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代歼击机


                   ·叶娄·
                    (一)
    ----苏-27歼击机
    九十年代以来,为应付日益发展的沿海经济和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海军已逐步改
变其战略思想,《枫华园》“台湾专楫”中登载过平可夫先生的一篇文章,引述北京军事科
学院高级研究员彭光谦大校的话称:过去中国视海洋为“通道”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转变
为视海洋为新的“战略基地”,中国需要建立海上和陆地相结合的纵深防御体系,中国海军
将逐步转变为“兰色海军”。去年十月,中国一艘“汉”级核动力潜艇在黄海海域航行时,
遭遇美国以“小鹰”号航母为首的特混舰队持续三天的跟踪,美舰曾派出S-3型反潜机投
放声纳探测中国潜艇的动向。中国最终派出三架歼击机与美机对峙,双方都未携带武器。不
管美国飞机是否侵入了中国领空,中国军人被堵在自己的家门口,想必心中实在是窝火,有
一种“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感觉,只好“躲进小搂成一统”了。
    敢翻身已碰头”的感觉,只好“躲进小搂成一统”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派出与美机对峙的飞机,是老掉牙的歼-6。
    今年一月以来,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沙主权问题的争执突然激烈起来。二月八日,菲律宾
声称它发现中国在南沙群岛中的美济礁上设有建筑物,并称这些建筑物是用于军事目的。中
菲两国随即进行了谈判,但未获得实际性结果。菲律宾随即单方面招集大批记者登上美济
礁,大造声势。三月底,菲律宾又称中国在临近的五方礁和半月礁等一些礁盘周围设立标志
物,出动海军炸毁了这些标志。其后,菲又出动其海军和空军,突然袭击了停靠在仙娥礁上
的四艘中国渔船,扣压了62名中国渔民。菲律宾在南沙问题上屡次动用军队,采取了咄咄
逼人的态度,鉴于拉莫斯总统正处于竞选期间,力图通过南沙和菲佣问题转移国内反对派的
视线,中国一直保持克制态度,希望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但若双方冲突不断升级,菲方
再频频使用武力,局部性的武装冲突有可能发生。
    现代化的海战将是一场高技术的空地一体战,没有航空兵的支援,海军舰艇将面临巨大
的空中威胁。现今的中国航空兵能否执行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的护航任务,将是个很大的疑
问。
    中国现有的歼击机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的《军力平衡:94/95》报告披露,中国海军拥有强击
机(强-5)约100架,歼击机约600架。空军则有500架强击机拥有强击机(强-
5)约100架,歼击机约600架。空军则有500架强击机,约4000架歼击机。从
外表上看,中国军队歼击机和强击机的数目相当可观,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航空兵的
装备非常陈旧,其中各型歼-6飞机就有3000多架,占歼击机总数的70%到80%。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光歼-5飞机就还有400多架。中国另有500架歼-7(多为早期
的歼-7I和歼-7Ⅱ),100架歼-8和26架苏-27。
    歼-5相当于苏联的米格-17,中国于1956年就开始装备部队,歼-6相当于米
格-19,1959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曾在多次局部空战中立下功劳。但二者都是五十
年代的产品,现已成为收藏家们珍藏的对象。歼-7则相当于米格-21,历史也很悠久。
这种飞机曾经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经历了多种改进改型。如今,当印度和越南等国已经开
始着手将本国的大批的米格-21比斯飞机实行更新换代时,中国正开始少量地把性能略低
于比斯的歼-7Ⅲ装备部队。中国歼击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一个周期还要多。中
国近年从俄国进口了26架苏-27飞机,数量非常小。据平可夫在《九十年代》上登载的
文章透露,这种飞机引进到中国后,并未下发到部队,而是作为“兰军”为其它飞机用作对
抗训练用,以图使部队掌握用劣势装备战胜敌手的方法。一方面因为苏-27飞机与国内现
有飞机的技术差距太大,长期飞行歼-6和歼-7的飞行员对电传操纵等先进技术尚不适
应,另一方面也许是飞机数量太少。因此,总的来说,中国航空兵的现行装备仍然相当落
后。中国老百姓经常把“解放牌”卡车三十年一贯制作为笑谈,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
大批歼-6飞机还将服役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急需一批新的歼击机以更新现有的装备。据分析,中国可能会采用苏-2中国急需
一批新的歼击机以更新现有的装备。据分析,中国可能会采用苏-27作为重型、远程的主
力歼击机种,以实行空中截击、格斗和护航任务,而将自行设计的新型歼击机作为轻型、中
近程的格斗歼击机。形成类似于F-15和F-16那样的搭配。
    引进苏-27歼击机
    据多家外电报导,中国已于1991-1992年从俄国购进26架苏-27歼击机。
今年五月,《简氏防务周刊》又透露说,中国与俄国在今年进一步签订了24架该型飞机的
购买合同,并且还签订了引进生产专利的协议。如果这一飞机能在中国投产,它将在下一世
纪成为中国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之一。
    苏-27歼击机(见图一)是一种全天候、多用途、兼备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性能的先
进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于1969年开始设计,历经十年的研制周期,在经过几次挫折和
两名试飞员丧生之后,终于在1979年将其定型投产。
    最初研制期间,苏霍伊本人还健在(75年去世),飞机的设计要求是为原苏联空军提
供一种与美国F-15性能相当的飞机,并能够执行空中拦截或为苏-24的纵深攻击提供
护航等任务。但当时该机的研制出现了很多问题,整个设计工程就像“和稀泥”一样,水多
了加泥、泥多了加水……,飞机重量越滚越大。若照当时的趋势走下去,苏-27根本就比
不上F-15。但在设计中期,新上任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施展了他的起死回生术,将“稀
泥”几乎全部推翻之后,进行了重新计师西蒙诺夫施展了他的起死回生术,将“稀泥”几乎
全部推翻之后,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样机改进了机头形状;两个垂直尾翼由原先在发动机
顶部外移到发动机侧面;尾锥得以加长;机翼也进行了改进,把翼尖由原先的曲线形设计改
为直线,并在翼尖处安装了外挂架,在飞机执行空中格斗任务时,翼尖可挂空对空导弹,而
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换装电子干扰天线,这一改动可谓是一举两得,翼梢挂架既可增加
武器数量,还可以起到消除颤振的效果。经过重新设计的苏-27飞机,性能得到非常可观
的改善,该机在国际场合的飞行表演不能不让世人折服:苏-27飞机的飞行性能,优于F
-15飞机。西蒙诺夫也就从此成为航空界的一颗新升起的明星。
    在首批苏-27飞机于八十年代中期装备部队后,苏霍伊设计局又在短短几年内推出多
种改进改型。除了多种苏-27系列外,还衍生出苏-30、苏-33、苏-34、苏-3
5等家族。从设计上看,苏-27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飞机,正如当年米格-21一样,它可
能会成为一种长期存在,不断改进的跨代机型。换句话说,苏-27还只是一个“超生游击
队”的刚刚开始。由此可见,俄国人在飞机设计上是很有预见性的。
    与苏-27飞机同期出世的是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歼击机。两架飞机的空气
动力布局都很相似,都具有相当出色的机动性。这还得归功于俄国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Ц
АГИ,相当于美国的NASA研究机构。您若愿意,念成“茶几”既可)的长期研究成
果。
    尽管米格-29和苏-27的特技动作都在欧洲多个航空展览上大出风头,但尽管米格
-29和苏-27的特技动作都在欧洲多个航空展览上大出风头,但苏-27的飞行表演比
米格飞机更为动人。两种飞机都进行了小速度通场飞行,然后直接转入垂直爬升。两者都表
演了“尾冲”特技,但苏-27在零速度保持姿态的时间比米格-29更长,在改出时飞机
几乎成垂直俯冲。
    特别精彩的是苏-27表演的“眼镜蛇机动”特技。飞机以每小时400至450公里
的速度从平飞中拉起,迅速将飞机机头抬起并指向天空,机身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仰角)
拉成了110至120度,尾巴冲前飞。其形状犹如眼镜蛇跃起,昂首愈噬之势,故称之为
“眼镜蛇”特技。飞机在上仰过程中略有上升,但整个飞行动作高度变化不大,速度迅速减
低到112公里/小时,当飞机机身与气流的夹角(迎角)超过90度时,飞行员开始制止
机头上仰,整个上仰过程约2.5秒钟。然后飞行员再将机头压低,准确地将飞机落在水平
线上,从而加速改出整个特技机动过程。下俯过程约3秒钟。
    “眼镜蛇”机动的全过程可见本期PS打印版中的图二。这种特技是飞机战术动作中一
种新的绝招。当飞机被敌人尾随攻击时,可用这种特技迅速减速,使敌人被迫超越,防御者
瞬间变成尾后攻击者。由于苏-27飞机在小速度飞行时仍有良好的操纵性,故可将机头指
向敌人,瞄准射击。
    这种苏-27表演的“眼镜蛇”特技只有大推重比的喷气式歼击机才能做出来,而且只
有大迎角时具有安全性和操纵性的飞机才能做到。苏-27在仰角120度时,迎角达到1
10度,最大上仰率达到每秒70度。远远超出普通飞机所能达到的指标。普通飞机在迎角
超过一定程度时,升力将急剧下掉,飞机周围的涡流将到的指标。普通飞机在迎角超过一定
程度时,升力将急剧下掉,飞机周围的涡流将出现不对称现象,使飞机失去稳定,想让飞行
员对陷入这种状况下的飞机施行控制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为了提高苏联歼击机的机动性
