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4.核战争幽灵出没于台湾海峡


  台湾岛位于南中国海距中国大陆以东一百余公里处。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域通称台湾海峡,其中包括台湾以西的澎湖列岛和更西面的金门群岛。上述三十多个小岛,大多离台湾都有上百公里之遥,而与中国大陆的距离却短得能“涉水而过",而且是大陆的两处重要的海港所在地。金门在厦门对面,离厦门只有2公里;马祖群岛位于福州以东,距福州不过10公里;大陈群岛位于中国东海,与台湾相距200公里。
  国民党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慌慌张张地逃窜到台湾,但仍然控制着金门、马祖、大陈等三十多个离大陆不远的岛屿,在这些岛屿上驻扎着军队,梦想有朝一日反攻大陆时,以这些岛屿作为跳板。
  50年代初,国共两党的军队在台湾海峡不断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台湾海峡并不是风平浪静的。
  1953年10月和1954年5月,国民党战舰在公海将中国驶往波兰的贸易货船劫往台湾。北京谴责美国海军提供了支持。
  一个月以后,台湾战舰又抢劫了苏联为中国港口制造的油罐。为此,苏联政府向华盛顿发出官方抗议。
  1954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对国民党的"海盗行为"和美国"后台的支持",进行了强烈谴责,指出: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和国民党狼狈为奸,在靠近台湾的海域劫持了70多只属于中国的货船或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外国的货船"。
  英国人明智地认为,由金门、马祖等岛屿所引起的争端,是属于中国人内部的争吵,其他国家不应介入。
  然而,美国当局并没有从朝鲜战争中吸取教训,在台湾海峡的争端中继续干涉中国内政,执行侵略政策,依赖核优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核威胁。这样,从1954年9月开始,就出现了长达九个月的危机局面。在这段时间和以后一个时期,美国多次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核战争的幽灵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4.1美国人为什么迷恋于"持索捕风"?

  中国古诗云:“持索捕风何时得,将刀斫水几时断?"这诗句的意思是不要树立不切实际的目标,办无法办到的事情,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50年代美国帮助蒋介石控制金门、马祖的举动和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实质上无异于"持索捕风"、"将刀斫水",然而美国当局却执迷不悟,对"持索捕风"极为热心。这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称霸世界的野心,使得美国的决策者利令智昏,失去了明智的判断能力。称霸世界的野心,使美国当局作出了三个带有偏见、失去理智的判断:(1)中国是一种可怕的力量;(2)放弃金门等岛屿必然引起可怕的连锁反应;(3)核武器同其他武器一样是可用的。
  50年代初,白宫有一份报告,题为《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该报告认为,中国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必须设法削弱、孤立中国,并且提出了"削弱中国势力"的战略。50年代朝鲜战争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美国颠倒黑白地把中国看作侵略者,称中国为"亚洲的赤色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最大敌人之一,用长崎包围战略体系与之对立。正是这一战略和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威胁。从1950年的朝鲜战争起,一直到60年代末的越南战争后期,由于美国当局的错误政策,美中两国一直处于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美国积极向台湾提供军援以阻止共产党占领台湾海峡的金门等岛屿,这当然不足为奇了。
  中国近海的金门和马祖群岛,都在中国大陆的大炮射程之内,两个群岛加在一起,总面积不足一百平方英里。在许多人看来,为这些没有多大价值的小地方与中国公开对抗,甚至冒核战争的危险,显然是荒谬和愚蠢的。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之所以公然宣布美国对"保卫"这些岛屿有很大兴趣,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引起连锁反应。因为他们都认为,"如果袭击或是投降使金门失守",可能的结果将包括通过"颠覆和(或)军事行动"使台湾失守,几年后整个西太平洋的"多米诺骨牌"都将倒下,最后,"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日本很可能会落入中苏轨道"。一句话,在他们的想象中,"多米诺效应"在远东引起的后果,远比中国大陆被接管的后果更深远和更具有灾难性。
  在这种连锁判断中,最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第一个环节,它把金门失守和台湾失守、远东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实际上成了蒋介石及启发言人、支持者所宣称的观点和主张的俘虏。他们两人都认为,一项躲避保卫金门和马祖的决定,可能对台湾的中国人的精神造成致命的打击。从金门和马祖撤退以及"为此我们不得不施加的压力,将严重损害福摩萨(即台湾)非共产力量的士气和效忠,以后我们就指望不上他们了"。
  正是这一信念,驱使艾森豪威尔下决心帮助蒋介石守住金门和马祖。同时,他也清醒地估计到,如果共产党对两岛屿发动全面攻击,不求助于使用核武器,就不可能进行成功的抵抗,他知道,这将是他的指挥官们所要坚持的建议。他本人同意杜勒斯的观点,一旦参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岛屿。
  相信原子弹可以使用,是台湾海峡核危机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限核战争"的战略设想,虽然在50年代末才被系统化(1958年基辛格的《核战略和外交政策》、1960年赫尔曼·康恩的《论热核战略》和《关于战争升级》是主张"有限核战争"的代表作),但在50年代初,美国决策者就已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有限核战争"的战略设想行事了。
  所谓"有限核战争",就是不使本国遭受核战争的巨大破坏,把自己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当做威慑力量加以炫耀,而在0局部地区对核武器加以战术上的控制使用的一种战争方法。如对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这种有限区域,分阶段地发射一、两枚核炸弹或核导弹等有限核武器,通过这种核攻击,使对方看到核武器的威力,迫使对方投降。如果对方不投降,就加以威胁:你不投降,就将继续用核武器打击你们,并毁灭你们的国家!
