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斗机的更新与换代


                   朱荣昌
    1997年9月7日,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美国的F22成功地进行了首飞,在
世界战斗机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目前,有的国家已在进行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有的国家已开始考虑“换代飞机”的研制问题。笔者想就战斗机更新换代中的几个问题,谈
点想法和看法。
    更新换代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谈到更新换代,首先涉及的就是战斗机划代问题。前些时候,有的文章曾提到战斗机的
分代各国有各国的情况,还认为战斗机应以年代划分较为合适。笔者想就此谈点看法。首
先,战斗机的更新换代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某个人来定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阶
段性的,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战斗机的发展也遵循由量变到质变这一规律。粗略地讲,飞
机的改进改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更新换代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战斗机会在作战需求的
牵引和技术、经济条件成熟(许可)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更新换代的。改进改型是战斗机的一
个重要的发展途径,但它不能取代更新换代。一般来说,改进改型是不能跨过分代的“台
阶”的,而这个“台阶”是与战斗机的分代标准相对应的。从现实情况来看,战斗机分代的
标准、各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也是很明确的。如:第一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最
大飞行速度M0.9~1.3,装涡轮喷气发动机,挂装航炮和空空火箭弹,后期挂第一代空空导
弹,装光学——机电式瞄准具或第一代雷达;第第二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最大飞行
速度M2~2.5,飞机的气动布局较为先进、推重比较高,装航炮、第二代空空导弹和第二代
雷达,有的飞机装具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突出中低
空、亚跨音速机动性,采用先进气动布局,机翼载荷低、飞机推重比高,普遍采用涡轮风扇
发动机,装中距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速射航炮,装第三代雷达和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
火控系统。第四代战斗机是一种“全面先进”的战斗机,其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是突出的隐身
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战斗机进行分代,可避免因各国根据各自的
发展历程来分代而造成的误解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有人提出的“按年代来划分”的想
法,也是有不足之处的。因为,各国在同一时期研制的战斗机,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作
战效能上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战斗机更新换代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战的需求,二是技术和经济的可能。
    首先,要有作战需求的牵引,也就是现有的战斗机及其改型机已不能满足当前或某一段
时间以后的作战需求了。例如,第二代战斗机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开始装备部队的,
但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就开始考虑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了。这主要是由于第二代战
斗机研制之初对作战条件和方式的分析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研制出来的飞机不能很好地满
足实战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第三代战斗机的作战需求。第四代战斗机研制进度一再推迟的
原因之一是由于第三代战斗机的作战效能高、改进和发展的潜力大,它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满足作战的需求。
    第二是技术和经济方面提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只有技术的发展已具备了战斗机更新换
代的条件,而经济上又有承受能力,并考虑了效费比的因素,飞机的更新换代才能得以实
施。美国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研制工作十分顺利,有的飞机从研制工作开始到装备部队只
用了3~4年的时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早开展了预研工作,技术储备充分。而
原苏联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周期却相当长,这也是与其技术基础不足密切相关的。目前,经
济因素对战斗机的发展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条件不具备,也难于及时进行飞机的
更新换代。一些国家的新机研制计划一再推延,也是与经济条件、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的。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战斗机的更新换代是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密不可分的。其时机的选
择,一是要根据对作战环境的预测,考虑现装备的战斗机及其改型机能在多长的时期内满足
作战的需求;二是根据技术和经济条件,预测研制换代机的合适时机。当然,还要考虑到本
国的研制周期,以便到时“有机可换”。前面讲到,战斗机更新换代是与对未来作战环境的
预测密切相关的,而预测未来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第四代战斗机和欧洲新一代战斗机研制
周期的推延与其对作战环境预测的变化也是有关系的。欲力争准确预测未来的作战环境,应
主要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正确预测世界航空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进展
情况;二是及时跟踪、研究和分析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趋向及新机的技术特点和作战效能;三
是要掌握和研究国外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的演变;四是要了解航空兵在未来作战环境中作用
和地位的发展和变化,结合国情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修正。有一点很明确的,就是不能用
现有的情况来作为相当长时间以后才能服役的飞机的作战环境的依据。新型战斗机、尤其是
