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三节 来自民间的美好诗情:《商州初录》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4 写于1983年。他在此前和此后的很多小说如《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浮躁》等,都主要描写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描写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农村的商品意识和现代生活方式对古老民风民俗的冲击,以及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他由此来探索人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内涵,写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各种生动气象。但贾平凹更为突出的创作特色,还在于他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纯朴的笔调营造出了一个特别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这种倾向在《商州初录》中表现得最为显明。
  这部作品由一段“引言”和十四个相对独立的短章组成,作者在引言中自述了写作的起因: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商州便愈是显得古老,落后,撵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这块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以人的需要来进行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但这种人工化的发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单纯,清静,而这块地方便显出它的难得处了。”作者感慨于这种难得,感受到商州古老文化的存在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写作意图便在于对这种文化加以全面、深入的描述,努力展现出它的种种美好。与其他寻根派作家有些不同的是,由于商州还是他成长的故乡,贾平凹对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怀有着特殊的亲近,这使得他在一种多情、诗化的描述中,自觉过滤掉了那些可能同时存在的愚昧、丑陋、恶的成分,更加突现出了商州文化中的风情和人情之美,那些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在他的情感表达中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闪烁着无穷的魅力。
  《商州初录》首先展示出商州的自然之美,在贾平凹看来,自然之美无疑正是孕育着风情与人情之美的理想土壤。作品中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如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这里的人文风情当然也更是温馨动人。作者同样深情地把商州人称作“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对来客他们都尽心相待,把好酒给你喝,把好菜给你吃,天冷路滑,他们扶你,背你,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宁叫人亏我,不叫我亏人”是这里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在淳朴民风的陶冶下,人人都有着一颗纯洁无邪的美好心灵。《商州初录》里的各种小故事几乎都是在表现这种人情的美,写出了商州民风的质朴、善良、大胆、真诚、正义和宽容。像《黑龙口》中,主人夫妇请客人和自己同床过夜,坦坦荡荡,并不感到不便或尴尬;《莽岭一条沟》里的老汉身怀接骨绝技,不知医好过多少病人,但在被迫替狼治病阁,却感到了自己的罪恶,便在内疚中跳崖自杀;《一对情人》中的姑娘为了爱情,勇敢地反抗贪财的父亲;《摸鱼捉鳖的人》中,那个丑陋的中年汉子每天都把求爱信装在玻璃瓶里,让河水带着它去寻找心上人,对纯真爱情的向往真诚而又执着;《小白菜》里的女演员虽然受到大家的不公对待,但当她得知造反派要去抓那些“走资派”时,便不惜委身于造反司令,换得一纸手令,赶去为“走资派”们通风报信;《桃冲》中摆渡老汉的儿子,并不因父亲曾受到别人嫉恨就反过来再嫉恨人家,结果过去的恩怨全都无影无踪……等等。这一个个善良可爱的人物,心灵中无不包容着民间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精神,而这来自民间世界的美好情愫,被作者有意地加以与现代社会人情日益淡漠、人心日益荒芜的对比,便愈加使人觉得弥足珍贵,也更加令人神往了。
  无可否认,贾平凹在《商州初录》里对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赞颂含有着极大的理想色彩(包括作品结尾处所写的:“城里的好处在这里越来越多,这里的好处在城里却越来越少了。”),这其实正表现出了他自己的理想寄托。长期浸润于秦汉古老文化之中,贾平凹深深地体验到它的厚重、朴实、浑放的风格,他将其视作为一种对自我和全体社会都大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又由于这一文化传统早已散逸民间,这就使得他的“寻根”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进入民间世界、感受民间气息的过程,后者更加呈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而古老文化不会老去,便在于与民间的贯通凝合,两者已成一个整体。虽然贾平凹作品中对民间世界的展示还很表浅,但事实上他(还有许多其他寻根派作家)已经为文革后文学开启了新的文学向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在《商州初录》中尝试了一种拟笔记体的文体形式,有着文字精炼、结构呈现散文化的特点,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韵。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意回归,特别是在西方经典小说叙述形式之外,找到了中国文人笔记小说这一特殊的传统叙述形式,正表达出作者对古典美学境界的追求。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