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导引体制的发展

付伟
一场海湾战争显示出当今和未来战场的大纵深、立体化、信息化、集密综合火力支援以 及快速机动等突出特点。因此,未来战争对反坦克导的首发命中率、抗干扰能力、全天候作 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趋势是“发射后不用管”、全天候作战能 力、自动目标识别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这就促使在战场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视线指 令制导反坦克导弹逐步退役,反坦克导弹的导引体制由激光半主动向红外成像发展,由单模 导引向多模导引发展,如红外/毫米波双模制导。而且,为适应“发射后不用管”和大面积 反装甲的需要,毫米波末制导弹和末制导子母弹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视线指令制导体制
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导线传 输指令、半自动制导。由于在制导系统中采用红外测角仪,构成红外半自动跟踪。这一代产 品主要有法国和德国的“米兰”和“霍特”及其改进型,美国的“陶”和“龙”及其改进 型,瑞典的“比尔”等。目前,这一代反坦克导弹仍在服役。 以“米兰”反坦克导弹为例说明这类导弹的制导原理。射手从可见光瞄准具或热像仪耦 合到可见光瞄准具瞄准目标,发射导弹,导弹在向前飞行时向后抛放导线,导线将来自红外 测角仪的指令传输到弹上,导弹在飞行中由尾部的红外信标向后发出2.2微米的红外辐射。 红外测角仪据此信号测出导弹与目标瞄准线的误差,由制导装置处理后经导线传到弹上的控 制机构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直到击中目标。 随着制导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代反坦克导弹正在逐步退役,英、法、德等国计划在 1998年,由激光制导的中程“崔格特”(Trigat)和红外成像制导的远程“崔格特”取代 “米兰”导弹。
激光制导体制
目前,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采取的制导方式主要有两类:寻的制导和指令制导。寻的制 导有主动和半主动之分,迄今为止主要是半主动式。激光半主动制导是用单独的激光目标指 示器照射目标,弹上导引头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经过信号处理,形成控制指令控制导弹的 飞行。 激光半主动制导能实现间接瞄准;可采用准比例导引法,导弹弹道特性好,对目标机动 有一定适应性。激光半主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的代表产品是美国的“海尔法”。指令制导主要 是驾束制导。它是由地面激光发射系统向目标发射扫描编码脉冲,当导弹偏离激光束中心 时,由弹上激光接收机解算装置检测出飞行误差,形成控制指令,控制导弹沿瞄准线飞行。 激光驾束制导可实现测量与传输一体化,地面和弹上制导设备简单,探测方便,且最小攻击 距离小,这类反坦克导弹的代表产品是英、法、德等国联合研制的中程“崔格特”,它用来 取代现役的“米兰”导弹。 激光主动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用管”和攻击远距离目标的能力,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 视。目前,这种制导武器已研制成功,由美国洛拉尔·沃特系统公司研制的“低成本反装甲 导弹”(LOCAAS)就是一种自主的、激光主动制导导弹。它能摧毁先进的装甲目标。该导弹可 持续飞行30分钟,准确攻击180千米距离上的装甲目标。
红外成像制导体制
依据目标与背景的热图像,用弹上设备实现对目标的捕获与跟踪,并将导弹引向目标的 方法称为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红外成像制导系统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和制导精度、全天候作战 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类导弹属于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由于它可“发射后不管”,因 此,红外成像制导比激光半主动制导更先进。 第一代红外成像导弹的代表产品是“幼畜-65D”,它采用光机扫描型红外成像导引头。 而第二代红外成像导弹则采用焦平面阵列,具有发射后不用管、全天候作战能力、自动目标 识别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满足了实战的要求,因此成为反坦克导弹的开发重点。各国正 在发展的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反坦克导弹有远程“崔格特”、“海尔法”的改进型、“标 枪”和“拉格”等。
远程“崔格特”反坦克导弹
英、法、德联合研制的“崔格特”导弹计划从1998年起开始取代“米兰导弹。远程 “崔格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使用8~12微米的焦平面阵列器件和微机控制,以实现发射后 不管。该导弹既可车载也可从直升机上发射,相应射程分别为4000米和5000米。 “海尔法”的改进型美国的“海尔法”空地反坦克导弹,激光半主动制导。为了进一 步提高性能,其改进型将采用焦平面阵列的红外成像制导”。
“标枪”反坦克导弹
