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四章 资本是赚钱的负担


  世界领先公司正为“赚钱”重新定位

  康柏公司总裁菲费尔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从摄影到先锋派艺术样样都沾一点。他最喜欢的一幅画是纽约艺术家特伦塞·拉·诺伊的“命运与机遇”,他把它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外面。
  菲费尔现在正走到一个命运与机遇的转折点上。他说,现阶段经营电脑业务必须重新调整焦点,以前大家重视资产收益率,但时下却转为注视股东权益收益率,所以康柏将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赚钱。
  “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赚钱”,菲费尔无意中点破了直接经济的精髓。1996年7月第3期的美国《商业周刊》,提到菲费尔要“省去那些所谓‘资产’带来的财务负担”。
  现在,我们看见了两件不同的事:一件是利用资本,背着负担赚钱;一件是利用信息,“直截了当”赚钱。
  康柏不再做第一件事,而开始做第二件事,实现了从以资本为中心的战略,向以信息为中心的战略的转变。康柏这样做有现实的考虑,因为个人电脑市场一旦收缩或者波动,过去在间接经济下人们看重的厂房、仓库之类资产,将变成十足的负担。菲费尔的新计划,是把生产业务尽量外包(outsourcing)出去,公司只着力于信息的运营。
  1995年康柏利用深圳厂房生产,每部电脑平均可节省57美元。减去建厂、库存及雇员费用后,康柏30亿美元的家用电脑业务,马上可以省下20%的成本。须知在美国,一般家用电脑整个利润也不过2%。如果从资本战略转向信息战略,立马可以带来10倍的利益,就是傻瓜也会扑上去的。
  康柏于是不再动用自己的资金扩建厂房,而是大量采用OEM(委托生产)和ODM (委托设计)的方式生产。康柏透过台湾的委托生产厂家在康柏的深圳厂附近建立新厂。它要求委托生产厂分担生产后的存货风险,产品直接交付到康柏美国总部,才算正式交易完成。后来,康柏更进一步,干脆要求委托生产厂商把生产的电脑直接送到康柏的市场分销点。比如台湾神达公司,它接受康柏的订单一包到底,从备料和生产,一直包办到把电脑送到消费者的家门。这等于说,一台康柏电脑从采购零部件、生产、库存、到送货运输卖出去,可能康柏公司连一个指头也没碰过。
  那么康柏自己做什么呢,或者说,它“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赚钱”是指什么呢?原来,康柏集中精力做的事是品牌推销,也就是大做广告,把康柏这个品牌的信息送入消费者的大脑。
  具体来说,康柏赚钱靠的是用巨大财力做广告,通过广告树立品牌知名度,通过品牌知名度打下成熟的市场基础,在成熟的市场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分销渠道。它根本不以资产为经营焦点,根本不直接插手生产。当然,康柏要求委托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技术、研究与开发、运送、存货,乃至员工态度都要合乎它的统一标准。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单位进了一批康柏电脑,单位领导打开机箱,发现里边的各种部件没一个是康柏自己生产的,于是对单位负责采购的技术人员大发脾气,认为他们“上当”买了“假康柏”。岂知,康柏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电脑”的电脑公司。康柏公司这一步走对了,1996年4季度,康柏营收增长43%,达到54亿美元,赢利达到4。62亿美元。到今年2月3日,康柏股票达到了52周来的最高点87。875美元,而且今年以来已上涨了16。6%。据华尔街预测,康柏1997年的营收将达到220亿美元,净收入17亿美元。
未来大师对资本虚拟化如是说

  BOB:“康柏也许只是一个特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你不妨听听权威人士的看法,换换新鲜空气:斯坦福大学日本中心研究所所长今井贤一认为,“信息比资本更重要”。他说:“如今,只靠积累资本就能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所以,信息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我想有必要将此作为企业的哲学。”
  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在其著名的《第二曲线》一书中,把工业社会比作“第一曲线”,把信息社会比作“第二曲线”。他说:“第一曲线依赖于金钱,在其间,资金、利润、成本和售价的差额是最重要的,它是公司或个人手持现金的基础。相反,第二曲线更多地是围绕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个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资金。这反映了第二曲线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仅仅拥有资金并不意味着你能达到第二曲线。”以《2020年》闻名的斯坦·戴维斯和比尔·戴维斯更是认为:“信息化=减少间接费用、库存和流动资本”。他们认为:“过去是在远离顾客的大工厂里预先生产出标准产品,然后大量堆放在仓库里,这种做法现在已经是过时的生产方式了。”他们指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事实:一般公司的流动资本占其总资产的25%-35%,这是一笔可以加速周转的相当粘滞的资金。在美国经济中有1万亿美元以上的流动资本。通过信息化能压缩的流动资本多达75%,这样可以把大笔资金腾出来,作更能创造价值的用途。
  在工业社会的间接经济中的主角──资本,为什么在信息社会的直接经济中,反而可能成为赚钱的负担?答案部分地在于,资本由于内在地与迂回路径联系,总是迟滞人们从起点到终点的行动。比如,投资设厂固然可以提高批量生产的生产率,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为顾客多变的、小批量的定制要求专门办厂,既来不及,也不划算。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原有投资适应不及,反而成为浪费,放弃也受损,转产也受损,于是成为负担。而社会越是信息化,市场的变化也就越会多变,这种事情也就越不可避免。
  而转换到“第二曲线”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资源,从依赖物质资本转向依赖信息。信息的作用就是使企业“直达”顾客,“拉直”迂回路径,以“直截了当地赚钱”。
澄清对“资本负担说”的误解

  BOB:“我刚才打瞌睡,只听见你说了句‘资本是赚钱的负担’。请你不要生气:
  你能把你的负担匀给我,让我也分担一点吗?”去你的。“资本是赚钱的负担”,这只是对发达的信息经济而言,而不是对发展中的工业经济而言的。
  资本不等于钱,也不等于财富。说资本是赚钱的负担,不等于说在信息经济中,钱财也失去了作用。资本是指用工业化的方式利用核心资源,即把钱以物化方式投在生产的迂回路径上;在信息经济中,财富仍然是有效的,只不过最精明的人们把它投在“直截了当地赚钱”上,但已不是把钱当作资本来使用──不是对钱进行迂回的使用。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上网查了查。在//www。wed。asiansources。
  com/TRENDS/IDEAS/article。cgi?357网址处,刚好碰上一篇亨利·福特的文章,这位美国制造业帝国的领袖在这篇题为《我的商业观》的文中,区分“用于投资的金钱”与“用于服务的金钱”的经验之谈十分精辟。老福特认为,许多商务和大多数服务失败的根源在于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金钱的价值就是它用于投资的价格,而实际上,全部商务唯一的基础只能是服务(而不是投资)。两者的区别在于,把金钱用于投资,人们想的是金钱“放”在那里就应该固定地得到5%或6%的回报,这是他们根据把钱放入银行的利息比附出来的;而把金钱用于服务,人们关注的是用钱来“做”什么,它的收益多少不是由利率决定的,而是由被服务的顾客决定的。前者使人还没工作就想着回报,为赚钱而赚钱;后者使人把回报当作工作之后的自然结果,关注服务工作本身的好坏。老福特说:我的观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人只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了,他就会从工作中得到回报;把金钱财务放在工作之前,会倾向于扼杀工作,并毁掉服务的基础;金钱应该来自于工作的结果,而不是来自于工作之前。