能,“茶几”对飞机在大迎角时的空气动力特性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地找出了在动态过程中
控制涡流的方法。另外,发动机的进气道设计在机身腹下,机身在大迎角时的屏蔽作用将有
利于进气道的正常工作。苏-27还选用了性能可靠的发动机,即使在进气条件恶劣的情况
下,也能正常工作。
    苏-27的优异性能和它所表演的两种特技--尾冲和“眼镜蛇”,使西方航空界人士
大为惊叹。但美国人很不服气,怀疑说苏-27只是在空载时才能飞得如此之好。但他们似
乎不曾想,在当时,西方的战斗机除了在好来坞能做出这些特技以外,别的地方都无法做
到。由此,可以反映出俄制歼击机在设计和工艺上的特色和进步,也反映了俄国重视歼击机
敏捷性的作战思想,引起西方航空界的关注。当时美国一家专门从事战斗机设计的公司分析
了美国现役飞机的性能后,认为只有F-18最接近苏-27的性能,但差距仍很大。F-
18最大仰角只能到84度,最大迎角54度,最大上仰率每秒42度,这是做不成“眼镜
蛇”特技的。直到约五年之后,美国的广大科技人员利用矢量推力技术,才在改装的MAT
VF-16新技术验证机上做出类似的“眼镜蛇”动作。该机的最大迎角达到110度,最
大上仰率为每秒50度。
    苏-27的一些主要特点如下:该机是一种重型的歼击机,空机重量17.7~~~~(原
文有误)吨,最大起飞总重33吨,在正常起飞重量状况下,发动机推力与飞机总重的比率
可达1.1左右。如此大型的飞机使它可以装载大量燃油。因此与其他轻型飞机相比,苏-
27有一很大特点就是航程远,最大航程约4000公里,作战半径1500公里。另外,
飞机的火力较强,机身与翼下设有十个外挂架,在执行截击、护航或巡逻任务时可带上十枚
空-空导弹,使飞机能在空中多“抵挡”一阵子。翼根处还带有一门30毫米机炮。全机的
武器由机上的火力控制系统操纵,火控雷达可以搜索240公里以内的目标,具有下视,下
射能力,但不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飞机还采用了先进的四通路电传操纵系统,在正常飞行的情况下,操纵系统还会将飞机
过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迎角限制在30或35度。
    总体来说,苏-27是与F-15同一量级的飞机,但机动性较强,电子设备弱一些。
    ——自行研制的道路
    中国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创立于朝鲜战争期间的1951年。四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
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测绘到自行研制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门类齐全、成龙配
套的完整体系,先后研制和生产过的飞机已有10个类别。据笔者初步估计,光歼击机这一
类别中,研制和生产过的型号就已接近二十种。其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半途而废
的。由于使用条件艰苦,设计要求高,很多高新技术都首先应用在歼击机上,歼击机的发展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的水平。
    本节所介绍的都是中国航空部门曾经研制、却没有装备部队的部分机种,由此可反映出
中国航空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可反映出中国航空
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击机,正是在以往研制工作
的延续。除本节所述的研制项目之外,也有报道显示,中国曾对变后掠机翼和隐身、反隐身
等技术作过研究。
    ⒈艰难的起飞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始于航空工业创立初期的1956年,而且还
是喷气式。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设计室刚刚组建,由留学归来的徐
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领导着一大批没有设计经验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始了自行设计的道
路。当时,沼帔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徐舜寿提出要以“视诹唐诗三百首,不要
搞唯米格论”的思想,根据当时空军的实际需要,设计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该机被定名
为“歼教—1”型飞机。这一飞机又称“红专503”,设计室也希望通过新机的研制,锻
炼培养设计队伍(大概是特别突出了要“又红又专”)。他们大胆采取两侧进气的方式,而
没有沿袭米格飞机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见附图)。经过日夜兼程的努力,歼教—1于58
年试制成功并完成试飞。当飞机将要试飞的时候,整个沈阳飞机制造厂就象过盛大节日一
样,敲锣打鼓,列队欢送飞机到试飞站。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相当成功,性能
优于当时日本、捷克的同类飞机,而试制周期则缩短了两年左右。虽然后来空军因飞行体制
变动,没有将歼教—1列入序列而继续研制、投入生产,但航空工业的士气则大振。
    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飞机就在技术和制造上获得了胜利,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中国首次
自行研制的飞机就在技术和制造上获得了胜利,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很多年轻的“红
专”设计人员经过歼教1的研制后,成为研制初教—6、强—5、歼—8等系列的骨干。两
侧进气的布局也为后继的很多飞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数据。
    ⒉“大跃进”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航空工业有了“一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大气候和行业内的小气候烘托之下,出
现了一味追求多快,夸大主观作用,不顾实际可能的风气。58年,国内开始试制歼-6和
直-5,从性能和难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又以高指标同时上马了几个型号。在“超英赶
美”的口号下,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当时世界各
国的飞机刚刚突破“音障”(即刚刚使飞机能够超音速飞行),纷纷向更高、更快进军。中
国也不甘示弱。
    1958年,沈阳飞机公司推出“东风107”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最大速度是音速
的1.8倍(即最大马赫数M为1.8),最大水平飞行高度(升限)定为2万米,装两台
发动机。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也同时设计了“东风113”高空高速歼击机,指标定为最大速
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称之为“双二五”飞机,该机以美国最新式的F-10
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为假想目标,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
时,占有性能优势,用以截击轰炸机目标。“东风113”采用单座、后掠翼、两侧进气,
装有一台专门研制的涡喷发动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
都是全新研制。本来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
研制。本来“东风107”的设计指标已经是相当高了,但在当时的年代里,谁提的指标
高,谁就更容易上马。高指标的“东风107”首先让位给更高指标的“东风113”。研
制进入一定阶段以后,人们随即发现,高速飞行时飞机与气流摩擦产生大量的热,“热障”
问题在当时实在是无法解决,超出了当时国内的理论、试验和制造上的基础。这两种飞机后
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其实,“东风”吹到半路就停了下来,除了本身底气不足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防工
业部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航空工业战线过长,“东风”吹得太多(您看“东风”系列1字
号的编号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他们终于认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开不得半点玩笑。据《当代
中国的航空工业》介绍,从58年到60年,歼-6、直-5这两个机种没有交付一架合格
的飞机和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歼-6飞机出现“生产一年,返修三年”的局面。61年,根
据周恩来、贺龙等的指示,罗瑞卿主持了航空工业的调整工作,一口气砍下了十多个新机种
的研制,要求保证歼-6、直-5飞机的质量过关。在新机研制方面,提出了尊重科学,循
序渐进的方针。中国人时常在正经的词句里加一些大实话,当时的大实话有:“摸着石头过
河”(也许这不是邓小平的专利),“先写正楷,后写草书”……。.针对航空工业自身的
科研准备不够这一缺点,国家于1961年组建了航空研究院,开展航空方面的应用研究。
针对设计队伍的经验和技术准备不足的特点,设计所组织设计人员开始对米格-21飞机进
行“技术摸透”。在仿制的基础上,掌握该机的设计思想和主要技术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磨刀不误
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设计。强-5、歼-7
的各种改进改型、以及各种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也相继出现。
    ⒊轻型歼击机,空中“李向阳”?
