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海洋的世纪


             国际海洋年专版 撰稿人:任容君
    21世纪将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随21世纪的日益临近,如何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
遇,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和权益观,迎接即将到来的“蓝色世纪”的挑战,振兴我国海洋
事业,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本版特组织了这个海洋专版,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海洋的关注。
    海洋:缔造民族的荣辱兴衰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有过水秀于林的强盛时代。诞生于公元8世纪的
《易经》上曾有过“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齐国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为可耳”的政策主张,导致了
中国官府垄断海盐业的状况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战国时,韩非子在总结治国经验时
再次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他提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著名论断。
    公元前5世纪,中国开始有了可供海上作战的舟师船军。比如齐、越、吴“三国边于
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从海上“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
尝有也”。
    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巡海”以固海上疆界。宋、元、明朝时,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
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一
书提出了“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海防战略思想,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并明确提出了建设100艘战舰、3万将士的
海军建设目标,以达到“驶楼船于海外”,“战洋夷于海中”的目的。
    但历代统治者一直缺乏海洋战略意识,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时轻时重,但“重陆轻海”
的思想却是一贯的,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其战略视野也一直局限于我国沿海,更多
的则是在近岸海域。他们很少想到要以海上扩张来繁荣自己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控制
海洋和海上交通线。即使郑和大规模七下西洋,也并非有什么经济和军事目的。主要还是为
了“内安诸夏,外抚四夷”,“非有意于臣服之”。但7下西洋无疑扩大了郑和的海上战略
视野,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强富,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亦来自海
上……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他的见解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军
事力量为后盾,以海上贸易为手段,对海上敌国实施威慑的思想,这是我国至今为止见到的
早期最为深刻的海权论述,其内容竟和现代海权论如此神似,且比马汉的“海上权力”论早
了近500年。但建立在传统自然经济之上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封
建文化思想,使这一海权意识没有得到发展。
    特别令人惋惜的是,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东扩张的时
候,中国的统治者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
优势。许多中外学者认为,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机
会,这无异于给殖民者让出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使他们得以畅通无阻地征服东南亚,最
后把侵略的矛头直指中国。而中国的门户恰恰就是在这时被西方殖民者从海上打开的。
    中国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
    “重陆轻海”的传统民族意识,不仅阻碍了中华民族跨越海洋,谋求海洋权益的步伐,
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一个不重视海洋权益的民族早晚要挨打。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
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
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中
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中国社会彻底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一个明显的事实使中国人警醒—
—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来自陆地边疆的帝国主义入侵远不如海上入侵的多。单纯的陆地入
侵有的遭到顽强抵抗,有的以失败告终。
    反观海上方向,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武装,具有一定的军事装备优势;另一
方面中国海防废驰,装备落后,既无与敌争锋的能力,又无决战海上、力争海权的思想,以
致藩篱尽失,门户洞开,使中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海洋就是陆地的
屏障,富饶的海洋才可能成为造福民族的宝库;反之,海洋不仅不能造福人民,还会成为帝
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海上通道和门户;其次,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盛未来的民族;
没有海防观念的国防,是不堪一击的国防;再次,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
量捍卫它的海洋权益,就无法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一个企望和平发展的民族,一
旦忽视了国防力量的增强,就经不起历史的筛选,整个民族的悲剧亦在所难免了。
    海洋:世界经济的“蓝色动脉”
    (图为:“蓝色动脉”的破坏或保护,是海洋斗争的焦点)
    海洋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历史上西方列强的激烈海上斗争几乎都与“保
交”和“破交”紧密相联。二战后,世界人口骤增,一些国家消费水平空前提高,加之自然
资源分布不均,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使国际间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逐步扩大,各国经济上
互相依赖,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在国际贸易运输中,80%以上
是由海运承担的。这主要是因为海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运费低廉,以及劳动生产率高等
优点,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目前,石油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自60年代以来,海上石油的运输量增长十分明显。
进入80年代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形势继续恶化,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持续增长。目
前,美国石油消耗主要来自中东。有专家估测,到本世纪末,美国60%以上石油将来自中
东,这些石油要全部通过海上通道运往美国;对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经济大国来讲,其能源
形势则更为严峻:其原油的99.6%、天然气的95.4%、铁矿石的99.9%、铜矿石98.1
%、铝矿土100%依赖进口,甚至连食盐的90%也依靠进口。
    西欧虽然年产石油2亿吨,但年消耗量高达65亿吨。70年代,西欧所需石油2/3从
海湾进口,最高峰的1974年曾高达71%。北海油田投产以来,西欧自给力提高,从海湾进
口石油逐渐减少,但仍需45%。随着北海石油自然递减,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西欧依赖海
湾石油的程度将有增无减。因此海运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西方各国的石油供应和其它战略
物资的进出口,其对世界经济正常运转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海洋:资源宝库
    资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是军事争夺的焦点。当前,有限的传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求。据罗马俱乐部的乐观预测,全世界现有资源的储藏量大约还可供人类使用
500余年,地球上可耕地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4%,而全球总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7
亿。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海洋,正是未被利用的资源宝库。
