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体地地战略导弹研制

  本文摘自《当代中国国防事业》(此乃公开刊物,个位在图书馆可借阅),该文记述了我
国第一代固体地地战略导弹的研究历程,希望能纠正一些流言。望个位网友喜欢。
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
固体地地导弹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机动性好.发射准备时 间短、生存能力比较强和便于使用等优点。 从液体导弹转向固体导弹,标志着中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 发展固体导弹的关键是要突破固体推进剂技术,研制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国固体战 略导弹的研制,就是首先从探索固体复合推进剂和突破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的。 一九五六年十月,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在组建液体导弹研制队伍的同时,钱学森院长 等就有预见地安排少数科技人员探索固体复合推进剂。年轻的科技人员在推进剂研究主主 任、固体火药专家李乃暨的带领下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主攻方向,开始了研究工作。国际上 对固体推进剂技术严格保密,国内研究工作刚起步,多数科技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无技 术资料可供参考。但是他们不畏艰难,大胆摸索,逐渐弄清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的复合组成规 律,把聚硫橡胶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并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展研究,提 出了聚硫橡胶的合成方案,由辽宁锦西化工研究院进行试生产。尔后,又经锦西化工研究院 多次改进,于一九五九年提供了第一批聚硫橡胶。突破口打开之后,国防部五院的科技人员 立即对新型推进剂进行合成。他们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试验,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经过 几十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复合推进剂的雏型药条。固体推进剂的浇注是又一个技术关键。国 防部五院派出从事固体复合推进剂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科技人员,与研究固体火药的三 机部第三研究所合作,采用李志刚提出的加注稀释剂的方法,解决了推进剂浇注的技术难 关,于一九六0年顺利地完成了直径分别为65毫米和107毫米的小型试验发动机装药的浇 注,保证了这两种发动机热试车的成功。在聚硫橡胶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有了进展之后,为 加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步伐,一九六二年经国务院批准,把三机部第三研究所承担固体 火箭发动机与推进剂研究的部分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调到国防部五院,与五院固体火箭发动 机研制人员共同组成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肖金任所长、薛伟民任政治委员。国防部五 院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发展中,在有关单位的协同和支持下,开展了推力向最控制和推 力终止技术等一批单项技术的研究,安排了一批新材料的研制,并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如 冶金部研制成硅锰钼钒钢等新材料;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材料研究所研制出耐烧蚀的喷臂和 喉衬材料。 北京钢铁研究院试制成发动机需要的多种特殊金属材料;建材部、纺织部和一机部等单 位研制出玻璃钢材料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快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六四年初,国防部五院确定集中力量研制直径300毫米的发动机,并由固体发动机 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杨南生负责主持此项研制工作。同年六月,经总参 谋部批准在固体发动机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国防部五院四分院,林爽任院长、薛伟民。 任政治委员。十一月,根据战略武器发展规划和国防科研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四分院担 负了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机部四院成立了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 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改善推进剂的配方。经科技 人员反复研究试验,并对初选的推进剂配方进行改进后,选定了聚硫橡胶固体复合推进剂的 配方。在进行300毫米发动机地面试车时,连续出现程度不同的压力曲线不规则的抖动。科 技人员采取了加消振器的技术措施,连续进行30次地面试车,并成功地进行了贮存.振 动.冲击、运输等试验。一九六五年,又进行了6次发功机带推力终止的无控飞行试验,表 明发动机结构可靠,工作稳定,性能数据重现性良好。直径300毫米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凝 聚着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一次浇注固体 发动机推进剂时,混炼机内的200多公斤推进剂突然爆燃。三机部八四五厂的青年工人陈素 梅、韩玉英两人当场牺牲,王增孝和刘恩科因伤势过重,也献出了宝贵生命。工厂认真吸取 教训,在以后的生产中采取了更严格的安全措施。 一九六五年底·根据固体导弹发展的需要,开始研制直径为1400毫米的发动机,但当 时四院尚未完全具备发动机壳体加工的条件,由一一一厂和二一一厂完成这项加工任务。四 院在刚建成的装药厂房为第一台大型固体发动机浇注了推进剂。一九六六年十二月,成功地 进行了全程热试车。这表明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有了新突破,研制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通 过这台大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积累了研究、设计经验,攻克了装药难关,考验了大型试车 台和全套测试系统,并锻炼了科技队伍,为研制固体导弹打下了基础。 二、研制固体地地导弹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确定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 响,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利用其它固体导弹的技术·组织进行了固体 地地导弹的总体方案论证。一九八0年二月,七机部确定由二院负责固体导弹总体工作,并 将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划归二院。为了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国防科委任命黄纬禄担任总设 计师。随后,七机确定,由副部长程连昌、林爽为固体导弹研制、生产总负责人。由二院院 长柴志负责总的调度指挥,一九八0年三月,完成了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 案。同年六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固体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及 其配套的地面设备组成。固体地地导弹利用厂其它固体导弹的很多重要技术,有利于缩短研 制周期,节省经费。但因导弹武器系统发射时的载荷、振动和冲击等力学环境的改变,由总 体设计部在设计中做了必要的改进。这些改进,有利于地面车辆的集中布置和设备的迅速展 开,既降低了选择发射场地的条件,也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为保证发射场人员和车辆的安 全,在导弹尾罩上增设了尾罩侧推发动机,使尾罩与弹体分离后沿一定方向飞落。