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发生的主要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至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规模战
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和帝国主义国
家发展的不平衡,在欧洲形成了以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协约国(英、法、俄)两
大军事集团。双方斗争十分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
萨拉热窝被波斯尼亚民族分子刺杀身亡,奥国迅即指责塞尔维亚为此事件的后台,遂在7月
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对俄、法宣战,并迅速入侵比利时;英国借口保护比利时的
中立,对德宣战。不久,日本对德宣战,并乘机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意大
利在协约国满足其领土要求后,同同盟国转为协约国,转而对德国宣战。1917年美国和中
国也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国家宣战。而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则参加了同盟国,从而使战
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在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巴尔巴尔干战
线。战争初期,德国于1914年8月突然袭击法国;9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马恩河一线激
战,德军战败,退守艾纳河;1915年德军把主力移到东线,占领了波兰、立陶宛、拉脱维
亚大片领土,俄军损失惨重;1916年德军又把主力移到西线,猛攻法国要塞凡尔登堡,由
于法军顽强抵抗,德军进攻未能得逞。1918年秋,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相继投
降,最后德国也被迫投降,11月1日在法国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这次大战历时4年零3
个月,参战国家计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伤亡达3000万人,经济损失达
2700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劫难。但战争引出革命运动的高涨,期间爆发了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至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性侵略战争,后发展为全世界人
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改变了整个
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1929年至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更加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德、意、日
三国随着军事实力的膨胀,相互勾结,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企图再次重新瓜分世界。1936
年10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初步形成
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1年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意
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暗中协助佛朗哥政府夺取了政权;
1937年日本大举侵犯中国华北和华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至1939年,德国
公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吞并了阿尔巴尼亚。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统治
集团采取绥靖政策,企图将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向英法的盟国波兰
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按范围划
分为3个战场,即欧洲和大西洋战场、亚洲和太平洋战场、非洲和地中海战场。整个战争过
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轴心国战略进攻阶段。欧洲战场上,德军于1939年10月5日占领波兰。1940年4
月至6月,又以闪电攻势占领中立国丹麦、挪威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进而攻入法国本
土。6月4日,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30多万人被迫由敦刻尔克撤至英伦三
岛(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7月至10月,德国空军与英国进行了著名的“不列颠之
战”,德军遭沉重打击后,无限期推迟入侵英国的计划。此后,德军胁迫罗马尼亚、匈牙
利、保加利亚等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并武装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意大利则乘机夺
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
约》,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军措手不及,损失大量军队和大片领土。意大利、芬兰、
匈牙利、罗马尼亚也同时向苏联宣战,苏联向上述各国宣战,英美遂同苏联结成联盟,开始
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东线战场上,1941年9月至次年4月,苏军在“莫斯科
会战”中大败德军,使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计划彻底破产。在非洲战场,1940年9月
起,英、意军在北非进行了“拉锯战”。至次年7月,德、意联军协同进攻进至阿拉曼与英
军对峙。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军自1937年7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集中在华日军共70万
人,相继占领中国许多重要城市和大片领土,使中国蒙受了耻辱。1941年12月7日,日本
联合舰队在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指挥下,成功地偷袭了美军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
珠港。8日,美日相互宣战,太平洋战争从此爆发。半年内,日军先后占领了马来西亚、新
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太平洋上许多岛屿,迫使英美军不断向后撤退,但受到
中国战场的影响,日军也未大量抽调兵力全面出击,使英美暂且获得喘息机会。1942年1
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宣言》,
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二是战争的转折阶段。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先后与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会
战(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至8月),苏军获得巨大胜
利,一举夺取战略主动权,迫使德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英军也在蒙哥马利元帅的指挥下,
于1942年10月至11月,成功地进行了阿拉曼战役,一举大败德意军,扭转了非洲战局。
接着,美英军在巴顿将军的指挥下在北非登陆成功。1943年5月,在美英军的压力下,退
守在突尼斯境内的德意军被迫投降,非洲战事结束。7月,美英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
下,成功地进行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迫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随即向德国宣战。在太平
洋战场,美日海军首次在珊瑚海交手,1942年6月双方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进行了空前
激烈的大海战(史称“中途岛大海战”),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航空母舰编队大部被歼,
美军从此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1943年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占瓜达尔卡纳尔
岛,迫使日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自此,盟军全面转入反攻。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和国民党正面战场。
1943年11月下旬,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中苏美英四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召开了联合对
日作战等。11月底至12月初,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研究讨论了美英军在法