  金钱不是本,顾客才是本

  “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他能解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任何员工。只要把钱花到别的公司就行。”──Sam Walton,沃尔玛的创始人
  转摘自《世界经理人文摘》1997年2月号
  “第二曲线”是建立在“第一曲线”基础上的,没有发达的制造业,想一步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跨越,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回到农业社会。因此实际情况是:在信息经济中,第一曲线的产业从产量和产值来说,也许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很大的增加;发生变化的只是,它们越来越成为夕阳产业,也就是说,它们占社会财富的份额越来越降低。
  比如:未来的制造业生产的东西可能比今天多10倍,但它们占社会财富的份额可能要从现在的60%降到6%以下。而90%以上的财富将集中到信息经济产业中。一个人也许由于头脑陈旧,不愿意承认这种现实。但没有办法,这正是美国今天正在发生的现实,也就是我们明天必然将要面对的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消灭资本,而是让它退居次席。说“资本是赚钱的负担”,并不是说资本的生产方式将被完全否定。“直截了当地赚钱”作为生产方式是一种扬弃,其中“扬”的方面是指朝阳产业的企业先锋将致力于直接经营的新领域,而其“弃”的方面是指这些先锋们把作为其基础的迂回的部分“放弃”、“外包”给夕阳产业去做。由此形成一种分工:赚钱多的信息产业由智能和能力较高的人占据,以直接的方式经营;赚钱较少的工业产业由智能和能力较低的人占据,继续以资本的方式经营。这令人联想到工业革命中从事新兴工业的人与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之间的分工。对你个人来说,当信息经济已经成熟的时候,你若仍陶醉在对资本的崇拜中,──和工业革命已经发生,而仍陶醉于田园风光一样──,这就意味着你将继续停留于过去的时代,与从事夕阳产业的人士为伍。当然,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去做基础性工作的,你仍然会在其中找到一大批知音和同志,你会做为奉献者,得到全社会同情的致敬。耐人寻味的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形成国际性的分工:信息经济发达的国家依靠信息“直截了当地赚钱”,而让工业化高潮中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资本进行迂回生。1995年,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正是这样一个标志:发达国家正集体退出以资本为核心的中场,以全力攻入前场阵地。不早不晚,正是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不仅加速开发自己的智力资源,而且恨不得吸干所有能网罗到的发展中国家的智力资源(人才)。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杨·莫里森有一次同年轻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谈起这个问题,陈章良无奈地告诉他:目前95%在欧美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都留在了美国和欧洲,而没有回国。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流失,而报纸上却在为引进了多少多少外资而沾沾自喜。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观”──中国和美国都在为吸取了对方的“核心资源”而掩嘴窃笑:中国人认为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为把美国的资本大量吸进国内而暗中狂喜;美国人认为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为把中国的人才大量吸进国内而暗中狂喜。结果无非是一种分工,由中国投资建厂,靠工业化迂回生产赚小钱;由美国控制人才和信息,直截了当赚大钱。
  这对中国既是一出喜剧,又是一出悲剧。喜的是中国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资本,正赶上美国淘汰过剩资本,这有利于中国尽快渡过无法超越的工业化中场;悲的是中国毕竟与美国差了一个浪潮的文明,在国际上现在还只能承当传统产业的主角。对你个人来说,在资本和信息的选择中,同样有悲有喜。喜的是,产业革命为你提供了机遇,你可以利用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整体上处于传统工业化的社会中,靠先见之明,在局部的先进信息产业中捷足先登,抢占先机;悲的是,由于社会产业结构整体上的落后,先行者领先过头(这种“过头”哪怕用美国信息化标准来看,只是与其同步),将有脱离实际,孤军深入,招致失败的危险。当今中国信息提供商(信息服务商)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困境。
  但有一点可能肯定,当你面向21世纪时,哪种选择是面向未来的,就会越来越兴旺;而选择面向过去的,最终必会衰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
是迂回生产还是直接赚钱:一个技术上的考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以资本为核心,进行投资生产;还是以信息为核心,采用外包。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外,还必须进行战术上的技术分析。戴维德·布尔特与理查德·平克尔顿对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首先,要考虑“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是成为一个信息化企业,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企业?企业过分追求自给自足,可能导致管理过度分散而无法有效管理。
  第二,要充分考虑自己生产的成本。要将生产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或增加成本分开;
  要考虑到制造某产品的生产资金通常会等同、甚至超出设备投资额。
  形势突变时,下列任一情况都会促成对生产还是外包决策的分析:
  ?新产品的开发或改良
  ?供应商表现欠佳
  ?销售额的变化
  ?对先前决策的周期性


  回顾

  摘自1997年3月号
  David。Burt和Richard。Pinkerton
  第三,考虑质量。当所需质量低于市面上的质量水平,这时,就应该自己生产了。
  第四,考虑数量。如果需求量实在微不足道,成本又高,没人愿意生产,加大购买量或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可能会划算得多。
  第五,专业知识。做事要做到专业的程度,可能成本上不划算,而且费时太久,不如依靠在研发上投过巨资的专业供应商。
  第六,设计或生产流程的秘密。若企业能经常开发出专利生产流程,则可决定生产而不是外包了。
  第七,劳动力因素。可考虑通过外包的购买决策,将招聘、培训、福利等一系列成本轻而易举地转嫁给供应商。
  第八,生产能力。如果生产所需的投资巨大,较小的企业除外包外往往别无选择。
  第九,对闲置资源的利用。行业不景气时,令闲置设备重新运转,可能比外包有利。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新兴行业中有利于外包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这为专业供应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即使是象宏碁这样的先锋企业,也可以依照处于第一二曲线之间的社会条件,充分利用、而不是放弃原有基础承担起一部分专业供应商的工作。施振荣在其《再造宏碁》一书中,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目前,宏碁正在充分利用它在全球的37个电脑组装基地,同象IBM这样的企业联合起来,对抗康柏。
只有无本才能万利

  人们把“无本万利”常理解为投机。但在直接经济中,只有“无本”(不以资本为核心),才能取得“万利”(社会财富的最大部分)

