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豪胆—巴顿

·轶名·
在人类空前惨烈的历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杰出军事将领的涌现犹如雨后春 笋。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小乔治巴顿是一位及其特殊的历史人物,对于 他,军界和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许多人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 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他是美国的首席坦克专家”;“巴顿是二十世纪的拿破 仑”。同时也有人指出:“巴顿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他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但无 论怎样评说,人们都一致承认: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最有作为的高级将领之一,他 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战绩而载入史册。 巴顿生活的时代(1885-1945)正是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的伟大时代,美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从一个二流国家跻身于欧美强国之列,很快又成为世 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陆军也从一支小型的、分散的边疆部队发展成为庞大的 现代化军队,从战马和马刀的时代进入坦克和机械化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性的历史转变时 期,巴顿在美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装甲兵视为陆军的强大突击力量,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坦 克在战争中的作用达到了历史的最高锋,它具有防护性好、机动性高和突击力强等突出优 点,既可引导、搭乘步兵,用火力支援步兵作战,也可以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独立完成战斗 任务。但在1917年以前,坦克还是一种未经考验、不被信赖的战争工具,他的作用和前 途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巴顿当时是一名优秀的骑兵军官,并执着地热爱这一古老的兵种。 但是,出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装甲时代的历史性召唤,毅然 选择了装甲兵这一前途未卜的新兵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它不仅决定了巴顿一生的道 路,也给新生的美国装甲部队送来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1917年,巴顿在驻法美军中参与了美国第一支装甲部队的创建工作,建立了装甲兵 的训练学校,用法式轻型坦克组编成一支坦克旅,经过短暂而切实有效的训练之后,巴顿随 同该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米耶尔和默兹-阿拉贡等战役。在战斗中,巴顿充分发挥 了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战术风格,在激烈的进攻战中大踏步前进,勇立战功,同时也向人 们展示了装甲兵部队的巨大军事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顿是美军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 美军中最早的坦克专家之一。但是,巴顿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在机枪、大炮时代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尚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只有在以坦克和飞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有 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讲,巴顿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坦克之花,必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出丰硕的成果果实。 什么是机遇?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牢牢地把握住机遇,并加以充分利用,而另一些人则只 能大声抱怨自己命运弗如?对此,马基雅维里的解释是:命运之神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 的,她左右着我们命运的一半,而把另一半放在我们自己手中。温斯顿邱吉尔则认为:机遇 只属于那些有心的人和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他们从年轻时起就注意刻苦磨练自己,当机遇 来临之时他们已经胸有成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巴顿就是这样的有心之人,为了自 己大展鸿图的那一天,他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坦克部队铺天盖地般蜂涌而来,横扫整个欧洲,充分显 示了大规模坦克战的可怕威力。在危机到来之际,美军的几位高级决策人物几乎同时想起了 一个人--小乔治巴顿,这位和平时期的“捣蛋鬼”是美军屈指可数的坦克专家之一,而且 唯有他具备指挥坦克战的实战经验。机遇终于降临到巴顿头上了。1940年7月,55岁 的巴顿受命出山,参与重建美军装甲部队的工作。 巴顿亲自参与创建的美军装甲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充实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42年1月开始的北非登陆作战中,巴顿部队迎着巨浪按期 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陆,制服了当地法军,为盟军控制这一地区和完成北非的战役部署创造了 有利条件。1943年2月,美军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惨败,巴顿临危受命接管第二军,仅 用十一天时间,他就把战斗精神输入了部队,使这支新败之旅重振旗鼓,每战必胜,夺回了 失地,为全面解放北非奠定了基础。 在1943年7月开始的西西里战役中,巴顿的装甲部队把大范围机动和两栖作战相结 合,向敌人的防线长途快速迂回,攻克巴勒莫,夺取墨西拿,把德军全部驱逐出该岛。19 44年6月,西方盟军与法西斯德国之间的最后大决战以诺曼底登陆为先导打响了。 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巴顿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等特 长,采取长途奔袭和快速运动战术,以超常规的速度在欧洲平原上大踏步前进,不顾一切地 穷追猛打,长驱直入,穿越法国和德国,最后到达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乎疯狂般的推进中, 巴顿注意抓住一切战机,迅速果断地围歼敌军。在281天的战斗中,巴顿部队保持了直线 距离100多英里宽的作战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解放了13000座城镇和 村落,歼敌140余万,为解放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最终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 功劳。