登道夫倾全德国之力,在西线集中了178个师,共计123万步兵、2.4万骑兵、5500门重型野战炮和8800门轻型野战炮,来对付协约国一方的173个师,计148万步兵、7.4万骑兵、6800门重炮和8900门轻炮。在空军方面,协约国约比德国强三倍。但德国在步兵师中装备的武器,如机关枪、迫击炮等,要比协约国强得多。为了抵消飞机数量上的劣势,德国空军使用了大范围的机动战术,在需要的地方集中使用他们的飞机。
  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国步兵,以先进的战术弥补了兵力的不足。他们发明了堑壕对垒战中的步兵渗透战术,以步兵营或者比营稍小的单位,组成突击渗透部队。这些部队均由一些战斗经验丰富、年轻力壮的精干人员参加,按预定计划,在战斗开始前就利用协约国防御部队的间隙和薄弱部分,突入到协约国防御纵深之处;战斗打响后,由大部队向正面之敌发起攻击,而渗透部队则从后面割断其防御体系,再夹击已成孤立据点的前线防御阵地。
  德国参谋部于3月21日发起了代号“米夏埃尔行动”的进攻,旨在打击协约国防御柱石的英军。在这次战役中,德国再次使用了毒气。在第一天的进攻中,渗透战术发挥了作用,德军突破了英军的第一道防线,迫使英军退到索姆河一线。同时,德军另派出一个师,径取法国首都巴黎,但由于德军缺乏足够的后备力量中途而返。
  但这次代号为“米夏埃尔行动”的战役,还是被誉为步兵作战技术的典范,一直作为欧美国家军事院校战术教学的典型材料。这次战役共进行了8天,德国突破了防御很好的协约国防御阵地,在英国远征军的防线上锲入了一块长40英里、宽60英里的突出部,作为主要打击目标的英军,伤亡16550人,被俘7万人,被缴获野战炮1100门,甚至英国阵地上没有来得及运走的200万瓶威士忌酒,也被德国人士兵缴获。法国军队则损失了7.7万人。协约国吸取这次战役失败的教训,建立了单一的指挥部,对参战的协约国军队实行统一指挥。在法国总理的提议下,协约国一致同意,4月14日,法国的福煦将军被正式任命为在法国作战的所有协约国军的总司令。
  德国依然幻想着早些取得战争的胜利,决定不给协约国部队以喘息之机,随即于5月27日在佛兰德发动了攻势。为了减弱敌人的防御力量,同时决定在另一个叫做谢曼德达姆的地方,采取佯攻。此时,协约国已经研究出对付德国人渗透战术的弹性防御战术,即改变过去那种把主要兵力放在防御阵地前沿的做法,而是只把约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防御阵地前沿,另外三分之二放在防御纵深,一来可以防止被德军更多地杀伤,二来可以有利于向被德军渗透的地方实施快速机动。
  但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后,担负谢曼德达姆地区防御的法军指挥官迪歇纳,却机械地照搬过去步兵教科书上的防御战术,把重兵放在前沿,致使德军的渗透战术再一次取得成功。
  进攻开始不到一个小时,德军就突破了布满守军尸体的防线,朝法军的后方挺进。
  按照德国统帅部的原计划,这里的进攻只是牵制性进攻,前进到一定距离之后,在防守空虚的佛兰德发起主攻。但没想到担任佯攻的部队由于法军的指挥错误而进展如此顺利,鲁登道夫更改了原计划,命令德军在谢曼德达姆的进攻由虚转实,继续挺进。势如破竹的德军又推进到几年前他们败走的地方——离巴黎只有37英里的马恩河畔。
  法军的溃退,使巴黎又一次暴露在入侵者面前。这时,潘兴将军率领的远征军被拉来,阻止德军的前进。此时美国远征军还毫无作战经验可言,正在后方接受基本训练。接到命令后,美军的2个师(相当于4个英、法军师)乘火车火速赶到战区,与德军展开激战。这是美军的第一次独立作战,久经沙场的德国军队被初出茅庐的美国远征军击退,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德军受到了沉重的心理打击,不得不于6月6日结束了攻势。
  美军中表现最出色的,要属第二师的第四海军陆战旅,他们在一个名叫贝莱奥森林的地方,有过上乘表演。当时担任这一地区防御的法国军队已经溃退,并劝告正向上开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也同他们一起撤退,但率领这支海军陆战队的美军指挥官威廉上尉却颇具美国西部牛仔风度,他一边骂着粗话,一边指挥他的弟兄们夺回已被德国人占领的防线。
  经过三个星期的苦战,海军陆战队以重大的伤亡夺回了这片森林。连与他们作战的敌人——德国士兵,都不得不佩服他们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称他们是“鹰犬”。
