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枪族”横空出世

  ★面对驻港部队装备的小口径新式枪械,不少人疑惑: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吗?
    ★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直射最远,威力最大,“中华枪族”雄踞国际枪坛!
    ★设计合理,性能先进,结构新颖,使用可靠,操作方便,造型美观,中国“小口径”
世界领先!
    ★“中华枪族”获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中国军队将以这种世界上通用率最高的枪械而逐
步“改朝换代”!
    ●北约的小口径枪族是5.56毫米,原华约的小口径枪族是5.45毫米,而全部国
产化的“中华枪族”小口径还会走仿制的老路吗?
    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它用密集的火力、锋利的枪刺来杀伤有生力量,具有命中精度
高、火力强、携带方便,既能进攻又可防御的特点,是任何兵种所必须装备的防身和作战兵
器。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靠那位“运输大队长”壮大了自己。但是在我军当时拥
有的200万支(挺)枪械中,光步枪的口径就有从6.5毫米到11.4毫米共13种,
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号称“万国牌”。
    入朝参战时,尽管中央军委曾通令全军搜集、翻修子弹,全力予以保障,但也只供应了
实际耗弹数的70%,其余仍靠战场缴获进行补充。为摆脱这种困境,中共中央决定,采取
两条措施,一是进口,二是仿制。
    于是,进口和仿制成了我军获取枪械的两大手段。但是,尽管这样可以解一时的燃眉之
急,但从长远来看,终究是弊大于利。因为一是进口需要大量外汇,二是仿制不利于科研水
平的提高,不利于研制生产适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枪械。
    在不降低威力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化、轻型化、通用化是枪械的发展方向。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各军事大国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纷纷对枪械进行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小口径化,因为实施枪族的小口径化,可以减少枪的重量,也可增加携弹量,大大提高
作战能力。如美国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研制生产出了口径为5.56毫米的M16,七十年代
前苏联就装备了口径为5.45的AK—47,其他国家也不甘示弱,法国的MAS、比利
时的FNC、奥地利的AUG等世界名枪相继问世。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小口径!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仿制不是长久之计的中国军队就有了论证研制小口径枪械的
设想,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小口径,中国会选择其一吗?
    不!我们要以国情军情为依据,独立自主地论证研制自己的小口径!在这一点上,逐渐
强大起来的中国军队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靠进口和仿制吃饭了,因为我们没有侵略别国
的“爱好”,用不着总想着到战场上去缴获;再说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在防御外来侵略的
战争中,完全能制造和供应自己的小口径枪弹。
    再者,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形条件复杂,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作战需要,必须有我
们自己的“杀手锏”。
    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口径系列枪械问世了。在“中华枪族”里你找不到半点仿造的
痕迹,结构不一样,弹药不一样,材料不一样,口径不一样,完全是地地道道的“中华
牌”。
    ●为了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同志为轻武器论证研究所的成立亲自签署命
令。“中华枪族”两次被军委批准列项,这在我军装备史上尚属罕见!
    七十年代初,召开了“全国轻武器科研工作会议”。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了自动步枪小口径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班用枪械枪族化的问题。
    1975年10月,第二次“复出”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深知战争是力量的竞
赛,更是科学技术的竞赛。于是这位日理万机的老人郑重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轻武器
论证研究所宣告成立,为发展我军的新一代轻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中央军委曾两次开会对小口径进行认真慎重的研究,因为枪械装备量大,使用面
广,性能、结构、可靠性等要求甚高,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军委在当时对我军的新一代轻武器提出了“力争达到和超过同类武
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总要求。这样高的要求,在我军的装备史上尚属罕见,但也体现了军
委对这个科研项目的重视与决心。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担负“中华枪族”论证实验任务的轻武器研究所担子最重,因为
论证上不了水平,研制也就只能在低档次上徘徊。
    为什么要搞小口径?
    搞什么样的?
    能不能搞成?
    尽管只有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却好似三座大山压在了他们的头上,因为轻武
器的论证在我军尚属首次,和其它空白项目一样,老一代的科研人员唯一能借助的力量就
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于是,在一个号称有“石头、大风和酸枣”三大宝的偏僻的小山沟里,从院校和部队1
5个单位精选出来的20多名科研人员,在这里打响了论证世界先进枪械的“第一枪”。
    ●一位军委首长说:口径问题不是个小问题。遍地开花,集中选型,“中华枪族”不搞
“单打一”,它是从“全国大会战”选出来的最鲜艳的一朵“花”。但是,小口径能“打死
人”吗?
