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生命的历程


原载1961年3月27日《天津晚报》。

  今天的华北地区,人烟稠密,生物繁盛,熙熙攘攘,生命在这里非常活跃。
  生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是经过漫长旅程的。
  在地球历史上,有几十亿年是无生命的时期。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还是一个谜。目前我们所找到的最古老的生命的遗迹,主要是些藻类的化石。这些藻类生活在海洋中。在距今九、十亿年至五六亿年的时候,空气中和海水里的二氧化碳都很多,在海中形成了大量碳酸钙,当碳酸钙从水中沉淀出来时放出了热,这些藻类就利用它来制造食物和繁殖。碳酸钙沉淀以后变成了石灰岩,藻类化石也就保存在这些石灰岩中间,它们在华北许多地方都可找到。
  在藻类繁殖以前,应该早就有更低级的生物出现,但是它们没有化石保存下来,因而也就无从查考了。藻类是我们现在所能认识的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居民”。
三叶虫·鱼

  继藻类之后,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其中的三叶虫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居民”。它们一般都在海底生活,和现存的虾蟹是远亲,看起来不过是些大大小小的甲虫模样的东西,但在距今6亿年左右至5亿多年以前,它们却是当时海中的霸主。以后,虽由于别的生物兴起,它们不能再占绝对优势,但仍相当繁盛,一直延续到距今2亿多年前才灭绝。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岩层中都保存有三叶虫化石,像唐山附近的马家沟、山东泰安附近的大汶口都有众多的三叶虫化石。
  代替三叶虫成为生命舞台上重要角色的是鱼类。但由于地壳运动强烈,华北形成大面积陆地,这一重要变迁就促使鱼类向两栖类发展。到了距今3亿多年至2亿年左右以前的时期,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两栖类统治的世界了,那时候陆地上的植物也特别繁茂,到处是参天的丛林——它们就是今天华北众多的煤矿的前身。
龙的出现

  在2亿多年前,地壳运动强烈,华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都有重大改变,生物也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许多生物绝种了;两栖类也逐渐失去它的黄金时代,由两栖类演化而来的爬行类动物代替它成为华北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的统治者。这些爬行动物许多在后来也绝种了,我们把这些已经绝种的古代爬行动物统称为龙。这与传说中的“龙”完全是两回事。它们有的在海中生活,这是鱼龙和蛇头龙,前者嘴尖长、牙锋利、尾似鲨鱼;后者头颈似蛇身似龟。它们都是凶猛的动物。在天上飞的有飞龙和翼手龙,它们用皮膜构成的翅膀来飞行,是当时空中的霸王。不过这些龙都不是华北地区的统治者,当时华北地区已升起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在陆地上和陆上湖沼中生活的是恐龙。在山东莱阳金刚口我们已找到不少恐龙和恐龙蛋的化石(1958年就挖出了80多件)。据研究,这些恐龙多系以吃植物为生的,虽然形体庞大可怖,其实倒并不残暴。不过,当时地球上凶暴的恐龙确是不少的,它们以吃其他的龙为生。吃植物的龙胃口是很大的,有的一天要吃掉成吨的食料,幸而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茂,地势平坦,便于它们行动,因而食物还容易找到。可是到了距今天约7000万年以前,地球上高山隆起、气候转寒,食料减少了,恐龙裸露的皮肤也抗不住寒冷,它们的生活愈来愈困难了,吃植物的龙减少了,吃肉的龙也就感到食物缺乏。终于,地球上的龙整个灭绝了,只剩下些化石把我们引进到那种神话般的世界的冥想之中。
曾是象的家乡

  结束了龙的时代以后,地球上的生物逐渐接近了今天的状况,由爬行类演化而来的哺乳类动物成了地球上最活跃的生命。在华北地区,由于气候以及其他自然条件在这段时期内经过了多次变化,因此生物的发展情况是很复杂的:热带的犀牛、大象曾在这里安家;耐寒的熊也曾在这里繁殖;还曾出现过可以适应寒冷气候长着长毛的犀牛和大象。它们都已灭绝了。在华北地区还广泛找到了马的祖先的化石,这种马个子小,脚上有趾而不是蹄,牙齿也短小得多。据研究,当时华北多丛林沼泽,气候温湿,马有这些特点,便于在密林中软泥上行走,同时牙齿也足以咀嚼植物的嫩叶了。但是后来气候变得干而寒冷,丛林沼泽变成草原,它必须吃干草,必须迅速奔跑以逃避敌人。因为没有丛林提供嫩叶和隐匿之所了,于是那些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马被淘汰,而能适应新环境的马保存下来并发展了新的特点,成为今天的样子。
从猿到人

  我们的祖先也是在这种变革的时期,不仅适应了环境而且学会了劳动,改造了环境,从古猿变成了人。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有50万年的“北京人”就是生命的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以前是不是还有更古老的人类呢?这还有待探索。
  人类的出现,使生命的发展进入了极高的阶段,我们正以自己的劳动为自然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