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十九章 观全球形势大战风云迫近,借水龙带给英国解难救火


  美军正在扩军备战之时,太平洋上的军事大国日本的发迹之快,几近和希特勒的军国主义相同。
  首先日本试图逼迫美国撤出一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开拓的中国市场,这对罗斯福来说在感情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可想象的。早在日本退出国联和日本帝国海军扩建舰队的预算迅速增加时,就预示着海军军备限制的告终,以及先前美国牵头制定的旨在维护太平洋地区现状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将随之崩溃。日本军方把美国视为主要敌人,“因为美国阻碍他们进行民族扩张”。
  到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发表了一项强硬抗议,反对美国向中国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和菲律宾驻军总司令随后提出一项绝密报告,警告说:日本的海上和空中力量的增长惊人,已经使美国的现有力量保不住马尼拉湾和科雷吉多尔。到1935年秋季,这种危险已经变得十分明显。海上列强的代表将在英国举行会议,讨论华盛顿和伦敦海军限制条约于次年到期后该怎么办。会议认为:若不能把日本帝国海军的力量继续限制在原来的限额内,远东就会形成事实上的“日本统治下的和平”。因此,英美代表团拒绝同意日本提出的力量均等的要求,使会议在开了几个月之后不欢而散。
  随后,日本废除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加速建造战列舰,东京要在远东成功地实行它的“门罗主义”,向华盛顿提出共同瓜分太平洋,以便每个国家能“在各自的邻近地区确立一个由法律和秩序支配的领域”。科德尔。赫尔立刻公开谴责日本的这项建议,因为它会使日本获得它所谓的‘咱由行动权“,从而随心所欲地对待中国。但是,由于美国既拒绝放弃”门户开放“政策,又没有决心使用武力来保卫这个政策,到1935年就连国务院的强硬派也认为,这样会使日本不断蚕食中国。尽管不满,美国人也只限于提提抗议,因此把维持他们的立场的担子,完全压到长期受苦受难的中国人身上了。
  就这样,日本这个太平洋大国就迅速成长起来了,它也正变成一个极极主义的法西斯国家。关东军已经成了日本在中国实现民族扩张目标的工具。这种形势发展到1937年夏季,日中冲突已经达到一触即发之势,日本内阁6月份垮台后,天皇第二次召请衰老的贵族近卫文磨出来组织政府。近卫文磨担任首相仅一个月,日本侵华战争就爆发了。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将清朝末代皇帝博仪推出来,炮制出一个“满洲国”,让溥仪作了“满洲国”皇帝。
  对此,美国政界及舆论界反应强烈,纷纷表态不承认中国“满洲国”。美国军界要员史汀生在日记中写道:“看来日本认为它可以用武力在中国开辟市场,这就是说,它必须永久地剥削中国,并把日本之统治强加于另一种族之上。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从长期看,中国终将挫败日本。从日美关系来说,我认为,日美之间武装冲突几乎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声讨日本的同时,美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政治和外交问题。美国不能舍弃中国,但也无力进行干预,因为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充其量都只能派一支象征性的军事部队或海军部队。总统罗斯福想小心谨慎地向蒋介石提供援助,但孤立主义的报纸得知船上正在装炸弹运往中国,就开始刊登消息,于是又引出参议院强烈要求严格履行中立的法案——中立法案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军火的。
  但不久出现了这样一件事,一艘往返于中国的江河、保卫着西方商业利益的吃水很浅的“珀内号”炮艇,一天航行到长江的河中心时,日军舰开炮了,几秒钟后,操舵室就被炸弹“轰”地一声掀开。甲板上,新闻记者诺曼。文抓起了摄影机拍摄电影。
  他不难看清飞行员的面孔,但令他吃惊的是,他们明明看见了美国旗,还是不停地轰炸。20分钟后,“浪内号”在长江的浊流中下沉。
  “珀内号”被击沉的消息激怒了美国人,也使东京担心它可能导致战争。日本外相急忙照会美国大使馆“深表歉意”。
  “珀内号”被击沉的第二天,松井石根将军——骑在一匹象征性的白色战马上的矮胖军人——率兵闯入南京,宣告“帝国方式闪射着光芒”。他保证“亚洲新的复兴的曙光即将来临!”但就在后来的四个星期里,日军对南京城进行了野蛮的血洗,有30万中国人——男人、妇女和儿童——在血洗南京中惨遭杀戮;连冷酷的外国军事观察家也说,在这次有组织的大屠杀中,日军无异于“一群野兽”。
  国务卿赫尔在“珀内号”被击沉时,就谴责这是“一群野蛮的半疯狂的陆海军军官”干的,此时他满腔义愤,主张干涉,建议同英国皇家海军联合进行一场“绞死日本的海战”。总统接到方案后,恢复了封锁计划,并试探英国是否支持恢复大棒外交以遏制日本。但张伯伦说,他想象不出在欧洲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此时向日本寻衅更带有自杀性质。这样,在欧洲出了德国之后,太平洋上又出现了日本,并且无人管束。
