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
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
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
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
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
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
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
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
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
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
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
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
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
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
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
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
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
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
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
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
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
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
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
和汉族的融合。
前回公益书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