    在中苏、中美之间的对抗异常紧张的年代,人民战争思想曾经是中国军队的基础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也曾经是克敌致胜、以弱胜强的法宝,扬名海内外,“远销”越南、
南非等地,只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始终不愿意承认这种战术有何历史意义。
    在当时的大陆,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已是家喻户晓。这地道、地雷都带个“地”
字,似乎与空军无关。何不让“李向阳”骑着银白色的白马,拿着匣子枪到空中打一番游
击?
    您别说,让您给猜中了!
    1969年,中国空军在分析研究国际上一些局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研制一种短
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飞机被命名为歼
-12,由南昌飞机厂设计制造。设计工作由厂设计所副所长陆孝彭主持。(陆孝彭曾于5
8年在沈阳参与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后转到南昌主持强-5的设计工作,历经飞机濒临
夭折的命运和多种困难,终于将强-5研制成功。)功。)
    歼-12是中国脱开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的新式飞机。飞机为(这只是
国内的说法.但实际上,歼-12仍带有明显的米格痕迹.)单座,从机头进气,装一台涡喷-
6乙发动机。飞机采用后掠翼,安装在机身下部,为增强起飞、着陆性能,机翼的前缘和后
缘都装有可活动的翼面(双缝襟翼和前(后取消或简化)缘缝翼),在飞机起降时打开,以增
强机翼的升力;在机身两侧装有辅助进气门,防止起飞时尘土吸入进气道。机上装有两门航
炮。
    歼-12飞机于1969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总体论
证、主要风洞试验、图纸设计、强度试验和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并制成三架飞机。首架飞机于
1970年12月试飞。由于飞机超重,发动机性能不尽理想,试飞中的最大速度等飞行性
能没能达到原先设计的指标。1973年,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在北京观看
了歼-12飞机的飞行表演,作出继续改进的指示,并同意按已经达到的战术技术性能投入
成批生产。但是南昌飞机厂自己对原型机性能仍不太满意,决定将飞机改得更好以后再投
产。于是他们作出十项重大改进,随后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歼-12飞机性能有所提
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飞机。
    歼-12飞机的突出特点是“轻、短、灵”。说到它的“轻”,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只
有4.5吨(歼-7约为7吨,美F-16轻型战斗机也在10吨级),它的几何尺寸和最
大截面积也是同类飞机中最小的;“短”,它的起飞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是国
内现役飞机中最短的,可以在很多简易机场上起降,使它可以在很多地方突然出现;
“灵”,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可以在很多地方突然出现;“灵”,
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歼-6飞机。这些飞行性能都显示出了歼-
12突出游击作战的设计思想。但由于该机发动机推力不足,并且火力较弱,就像是游击队
员身体不如“李向阳”壮实,拿着的鸟枪不如“李向阳”的匣子枪,看样子只能是空中“小
兵张嘎”。因此空军后来认为歼-12飞机的性能不够理想。
    1978年,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军委决定不将歼-12列入装备体制。
    这一型号因而不久后停止了研制,一共制造了六架飞机。
    其实,歼-12的设计思想并非中国独有。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倒是在欧洲生根开花。
地处两大军事阵营之间的瑞典,为了维持自己的中立地位,花了大力气加强国防,是世界上
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研制军用飞机的国家。瑞典的国土防空战略,很大程度上着眼于在遭受敌
方攻击(特别是核攻击)时,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或防御。瑞典空军非常讲究飞机出现的突
然性和灵活性,要求飞机尽量减少对机场的依赖。因此,瑞典战斗机和攻击机的重量虽然都
超过十吨,但短距离起飞、着陆的性能却是特别突出,并且维护简单。一旦发生战争,全国
的高速公路体系就可以提供很多现成的军用机场,遍布在全国的山洞、隐蔽壕中的飞机可以
随时出击,利用高速公路作为跑道起降。到那时,没准什么时候,就可以从瑞典的地面上冒
出一架作战飞机,又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可以突然消失。除非入侵者将高速公路全部摧毁,否
则将防不胜防。
    ⒋歼-9高空高速截击机,“鸭”的尝试
    歼-9截击机大概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该所是由沈阳飞
机设计研究所分出转移到成都组建而成,估计沈阳所也在其中作了许多工作(成都所组建
后,沈阳集中力量研制歼-8)。
    歼-9飞机原定设计要求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防空截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当时“苏
修”、“美帝”的超音速远程轰炸机,诸如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1。该机的技术论
证可能是与歼-8飞机同一时期开始,也就是说,这一项目可能开始于六十年代。经过论
证,确定将单座、单台发动机方案定为歼-9,采用新上马自行研制的一种大推力涡轮风扇
发动机。多年来,在机翼平面形状方面,中国航空科研机构对多种空气动力学布局进行了比
较论证,分析了正常三角翼(类似歼-7那样的布局)、无尾三角翼(类似法国幻影-20
00)、边条翼(类似美国F-16)以及鸭式布局(类似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等方案
的特性,最后由成都飞机所为歼-9选定了鸭式布局。这一方案与传统的米格飞机相比,已
经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由附图所示,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采用大面积三角翼,置于机身后半部,而将常规飞
机布局中的水平尾翼取消,换之以安装在机身前部、进气道上方的一对小三角翼(称为“鸭
翼”)。这种飞机的外形犹如蹒跚学步的小鸭子,两只小翅膀在上身挥动,大概“鸭式布
局”就是由此得名。歼-9飞机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一方案,达到高空高速的设计要求。特
别是希望通过大面积的机翼和强力的发动机,满足对飞机的升限要求,同时使飞机的具有较
强的机动性。这一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则靠机身两侧的矩形进气道,使得前机身可以安装新研
制的远距雷达。
    由于成都飞机公司同时还承担了歼-7III的研制任务,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已中途停止,但研制歼-9飞机的日日夜夜为后来中国新型歼击机的
研制提供了经验。也许正因为有这一型号的研制经验,正因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国内航
空界一直替“鸭子”说好话,歼-9成为成都争取新机项目的重要依据。以色列飞机工业公
司也对“鸭子”进行过深入研究,于八十年代试制出“狮”(Lavi)式轻型战斗机,共
同的兴趣可能成为合作的基础。
    --歼-7和歼-8
    1歼-7飞机
    1961年,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ф-13飞机及其发
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并提供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门的
成品、原材料。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技术资料中国并没有得到,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航
空研究院及其所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
    等单位对米格-21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摸透”,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其中的许
多技术和工艺问题,制造出中国自己的歼-7飞机。随后,根据部队使用歼-7飞机的实
践,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飞机公司陆续对歼-7飞机做了多次改进改型7飞机的实践,成都