  “无本万利”从非常态变为常态

  “无本万利”在工业社会的间接经济中,是一种非常态的获利方式。按照常态,只有投入资本,才能获得利润。但有时候,抓住机会,没有投入本钱,照样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对此,人们用一个半嫉妒、半羡慕的词称之为“无本万利”。
  “无本万利”之所以被视为非常态,是因为它不符合工业社会间接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这一规则,从起点到目的地,绕的弯子越大,获得的利益就越为社会认可;绕的弯子越小,获得的利益就越为社会所不耻。本,或者说资本,正是间接经济中把弯子越拉越大的中间物的总和。
  但这种“兜圈”规则一旦改变,成为“直线”规则,谁能为社会做出直截了当的贡献,直截了当地获得利益,谁就获得社会的一片喝彩;反之,谁在中途兜的圈子越大,走的弯路越多,就只能被社会斥之为“浪费”、“不经济”。本,资本,作为工业社会的核心生产方式,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没有“本”的积累,人们就会吃光喝光,永远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没有“本”的扩张,生产的社会化就无从实现,就不会有成规模、高效率的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过份依靠吃老“本”的生产方式,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首当其冲的是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或是造成市场巨大的波动,或是造成短缺和浪费的并存。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路径越拉长,对契合产消的信息的要求越大,而建立在“本”位基础上的工业生产力,根本无法解决自身带来的信息问题。这正是工业生产力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当工业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突出成主要矛盾后,取而代之的新生产力应运而生,并根据社会需要而发展壮大。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缩小中间路径──缩小产消之间的时间路径、空间路径和人际路径,网络将人们所需的信息瞬间跨越千山万水,穿透层层阻隔,使被资本拉远路径距离的人,马上合在一起。资本使人分离,而网络使人合一。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技术代表的,是与“本”位生产力(工业生产力)正相反的,且力量足以扬弃“本”位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因此,正是电脑网络,而不是其它什么技术,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最受欢迎的技术。
  “利”作为社会财富,它的分布,从来都是从属于社会生产力的。“本”如果让位了,“利”自然要随着新的主人走。这就是即将导致成千亿美元大转移的背后力量。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对于“利”的创造和增进作用在于,它为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盲目性提供了技术可能,使人类行为提高了目的实现的成功率。从前有一位瞎子拿着棍子去讨饭。瞎子身强力壮,但看不见哪有人家,经常走冤枉路,整天饥一顿饱一顿。有一天,他让一个讨饭的小孩子撞见了。这孩子还很弱小,走不了远路,但他眼睛好。于是,小孩子说:“你背我,我给你指路。”小孩子看得清,因此他们一要一个准。到了吃的时候,瞎子说:“我出力大,我的饭理当归我;你虽然指了路,但却要我背,你那份饭算我背你的工钱,得归我。
  你吃的,自己再去要吧。”小孩子十分委屈,走了就没回来。瞎子把近处的饭都要完了,要去更大范围要饭,第二天,第三天都没要到饭,而且越走越没目标。只好回去找来小孩子,说:“只要我能吃饱吃好,剩下多少,不管是吃的还是钱,都归你。”小孩子认为两人在一起,总比单个行动收获大,就同意了。
  “本”位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就象身强力壮的瞎子去要饭。对他来说,身体强壮是他的本钱;但尽管腿力好,兜的圈子又多又大又远,但经常空手而归,或要不到所需的东西。而那个小孩子的作用就象网络信息生产力的作用,虽然他本身不付出什么体力,但他让身强力壮的瞎子减少了盲目性,因此财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那么怎么评估二者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呢?这个问题必须历史地看。如果“讨饭”的路径短,半径小,那显然“小孩子”起的作用就小。这是工业化前期的情况,那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充分,生产规模扩大的要求经常掩盖着生产盲目性带来的矛盾,信息沟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不具备。如果“讨饭”的路径极大延长,半径极度扩大,则“小孩子”的作用就突出了。因为这时眼力比体力更关键,看清一个目标,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这是工业化后期的情况,生产规模大得超过需要,生产迂回路径长得首尾无法兼顾,此时凡是能使产消首尾兼顾的信息技术和企业就会取得最大的发展,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时企业获利不是靠“本”──此时增加“本”只能更加添乱,因为问题就是“本”本身带来的──而是靠信息。这里的“无本万利”不是指无中生有,不是指不劳而获。“利”是有来源的,它是从信息中来的。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是“利”的来源从主要靠“本”,转成主要靠信息。当然,“无本万利”并不意味着“有本无利”,不是说当经济转向以信息为中心之后,以传统的资本为核心的企业或个人就再也无利可图。这种关系是这样的:如今在美国,农业占产值不到3%,工业制造业马上也将跌进6%以内,社会财富主要由新兴产业来分享。这并不等于说从事农业的人就会贫困,相反,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业者技术素质提高,他们的收入并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还是那句话,所占份额虽然减少,但绝对数仍然增加。同样,传统工业产业的从业者,面临的也将是这样一个前景。当然,在社会财富的转移中,传统产业内从业者谁去谁留,将不可避免出现激烈竞争。
  “无本万利”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信息产业的先行者,也总是要从“无本无利”、“无本少利”到“无本多利”一步步被社会认可的。获利多少,完全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本”位生产力的矛盾暴露出多少,经济生活对用信息“纠偏”(纠“本”位之偏)有多少需求。
从个案看“无本万利”的操作要点

  未来信息经济的优等生今天在企业内部将“资本为中心“向”信息为中心“的转变操作为一个可控制的过程[案例:微软──这些资产们每晚走出大门……]微软公司是一个合适的例子。《微软的秘密》几乎就是一本“无本万利”操作使用说明书,不过这本书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太厚了一点。泰普斯考特对微软的“无本万利”,倒是有个简明而颇得要领的说明:微软公司按传统的标准衡量,是个典型的“无本”的企业。按旧经济的典型标准看微软,注意的是以下方面:公司自己拥有多少土地?微软的制造设备──它的工厂的价值有什么?它自己有多少办公建筑?它的原料储存有多大?用这几个“标准答案”一对照,微软几乎被比没了。因为微软既没有多少土地,也没有什么厂房,没有多少办公楼,更没有什么仓库。唯一的“资产”就是这个公司管理者和雇员的大脑。这些资产们每晚还要走出大门。(这时候公司里就什么“本”也没有了。)
  但就是这个公司,在软件这个朝阳产业的朝阳领域中,几乎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里造就了连续几年的美国首富和公司里成群结队、一窝一窝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微软公司“无本万利”,靠的完全是人的智力资源。生产的含义正在从某些属于物理上的东西转向某些属于人的东西正如罗伯特·海里斯所说:“在未来公司和现在公司之间最明显的不同,将不是他们制造的产品或他们使用的设备──而是谁将工作,他们将如何工作,他们为什么工作和工作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Robert D·Harris,Post CapitalistSociety,HarperCollins,NewYork,1993。
  微软靠“资产们”获利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资产们”不断聚焦在市场目标上:所有制度、计划都被随时随地不断地打乱、调整,管理可供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不断在“资产们”智力的最佳状态和市场的最大收益之间不断“调焦”,直至二者之间达到直接默契的“直通”状态。由此做到直截了当赚钱。马晓红原是一位出版社编辑,后偶然被招聘到微软公司北京代表处,负责DOS6.2和EXCEL5.0汉化的项目管理。她初到微软时的感受是,“微软缺乏现代企业的正规管理,甚至看似杂乱无章,却能保持高速发展和繁荣”。实际上,微软这种“无管理”式的管理,是把管理当作一个逐步深化的学习调整过程,调动有才华的人追求市场成功。微软的核心资源战略体现了两点:第一,坚决选择灵活流动的信息资源,而摒弃转身缓慢的物化资本资源;当然,这种信息资源不是指一般的信息,而是智力资源,是高智商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第二,微软管理旨在减少核心资源到市场目标之间的阻力,使信息转化为财富的整个过程直接化;坚决摒弃间接经济中各种叠床架屋的僵化而繁琐的管理模式,“拉直”中间“肠阻梗”。
  “资本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资源吗?”泰普斯考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确实,资本是一个关键资源,但它是一个正在飞逝的资源。15年前,微软并没有资本。现在它的市场能力比通用汽车公司和IBM都要大。在新的经济中,资本将越来越演变为知识的一种功能。”
  (我还要补充一句:是附加的小尾巴功能。)[案例:太阳公司──据未经确证的消息,他们将对太阳系中心那个发光火球的名称是否侵犯他们的商标权展开法律调查……]如日中天的太阳公司是另一个例子。据说,已闻名好几个世纪的爪哇岛,将被迫改名,原因是它的名字被诉称侵犯了太阳公司“JAWA”这一商标。三年之前,谁听说过作为计算机语言的JAWA语呢?但也许三年之后,一位只知道C++语言的程序员,走到哪都会被当作白痴。这些都是太阳公司干的好事!让我们现在上网,来到这个网址──//www。Sun。com:
  80/960101/feature1/index。html,现场偷看太阳公司如何发财。在这个网址上,有一份案例分析报告,题目就叫《太阳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省钱、改善服务》。这个题目真是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点出了太阳人“无本万利”的两个要点:1、省钱;2、改善服务。他们的具体操作是在网上提供16个方面的内容:
  1、太阳软件:提高顾客使用新的在线文献处理程序的满意度。
  2、太阳文件:提供个人产品手册。
  3、太阳区域行销:维持顾客势头。
  4、太阳快递:在网上公布容易在全球范围存取的当前产品目录。
  5、太阳微系统公司出版物:维护取代邮件列表的网页。
  6、职员通讯:太阳网页获益。
  7、太阳软件工厂:其“先用后买版”被数百位顾客采用。
  8、在线触媒目录:提供了解第三方软件的多种途径。
  9、太阳信息资源:综合蛛网,ORACLE财务用于分配报告,跟踪资产。
  10、太阳竞争分析:当前数据对所有太阳公司职员可用。
  11、分布价格手册:太阳软件在国际互联网使用世界范围销售商报告。
  12、爪哇集团:提供下载软件、光盘出版物保存等。
  13、太阳服务(注册商标)使用网:递送全球24小时用户服务和支持。
  14、在线政府合同信息:由太阳三维网联机服务提供。
  15、区域维修数据:帮助工程师建设较好的计算机系统。
  16、触媒更新:发展即时在线时事新闻。
  仔细观察一下这16项操作,全都是围绕“省钱”和“改善服务”这两个中心进行。“省钱”,主要是利用现在的网上信息传递代替原来的时空物理耗费来实现;“改善服务”则集中在加强与顾客联系的直接性上。比如为了维持顾客的势头,太阳公司每一刻钟向12万顾客和销售伙伴发送8大页的时事通报,而每次更新内容的成本仅为5分钱。这比通过寄信才能与他们沟通不知要节省多少。而且在发送信息时,还提供了让顾客链接到产品页和相关页的服务。这种密切的交往,无疑是留住用户的好手段。
  BOB:“‘省钱’、‘改善服务’,这有什么特别的吗?与此并列的方面我还可以列出一大串。”但请你注意这个细节:资本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根本弊端──耗费、疏远顾客──不正是“省钱”和“改善服务”正对着的反面吗!很明显,太阳公司很精明,它不是庸人自扰地纠缠在一大堆无关痛痒的改良上,它直接抓住旧有生产方式的要害,直接奔去占领“无本万利”的两个制高点。
  [案例:雅虎──是的,我常告诉他们今天要比一年前更有趣,原因是我们目前处在一个改变世界的位置,而一年前我们只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物……]说上面这话的,是27岁的杨致远,雅虎的创办人。

