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巡航导弹及导弹战

吴戈
飞机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是从一次大战才开始的,此后它便一直称霸蓝天。外形象飞机一 样的巡航导弹则出现于二次大战末期,如今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世界上最早 的实用型巡航导弹是纳粹德国研制的V-1(参见本期插页十、插页十一),当时人们称它 为“飞行炸弹”。这一秘密武器自然不可能挽救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它的问世标志着 一种新型武器的诞生,而它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和盟军针对它所进行的防御作战,则开创了世 界上最早的导弹战和反导弹战。 V-1飞行炸弹——最早的巡航导弹 德国人对火箭技术的研究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从1935年起,希特勒为了重整军备下 令加快对这一技术的发展步伐,于是在波罗的海的乌采顿岛上修建了佩内明德试验场。该试 验场不但是现代火箭及其武器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飞行炸弹”——V-1这一世界上最早的 实用型巡航导弹(也称飞航式导弹)的诞生地。 早在1928年,德国人保罗·施米特就开始研究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当然那时候的冲压 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很低,不仅寿命短,而且振动大,在飞机上是无法使用的。到了1934 年,施米特和G.马德林一起提出了用这种发动机作“飞行炸弹”的方案,而且于1939年做 出了样机,只因当时达不到空军的要求(如射程达到80公里以上),加上精度和成本等原 因,而未引起重视,被搁置一边。 二战爆发后,德军曾占领了法国,但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到了英军的顽强抵抗。为了报 复,德国空军又想起了施米特和马德林的“飞行炸弹”。 1942年6月,由德空军工程师勃列埃领导,在佩内明德开始进行V-1导弹的研制工 作。最早称弗赛勒Fi103或FZG76飞弹,后来又称“嗡嗡”弹(因为在飞行中有“嗡嗡”之 声),最后命名为V-1导弹。 1942年12月24日,V-1导弹的原型弹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并计划于一年后 投入使用,但是此计划被在德国兵工厂服劳役的法国人所发现,他们设法将这一情报报告了 盟军。盟军经过对佩内明德试验场进行空中侦察,并拍了照片后,确认德军在研制远程秘密 武器。然后派轰炸机对试验场进行了轰炸。盟军的轰炸,主要在佩内明德东部,使V-2弹 道导弹基地受到破坏,同时也影响到西部的V-1研制计划,使其首次发射试验和使用时间 推迟。直到1944年2月15日V-1才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3月份便匆匆决定大批量投 产。从此,人类最早的实用型巡航导弹问世,并作为德国法西斯垂死挣扎的杀手锏,曾大量 用于对西欧战场的作战。作为一种初出茅庐的新型武器,虽然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命中精度 和杀伤力不高,且遭到了盟军飞机和地面火力的有效拦截,但还是给英国造成了重大破坏和 伤亡。 V-1导弹的弹体呈纺锤形,前面的主翼和尾翼均为矩形平直翼。弹身最大直径0.82 米,弹翼翼展5.3米,弹长7.9米。从外表上来看,V-1导弹与普通飞机相似,只是在垂 尾上部装了一个筒状发动机短舱,前端与机身相连。短舱内装一台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可产 生300公斤推力。导弹的发射重量2180公斤,发射速度24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644公里 /小时,射程240公里,最大射程可达到280公里。 导弹的前端装有记录射程用的空气驱动螺旋桨(射程计数器),战斗部装有引信和850公 斤高能炸药,弹体内有罗盘、燃料箱、压缩空气瓶、蓄电池和陀螺仪等装置。