    选口径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随便拿尺子一量就得了。它需要有科学的依据作保
证,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发展潜力,以便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枪族系列,也就是说自动步
枪、狙击步枪、通用机枪等能互用一个口径,而又不削弱每一种枪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可
太难了,就跟吃饭一样,既要吃少又要吃饱,这可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呀!当时一位
军委首长就说了:口径问题可不是小问题啊。
    小口径具有初速高、弹道轻、弹道低深、后座力小、杀伤力强等特点,这是世界各国的
共识。但是,一些没有接触过小口径的人对它的杀伤力提出了疑问:这么小的口径能打死人
吗?
    众所周知,杀伤力的大小并非全部由口径大小决定,它取决于枪的整体性能,“三八大
盖”之所以“不值一提”,它的整枪性能存在着很大缺陷。但光凭一张嘴说是改变不了观念
的,是骡子是马就应该拉出来遛遛!
    于是,近百名领导和专家被请到了靶场,用猪、钢板和红松木分别进行实验,大口径与
小口径进行了直观较量。为了更有说服力,他们还请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对猪当场进
行解剖,在“铁”的事实面前,小口径终于露了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无托”式结构也是当今枪械发展的趋势,取消了枪托将使枪械更轻便更利于掌握,尽
管这样对“拼刺刀”有影响,但随着战争向现代化发展,“刺刀见红”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有人担心“刺刀精神”将逐渐削弱,但那场“不见面的海湾战争”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横空出世的“中华枪族”受过怎样的磨难?它究竟创造了哪些之“最”?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研制新一代轻武器,让它达到或
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那就要掌握和了解世界名枪的优缺点,让我们的“中华牌”吸取精华、
剔除不足,这样才有可能将世界上的种子选手一一打下擂台。
    轻武器论证研究所集百家之长,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标要求。
    他们对世界名枪进行了全部解剖,通过在各种环境下的实弹对比实验,以体积最小、重
量最轻、直射最远、威力最大为主要目标,一步步向世界高峰奋力攀登。
    但指标提出来了,能不能实现还是个问题。为了调动研制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引进竞争
机制,采用招标的形式,发动7个单位组成4个组,然后在4种样枪上进行评审综合,再集
中优点进行选型。
    “中华枪族”从论证试验到研制定型装备驻港部队,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
岁月里,横空出世的“中华枪族”可谓受尽了磨难:要进行-45℃的低温试验,要进行5
0℃的高温试验,要进行沙漠、扬尘、雨淋、海水、泥水、寿命等各种“极限”试验,以便
使枪械的整体性能得到全面提高。
    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华枪族”,除了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直射最远、威力最大
外,还有许多令人称奇的枪械之“最”。
    在我军枪械中首次装备了可装卸式光学瞄准镜(分白光瞄准镜和用于夜间的微光瞄准
镜),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其枪弹的通用率位居世界第一。
    首次配备了具有刺、砍、锯、剪、锉等功能的多用途刺刀,提高了士兵作战和野外生存
能力。
    首次采用“无托”式,缩短了枪距,更利于操作。
    新型自动步枪可发射各种枪榴弹,提高了杀伤和反轻型装甲的能力。
    新型自动步枪装备了可装卸式支撑架,提高了射击稳定性。
    ●中国也有“卡什尼科夫”,这些“追枪族”们以身作“靶”,在枪林弹雨中“沐浴”
着自己的价值。
    前苏联有个“卡什尼科夫”,他因研制了著名的AK—47自动步枪而闻名于世。“中
华枪族”也有“卡什尼科夫”,但他们甘作无名英雄,在枪林弹雨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程尔康,这位中国新一代步枪论证的先导,是当时我军唯一的一名枪械教授。
    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刚成立时,年过60、正准备退休的他,听到党的一声召唤,从南方
的大城市来到了北京的小山沟。程教授是南方人,对北方山区的气候极不适应,在试验中手
脚都冻起了泡,每次穿脱鞋都成了不小的“折磨”。
    教授当时的待遇并没有什么特殊,他和其他人员一样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因为所里没
有营房,他照样握一把锹,“荣幸”地当起了“泥瓦匠”。
    还有袁国柱、刘立本等科研人员,他们为了摸透“中华枪族”的“脾气”,专走季节的
“极端”,哪里最冷那有我,哪里最热那有我。那次到黑龙江某地进行寒区试验,他们一个
个被冻得喘不上气、说不出话来,只好大口大口的灌烧酒。有位同志一不小心水壶盖被“冻
粘”在了嘴唇上,众人只好上前一起吹热气解冻。
    有人可能觉得打枪挺有意思,但对于他们这些整天在弹雨中“沐浴”的人来说,那可真
是一种说不清的“痛”啊!整天整天的试验,他们趴在靶位前的沟坎里,当然不是睡觉,而
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弹着点,耳朵竖起来听弹道声音,双手还要不停地记那一组组一串串没
有任何颜色的数据。
    ……
    让我们记住这些功臣吧:程尔康、袁国柱、艾西安、刘立本、谢凤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