  价值最高的商标(略)

  上过网的人,谁不知道雅虎呢。雅虎不仅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著名商标,而且它改变了美国人的网上生活方式。
  但这里要说的,不是杨致远如何发了一亿美元的横财,而是他发财方式本身。杨致远曾“教育”国际数据集团的代表说,“在美国,广告费用占美国国内总支出的80%”;
  “我敢说我将成为互联网上的广告主角”。
  如果说人才和智力资源是信息经济中企业的第一大资源,广告则可称得上是它的第二大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的关系。人才和智力资源本身,只是潜在的财富;要把这种潜在财富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还有赖于广告。因此,不仅是核心资源直接化,而且营销过程也要最大限度直接化。广告就是最大限度“直达”、“拉直”产销距离的无本万利型工作。广告在信息社会对企业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它是信息形式的;另一方面它是直达顾客的。这决定了它是以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目标的最合适手段,是“无本万利”的典型手段。
  其实,杨致远远非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当他在学校还是一位没有开窍的顽皮学生时,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359。5亿美元,微软公司的品牌也已达到98。45亿美元。广东的“健力宝”从小作坊一起步立刻投入2000多万搞品牌宣传,那时小杨还只是孩子,如今“健力宝”年产值逾10亿元,商标值4亿元。但杨致远的特点在于,他能从一年前还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物”,仅过了一年,就“处在了改变世界的位置”,靠的正是一种与广告神髓相通的信息操作。
  杨致远发财的方法很巧妙:用雅虎软件,免费帮人查找网上信息。雅虎软件通过分类检索和主题词检索,从信息高速公路上汪洋大海一般的信息中,提炼出与主题有关的有用信息。表面上看来,这是在“学雷锋,做好事”。但正是从这种本身不赚钱的事情中,产生了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每天大约有1000万人次访问我们的网页,我们可以利用那1000万次访问来发展新的业务或驱动别人的产品来开发别人的内容,而目前没有其它人有这样的影响力。”杨致远这里提到了“影响力”,这是广告的精髓所在,是广告的信息基础。
  我听人说,有两种档次的广告,一般档次的广告是花钱到媒体上刊播广告;较高档次的广告是制造新闻,不花钱让媒体跑来炒。比如顺美服装,有一次故意不参加服装评奖,被报纸广泛报道,以此刻意提高品牌知名度,这可以比出钱做服装评比得了什么奖的广告效果更好。但杨致远做广告,显然又更胜一筹。他扩大自身影响,既不花钱去登广告,也不靠新闻去炒做,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自己最好的广告。将广告做于无形之中,这才是广告的真谛。每天1000万人进入雅虎网址,雅虎这五个字母的品牌,就要被人亲手敲入1000万次。
  别人为了下一次进入雅虎,人人都要主动记忆这个名字。这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广告,雅虎靠这一招,为自己做了没有形式的广告。因为杨致远意识到,“影响力”才是广告要真正达到的效果,至于有没有广告外在的形式,那并不重要。在网络时代做广告与过去时代的广告不同,顾客有很强的选择性,他对于不愿看的内容可以扭头就走,连进都不进去,而不象体育比赛实况插播的广告非看不可。调查显示,在网络上被人接收次数多、影响大的广告,都是登在本身信息对用户用处大的网址上。因此,网络时代的广告的生命力,依附于网络信息的有用性。杨致远恰好越过了广告本身,而直接“致远”于信息有用性并致力于此。
  这种穿透广告本身营造影响力的策略,为杨致远立竿见影带来了“无本万利”的结果:一方面,由于雅虎本身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极度膨胀,雅虎这个品牌直接具有了巨大价值,突出表现在,雅虎股票上市的第一天,人们出于对雅虎品牌的认同而争相购买,股票价值成数倍翻升,雅虎一夜间(确切说是“一日间”,因为还没有到晚上)价值超过1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又一个实现了“美国梦”的“暴发户”。另一方面,由于雅虎影响力与日俱增,不是雅虎到别人那儿做广告,而是别人争先恐后到雅虎上做广告。由于雅虎以分类检索著称,杨致远采用了这样一个收效显著的策略,将广告出钱多的大客户在有关类别上的排序提到前面,以造成在用户心理上先入为主的印象。1996年上半年,雅虎从广告中收入570万美元,进入WBE站点广告收入三甲之列。
  雅虎公司的成功,不在于广告本身,而是基于一种极具前瞻性而且有普遍意义的对未来的洞察:一个没有“本”的公司(或不以“本”为主要特色的公司),不是象传统产业那样,把广告及影响力当作宣传用“本”建立起来的企业及产品的配套手段,并以这种原子的、物理的企业和产品为中心,而是把比特化、信息化的影响力本身当成了中心,当成了“本”,用影响力这种战略性信息资源替代了资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制造”出、创造出影响力这种新型的、不要“本”的“本”,以信息从战略上彻底替代了资本,成为“无本万利”之源。
  BOB:“其实,我如果瞎猫碰死耗子发明个‘雅虎’,不也……。”打住,如果你不能掌握雅虎背后“以信息替代资本”这一隐蔽的历史性思路,你就是发明出XAHOO、ZAHOO,顶多能抓到几条死耗子。从未来经济大趋势角度看,让杨致远这个来自世界硅谷的小孩“暴发”,而不是一个炒“长虹”股的小孩暴发,一点没什么好冤枉的。
虚拟办公