  在日本的攻势之下,中日冲突已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日本提出了“亚洲新秩序”的计划,人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亚洲新秩序“的蓝图与希特勒的”欧洲新秩序“的计划毫无两样。蒋介石和华盛顿都不接受这个新秩序,美国拒绝考虑任何违反九国公约原则的行为。罗斯福当即宣布给重庆政府对册万美元的贷款来进行战争。
  这个举措不过是杯水车薪,远水难解近渴。事态发展到1939年春,日军已在太平洋上的要道海南岛和斯普拉特利群岛登陆,日本人有了进攻菲律宾群岛、香港和印度支那的跳板。
  面对这种可怕的形势,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战略家们在进行了6个月的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关岛和马尼拉军事基地和新加坡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必须放弃菲律宾,乃至为保卫西海岸、巴拿马和阿拉斯加而进行的战略撤退也受到了威胁,日本的航空母舰占有压倒优势。并且断定,这一点将导致珍珠港易遭空袭,这种空袭“可能不发警告就炸掉舰队的主力……”。于是,美国决定:把太平洋上的防御列为战略目标,并以此修订先前的“橙色作战计划”。
  加强太平洋方面的军事力量,增强关岛、威克岛和菲律宾海军基地的兵力,加强防御部署。
  向珍珠港增派兵力,加强军事保密工作,把战略等级A、B、C级规定,改为C、B、A级序列。
  为对付太平洋上的军事大国日本,美国很有先见之明,及时作了部署。但这时,欧洲战场上的战火越烧越旺。
  1940年5月,希特勒攻占挪威后又偷袭了荷兰,接着又入侵比利时。比利时国王呼吁英法救助,英法派了军队支援,但比军在抵抗10多天后宣布投降。于是,英法军队兵败如山倒,英国20万远征军不顾其法国盟友,不放一枪,向海滩逃命。德军如秋风扫落叶,直奔巴黎。
  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则采取了暧昧态度,他说:“如果美国能帮助法国,则法国将继续战斗。”
  但罗斯福这时已把大部分赌注下在了太平洋,无意过早把兵力再投入欧洲,于是罗斯福明确告诉雷诺,根据美国宪法,宣战之权在于国会,因此,他本人不能在参战问题上作出任何诺言。
  罗斯福此举引起了英国的担心,法国这块牌子倒了,英国就是下一个被征服的目标。丘吉尔为了稳住法国,匆忙草拟了一个《英法宣言》。内容如下:“在当今世界历史这一最紧要的关头,联合王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谨发表宣言,宣布两国结成永久的联盟,在共同保障正义和自由的事业中有毫不退缩的决心,反对把人类陷入机械生活和奴隶状态的制度……“当雷诺把这个宣言提交法国内阁讨论时,遭到了贝当求和派的权力反对,他们乘机夺权,迫使雷诺辞职,由贝当出任政府首脑。贝当上任后,立即向希特勒叩头求和。于是就演出了贡比丑剧。
  贡比是法国的一个地名,1918年11月11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的德国,就在贡比森林中的一节列车上,向英法代表递交了投降书。希特勒为了报仇雪耻,不远不近地选中了这里,作为接受贝当投降的地方。
  1940年6月ZI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下午3时15分,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小轿车来到了贡比。同行的有戈林等。他们走下汽车,进入空地,立即发现了那里有一块3英尺高的大花岗石。他们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希特勒看了气得满脸通红,他下令把这块石头砸烂。
  然后,希特勒一行走进了1918年递交降书的车厢,希特勒坐上了当年英法盟军总司令福煦将军所坐过的椅子。5分钟后,法国代表团来了。德国的凯特尔将军当场向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的序文,随后希特勒就退出了车厢,由其手下人同法国卖国代表商谈签降书的细节。这一纸卖身契,规定了法国将成为德国的附庸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打败了、被迫退位的前德皇威廉二世,看到法国投降,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特地向希特勒拍了一个贺电:“法国的投降使我深受感动,我祝贺你和全体武装部队,靠上帝恩赐,获得了伟大胜利。可谓‘天意助人,怎样翻天覆地的事业也能完成。’在全体德国人民心里,响起了《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感谢上帝》这一赞歌声。”