飞机公司和贵州飞机公司陆续对歼-7飞机做了多次改进改型,先后试制了歼-7Ⅰ、歼-
7Ⅱ、歼-7Ⅲ、歼-7A、歼-7B、歼-7M、歼教-7等飞机(见本文附录)。其中
以最新一代的歼-7Ⅲ性能最为优越。
    歼-7M是由歼-7Ⅱ改进发展而来,专供出口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型别。该机装备了由
英国进口的七项电子设备,采用了国内八个改进项目。飞机具有平视显示、高精度快速射击
和对地攻击等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大,能抗多种干扰,通讯设备先进,弹射救生装置也有所
改进。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的防御系统和飞行性能,该机在国外进
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5等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结果证明,歼-7M
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
    歼-7Ⅲ飞机是一种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用来在昼间、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
作战。它是按照米格-21Mф为原型而改进设计的。此机型与歼-7Ⅱ相比,更改量很
大。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主
要改进有: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了飞机外挂导弹、火箭的能力,
采用新的涡喷13发动机,改进了弹射救生装置,增加了机背油箱,改变了飞机部分结构和
外形等。
    LOVER:歼-7III虽改进了全天候性能,却牺牲了其他性能.其最大航程不到1000公
里。
    歼-7Ⅲ飞机研制任务于1981年正式决定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公司和
贵州飞机公司承担。设计工作由成都飞机研究所负责,宋文聪担任总设计师。
    [附录]歼-7飞机系列家谱
    [附录]歼-7飞机系列家谱
    歼-7(原型)
    歼-7Ⅰ———歼-7A(出口)
    |—歼-7B(出口)——歼-7BS(出口)
    |—歼-7ⅡA歼-7Ⅱ——|—歼-7M(出口)——歼-7P(出口)——歼-7
MP
    ||———————歼-7ⅡM
     |—歼-7E
     |—歼教-7
     |—超-7(出口、待研制)——FC-1(出口、研制中)
     歼-7Ⅲ2歼-8飞机的由来
     歼-7原型机自1963年交付部队使用后,先后参加了几次高空作战,暴露出它飞
得不够高、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看不远、高空机动性能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战
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
    六十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那时候的台湾海峡可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台湾时时派出U-
2和各种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获取军
事情报。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便是针对高空的国土防空。
    六十年代初,美国在U-2高空侦察机被中国连连击落后,又抛出了一种新型的“火
蜂”式高空侦察机。该机多次由C-130运输机挂载,飞至南海边境上空投放,入海南
岛,经南宁、兴宁、漳州、厦门出境,在台湾澎湖北回收。一时间,无人驾驶飞机犹入无人
之境,被美国称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侦察机”,“中国没有这样的飞机能对付它”。该机飞
行高度在一万八千米,以920公里的低速度飞行。并且为了躲避攻击,航线曲折、多转
弯。给歼-6、歼-7造成很多困难。另外,飞机的体积小,使得火炮和导弹难于击中目
标。
    高空空气稀薄,给飞机的空中平衡和发动机进气造成很大的麻烦。歼-6、歼-7飞机
留空时间短,载弹量少,很难有多次攻击的机会。歼-6飞机在实施攻击时,必须在极限高
度作战,高度不易保持,平飞3-5秒就会自动掉高度,飞机抖动得很历害,不仅飞机机动
和瞄准射击困难,而且操纵不好还会发生失速、螺旋、停车。歼-7的高度虽然够,但飞机
时速有1800-1900公里,与敌机差别太大,因而瞄准攻击时间极短,闹不好还会跟
对方撞上。初期,中国飞行员多次拦截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均未获成功。64年10月1
3日,中国一架歼-6飞机截击“火蜂”,在高空17600米发现敌机,攻击三次,炮弹
打完也没击中要害,飞行员决心用自己的飞机去撞击敌机,但因操纵过猛,飞机自己进入螺
旋(因飞行员操纵失当,造成飞机失速后,在自转状态下旋转,一圈一圈地向地面坠落,在
行员操纵失当,造成飞机失速后,在自转状态下旋转,一圈一圈地向地面坠落,在当时是非
常危险)。飞行员企图改出螺旋数次未成,最终只能弃机跳伞……。
    然而“各庄的地道都有各庄的高招”。中国军队似乎最擅长以劣势装备制胜于优质装
备。经过总结经验,中国飞行员摸索出一套攻击“火蜂”的方法。从64年到71年,中国
航空兵先后击落20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比较典型的一个战例是在65年1月2日,当
时美军“火蜂”飞机再次入侵海南,航空兵3师先后起飞歼-7和歼-6飞机二批实施拦
截,都因在歼击机跃升到攻击高度的一瞬间敌机突然转变航向,虽发射空空导弹两枚,开炮
一次,但未能形成攻击或未能击中要害。
    随后航空兵1师飞行员张怀连奉命起飞,经地面引导至目标尾后45公里,高度165
00米时,听令跃升至17900米,歼-7准确地压在“火蜂”的航线上。
    张怀连柔合地压坡度调整飞机,将炮口对准了敌机。但他一直等到距敌机很近的地方才
开火,“咚咚咚”的机炮声从距离敌机175米一直响到65米处,“火蜂”拖着一道浓烈
的白烟向下栽去。
    以两机1050公里的相对时速计算,65米的距离也就是0.2秒一眨眼的工夫。稍
有迟疑,歼-7就有可能与敌机撞上。中国飞行员多次攻击无人驾驶飞机都是在400米距
离以内,一个个都是“敢死队”型。总结战斗经验,飞行员们深有感触地说:“在有相撞感
觉之时,正是有效歼敌之际”。张怀连更是身怀绝技,练就出一手空中200米以内开炮的
硬功夫:判断跃升拉起观察角,误差最大2度,判断400米至200米距离的误差,也只
有10-20米(飞行员们摸索出规律:在如此近距离攻击无人机时,雷达测距仪已经不可
靠了,必须靠目视)。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经过几次空中作战,飞行员们更希望能有一种在高空操纵自如的歼击机。为了满足国土
防空的需要,空军迫切希望拥有一种比歼-7更好的飞机。自行研制歼-8势在必行。
    3歼-8的研制
    为了适应空军的需要,中国从64年起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
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提出新飞机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
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用一台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还
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
    ;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单发”方案将使飞机与发动机的研制同时进行,战线过宽,相互牵制。中国吸取了大
跃进期间“东风”系列的经验(见本文第二篇,登于FHY9509C)
    ,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提出
的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决定采用“双发”方案,新机定名为歼-
8。这一决定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当时的七机部部长钱学森也说:你们要控制歼八飞
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技术不能上得太多,要控制在30%以下;否则,风险太大,周期
长,成功概率低;先把飞机搞出来,然后再逐步提高。根据钱学森的意见,歼八决定采用与
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大后掠
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发
动机。待这一方案成功之后,再进一步施行两侧进气方案。
    飞机设计工作先后由601所黄志千、叶正大、王南寿和顾诵芬主持。
    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
针对歼-7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为马赫数
2.2;二、最大升限在2万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
    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