主翼和尾翼后 缘均有可操纵面,分别为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升降舵下还有阻流板。 V-1导弹发射后,由自动驾驶装置控制按预定航向飞行,根据射程计数装置的计算, 当导弹将到达目标上空时,阻流板打开,导弹减速俯冲奔向目标,直到引爆战斗部摧毁目 标。这就是V-1导弹发射的大致过程。 V-1的生产基地在德国东部的诺德豪森,主要由大众公司负责,在整个二战中估计制 造了20000至30000枚导弹,其中包括最后一部分没有出厂的导弹在内。 大规模投入使用——最早的导弹战 V-1投产后,德军便开始加紧修建导弹发射阵地,多数导弹阵地集中在距法国海岸16 至56公里的一带。 V-1导弹的发射部队是1943年夏开始训练的,该部队称第155高炮团,共64个发射 小分队。原计划在当年底就开始向英国发起攻击的,实际上推迟了将近半年。主要原因是V -1导弹虽然投产并准备使用,但仍然存在技术、质量和装备跟不上等问题,加上盟军的轰 炸和破坏,使德军的作战计划难以实施。直到1944年6月13日夜里德军V-1导弹发射部 队(第155高炮团)才发动了两次小齐射。第一波次发射9枚导弹,一枚也没有打到英国。第 二波次发射10枚导弹,其中有5枚发射后不久就坠毁了,有1枚失踪,不知打到那里去 了,剩下4枚打到了英国南部的潘斯·卡门地区,有一枚击中了伯斯诺·格林的住房,造成 6人伤亡。 经过一天的调整和重新装备之后,从6月15日晚10时30分又开始对英国发射V-1导 弹,在24小时内先后向伦敦发射了244枚,向南安普敦发射了50枚。后来发射V-1导弹 的总数量越来越多,到6月18日为第500枚,21日为第1000枚,29日为第2000枚,7月 22日为第5000枚…… 从1944年6月13日到9月4日,德军向英国东南部地区共发射了8600多枚V-1导 弹,其中射向伦敦的约5000枚,但真正打到伦敦的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导弹造成的伤亡 不大,只有少数导弹打到了人口密集区才造成较严重伤亡和损失。特别是1944年6月8日 上午11时20分,距白金汉宫仅四百米的皇家近卫队教堂被击中,共有121名参加礼拜者被 炸死。这是德军使用V-1导弹作战,首次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对伦敦市民造成巨大恐 慌,有80至150万人被迫疏散。对美国政府也震动很大,6月18日艾森豪威尔要求盟军把 对付V-1导弹袭击放在仅次于地面战争的优先位置。 有军事家经估算后认为,若能使V-1导弹的平均弹着点偏离9.6公里的话,每月就可 减小12000人的伤亡。根据专家的建议,英国军方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特工人员(其中有被 捕的德国特工人员)向德军提供“导弹飞过了目标”的假情报,诱使其调整射程。这一招果 然奏效,直到1944年07月21日,德军向伦敦发射的V-1导弹,其平均弹着点基本上保持 在泰晤士河以南,伦敦塔以南约72公里处。此后到10月份,其平均弹着点均在伦敦塔 偏东南的6.4公里左右,从而减小了V-1导弹对伦敦市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德军之所以调 整导弹的射程,恐怕与它们当时缺少侦察机对所获得的情报进行核实有关。9月1日以后, 德军第155高炮团的导弹发射阵地遭到盟军的攻击,而被迫撤退。 从1944年9月4日起,德军将攻击重点转向欧洲大陆其他盟军目标。到1945年3月 30日为止,共发射V-1导弹近12000枚,其中向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发射约4900枚,向比 利时的列日发射约3000枚,人员伤亡数以万计。 V-1导弹从地面发射,由于其阵地经常遭到盟军飞机轰炸和破坏,于是德军开始改进 发射方式,改用轰炸机携带从空中发射。起初一架轰炸机只能带一枚V-1导弹,在90米高 度,以每小时257至273公里的速度飞向英国,在距海岸97公里轰炸机爬升到1000多米高 度时,导弹点火后从空中发射。轰炸机执行任务时,一般要有He-111战斗机为其护航。到 1944年9月5日,德军先后从空中向英国境内发射了约400枚V-1导弹。德军撤离法国 后,直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对英国有威胁的攻击主要也是空中发射导弹。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从空中发射V-1导弹,即使未被拦截,其命中精度也很低。