  法国投降了,美国陆海军参谋长们也不得不做出抉择:是实行大西洋防御计划还是实行太平洋防御计划。他们的建议是:两个方向都不可放弃,但建议总统把顺序再调整一下,大西洋在前,太平洋在后,理由是:太平洋地区已拥有了一定的兵力,至少可以应付日本一段时间;法国投降后直接的威胁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来自轴心国;英国面临和德国交战,佛朗哥由于德国空军的援助,在西班牙成功地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轴心国为保护德国在南美日益增长的利益而沿大西洋南下的危险迫在眉睫。
  据此,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一致要求总统将海军力量集中在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这就有必要在太平洋上作出某种防御态势以守住夏威夷——在一定程度上以放弃菲律宾为代价,如果日本人进攻该群岛的话。备忘录特别提醒总统,不要受政治的诱惑而允诺保护那个群岛,因为那样做“违背对美国利益所作的明智估价”。
  这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彻底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宏伟战略。总统批准了这一结论:纳粹德国对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构成的威胁比日本所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但并不放弃对日本的战争准备。
  战略目标的这种戏剧性的转移,反映在新制订的一套“彩虹作战计划”中,这个计划所以这样取名,是因为同以往不现实的、传统的单色调指令不同,它们旨在对付联合起来的敌人和潜在的同盟。该计划还包括了5个意外事件的应付方法。
  为遏制服前的危机,根据彩虹计划,罗斯福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借水龙带给英国人,用英国抗击德国,转而保全美国。
  对于美国1939年6月的这个决策,有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1934年,霍顿。米夫林公司出版了赫克托。拜沃特的畅销书——《太平洋大战》的第二版。拜沃特描绘出战争初期美国海军遭到惨败的凄凉景象。拜沃特是研究海军事务的研究生,知识渊博,他像许多人一样,确认在亚洲前途的问题上,美日两国正走向对抗,拜沃特毫不怀疑美国最终可以凭借其工业力量压倒日本,这一点就连日本的计划制订者们也是承认的。但是,对于美国能否振作精神,扭转眼前的败局,拜沃特则不敢苟同。拜沃特的怀疑主义反映了几任海军作战部长的个人观点。从海军部的观点来看,海军的未来与其说取决于几经商定的“橙色作战计划”和舰队战略是否完善,还不如说取决于增加对海军拨款的政治决心。
  而这种决心却似乎要依赖于海军的两位朋友来确定。其中一位是来自纽约海德公园的游艇主人,另一位则是佐治亚的乡村律师。
  前者是时任美国总统,后者则是国会海军事务委员会的新任主席。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卡尔。文森的肩头,担负着保证使赫克托。拜沃特的虚构不成为现实的责任。但他们想出的美国当兵工厂,让别人去打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办法却是拜沃特始料不及的。
  在罗斯福借水龙带帮人救火的计划还未付诸实施时,美国迎来了1940年的总统大选。粗鲁朴实而又颇率众望的威尔基——1904年以来第一个吸引人的共和党候选人——得到提名,迫使罗斯福总统作出了关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决定。罗斯福大概一直就想第三次竞选,因为他拒绝支持其他候选人,而且不阻止别人为他出力,使他被提名成为意料中的事。
  不过,在这个竞选和危机的夏季中,政府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要设法将40或50艘驱逐舰转让给英国,作为反潜艇战和材防英伦三岛以抵抗希特勒计划于9月中的入侵之用。主要的障碍是拜沃特估计的国会6月28日通过的海军拨款法修正案。此案无意为总统拨款加强海军,并禁止总统将防务设备转让外国,除非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事先证实这种设备对国防并非必要。
  在对战事的争吵中,温德尔。威尔基也展开了一系列竞选运动。开始几星期,面对民主党的无所作为与罗斯福的第三次竞选,他的竞选活动是热情奔放而自信的。但是他基本同意罗斯福的大部分国内外政策,自己没有新的观点。10月1日左右,威尔基明显认识到他可能失败。绝望之余,他接受党内维护老传统的职业政客的劝告,攻击罗斯福说:“罗斯福是好战分子!”并警告美国人民:“选举罗斯福意味着为他们的儿子、兄弟和妻子树立木十字架。”
  到11月5日选举那天入夜时,罗斯福又获得了胜利。不过,这一次他得到的超过对手的票数,不像1936年那样多。
  第三次连任后,罗斯福立即开展工作,以便将美国物资输入英国。恰在这时英国财政储备枯竭,丘吉尔宣称:英国将不再有现款支付运费和购买其它供给品。根据中立法和其它立法的条款,交战国必须用现款购买武器,并且不准向没有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债务的国家提供贷款。英国手头上的现款不足20亿美元,而在美国工厂订的货却需要付款50亿。罗斯福与财政部官员们深知:除非迅速找到某种解决办法,不然借水龙带的计划乃至整个美国援助体系即将崩溃。
