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十二章


第一个星期四,里昂大屠杀

  --------
  锐利的武器藏在火炬中
  里昂 基督教圣体节
  威恩的居民全被切割
  马孔不会对拉丁人说谎


  “基督教圣体节”指三位一体的节日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如果这首诗预言的是里昂大屠杀,那么屠杀就发生在那一天。威恩在里昂附近,马孔是法国中东部的河口城市。
  1793年,反法同盟大举进攻法国之机,吉伦特派却在国内搞反革命叛乱。为了与人民为敌,他们与反革命贵族勾结在一起,在里昂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雅各宾派分子。也许诺查丹玛斯暗示的是这次事件?
  “拉丁人”指那些说意大利语的瑞士人。最后一行诗的意思是信奉新教的马孔人与喀尔文教的兴起之地瑞士真诚相待。

带羊散步的谜一样的人物是异类

  --------
  有毛动物出现在神圣的场所
  与看不到太阳正面的人物为伴
  卡尔卡松活该受辱
  所以被允许长期停留


  这是一首充满了不解之谜的诗句,简直无法解读。“有毛动物”是指羊吗?可欧美人体毛都非常多。牵羊之人物令卡尔卡松蒙受耻辱了吗?他还被英雄般地供奉了起来?卡尔卡松在法国南部。

新教徒拥有绝对的教会势力

  --------
  圣洁的寺院再度被砧污
  掠夺图卢兹的元老院
  土星运行二至三个周期后
  四月 五月 新人种出现


  诗的前两行,诺查丹玛斯预言新教势力将超过天主教势力。第三、四行暗示了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土星的运行周期是29.5地球年。二至三个周期大概相当于60年到90年。诺查丹玛斯写《诸世纪》是在1551年到1555年,前后不过3年左右。“土星运行二至三个周期后”则已是1611年到1641年之间了。这段时间离14世纪的教会危机,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以及16世纪的宗教战争,都已是非常久远了。但是,新教(包括喀尔文教、马丁·路德教派)此时都已革新,其教义在英、德、法深入人心,诺查丹玛斯衷情的天主教已经势单力薄,故而“圣洁的寺院再度被玷污”,在图卢兹,甚至出现了掠夺天主教会的情况。1611年到1641年是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他死后,法国出现了首相(马扎然)治国的现象。这可能就是最后一行所谓“新人种出现”。

宗教徒或东洋人统治法国

  --------
  头戴青巾的国王人主福瓦
  上星周期未满的年月
  他君临天下
  白头巾国王已被拜占庭抛弃
  太阳火星水星
  在水瓶座附近游荡


  从“头巾”这个词来看,一般只有宗教徒或东方人才会头裹布巾。因此,这首诗预言了宗教徒或其他东方人将入侵法国并短期统治法国。“土星周期未满”说明统治并没能持续多久——不到三十年时间(前一首诗讲过土垦周期为29.5地球年)。根据星象学,第四行所暗示的时间是在秋季。只是第一行的“头戴青巾的国王”是什么人?

罪恶之城人类被灭

  --------
  杀人都市弗尔索得
  许多耕牛不停劳作
  并未被处死
  再次恢复阿尔特弥斯之名誉
  伏尔甘专事埋葬尸体


  读完这首诗,感觉是看了一部魔鬼恐怖电影,令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竟然有专杀人类而不拭牲口之地!在那里,人类的地位低下而生命岌岌可危。既然“耕牛”都“未被处死”,除了耕牛可用来“劳作]耕田外,恐怕耕牛也是杀人者的朋友或同类。
  第一行“杀人都市弗尔索得”意指罪恶之城一类的地方。而“阿尔特弥斯”乃月亮、狩猎、野兽之神,可见“它”确非人类。“伏尔甘]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最后一行暗示尸体都被火化。
  “阿尔特弥斯”为什么要残杀人类?从它不杀牛这一点也许可以悟出些什么。因为人类曾经肆无忌惮地残杀过“它”的朋友——动物、飞禽走兽。分析到这儿,已不难猜出诺查丹玛斯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愿了。现代人贪婪地捕杀着蛇、蛙、老虎、大象以及那些越是珍稀越有人想吃的动物,没有止境,致使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人类最终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为自己的无知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在所谓的“杀人都市弗尔索得”他们将像自己曾经杀牲一样被“阿尔特弥斯”疯狂地屠杀然后丢进火堆里。这一天必将到来!
  凶残而无知的人类,该收住你那罪恶之手了,该与“动物”为善,与“动物”和睦相处了。它们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既有生存的权力,也会有因倍受摧残而报复敌人的“冲动”心理。“你改悔吧”,人类!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希腊移民请求援助

  --------
  来自阿尔塔,托拉基的国度
  为大海所困高卢的救人船
  在普罗旺斯留下不绝如屡
  的足迹和遗迹
  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清规戒律