  1953年10月30日,美国政府在其印发的一份代号为NSC-1622的文件中,就要求建立一种以核打击能力为基础的强大的军事态势,使美国及其盟国的部队能迅速对冲突作出有力的反应,并在核冲突中保证胜利。美国宣称,印度支那和台湾"在战略上是如此重要,如果对它们进犯,可能会迫使美国使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在与苏联或中国的敌对冲突中,美国将认为核武譬如同其他武器一样是可用的"。
  1954年1月,美国战略空军司令G·勒梅将军说:“在朝鲜没有合适的战略空投的目标。然而,我可以在中国的东北和苏联的东南部合适的地方投几颗原子弹。对于朝鲜和印度支那这样的'扑克牌',我们……在有些情况下,应该尝试提高赌注。”
  白宫的一份文件《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认为,"在与中国全面冲突时,美国的力量(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将给中国共产党的空军和地面装备以致命打击";并且指出,这样做,"或许会消耗掉美国原子弹储备的一个相当的比例"。
  1954年8月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布,美国将向台湾提供军援,"以阻止共产党占领台湾",并将与台湾进行签订军事条约的谈判。此后的第二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艇与国民党军舰在海上相遇时发生激烈战斗,国民党"副总统"也狐假虎威地宣称,他将不在乎反攻大陆的战争"最终成为全面毁灭的原子战争"。
  台湾海峡的核危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延续的。

  4.2重炮轰金门引起的恐慌

  1954年9月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正在马尼拉参加东南亚联盟组织成立大会。为了反对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打击蒋介石的气焰和回击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袭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奉命用重炮连续轰击由蒋军驻夺的金门。
  美国把蒋介石集团视为盟友,从朝鲜战争以来,美军第7舰队一直在台湾附近水域巡逻,"防止"共产党攻占台湾。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虽然亚洲总的形势得到了缓和,但美国仍然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它以日本为其东方的主要战略基地,武装台湾,插足越南,加紧控制亚洲其他国家,有计划地部署包围中国的军事阵地。
  美国有人惊呼,炮击金门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美国代理国防部长罗伯特·安德森不无惊慌地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警告说,解放军这次炮击的强度之大,极像是发动一次全面攻势的前奏。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炮轰金门几天之后,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表讲话,称这次危机是一个“可怕的两难困境"。蒋介石更是慌了手脚,在金门受到炮击之后,一下子就往那里派去5万多正规军加强防守。
  从1949年以来,华盛顿为了支持和帮助蒋介石政府,已向台湾提供了16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根据前不久披露的历史文献记载,艾森豪威尔当局曾秘密地向蒋介石承诺,如果人民解放军发起进攻,美国会帮助他保卫金门和马祖。现在,金门遭到炮击,美国会不会为了几个对台湾的防御没有多大价值的小岛而大动干戈,与中国打一场大仗呢?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在炮击开始之后的九个月里,美国为了支持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卷入一场几乎造成"美国与它的所有盟邦分裂"的危机之中,也差点使国家走向"战争的边缘"。
  从一开始,白宫内部就有分歧。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W·雷德福海军上将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大多数成员宣称,对这些岛屿进行全力以赴的防御对于保卫台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还提出如果中国对台湾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美国就应动用原子武器。这是雷德福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建议对中国采取侵略行动,包括投掷原子弹。艾森豪威尔则担心地说:“如果我们进攻中国,我们将无法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就像在朝鲜一样。……如果我们打一场全面战争,合乎逻辑的敌人将是苏联,而不是中国,我们将必须在那儿打仗。”
  然而雷德福则说,美国"应为在全球反对共产主义的战斗中表明立场"。他于9月12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称,对中国"除了被迫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使美国一直受消极政策的影响,从而会逐渐在局部冲突中丧失自由世界的力量"。因此,不顾艾森豪威尔的训斥,雷德福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仍然认为,"如果中国进犯,美国将狠狠地打击中国大陆"。
  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则不愿意看到与中国再进行一场战争,因而与雷德福的好战路线相去甚远。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担心美国的卷入会使美国陷入中国内战的泥坑而不能自拔。艾森豪威尔则对这些小岛对台湾的军事重要性表示怀疑,尽管他相信丧失这些岛屿将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但还是怀疑有没有必要非要靠战争来保住这些岛屿。因此,艾森豪威尔对雷德福说,美国尚未与蒋介石签订过条约,未经国会批准,总统不能把美国投入对中国的战争,特别是为了像金门和马祖那样微不足道的小岛的命运。他告诉参谋长联席会议,如果中国人进攻台湾,第7舰队应采取守势;同时他将立即要求召开国会会议。在"国会考虑这一问题期间"将不援引大规模报复理论,不对中国大陆进行报复。
  同样,杜勒斯这时既不赞同与中国全面开战,也不愿意看到这些岛屿上的军队被迫投降。他与艾森豪威尔都企图找出一个既支持国民党当局,又能缓和目前紧张局势的办法。
  在其后的数周里,艾森豪威尔当局在公开场合指责"共产党的威胁",反复强调美国支持国民党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但是,为了使北京摸不透华盛顿的意图,也为了不疏远那些强烈反对美国卷入大陆沿海地区冲突的欧洲和亚洲盟邦,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没有明确地指出美国对国民党的承诺是否还包括保卫靠近大陆的这些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之下的群岛。为了增强美国的外交地位并"限制"这次危机的发展,杜勒斯奔走于西方国家之间,企图让联合国通过一项停火计划,并让这些沿海岛屿实现所谓"中立化"。