“换代飞机”,其研制必须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和高作战效能。技术水平和性能水平如无“台
阶”性的提高与突破,也就不能称之为“换代飞机”了。前面已经讲到,第四代战斗机的主
要技术特征是隐身和超音速巡航,这也是新型战斗机研制中需要考虑的技术特点。还要讲的
一点就是,预研与型号研制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预研(包括一些验证机的研制)主要是突
破一些技术难点,涉及范围可适当宽些,要求也要适当高一些。到型号研制阶段,则可根据
实际需求和技术、经济条件,适当放宽要求,有些项目也可不作要求。
    赶超先进水平与立足国情
    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特别是“换代飞机”)时,应十分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这不仅能使
飞机具有良好的作战效能,而且使这种飞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作为
主力战斗机使用。第三代战斗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采用了新型气动布局、高推重比
发动机、先进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等大量先进技术,第三代战斗机不仅具有良好的作战
效能,在实战中战果累累,而且通过改进改型,使其从7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下世纪初,始
终是战斗机中的主力。战斗机的更新换代,也往往是赶超世界水平的一个契机。如原苏联在
研制第一代和第二代战斗机时,主要通过强调简单实用、重视设计指标针对性和保证有“强
项”等措施,来与美国抗衡。后来则利用研制苏27等第三代战斗机的契机,来实施技术上
的全面赶超。苏27飞机的研制成功,确实使原苏联战斗机的整体技术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
台阶。苏27在气动性能、机动性能方面优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同类战斗机,机载电子设备很
有特色,机载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苏27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一
些改型方案的作战效能不亚于欧洲的“三代半”飞机。
    但是,新机的研制也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因为,每个国家有它自己的作战需求和技术
经济条件,单纯的“模仿”和“跟随”是不可取的。前面已经讲了原苏联的情况,其实西欧
研制战斗机时也是充分考虑本国的特点和情况的。如西欧三国研制“狂风”战斗机时,并没
有按美国强调专用的做法,而是鉴于三国的需求和经济情况,研制了一种多用途飞机。目
前,西欧也还没正式开始研制诸如F22这类第四代战斗机,而是致力于“三代半”飞机的研
制。这主要是根据它们目前的作战需求、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现有装备的作战效能和发
展潜力等因素确定的。但这并不是说,西欧国家不研制诸如F22这一类的第四代战斗机,据
报道,有的西欧国家已在考虑新一代隐身战斗机的研制问题了。总之,一个国家新机研制的
途径、步骤、主要技术特点和战技指标,都应按各国的作战需求、技术和经济条件以及装备
发展指导思想来确定的。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随。一机多用和一
机多型这里主要想谈一下战斗机的多用途问题。事物经常是按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法
则发展的。研制第二代战斗机时,曾强调“多用途”的技术特点,但在当时的实战中却并未
得到预想的战果;第三代战斗机开始研制时,十分强调突出性能重点----空战格斗性能,但
最终却成功地研制成“双重任务战斗机”。当前,发展多用途战斗机又成为了一种“潮
流”。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重演”,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发展需求。多用
途飞机的发展是与航空技术的发展以及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满足作战需求的角度来考
虑,多用途飞机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它有以下一些优越性:一是有利于缩短研制周期,二
是可节省研制经费,三是利于提高航空兵部队的作战灵活性和整体作战能力。但“需要”必
须与“可能”结合,也就是要有相应的技术基础。研制第一代战斗机时,由于技术水平和性
能水平所限,难于提出多用途的要求。在第二代战斗机中,有些飞机的主要作战任务也是很
明确的。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多用途战斗机”这个名词。法国研制了“幻影”,
瑞典研制了“萨伯”37多用途战斗机。实际上,“多用途战斗机”这个名词的流行是从研
制F111飞机开始的,F111一开始是为同时满足美国空、海军要求而研制的一种典型的多用
途战斗机。它的技术水平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但在实用中却并未能达到预期的多用途目的,
它不适于进行空战格斗,主要用来执行遮断和核攻击任务。有人认为,第二代战斗机在“多
用途”方面是走了弯路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水平还不很高,不能同
时满足多项作战任务的要求;二是这种多用途飞机的研制重点不明确,设计方案要同时满足
几种不同的任务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由于
航空技术和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战斗机的研制有了很好的技术基础,而第三代战斗机
的研制重点又很突出,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成了空战能力很强的战斗机,在此基础上
又充分利用了航空电子和武器系统的新技术,顺利地研制出了具有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
途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和性能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称F22是一种以制空任
务为主的“全功能”飞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新一代的多用途战斗机。
    关于多用途战斗机,目前提得较多的是:“一机多用”和“一机多型”。这两个名词的
含义也并不十分明确,大体上可以说:一机多用是机体基本不作变动,通过挂装不同的武器
和设备来执行不同的任务;而一机多型是通过飞机的改型,来达成能执行多种任务的目的。
“一机多用”不仅利于缩短研制周期,而且一种飞机既可用来执行制空作战和护航任务,又
可实施对地攻击、甚至武装侦察等任务,大大增强了航空兵部队执行任务的灵活性;而且整
个部队在遂行某项任务时的飞机数量也可增加,并能有利于提高飞机的出勤率,从而大大提
高了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但“一机多用”也有它的问题,在一种飞机上提的要求太多了,
各种要求有时就会产生矛盾,这不仅会使研制难度增大、研制周期增长,还可能使飞机搞得
比较笨重,而且没有突出的作战效能。因而,有人认为“一专多能,一机多型”的方案比较
合适。即一种飞机应在突出某种作战性能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作战能力,通过改型来扩大其作
战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