战时间;六、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
    经过不到五年的时间,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试飞。过了
十年之后,终于在1979年12月31日设计定型。一年后,飞机开始装备部队。
    4歼-8的技术攻关
    歼-8飞机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也曾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战,是光
从飞机性能上看不出来的。近日从《枫华园》新闻里看到,某研究发展中心在美国援助下研
制的新型二代战斗机,性能数据已经相当好(据国防部长和使用~~~~~客气了点儿,其实就
是扶不起的IDF。
    军方称,该机的性能优异,足以克制苏-27),但在装备部队后不到二年,已有一架
飞机因燃油系统故障而坠毁,四十多架飞机已有32架飞机因质量问题回厂返修。最近又看
到新闻报道说,剩下的几架飞机在国庆节经过最高统帅检阅之后,全部送回原造厂“修
改”。大概是“攻关”这一艰苦过程还没有体验够的缘故。
    歼-8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过去苏
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沈阳公司的设计人员和工人一起
作试验,改装了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
设计的成功。
    歼-8飞机的振动问题也曾在一段时期内困扰着新机的研制。1969年,当飞机飞至
马赫数0.86时,突然产生强烈的跨音速振动,使飞机无法超越音速。
    试飞员鹿鸣东积极协助设计人员查找原因,不顾危险,反复试飞,副总师顾诵芬亲自参
加高速风洞试验、地面共振试验等,终于查清这一振动乃是源于扰流,随后采取措施使问题
得到初步解决。然而事隔八年之后,又发生了飞机在跨音速时振动的现象。顾诵芬再度与飞
行员鹿鸣东密切合作,三次乘坐由鹿鸣东驾驶的超音速教练机升空,跟踪歼-8飞机。顾总
身材绝对属于书生型,不具备空勤身体条件。但他“瞒着爱人”,冒着风险登上了教练机。
高速飞行和剧烈的颠簸把他折腾得够呛,阵阵恶心和头昏,飞一次下来大汗淋漓。他们依靠
与歼-8并行飞行,从各个角度观察并拍摄了歼-8飞机尾部的飞行流线谱,进一步判明气
流分离区,找到了导致飞机振动的根本原因。最后采取局部修形以消除气流分离的方法,彻
底解决了这项飞机振动的根本原因。最后采取局部修形以消除气流分离的方法,彻底解决了
这项技术关键。顾诵芬,这位从歼教-1的研制中脱颖而出的五一年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
航空部总工程师,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
    歼-8飞机在一千多次试飞中,曾出现过几次发动机空中停车事故。76年前出现过三
次,当时采取加装油门限动卡的办法,临时加以解决。76年十月,飞机又连续发生了三次
空中停车。为此,航空部终于决定成立专门的“攻关领导小组”,经过多方研究,也不知通
过什么绝招,反正是在飞机和发动机上都作了些改进,彻底解决了空中停车的问题。这一成
果也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歼击机的研制过程中,冒风险最大的,首当试飞员。一日,大学生出身的试飞员王昂在
进行超音速试飞时,飞机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振动,飞机已经出现不正常。王
昂为了挽救飞机和试飞数据,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在座舱内操纵飞机,使飞机迅速下降并进
行紧急着陆。飞机落地后,发现后机身已经起火燃烧,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王昂后来被中
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并获解放军一级英雄奖章。
    5歼-8家族
    根据最近的资料显示,歼-8飞机已有三种型别。
    歼-8也称歼-8白天型,1987年停产,已经装备部队的也改装成全天候歼-8也
称歼-8白天型,1987年停产,已经装备部队的也改装成全天候型。
    歼-8Ⅰ飞机又称歼-8全天候,与白天型相比,主要改进有三:安装火力控制雷达等
十一项电子设备;舱盖、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武器系统改装23-Ⅲ型双
管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1985年7月设计定型。
    歼-8Ⅱ飞机
    七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歼击机设计思想出现了转变,歼击机不再追求“更高、更
快”,而是着眼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
这是因为,十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
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
    为了适应部队装备更新、提高作战能力的需要,跟踪世界歼击机发展趋势,沈阳飞机公
司在歼-8飞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改进的重点是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机载电
子设备和动力装置。飞机采用从机身两侧进气方式,为换装大口径天线的雷达提供了空间;
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发动机,加大了推力,用以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飞机的
起飞着陆性能得到一些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
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霹雳-7型中程拦射导弹。全机相对
歼-8飞机的总更改率达7径天线的雷达提供了空间;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发动机,加
大了推力,用以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得到一些改善;外挂增
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
装备了雷达制导的霹雳-7型中程拦射导弹。全机相对歼-8飞机的总更改率达70%以
上,新成品约占全机成品的三分之一。该机于1988年10月定型。
    歼-8Ⅱ出口型:换装涡喷-13B发动机,使推力有所增加;换装改进后的雷达具有
下视能力;加装了数字式平视显示仪和空中加油系统。
    据最近收到的消息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今年6月18日再次视察沈阳
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军区司令王克、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沈飞公司及601
所(沈阳飞机设计所)领导均在陪同人员之列。江泽民到试飞站观看了“某种新型歼击机”
的飞行表演,并视查了总装、部装车间。江总书记详细听取了新机的结构特点、性能、作用
和研制情况,对新机型表达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向职工们说:“你们已经争了气,
你们要再争气,尽快让飞机装备部队。”鉴于苏-27的生产协议是最近才达成,估计沈飞
集团对歼-8飞机的改进还在继续中国很快就要推出新的一种轻型歼击机了。海外把这种飞
机称为“歼-10"或“F-10"。
    首先传出这一消息的是美国人。今年三月十三日,美国权威的《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
引述美国国防部官员称,中国的新型战斗机正在四川成都接近样机完成阶段,该机外形酷似
美国F-16和以色列“狮"式(Lavi)战斗机的综合,性能可能介于F-16A与F
-16C之间。研制过程中获得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合作。
    两星期后,同一家杂志又载文分析说,中国在空军装备现代化的过程中,正执行一种
“高低搭配"的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方面引进俄国苏-27重型歼击机的生产许可证(见
《枫华园》fhy9507a期),一方面自行研制新型歼击机,以期用数百架现代化的新
型多用途歼击机,兼做制空和对地攻击用,逐步更换四千多架陈旧的歼-6与歼-7。中国
军方计划在缩减作战飞机数量的同时,保证航空兵装备的质量和有效性。文章还透露,虽然
这种新研制的轻型歼击机主要有成都飞机公司承担,但西安飞机公司可能也参加了研制,因
为美国间谍卫星在西安发现有这一飞机的影子。
    今年十一月九日,中央情报局通过NBC电视网发布了中国新型歼击机的构想图和计算
机模拟图片。
    电视台提示观众说,美国的高精尖技术就是这样通过以色列人之手,传到了他人手中。
在此之后,11月22日发出的英国《国际飞行》和《简氏防务周刊》等杂志都报导了有关
消息,并有从迪拜航空展传来的消息证实俄国也在这一项目上协助中国装备全新的发动机和
电子设备。中国的新型歼击机将于96年年初试飞。
    新型歼击机的简况与分析
    NewJ-10fighter,ChenDu
    Firstflight1996?operationalby2005?