  为了粉碎美国这一争取"中立化"的阴谋,1954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了其他国民党军队驻守的小岛。11月23日,中国宣布对13名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中国上空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的判决,他们均以间谍罪被判刑,刑其从4年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
  至此,1954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之内,白宫的专家们曾五次劝说艾森豪威尔对中国进行核攻击。第一次是在4月越南奠边府法军告急的时候;第二次是在5月奠边府陷落的前夕;第三次是在6月下旬,当法国说中国空军即将参加印度支那冲突之时;第四次是在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和马祖之间;第五次就是在11月中国宣布对美国飞行员判处徒刑之时。这五次建议虽然都未被艾森豪威尔采纳,但是,为了对"迅速增长的苏联和中国的威胁"作出反应,艾森豪威尔还是于12月1日会晤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安排"增加在海外部署"美国的核武器,让他们放手执行一项把36%的氢弹和42%的原子弹部署在海外的计划。他还指示斯特劳斯把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原子弹的控制权移交给国防部。
  同时,为了打消蒋介石对华盛顿是否真心支持国民党的疑虑,艾森豪威尔于12月初与国民党缔结了臭名昭著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一条约明确覆盖了台湾岛、澎湖列岛和签约双方一致同意的其他国民党控制区,并宣布对"缔约国"任何一方的武装进攻,将被认为是对另一方的战争行为。
  作为对这一"条约"提供的保护的回报,也为了确保美国不会立即被卷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华盛顿要求蒋介石秘密起誓,在没有得到美国明确许可的情况下,台湾不得再对大陆采取任何进攻行动。
  12月20日,蒋介石的"外交部长"叶公超来到华盛顿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会谈。叶说,如果美国宣布为驻守金门和马祖的国民党军队提供后勤支援的话,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战的行动"。但是艾森豪威尔说,他觉得"对于中国大陆这些岛屿采取的任何行动,最好是根据价值,一个一个地处理"。艾森豪威尔还对叶说,在"这些暴露的小岛上不断增加兵员是一个错误"。于是,他打消了叶对封锁大陆可能抱有的一切希望。

  4.31955年1月:危机升温

  1955年元旦,蒋介石预言在金门和马祖"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他加紧了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沿海岛屿上的军事活动。
  1月10日,我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约100架飞机轰炸了大陈岛。1月13日,杜勒斯惊呼,中国已向"美国的地位"挑战,"自由国家正在注视着这种行为的每一个步骤"。杜勒斯还估计说,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上,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得了分,在大陈岛取很了军事上的胜利。他认为美国应当表明其决心,甚至不惜冒战争风险在政治上与中国抗争。如果美国不能决心冒此风险,他认为"那就让我们作出决定,退回来,在加利福尼亚防御"。
  就在杜勒斯发出上述悲鸣后不久,1月18日至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对驻守在大陈岛以北的浙江省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全歼守敌1086人(包括8名美国军事顾问),解放了一江山岛。国民党空军对大陆沿海港口和船只进行了报复性轰炸。由于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大陈列岛中的一江山岛,距一江山岛只有7。5公里的大陈岛,更容易遭到人民解放军的炮击,危机更加升温。国民党军总司令正在考虑从大陈岛的其他岛屿撤出部队。然而,即使他想撤,是否能撤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一个叫史塔生的美国人,对一江山岛被攻占,写了下面一段解释性的述评:
  在进攻一江山岛的战斗中,共产党军队由1个团和2个营的约3000至4000人组成。与之抗衡的国民党一江山岛驻军不到1000人。共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岛屿就被攻占了。
  共产党运用了相当巧妙的作战方法。不论其陆军或是出动的60架次飞机,都经过精心掩蔽,没有发出任何警告。
  台湾海峡两岸的敌对行动似乎要升级。在艾森豪威尔看来,台湾海峡的局势已达到一个"坏的转折点",为金门、马祖甚至台湾岛本身而发起的一场全面战争的"阴影"似乎已经开始笼罩大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后,艾森豪威尔得出结论说,由于大陈岛距台湾的空军基地太远,它们在军事上不如金门和马祖好防守。不过,他还是觉得美国不得不澄清自己的立场。
  1月19日,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所和雷德福一致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干涉",国民党连剩下的沿海岛屿都会保不住。正如艾森豪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所写的,"到了在美国要为之而战的那些地区划定最后界线的时候了"。杜勒斯受艾森豪威尔之命,秘密通告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说,如果国民党从大陈岛撤军,美国就对外公布其参加金门防御的意图。
  第二天,即1955年1月2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就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所作出的决定展开了激烈辩论。杜勒斯代表总统重申了美国要"混淆视听以迷惑敌人"的政策,但他又说这一政策现在开始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北京方面似乎已经确信美国不会为这些沿海小岛而战。因此,杜勒斯建议,白宫当局在继续通过联合国寻求达成停火的同时,还应当要求国会授予总统以明确的权力,允许他派兵保卫台湾和"共同防御条约"中没有明确提到的相关地区。只要北京仍有进攻台湾的意图,这些"相关地区"就将包括金门,也可能还有马祖。他说,美国必须明确指出它将保护的地区,因为如果现在美国的立场还含糊不清的话,将带来"更大的危险"。