巴顿创造的战绩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惊人的。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 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 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 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巴顿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负伤,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不过,他已经 功成名就了,并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令人不解的是,巴顿生前所遭受的种种批判和责难从 此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大量有关他的半神话式的传闻和极为夸张的颂扬,使他从一个很容 易招致批评和误解的人物,转变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为圣洁的光环所萦绕的半神半人式的 英雄。许多人相信,巴顿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那生来就有的军事天才和敏锐的第六感觉,也 与祖先对他的神秘启示和招唤有密切的联系。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英雄崇拜的感情,从而导致 对巴顿真实面貌的曲解。巴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与其他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取得不朽 的功绩,除了他所从事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空前强大等客 观因素之外,主要与他本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将对此略加归纳 并作一概述。 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是巴顿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二战开始之时,巴顿认为, 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美国公民来说,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他和其他美军将领所 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把这些和平公民改变成为守纪律、能战斗的战士,完成这一转变的手 段是训练,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向将士们灌输严格的纪律和杀人的本领。巴顿写道:“一 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还常说: “一个人要想活下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就必须从平时的刻苦训练抓起。我始终相信一句古 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 巴顿坚持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因此决不能摆 花架子,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此,巴顿在抓部队例行军事训练的同时,特别 重视抓针对性较强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在为北非战役作准备时,为了使部队适应非洲沙 漠地区的环境,他把部队带到美国内地的一个荒漠地区进行模拟训练。那里的气候酷热干 燥,寸草不生,白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在这地狱般的地方,巴顿狠抓高强度训练:长 途急行军、坦克实战演习、挖掘战壕、野外生存训练等等。面对叫苦连天的士兵和军官,巴 顿一方面坚持抓训练,一方面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高超的军事技术和适应能力可以有 效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 巴顿一向对军队的纪律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战斗潜力的关键,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 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很关注军队的纪律问题,但巴顿对军 纪的管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它的纪律标准十分严格,而且常抓不懈。对此它常 常告诫部下:“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 的杀人犯。”其二是巴顿对部队的着装问题十分重视。巴顿认为,着装问题与军人的风貌和 战斗力息息相关。他十分严肃地指出:“稀拉兵不能打仗。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 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士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平时还是 战斗期间,巴顿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 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铮亮。每一个参加过巴顿部队的人,都能从他们的军容风纪 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只有一支战无不胜、充满信心的军队,才能展示出如此雄壮的军 威! 一些研究巴顿的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尚武 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巴顿本人也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 部队的士气高昂。”巴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 的无与伦比的演说才能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重视言传和身教是巴顿最突出 的领导技巧和军人品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 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 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 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 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 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入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 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冒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 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 “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 素。” 