  阿尔塔、托拉基都是希腊的内地城市,分别位于希腊的西北部和东部。这两个地方的人不太熟悉海上航行,在前往法国途中被困在地中海上,于是他们向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人请求支援并得到友好的帮助。
  后面两行诗讲述的是希腊人移民法国后,在普罗旺斯生活并带去了一些希腊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从第三行看,希腊人已定居普罗旺斯地区。
  历史上希腊向法国移民是在十五世纪左右,那时希腊还处在土耳其的殖民统治下。许多人不堪重负,移居日益强大的法兰西。

残忍的独裁者阿明总统垮台

  --------
  嗜血的,贪婪的国王(或黑人)
  他是暴君与妓女的私生子
  夹在两条河流之间
  左手握着军权
  他被秃顶的年轻人杀死


  这首诗预言将出现一位残忍的独裁者。从第一行诗来看,可以知道这是发生在非洲的事件,而这个男子正是乌干达前总统阿明。阿明的出生年月是1924或1925年具体时间不大详细,这似乎正应了第二行所说“他是暴君和妓女的私生子”的预言。阿明靠军事政变当上乌干达总统,并实行,残暴的统治。
  1979年,阿明政权被坦桑尼亚支持的反政府武装推翻,阿明垮台。第四行描写他被人杀害的情形。

玛丽·安特瓦涅特的命运

  --------
  王国被夺 阴谋围绕着国王
  夫人 抽签起誓者要她性命
  王妃之子死运难逃
  爱妾也同夫人一样苦难多多


  这是关于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特瓦涅特命运的预言诗。1793年1月31日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他的妻子也在由抽签决定的陪审员组成法庭上接受判决。而且她的儿子路易十七的存在让雅各宾派革命政府感到厌烦。此外,玛丽被监禁之时,路易十五的爱妾,巴里公爵夫人也囚禁在桑特·佩拉治,遭遇同样的命运。

1936年希腊军事政变建立独裁政权

  --------
  具有拉丝易美貌的希腊贵妇人
  求爱者络绎不绝她幸福无比
  西班牙国王将她带走
  沦为阶下囚 迎接悲惨的死亡


  “拉丝易”是希腊的科林特斯中广为人知的美仑美央的女性,这里的“具有拉丝易美貌的希腊贵妇人”指的是在希腊萌芽的“民主制”。或许诺查丹玛斯认为它是最为恰当的政治形态,所以才如此大加赞赏。1936年,希腊发生军事政变,这种“美丽”的民主开始发展为极端的法西斯主义,希腊出现了法西斯政府。
  前两行预言“迟来的民主制”受到希腊民众的欢迎,第三行则讲述希腊出现法西斯主义与西班牙王同一道迎接“死亡”。“二战”爆发后,希腊受到德国大举入侵,国王及政府都仓惶出逃。

两伊战争与波斯湾问题

  --------
  舰队司令官使弄好计
  让怯懦从嘎勒船上爬出
  然后被杀掉
  司令官对圣油死心
  埋伏在那里
  他们给他相应的报酬


  这是对伴随两伊战争而来的波斯湾问题的预言。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地,而美国又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因此两伊战争打起来并持续好几年后,美国当然“有理由]担心它在中东的利益受到侵犯。故为了防备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从1987年起,美国开始派舰队保护科威特的油船。
  然而,美国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两伊战争结束不过一年多,波斯湾(海湾)局势再次骤然紧张起来。1990年9月,与伊朗打红了眼的伊拉克公然入侵在美国保护之下的科威特,伊拉克给了美国[相应”的“报酬”。尽管美国在这场海湾战争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受到的巨大损失也不得不令它考虑“对圣油死心]。
  “嘎勒船”是古代运送奴隶的单层甲板大帆船,前三行都在写驻扎在海湾的美国舰队怎样欺负当地居民尤其是伊拉克人。

阿拉伯暗杀组织瞄准美国总统

  --------
  心中渴望一场杀害
  大公臣子的战争
  送往不知道最强者的土地
  携带先进武器要灭掉美男子
  不久异教徒收获葡萄


  从第一、二行诗可以看出最精锐的暗杀部队被送往某个地方。[不知道最强者的地方”指的就是美国。因为美国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总有些自高自大,以为除了自己便没有更强者了。所以诺查丹玛斯以此暗示美国。显然,这个暗杀组织是受阿拉伯的恐怖集团指挥的。他们被派往美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暗杀美国总统。
  如果记得不错的话,199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在美国本上查获并逮捕了一个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成员。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暗杀号称“美男子”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
  第四行说他们达到了预期目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国家与教会中左右为难的牺牲者