  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卡特勒、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和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都强烈反对杜勒斯的观点。他们争辩说,美国如果为了那些价值极小的岛屿而打仗,就将直接卷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威尔逊说,美国应当守住台湾和澎湖列岛,而"放弃其他地方"。然而,艾森豪威尔总统却热心支持杜勒斯所说的一切。他承认,大陈岛可能会丢失,但除非美国打算"完全不考虑台湾",否则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应下定保卫金门和马祖这些剩下来的最重要的沿海群岛的决心,因为如果蒋介石丢失了这些岛屿,那么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将从此一蹶不振。自从中国解放战争打响,蒋介石的大批军队对解放军不战而降以来,华盛顿就对蒋军的忠诚和斗志表示怀疑。白宫清楚,即使是一次象征性的失败,也可能动摇整个国民党集团的根基。照艾森豪威尔看来,发表一项表明美国决心的声明将减低与中国开战的危险,并纠正目前美国政策之"危险的起移"。他说,不管怎样,金门和马祖"显然是保卫台湾的前哨基地"。
  1月2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继续讨论中国问题。在这天上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国务卿杜勒斯陈述了他头天上午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情况。英国大使并不赞成美国政府拟议中的行动。这位大使担心的是: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保卫任何一个近海岛屿,都可能把美国自己逼上绝路——将不得不用原子弹进攻中国大陆。然而,艾森豪威尔仍要求国会授予他保卫这些由国民党控制的小岛的广泛权力。他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说,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在金门所进行的任何战斗中避免出现另一个鸭绿江庇护区那样的局面"。他要求,如果美国被卷入这场战争,那就不要对他进行任何约束。他说,尽管他将避免让美国永远困在这些小岛的防御上,但只要共产党威胁这些岛屿,他就不会抛其它们。艾森豪威尔说,美国也许会在将来紧张局势缓和之后改变其政策,但现在美国不得不帮助国民党保护这些岛屿以保卫台湾。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艾森豪威尔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每一个在场的人,应当确信一件事情——不管国会的决议会怎么说,只要这场危机出现了紧急情况,他都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保护美国的利益,即使这些行动被说成是战争行动也在所不惜。他宣称,他"宁可被弹劾也不愿意失职"。
  1月22日,艾森豪威尔说,他已下令从珍珠港派出3艘航空母舰加入第7舰队,并告诉太平洋地区的其他部队准备在必要时开赴台湾。艾森豪威尔宣称,他"已下定决心不让中共在中国海不受惩罚",他也不会"袖手旁观,听任赤色分子在大陆集结大量军队以进犯福摩萨和澎湖列岛"。
  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国会通过决议,"明确地和公开地授予总统,作为总司令,在他认为必要时迅速地和有效地为前述目的而使用本国武装力量的权力"。所谓"前述目的"不仅包括"共同防御条约"所规定的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还包括"密切有关的地点"。
  1月28日,参议院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福摩萨决议",向艾森豪威尔授予了处理台湾问题的全权。该决议授权总统为了保护台湾、澎湖和"现在处于盟友控制之下的那些相关地区"而调用美国军队。可是后来,艾森豪威尔又改变主意,不在公开场合宣布他将"保护"的那些沿海岛屿的名称。他说,只有在共产党的进攻是攻击台湾本身的前奏时,美国才会出兵干预。《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雷斯顿评论道,美国的方针是"蓄意含糊其词"。然而,这种"含糊"只是针对外界的。
  当台湾海峡的危机在1月份开始加深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对美国利用原子弹对付中国的可能性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强烈关注。1月16日,《人民日报》警告美国政府不要把原子武器作为常规武器进行交易。随后的一周里,周恩来揭露美国正在挥舞原子武器的大棒,全力维持其在台湾的地位。“福摩萨决议"一通过,中国新闻界就指出其包含着使用原子武器反对中国的威胁。1月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会见来中国访问的芬兰使节时,抨击了美国"企图发动一场核战争"。他重复了1946年关于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评述说:“美国无法用它的那一小颗原子弹消灭整个中华民族。”
  1月31日,艾森豪威尔把雷德福召到他的办公室,给他下达了命令。艾森豪威尔说:“如果金门和马祖遭到攻击,而美国断定这种攻击对福摩萨构成威胁",他将会保卫金门和马祖。艾森豪威尔还告诉雷德福,如果国民党军队在撤出大陈岛时要求帮助,第7舰队应给以援助。不过,艾森豪威尔没有批准对中国大陆发动任何进攻,说如果共军"不断地对撤退工作连续进行空袭",第7舰队可以攻击大陆上的军用机场,但需要事先获得总统的批准。
  同日,华盛顿令其驻台湾的"大使"卡尔·兰金"私下"通知蒋介石,美国有意在这场危机中保护金门和马祖。作为交换,蒋介石必须同意从大陈岛撤军。与此同时,杜勒斯通过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暗示,希望在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陈岛时不要攻击。
  蒋介石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对美国当局言听计从,但是,这次却对美国的做法大为光火。他担心美国人言而无信,于是依据1月19日杜勒斯对他的"外交部长"叶公超的谈话,认为美国应把它对金门和马祖的明确承诺"公之于众"。尽管杜勒斯曾告诉国民党当局美国不会公开此事,蒋介石仍然坚持要美国遵守其早先的建议,否则他就不从大陈岛撤军。不过,尽管他感到自己受了骗,但最终还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屈服了。就在国民党从大陈岛撤军以前,雷德福和杜勒斯的下属重新评价了当前混乱的局面,并作出结论说蒋介石对美国立场的“误解"是合理的。这些官员们承认,即使他们也闹不清楚白宫到底就大陈岛的问题与国民党达成了什么协议。
  2月5日,艾森豪威尔命令第7舰队和空军第5航空队掩护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8日,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第7舰队司令普莱特、美国驻台湾"大使"兰金、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团长蔡斯、美国海军少将隆宾等军政官员的直接指挥下开始撤退。至2月12日,大陈、渔山、披山等岛屿的国民党军队2.5万余人及被掳走的居民1.5万余人全部撤至台湾。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渔山、披山等岛屿。