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 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但巴顿并不是不分场合随意使用粗俗的语言。除了大量即兴讲话之外,他还经常发表一 些正式演说、文告和书面命令,它们以措辞规范、行文典雅和感情深邃而著称,有一种拿破 仑式的威严和英雄史诗般的韵味,听罢会使人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感觉,犹如战 斗的号角和长鸣的警钟,又象胜利的召唤和殷殷的嘱托令人热血沸腾,充满战斗的豪情。 但巴顿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浮夸之人,他是一个十足的实干家,注重 用自己的形象和实际行动去影响部队和士气。巴顿常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战场上的 将军就是一个演员,他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部下,并尽力使他们仿效和追随。”巴 顿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无声的语言,向部队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巴顿十分注意深入基层和前线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在军情紧急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 会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前沿。每当攻克一座城镇,他总是冒着炮火同第一批入城部队一道进 城。每次两栖作战,他总是不等船靠近浅滩就率先跳入水中,涉水登陆。巴顿从不满足于运 筹帷幄和发号施令,他主张:“每个指挥官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军官的 级别越高,越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走出去见下级军官,而不要让下级来见他们,除了制订协 同作战计划的时间外。”他还认为: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 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从舒适的反掩蔽体里靠电话指挥 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此,他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一团湿面条放在桌面 上,用手指去推,说:“领导艺术就是这样: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推向前的,面条会从中 间变弯。前线的士兵也是这样,除非有人率领才行。”当然,巴顿并不是要求指挥官们盲目 而频繁地上前线,他认为,将军上前线的目的,一是了解战局实况,二是鼓舞士气,但如果 做得太过分,则会失去这两方面的意义。 在战争中,对军队中违令违纪现象的惩处措施很多,也很严厉,其目的在于利用惩处手 段造成的畏惧心理,促使将士们履行职责。但在巴顿部队中,却很少使用这些措施,因为巴 顿有更为有效的办法提高士气和工作效率,这就是关心爱护他的将士们。 巴顿十分关心部队的生活和福利。他认为:“军官不仅应对士兵在战斗中的表现负责, 而且平时也要对他们的健康和需求负责。受到精心照料的士兵会成为最好的战士。”在整个 战争期间,他总是尽量调整好部队的生活,以保障他们旺盛的战斗热情和工作效率。在行军 途中,只要有可能他就不让士兵们步行走路,而是让他们搭乘一切可以利用的车辆,这一方 面可以大大加快部队前进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士兵们的体力。在战斗间歇期间, 他总要让部队住进城镇或村庄的房屋中,换上整洁干净的服装和鞋袜,还要设法让他们进行 疗养和娱乐活动。他还经常向士兵们介绍各种防治伤病的知识,以保障部队的健康水平,防 止非战斗性减员。 对于战场上收缴的各类食品,巴顿总是命令尽快分发给各部队,特别是前线的作战部 队。他还命令有关部门,保证把将士们的家信及时送到他们手中。 巴顿认为,仅仅从物质上关心士兵是远远不够的,人最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激 励。他曾经指出:“士兵们作战主要有两个因素:对指挥官的英雄崇拜和荣誉感。追求军功 和荣誉是优秀军人的天性。”所以,巴顿十分重视用表彰等方式去激励和保持部队的士气。 巴顿对部队将士的表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授奖授勋,这是战时巴顿做的最多的事情之 一,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战场上进行的,也有的是在伤员的病榻前进行的.二是发布新闻或战 报,大力宣传和表扬英雄事迹。这些活动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巴顿一再表示:“我相信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够征服世 界。” 巴顿关心爱护将士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善于团结下属,大胆任用和保护他们。 例如,巴顿的指挥机构并不是一个才华出众的班子,但它在巴顿的领导下却发挥出了最 大地潜力,作出了优异成绩。对此,巴顿的做法是:对他们的工作给以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在要求他们忠实于上级的前提下,巴顿对于下属工作人员给以充分信任,从不干涉鸡毛蒜皮 的琐事,而是放权让他们去干,独立地完成任务。如果他们工作出了成绩,他会给以适当的 表彰和嘉奖。如果有人受到了委屈和伤害,他定会挺身而出给予保护。当他们得到了晋升的 机会,即使再舍不得,他也会忍痛割爱,放他们远走高飞。因此,巴顿的指挥班子团结和 睦,工作配合默契,全体人员以精诚合作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努力工作,为巴顿部队屡创佳 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作战方面,巴顿堪称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战术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进攻精 神。巴顿特别强调装甲部队的大范围机动性,尽一切努力使部队推进,推进,再推进。巴顿 在战斗中的一句口头禅是:“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正是这种一往 无前的进攻精神,使得巴顿部队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从巴顿在整个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的表现来看,他的攻势作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调进攻是夺取胜利的唯一有效手段。巴顿对防御嗤之以鼻,他认为:“谁也不能成功 地守住什么。部队进入掩体就等于失败。事实证明,任何形式的防御都狗屁不值,这样做的 人都是笨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如特洛伊战争、马其诺防线 等。相反,他认为,进攻是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战争中,只要奋勇当 先,就会无往不胜。只有迅速勇猛,无休止地进攻,才能保住优势和安全。否则,把主动权 交给敌人,我们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反对恻翼安全论。由于巴顿部队的推进速度很快,以致其侧翼经常暴露在敌人面前,引 起许多将领的不安,他们常常为确保侧翼安全而畏首畏尾,同时,也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 城镇而忧虑重重。对此,巴顿不以为然。他认为,在推进中不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是获得大 捷的重要因素,如果拘泥于侧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拖延进攻,受益者只能是敌人。