  --------
  狡猾的国王知道他的阴谋
  敌人三面夹击
  戴头巾者不可思议的泪流如瀑布
  翻译者的名声扫地


  这首诗是描写某一位国王的策略。当时,“翻译者]成为牺牲品。这里的“翻译者”并非其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指处于国家和教会的夹缝中左右为难,苦思焦虑之人。
  纵观历史,这位焦心的国王会是谁呢?亨利二世仇视新教,且紧握国家大权,不见其有何摇摆;亨利三世胆小懦弱,不理朝政,更不会用心于此;亨利四世虽是胡格诺教徒,但他迫于无奈,当上法兰西国王之后皈依天主教,也不能算是诺查丹玛斯(天主教徒)所说的。“名声扫地”的牺牲品。
  英国的詹姆士二世倒有几分相像。1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后,取消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降低对法国商品征收的进口税率。他同查理二世一样,从路易十四那里领取补助金,并且更加明目张胆地着手实施恢复天主教的计划。詹姆士二世明知英国国会是新喀尔文教教徒组成的,他的这一行动必将影响自己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却依然处心积虑我行我素。他要恢复天主教的行为肯定是诺查丹玛斯所称道的,但詹姆士二世失败了。他的阴谋被识破,“敌人三面夹击]。英国同会发动了一场“名誉革命”,“翻译者”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从此“名声扫地”。
  第三行的“戴头巾者”可能是指诺查丹玛斯本人,他为“恢复天主教”的失败而泪如泉涌。

洪水、疫病、战争同时袭击大都市

  --------
  洪水和恶疫普遍流行
  大都市受到猛烈攻击
  步哨和卫兵 被人杀害
  意外成为囚徒 但是
  找不出危害者是谁


  这首诗讲的是深受洪水和瘟疫袭击之苦的大都市又遭人为破坏,诗中有用的信息很少,内容简略。战争、洪水和瘟疫同时发生的例子并不多见。即使有,那也可能是在将来。如有人趁某个城市发大水而落井下石发动战争,而战争和洪水都可能带来瘟疫流行。

某年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发生之时

  --------
  当太阳来到托罗斯第二十天时
  大地将剧烈摇动
  巍峨的剧院倾刻化为废墟
  大地天空一片混浊昏天黑地
  不信神的人也烧香瞌头拜佛礼祭


  这又是一篇让人魂飞魄散的预言。第一行便点明了主题,说明大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以第四行的含义为基础,可以了解到:大地震来临之前,空气沉闷混浊,天空一片昏暗。其实预言家其它的预言曾准确预测过的汽车,跨越时空的旅行,喷火的飞行体,巨大的新式马达、怪的呼啸声——这些都是形成“空气混浊昏天黑地”的原因。天空、大地混浊昏暗以后,大地随着摇晃颤抖起来。于是,天崩地陷、屋侧楼蹋、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恐怖的灾难降临。诺查丹玛斯并没有暗示这场灾难将在何处发生,但从诗中的描述来看,地震的地方是那些空气污浊不堪的现代化大都市。据地震专家的研究表明,发生地震时,那些没有中柱的圆形屋顶的大建筑物将是最危险的,这么说来,那些“巍峨的剧院”则是最令人担忧的。
  剩下的便是灾难发生的具体时间了。第一行的“托罗斯”指的是牡牛星座,从占星术上看,测了,但年份预言家却没有明确指明,大概是他没有卜测到,或者他认为根本用不着卜测指明谁都可以知道,因为在那之前,将是“一片混浊昏天黑地”的景象。

圣被得之墓被盗

  --------
  已被发现的国王结束了残杀
  若要对他追根溯源
  激流将大理石和铅制的墓掀开
  有美丢桑记号的伟大的
  罗马人的墓


  这首诗讲述了“有美丢桑记号的伟大的罗马人的墓”被掘开。若能知道记号上的词语Medusin的意思,那些墓的主人也就清楚了。这个词如果是字谜,其谜底就应该是“Deusinme”即“神在我心中”。由此就可推测它是基督教弟子圣彼得之墓。

修道院附近的战斗

  --------
  经过基恩、朗格德成和罗纳
  在阿让 一面确保马鲁蒙多
  和拉,勒奥尔
  国王似的人物打开城墙
  马塞维持着王位
  战斗在圣·波尔·德·莫索尔
  附近打响


  诗中的地名在法国,其中“圣·波尔·德·莫索尔”是位于圣雷米尽头的修道院。这首诗预言了军队从那里经过,在修道院附近两军开火。这或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事件。

七国同盟大破法军,占领巴黎

  --------
  他们来自布尔·拉·勒奴
  却没有直接到达卡特
  在彭·当特尼附近歇歇脚
  打着为了和平的幌子
  七个比狐狸还狡滑的家伙
  溜进了防守严密、装备精良的巴黎
  可惜名城被围,遭辱