    各方面的公开报导显示,中国的新型歼击机将是一种兼备空中格斗、截击和对地攻击能
力的十吨级多用途歼击机。空气动力学外形上采用了双三角中单翼、三角前翼的近偶合鸭式
布局,翼身融合体,腹部进气(见本期PS或GIF版封面)。动力方面采用单台留里卡
(大力神)A□-31Φ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一发动机与苏-27飞机相同,将由俄国引进
生产技术。系统上可能采用电传操纵技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飞行品质;可能选用从俄国
或以色列进口的电子设备,俄国设备包括与苏-27改良型相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其中以Z
huk火控雷达的改进型为主,以色列设备则是用与F-5飞机改进型相同,具有EI/M
-2032雷达,这两种设备都含有平视显示器,头盔瞄准具,具有下视、下射和超视距攻
击能力。
    从中央情报局公布的计算机模拟图片上看,间谍卫星所能得到的细节似乎有限。似有计
算机“填补空白"的痕迹的嫌疑,更有俯视和侧视图对不上号的地方。假设这一从卫星探测
资料中获取的图片在俯视图像上是准确的,并且俄国参预研制的消息属实,新的歼击机将有
如下特点一大面积主翼、鸭式布局
    这一飞机的外形与以色列“狮"、法国“阵风"、欧洲EF-2000类似,都采用了
较大面积的前翼,并且前翼和主翼相距很近,形成“近偶合鸭式布局"。与“狮"式战斗机
不同的是,中国飞机采用了双三角主翼,以自身长度来算,主翼的相对面积似乎比“狮"
大,并且前缘后掠角比较小(根据《国际飞行》杂志上显示的图形,新型歼击机前翼及主翼
外部的后掠角大约在40到45度之间,而“狮"是54度,歼-7是57·3度,歼-8
是60度)。这些都反映出新型歼击机更突出低、中速机动性能,即强调近距格斗、突出争
夺制空权任务。
    常规的飞机在主翼后有一对水平尾翼,当飞机做机动动作需要抬头时,尾翼就像压杠杆
一样向下压,因而使飞机损失一部分做机动时需要的升力。把尾翼放到前面,则使前翼、主
翼都需要产生向上抬的升力,因此中国飞行员把鸭式飞机也称为“抬式飞机"。这一形式的
飞机在正常飞行状态下并没有多少益处,但是当飞机需要做大强度的机动如上仰、小半径盘
旋等动作时,需要加大迎角(机身与气流的夹角)来产生大量的升力。这时的飞机仰著脖子
往前飞,前翼和主翼上都会产生强大的涡流,两股涡流之间的相互偶合和增强,产生比常规
布局更强的升力,这就体现出鸭式布局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来了。按照中国航空研究院吴教授
的话讲,这叫“向旋涡索取升力"。
    瑞典在研制自己的国土防空战斗机时,特别强调飞机的机动性和短距离起飞著陆性能
(这两者是相通的)
    ,经过多种方案选择,他们研制的飞机多数是鸭式布局。以色列的“幼狮"战斗机在经
过仿制法国幻影-5和改进之后,加装了可拆卸的前翼,使得飞机的机动格斗性能大为增
强。如今,鸭式前翼似乎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所采用,瑞典JA-39、欧洲EF-200
0、法国各式幻影和阵风等新一代战斗机都是鸭式布局。
    苏-35在加装带有前缘边条的前翼后,在巴黎航展上大出风头;美国最近也在其X-
31高技术验证机和洛克西德JAST计划中采用了这一布局。
    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相比,中国新型歼击机的另一特点是机翼面积相对较大,从而
使其在机动时可以提供较大的升力,这显示出设计人员在一开始就比较注重飞机的空中格斗
性能。然而有得就可能有失,对采用常规传动操纵系统的飞机来讲,这一选择就意味著飞机
的抗突风载荷能力差,因此飞机在贴近地面飞行时有可能会更容易受到近地面紊流的干扰,
从而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和飞行员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但是飞机在采用电传操纵以后,可以
依靠计算机随时调整飞行姿态,估计不会造成问题。
    二大推力发动机
    新机如果采用与苏-27相同的发动机,将使该机获得比同类飞机略为高一些的推力。
这将使新机的性能大为改善。
    A-31Φ涡轮风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为122·6千牛,是涡喷-13(装配歼-
8Ⅱ和歼-7Ⅲ)
    的189%,F-100发动机(配F-16A/B)的115%,M53-P20发
动机(配幻影-2000-5)的125%。歼击机在飞行时,推力和阻力,重力和升力,
犹如两对冤家在左右著飞机飞来飞去。
    在飞机总体数据中,发动机推力相对于飞机重量的大小(推重比)决定了飞机的很多性
能。假想中国新机的正常起飞重量与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相当或略高一点,即在10到1
1吨之间,则新机的推重比将超过1·1。也就是说新机不仅可以毫不费力地垂直向上爬
升,而且还可以在空中格斗状态下,除了维持正常平飞以外,还有足够的推力来满足飞机执
行各种机动动作的需要,使飞机的水平加速、爬升、盘旋等性能均有较大提升。也使飞机的
起飞滑跑距离缩短。
    从以下各型歼击机的性能参数比较中,可以大致看出中国新型歼击机可能达到的性能
    附表各型飞机推重比估计值比较
    机型 正常起飞状况下推重比 瞬时转弯率(度/秒) 起飞滑跑距离(m)
    ---------------------------------
    苏-27 1·2+ 23 500
    米格-29 1·24 20 240
    F-16c/d 1·18 13 400
    中国新机 约1·14 ?(18) ?(3??)
    阵风 1·12 - 400
    幻影-2000 1·05 16 -
    F/A-18A/B约1 13 430
    “狮" 0·94 - -
    三火力强大
    同样,在装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相应的武器之后,新机的火力将引人注目。由于这一方
面设备可以根据部队需要变更,现在谈这个似乎早了点。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中国可能会
推出进口和国产两套电子设备供使用单位选择。
    综合以上所述,假如中央情报局的计算机模拟图(俯视图)是按卫星图片的比例画的,
假如新型歼击机的重量基本能控制在与“狮"式战斗机同等量级之内(这将取决与中国飞机
工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以及设计人员对新机的航程要求),假如中俄之间的谈判没有出现
问题,已有的极少量资料似乎可以证明以下两点1、中国的新型歼击机的设计重点可能放在
中、低速格斗性能上,因此它的主要作战对象可能是F-16、幻影-2000或IDF战
斗机和某些轰炸、突袭飞机。在机动性能和火力上有可能超过某些型别的F-16和幻影-
2000,而可望与欧洲新一代战机(阵风、EF-2000等)相当。
    2、在新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何驾驭翼面上和机身附近的旋涡流动,如何优化设计
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技术,以及如何处理在鸭式布局下的稳定、操纵等等,都为中国设
计人员提出新的课题,如果飞机研制成功,将显示出中国航空科技和工艺水平登上一个新的
台阶。
    泄漏美国技术?什么技术?