  BOB:“太棒了,我长大不用上班了。”
  虚拟办公(特别是其中的在家办公)是美国现在正在时兴起来的潮流。虚拟办公可以节省盖办公楼、租办公室的费用,可以取代许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节省许多流动资金的占用,可以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费用。可以加快信息的汇集和流动,可以提高生产率。
  根据调查,1994年,美国有1/3左右的人(4320万)至少有部分时间在家办公,有1270万人主要是自谋职业。预计在家办公的人数每年将增加15%,到今年达到5600万。
  在家办公热使美国出现了相应的家庭办公家具热。世界最大的办公家具公司钢箱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家庭办公家具的全面零售额1994年增加到8亿美元,在4年内约增长20%。
  《虚拟企业》的作者之一威廉·达维多解释说:“今天大半经济的存在是因为缺乏信息。信息就相当于信息能够取代的事物,包括店铺、店员、汽油消耗量等等。如果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在你的个人电脑上,你就不需要到办公室来了。这使得你能减少办公室空间、秘书、档案柜,这样就可以取代掉清洁工、电费、建筑工。”
  传统的办公环境,还经常造成工作的低效率。
  有人调查过美国及海外20—30家公司,看到最多的是用1.5米高隔板隔开的程序员办公室。
  包括约4.5平方米的小单人间、约8.5平方米的双人间和约13平方米的三人间。也有的50名软件人员挤在一堂办公的,周围有文件库、传真机及其他设施。
  这种布置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讨厌的干扰。调查者看到,每隔10分钟就有一次干扰:电话或来访。就是5、6个人一块工作时,每个员工每小时接打一次电话或一次来访,干扰的噪音就能达到很高程度。
  典型的美国程序员办公室是噪音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也是面积太小对生产率影响的结果。
  根据有关研究,一个理想的程序员办公室的布置是:
  1、至少7.5平方米、四壁门窗齐全、无隔断的专用房间;
  2、至少有1.5平方米放桌子空间,以查阅报表及参考资料;
  3、能放二台工作站的计算机桌的空间,合乎人体功率学设计;
  4、不小于4.5米长放书架的空间,放参考手册及书本;
  5、至少有1立方米的贮藏室,高保安、防火等可贮藏机密资料;
  6、至少有1.8立方米的文件柜,有够大的文件夹。在家办公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目前在家办公从技术上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为家庭办公提供的设备传输速率可达128K,摩迪泰克总裁拉古沙玛说,"新型双信道多信号混合调制解调器的两个主要用途是,其一是将办公室功能(话音、数据和传真)延展到远端某地从而可以实现家庭办公,其次是把话音和传真功能增加到现有的任何异步或同步数据通信连路上。两条话音、传真信道可使用户在进行数据通信的同时传输话音和传真。在不久的将来家庭办公就会成为必要的商业手段,利用这种设备,一条普通的电话线即可把办公室功能延展到家庭或远端地点。”
  IBM已在其内部开创了"虚拟办公室",对职员尤其是和外面客户接触频繁的工程师、业务代表,不给他们设立专门的办公桌,只在一定的区域内设置一些公共办公桌。员工在进入公司上班时,只要将他们各自的笔记本电脑和桌上的网络接口连接,就可以获得公司的最新动态、资料、信息并可以相互联络。这样,对员工来说,有了网络,无论在哪里,都好像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一样,除了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乐趣外,各方面毫无二致。
  [案例:一个虚拟的农场]台湾德泰农场成立於1979年,在园林美化工程上有多年经验,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地位。1983年德泰获得房屋署的园林美化承建商二级牌照。1989年更获工务署物料及专业承建商的一般园林工程C级牌照,这两个牌照都属于最高级类别,能够获得政府承认及负责大型工程,显示出德泰在园林工程上有可靠及高质量的服务。
  除了负责香港的大型公私园林工程,德泰也是本港的草苗及树苗供应商,其两大苗场面积分别近25000平方米和近15000平方米。德泰办事处位於上环,员工总数约60人。
  德泰农场网络采用一个广域网连接苗场及公司,作数据交换,建设了一个局域网,连接公司内部十台电脑,包括一台服务器。采用28000的调制解调器作远程信息存取。采用的软件包括数据库、会计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浏览器等。
  吴永康总裁说,因为我们建立了网络。现在我们有三位高级员工已利用拨号入网进入公司网络办公,我们的原则是员工照旧制的时间上班,但有时员工要出门开会或监工,赶不及回写字楼,但又要赶着在第二天完成某些文件及报价,这时他们大可回家先休息吃饭,晚上才用网络阅读同事做好的文件档案,或是把新的数据整理好送回公司,预备报价,那么第二天早上回公司便可把完成好的工作打印出来。这种虚拟办公的好处是办公方式更有弹性,也争取多了更多时间工作,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交通往来上。
  我本人1984年加入公司,记得1995年我们搬入上环之前公司的电脑系统没有电脑数据库,很多的资料由人手处理,不单费时,更易混乱,错误也多,而且那时我们还没有达到使用远程网络办公这么新潮。既然要搬公司,我们便下定决心把电脑系统网络化及升级,我们找到数据世界电脑及通信公司作为方案供应商,为我们设计网络蓝图。现在我们有一台电脑在大埔苗场,那儿的同事会每天取得粉岭苗场的苗数,出货後便把数据传到上环公司,在上环我们有一28800的调制解调器,它会接收这些资料,传送到有关员工手上进行更新。
  上环公司的局域网有10台电脑(其中一台是服务器)。在网络上员工可用到有关的数据,另外我们也用上办公97软件等。至于三位高级员工,则可在家利用电脑远程拨号进入公司网络,随时办公,一点也不复杂。这个网络计划约花了20万元,对于回报的评估,我认为是值得的,有了网络后,我们可以用相同的人手做多一样的工作(若多请4位同事,一年要多花约40万元),以前感觉勉强能应付的工作量,现在也绰绰有余了。相对而言就节省不少的人工。目前我们的办公室员工同样只有6个人,但两年来生意却做多了100%,我个人的生产力也提高了50%如果没有信息科技的协助,公司要上台阶,要扩展业务绝不会如此容易。
  现在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别人谈生意,也不必忧虑工作太多做不过来,真的大有改善啊。
  所谓虚拟办公,就是员工不必非依赖工业时代的办公条件,如固定的办公楼、上下班交通等,同样正常地开展业务。德泰的高级员工可以在家办公,自由支配时间,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一倍。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网络方式代替传统方式,就等于用信息替代了办公建筑、交通运输等有形物质投入,大大节省了资金,又提高了效率。
数据库就是信息的工厂