  拿破仑统治期间,连年对外作战,对法国和欧洲历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反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欧洲几个国家曾前前后后发动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以联手对付实力强大,作战英勇,指挥得当的法军。这首诗就是写的第七次反法联军终于大败法国的史实。
  惨败在第六次反法联军手中的京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利用国内对波旁王朝的恐惧和不满,拿破仑于1815年3月又带领一千多人重返巴黎,开始了三个月的“百日”政权统治。欧洲各国君主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以英国为首的奥地利、普鲁士、瑞典、西班牙、俄罗斯、葡萄牙七国联军于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的滑铁卢,经过激战终于击溃法军,拿破仑再次退位,流放于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波旁王朝再次复辟,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预言家用“比狐狸还狡猾的七个家伙”,来形容七国反法同盟,颇有深意。诗的前半部写的是离开巴黎前往比利时作战的法军的样子,他们曾在彭。当特尼大桥附近露营。这一细节都未出预言家神算之内。

国王的爱妾对教会图谋不轨

  --------
  穿过托弗森林
  在草坪上建起寺院
  埃汤普的大公爵
  用上了精心策划的好计
  蒙勒里有主教陷入圈套


  预言讲述“埃汤普大公爵”对教会策划某种阴谋,从“寺院”、“主教”等字里就可发现奸计的矛头是指向宗教。历史上被称为“埃汤普大公爵”的人物,共有三位,均是因身为国王爱妾而受宠得势的女性:安奴·多·皮斯尔、迪亚·多·波瓦切和长普里埃尔,德特勒。这首诗并没有指出倒底是哪一位“大公爵”对教会施加了什么压力。但想必身为法国国王爱妾的女子也定是权势不小,惹恼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她们,教会的日子恐怕真的会很不好过。

1557年左右法国的对外政策与军事动向

  --------
  救援加莱、阿拉斯和特尔旺吧
  密探装出一副和平使者的模样
  萨旺的士兵又来到了罗阿奴
  为防失败的他们改变了进军路线


  从这首诗里能清楚了解到1557年左右,法国的对外政策和军事动向,第一行出现的“加莱”等地名,正是法国在“百年战争”中丢失的土地。1558年,法国终于夺回了加莱港。法国与英国的旧债了消之后,与西班牙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556年,法国和西班牙签定了友好的渥塞尔条约。可是第二年,法国就开始把攻击的目标转向了西班牙,所以被预言家讽刺为“装出一副和平使者的模祥”。法国很快就占领了萨旺,不多久,又派兵进驻离萨旺仅三五英里的罗阿奴。比起英国来,西班牙的抵抗就显得软弱无力多了。难怪法国会把“进军路线”直指西班牙。

路易·菲力普的治世(1830~48)

  --------
  有七年的时间,幸运之神
  会送菲力普青云直上
  他有着平定阿拉伯人暴动的功绩
  可惜好运不会一直长久
  他那坚固的堡垒
  会毁在新生力量手中


  描写路易·菲力普的王权统治,这首诗可算极其精巧之作。简显易懂的文字不用花多大精力去破译,我们便已能了解预言家那毫无差错的预见。
  路易·菲力普刚刚得到了王位那七八年里,确是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他不仅平定了阿拉伯暴动,还轻而举地巩固了法国在阿尔及列亚殖民地控制的基础,仿佛真的是有“幸运之神”在冥冥之中暗助他一臂之力。不过好景不长,路易·菲力普在位的十八年中,后半部分时间就开始为欧洲普遍的粮食欠收和经济危机而苦恼。到了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1848年,路易·菲力普精心构筑的七月王朝的“坚固的堡垒”终于被法国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这股“新生力量”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第三帝国与希特勒

  --------
  强大德国的队长
  假惺惺地伸出“救援之手”
  王中之王竟要“帮助”匈牙利
  他的战争将带来前所未有的
  流血与灾难


  从诗的开始,就可看出这是一首关于“第三帝国”和纳粹头子希特勒的预言诗。猖撅的纳粹党总是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斯拉夫等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其“队长”头子希特勒更是强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土地和生存空间中寻找出路,他宣布要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三帝国”。正是在这种极端疯狂、荒谬的言论之下,希特勒挑起了本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以德军突袭波兰为开端。波兰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仅两个多星期就遭到灭亡的命运。德军在占领波兰后,立即把他们的种族名义谬论付诸实施,以“救援”日尔曼人为借口,杀害波兰人达六百万之多。在德国法西斯的胁迫下,匈牙利等儿国也不得已加入轴心国联盟,接受所谓的“帮助”!
  罪恶的二战给全球、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不言而喻的,诗的末尾两行就是很好的评述。