在 1944年7至9月,空射V-1导弹的弹着点偏差在13公里到39公里范围内。12月24日, 德军从空中向曼彻斯特发射了50枚V-1导弹,仅有一枚打到了城内。1945年1月14日, 德军最后一次从空中向英国发射了1200枚V-1导弹,其中只有66枚打到了伦敦,其余均 被英国飞机和地面火力所击落,还打掉了77架德国导弹载机。 到了1945年3月,出现了V-1导弹远程型。这种型别的导弹与原型的V-1相比,主 要是采用了其重量比金属弹翼轻了22.7公斤的木制弹翼,并减轻了弹头,使其射程增加到 354公里。3月3日至29日,德军从荷兰向英国发射了275枚这种导弹,结果只有13枚到 了伦敦,而且大多数没有造成多大伤亡。只有3月8日,有一枚导弹歪打正着,击中了伦敦 市的史密斯菲尔德市场,造成伤亡233人。1945年3月28日,最后一枚V-1导弹落到了 伦敦市的切尔斯哈托街,从此V-1导弹再也没有在伦敦上空出现。为了垂死挣扎,最后德 军还用V-1改装了150枚“人弹”(有人驾驶的自杀炸弹)称为Fi103/R3,交部队后称为V -4,但还未用上战争就结束了。 建立三道防线——最早的反导弹战 V-1导弹研制出来后,德国法西斯如获至宝,匆匆进行大量生产,并立即投入使用, 以作为他们垂死挣扎的杀手锏。实际上这一新式武器并没有挽救得了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命 运,这其中有早期巡航导弹技术性能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盟军的顽强抵抗。从V- 1导弹研制开始,盟军根据法国劳工和空中侦察所获得的情报,先后对其试验场(佩内明德) 和修建中的发射基地进行了轰炸破坏,使其发射试验和使用推迟。V-1导弹投入使用后, 盟军组织了多道防线进行拦截,从而演绎出一场早期的反导弹战。 在对付V-1导弹的作战中,盟军采用的第一道防线是战斗机。当时盟军可参战的飞机 主要是“喷火”ⅩⅣ、“飓风”Ⅴ、“野马”Ⅲ和“蚊”式等活塞式战斗机。要用这些飞机 来拦截V-1导弹,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它们的飞行速度,为此拆掉了飞机上的所有装 甲,后视镜,甚至刮掉表面油漆,进一步磨光蒙皮,而且更换了燃料,使用汽油。通过采取 这些措施,可使飞机的时速提高21至48公里。1944年7月27日,刚刚问世的盟军第一种 喷气式战斗机“流星”也披挂上阵,参与与V-1作战的行列,并在8月4日首开记录,击 落了第一枚导弹。 对时速可达到547至644公里的V-1导弹,要想拦截它,允许战斗机的拦截时间只有 六分钟左右。同时由于V-1导弹体积小,当它从600至900米的高度进入时,一般是难以 发现的,幸亏有地面雷达配合。刚开始时,盟军的战斗机采用常规的尾追战术,让V-1导 弹超过飞机,然后飞机跟上去对导弹进行攻击。很快发现这种战术效果不佳,无论导弹被击 中与否,其发动机尾流或导弹爆炸都会严重影响攻击飞机的安全。仅头六周内,盟军就有 37架飞机受伤,五架飞机坠毁。后来飞行员们才找到对付V-1的办法即反过来用战斗机的 尾流影响导弹,使导弹失去平衡,或者干脆用自己飞机的机翼来挑翻导弹。6月23日一架 “喷火”战斗机首次挑翻了一枚V-1。 4天后一架“飓风”飞机又用自己的尾流掀翻了一枚导弹。1944年7月12日盟军参与 作战的飞机增加到22个中队,包括13个单发战斗机中队,九个双发战斗机中队。到7月 13日为止,所击落的1192枚导弹,其中有883枚归功于盟军的战斗机。到八月中旬,创造 最好成绩的是装备“飓风”战斗机的第3中队,共击落V-1导弹257枚;其次是装备“喷 火”战斗机的第91中队击落185枚;以及装备“蚊”式战斗机的第96中队,击落174枚。 飞行员个人创造的最好成绩是J.伯瑞(中队长),共击落V-1导弹61枚,另有34名飞行员 击落10枚以上。 第二道防线是高射炮。盟军在英国开始只装备了192门重型炮和200门轻型炮,到 1944年6月底,就增加到376门重型炮、594门轻型炮和362个火箭发射器。刚开始,英军 的高炮防线离伦敦市区并没有多远,即使经拦截后受损的导弹也可能落入市区。加上为了防 止德军的袭击,英国的雷达多部署在低洼处,使雷达的覆盖面积和有效探测距离减小。此外 还存在高炮和飞机间的相互制约,追击导弹的飞机很容易进入高炮阵地上空而造成误伤。为 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英军曾下令按天气分工:好天气时拦截V-1的任务由战斗机负责; 坏天气时由地面高炮负责。这样做虽然不会产生误伤,但等于少了一道防线。