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开路先锋—记空气动力研究基地


    这里,有我国及亚洲最大的各型风洞42座;这里有一批能代表我国空气动力研究最高
水平的风洞专家这里,我国新一代各种高性能航空航天飞行器正在经受长风洗礼。
    这里就是被誉为我国航空航天“先行官”的我军空气动力研究基地。
    建造一流风洞
    1997年12月20日,经过历时30年的酝酿设计和建造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2.4
米跨声速风洞,在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胜利建成。这座标志我国风洞量级和规模达到最高水平
的风洞,成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座丰碑。中央军委领导称这座风洞是“亚洲第一洞”。
当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就预感到,随着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我国飞行
器更新换代的需要,必须要建造这座试验段尺寸大、试验结果更逼真的大型压力风洞。多少
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风洞人为之奔波流汗、甚至流血,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封锁,他们自力
更生,勇闯难关,把这项跨世纪的国防大型工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当一批批外国专家看到
耸立在眼前的庞然大物时,难怪会不停地称奇,是啊,西方发达国家建造这样大型的风洞都
要用8年时间,而我们仅用了三年半。
    新建成的2.4米风洞与其它各种风洞形成了配套的风洞群,有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
性能良好的高速风洞以及超高速风洞、激波风洞、低密风洞等42座,成为名符其实的风洞
中心,风洞建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风洞群模拟飞行速度能从每秒几十米到数千米,模拟飞
行高度能以地面到120公里的高空,具备了承担飞机、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飞行器型号
预先研究、选型试验、定型试验、标核研究的能力,成为发展我国航空航天和重大武器装备
型号的重要技术保证。
    但是,由于尖端型飞行器的不断涌现,原有风洞的一些性能及参数指标满足不了飞行器
型号发展需要,必须要对风洞进行技术改造,也提高其性能指标。迄今为止,基地先后对8
座主力风洞完成了技改。有些风洞在技改中运用国际最新技术,综合试验能力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20多年来,风洞先后为长征系列火箭等55种国家重点型号进行了13000次风洞试
验,为飞行器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气动力(热)数据。
    随着形势的发展,原风洞现有的技术性能参数与我国研制新型航天飞行器的需求有较大
差距,科技人员借鉴国际同类风洞的优势,取长补短、反复研究,先后解决了六大技术难
题,创造了我国常规高超速风洞历史上的七项第一。
    创造一流成果
    在第一流的风洞设备中搞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技强军开路先锋的重
任。几十年来,我军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的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勇攀国防科技高峰,凭着智
慧和毅力,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里铸就了人间伟业和世纪辉煌。
    ———在再入弹头头部及身部高超声速绕流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首次提出
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其它计算方法都难以解决的弹头超声速绕流问题,
同时解决了当时国内外未能解决的精确计算弹头流场问题,这一杰作被钱学森称为是“力学
工作的典范”。
    ———飞机的尾旋问题,是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模型自由飞试验研究
专家许光明、旷天金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克制飞机这种“空中芭蕾”的办法,为
国际社会最终解决飞机失速尾旋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直升机研制试验,一大批直升机试验研究专家结群攻关,成功地解决了振动、
测量、动态数据同步采集与处理等国际性的关键技术难题。
    一流的科研成果,终使基地站在了科技强军的前列。
    培养一流人才
    设备、成果、人才,构成了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当好科技强军开路先锋的根本条件,
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干部队伍。为此,基地党委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力争在今后几年
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专家学者,培养出有相当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
人,一大批以博士、硕士为主的青年科研骨干和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组成的高
效能的科研群体结构。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发展目标,他们结合基地实际,坚持用事业激励人
才,用目标凝聚人才,用任务锻炼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的人才培养原则。刚分来的大学
生,除了让他们跟课逃噤合研究实践外,还注重其特长重点培养;每当课题任务不饱满时,
基地党委领导便到相关部门、企业、院校介绍科研成果,承担他们急需解决的难题,别人搞
不了的课题他们搞,别人不愿搞的课题他们也搞。
    有了课题任务,他们就给科技人员交任务压担子,使科技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有了
高难度的课题,他们就组织新老科技人员集体攻关,相互学习,各取所长。为了及时了解国
际最新信息,掌握世界科学发展动态,基地每年都组织科技人员到美、俄、英、法等国进行
学术技术交流,使科技人员的视野和研究水平与国际前沿接轨。同时,他们还结合科技人员
实际,大胆提拔使用优秀科技干部,先后提拔使用1982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22名,占提拔
总数的88%。
    由于人才机制的合理运用,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
果也不断问世。近30年来,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千余项,有76人获得
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10月,青年工程师唐伟荣获第47届国际宇航联为青年科技工作者
设置的唯一一枚“拿波利特诺”奖;去年9月,张涵信院士喜获“周培源力学奖”和香港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党委领导欣喜地说,跨世纪人才方阵的形成,使基地当科技强军开
路先锋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一些风洞专家预言,21世纪,基地部队将更加大有作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