恐怖的疫病侵袭南部欧洲

  --------
  让人厌恶恐怖的疫病
  将在半岛上逞狂
  马其顿和塞萨利亚
  也因此荒废
  莫须有的罪恶
  不会被安东尼接受


  诗中出现的地名,均在欧洲南部、希腊半岛附近,也就是说有一种可怕的病会侵袭这些地区,受到疫病魔控制的人们痛不欲生,挣扎、呻吟,最后在苦难中死去。死亡的人数将一直增加,甚至使“‘马其顿和塞萨利亚”都会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恐怖阴灵中荒废。
  诗未提到的“安东尼”,一般说法都认为指的是亨利四世之父那布儿之王安东尼公爵。不过他与希腊之间有些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在诗未加上这两句话,还是个未解之谜。

纽约将遭受核武器攻击

  --------
  大王要进入新的都市
  利用敌人
  使整个城市都臣服
  为了让它运作起到作用
  解除了束缚
  大王只好远远逃开敌人


  提到“新的都市],我们都知道指的是纽约。这个美国的最大城市,最大海港的英语发音NewYork就是新型都市的意思。能控制、领导这个大都市的“大王”,自然是美国总统了。而此诗的关键,是在于对“敌人]一词的理解上。一种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敌人]暗喻核武器!此诗也就是预言纽约会受到威力无比的核武器的攻击,而被破坏。
  首先,核武器所具有威慑力,能“使整个城市都臣服”。美国本身作为一个核大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已是惊人的。但是在和平年代,有效利用核能,使之为人类很好利用,这本非恶事。只是若没有很好地管理控制核武器的生产和使用,引起战争则会给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广岛和长崎的惨剧,也会在纽约发生吗?预言家已测出了很大的可能性。
  正如诗中所述:解除了核武器的束缚,肆无忌惮地使用这种超强杀伤力的武器,连纽约都会在磨菇云之中灰飞烟灭。总统只能“远远逃开敌人”,躲在地下防核工事中以保性命。诗中没有指出挑起这场核战争的国家,不过从目前中东形势、海湾战争以后美伊两国的关系以及刚刚进行完毕的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等来看,预言描述的情况仍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致力于侵略战争的路易十四

  --------
  敌人远远避开那位掌权的实力者
  雄伟的城堡由一辆辆马车拉来的材料
  筑起,屹立在崩塌的布尔解残垣下
  海格立斯将马其顿人打倒


  这首诗是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侵略战争的路易十四的真实写照。路易十四执政期间,他不任命首相而亲自管理朝政,权威达到顶点。他倾心于法国领土的扩张,“自然边疆说”为其对外政策、划分国境的指导思想。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他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鼎盛时期,路易十四是一位真正的“实力者”。他为了加强王权,替君主专制装演门面,在凡尔赛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王宫。据说可与秦始皇那极其奢华的阿房宫媲美。如此“雄伟的城堡”不知花费了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最后一行用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格立斯的伟大业绩来比喻路易十四开凿运河。1681年完工的大运河对当时的法国来说,确实是一项让人称奇的伟大创举。但也有无数的劳动人民为此挥泪洒汗,甚至献出生命。这样的巨大工程,并不是统治者的功劳,而是千万法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连年对外战争和凡尔赛宫廷的挥霍无度,只能使国家财力消耗殆尽,民不聊生。

东欧弱国联盟反击苏联

  --------
  弱小的帆船队靠拢集中
  强大的敌人高高站在城墙上耀武扬威
  弱者进攻了!连布拉迪斯拉巴都震撼了!
  纽白科与麦森
  站在了异教徒的一边


  三、四行出现的地名全都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城市。从这里就可看出这首诗预言东欧弱国会团结起来,联手对付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战后的苏联成为拥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60年代未,苏联参与争夺世界霸权,以欧洲为重点,侧重于扩充军备,积极对外扩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使许多弱小的东欧国家深受其害。苏联推行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特别是武装侵捷和阿富汗,不仅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使苏联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而且加重了它的国事负担,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1989年,东欧国家经济每况愈下,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采取了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路线,拱手让出了政权。“站在了‘异教徒’一边”。东欧的剧变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终于在1991年12月25日,曾经举起第一面社会主义旗帜的苏联,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土崩瓦解。

墨索里尼被民众处决(1945)

  --------
  进军成为新的事实
  到了河边,队伍被分隔
  接受米兰精锐部队的支援
  原地踏步
  大公在铁窗中两眼失去希望


  这首诗被一致认为指的是墨索里尼,特别是最后一行,就是讲的这位大独裁者在他的未日来临前的狼狈景象。
  二战中成为轴心同盟国之一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把法西斯的魔爪伸向地中海以及东非、北非的殖民地,对埃塞俄比亚也不宣而战,大肆侵略。但是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下,意大利军队在二战后期连连溃败,1943年7月,盟军占领意大利南部。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愤怒的群众处决了无恶不做的独裁者。诗中的语句,生动描述了意军遭堵、受袭,毫无反击之力,只能“原地踏步”的尴尬境地。