  4.41955年2月至3月:美国准备核战争

  大陈岛解放后,美情报机构不断发出解放军在邻近金门和马祖的福建前线修建机场、炮兵阵地和作战公路的警告,使得美国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对金门和马祖发起总攻。杜勒斯担心,美国将被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他意识到,由美国一手策划的联合国停战计划只是一纸空文,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不会接受它。蒋介石不会从金门和马祖让步,美国又承诺要支持国民党,看来美国要准备参战了,甚至不得不动用原子武器。
  在这种形势下,艾森豪威尔于2月13日批准了在内华达州进行一系列原子爆炸的"茶杯行动"。作为对中国施加压力过程的一部分,艾森豪威尔让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发表有关试验的报告。斯特劳斯于是宣称,这些都是小型武器,当量在5万吨以下,供战场上使用。何谓"小型武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当量仅为2万吨,然而所造成的灾难仍使人记忆犹新。艾森豪威尔在进行第一次试验的那天,就打电话给斯特劳斯。斯特劳斯汇报说:“试验非常成功。"他又补充说,古德帕斯特曾告诉他,总统想"观看"一次爆炸试验(计划进行12次);斯特劳斯提醒总统:这样做将有助于"提高士气"。
  2月中旬,艾森豪威尔告诉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只有"每天密切注视形势的发展"。他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醒说,他相信放弃这些沿海岛屿将导致蒋介石政府的崩溃。他冷冷地嘲笑蒋介石,说美国现在是在"一个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丢失了的盟友手中",他苦笑着说,而他将不得不"在这整个困难时刻稍许拉蒋介石一把","但是那些该死的近海小岛,我有时真希望它们会沉掉"。这充分说明美国已被中国的"炮轰"战略弄得狼狈不堪,几乎到达了绝望的境地。
  2月底,杜勒斯在他的远东之行中,作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局势比他所想象的还要严重。显然,不论是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还是国会的"福摩萨决议"都没有吓倒共产党人。杜勒斯相信,共产党人将用武力攻占台湾,而不是他早先所估计的共产党现在只对沿海这几个岛屿感兴趣。在杜勒斯看来,共产党人的想象力甚至超出了他原来所发出的警告。他相信,现在使用"新式强力武器"来挫败中国的任何“武装侵略"也许是必要的。3月6日,杜勒斯在返回华盛顿之后,向艾森豪威尔报告说,如果共产党把国民党军队从金门和马祖消灭,其结局对台湾和亚洲其他地方都将是灾难性的。他认为金门和马祖必须固守,如果它们遭到全面袭击,只有核武器能提供有效的回击。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于是又重申了美国对保护金门和马祖的承诺,并称将为此采取重大行动,包括"使用原子导弹"。这里所说的"原子导弹",显然是指战术核武器。
  3月8日杜勒斯谈到了"精密新式的强有力核武器,这些武器能够彻底摧毁军事目标而不危及无关的居民中心"。他警告中国不要企图把美国描述成"仅仅是'纸老虎'"。他坚持美国要立场坚定,如有必要,"使用我们具有的更强大的力量来对付敌对力量"。四天后,有人问艾森豪威尔,美国在亚洲的全面战争中是否会使用战术核武器,他回答说,他虽然无法"预测任何具体冲突的条件",但他确实认为,"在任何交战中,如能使用这些东西严格地针对军事目标并且严格地为了军事目的,我认为在这样的交战中没有理由不能像使用原子弹和其他任何东西那样使用这些武器"。他在回忆录中告诉我们,他希望这一回答"将能在使中国共产党相信我们的决心的力量方面有所作用"。为了对公众有个交代,艾森豪威尔又让杜勒斯在3月8日的全国电视演说中声明说,白宫当局认为,在美国的军火库中,原子武器"是可以与常规武器互相替换的"。
  3月10日,杜勒斯参加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他向委员们报告了他与艾森豪威尔讨论的结果,即共产党决心攻占台湾,而美国必须意识到,现在不是不要,而是什么时候与共产党作战的问题。他说:“台湾海峡的局势远比我想象的严重。"他还表示了对蒋介石军队是否忠诚的关注。他说,如果共军成功地在台湾登陆,蒋军很可能会分化瓦解。他说,在今后几周讨论加强西欧统一的敏感日子里,美国应尽量避免卷入战争,但白宫还是打算让美国公众知道美军将卷入台湾事务,并且有可能为了保卫金门和马祖而动用核武器。杜勒斯说:“如果我们保卫金门和马祖,我们就得使用原子武器。只有原子武器能有效地摧毁大陆上的机场……为了弥补常规武器的缺陷而使用核武器的需要,超过了使用这种武器将在欧洲及远东的自由世界国家里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和世界舆论必须有所准备。"杜勒斯预言:“除非美国在该地区'开炮',否则共产党的压力将继续存在。"他最后说:“我认为美国参战的可能性至少是百分之五十。”
  与会的雷德福海军上将完全支持杜勒斯的这一观点。他向国家安全委员会说,参谋长联席会议也一致同意这一意见,因为参谋长联席会议知道,蒋介石不会反对使用原子武器攻击中国大陆。蒋介石曾经向美驻太平洋军区总司令斯唐起海军上将说,"只要美方提前通知,而战争又需要的话",他将接受对大陆的原子攻击。
  对于杜勒斯的演讲,国家安全委员会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杜勒斯显然表明,他的结论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而艾森豪威尔又正在主持这次会议。杜勒斯还告诉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总统授意他在讲话中提到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问题的。杜勒斯指出,如果美国要在"今后一两个月内"使用原子武器的话,那还有许多许多"公共关系工作"要做。
  艾森豪威尔需要的是关于金门和马祖的更确切的情报,他对中央情报局所提供的情报不满。因此,他决定把他最亲密、最信任的顾问古德帕斯特派到太平洋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把古德帕斯特拉到一边,告诉他去调查清楚"中共各种形式的进攻的进展速度",以及如果得不到美国的后勤支援,国民党靠其自身的力量能支持多久。古德帕斯特去进行了调查,回来报告说,国民党在迅速地加强金门和马祖的防御,赶调了大量的部队,能够抵挡中共的进攻,除非中共把空军也投入战斗。在那种情况下,古德帕斯特说,"就需要美国的支援,可能还不得不把特种武器包括在内"。
  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罗伯特·卡特勒3月11日会议的详细记录,把艾森豪威尔对台湾海峡问题的观点,讲述得十分清楚:
  总统总结说,美国应该做任何可能做的事情来帮助中国国民党保卫自己;如果以后美国有必要干预,美国应该使用常规武器干预;……如果我们被迫使用常规武器干预,这样的干预不可能是决定性的;美国可能使用原子武器干预的时间可能到来,但是这必须在最后,我们将必须首先通知我们的盟国。他说,如果有可能,我们应该避免在以后几个敏感的星期内卷入,因为美国的任何直接卷入可能在欧洲严重损害我们。
