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怀念

李金锋
在举国上下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之际,56万航空工业干部职工更加怀念新 中国航空工业的缔造者——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周总理精心筹划、直接领导了中国航空工 业的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为航空工业指明了发展道路,制定了建设方针;是周总理关心和 支持我国的航空事业,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在生前立下遗嘱,用国 产飞机将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湖海和大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南昌飞机公司制造的运 五飞机伴随一代伟人走完了最后的“路程”。 日前,笔者专程采访了播撒周总理骨灰的机组人员——机长胥从焕和通讯员李永顺。他 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绝密使命
那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1976年1月15日。 凌晨3点,胥从焕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块惊醒。 “有紧急任务,速到团指挥所集合”! 胥从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运输团一大队二中队副队长,以最快的速度穿好飞行 服,带上飞行图,一路小跑来到团指挥所。与他几乎同时到达的还有另外四名机组人员。 指挥所内,空气凝重。空军的最高首长——司令员张廷发、政委高厚良亲自向机组人员 下达任务:“根据周总理生前遗愿,要用国产飞机将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湖海和大地。受中 央军季的委托,我们代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你们直接下达播撒总理骨灰的任务。这 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不能有关点差错。” 胥从焕周身一震,军人特有的沉稳、镇定使他依旧表情庄重地注视着首长,而心里掀起 一阵波澜——过去的一周,祖国大地被悲痛的阴运笼罩着。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的噩耗象 万把钢刀穿心裂腑,哀乐低回,天地同泣.....。 胥从焕和他的战友们身在军营,以各种4形式悼念总理。他们作梦也没想到,今天,有 这样一项重要使命,让他们以这样特殊方式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这项任务要绝对保密”空军首长继续布置任务。 根据邓颖超同志的要求和飞机的性能,飞机航线是这样安排的:由通县机场起飞,经首 者都机场、密云水库、天津,至山东的北镇(黄河入海口),然后返回通县机场。飞机飞行 高度2000米,飞行速度180公里/小时。 司令员、政委带着飞行计划走了,机组人员进入了封闭状态。 这是一个特殊的机组:机长、正架驶胥从焕;副驾驶唐学文;领航员白海坤;通讯员李 永顺;空中机械师、机务阵宝森。他们是运输团的技术尖子,但原来并不在同一机组。 李航,这位卫区司令的儿子,担当起了保护机组人员的任务。 与此同时,从20多架机机中挑出来的7225号运五飞机进行了改装,被严密地监控 起来。
泪洒蓝天
1月15日,举行了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 下午3点,胥从焕机组在通县机场对7225号运五飞机进行了试飞经播撒代用物试 验,表明飞机和播撒设备一切正常。 晚6点,机组接到飞机进场的命令。在南北走向的机场跑道两端,都布置了指挥车,以 便保证飞机由任一方向都能及时顺利起飞。 晚7点,邓颖超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内的北小厅,向周总理的遗像和骨灰默哀。 她泪流满面,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骨灰盒,捧起骨灰,缓缓说到:“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实现 了,你安息吧”!在场的同志听到这些话都哭了,大家知道,这是邓大姐在同周总理作最后 廖别。 晚7点50分,周总理的骨灰装在4包大约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白布口袋中,在 邓大姐和治丧委员会的两名代表及周总理生前所在党支部的张树迎、高振普等6人的护送 下,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 为了保密,机场实行灯火管制,整个机场黑一片。 在即将起飞的飞机前,邓大姐同机组成员一一握手,用沉痛的声音说道:"辛苦同志们 了。"此刻,站在邓大姐面的通信员永顺眼含热泪,咽喉哽塞,停了几秋钟后,才强忍悲 痛,用发的声音回签到:"我们一定完成任务!"晚8点,计划起飞的时间到了。但北风骤 起,大地鸣咽,不得不推迟起飞。也许冥冥上苍被这人间真情感动了,在极力延廖别时刻的 到来。 晚8点15分,呼啸的北风停息下来,机场指挥下达了起飞命令。邓大姐目送7225 号运五飞机向北起飞,渐渐远去,直到看不见机影了才上车回家。 飞机向首都机场方向飞去。座舱内,静寂无声。胥从焕等机组人员默默地注视着前方的 夜空和飞行仪表,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抑制住极度的悲痛,全神贯注地驾驶着飞机。 夜空高远、深遂、静谧,明月高悬,繁星闪烁。为了让操劳一生的周总理安安静静地走 完最后一程,上级决定整个飞行区域实行净空,不允许有任何航空器飞行.寥廓苍穹间,星 月点灯,为总经理照亮归程。 不知何故,下午试飞时一切正常的飞机突然间在空中发生了“哆嗦”声音异常,爬升率 降低。机组人员顿时紧张起来。 经验丰富的机长胥从焕仔细检查了各种仪表和设备,一切正常。