  数据库之于信息经济,就好比工厂之于工业社会。“诸如数据库和网络结点这样一些不同的资产将替代流动资本,现在的会计结算技术将不得不承认这些新的现实。”
  BOB:“数据库不就是一些统计表格吗,它怎么会产生出财富来呢?”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一家商店采用数据库分析商品销售规律,发现下午买尿布的人和买啤酒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寻常的相关性。因此,他们将啤酒和尿布摆放在一起,并在它们中间放土豆片,这样一来三种货物的销售都增加了。
  信息在未经处理的时候,还只是资源而不是财富。对信息的处理,就是找出信息的内在联系,并把它同人们的目的联系在一起。数据库就是将信息原材料变成有规律的信息资产的加工厂。数据库(这里其实是用“数据库”借代各种信息增值工具)提供了把信息资源变为信息资产的条件。
  目前,在发达国家,数据库的生产和服务成了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据1991年统计,全世界共有商用数据库5000多个,其中美国为3000个,西欧1200个,日本约800个。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和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对我国数据库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共上报806个数据库,产值约5~10亿元人民币。
  1995年3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发文,对全国信息资源进行普查,截止到1995年10月31日,各部门和地方共上报了1500个数据库和200多个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去掉重复的、国外引进的和规模太小的数据库,收录到即将出版的《中国数据库大全》的数据库有1038个,也就是说我国国产的数据库超过1000个,这里不包括那些仅作内部管理使用的数据库。
  与1992年相比,我国的数据库产业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可用数据库大大增加,1992年(1992年初上报的1991年数据)上报的806个数据库中,可用的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只有几十个数据库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绝大部分数据库由于数据量少、覆盖面窄等原因而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这次列入《中国数据库大全》的1038个数据库,大部分已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其次,是库容量大大提高。1992年的数据库容量在10MB以下的占55.3%,而这次数据库大部分在10MB~100MB。不同类型的应用适用的数据管理软件不同。对于简单数据简单查询的正文处理需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符合SQL标准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很好地满足简单数据复杂查询的商务数据处理应用的需求;对于复杂数据简单查询的应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就不再适合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则满足这种类型的应用的需要;而对于数据和查询的复杂程度都有很高的应用,就需要采用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了。传统的商务数据处理应用深入发展,基于复杂数据的决策支持查询日益增长,对象-关系数据库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对机动车险有客户数据库和理赔数据库,作为传统的商务数据处理应用,这些数据库均在关系数据库上实现。随着应用的深化,为了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查询、保险公司想把每次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警方报告、损坏的汽车的图片、事故现场的坐标等信息存入计算机,保险公司的决策者们就可以通过该应用系统找出该城市中最危险(即发生交通事故频率最高)的若干个交叉路口(或地段);进一步可通过系统列出住在这些交叉路口(或地段)附近(例如1公里内)的客户名单;保险公司的决策者们可以决定对这些客户增收保费。要支持这样的应用,显然对象-关系数据库比关系数据库具有极大的优势。
  类似这种传统应用的深入发展,会大大扩展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市场规模。上述两方面的应用需求,可望使对象-关系数据库市场迅速达到关系数据库市场的规模。数据库市场重点将向对象-关系数据库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
  [案例:把数据库称为“大妈”的公司]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TRW)被别人认为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和航空航天设备的公司,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家巨型公司的利润最主要是由下属公司中的一个数据库创造的。
  这家下属的公司是公司里的信息服务集团(ISG),它在公司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不足10%,但在总利润额中却占到差不多25%。显然这家公司信息价值超过了传统制造价值。而那个被称作“大妈”的赚钱数据库是由ISG下属的信用评估服务部经营的。数据库内含1。45亿份个人信用的历史情况纪录,包括信用卡以及有关零售、租赁、抵押货款和其它信用方面的数据。公司向金融机构、零售商、老板等许多买方提供信用评估信息。
  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这些主顾在借钱、放款、赊销、用人等诸多交易中,将冒巨大的风险,相对来说,付钱买信息,成本要划算得多。这就是数据库赚钱的基础。人们把这个第一流的数据库称为“大妈”,它代表了信息经济的基本财产。目前,提高和扩大这座数据库是公司增长战略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有了数据库,原来分散的信息资源,就被开发加工成有经济意义的信息产品和信息资产,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由于这种被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可以象资金那样为企业带来效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加工是一条可替代资本投入的生财方式。
工读学习胜过银行贷款

  如果有人说:学校就是银行,你相信吗?如果有人说:最好的学习是工读学习,你相信吗?
  BOB:“我认为说这话的人有毛病。”这话是我说的!
  银行提供货币资本,学校提供知识资本,信息社会中后一种“资本”将取代前一种资本的中心地位,学校不就成了信息“银行”了吗?
  BOB:“有道理。可我不理解工读学习优越在哪里,我们将来需要靠打架来取得入学资格吗?唔,这倒也不错,至少我不用再做作业了。好极了,那我现在应当去学少林功夫还是武当功夫?”我还没说完,你就瞎扯。在信息社会中,“工读”(Work and Learning)是指边工作边学习。而不是让你当失足少年。由于信息经济中信息始终在流动,人的工作过程也必然成为一个学习过程。工读过程成为一个产生有价值的信息资产的过程。唐·塔普斯考特在其《数字经济》中,指出了数字经济中学习的六大趋势:

  ●工作和学习将变成同一件事
  ●学习成为一生的挑战
  ●学习将从正规的学校和大学转出
  ●某些教育机构将难以合适地独立创造自己,而进步缓慢
  ●组织要求具有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意识
  ●新的媒体可以使教育转型,创造出一个适合数字经济的工读(Working-Leaning)信息结构。
  早在1933年,松下幸之助就提出松下电器“与其说是造产品,不如说是造人”的理念。据对日本600家上市公司调查,将教育培训制度化的公司占到了99.7%。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甚至算出了培训投资的回报率:每投入一块钱,能回收33块钱。公司并不一定通过培训来学习,公司经营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学习过程。新型公司本身都正在向学习型企业转向。微软公司就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它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在一边迎接挑战,一边摸索规律中边干边学形成的,而且还在不断适应变化了发展。公司本身的这种学习特点从公司及时对挑战进行应战中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当《未来之路》已经出版时,微软对互联网的态度还是不明确的。但当发觉互联网异乎寻常的火爆起来后,微软立即对企业进行了重大调整,如今“探索者”的势头直逼“航海者”,几乎是在一夜间,微软就又变成了互联网企业。这个成功的转型范例体现了“工读”的实质:学习就是在工作中重新塑造自己。
  从另一个方向上说,学校如今也正在走出校园,走上网络,“长”入企业。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早在1983年起就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授课。目前,在亚洲以及其它地方,正出现一个在网上“工读”工商管理硕士的热潮。亚洲管理学院教授加斯顿说,“我们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学校”。博士生卡瑟琳认为,网上课程使学生在处理商务和实施“虚拟”项目时学到了真正实际的东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职“工读”MBA课程的,包括了几所著名的大学,如芝加哥大学,其网址是http:
  //gsbwww.uchicago.edu/programs/barcelona/;密歇根大学,其网址是http:
  //www.bus.umich.edu/;哈佛商学院和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通过“在职经理人教育网络”教授管理开发课程,网址是//www.exen.com。中国的信息“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呢?
  我们有两组数字:一组是国际数据集团1994年的统计(表略)
  另一组是教育数字。科教文组织提出一个比例,1970年和2000年的比较:职业信息学的信息学家(即计算机、通信科学家)的比例,从占专业性人员的0.5%提高到4%,具有信息学资格的其它学科的专业人才(即确实有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的比例,要从1.5%提高到20%,能够掌握信息学工具的专业人员,要从3%提高到40%。中国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17160万人,接近两个亿,中小学生接受到计算机教育的,现在有710万人,大概相当于现在在校中小学生的4.1%;现在全国总共有82795所中学、696681所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只有26294所,占3.4%;现在学校拥有的PC机大约30万台,约占全社会装机量的10%弱,离20%和40%的要求还差得甚远。
  可见,在我们的未来的信息银行里,存款还少得可怜。中国要想有21世纪立足的资本,光靠有工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工业强国、信息侏儒,在以信息战分胜负的世纪里,只有挨打的份。这和在工业时代,一个农业大国打不过工业大国完全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信息资本,我们将成为21世纪的奴隶。就象19世纪,别人都在工业化,我们却只有农业做老本,因而挨打一样。看来,我们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信息财富兑换为金钱的前提

