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芭蕾--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


    1
    天津,杨村。
    沉寂3年的天空,在’97寒冷的岁末,突然刮起了一股旋风。
    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以全新的装备、全新的编队、全新的动作在这里完成了第
213次特技飞行表演:时间25分钟,近百个高难动作。
    这种被人称为第三代的具有高品质性能的歼7E型战机是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西北工
业大学联合研制生产的。据歼7E型飞机的总设计师陆英育介绍说,这种新型表演机最突出
的特点是在气动外形上与传统的歼7飞机有较大区别,这是国内飞机首次采用前、后机襟翼
的双三角机翼,同时使用了推力大、寿命长的先进发动机,使飞机的气动性能得到显著改
善。
    新一代表演队员们面临的是一道严峻的考题。以前,他们飞的是亚音速飞机,现在要用
超音速飞机作特技表演,未来,需要他们填补中国航空飞行史上无数个第一。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也许在空白的天幕上能更好地描绘新美的图画。表演队的热血男儿
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盯在了国外那些著名的飞行表演队身上———追上他们,超越他们。
    2
    世界航空界预测:装备一新的中国空军这支特技飞行表演队又将不可思议地在天空中跳
起更美的“芭蕾”。
    老队长丁安庆说:“要跳好空中芭蕾,必须要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1995年盛夏,经过不到一年的理论改装准备的表演队,终于进行到新机的实装训练
阶段了。那时,已接近飞行最高年限的丁安庆面临两个选择:一边是某航空公司高薪聘请,
一边是继续率军承担巨大风险。
    “为了飞行表演事业,什么都可以牺牲”的丁安庆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为了改装,他
以43岁的年龄学习航空理论,背记上万条数据;为了让表演队尽快形成表演能力,他以飞
行员中的高龄从事年轻人的事业———翻筋斗,做倒扣,超低空,探索极限编队距离。
    在表演队办公楼门厅内,有一块巨匾,上书:“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献身飞行表演事
业”。红底金字,格外夺目。这是表演队党委随时告诫人们的警示牌。
    在表演队荣誉室,有一个来宾“留言簿”,上面写满了不同国家文字的赞语。
    老飞行员们每次翻阅它,都不是单纯地欣赏,也从不被蓝眼睛白皮肤的人叫好所陶醉,
而是从中认清了飞行表演所蕴含的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实,表演队的每个飞行员都清楚,当他们的飞行表演与国家的利益相联系时,飞得越
惊险越好看,他的价值也就越大。
    用超音速飞机作特技飞行表演,在我国空军的历史上还是空白。丁安庆和队里的6名飞
行员组成了两个技术攻关组,一个负责编队表演技术攻关,一个负责单机表演技术攻关。
    为超越世界强手,增强表演的惊险和观赏性,他们设计了一套单机表演动作,把小速度
筋斗,低空横滚通场,倒飞接4周横滚等高难动作连接在一起。
    3
    改装的那些日子,每次飞行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历险。没有资料可借鉴,他们就成立机
群和单机攻关小组。
    密集队形表演是特技飞行表演必须越过的一道天险。飞机以500公里至800公里的
时速飞行,各机最大间距只有1米至3米,死神之手就拽着他们的翅膀。密集队形编队最大
的障碍是涡流和尾流对飞机的影响。编队前后间隔太近,后面的飞机容易进入前面飞机喷出
的尾流,要么将飞机掀翻,要么造成后机空中停车。飞行员们都明白,这是一个险活儿。在
世界空军表演史上,曾多次发生空难事件。
    那是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飞行日。那天,试飞组要飞编队的极限间隔。他们的目标是将
间距定在5米,高度差定在3米上。
    刚过而立之年的刘旭担任僚机。飞机升空后,他紧随长机,渐渐向尾流一点点靠近。长
机发动机喷出的废气朝他的座舱玻璃迎面扑来。突然,他感到机身剧烈地抖动起来,机头猛
烈下沉,机身一个横滚,向地面扎去……机敏的刘旭沉着应付突如其来的险情,迅速拉起机
头,重新上升高度,调整位置,再次向长机靠拢。
    座舱前视窗上,茶色烟雾如云。地面的人们看到,刘旭的飞机像是焊接在前机的尾巴上
了,两架飞机如同银色织梭,在蓝天白云间穿巡。
    每个表演队员都意识到肩负的使命。对内,他们代表军队;对外,他们代表国家。正是
对祖国的忠诚与挚爱,才使得他们把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在无边的苍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