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号航空母舰



1942年6月5日夜,一场空前规模的航空母舰大战在中途
岛海域刚刚结束,硝烟仍然弥漫在海战战场上空。此时隐约可见数以千计的帝国海军官兵列
队在“卷云”号等驱逐舰的左舷,惊魂甫定,神情沮丧地注视着执行特殊任务的“舞风”
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驱逐舰正以12节航速,由西而东鱼贯而行。23
时50分稍过,4舰行进中各自发射一条鱼雷,击中了正在水面徘徊掐扎的一艘巨型战舰。
这艘很快就消失在大洋中的巨舰,就是帝国海军的王牌航空母舰“赤城”号。
    海战正酣时,“赤城”号连中了两颗225公斤炸弹,炸弹引起连锁爆炸,使它完全丧失
了战斗力。战场指挥官无可奈何地向远在几百海里之外、坐镇“大和”号的山本五十六请示
处置措施,山本一向头脑清晰、指挥果断,但此时却犹豫不定,难下决心。最后不得已才电
令第4驱逐队,击沉“赤城”号。对山本来说,这个决心太难下了。因为除了种种原因外,
在当时帝国海军的10艘航空母中,还只有“赤城”号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
    山本与“赤城”号
    山本在帝国海军中算得上一名具有锐敏战略眼光的干将。他原是海军炮术出身,但并不
眷恋大舰巨炮主义,却率先大声疾呼,以航空母舰取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战列舰。他身体力
行,于1924年9月建了日本海军的第一个航空队--霞浦海军航空队,接着改革航空队的训
练,转变飞行员的守旧思想,为组建正规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1928年,日本海军以小型航母“凤翔”号和新近改建的“赤城”号编成第1航空战
队。这年12月10日,山本便赶赴广岛湾出任“赤城”号舰长,为实现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
转变迈出了第一步。1932年10月,山本晋升少将,同时出任第1航空战司令,旗舰就是
“赤城”号。
    1939年8月,山本担任联合舰队司令,爬上了帝国海军最高长官的宝座。此后他开始
研究、制定对美海军作战的战略,果断地放弃防御性的截击作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极力主张
以航母兵力实施远程奔袭,出奇兵(航母编队)一举歼灭美太平洋舰队主力,企图以初战之
胜利夺取海战的主动权。袭击珍珠港,正是山本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并由他本人担任最
高指挥官所实施的一次作战。此次作战中唱主角的是由南云海军中将率领的航母机动部队,
即第1航空舰队。该舰队的旗舰,正是“赤城”号。此役的成功,使山本一跃而成为世界海
军名将。山本的步步高升与“赤城”号紧密相关,而珍珠港作战的成功使山本在帝国海军中
的威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赤城”号与华盛顿条约
    日俄对马海战(1905年5月)之后,日本虽已跻身于海军大国之列,然而论实力,其
海上力量仍逊于美、英海军。为同美、英海军,尤其是同美国海军相抗衡,取得太平洋的霸
主地位,日本海军于1920年制定了庞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8艘战舰和8艘战列巡
洋舰组成),“赤城”号就是该计划中的第6号舰,一艘新式战列巡洋舰。该舰1920年在
横须贺造船厂动工建造,但不久碰上华盛顿裁军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协定规定,主
力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吨位,日本海军对美、英的比例为5:3。据此,日本海军需要
停止建造2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而航空母舰却尚有较大发展余地。
    按规定,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可拥有81000吨,而当时却只有一艘小型航母“凤翔”号
(7500)吨。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停建的“赤城”号改建成航空母舰。1925年4月实施
改建工程,1927年3月终于建成航母“赤城”号,随即编入现役。
    “赤城”号标准排水量29500吨(颂为26900吨),航速31。7节(公布为28。5
节),成为仅次在美国航母“列克星敦”号的世界第2大航空母舰。现在,不妨看一看这艘
航母是个啥样子吧。
    舰桥、烟囱、飞行甲板

    
  “赤城”号改建成航母时碰到的一大棘手问题是舰桥、烟囱
如何设置,飞行甲板采取的样式。参照“凤翔”号的经验,“赤城”号的上层建筑须符合两
