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

  1997年9月25日,俄罗斯的S-37试验型战斗机在茹可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成
功完成首次试飞。这标志着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研制计划取得重大进展。
    俄罗斯对战斗机的划代与美国略有不同,它将“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
-23”分别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将“苏-27”和“米格-29”视为第四
代,将其后继机视为第五代。从总体看,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与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F-22和“联合攻击战斗机”(JSF)大致相当。据报道,俄罗斯正在研制四种第五代
战斗机:“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轻型前线战斗机”(LFI)、S-37和
S-54战斗机。
多用途前线战斗机
这是米高扬设计局从8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技术验证机阶段称为1.42或1.44工 程。MFI是一种兼顾隐身性与机动性、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高性能重型战斗机,以制空 为主,并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该机采用三角翼/鸭翼、翼身融合体、内倾双垂尾气动 布局,正常起飞重量28~29吨,最大起飞重量35吨,装有两台带有推力矢量喷管的A L-41F涡扇发动机,总推力达到350千牛时,推重比为1.25∶1。翼身融合体用 复合材料制造,机体表面敷以吸波材料涂层,雷达反射截面估计小于0.5平方米。机上装 有NIIPN014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后视自防御雷达以及先进的导航和电子对抗设 备。已制造出2架原型机,1994年12月进行了地面滑行试验。
S-37战斗机
这是苏霍伊设计局80年代开始研制的,亦称S-32战斗机。该机性能和用途与MF I战斗机相似,尺寸稍小,可作为它的替换飞机。S-37的机翼向前掠,双垂尾向外倾 斜,安装两台带有推力矢量喷管的AL-41F涡扇发动机。在飞机的隐身方面采取了多种 措施:机身、机翼、鸭式翼和尾翼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占机体总重量的90%),机体 表面涂有吸收雷达波涂料,武器内装等,能有效地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红外辐 射。这是与“苏-27”系列飞机很大的不同点。更重要的是,该机采用非传统气动布局, 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前掠翼飞机。这种前掠翼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 能,大大提高在大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该机把前掠翼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飞机在空战中更具优势。
轻型前线战斗机
这是米高扬设计局从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但该项目实施一年多后即被中止,现又重 新开始,尚处在初期设计阶段。按现在考虑,该飞机的性能将优于“米格-29”及“苏-2 7”的新改型。LFI战斗机有单发型和双发型两种方案,单发型将采用AL-41F涡扇 发动机,推重比达1.1∶1;双发型将采用98千牛推力级的发动机,推重比达1.3∶ 1。由于双发型的推重比高,目前考虑优先予以发展。预计米高扬设计局将把1。 42工程的研究成果用于LFI战斗机。
S-54战斗机
在1997年巴黎航展期间,俄罗斯展出了苏霍伊设计局的S-54战斗机模型。这是 一种单座轻型战斗机,采取串列三翼面——鸭式前翼/机翼/水平尾翼的气动布局,看上去很 像缩小的“苏-35”空中优势战斗机。动力装置为一台AL-31F涡扇发动机,未采用矢 量推力喷管。飞机将装备SOKOL火控雷达,其最大作用距离180千米,能同时跟踪2 4个空中目标,同时引导攻击4个目标。 对于上述四种第五代战斗机,俄空军尚未表态将采用哪种飞机,但同时装备四种同代战 斗机显然不太可能。从目前迹象分析,俄空军在2010年前后才能装备新一代战斗机,装 备S-37和LFI战斗机的可能性较大。很可能把MFI战斗机作为技术验证机使用,把 S-54用于出口。 在新一代战斗机服役之前,俄罗斯为保持空军的作战能力和争夺国际市场,还在加紧改 进现有战斗机。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改进机种是“苏-27”系列的“苏-37”和“米格-2 9”系列的“米格-35”战斗机。“苏-37”是一种单座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特点是采用 了鸭式布局,装有可偏转±15°的轴对称推力矢量控制喷管,加装了后视雷达,可携带1 4枚空空导弹。该机在1996年的英国范堡罗航展上进行了高机动飞行表演,这表明俄罗 斯已基本掌握了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米格-35”的首架原型机将参加1998年英国范 堡罗航展,首次试飞将于1999年进行。“米格-35”的外形比“米格-29”略大,且 发动机后移92厘米,增加了机内载油量,转场航程增至4000千米。机上携有先进的航 空电子设备,如搜索距离达149千米的RP-35电扫描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4个 目标,同时引导攻击4个目标,该机装2台带推力矢量喷管的新型RD-333涡扇发动 机,其最大加力推力达98.1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