在“坦克破坏者”(TankBreaker)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导弹的基础上,美国开始进 行AAWSM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后又正式定名为“标枪”。“标枪”为凝视型红外 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由德克萨斯仪器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作研制。“标枪”导弹 于1992年8月底进行首次试验,取得成功。
毫米波制导反坦克导弹
毫米波波长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所以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毫米波制导技术有了 惊人的发展,成为开发的热点。同微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体积小、重量轻,提高了雷达 的机动性与隐蔽性;波束窄、分辩力高,能进行目标识别与成像,有利于低角跟踪;频带 宽、天线旁瓣低,有利于抗干扰。同激光与红外制导反装甲武器相比,毫米波制导反装甲武 器在其传输窗口的大气衰减和损耗低,穿透云层、雾、尘埃和战场烟雾能力强,能在恶劣的 气象和战场环境中正常工作。特别是毫米波制导和红外制导在使用和性能上互相补充,两者 结合能取长补短,可得到很好的作战效果。因此,毫米波/红外复合制导成了最有前途的制 导模式之一。 国外研制的毫米波制导反坦克导弹有以下几种: 美国的空地反坦克导弹“沃斯普”(WASP),工作频率94吉赫。“沃斯普”可由F-16飞 机携带,每架载24枚。这种导弹可单枚发射,也可多达12枚成束发射。美国正在研制的 “幼畜(Maverick)AGM65H”导弹,采用末段毫米波导引头。1991年9月进行了首次发射 试验,而在其后进行的试验中,创造了4发4中的记录。 “海尔法”导弹的一种改进型,称之为“长弓海尔法Ⅱ”型,采用毫米波导引头,以使 之具有“发射后不管”和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末制导子母弹与末制导炮弹
普通炮弹具有射速快、初速高、运用灵活、能够连续发射以及后勤保障简单等优点,而 导弹则威力大、命中精度高。末制导炮弹或末制导子母弹将两者相结合,可使火炮的战斗力 大为提高。用这种方法对付敌方远距离的集群坦克、发射基地,是十分有效的作战方法。近 年来,研制用红外或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的末制导子母弹和末制导炮弹,特别受到国内外 的重视。 红外与毫米波在制导性能上互补。由于毫米波天线口径受弹体的限制,天线波束较宽, 而红外波束窄。宽的毫米波波束有利于搜索,窄的红外波束可获得高精度方位信息。因此, 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能较好地满足高精度制导的要求。 末制导子母弹是一种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爆炸成形弹丸技术应用于子母弹的新型弹 药,把子母弹的面杀伤特点发展到攻击点目标。为了发挥常规火炮射击精度高的特长,末制 导子母弹一般以子弹药的形式由母弹运送到目标区上空,抛出敏感子弹。子弹在下降过程中 对目标区进行扫描搜索,当敏感到目标时,便引爆“爆炸成形弹丸战斗部”,顶击坦克或装 甲目标。末制导子母弹多由155毫米火炮发射,有时也用多管火箭炮发射。 目前,国外最著名的毫米波末制导子母弹是美国的“萨达姆”(Sadarm)。“萨达姆”是 摧毁大面积范围内装甲群目标的子母弹,利用母弹将多个具有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能力的 子弹布洒在装甲群目标上空,这些智能子弹将会自动攻击各自的目标。在1994年4月进行 的试验中,发射了13发“萨达姆”,结果有11发命中了目标。 由德国GIWS财团1988年开始研制的“斯玛特”(SMART),为155毫米自动瞄准子母 弹,采用毫米波/双色红外复合制导。母弹长899毫米,弹重46.5千克,内装2枚子弹,最 大射程24千米。 毫米波末制导的迫击炮弹有英国的“灰背隼”(Merlin)、英国等国研制的“鹰狮” (Griffen)等等。英国BAE公司研制的“灰背隼”末制导炮弹,由81毫米迫击炮发射,弹长 900毫米,弹重6千克,射程6千米,可从顶部攻击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据 专家估计,毁伤一辆坦克需要2~3发“灰背隼”弹。英、法、瑞士、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120毫米末制导迫击炮弹“鹰狮”,被国外一些专家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灵巧迫击炮弹。 “鹰狮”由英国宇航公司提供导引头和电子设备,导引头是从“灰背隼”改进而来。与“灰 背隼”不同的是,“鹰狮”采用串联式聚能战斗部,以提高作战效能。
反坦克导弹导引体制的发展趋势
应当指出的是,欧洲三国研制的反坦克导弹“崔格特”,由中程向远程的发展,是将制 导体制由激光驾束更换为采用焦平面阵列的红外成像制导;“标枪”在竞争中,抛弃了激光 驾束导和结构较为复杂的光纤制导,最后选中了基于焦平面阵列的红外成像制导。由图像制 导取代视线指令制导和激光半主动制导,并由第一代的光机扫描向第二代的凝视焦平面阵列 过渡,以及不断地提高智能化程度,这是反坦克导弹导引体制的发展趋势之一。反坦克导弹 导引体制的另一发展趋势,是由单模向多模发展,如红外/毫米波、激光/红外成像、双色红 外等等。而毫米波与红外复合制导将是最有前途的制导体制之一。毫米波和红外成像制导在 使用和性能上互相补充,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可取得很好的作战效果。而双色红外/毫米 波双模三波段复合制导的反坦克武器,由于毫米波频带宽和复合系统使用三波段工作,使敌 方很难干扰,且目标的伪装和隐身也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