  在这次战役中伤亡的美军第二师9777人之中,就有5338人是参加这场战斗的海军陆战队战士,超过半数,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为了表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英勇事迹,法国政府命名这座已被打成秃山的森林为“海军陆战队森林”,现在这座森林又重新长起,并在名义上归美国政府所有,成为纪念大战中在欧洲大陆阵亡美军的一处胜地。
  为加强对各自为战的各师的控制,潘兴成立了军司令部,并命令马恩河突击部的几个精锐师统一行动,准备参加法国最高司令部计划在7月中旬发动的反攻。潘兴开始意识到,法国的将领不过如此而已,他担心他们在法军中“暂时借用”美军师的形式会变为永久性安排。当7月18日协约国的埃纳——马恩河反攻开始后,美国远征军首次以主力部队的姿态出现。
  在美军编成内作战的8个美军师发动了多次进攻,将德军赶回沿埃纳河和维斯尔河一线的防御阵地。与此同时,重整旗鼓的英国远征军也发动了一系列惩罚性进攻,并一直延
  续到9月初
  8月8日,处于守势的德军开始全线崩溃,人力和财力均感疲乏的德国统帅部,在国内动员了青少年和年纪较大者加入战斗也无济于事。而协约国一方,包括坦克、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内的新生力量,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前线。德军意识到,不要说胜利,就是争取到比较有利于德国的停战谈判也是不可能了。
  鲁登道夫这位曾叱咤风云于一时的德军统帅,在其日记中写道:“这一时期是德军暗淡的日子。士气已经是今非昔比,敌人缴获了许多对他们来说有无可估量价值的文件。退却中的部队每当遇到一个新近开来投入战斗的部队,就向他们大声疾呼:“捣蛋鬼,你们在拖延战争!军官们丧失了左右他们的士兵的能力,听任自己被推着走。形势随着更多的美军参加进来,必然会越来越不利。”
  在突破德军的防御工事中,美军首次使用了爆破筒。爆破筒外型是一根长铁管,内装三硝基甲苯药,被工兵用来爆破阵地前的蛇腹形铁丝网。美国步兵还随身携带了钢丝钳和锋利的钢斧,对付防步兵障碍是最合适不过的。
  有了这些器材的帮助,美国士兵如虎添翼,突破德军防御阵地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人这种讲求实用和创新的做法,引起了东道主法国人的好奇,数百名法国军官参观完了士兵的现场操作之后,在场者不禁啧啧称赞。也有不服气的法国军官说,美国人之所以比法国人的速度快,主要是由于美国人的腿长脚大。
  美军还使用了一种口径为12毫米的猎枪,为了携带方便,统统把枪托锯短。这种猎枪的口径比那时德国步兵用步枪口径大一倍,非常适合于短距离内短兵相接的战斗。这种猎枪过去只是在美国国内用于狩猎。德军在吃尽苦头之后,宣称美军使用这种武器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但美国依然是我行我素。
   
五、一战结束美利坚功不可没

  在全线反攻的形势初见端倪的时候,潘兴就宣布美国第1集团军即将投入战斗,同时把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法军师15个美军师集结在埃纳——马恩河战场西南的圣·米耶尔突出部附近。潘兴不仅打算一举削掉这个突出部,而且一旦德军抵抗不力,便要对梅斯当面的德军主要防御阵地发动猛攻。
  协约国此时却另有打算,在英国远征军胜利的鼓舞下,黑格元帅建议对德军形成一个巨大的“压缩”包围圈。包围圈的一翼为英国远征军,向东横扫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另一翼将是美第1集团军和法国军队,向北穿过默兹河和阿尔贡森林区。如果协约国的第一右翼部队能突破德军的五道防线,并杀开血路穿过大约40英里的无人区,就能切断色当和梅济耶尔的德军主要铁路供应干线,迫使德军沿崎岖的阿登地区两侧后撤。由于法国的福煦元帅没有其他高招,便采纳了黑格的建议,并劝说潘兴削减圣米耶尔攻势的目标。潘兴同意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准备在9月底发动默兹——阿尔贡攻势。
  这次行动规模巨大,60万名美军和4000门大炮从60英里以外的地方调往前线。战线之后储备了4万吨弹药和同等数量的其他补给品。单单此项调动就足以证明参谋班子的计划和后勤管理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欧洲的水准,在堆积如山的地图和轰鸣的打字机和油印机的伴随下,各师、军、第一集团军的参谋班子起草了复杂的作战计划,为现代化战争开创了先河。