某国的军事武装政变

  --------
  军队的入城遭到阻扰
  大公企图游说他们放下武器
  悄悄地找到一个弱口进行攻击
  放火、死亡、血流成河


  很明显,这首诗预言某个国家将发生军事武装政变。军队用武力推翻!日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诗中的“大公”定是发发可危的旧政权的统治者,他希望通过和谈或其它手段挽回即将失去的权力。可惜战争是无情的,暴力的政变必然会有所牺牲者。
  武装政变并不少见,这首诗也没有具体指出是发生在哪里的事件。不过大概的情形与韩国发生的事件倒颇有几分相似。

海陆战斗中解放部队败退

  --------
  海上军势被削弱三分
  第二军团食草尽失
  在绝望中仍苦苦寻求理想的国度
  见缝插针的第一军团
  会取得胜利


  这当然描写的是战争,但要弄清楚是发生在何时的战斗却并非易事。只能大概了解诗的前半部分讲的是海战,后半部分说的是陆战。
  从第三行中[苦苦寻求理想的国度”,可以推测这也许讲的是反对旧体制,希望建立新的理想社会的解放部队苦战的样子。除此以外的部分,指代就不甚明了了。

二战中的背叛者·维希政府

  --------
  仅因一个受人唆使的家伙
  而使众人深受苦难
  背叛者原来是敌对党的爪牙
  他指使里昂,控制全国
  向莫里它的首领低下了头


  这也是一首不太好理解的诗。大概讲述的是国家出了某个叛徒,因他而使全国遭难。从“里昂”这个词来看,事件一定发生在法国,那么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那个背叛者代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维希政府。
  二战爆发后,英法两国虽已对德宣战,但他们仍然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妄图挑动法西斯德国去进攻苏联,却因此坐失良机。1940年5月14日,德国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又转锋甫下与意大利军队同时出兵进攻法国南部。6月14日,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接着就深入法国内地,22日法国签订了投降条约。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南部地区,由卖国贼贝当一伙建立了傀儡政权,政府机构在维希。贝当为了丁点儿的权势贪欲,不惜背叛祖国和人民的奴颜媚骨形象,在诗中已有几分刻画。
  另外,诗未的“莫里它”指的是什么,尚无定论。有人说这是“马尔它”的谐音,也有人认Molos(战争)的含义。到底如何,读者自己也可想像发挥。

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1812年10月)

  --------
  在冰天雪地的北国遭到围攻
  烟雾尘埃铺天盖地
  倾盆的大雨使事态恶化
  最后的希望在边境绝处逢生


  研究者一致认为这首诗讲述的是拿破仑从俄国撤军的史实:1812年6月,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国,想消除称霸欧洲大陆的严重障碍。在双方损失都很惨重的鲍罗基诺战役后,俄军撤退。9月14日,拿破仑占领莫斯科,但它已是一座空城。不愿与法军议和的俄军故意让拿破仑在莫斯科耽搁了六周,等待冬天的到来。周围农民的游击战争也有力配合了正规军对法军的战斗。被围攻的法军据守空城,既无粮草又无给养,加之隆冬严寒、疫病流行,被迫从10月19日开始撤退。一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俄军和游击队,而是严寒的侵袭和暴雨的冲刷,等到返回尼门河边境时,法军只剩下两万多人了。拿破仑只好单独乘坐雪撬,匆忙赶回巴黎,得以“绝处逢生”。
  “烟雾尘埃”比喻漫天飞雪也颇有意思。

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暂时的胜利

  --------
  海战在夜晚打胜
  被破坏的西洋舰队船只熊熊燃烧
  新的点子,迷彩大船
  让败者恼怒的正是
  这沉沉雾霭中暂时的胜利


  二战中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直接威胁到美国在大平洋的利益,两国矛盾激化。日本开始拟订武力掠夺的计划。为了消灭美国海军,实现征服计划,日本决定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上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狡猾的日本一面同美国进行谈判,一面加紧准备偷袭。为了迷惑美国,日本将谈判一直继续到开战时刻。1941年12月7日凌晨,借着大雾,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击沉美主力舰四艘、重创一艘、炸伤三艘,此外还炸沉、炸逃巡洋舰、驱逐舰等各类辅助舰艇十多艘,击毁美机一百八十八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日本曾为这场偷袭的辉煌成果沾沾自喜,不过伟大的预言家在二四百年以前就预见了这不过只是“暂时的胜利”、“被惹恼”的美军必然会作出反应。果不其然,同年12月8日,美军正式对日宣战,战争进一步扩大。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城市顿成一片瓦砾,人员死伤惨重。原来负隅顽抗的日本法西斯在走投无路下只好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的点子、迷彩大船”指的都是日军在偷袭中为麻痹美军而做的精心伪装。如此细节,以及偷袭的时机、环境都在预言家的预见之中,真可谓“神机妙算”,让人不得不信服预言的精妙和灵验。