    占地球总面积4/5的海洋,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的资源。如:
    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能资源、化学资源、海水资源等等。据估算,仅海洋生
物资源就可以满足地球上300亿人口全部蛋白质的需求。海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矿产资
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铀、锡、锰结核、热液矿等,据估算,每一立方公里
的海水中含有价值达10亿美元的各种贵重金属。另外,海洋能也是一种不可低估的资源,
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和机械能,理论储量
约为1500多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70多亿千瓦,相当于目前世界年发电量的十几倍。由
于海洋是一种再生资源,没有穷尽,没有污染,所以,尽管目前成本还较高,尚不能大规模
的开发利用,但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被视为21世纪的资源。
    从全球范围看,的确有不少国家从海洋中“打捞”到不少的财富、机遇与希望。随着海
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给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
济效益,并迅速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地位和实力。英国由于二战中受到削弱,加上战后殖民地
体系的分崩离裂,使其沦为一个二流国家,经济一落千丈。但其靠开发北海油田一举振兴了
经济,不仅偿还了外债,平抑了通货膨胀,还使自己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综合国力也
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早在60年代末,美国政府就出资组织近千名科学对海洋问题进行研
究,提出在未来数十年内,美国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将会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安全和
经济地位。70年代初,美国的海洋开发收益仅306亿美元。80年代,其先后向海洋开发事
业投资了1000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其海洋开发利用的收益已达3400亿美元,相当
于当时我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前苏联等也在发展海洋经济
中大获丰收。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于海洋开发的行列。挪威本来是个穷
国,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事实表明,海洋资源
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目前世界人口已达50多亿,并且正在以每秒钟净增150人的速度迅速增长,到本世纪
末世界人口将达到60多亿,下一世纪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将不断加大。换句话说,人类对海洋的依赖将越来越大,21世纪
将成为“耕海牧洋”的世纪。
    海洋:既是屏障也是跳板
    (图为:既然威胁多来自海上,海战场的建设便应当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濒临海洋。据美国军事侦察卫星侦照的资料显示表明,世
界上大约有1/2以上的人口,20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3/4集中在狭长的沿海
地带。据统计,全球70%的工业资本和80%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沿海地
区。这些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各沿海国家的根本利益。海洋作为屏障,掩护着这些
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和地区。但海洋又不是不可逾越的“护城河”,对于一个不重视海洋,
又没有一支强大海军和稳固海防的濒海国家来讲,海洋相反会给侵略者提供一个从海上入侵
的坦途。所以,要想把侵略者拒于国土之外,就必须建立起稳固的海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局部战争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很值得人
们深思的一点是,地面战争风险大,而且绝大多数地面战争久拖不决,进攻一方常都未能达
到预期目的。如:美国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以及两伊战争等等,
都是打了许多年,泥足深陷,包袱沉重,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进攻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
终。可是8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海上局部战争,不但持续时间短,风险和代价小,而且进
攻一方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
    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仅用3天的时间就从本土派出特混
舰队,紧急驶往13000公里以外的马岛海域。一周后率先进入战区的英国核潜艇就开始对马
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实施封锁。20多天后,英军就完成了对马岛的海空立体封锁。在夺取
制空、制海权后,英军一举登陆成功。英军依靠海军的强大实力和快速机动能力,为夺取马
岛战争胜利涤讪了基础。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对波斯湾地区石油的控制权。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当天,美国的“独立”号航母就驶往波斯湾地区。
随后,多国部队的舰艇封锁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使伊拉克与世隔绝。战争中,多国部队的
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战局的发展。
    正是由于海军作战能力的迅猛发展,增大了各国在解决争端中使用海军力量的选择性。
对于防御者来说,来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胁也随之增大了。从军事上看,海洋既是进攻者的跳
板,也是防御者的天然屏障。为了有效地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各沿海国家都在致力于加
强海上方向的防御作战准备,扩大防御纵深,加强防御作战力量和海战场建设,以便为国家
的安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海上环境。
    海洋:权益斗争的焦点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海洋利益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并且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民族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哪国谋高一着就能取
得战略上的主动,哪个国家麻木不仁,就会陷于被动。所以说,国际海洋权益斗争的问题已
经到了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平方
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00多公里。在这片辽
阔的海域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
侵害。一是岛屿被侵占。在我国东海方向,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钓鱼岛主权暂时搁置的
承诺,一些右翼团体和极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
点,与我争夺东海部分海域;在我国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一
些周边国家已陆续侵占了我40多个岛礁。二是海域被分割。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绝对面积竟仅和日本差不多,比印尼还要少(印尼为541万平方公里),
海陆面积之比也小于海洋邻国。但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
济区的大陆架,造成我国120-150万平方公里海域为争议区,占我国应管辖海域的50%,
相当于陆地争议面积的8-9倍。三是资源遭掠夺。一些国家非法在我东海大陆架上勘探油
气资源,在黄海海底进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传统
海疆线内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气资源。特别是海湾战争以来,许多国家把购油的目光移
向南海周边产油国,从而刺激了有关国家加快开采步伐。此外,我国海域内的大量渔类资源
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掠夺,年偷捕和掠捕量相当于我国年渔业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哪
个国家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先行一步,那么,那个国家就不仅能为自己的民族赢得巨大的
利益,而且实际上也就为本民族争取到了下个世纪的战略主动权。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未
来,我们必须重视海洋问题,把保卫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今后我国战略指导思想的
一个重要方面。
    From:YangchengEveni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