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等问题。
    三是同盟国的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阶段。在德战场上,苏军从1944年起,对德军实施
了一系列战略打击(史称“十次打击”),不仅解放了本国领土,在战略进攻的过程中,还
解放了东欧大部分领土,协助各国建立了共产党的政权。1944年6月,美英军在法国北部
的诺曼底登陆成功,胜利地开辟了第二战场。12月,希特勒为挽回败局,在法国发起阿登
战役,但在巴顿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的积极打击下,很快被迫停止了进攻。1945年2
月,苏军逼近柏林,3月美英军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发展进攻,使西线德军集团陷入溃
退。4月苏美军在易北河上会师,东线和西线战场连成一体。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3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在太平洋战场,盟军于1943年11月对日军实施战
略进攻,先后实施了塞班岛战役、莱特岛战役、硫黄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在东南亚,包括
中国远征军在内的盟军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印度领土,肃清了缅甸境内的日军。1945年8
月6日至9日,美军先后向日本投掷了2颗原子弹。8日,苏军向日本宣战,随后实施了远
东战役,一举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转入全国规模的大反攻。8月
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战争中,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万人,其中苏联共伤亡2700万人,中
国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了4000亿美元。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诞生了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集团(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政治集团(后成
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世界从此进入“冷战”阶段,美苏及其盟国积极进行争夺世界霸权的
斗争的新阶段。
    五次中东战争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
地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
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
迫流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
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
66万人,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
义运动。在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
个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
伯世界广泛反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
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
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
协定。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
战争。直到1989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
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
英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
黎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
2.07万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
万巴勒斯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
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
义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
日,英法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
持下,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
英、法军队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
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
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
袭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
失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
机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
国安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
亚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
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
以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
以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
主力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
中兵力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
阵地,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
及腹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
决议,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
署了两个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从陆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
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
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
萨姆导弹设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
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
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
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的东部。七十年代,苏联为了取得从陆地进入印度洋与美争
霸的道路。同时为了获得波斯湾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控制了阿富汗的经济
命脉和阿富汗军队。1979年以后,阿富汗总统阿明与苏联的矛盾日益激化。为防止丢失阿
富汗这块战略要地,12月27日晚,苏联共出动8个师的兵力,在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配
合下,悍然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仅用的三个半小时,苏军就击毙了阿总统阿明和其
一班部长。于次日迅速建立了新的傀儡政权,从28日起,以6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西两
个突击集群,沿两条战略公路迅速越过苏阿边境向纵深高速开进,一周之内即控制了阿富汗
全国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线,切断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伊朗边境上的主要通道。至1980年
初,侵阿苏军兵力已达8.5万人,后来又陆续增加到10万余人。苏联对阿富汗这个主权国
家的入侵,遭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的严厉谴责,联合国曾6次通过决议,要求苏联从
阿富汗撤军,但是,苏联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继续对阿富汗人民进行残酷镇压,不断强化
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在苏军入侵前,阿富汗人民为了反对执行亲苏政策的政府,已在伊斯
兰旗帜下,分别组织了几十个穆斯林游击队,共计3~4万人,不断采取一些游击斗争。苏联
公然军事入侵后,阿富汗人民处于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原先具有内战性质的反政府游击活
动,很快发展成更大规模的反苏抗苏游击战争,而且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逐步走向联合斗
争。截止1988年7月,阿富汗游击队组织发展到200~300个,人数扩大到10万人左右。经