  BOB:“我满腹经纶,或者说满腹信息资产,但肚子和钱包都空空如也,我现在应当继续上晚自习增加我的资产,还是应当充分利用我现有的信息资产,要求大大奖励我些钱买零食?”我把你往上拉,可你怎么总是往下出溜?不过,我能够理解你的想法,人们猛一进入新的文明,对新形式的财富的认可总有一个适应过程。三种文明有相应的三种财富形式,土地贡献的是食物,资本带来的是金钱,信息给予的是自由。《子夜》中的老太爷有了钱,心里觉得不踏实,如果购成了地产,他就踏实了。因为他觉得,资本家挣来的钱,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刮走,而地主的财富是最牢靠的。而你现在的心态是,觉得信息社会所给你的自由虚无飘渺,金钱攥在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你问我,如果你已经有了自由,如何能把它“兑现”回金钱,就象把投资兑现为现金,或把现金兑现为地产一样。是不是这样?
  BOB:“我很热爱自由,但我心中总惦记着世界上还有3/4的……人在等钱用。”
  我提醒你注意这样一个规律: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后一种财富,总是可以容易地置换成前一种财富;但反过来是难的。当一个工业社会的农业基础稳固的时候,用金钱总是很容易换来食品;但农业社会要想用食品换来工业品,却总要付出更大代价。在经济学中,原料和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交换,“吃亏”的总是前者。同样,在一个成熟的信息社会中,想要把自由这种财富置换为金钱,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比工业社会用金钱换自由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高一级文明的财富要置换成低一级文明的财富相对容易,而低一级文明的财富要置换成高一级文明的财富困难。
  BOB:“你的意思是说,两种文明财富的转换有内在规则?那么,请你说说这种规则是什么。”不同文明的财富之间进行转换,前提是产业结构健全我特别强调“健全的社会”,“健全”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前一个产业为后一个产业提供了牢固基础,而后一产业是从前一产业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我们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一个社会,农业基础不稳,工业十分冒进。当它进行财富置换──比如用工业品取得的金钱来买粮食──时,金钱能换到多少粮食,就不完全取决于工业发达的程度,还要取决于汇率和世界的产业结构。因为本国的粮食供给不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就需要出口工业品,换取外汇,再进口粮食。如果这一年全世界大家都不想种粮食,那么粮食价格就会暴涨,工业财富就可能还不如农业财富实现的价值高。
  反之,如果国内农业基础十分稳固,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食品需求,用工业财富换取的金钱,就可以稳定地以一个较优势的地位随时置换食品。同样,不能认为拥有了信息社会的主要财富,就可以无条件理想地兑换为金钱。能否把信息财富理想地兑换为金钱,首先要取决于工业是否真正发达。在这个意义上,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国内信息产业的价值实现迥然不同。信息服务商在美国赚钱的规律和在中国赚钱的规律也完全不一样。差别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市场需求的形成,前提取决于工业化需求的满足程度。
  美国社会的工业化需求基本满足后,对信息的需求才有了强劲的增长。美国的风险投资商,才可能在信息产业上下注。而在不发达国家,由于在社会水平上,马斯洛所说的低一级的需求还没得到充分满足,对高一层的价值实现的社会需求就必然不足,作为市场需求晴雨表的风险投资商就必然不敢贸然投资,就只好由国家来搞赶超。在这种形势下,不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商要想完全走市场需求这条路,将信息财富转化为金钱,就十分艰难,就必须走另外的路,倚靠国家所指引的市场。
  由此得出两个结论:对社会来说,不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而削弱工业产业;对个人来说(不是对个别先进分子来说),不可能在锦囊羞涩的情况下谈信息自由。可见,发达国家中信息财富转换为金钱,信息财富处于优势;而在不发达国家,信息财富转换为金钱,信息财富处于相对劣势。社会经济越发达,信息财富的优势越明显。这是信息财富向金钱倒转换的第一个规律。
黑客的侠义精神,以及如何绕开黑客赚钱