  为了找到一个好办法,1940年12月2日,罗斯福乘“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巡视了加勒比海地区。在一个早晨,一架海军水上飞机降落舰旁,送来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长信。丘吉尔评述了当时的海、陆军形势,并强调日益加强的潜艇威胁的严重危险。他写道,英国也可以发动空中与陆上攻势,但是,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得到美国船舶和海军的帮助及保持北大西洋航道畅通,而英国必须有足够的美国飞机,特别是重型轰炸机,“以粉碎德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丘吉尔继续写道,英国不能再给船舶和其它供应物资付款的日子快要来临。他在信尾说,他确信总统能找到办法,以作出共同争取胜利的努力。
  罗斯福对丘吉尔信中提出的问题沉思默想了两天,然后迅速采取行动。12月17日,即他返回华盛顿的第二天,他向记者们透露了一项胸有成竹的计划。他不提那些由美国借钱给英国或给英国人急需军需品的建议,却讲了个平常的寓言,内容是一个人把他的花园浇水管借给邻居——不先收钱——以协助邻居扑灭火灾的故事。接着在12月29日的“炉边闲话”节目中,他又坦白地向人民交心。他声称,英国和英国舰队横亘在新世界与纳粹侵略者之间。英国要求的是作战物资,而不是大兵。“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他说:“我要求我们的人民绝对相信我们的共同事业将取得巨大成功。”又说:“我们必须成为民主的巨大军火库。对我们来说,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情况。我们必须以我们将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和献身精神,致力于完成我们的任务。”“如果我们竭尽全力支持那些抵抗轴心国进攻的国家,而不是默许它们的失败,屈服于轴心国的胜利和等待以后轮到我们在另一场战争中成为被进攻的目标,那么,美国介入战争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为使这一决定付诸实施,1941年1月6日,罗斯福出席了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他宣称,美国不会由于轴心国叫喊我们向盟国提供援助是战争行动,而不敢提供援助。“提供援助并不是战争行动,即使独裁者单方面宣布它是战争行动也没有用。当那些独裁者准备向我们发动战争时,他们不会等待我们采取战争行动。他们没有等待挪威、比利时或者荷兰采取战争行动。”他接着说,如果战胜这些独裁者,那就会出现一个到处都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免于恐惧的美好世界。
  四天之后,决定实行租借的法案提交到了国会,标题是《进一步促进美国国防和其他目的法案》。就这项法案展开的辩论非常激烈,在辩论中,全国各地组织和群众利用电台、广告、传单和报纸上声明制造声势。国会收到了成吨的信件,好斗分子还在国会议员的办公室里静坐。双方都认识到,这标志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局面;如果批准了这项法案,就意味着美国已经从一个慎重的中立国变成了一个活跃的非交战国。
  这时,前总统竞选人温德尔。威尔基在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露面,对这项法案表示支持。一些心怀敌意的参议员则援引他在竞选中对罗斯福的指责来回敬他。他反驳说:“我曾想竭尽全力击败富兰克林。罗斯福。我也曾设法不手软。结果他却当选了总统。现在他是我的总统了。”在座的人都为他鼓掌。但是反对意见还是十分尖刻,有人说英国的事业毫无希望,美国应该用它的武器进行自卫。有人把租借比作1933年毁坏农作物的土地。他们值称:“新政府的三国联盟对外政策,将毁灭l/4的美国青年。”这时罗斯福气得脸色发青,他对记者们说:“在我这一代人的时期里,这真算是社会生活中最腐朽的言论了。”
  因此,这项辩论不得不进行了两个月之久,最后国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了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日,总统将它签署为法律。
  这项法律通过后,欣喜若狂的丘吉尔为租借法欢呼,说“这是任何国家历史上最好的行为”。最初的拨款为70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向盟国提供了价值约500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