    据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介绍,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已经有一
段历史,但是国防部官员表示他们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种飞机的性能对美国构不
成威胁。但是相比之下,国防部的总头和美国新闻媒介却显得较为关心。
    美国新闻界曾几次报导说,中国在研制新型歼击机的过程中获得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
的帮助,因而做出的飞机几乎是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的翻版。而“狮"的研制则是通过美
国政府的资助并输入了美国的技术,美国传媒刻意描绘出美国技术“落入魔掌"的形象。以
色列飞机公司否认向他人泄漏了美国技术,而美国防部则表示要调查。也许是因为关心美国
的知识产权,也许是因为关怀中国军力的健康成长,国防部长佩里于今年一月亲自跑去会见
以色列当时的总理拉宾,要求以色列停止与中国的合作。
    拉宾没有接受他的要求。
    其实,美国的传媒未免也有些低估以色列人和中国人的能力。中国需要花大价钱通过以
色列获取美国的技术吗?
    起码在总体布局、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大的方面,中国不需要。
    中国选用了鸭式气动布局作为新机获取高性能的主要依据,而美国在这一方面虽然可以
算是祖师爷(1905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就是鸭式),但是真正在近代将这一布局成功
地用于歼击机上的要属欧洲和以色列人。
    以色列在中东六日战争以后,无法获得法国继续提供新型的战斗机。本事通天的以色列
人竟然通过谍报人员,鬼使神差地将法国幻影-5型战斗机的几乎全部生产图纸偷了过来。
然而以色列人的精明并不在于此,精明之处在于他们能用很短的时间将这种飞机做出来,而
且还知道如何改进。他们将法国人原来没有试验成功的小“山羊胡子"揪下来,挪了挪地
方,改成面积稍大一些的鸭式前翼,制成了自己的“幼狮"战斗机,结果飞机的性能大大地
超出了原型机的水平。以色列人著实得意了一番。
    1979年,以色列决定研制新的多用途战斗机,用以取代A-4攻击机、“幼狮"和
F-4战斗机。
    并决定将“幼狮"上的前翼进一步扩大,做成近偶合鸭式布局,进气道类似美国F-1
6飞机的设计。这一新飞机就是“狮"(Lavi),以色列工程师们决心大干一场了。由
于国力有限,以色列在制定“狮"式计划时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依靠美国提供资金和
部分技术。随著研制工作的展开,以色列军方对“狮"式飞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美以双
方在财政预算上的分歧不断扩大。迫于美方的压力,以色列内阁终于在1987年7月以一
票之差投票决定停止“狮"式战斗机的研制,转而通过购买和引进F-16飞机来更新以色
列空军的装备。这一牵动全国以色列人心的商业决定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以色列人著实心
疼了一场。
    “狮"式战斗机在技术上是成功的,然而在财政和政治上却是一场失败。工程师们可能
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军座,这不是我们的飞机无能,这是钱……太狡猾了!"
    以色列工程师在研制“幼狮"和“狮"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经验,转向国际市场上寻
求用武之地,是他们的自然选择。同时,中国的技术人员在研制歼-9飞机之后,也获得了
很多经验。在这一方面,美国技术是用不上的。值得提到的是,中国“新歼"并不像是
“狮"式战斗机的仿制品。首先在设计用途上,两者就有差异。
    “狮"式战斗机的主要用途是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任务,而空中格斗、自卫和
拦截任务则处于第二位。据平可夫先生分析,当时的争夺制空权任务可以由美制F-15空
中优势战斗机来承担,因此而决定了“狮"式战斗机必须具备高速纵深突防、准确一次命中
目标等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战场生存能力。即,这一飞机将以对地攻击为主,防空作战为辅。
然而中国的轻型歼击机则相反,根据前一节的分析可大致看出新机将更侧重于国土防空和争
夺制空权的任务,对地攻击性能将作为第二位的要求。
    由于这一根本差别,两个型号的飞机在设计上尽管都采用同一种布局,而在设计参数的
选取(如机翼面积与飞机重量之比)、翼面形状、前后机翼相互位置等细节方面都会有所不
同。
    节语
    据今年三月的报导,美国间谍卫星曾在西安探测到新型歼击机的木制样机或是尚未完成
的试制样机。
    依笔者猜测,这表明新机的样机试制阶段已经或接近完成。也许在本文落笔时,新式国
产轻型歼击机已经飞上了蓝天。
    歼-10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海军情报局96年初的一份报告
指出,歼-10将拥有“特别好的”机动性("particularlygood"agility),预计200
3年左右服役。目前已公开的主要是香港《广角镜》杂志上的一张飞机模型照片和美国中央
情报局公布的用计算机根据卫星照片绘制的三面图,以及一些零星资料。两张照片不太一
样,但一般认为,歼-10是一架单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单垂尾,采用机腹进气和无尾三
角翼加近耦合全动鸭式前翼的气动布局,外形和以色列的“狮”(Lavi)相似。以色列
和俄罗斯提供了技术援助,以致西方有人大声疾呼,歼-10是“狮”的翻版,美国技术误
落敌手。其实不尽然,“狮”是下单翼,歼-10是中单翼;“狮”是固定式进气道,歼-
10是带中心激波锥的二元可调进气道;“狮”用美制PW1120涡喷发动机(F-15上用的F-
100发动机的涡喷型),推力91.7千牛顿(约9000公斤),空战推重比勉强超过1.0;歼
-10用俄制或引进制造的与苏-27相同的AL-31涡扇发动机,推力122千牛顿
(约12000公斤),空战推重比大大超过1.0;如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照片为准,差别更
大。最重要的是,“狮”以对地攻击为主,制空为辅;歼-10以制空为主,对地攻击为
辅。退一步讲,在沈飞-格鲁曼的“和平珍珠”计划破灭后,中国恐怕无人再会蠢到依赖美
国技术来实现国防现代化。说道中央情报局的照片,显示的歼-10似乎隐身性能更好。进
气口前移,进气道略带S形(涡轮叶片不至于一览无遗,隐身性较好);机头尺寸较大,略
下勾,有点像苏-27;翼身融合体更加饱满,机翼内段后掠增加,形成双三角翼,有点像
法国“阵风”。“广角镜”上的照片更接近“狮”。若以“狮”为参照,歼-10的最大起
飞重量应在18吨左右,载弹量7吨左右,带1.5吨炸弹和导弹时,高-低-高作战半径可
达1000公里以上。
    关于歼-10的雷达和武器系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最可能的有几种:
    以色列的Elta2032雷达带Rafael的正在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俄罗斯的
PhazotronZhuk(甲虫)或更新更强的Zhemchoug(珍珠)雷达和VympelR-27半主动或R-
77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及国产JL-10雷达和PL-11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
弹。以色列的系统原为“狮”所研制,集西方技术和以色列的实战经验之大成,系统小巧,
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顾,自带一体化的电子战能力。但远程性能不足,交货和备件供应易
受国际政治影响。以色列空军已决定用这一系统替换F-16C/D上的APG-68雷达。俄罗斯系
统的工艺和制作可能粗糙一点,但整体功能强,尤其是远程性能,抗干扰性和多目标交战性
能出色。与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点问题。随着中国引进苏-27
战斗机和R-27空空导弹,中国已有此类系统的使用经验。外界对JL-10雷达所知甚少,