  信息财富直接兑换金钱将犯规,只能间接兑换。这是第二个规律。所谓信息财富直接兑换金钱,是指为了得到信息财富必须由使用者交纳金钱这种做法。这种作法的内在矛盾在于,信息财富的生命本来在于自由,但它为了实现自己,却必须先使它不自由。比如,设一个口令,不让别人进入;让人家把信用卡告诉你,才让人家进入。
  所谓信息财富间接兑换金钱,是指信息本身让人自由获取,但通过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转换规则获得金钱的做法。如雅虎。进入雅虎不需要口令,它提供的信息搜索服务也是不收钱的,此时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经济规则;但它根据每天进入网站的人数,每进入2万人,向登广告的厂家收1万美元,这依据的则是工业经济规则。掌握信息财富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不做这种兑换的人,一种是做这种兑换的人。不做这种兑换的人,如一些学者、业余爱好者,他们获得信息,只是为了进入自由王国,并获得他人的认可,但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或名声转变为钱财。一些有闲的劳动者,在钱足够花用以后,喜欢在休闲运动中自由自在地放任自己,也不存把自己享有的自由转化为钱财的念头。这些人不仅不想为了钱而牺牲自由,相反,还可能乐得用钱来换取自由,如花钱渡假旅游。另一类人,是比较有商业头脑和眼光的人,他们掌握信息财富后,想的主要不是自己如何享有信息带来的自由,他想的是如何把它当作工业社会的商品卖个好价钱,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他必须认清信息财富转化为钱财的规则。
  信息财富转化为钱财的规则产生于信息与物产本质的差异。信息就其天性来说,是不排他的;而物产却是排他的。知识产权并不能把知识当作知识来对待,就在于它用管理物产的方式来对待信息。但这并不等于说,知识就不可以或没有办法转变为钱财。关键是要取之有道。这个道,或者说规律,正是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分配规则。按照这种规则,信息财富向低转回为钱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去掉高一层文明财富之所以高一层的那个特性,将其换算为低一级财富的数额,再与低一层文明的财富进行交换。比如要把资本货币兑换回现金,就要去掉前者的扩大再生产性质,将它换算为利息金额,再加上本金,一并还原为现金。这时现金只具有简单再生产的特性,即它只能简单地维持自己的票面币值。由于利息已兑现为现金,原来的钱数额增加了,但它性质却变了,不再是本金,不能再生利。
  如果带着高一层文明的特性与低一级文明的财富直接交换,就会产生错位,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工业社会后期和信息社会前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信息财富和钱财各自属性不变地直接进行交换。这等于用本金和现金不改变性质地直接交换,而完全不管它们中间有无生息的区别。比如,提供知识直接收钱。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接受者关于知识价值的认识并不一致,彼此都没有形成一个象利息或利率那样的明确的共识。
  黑客的行为实际是对这种转换的一种自然抵制。黑客行为的核心,就是要突破对信息本身自由加以的那些限制。(这里不包括下三烂的黑客,即网上盗贼和宵小,如撬银行偷钱的人、偷窥个人隐私者。)我到过许多黑客的站点访问他们,据我的了解,真正的黑客,是那些把知识打劫出来,供给社会共享的义侠。他们认为知识是自由的,在性质上不能直接和钱划等号,他们同时也不知道什么是金钱与知识之间正常的转换规则,所以他们采取的行动就是撬帐户、破密码,在网络上对信息“有产者”打家劫舍。黑客的行为十足象侠盗罗宾逊,他既有破坏性的一面,又在“替天行道”,有用无规则实现规则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黑客与反黑客的斗争是两个文明价值错位的典型产物。但只要作过两种财富转换这种技术处理后,黑客的攻击就从根子上失去目标了。比如,真正的黑客他并不攻击雅虎,因为雅虎的信息服务是开放的,不设口令,也不划拨你的信用卡,随你想进就进,你还撬什么,破什么,攻击什么?至于雅虎向广告客户收费,遵循的是工业社会的法则,它与信息文明不在一个层面,不在一个维度空间里,因此也就不在网上侠客的攻击范围内(黑客并不是对网上的什么都一概攻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黑客只攻击信息商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工业厂商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直接交易的领域,而不涉足信息商与工业商之间交易这个领域。
  为了说明白这种转换规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工业社会财富与农业社会财富交换的规则。比如:把资本兑现为现金购买土豆。资本在生息中形成自己,但要兑成现金变为土豆,首先得去掉这笔财富的生息特性。如果将资本的形成和兑现这两个过程混为一谈,在资本的形成中直接兑现,或在兑现后还要求形成,就显得不合情理了。这等于说把钱从银行取出,买了土豆以后,还要求土豆生利息一样。
  BOB:“对不起打断一下:我家窗台上有一个土豆正在发芽,这不是长出利息来了吗?”你赶紧把你的土豆扔掉吧。我说哪了?同样,信息资产要兑换为钱财,不能在信息资产的形成过程中进行。信息作为资本,自由就是它的“利息”,信息资产是在自由中形成的;而信息资产兑换为钱财,将损失信息的自由度。信息一方面通过扩大使用者的自由度而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又会通过向钱财的兑现而损失自己的自由度。比如,雅虎通过无偿提供的信息搜索服务,树立了自己的知名度,这是它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的潜台词是:我向你提供的知识,不是为钱左右因而显得不客观的信息,而是一种按知识本身的专业规律运作的、可以使你获得自由度的有价值信息。当它为了吸收广告而将厂商的位次从检索的自然位次提前时,它是在用它的名声换取实利。这种实利减损它的无形资产,因为它会削弱雅虎检索的权威性。而雅虎正是通过付出它无形资产受损的代价,来向做广告的厂家取得它的收益。它一方面通过按信息成长本身的规律(自由、免费交流)提供信息产品(服务)来增进自身的无形资产(知名度);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牺牲知识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来按工业厂商的规则行事,以兑现金钱。这就好比资本家取出资本的一部分来买地修坟,他是牺牲资本未来的潜在的利润来换取眼前的实物。如果信息提供商不承认这个规则,直接去挣信息使用者的钱,而不是间接地挣厂商的钱。那么它必然会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它的信息资产无从形成,或形成缓慢。它只能从外部形成这种资产,如本身再去做广告,但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方式,而不是信息化的方式,不是在信息内部形成资产的途径,因此是缺乏内在活力的。当然,在信息资产的原始积累阶段,从信息使用者身上直接赚钱,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不能一概说不合理,这种道理同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羊吃人”的现象是一样的,只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的合理性。这种赚法包括提供接入服务,提供付费信息,提供有关硬件,如股票接收机等等。但这些都不可能形成信息业的真正成熟的基础。因为它经不起竞争,比如你用3000元的股票接收机把股民从硬件上绑起来,但现在有许多网站为了吸引进入人数,以形成自己的信息资产,无偿提供实时股票信息,甚至进一步的服务,你怎么办?它的真正基础只能建立在提供直接服务而获得的信息资产上;它想获利则需要间接地通过工业化厂商的配合来兑现。
  一般来说,形成信息资产(知识、知名度、影响力、客户资源等等)的途径包括:
  做广告,掌握客户资源等等。形成信息资产的过程,最忌与客户直接交易。因为这样就把“提供服务-形成资产”这种投资关系操作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关系。如果进入雅虎要收费,那么进入雅虎的人就会极大地减少。如果进入的人很少,雅虎的影响力就无从形成,厂商也就不会来做广告。这样做,也许一开始依靠垄断地位还会赚到少数人的钱,但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会有越来越多的少要钱、不要钱而服务质量更好的XAHOO、ZAHOO出现,这样雅虎赚的钱就会越来越少。为了增加信息资产,信息服务商需要想尽办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拓宽用户通过信息所获得的自由度。比如,提供较有用栏目的设置,较多有用的链接,对所需信息准确、快速、纵深的导引能力等等。吸引的用户越多,你拥有的市场就越大,而市场就是你最主要的资本。
利用信息资产兑现金钱的三种成形途径

  利用信息资产兑现金钱,现在已有了三种成形的途径:一是外包。典型如康柏与神达的委托生产关系。康柏通过广告和服务形成品牌无形资产,这是一个无偿的过程;然后让工业厂商神达公司来具体生产产品,这是一个有偿的过程。获得了康柏的品牌,也就获得了康柏的市场,神达公司由此可以从用户身上赚钱,而康柏公司据此向神达公司收钱。
  二是吸引广告和赞助。典型如雅虎。还有许多服务商因为向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而获得政府或其他方面的资助。同样,这一过程的前半程是无偿的,而后半程服务商从间接受益者那里得到间接的补偿。
  三是提供信息内容。将无形的知识资产凝固为有形产品。典型如微软公司。当市场份额较少时,它无偿(如“探索者”软件)或较低价格(如DOS)提供系统软件;当市场份额达到垄断时,不断更新软件版本,靠出售以原子形态出现的软件赚钱(如办公套件)。
  但这种做法前景有限。事实上,现在更多的是传统工商企业内部,利用市场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自我加工得出的知识(信息资产),转回去运用于工商业(物产)市场运作。
  这倒是一种好的转换方式。应当指出,提供信息内容很容易与用信息直接赚钱混在一起。事实上,它们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社会越不发达,信息越不充分,才越有可能把信息产品以工业品的形式卖出,这种方式越可能赚到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信息环境和信息条件越来越平等,信息自助和信息互助会对这种用信息赚钱的方式提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现在到网上一看,到处是共享软件、共有软件,到处是提供各种各样功能软件的网址,再加上旨在到网上“共产”的爪哇语言的出现,微软这样的“巨无霸”,就象一只北方孤独的狼面对着成千上万而且越来越多的羊,谁会死在最后呢?将信息资产兑换为钱财,除了它的操作规则外,它还需要制度安排上的保障,否则也无法进行下去。最主要的制度安排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它是一种专门的把高级财富(知识)兑换为低级财富(钱财),并且可以用低级财富换取高级财富的制度安排。当然,这种制度对知识本身的发展是不是好,那得另说。
  人们出售自己的知识以赚取金钱,同借用别人的知识赚钱固然有所不同,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证明知识本身是可以通过金钱直接获得的。杰出的思想家为了赚钱,可能产出平庸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不为金钱,而从一般人中产生出伟大的作品。知识固然可以转化为金钱,但应当明白,知识是比金钱更高的一种价值。BOB:“所以,看来,我还得继续去上晚自习。你们大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善解我们小人儿的‘意’呢?唉~~”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