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度大裁军的国际依据


杨晓杰
在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之前,中国军队总员额达到442.38万人,此后经过逐步裁 减,到1990年全军总员额为319.9万人,共裁减103.9万人,约占裁减前总员额的四分 之一。在完成百万大裁军七年之后的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庄 严宣布,中国将在今后三年内裁员50万。中国此举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给予 了高度评价和赞许。在刚刚闭幕的人大会议上,前总理李鹏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 次强调了裁军50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放军代表团议论的中心议题也是裁军以及部队质 量建设的问题。那么,我国再度大裁军的国际依据有哪些呢? 本文拟将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世界新军事革命对我军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冲击和挑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世界军事领域的变革。发生在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使各国军事专 家认识到,一些可以利用和可以预见到的技术,将使今后20-50年进行战争的方式发生革 命性转变。当今军事革命与本世纪前两次军事革命相比,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和时代性,其核 心和基础是信息技术。 世界军事革命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队均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军队现代化的标准 同以往相比将有较大的变化:在编制体制上将由注重作战功能单一的重兵集团,趋向作战部 队规模小型化、军种混合化、作战多能化;在作战指挥体制上将由传统的纵向逐级多层的指 挥体系,趋向作战部队横向越级扁平的指挥体系;在武器装备上将由重视装甲机械化和火力 毁伤,趋向数字化、精确化、制导化、智能化和隐形化;在教育训练上将更加强调人员的高 素质和多能化,更加重视采用模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在后勤保障更加重视一体化、实时 化和自动化。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着手修改和重新制定军队建设的中远期规划,都在根据各 自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正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参照系,压缩军队规模,减少兵员 和武器装备数量,强调信息主导下的信息火力一体战,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联合作 战,全纵深、高立体、超远程、非线式交战等。 从现状来看,我军的质量建设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界军事革命的大趋势、打赢现 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军建设的主要 矛盾仍然是军队现代化程度和战斗力水平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如邓小平 同志指出的“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要看到我们各级干部指 挥现代战争的能力都很不够”。 美国国防大学1997年2月公布的《1997年战略评估》研究报告,在谈到中国时是这样 写的:中国缺乏生产和购置足够数量新式武器的能力,1996年的中国军队可能还需要20年 的时间才能对一支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形成挑战。这种评估是否准确或合乎事实姑且不论,但 不容否认,随着以信息战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战争形态的出现,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将更加突 出。 当前世界大战的危险性更趋减小每个国家的战略走向,尤其是国防建设和国防发展战略 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建立在对战争危险性的分析和判断上。因为战争的危险性来自何方,战 争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有战争威胁,可能是什么类型、多大规模等,都是决定一国安危的 重大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能正确认识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从而制定出符合 实际情况的战略决策。 根据有关战争威胁分析判断的基本原则,立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的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象本世纪中叶那样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是 很小的,人类社会可能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阶段。 在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地共发生了200多次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虽在 程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但都未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于美俄两国而言,如今各有各的难 处。在其昔日对手不复存在、世界各国又都将各自的战略重点放在增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 综合国力、抢占下世纪战略制高点的形势下,美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发动一场世界大战。 另一方面,各种制约战争的因素和和平的力量则在不断增强。 包括中国在内的占联合国成员国2/3以上且大多处于战略要地的发展中国家一再敦促 超级大国裁军,为停止局部战争而积极斗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世界战争的主要力 量。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今天,曾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人民,都渴求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经 济,改善生活,不愿再一次卷入战争的漩涡,他们已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即使在美 国,国内人民的和平反战运动也不断壮大,对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军事上看,核均势使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都力避因迎头相撞而导致世界大战的 爆发。苏联解体后,其庞大的核力量仍由俄罗斯所继承和控制,历史上形成的核均势局面并 没有完全遭到破坏,这从另一个侧面起到了制约世界战争的作用。 另外,从经济上看,现代战争的高耗损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制约着世界大战的爆 发。众所周知,现代战争的耗损极大,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不要说打世界大 战,就连局部战争也都会使参战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筋疲力尽。这一情况使得各有关国家在 处理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冲突中特别谨慎,其趋势是尽量以政治等方式来处理各种冲突, 以避免引发世界战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地区和各种力量之间在 各个领域的接触、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活跃和密切。世界的整体性联系特别是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每个国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 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因而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局面,发动世界大战,对于战争发动者来说无异于自杀。 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稳定、安全 的周边环境也是此次我国再次大裁军的重要依据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与周边国家 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睦邻、友好、合作的新时期,周边安全环境也不断改善。中俄关系自 1992年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叶利钦总统三次访华和江泽民主席去年4月对俄罗斯的访问标志着两国关系已步入全 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中俄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不 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有利于维护本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符合世 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需要,也为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大国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3国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 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与他们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 和边境地区的安全等问题。它标志着我国同有关邻国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勘定边境界线、 推动经贸合作等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北部的安全环境得到了重大的改善。 中日关系近年来总体上在斗争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取 得了进展。在中日关系正常化25周年之际,中国希望日本正视并正确对待历史,遵守指导 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持久地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更有了 新的突破和改善,江泽民主席出席了东盟-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晤和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 会晤。去年3月,中国作为主席国,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旨在建立信赖关系的东盟地区论坛工 作会议,中国已升格为东盟的全面对话国,从而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 伴关系,双方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主席1996年11-12月间对菲律宾、印 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国事访问,确定了中国与四国关系面向21世纪的发展方向。中国 同印度签署了旨在增加信任的重要协定,江主席还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南亚地区的政策。此 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四方会谈”,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领导人还对越 南、韩国、朝鲜等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南海局势也基本平稳。 世界新军事革命使我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在召唤着我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这是我军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新时期 军事斗争的特征和军队建设的本质要求,也顺应了国家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 能缩短我军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我军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 盾;才能真正实现中央军委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构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 上,由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 队建设上,由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我 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使我军现代化建设产生质的飞跃,保证我军以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面貌 跨入21世纪,打败在信息技术和装备上优于我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