只知道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探测距离约50-60公里。LY-60(地空
型的PL-11)的模型在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无具体技术数据,只知道它是基于意大利由
美国“麻雀”改进而来的Aspide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考虑到国内技术现状,国
产新系统在技术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罗斯的系统成熟,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中,不受制于人倒不失为一大优越性。权衡利弊,最终系统可能是三者的某种组合,甚至可
达成某种互换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但不管怎么样,最终系统必须与R-27,R-77和
PL-11兼容。
    当然,歼-10不能直接上舰,需要经过前面提到的上舰改装。
    歼-10作为舰载战斗机也有不利之处。歼-10的载弹量和航程都不及苏-27。雷
达受机头尺寸限制,性能可能也不及苏-27。单发动机一旦在起飞时或飞行中停车,极易
失事。但单发战斗机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国的A-4,A-7和F-8及法国的“超军
旗”等。歼-10作为全新设计,研制进度和技术可靠程度都有风险。但不是不可克服的。
    卧薪尝胆,奋起直追
    1950年代,美,苏积极扶植各自阵营内的亚洲国家,但技术所限,中国的航空制造
水准仅限于技术转移和授权生产。此种状况自70年代中期发生变化。中国首先研发出强-
5,歼-8战机,虽然性能不及同期欧美战机,且未超出MiG-2123的水准,但总算
走出自行研发战机的第一步,并说缩短与先进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进入90年代,较现代化
的歼-8,轰-7先后投入现役,加上受波湾战争之震撼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将航
空工业列入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并与俄罗斯,以色列,法兰西,美利坚等航空先进国
家合作,研发FC-1,J-8IIM,EC-120,AE-100,MD-90等技术
先进,种类齐全的系列军民用飞机及直升机。特别是1995以获授权方式由俄引进Su-2
7战机的生产线,使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至少进了15年。目前最重要的项目则是中国航空
工业总公司(AVIC)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合作研发歼10,这种先进的轻
型战斗轰炸机自1988年进入研发状态,预计2010年以前投入现役。
    “身事迄岖,血统高贵”
    歼10是中国航空工业(AVIC)旗下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CAC)与IAI在雄狮
(Lavi)战机的基础合作开发的多用途战机。雄狮是IAI与美联合发展,而后又在美
之压力下被迫放弃,该机与法“狂风"(Rafale),欧EF-2000以及瑞典的J
AS-39同属21世纪新世代机。
    80年代初,中国终止了自行研制歼9,歼13计划,而决定从南亚某国引进F-16以
进行仿制,但这项企图在美阻挠下流产。后又提自法引入幻影2000战机及其技术,怎奈法
方漫天要价,未果(注:后我国台湾省定性不佳,被宰,那是后话)。
    1987,以色列在中止Lavi后,与中国秘密接触,希望与中国继续该项发展。于是中
共于1988年开始代号“十号工程"的研制工作。
    “航武一流,亚洲无敌”
    J-10作为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代多用途战机,除了装有国产的霹雳(PL)系列空
对空飞弹和鹰击(YJ)系列空舰飞弹对地飞弹外,和Su-27一起引进的R-73,R
-27等俄制空空飞弹也将由该机采纳。中国已确定引进R-77先进中程空空飞弹和Kh
-41超音速空舰飞弹。
    R-77是一种中距空空飞弹,其性能可与法制MICA和美制AIM-120媲美。
由于C-101C-301飞弹无法突破相关的技术瓶颈,中国引进拉度葛(Radug
a)设计局研制的Kh-41超音速反舰飞弹及其空射型,Kh-41采用火箭冲压发动机
技术,飞行速度为2.8马赫,最大射程250公里,并装有300公斤高爆弹头,除此之外,中
共开发的电视导引飞弹和雷射导引炸弹也将装备在J-10上。
    “先进引擎,内功深厚”
    目前中国急欲引进Su-27战机及AL-31F发动机;中国制的AL-31F则称
作WS12,此发动机最大推力12500公斤,推重比为8.0。该发动机与美国惠普公司的F
-100-PW-229性能相当。在俄制发动机的基础上,中国亦自力研发新一代军用发
动机,此发动机的推重比达7以上,发动机的单位推重比为110千牛顿。前一阶段中国与俄
达成协议,双方将在电脑辅助设计,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向量喷嘴和红外线反制技术,复合
倾斜等相关技术方面进行和作。
    “四重操纵,两重保险”
    J-10同其他第四代战机一样,无例外的采用四重数位化线传飞控系统。使用四重数
位化线传飞控系统而非三重系统的好处是可以允许有两次故障。如果出现第二次故障,对于
三重系统来说,将会出现好,坏各一的局面,坏的系统卡住不动时,万一好的要向左边转,
坏的要向右,飞机将无所适从。但如果是四重数位化线传飞控系统,坏与好的比例仍是一比
二,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飞机将仍可正常飞行。早先中国的BW-1原形机就因为三
重系统而吃了不少苦头。
    “航电一体,模组设计”
    中国的J-10利用雄狮战机的电子设备和射控雷达进行改良。该机采用的数位化电子
设备是采整体化设计,将以往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如:导航,地形跟踪与回避,武器投射,
电子反制及飞控等综和在一起。而且组件是利用一些通用的模组式零件,当出现故障和损坏
时,可迅速进行更换或重新配置来执行其任务。也有消息说J-10也有可能采用俄制雷达
系统,目前俄国费佐特隆(Phazotron)雷达联合集团正在为沈飞出品的J-8I
IM设计机载射控雷达。但无论是以或俄制雷达,最终都将由中国自行生产。而技术难度最
大的线传飞控系统软体是由中国与以色列共同开发的,其中编写工作由双方共同完成,采用
Ada语言。
    “超英赶美,蓄势待发”
    与雄狮相比,中国军方对“十号战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目标,为了在性能上全面赶上
IDF并有效反制小日本的FS-X,新机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甚至不惜为此将研制进度
拖后的后果。另外考虑到从俄引进了威力强大的Su-27战机和S-300防空导弹,与
国产的J-8II、J-7E战机和KS-1、LY-60、FM-80、QW-1等新型
防空导弹系统构成了大密度、大纵深、高、中、低空互为重叠的立防空网,因此研制新一代
战机的压力有所减轻。十号工程自1988起,直到1996年完成首架原型机的组装工作,飞机
亦正式命名为歼十。按原计划将于1997年初首飞,并于2000年服役。中国并利用这一机会
加强航空技术的研究和验证,特别在关键技术方面,例如推重超过8的高性能喷射发动机的
制造计术,一体成型和扩散联接技术在内的复合材料制造,航空电子计术和主动控制技术
等。
    “气动先进,飘浮无踪”
    从气动外型看,J-10除了因使用LA-31F发动机而使长度略为修改外,与雄狮
相比并无多大变化。J-10的外形采翼身合体,前翼三角翼,全机共有九个独立翼面;两
前翼,双前翼襟翼,两内外侧升降副翼,一个方向舵,皆由四重数位式线传操纵系统控制。
当这些控制面协调动作完成机身转向时,可以让飞机在不改变飞行状态下上下左右转换方
向,飞机可以在没有俯仰的情况下进行上升或下滑。
    并能在不倾斜机体的情况下进行回旋,改变机首的方向。最近中工共向俄罗斯提出引进
Su-37使用的AL-37FU发动机,用以改装J-10和自产的Su-27,如果J
-10能够采用具有TVC(矢量控制)功能的AL-37FU发动机,将可提高该机的机
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