他判定飞机的颤抖是由 于载重过大引起的,机上有5名机组人员、6名乘客和一套播撒设备及注满油箱的燃油。他 指挥机组人员严密监控继续飞行。 飞机飞越密云水库上空时,胥从焕根据首长要求,第一次拉了播撒把手,将骨灰撒在湖 泊中。 飞机转向,朝东南方向飞行。这时,飞机飞行状态良好。在周总理青年时代学习和从事 革命活动的天津,胥从焕第二次拉了播撒把手。16年后,也就是1992年7月18日, 邓大姐的骨灰伴着一朵朵缤纷的月季花也撒向了海河;周总理和他的亲密战友,在他们钟爱 的祖国大地、江河里相聚了。 飞机继续在深幽的夜空中飞行机腹下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天津-河北-山东。在黄河边 的北镇,胥从焕第三次拉了播撒把手,奖骨灰播撒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播篮-黄河沃土上。 播撒即将结束时,机组人员发现周总理的皮带环因在火化后还是完整的,无法通过喷口 播撒出去。经请示首长,他们将皮带环取出后,打开舱门放了下去。至此播撒周总理的骨灰 任务全部完成。 16日0时45分,飞机安全降落在通县机场,飞行时间4小时31分钟,航程830 公里。 5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已根据他生前遗愿措施 向祖国的江河湖海和大地。
哀恩无限
特殊机组的5名军人中,机长胥从焕、通讯员李永顺目前仍在空军任职。 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前夕,我走进胥从焕大校的办公室。 “当年接受这一特殊任务时,你有压力吗?” “当时准备了两个机组,另一个机组在南苑机场,是进口飞机。但是周总理的愿是用国 产飞机播撒骨灰。” 我来到22年前7225号运五飞机起飞的通县机场,当年的通讯员李永顺眼圈发红, 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中: “每年的1月15日,我都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参加娱乐活动以此悼念敬爱的周总 理。22年过去了我还保留着执行任务时佩带的黑纱。” “我感到十分遗憾,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四人帮阻挠人们的悼念活动,致使周总 理骨灰播撒时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这难忘的历史一幕,只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当初我向邓大姐回答,我一定完成任务时,我认为这不是我个人的心声,而是机组全 体同志的心声,是全体空军将士的心声,也代表了航空战线全体职工的心声和全国各族人民 的心声。”
永恒的纪念
播撒周总理骨灰的7225号运五飞机已作为重要文物,现存放在空军航空博物馆,供 世人瞻仰。飞机的出厂编号是1732027,其中前两位数“17”代表第17批;中间 三位数“320”,表示320厂(即现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后两位“27”表示是第 27架。 运五悄机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生产批量最大、投产时间最长的运输 机。自1957年12月7日由陈达礼驾驶完成首飞后,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共生产728 架。1970年5月该机转至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生产,1989年必型为运五B飞机,并取 得补充型号合格证。1996年底,第1000架运五飞机交付使用,其中有78架外销到阿尔巴 尼亚、朝鲜及越南等国。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相继研制生产了客机、农业机、领航轰炸教 练机、跳伞机、空中摄影机等多种型号的改型机。运五的各种改型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 挥了显著作用,其航迹遍及祖国的山第北。运五飞机在送走周总理英灵后,又在一系列的重 大事件中作出了贡献。唐山地震,为防瘟疫滋生,两架运五冒着大雨,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 超低空飞行,进行洒作业。不久前空军某部举行的跞伞军事演习,10架运五以共优越的性 能圆满完成了任务,部队为此向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发了感谢信。 “居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坚”。 新中国创建伊始,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讨论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首路问题;周总 于指出:“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 打仗,大批作战飞机要修理。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6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 家的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国航空工建设道路,应当先适应战争的需要搞修理,由修理 发展到制造。” 几十年来,航空工业就是在周总理确定的方针指引下,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 制到自行设计,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如果说它今天即将成长为一棵参天大 树,那么当年把它的纪苗植入沃土的就是周恩来总理。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56万航空工业干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