  租借法通过不久,正如美国和英国所预言的,希特勒对欧洲的许多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形势发展到了严峻关头,极大地损害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与强国地位,直接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对此,罗斯福于7月在古巴的哈瓦那召开泛美会议时宣布美洲及其四周为安全区,由美国海军负责巡逻。为了不出现误解,8月,罗斯福又向美国人民重申了不使国家卷入战争的许诺。但希特勒根本没有理会美国的非中立行动,虽然他没有忘记美国的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德国夺取英吉利海峡行动,切断了英国在大西洋的生命线。仅1941年上半年,德国潜艇就击沉了756艘驶向英国港口的商船,还打坏了1450艘。如果任这种损失发展下去,损失吨位不久就会超过英美两国造船厂的补充能力的两倍。
  现在美国唯一的办法是去保护借出去的“水龙带”,不然就没东西可惜了。新上任的强硬派陆军部长史汁生敦促罗斯福命令美国海军开始护送船队,以保证安全运送美国补给品。陆军部长说,派船出去让潜艇群击沉,就好像把水倒进有漏洞的浴缸里一样。而总统在护航问题上含糊其辞。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是想表达“想保护‘水龙带’但又不想被抓住下令参战的口实”这样一个意图,于是他说:“当一个国家护航船队通过一个敌对区的时候……就会有人开火……肯定有人开火……而开火就非常近于战争,不是吗?这差不多是我们最不想考虑的事情。”
  按照罗斯福这样模棱两可的讲话,美军采取了保护“水龙带”的行动,由海军几艘军舰一直在大西洋300英里的海域巡逻,以防破坏西半球的中立。宣布将从太平洋抽调军舰加强大西洋舰队,它的巡逻区将延伸到大西洋的中心点,丹麦拥有的格陵兰岛立即被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将一个旅的海军院战队派遣到冰岛,距英国不到1000英里——替换占领该岛已有一年之久的英国部队。美国舰只不得袭击德国潜艇和水面进攻舰只,但是可以通过电台把它们的位置通知英国船队。
  罗斯福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已经使美国跨入了战争门槛,但他仍在命令美国海军护送船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激怒了史汁生。诺克斯和摩根索,他们认为,美国有必要立即正式参战。但这时国内外的种种限制束缚了罗斯福的双手。美国已经面临着使用只能保护一个海洋的海军保护两个海洋的问题。如果要组成一支有效的护航队,还得再从太平洋抽调军舰,这样做可能促使太平洋新出现的军事大国日本占领东南亚的法国和荷兰殖民地。盟国的命运也不佳。现在德军已经挺进巴尔干半岛各国,占领了希腊、南斯拉夫等。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坦克已把英军赶回到苏伊士运河沿岸。是该行动了,但如果真的出战,罗斯福根本不能肯定美国人民是否愿意接受把美国推向战争的行动。
  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下,罗斯福的情绪很低落。内阁里的好战分子对他施加压力,要他立即站在英国人一边;中立主义者对他攻击,要他辞职。他抱怨说自己不断地患感冒,几乎不怎么在办公室办公了。
  经过几天的权衡,5月27日,罗斯福宣布“全国处于无限期的紧急状态”,向美国人民公布了德国潜艇击沉的美国商船数目。他接着说:“现在,我们的巡逻有助于确保向英国运送所需的补给品。为运送这些物资,将采取所有其他必要的措施……向英国运送所需的补给品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这项任务可以完成,必须完成,而且也会完成。“人们纷纷给白宫打电报,表示支持这种强硬立场。人人都预料,他在这次讲话之后会下达命令,允许英国船只加入美国海军护送的船队,并且谋求废除中立法,这样,美国船只就能将货物直接运到英国港口。但是,就在第二天,总统说他没有采取这两种行动的打算。
  为了推动罗斯福废除中立法,史汀生敦促罗斯福利用希特勒6月22日人侵苏联造成的严峻形势,下令开始为船队护航。他预料苏联人将在3个月内垮台,说美国应该在希特勒的注意力从大西洋转移开的时机采取行动。然而,罗斯福再次拒绝被卷入战争漩涡。护航意味着开火,而开火意味着战争,他不愿意同纳粹德国发生公开冲突。他仍然希望保持一种中立状态,由美国向英国和其他愿意抵抗希特勒的国家提供战争工具。
  这样,借“水龙带”帮人救火,就成了1941年夏天美国的军事政策。在落实这项政策中,美国还把援助之手伸向苏联,当希特勒对苏联实施“闪击战”后,罗斯福派特使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决定扩大《租借法案》的范围,对苏联提供支援。对此,舆论持反对态度,许多美国人希望让纳粹和共产主义相互战斗而死。指责总统想把美国拖进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在一片批评声中,罗斯福本能地认识到,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进程,并认为这是在美国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促进他抵抗希特勤政策的一个机会。他对史汀生说:“我认为,向俄国提供各种合理的弹药援助,对美国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史汀生未表示反对。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