  总统是在听取了雷德福上将和卡尼上将关于战术情况的意见,听到了杜勒斯关于美国干预在欧洲造成不良影响的警告后,经过深思熟虑,才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他和罗伯特·卡特勒重新审议了关于"特种武器"和核战争的绝密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均支持艾森豪威尔的个人观点,即美国应该对核武器和"其他任何军火"都一视同仁。因此,艾森豪威尔一度想改变公众对原子弹的观点,并减少对使用原子弹而广泛流传的"神经质"。
  在其后几天的公开声明中,白宫有意对如果台湾海峡爆发战争则美国会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问题进行了特别评论。3月12日,杜勒斯在一篇演说中说,美国拥有"能彻底摧毁军事目标而下危及无关的居民中心的、强大的新式精密武器"。3月15日,杜勒斯又说,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这是毫不掩饰的威胁,比两年前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在朝鲜问题上对中国发出的威胁要露骨得多。杜勒斯在发表这篇声明前得到总统的批准。这篇声明不可避免地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3月16日,艾森豪威尔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如果远东发生战争,美国"当然会使用"某些小型战术原子武器。艾森豪威尔说,他找不到任何理由不使用核武器,"就像你在打仗时找不到理由不使用子弹或别的什么一样"。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舆论界的一阵轰动。艾森豪威尔还说,核武器可以在亚洲地区战术上使用"而不屠杀无辜"。这一说法第二天即受到《人民日报》的严厉谴责。
  3月17日,副总统尼克松与艾森豪威尔相呼应,他说:“战术原子武器现在已经属于常规武器的范畴,它们将被用来对付任何进攻力量的目标"。他警告北京不要进行"好战的调动"。这一切,既意在向中国发出威胁,又意在让美国人作好打核战的准备。
  然而,如此公开发出的警告和威胁,不可能不被国内人民和盟国朋友听到。这种威胁引起的冲击波相当大,以至于一周之后,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撤退到蓄意制造的烟幕之后。这烟幕就是散布否定核威胁的舆论,说总统并没有试图预测何时和如何使用核武器,相反,总统的看法是:假如负责制定政策的人事先就说出"他将要使用什么",他就是"暴露自己对战争的无知"。艾森豪威尔还重申:只有总统才有决定使用核武器的职权,他保证目的是为了和平。

  4.5苏联"老大哥"隔岸观火

  在台湾海峡危机中,与其说美国当局忽略了苏联可能作出的反应,不如说艾森豪威尔看透了苏联决策者的心理,因此在走向与中国的战争时,并不担心会遭到核报复。
  从危机一开始,美国就对苏联支持中国的立场表示怀疑。
  危机爆发不久,即1954年9月29日到10月12日,苏共中央赫鲁晓夫开始了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赫鲁晓夫说:“我们同意派遣苏联的军事专家,输送大炮、机关枪和其他武器给中国,是为了加强中国力量,由此也就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台湾危机也被列入议程,在1954年10月1日中国的国庆节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态度强硬的讲话,在讲话中谴责了美国干涉中国事务,并表示支持中国解放台湾。然而苏联政府并没有许诺在美国进行报复时,他们会帮助中国。因此艾森豪威尔不无根据地认为,赫鲁晓夫是在"虚张声势"。
  美国驻苏大使查尔斯·波赫伦注意到,虽然赫鲁晓夫在北京就其他问题达成了协议,但在对台湾问题上,莫斯科与中国仍保持着距离。美国观察家认为,中苏之间签订的协议对中国有利,表明莫斯科正在积极推进中苏关系。例如,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驻军,放弃了在中国领土上的特殊权益,并答应给中国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美国国务院远东局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在苏联眼里的地位正在提高。远东局还注意到,尽管苏联与中国的联盟是牢固的,但中苏双方显然又有自己不同的利益。显然,苏联人对中国在台湾海峡的战斗行动感到不安。
  当时,苏联正集中注意力于其国内问题。1954年下半年,克里姆林宫里开始了一场权力斗争。到1955年1月底,美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说,莫斯科的紧张局势是显而易见的。自从斯大林逝世以来,克里姆林宫从国外召回了大量的外交使节,并召开了最高苏维埃特别会议。中央情报局确信,苏联当局就经济与军事究竟谁更重要的问题有争论,克里姆林宫发生了一场"大炮对黄油"的冲突。1955年2月8日,莫斯科宣布马林科夫被撤职,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上台出任苏联新领导人。他们很快发出信号,苏联有意改进与西方的关系。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就与苏联"老大哥"打过很多交道。政治上非常成熟的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决不会幼稚到指望苏联动用核武器支持中国炮击金门、马祖的程度。《新中国外交风云》披露,周恩来曾于1958年9月向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达柯夫明确说明,中国炮击金门、马祖并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同时,毛泽东也从未说过用苏联原子弹来消灭入侵美军之类的话。毛泽东并未期望苏联使用核武器或核威慑来支持中国。
  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相信,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不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大,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在处理这场危机。在与众议院委员会就外交事务举行的秘密听证会议上,杜勒斯说:“就表面现象而言,苏联的方针不如中国的方针强硬,而仅就表面印象来判断,可以推断出苏联倾向于想制止中国共产党人进攻台湾。例如,苏联避免在任何正式场合公开支持中国要解放台弯的立场。"克里姆林宫领导层的斗争还使杜勒斯确信,他对共产党施加压力的政策是正确的。杜勒斯怀疑,苏联承担了过重的援华负担,对中国等“卫星国家"的要求感到困难。2月10日,他向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说,苏联所承受的压力"肯定非常巨大"。
  2月16日,在向美国外交协会所作的一次广为传播的演讲中,杜勒斯评论说,克里姆林宫里的斗争不仅仅是一场个人权力之争。问题的关键在于苏联领导是否会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安全和人民的财富来满足"国际共产主义的扩张野心"。他又用赞赏的口吻谈论了苏联新领导所制定的一些方针,并说"值得通过美国和新俄国之间的谈判和签订实际协议"来支持这些方针,"然后,在我们两个国家和两国人民之间就会重新建立起历史悠久的友谊来"。