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英国防空兵司令希尔上将提出划分高炮和飞机的责任区和分界线,飞机在追击V-1 导弹时,只到分界线为止,不准进入高炮责任区。同时,将高炮和雷达一起外移(向海岸方 向),以避免被击中的导弹或残骸落入伦敦市区。这次调整共牵涉到了23000人,约60000 吨弹药和装备的转移,到7月19日就全部到位,前后只用了不到1周的时间。新防线建立 后,除重型炮增加到592门外,还增加了892门40毫米炮、504门20毫米炮和254个火箭 发射器,以及美国提供的165套SCR584雷达、9号和10号高射炮瞄准器等。经过这些改进 后,用高射炮拦截V-1导弹的成功率,从以前的21.5%上升到53.9%。取得最好战绩的一 次是1944年8月27至28日,共有97枚V-1导弹进入高炮防线,其中有90枚被成功拦 截,最后只有4枚导弹落入伦敦市内。 第三道防线是用气球拦阻,这也是盟军在反导弹作战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招。在数量 上,开始只用了500个气球,到8月中旬增加到2000多个。 用气球拦截导弹主要是利用气球间的绳网,当V-1撞上之后自然是自投罗网。为了尽 快使被撞导弹减速,从6月21日以后又在气球后加装了阻力伞导弹冲到气球网上后阻力伞 会立即打开,以增大阻力使其迅速减速。事实上气球拦阻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主要是天气 不好时气球拦阻网难以保持同时因氢气供不应求,大约有1/5的时间气球升不了空。后来德 军还采用了反拦阻的措施,即在弹翼前安装切割装置。在整个战役中,盟军共损失气球630 个,被拦掉的V-1导弹只占全部被击落导弹的4.4%至7.8%。 据统计,英国在对V-1导弹的作战中,共发现来袭导弹7488枚,击落3957枚,其中 战斗机击落1846枚、高炮击落1878枚、气球栏阻231枚。 德军将攻击目标转向欧洲大陆以后,盟军的防御重点也随之转移。在这里,盟军共部署 了18000人;208门90毫米高炮、128门94毫米高炮和188门40毫米高炮;先部署了280 个气球,后来又增加到1400个。但是没有动用战斗机,也就是说减少了一道防线。尽管如 此,其防御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1944年10月24日至1945年3月底,德军向荷兰安特卫 普港发射V-1导弹2759枚,被盟军击落和拦阻了1766枚,加上导弹自身发射失败的,仅 有211枚漏网。 以上介绍的是V-1导弹的研制和使用以及盟军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回过头来看,V-1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巡航导弹,在技术上应该说是一个成就,但是正因为是“最早的” 因此也存在不成熟,加上仓促投产,在质量和效果上都不是很理想。德军尽管掌握了一种新 式武器,但在总的兵力和武器数量上已无法与盟军抗衡,所以V-1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其实 际战略意义并不大。也许将其资源用于更紧迫的喷气式飞机、雷达设备、近炸引信或对空火 箭等武器装备上可能会更具有军事意义。因此有人说“德国偏爱火箭,而不是雷达”。 当然,V-1导弹的使用也使盟军付出了可观的代价。据估算,V-1导弹的制造和使用 成本比盟国蒙受的损失和为防御而付出的代价低得多。以发射8000枚导弹计,如果V-1的 制造和使用成本为1,那么盟军的代价则是3.8,其中物质生产损失1.46、轰炸发射基地的 代价1.88、战斗机拦击成本0.3、地面防御代价0.16;在欧洲大陆战场,盟军为防御V-1 导弹所付出的代价则是3.0。尽管如此,德国法西斯仍然挽救不了它灭亡的命运这并非是经 济和技术上的原因。 总之,单纯就一种新型武器而言,V-1的优点是明显的:第一是成本低,能大量使 用,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第二是速度快,接近高度低,难以发现和拦截;第三是易损部件 少,不易被击落,即使被击中自身也没有人员伤亡。尤为重要的是,V-1的出现标志着一 种全新武器的诞生,战后美苏等国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在V-1导弹的基础上开始了巡航导 弹的研制和竞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