二战中的法国·维希政权

  --------
  仇敌根本不会信守诺言
  擅自违约扣押人质
  要想活命得向别人讨好
  其它的支持者将受谴责


  粗略地浏览这首诗,就会发现大概内容讲的是约定被人背弃,有一方没有按条约上写好的那样释放俘虏,这种做法遭到舆论批评等等。如此解释,此诗并无特别之处。但如果读者能把思路拓宽(当然并不要求牵强附会,旁征博引,留意一下预言家描写得最多的他的祖国一法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此诗实在影射二战中法国的维希政权!
  二战初期,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南部地区则由卖国贼贝当一伙建立了傀儡政权,政府机构设在维希。法国人民在法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德国占领者和贝当的维希傀儡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斗争中,维希政府“背信弃义”的丑恶行径发生:擅自逮捕、扣押爱国的革命人民。对德国阿腴讨好……这些行为激起了全国反法西斯战线的反感和愤怒。1943年戴高乐将军成立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组织了维护民族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反对维希伪政权。第二年6月,委员会改组为法国;陶时政府,维希政权彻底垮台,对于那些伪政府的“支持者”们,人民当然也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打击。

偷袭珍珠港·经迷彩掩饰的舰队(1941)

  --------
  帆彩藏住了船体
  庞大的舰队却败在弱者手里
  渐渐驶近的十艘大船
  突然转向开始了攻击
  被打输的强者会联盟反击


  这首诗也是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巧妙掩盖其真实目的,用于进攻的船只全都经过迷彩伪装的预言。预言家仅用一个“藏”字就生动刻画出了日本军队居心叵测。十艘大船“渐渐”驶近,没有引起美军的注意。[突然”发起的进攻,才使美军从这种早有预谋的迷魂阵中把麻痹的神经重新绷紧。“被打输的强者”终于在这场失败中惊醒,美国马上加入了同盟国的作战,并成为“联盟”中的重要力量,开始了它的“反击”。
  同时,这首诗也可看作是对二战中地中海的军事行动的预言。

有着多次侵略史的波兰

  --------
  第五次侵略的军队被群众赶走
  逃亡者因为珀涅龙而受赦免
  假意唠叨,最后终于搬来救兵
  不久由队长解围


  只能大概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群众对外来侵略积极抵抗。但具体指的哪件事情,还不甚明了。第二行中的“珀涅龙”倒是可以成为破解此诗的关键。如果这是“波兰”的谐音的话,这首诗就可理解为预言波兰将多次侵扰他国。事实上,近代史上常常充当被其它国家爪分的可怜角色的波兰,在封建帝国建成之初,也确有过很多次侵入他国的不光彩历史。仅在十六世纪,波兰就与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等国家发生过多次战争。战争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侵入占领!诗中的“第五次],恐怕还只是预言家的保守估计。

被议会军打败的查理二世(1651)

  --------
  夜色沉沉,司令官逃亡
  去向不明
  七年之后他名誉未损,得意回国
  恭迎的呼声
  竟不计其数


  这首诗非常准确地预见到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那一段历史。在英国第二次内战中,查理二世之父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苏格兰的封建贵族与长老会派,拥戴查理二世为苏格兰国王,发动了反对共和国的暴乱,克伦威尔于1650年率军远征苏格兰,在邓巴尔战役中,苏格兰军溃败。次年,查理二世又率军攻人英境,并向南推进。1651年9年,在呈士持战役中,苏格兰军又被击败,查理二世逃往法国。诗中前两行写的正是他逃亡时的狼狈的模样。另一方面,得胜的克伦威尔在独揽军事大权七年之后,1658年逝世(诗中预言的时间竟丝毫不差!)。议会中的长老会派议员与新贵族集团都想恢复旧宪法,密谋使查理二世复辟。1660年4月,议会与逃亡在荷兰的查理二世达成妥协,宣布查理二世为国王,1660年5月29日,在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一片“恭迎声”中,查理二世进入伦敦,登上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苏联侵攻阿富汗(1979年12月)

  --------
  阿尔比同宙斯之子缔结了
  新的同盟关系
  阿里安、里斯本还有葡萄牙
  加入了卡尔卡松与突尔兹
  之间的阴谋
  那时的新指导者是个怪物