  在向莫斯科作了这番献媚之后不久,杜勒斯马上换上一副面孔来指责北京。他说,北京的"偏激策略与野心威胁了亚洲的和平",中国共产党是"台湾海峡暴力行动的发仆人"。杜勒斯知道美国无法指望中国放弃台湾,但他还是装腔作势地问:“难道他们就不能放弃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努力吗?"一位美国新闻评论员马上评论道,杜勒斯似乎在"试图引诱尼基塔·赫鲁晓夫或其他苏联高层领导人变成一个铁托,并割断与北京的联系"。
  艾森豪威尔本人也不大相信如果中美开战苏联会卷进来。他分别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北约总司令奥弗雷·格伦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说,他不相信苏联会参加台湾地区的战斗。苏联人会"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但不会冒险招惹美国去进攻自己的本土。苏联人也许会试图通过让美国卷入一场亚洲的陆地战争来削弱美国的力量,但是他们不会对一场全面冲突感兴趣。艾森豪威尔在给格伦瑟将军的信中说,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将使苏联面临巨大的两难境地。
  艾森豪威尔作好了一切使用核武器的准备。他和杜勒斯都担心,使用核武器会在欧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3月11日,国务卿杜勒斯告诉总统,在目前这个时刻,美国的卷入,“尤其是对原子弹的使用",还应当避免,只有在形成欧洲联盟的谈判"圆满结束"之后,美国才有更大的在亚洲行动的自由。这一天,他和总统又会见了其他几位官员,决定尽一切努力改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能力,以避免美国的直接干预。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美国必须参加战斗的话,应首先使用常规武器。他规定,原子武器"只能在最后使用"。白宫当局把3月份余下的日子看成是关键性的,因为他们获悉解放军继续在福建前线增兵,而国民党军也加强了防御工事。白宫起势汹汹地发出威胁说,要阻止解放军的行动,给国民党军以更多的准备时间。3月21日,杜勒斯在一次演说中,指责北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的和紧迫的威胁",在短期内中国"可能被证明是比苏联更危险和具有挑衅性的战争源泉"。杜勒斯竟卑鄙地说:“中共领导人的侵略狂热不亚于希特勒,也可以与以前的苏联共产主义策略相比拟。"杜勒斯这些气焰嚣张的言词是想说给苏联人听的,他把中共与希特勒相比,却把莫斯科与北京明确区分开来。杜勒斯的策略,显然是鼓励苏联继续袖手旁观,以便孤立中国和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

  4.61955年3月至4月:走向核战争边缘

  3月25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罗伯特·卡尔内海军上将向报界透露说,美国已经拟定了一个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的计划。卡尔内说,他自己期望战争在4月15日印尼万隆亚非国家大会召开以前爆发。艾森豪威尔对卡尔内的泄密大发雷霆,但他私下还是同意卡尔内关于美国需要参战的看法。他颠倒是非地说:“……这是因为红色中国显得完全不顾后果,傲慢自信,又毫不在乎人生命的丧失。”
  正如卡尔内所透露的,美国军方正在制定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核攻击的计划。3月11日,战略空军司令勒梅将军给空军司令纳森·特温宁将军发了一份海底电报。勒梅个人对中国很熟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指挥空军从中国大陆轰炸日本。勒梅在电报中说:
  “已经制定了计划。准备用驻在关岛的B—36型飞机立即执行任务,以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与共产党中国的冲突。一架正在关岛待命,另外两架在美国,也处于警戒状态以准备执行这次任务。这两架中的一架可以立即飞往关岛。关岛有容纳60架B—36型飞机的能力。这将马上使我们具备作战能力……已与其他部队协调选定了轰炸目标,并告知了B—36机组。”
  第二天,18架美军飞机以四个不同波次侵入中国北部和南部领空。中国严厉谴责了美帝国主义的这一军事挑衅行动。4月11日,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飞向印度尼西亚。可是,刚刚飞到公海上空,飞机突然在空中爆炸起火。中国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11人,连同机组成员,都不幸落难。原来,这是蒋介石特务的阴谋破坏。他们事先在飞机里安了定时炸弹,企图暗害去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总理周恩来。由于周总理先去缅甸访问,没乘这架飞机,他们的罪恶目的没有得逞。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怒,中国再次严厉谴责了美蒋反动派的这一破坏阴谋。
  艾森豪威尔在揭开盖在原子弹上的遮羞布后,企图阻止美国人民对战争日益增长的恐惧。3月31日,他狡诈地对一群参议员说,他不知道,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如果共产党向那些沿海岛屿进攻的话,美国会不会进行军事干预。他说,他的决定将基于共军的进攻目标是否真的不局限于那些沿海岛屿,而实际上是指向台湾。
  然而,在幕后,白宫当局正在考虑采取"极端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3月28日,杜勒斯与他的国务院高级顾问以及那个担任中央情报局长的哥哥艾伦·杜勒斯聚到一起商量该怎么办。他们先讨论了求助于联合国的可能性,但毫无结果,然后又讨论了军事方法。国务卿杜勒斯提议封锁整个中国沿海,以减轻对金门和马祖的压力。然后,他又提出,只要中国对金门和马祖发动攻势,那美国就以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以毁灭中国的能源、交通及"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他说,如果中国知道这就是美国的反应的话,他们就不会发动进攻。被认为是白宫中对中国持较温和立场的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罗伯特·鲍伊则提议,如果金门和马祖落入共军之手,美国就宣布它将"不时"向这两个岛屿投掷核弹。杜勒斯认为这不现实,因为这是对宝贵的核武器的"巨大浪费",美国"挥霍"不其它的核武库,况且这样干最终只能杀害无辜的渔民。杜勒斯和他的同事们最终都未能想出办法来。
  几天以后,艾森豪威尔决定耍另外一套花招。他想,美国是否可以说服蒋介石自动撤出金门和马祖,然后固守台湾。艾森豪威尔认为,国民党军队在金门有5.8万人,在马祖有1.5万人,"对这两个小岛来说,这些兵力实在太多了"。而如果蒋介石削弱他对这些岛屿的影响力,那么美国就可以逐渐将其承诺转移到台湾和澎湖列岛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丢失了金门和马祖,蒋军军心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动摇。4月5日,艾森豪威尔将这些想法写在一份10页长的备忘录上交给杜勒斯,并催他立即制定一份详细的行动方案。艾森豪威尔写道,美国不能再"坐等在下面这两个无法接受的选择中作出抉择":或是为了金门和马祖发动一场不得人心、制造分裂、于美国不利的战争,或是在中国进攻以前就撤退而导致"整个亚洲反共联盟"分化瓦解并最终失去整个亚洲。但是,他又写道,美国对保卫金门、马祖的任何成功的直接干预将必然要求对中国大陆进行反击,而这将在国内造成不和,在国外大失人心。而且,如果"我们感到要被迫使用原子武器",就会加重这些麻烦。艾森豪威尔写道:“如果这个地区的冲突蔓延到全世界范围,我们将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死搏斗……我们将在世界舆论中处于孤立地位。”