他 主张,不要过分考虑侧翼安全问题,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城镇也可以绕道而过,只要我军 大踏步前进,侧翼安全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那些孤立的敌人城镇即使不会被困死,也会自 动放弃或者缴械投降。巴顿曾对自己的参谋人员说:“还有一件事要求你们记住,对担心侧 翼这种讨厌的事不要去管。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去吧,而我们则不。” 注重进攻的速度。巴顿认为进攻的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战斗的时间越短,我军的损失 就会越少,对敌人的打击就能达成突击性,从而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即使有时推进的速度和连续作战的时间会超过人的极限,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这对敌人 更为不利,而且战斗胜利后,我军自然会有充分的休整时间,否则贻误了战机,一切都无从 谈起。为了使部队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前进,巴顿甚至不允许他的军长、师长们撤退,甚至 不允许他们停步不前。他曾经对部下说:“我不想接到电报说,我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什么 也不坚守,让敌人去坚守吧。我们要频频出击,大踏步前进。不论你们多么疲劳、饥饿,敌 人只会比你们更加疲劳、饥饿。” 强调充分发扬火力优势。在进攻战中,巴顿始终要求部队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优势,不要 吝惜炮弹和子弹,他认为充分发扬我军火力可以达到几种目的: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火力 侦察和鼓舞士气等。他指出:“你们的火力压制了敌人的火力...我们的迫击炮、大炮只 有开火时才是先进武器,沉默时只是一堆废铁。步兵要接近敌人,必须运动才行,而要运 动,就必须射击。主要目标尚未发现时,所有的步兵武器火力必须用于搜索敌人可能占领区 域。要利用行进间火力,它会降低敌人火力的准确性,提高我军的信心。要向敌前沿阵地射 击,跳弹的声音更可怕而且杀伤率更高。在火力下滞留是愚蠢行为。在火力下滞留而不反击 则是自杀行为。” 重视后勤保障工作。为了保持装甲部队的连续性大规模进攻,有一个问题始终困绕着巴 顿:物资供应不足,特别是油料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巴顿煞费苦心,使出了浑身 解数。巴顿十分重视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作用。巴顿的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是一位传奇式 的人物,他领导下的第三集团军后勤处是盟军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后勤部门。根据兵马未到粮 草先行的原则,每次战役之前,他总是千方百计收集各种物资,尽量多地储存油料,以满足 战斗之需,第三集团军所收集的物资总要比其它部队多出一半以上。但由于部队在欧洲平原 上超常规地大步前进,战线迅速拉长,汽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部队进攻 的重要因素,于是在巴顿建议下,盟军采取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行动--“红球快车行 动”,动用大批民用车辆,日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油料等军需物资。 后来,盟军最高司令部出于战略考虑,削减了对巴顿部队的油料供应,直接影响了巴顿 部队的进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巴顿只好采取了一些“不正归”的方法,以保障汽油的供 应。一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汽油。马勒对待这类战利品采取了特殊处理方法,既不上报也 不记录,而是尽快发给部队,以解燃眉之急。二是默许士兵去偷油,并对偷油有功者给予奖 励,其中最鼓惑人心的奖励是放假三天。这是一种缺乏绅士风度的美国牛仔式方法,然而极 有成效,解决了部队的急需。 特别注意情报收集工作。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敌人活动的 情报,指挥官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及时地作出决定。在西欧战场上, 巴顿第三集团军的情报班子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巴顿经常利用战斗的间隙,派出小股部队深 入敌后进行侦察或对敌实施武装侦察,因而往往能获得准确的情报。有时,巴顿甚至比盟军 最高司令部更早地了解敌人的动向,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部署。比如,1944年8月德军 在莫而坦反攻前,巴顿通过对侦察分队报告情况的分析,判断敌军将进行反攻,因而及时地 变更部署,为粉碎敌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巴顿的作战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这种攻势作战思想是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在兵力兵器和空军方面都占有绝 对优势。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又东西南三线作战,对盟军难以进行致命的打击。盟军牢牢地 把握住了战略主动权。此时,如一再强调防御、侧翼安全等显然不大合适。 就一般的战争而论,有攻就有守,有侧翼就有侧翼安全的问题。若一味地强调进攻,忽 视防御,侧翼暴露而不加以保护等等,必然给己方带来巨大的危险,甚至导致全军覆没。但 在1944年7月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盟军因兵力兵器占压倒的优势而无需进行防御作 战.绝对优势的空军可以保护暴露的侧翼,因而无需担心侧翼安全。巴顿的攻势作战思想在 此时此地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巴顿的攻势作战思想时,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 和战场条件下,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 巴顿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而作准备,他如愿以偿了。他在军中服役35 年,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取得了巨大收获。他在美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在军事训练和实战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 验和作战方法,在美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为人们所世代传诵。当然,我们 也很容易在巴顿身上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极其严重的局限。由于性格、教育和家庭背 景等因素的影响,他在生活小节、军事生涯和政治事务等方面都很容易走极端,好的时候出 类拔萃,令人景仰,坏的时候不可救药,遭人诅咒。打耳光事件、与盟军和美军领导层的几 次严重冲突,以及战后日益表现出的政治上的严重保守趋势等等,无不影响着他的形象和军 事生涯,也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宏伟的大舞台上,杰出 的军事将领成千上万,而像巴顿这样以“不断胜利推进的将军”而载入史册的极富传奇特色 的人物,则只有他一个。时至今日那些在世的第三集团军的老兵们仍然自豪地记得--“我 们在巴顿的统帅下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