个条件: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引起的舰尾区气流不致造成不良影响;对飞机的起降无妨碍。
据此,“赤城”号的飞行甲板采用平型甲板,上下分为3层。最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全长
190。2米,宽30。5米,舰首尾处的飞行甲板略向外倾斜,以利于舰载机的起降。中层飞
行甲板可供小型飞机起飞,长约15米,原与上部机库相接,后在现代化大改装时撒除。最
下层飞行甲板长55。2米,宽22。9米,前端略有倾斜,以便大型飞机加速起飞。在中层飞
行甲板不能使用时,战斗机也可由此飞行甲板起飞。
    “赤城”号建成后明显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1935年,日本海军决定对其进行现代化
改装。飞行甲板由3层改为1层,并在舰首甲板上新装两组圆柱形支柱,以支持延伸到舰首
前端的飞行甲板。
    “赤城”号的舰桥设置与众不同,初建时设在飞行甲板下面的罗经舰桥甲板上,这种舰
桥相当宽大,横跨舰体的两舷。舰桥的顶部开有工作口,以便与上面的飞行甲板人员保持联
系。“赤城”号建成后,发现舰桥太低,不利于观察、指挥和操舵,便在现代化改装时将舰
桥上移,并改装成岛状舰桥。航母的岛状舰桥通常设在右舷,而“赤城”号却设在左舷
(“飞龙”号也在左舷),与烟囱左右对称配置。
    烟囱如何设置也颇煞费苦心。当时英国海军的航母有的采用水平式烟囱(“百眼巨
人”),有的是直立式,并与舰体一体化(“鹰”号、“竞技神”号);而美国海军的航母
虽然也是直立式烟囱,但与舰桥分离。通过研究对比,“赤城”号采用了伸向舷外的横卧式
弯曲烟囱。
    主要武器装备
    “赤城”号是按照《八。八舰队计划》,作为“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建造的。
原计划装备的武器主要双联装400毫米炮5座,140毫米单管炮16座,120毫米高炮4座,
610毫米固定式鱼雷发射管8具。1922年决定改建成航母时,“赤城”号的武备也作了相应
的改变,主要武备有双联装200毫米炮2座,单管炮6座(10门200毫米炮为条约所允许
的最大装备数量,主要用来打击敌巡洋舰等水面目标),以及双联装120毫米高炮6座。
    “赤城”号火炮的设置有其特点: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装备在中段炮塔甲板的两侧,
并列装在罗经舰桥的前面(编入现役之初尚无200毫米炮,1928年才装备)。200毫米单管
炮每组3座,分别装在靠近舰尾的中甲板两舷,有炮廓防护。还设有空炮座,需要时可增装
火炮。另外还计划将联装炮改为具有70度大仰色的高平两用炮,未能实现。45倍身长的
120毫米联装高炮装在上部机库甲板的两个舷台上,因位置远低于上部飞行甲板,难以对另
一舷的目标进行射击。
    经过1935~1938年的现代化改装,中层飞行甲板前面的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撒除了,
但保留6座单装200毫米炮。因经费困难,未能装备最新式的127毫米高炮,但保留了双联
装120毫米炮。舰桥上面和两舷新装3座九一式高射装置,提高了高炮的射击精度。高炮的
炮位虽有提高,但射界依然较小。此外,还新装了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机关炮14炮,分4
组,前部2组各3座,后部两组各4座,各组均增设一个九五式机关炮射击装置,从而有效
地提高了武器的射击精度。
    舰首与舰尾
    “赤城”号的舰首同“陆奥”号、“长门”号战列舰的一样,从舰底到水线处保持60
度的倾斜角,水线以上也有同样的倾斜角,外展较小。舰首前端明显向前突出,舰首外舷也
略呈外展状,以提高耐波性。由于它是在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改建的,与一般的航母相比舰
体细长,舰尾末端细尖,从水线处起向后突出。
    “赤城”号在舰底外伸部的中央装有2个平衡舵,舵轴垂直。推进轴4个,推进器是直
径达4。75米的大型螺旋桨。后甲板设有构架式和钢板箱式的大型支柱,用来支持飞行甲板
的后端部分。大改装后,飞行甲板加长,一直延伸到舰尾后端。
    结束语
    中途岛海战时,“加贺”号、“苍龙”号和“赤城”号相继中弹被毁,使机动部队司令
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只好狼狈地转移到“长良”号轻巡洋舰上。开战伊始,南云就以“赤
城”号为旗舰,率领机动部队驰骋于太平洋、印度洋,威风一时。然而,他最终也落了个和
“赤城”号一样的下场,于1944年7月8日在塞班岛上因作战失利自杀身亡。与“赤城”
号关系非同一艘的山本五十六更是好景不长,于1943年4月18日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美机
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