  在其后的几天里,白宫继续受到要在台湾海峡采取决定性行动的压力。美驻台湾"大使"卡尔·兰金和美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威廉·蔡斯将军,催促华盛顿授权国民党轰炸解放军机场并封锁中国沿海水上通道。美驻太平洋军区司令斯唐普海军上将也支持国民党根据蒋介石的秘密指示而请求美国批准国民党军对大陆目标进行空袭。美国国务院里则传来了相反的意见。罗伯特·鲍伊正在催促白宫宣布美国将不保护金门和马祖,以迫使蒋介石把金门和马祖看成"可放起的前进基地",这样或许他就会从这些岛屿上全部撤军。
  最后,杜勒斯于4月17日飞往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两小时的私人会谈。杜勒斯讲述了他自己、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安德森、霍德福将军、副国务卿小赫伯特·胡佛、助理国务卿罗伯特森和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对总统4月5日备忘录的想法。艾森豪威尔在备忘录中曾要求降低金门和马祖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前进基地"。但是杜勒斯和他的智囊团认为,这样做是违背美国利益的。如果美国不准备去阻止岸上的共军进攻金门和马祖的话,那么还不如干脆放弃这些岛屿。即使作为"前进基地",它们的失陷对于国民党来说也是一个可怕的毁灭性打击。杜勒斯说,对于美国来说,最好是来一个"决裂"——撤出这些岛屿——然后沿着整个台湾海峡封锁约500英里长的中国沿海区域。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递交的意见书中说,"除非中共真心实意地声明放其他们公开宣布的用武力夺取台湾的目标,美国和中国国民党将为了自卫而将对中国沿海实施南起汕头、北至温州的海上封锁",这一封锁旨在制止共军在海上集结装备和设施进攻台湾。该意见书认为,由于陆上地形复杂,共军难以在陆上完成这种集结。杜勒斯还提出应在台湾岛上安置核武器以"显示美国的决心"。这样,他的计划就是先从金门和马祖撤退,再进行一次疯狂的反扑,并最终实现其以台湾海峡分出"两个中国"的美梦。
  然而,艾森豪威尔也有自己的忧虑。尽管这一先撤军再封锁的方案可能会使美国摆脱在金门和马祖问题上的困境,但它会使美国在公海上活受罪。他知道,中国决不会声明放弃把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不会放弃用武力解放台湾的可能选择。进行海上封锁,固然比呆在孤岛上被动防御挨打要好,但美国将不得不无限平地维持一场耗资巨大的战争行动,中国也决不会对这一公开侮辱毫无反应。
  因此,艾森豪威尔在犹豫再三之后,对杜勒斯的这一计划作了一些修改才予以批准。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绝对不能逼蒋介石干他所不愿意干的事情,应当由国民党人自己去决定他们坚守还是放弃金门和马祖。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自信其计划"将在最大程度上使世界舆论对美国有利"。3天后,即4月20日,雷德福将军和助理国务卿罗伯特森飞往台北向蒋介石当面说明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
  在会见蒋介石以前,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与兰金"大使"商议,要向蒋介石交代计划的详情:如果国民党军从金门和马祖撤走,美国将拦截所有"违反战时禁运和有作战嫌疑的"海上交通工具,并将"布设水雷迫使沿岸船只离开那些美军控制不到的区域"。而且,这一计划从后勤上是"可行的",因为美第7舰队和空军第5航空队都在这一地区,而驻在冲绳群岛和菲律布的海军舰只在24小时内就可赶到现场。一直主张对大陆实行侵略政策和支持国民党封锁沿海的兰金一听就惊呆了,他告诉雷德福和罗伯特森说:这意味着战争,中共怎么可能接受对其沿海进行封锁或在其领水布雷呢?雷德福同意兰金的看法,他补充说,要这样干的话,那么共军飞机攻击美军舰只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雷德福说,他向艾森豪威尔详细通报了这一可能的结局。
  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最终没能付诸实施。尽管这几名美国官员与蒋介石进行了几天的会谈,蒋介石还是拒绝考虑从金门和马祖减少驻军的建议,更不用说把它们拱手让给共产党了。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不得已,只得告诉蒋介石,美国已秘密取消其1月31日许下的对金门和马祖提供保护的诺言,尽管蒋介石还可依靠美国的后勤支援。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企图以此来压蒋介石屈服,但蒋介石仍不肯让步。兰金事后猜测,蒋介石之所以拒绝这一计划,是因为他不信任美国人。自从大陈岛一事美国欺骗了蒋介石之后,很难期望蒋介石再接受一项完全依赖美国的计划。艾森豪威尔对蒋介石的这一反应感到沮丧,他悲哀地说:“我们仍然是进退两难。”
  最终结束这一危机的倡议,并不是来自华盛顿,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
  为了消除一些亚非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为了真诚地表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争取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4月23日,就在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与蒋介石会谈之前,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发表了一个历史性的声明:
  “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人们评论说,周恩来的表现,证明他是杜勒斯的强劲对手。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对周恩来的建议作出积极的响应。他说:“如果看来有使我们进一步缓和紧张局势的机会,则我准备谈判。"4月26日,杜勒斯表示,美国将与北京就停火举行会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立即减少了,到5月中旬,炮击完全停止,台湾海峡平静下来。
  这次金门—马祖危机,促使毛泽东在1956年初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毛泽东说:“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的决定,既是出于国家安全所受到的直接威胁,也是基于根本的民族利益。中国必须永远摆脱几代人受列强迫侮的命运,这一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坚定信念。
  ------------------
  书香门第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