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自从容

             ——导弹控制专家陈德仁散记
山娃子
陈德仁简介 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解放前,在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所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50年代,在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58年开始从事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 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为我国导弹控制专家,研究员,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 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满头白发,一把黑扇。说话时浓浓的上海口音中,不时冒出些许“麻辣”味。这就是我 初次见到的陈德仁。 曾为我国导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陈老,青年时期在重庆生活过将近4年,我们的话题 便从九龙坡、小龙坎说起。 抗战时期,上海交大改名私立南洋大学,同时在重庆九龙坡成立了交大总校。青年陈德 仁就在这个山多坡陡的城市完成了他本应学四年,实际却读了五年的大学生涯。回忆在重庆 的日子,他记忆最深的是当时重庆宿舍的竹排抹泥墙,以及从深井打水的动作。他比划着介 绍,把水桶系在绳子上,垂到井里,贴着水面稍稍提起一定距离,手腕一抖,“扑嗵”一 声,就是满满一桶水。 话语间,陈老流露出淡淡的微笑。那神情,让我情不自禁地神往“悠然见南山”的从 容。一如陈老随口说起的四川人的一句口头禅:“好安逸”。 “天资不高,但相信勤能补拙” 谈及事业,陈老沉思良久。等话一出口,我几乎不相信这话出自一名院士之口。他说: “我是一个笨人。天资不高,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 陈老的高小是在无锡县立第六小学上的,经常一起学习,开始成绩平平。但快毕业时, 便跨入了前几名的行列。后来顺利地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从农村来到大城市,他成了成 绩比较差的一个。但是,中学毕业时,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当 时,他因家贫,原本只想中学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但正应了一句话,天道酬勤,他意外获得 了一份奖学金。正因如此,他进了大学,并最终成了我国导弹事业的早期工作者之一。 “赶上一班车,再努力往前挪。”陈老用这话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之路。 50年代,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老大哥”从中国撤走了所有的军事专家,原来 许诺的一切也成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陈德仁那种“勤能补拙”的倔强性格,使他发愤图 强,自力更生,依靠群众,摸索前进。当时,国内惯性平台和计算机还不具备上弹条件,他 主持并参与捷联补偿研究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发出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导方案,并将预研 成果及时用于几个型号的工程研制,为我国早期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担任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期间,他带领全室人员,克服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条件差 等困难,边干边建。他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试验,无论对与不对,都乐于畅谈自己的构 思,进行讨论,进行争辩,全无专利之心,独创之意。陈德仁身为领导,但他却始终把自己 当成大伙的同学,说及当年的融洽气氛,陈老仍然流露出深深的向往。 数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位于北京永定路的航天大院里,不论让他干什么,他都无怨地 接受,无悔地完成。他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是挑工作,时不时的跳槽,可对于我们那 一代人来说,服从需要就是个人对事业全部的注释。” 稍停,他仿佛自言自语:“活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说这话时,他的声音很平静。 一缕阳光从窗外挤进来,爬满他的白发,形成了一道银色的光圈。 “哦,金婚……” 不知不觉中,话题转到了婚姻和家庭。陈老说:“我是49年结的婚。”我惊讶地说: “那明年,岂不是你们的金婚年。”陈老点点头,淡淡地重复到:“哦,金婚。”他好像在 说一个遥远的话题。 如今,他和老伴两人生活在一起。儿子成家后,在单位宿舍居住,平时不大回家,陈老 就同老伴过起了“两人世界”。老伴身体不太好,陈老就每天陪她散散步。随着陈老的讲 述,我脑海中慢慢出现了一个场景:两个满头银发的老人,肩并肩,在开满各种花的小路 上,并排走着。两人不说什么,只是慢慢地、安详地走。过一会,其中一个累了,另一个便 找一个长凳,先俯下身,在长凳上吹一吹,然后,用手或用衣袖擦一擦,慢慢地扶着他(她) 坐下来。 休息一会,体力恢复一点,两人对视一下,又慢慢地起身,接着走。 陈老不会做饭,但老伴做饭时,他也会摘菜,吃过饭后,他会主动去刷锅、洗碗。 也许是出于对婚姻生活的无知,我突然问陈老:“你们也吵架吗?”陈老再一次笑了: “生活中哪能没有嗑嗑绊绊的时候呢?不过,婚姻生活中,最大的矛盾也许是谁当家,谁说 了算的问题。但是,家只有一个,谁当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80年代,陈老同时担任了两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工作十分繁忙。老伴就竭心尽力,从 生活上照顾他。1985年,“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 奖,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的陈老,回忆当年,他说:“老伴尽管不能从我从事的工作上帮助 我,但是,俗话说得好,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那一刻,看着陈老宽容的笑,我竟有点痴了。 平平凡凡才是真 陈老现在的日常生活,只能也只需用两个字来概括“恬淡”。 如今,他虽已不再承担一线任务,但零星的技术性工作,如成果鉴定、论文答辩、书稿 校审等任务却还不少,有时还忙不过来。他生活很有规律,6点左右起床,打打太极拳,白 天手头没有工作时,他就纵情地看书,看报。向院士赠阅的报纸期刊,多得看不过来。既使 工作了一天,临睡前,他也还要看点什么。否则,总有一定的“饥饿”感。他家的沙发上, 全是口袋。一袋袋的又全是书报。他说:“记不住也要看看,这是打扫脑子。” 陈老的眼睛近两年不太好使,最累的便是看药瓶。小米粒般大小的字,对陈老的确是一 个相当大的考验。 陈老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但他兴趣广泛,有好节目也爱看。他喜欢听音乐,贝多 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是他的“老朋友”。中国音乐,他只喜欢那些古典名曲。流行歌 曲,他是不感兴趣的,说是年轻人的“玩意儿”。 夜里11点过后,陈老就要准备休息了。他闭上眼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相比那些辗转反侧的人,陈老的幸福触手可及。我想,不争不比,睿智而从容,又怎会 睡不香呢?文/山娃子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解放前,在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所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50年代,在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58年开始从事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 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为我国导弹控制专家,研究员,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 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