  潘兴批准在默兹和阿尔贡森林之间发动了一场3个军(9个师)规模的进攻。法国部队将在森林西部和默兹河东部支援美军部队。中路的美军将作为主力,长驱直入穿过蒙福孔山插入德军在罗马格涅和库内尔的第三道防线。左翼军将扫荡森林和埃尔河谷进抵格朗普埃,这也是德军第三道防线中的一个主要堡垒,右翼军将占领库内尔和默兹河之间的地区。这次进攻预计在8英里宽的地带展开,突破德军主要防线
  9月26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发动了美国远征军最持久的一场进攻。在3个小时密集的弹幕射击之后,步兵一波又一波冲向第一批指定目标。美军的这次攻势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字才停下来。然而这次攻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突击部队中仅有4个师进行了激烈战斗,还有4个师根本没有与炮兵密切合作。虽然右翼军完成了大部分任务,但中路和左翼军很快就被困在密林和深谷之中,或者在开阔的丘陵地带受到机关枪和密集炮火的猛烈射击。经过2天的艰苦进攻,美军未能攻到德军防御的主阵地。双方在原地又苦战了2天,形势仍未改观。与此,德军将6个增援师调到防线上。
  10月1日,潘兴承认原计划失败,并动用了美军预备队。
  潘兴下定决心,既不能丧失美军的独立性,也不能放弃美国远征军艰苦作战赢得的左右战争进程的影响力,因此,在10月份,他又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
  新的攻势于10月4日开始,由于潘兴派出了几个最有战斗经验的师,战斗旗开得胜。德军的增援部队也同样是身经百战。两军短兵相接,奋力拼杀。由于美军有占优势的炮兵的支援,阵地一个个被攻破,德军的主要堡垒崩溃了。
  在东线和西线,其他美军师配合齐头并进的法国军队,向敌人的坚固支撑点推进。美军通过几次不做炮火准备的夜间突袭,突破了德军防线。
  由亨特·利格特中将接管的美国第一集团军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克里姆比尔迪斯泰隆防线。从11月1日起直到停战前的一系列进攻中,这支部队连战连捷。在默兹——阿尔贡战役开始阶段,潘兴便派遣由罗伯特·布拉德中将率领的美军第2集团军,在靠近梅斯的地区开辟了另一个战场。
  11月6日,美国第1集团军抵达了色当附近俯视默兹河的高地,对德国的铁路线进行了炮击。第1集团军的几个师在色当东面强渡了默兹河。与此同时,美第2集团军在11月10日—11日也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在部署于美军第1、2集团军阵地之间的几个法国师的配合下,潘兴攻破了色当和梅斯之间的整个德军阵地。
  同时,英国远征军给予北路德国集团军群以沉重打击,迫使德军退向莱茵河。在同一时间里,轴心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巴勒斯坦的薄弱防线也都土崩瓦解了。德国政府面对全球范围的惨败和奥地利、土耳其的倒戈背盟,不得不接受了停战条件。
  11月9日,兴登堡正式会见德皇威廉。告诉他,德国军队已没有力量保护他,并劝告德皇退位,前往荷兰避难。德皇威廉接受了劝告,在48小时内宣布了退位,代之以一个共和国行使国家权力,11月11日,停战条约终于签订。
  根据条约,德国从所有入侵的领土撤出,1871年普法战争中强占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遣返所有被俘的协约国军人和平民,交出大量的战争物资,其中包括5000门大炮和2.5万挺机枪。根据条约,德国公海舰队现存的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全部潜艇,都被扣留。这些舰只不久将运往英国斯卡帕弗洛的海军基地,法国海军将接受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法国人正兴高采烈地等着接收战利品的时候,德国水兵却凿沉了他们的战舰,法国人空欢喜了一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参加战争的有5个大洲的30多个国家,双方参战兵力达6000多万,伤亡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疾病的平民达1000万人,交战各国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类浩劫。

  ------------------
  allan9扫描校对 || //www.qiuzao.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