  “阿尔比”是十三世纪法国南部异端派宗教之一。“突尔兹]等法国南部诸侯曾大力支持阿尔比,可惜在十字军东征时,发展起来的宗教势力被讨伐。诗中描述的正是那时的情景。不过预言家生活的是十六世纪的法国,如果把这首诗的内容扩展到他的生活时期之后,就会发现这与现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竟也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为诗中第三行“阿里安”的意思是:居住在阿富汗地区的民族。被称作“怪物”的“新领导者”自然是处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的苏联了。那时的苏联对外战略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推行“全球进攻”政策,在“维和”的掩护下,积极在欧洲扩张,又以“天然盟友”的面貌,在第三世界建立据点,于1979年12月悍然出兵阿富汗。这种武装入侵,不仅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也使苏联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但苏联领导人却仍旧一意孤行地坚持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把苏联推向了瓦解的绝境,成为“怪物]。

1557年9月9日大暴雨袭击法国南部

  --------
  罗纳河水淹没了尼姆
  惨状横生的人们
  希望狄卡里翁不再出现
  大部分人都逃了出来
  维斯大的火焰在坟墓中消灭


  “尼姆”是位于罗纳河以西的一座历史古城。“狄卡里翁”是希腊神话中发洪水后猛烈的水势的残余部分。“维斯太”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灶神,总管火焰。
  把诗中的这三个专有名词一解释,一副狂风暴雨袭击法国南部,顿时洪水泛滥,人们在汹涌波涛中挣扎求生的恐怖景象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据循纳尔顿写的《里昂史》所证:1557年9月9日,法国南部确实惨遭洪水肆虐,倾盆的大暴雨从中午1点一直下到晚上9点,在这毫无问断、势头猛烈的狂风暴雨摧残之下,当时的农田、水利设施、房屋建筑受到极大的破坏,损失惨重。庆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正如诗中所述“大部分人都逃了出来”。劫难中存活下来的人们又开始重新建设被洪水冲走的家园。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攻击(16世纪)

  --------
  大队人马在南部整装待发
  就是要使阿埃奇曼臣服
  英伦诸岛会因食盐、葡萄酒而陷入窘境
  埃姆·米·多腓
  麦茨会被长时夺走


  如果第四行的“多腓”可理解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话,那么整首诗就与腓力二世派兵攻击法国领地诺勒的史实完全相符了。
  1618年开始,欧洲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加强国家力量,维护各自的利益,各国之间爆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交错战争。各国的力量对比、国际关系都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诗中的“麦茨”,本属西班牙领地,可是自1552年以来,却一直处于法国统治之下,到了三十年战争结束的1648年,已完全割让给了势力强大的法国。同时,法国东部城市南锡,在战争中也曾归服于西班军军队的铁蹄之下。整整二十七年,西班牙军队总想通过南锡进入法国中部打击日渐强大的法兰西。不过在1661年,南锡还是重回法国君主手中。荷兰与英国在三十年战争中也是一双极富挑战性的对手,十七世纪的荷兰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船队的海上霸主,它的崛起对老牌海上劲旅英国海军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威胁。同时,英国内部资产阶级革命也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内忧外患的英国,真如预言家料想的那样“陷入窘境”。

1856年6月15日拿破仑三世的洗礼

  --------
  教父与亲人们的手指轻洗他的额头
  瑟里加利亚伯爵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美神通过几个人在不久的七天之内
  三人受伤而亡


  只须读几个字,就可发现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洗礼。在雄伟庄严的教堂里,牧师和亲人们在举行神圣的洗礼仪式。接受洗礼者在圣水的荡涤之下洗净心灵的尘埃、全心信仰上帝……再看第二行那个具体的人名,原来这正是预言1856年6月15日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接受洗礼的场面。“瑟里加利亚伯爵”实际上代指瑟里加利亚的玛斯特伊。腓勒迪伯爵之子皮奥九世。法兰西第二皇帝拿破仑三世就是由教皇皮奥九世主持洗礼的。而“美神”,一般就认为指的是皇后乌吉尼。不过关于皇后与三个受伤而亡的死者之间有些什么瓜葛,以及推测到“七天之内”的预言,到现在都还无法圆满解释,翻遍史料也没弄清预言家在暗示些什么。

中东诞生“反基督”?

  --------
  浓雾的日子 来到菲格拉斯城堡
  不怀好意的君主
  自厌恶一切的母亲降生于世
  流传王国的圣贤异说
  视其为“死后之物”
  他的领地 首现邪恶之王


  在《诸世纪》里,诺查丹玛斯多次预言世纪末将出现企图消灭基督教的“邪恶宗教”,并把其宗教首领称作“反基督”,暗示“反基督”是一个阴险邪恶的人物,懂得如何利用民众的无知煽动反对基督教的宗教狂热。
  专家们推测,本诗也许是预言“反基督”为中东某国王室后裔,其继承的王国正是他赖以迅速扩大宗教影响的坚实根基。
  “不怀好意的君主”、“死后之物”、“邪恶之王”皆是诺查丹玛斯出于基督教为宗教正统,其余都是旁门左道的宗教偏见而写下的毁贬之语,这在《诸世纪》的前几编里已有所体现。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