二院十七 所李洪元等在进行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时,作了巧妙的构思,将多种发射状态的复杂要求,统 一在一个控制系统内,以实现固体地地导弹和其它方式发射的固体导弹采用相同的控制设备 和电缆网的要求。固体地地导弹按项定的发射程序,车辆依次进入发射阵地,迅速展开地面 设备,起竖导弹,在完全平台调平、瞄准和射击诸元装定等各项准备工作之后,即可实施导 弹发射。由于从设计上和发射程序安排上都千方百计地减少导弹在发射阵地上的操作项目, 所以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从车辆进人阵地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发射任务。 一九八四年四至五月,固体地地导弹和地面设备进行了全武器系统合练,全面检验了车 辆、设备的设计性能。在完成导弹武器系统合练和夜间发射操作试验后,相继进行了高 温.高湿和淋雨试验、公路运输试验、仪器设备工作寿命试验.待机试验.低温环境下的发 射试验和大风环境试验,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性能。一九八五年五 月,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 备作了改进。--九八七年五月,用改进后的地面设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第 一代固体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发展更先进的固体地地战备导弹奠定了良好 基础。
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地面设备
它是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导弹 贮存、防护、运输、转栽.头体对接、起竖、供气、供电、液体推进剂加注.测试、瞄 准.发射.发射控制等各项作业,并按要求书导弹发射出去。 地面设备的发展与导弹及其发射方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早期的导弹发射方 式,属于初级的区域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其后,相继采用了地下井贮存和并下热发射;地下 井贮存和地面发射;公路网区域快速机动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使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 和作战反应速度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实现固体地地导弹的机动运输和快速发射·承担固体地地导弹地面设备设计任务的 二院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根据面体导弹对运输发射设备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导弹运输、起 竖和发射等多种功能合一的设计方案,简称三用车方案。这种由牵引车、半挂拖车、发射装 置和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公路运输发射车,除了具备运输、起竖和发射导弹的功能外,还具 有保温、调温、发射筒调直与万向回转.水平装填和贮存导弹等多种功能,技术难度较大。 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经过辛勤努力·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设计任务。 发射装置是三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装运和发射导弹,并在通常的贮存和运输 条件下,保证导弹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采用铝合金制造发射筒的筒体, 减轻了重量;为了保护弹体尾部,在几十毫钞的时间内将燃气温度从2000多摄氏度降到 200摄氏度左右,提出了一次集中注水的冷却方案,并经燃气发生器缩比试验、全尺寸热试 车和全尺寸模型发射试验证明,设计方案可行。由于导弹作战使用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达 70-80摄氏度,而且发射筒容积大,口盖又多,漏热量大,还要在长达几十天的侍机时间 里,使发射筒温度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是一项很高的技术要求。二0六所组成了专 门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导弹保温.调温的各种试验,选用广大功率风冷式半 导体调温系统,满足了设计要求。 为了实现三用车操作程序自动化,并保证三用车调平和发射筒调直的精度要求,二0六 所还研制了电气--液压控制系统。发射台是固体地地导弹发射装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功 能是配合三用车调平控制系统完成发射筒的垂直调整,配合瞄准系统完成导弹方位粗瞄;发 射时承受发射后座力等。为了发射装置能在士180度的范围内回转,并针对设计的回转装置 在试验时多次出现不问程度的卡滞现象,固体地地导弹副总设计师吴明昌带领科技人员,与 五一九厂一起研究,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并采取了防止滚珠在水平运输时产生位移的措施。 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水平装置是三用车的主要配套设备之一,为保证导弹与发射筒两者的 中心线对准,将导弹平稳地装入发射筒内,在陈群森等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巧妙地设计成功 步进式水平装填装置。并经装填试验证明,工作可靠,使用方便。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于一 九八三年完成了三用车配套牵引车的样车试制,并经试验考核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为大 型牵引车立足于国内研制打下了基础。由于承担固体地地导弹地面设备研制任务的广大科技 人员的辛勤劳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设计工作。负责加 工生产的五一九厂,自行研制了加工发射筒的专用非标准设备--内圆立车,并攻克了发射筒 铝合金板材的焊接和高精度加工工艺技术关,于--九八三年六月生产出第一台三用车及其配 套设备。经模型弹弹射和全武器系统试验后,证明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方案优越,技 术先进,质量可靠,是中国导弹地面设备的一项新成果。 此外,根据固体地地导弹的使用要求,二0六所还设计了带有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电源 车、配电车和局部空调补气车。十七所设计了发射控制车、瞄准车和自动化测试车等·形成 了固体他地导弹的成套地面设备。为提高导弹作战指挥的自动化水平,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 的科技人员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制了团指挥监控系统·并参加了固体地地导弹的飞行试 验,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战术技术要求。为了提高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和生存能 力·地面设备科技人员在提高车辆的机动性和通用性。减少地面设备数量和装备集成化。缩 短发射准备时间与保证可靠发射,研制新型瞄准设备和抗核减震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 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推动了导弹武器系统向现代化发展。中国自一九五六年开展地地战 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制成功多型 不同射程的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 路,建立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锻炼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能打硬仗的技术队 伍。这支队伍,在继续改进、完善第二代地地战略导弹的同时,正在为研制新一代的地地战 略导弹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