过6至7年的艰苦战斗,阿富汗游击队已打死打伤苏军2万余人,击落击毁大量的苏军飞机
和坦克。苏军在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抗击下,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于1989年2月,被
迫撤出全部军队。此次战争,使阿富汗国内武装林立,派别繁多,为战后国内政治斗争埋下
了祸根。目前,经十多年政治、军事较量,原亲苏政权因苏联解体而覆亡,全国大部分地区
均在新兴的学生运动组织“塔利班”的控制之下。
    两伊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
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
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
越南战争外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
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
攻,伊拉克防御。
    第一阶段时间为1980年9月22日至10月底。9月22日起,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大
肆轰炸伊朗的10个空军基地。地面部队5个师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迅速攻占伊朗近2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迫使伊朗西部边境的4个师退守阿巴丹等重要城镇。10月初,伊朗利
用伊拉克军队兵力分散,作战协同不好的特点,迅速从后方调集3个正规师和大批革命卫
队,有效地迟滞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第二阶段时间为1980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伊拉克军在第一阶段未达成战略目的
时,又在北线马万里地区开辟了新战场,使整个战线延长至610多公里。伊朗军队调整部
署,在战斗中大量使用革命卫队,以重大代价粉碎了伊拉克军队迅速占领胡齐斯坦省以切断
伊朗经济命脉,迫使伊朗谈判的企图。尔后,伊朗军队集中主力于中线和南线,重点围歼伊
拉克军的有生力量,解除了阿巴丹的包围,收复了南线全部,中线的大部分失地,逐渐取得
了战场主动权。
    第三阶段时间为1982年7月3日至1988年8月20日。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军
队发动了“斋月行动”的攻势,攻入伊拉克境内,经多次战斗,占领了伊拉克境内的马季农
岛、海湾的法奥港和北部战线的一些高地。伊拉克军开始全线转入防御,采取以攻为守,以
迫使伊朗人坐下来谈判。随着战争的持久,双方均未能打开战场僵局,随即为了引起国际社
会的关注,不断发动“油轮战”、“袭城战”及“经济战”,在地面战场上互有攻守,导致
战争不断升级。战争中,美国海军为本国油船护航与伊朗海军发生冲突。而且,由于伊朗国
内经济形势恶化,无法支撑战争,在国际上的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国际社会的加紧调解,伊
朗在战和问题的立场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
宣布停火,战事遂告结束。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
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
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
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
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
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英阿马岛战争
    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南大西洋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所进行的一场
较大规模的海上冲突。英阿马岛之争由来以久,从1833年英国占领该岛以来,双方就曾多
次进行关于该群岛主权谈判。1982年2月,因群岛附近发现油气田,谈判破裂,阿政府于3
月28日出兵马岛,宣布收复失地。4月2日,英国向阿宣战,战争正式爆发。英国紧急从
国内远洋行程13000公里,出动地面部队9000人,各类舰艇、船118艘(其中作战舰艇40
余艘),飞机约270架(其中作战飞机60架,主要是舰载机)。阿根廷则出去地面部队
13000人,作战舰艇22艘,飞机约370架(其中作战飞机约200架)。交战双方在南大西
洋首次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海上较量。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是
1982年4月2日至29日,阿军登陆马岛,岛上英军投降;4月3日,阿军占领南乔治亚
岛。英国迅速作出反应,随即成立战时内阁,于4月5日组成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25
日攻占南乔治亚岛;29日,舰队主力抵达马岛海域。第二阶段时间是1982年4月30日至5
月20日,交战双方封锁与反封锁。4月30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实施海空封锁,5月2日,
英核动力潜艇用鱼雷击沉阿“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5月4日,阿机以空舰导弹“飞
鱼”击沉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第三阶段时间是5月21日至6月14日,交战双方进行
登陆与反登陆作战。5月21日,英军在圣卡斯港登陆成功,阿军进行抗登陆战役。阿空军
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也给予英特混舰队以沉重打击,阿机先后击沉英现代化军舰5艘,击
伤6艘。但由于阿三军各自为战,未能进行有效地协调,加之阿空军飞机损失殆尽,主要武
器供应严重缺乏,抗登陆战役失败,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守岛阿军全
部投降。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数万大军入侵毗邻科威特,当天就占领了科威特首
都科威特城。随后,伊拉克便宣布伊、科合并,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第19年省,取消科威特
货币,改变科威特人国籍等措施。伊拉克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联合国安
理会先后通过12项决议,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进行谴责和制裁,其中包括允许在1991年1
月15日后对伊拉克动武,将其赶出科威特的第678号决议。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因其石油命脉在波斯湾,即应沙特
阿拉伯政府的要求,以多国部队的名义,纷纷派兵进入沙特和海湾地区。至1991年1月,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集中了76万人(其中美军57.3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2300
门,飞机2700多架,舰艇400余艘。伊拉克军队共有120万人,坦克5600余辆,飞机774
架,火炮6000门,舰艇60余艘,其中驻守科威特战区和伊拉克南部的部队有54.5万人。
双方大军对峙,一触即发。从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点40分开始,多国部队
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平均每日向伊拉克出动飞机2000
架次,并从锚泊在波斯湾的军舰上向伊拉克发射28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经过38天的
大规模战略空袭后,伊军战斗力下降了40~50%不等,驻守在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缺水少粮,
士气大为下降,每日处在多国部队的空袭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科威特和伊拉克南
部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雷电”的地面进攻,采用空地一体协同进攻的模式,仅仅经100小时
地面战,就歼灭了包括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内的伊军十数万人,迫使伊拉克在不利的情况和
条件下,于2月28日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所有决议,同时双方宣布停火。据美军军方宣
称,海湾战争,使伊拉克海军和空军基本失去了战斗力,核、生、化武器和导弹研究生产设
施基本被摧毁,48个“飞毛腿”导弹发射架被炸毁,伊拉克南部42年陆军师均受到重创或
失去了作战能力,损失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100辆,火炮2200余门,部队伤亡和失踪
约10万人,被俘10多万人,多国部队伤亡和失踪约600余人(其中美军死79人,伤213
人,失踪44人),损失飞机51架(其中美军43架),装甲车9辆,火炮1门。
    海湾战争开创了高技术战争的新纪元,证明了军队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高技术武器的技
术指标上,同时也依然证明,人仍是现代战争的主宰,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而
不是一二件高技术武器。战后,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引起了军事理论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对
今后军队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