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部 燎原星火(三)

7.艰难时刻

  毛泽东独自一人,坐在一块裸露的石头上,望着烟雾缭绕的茫茫群山,一边抽着烟,一边欣赏着井冈山独特的风景。
  此时,他的胸怀就像这翻腾的云海。
  此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何使它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如何实现用枪杆子夺取政权。他清楚地知道,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同时也是激烈的,只有通过生死搏斗,才能用鲜血换来。他还想到两件事情,一是何长工到湖南省委汇报工作后,路途安全否?他时时担心牵挂着何长工。二是何长工找到湖南省委汇报工作后,又要去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不知有无结果?在他看来,何长工就是他派出的特使,而且是肩负重大使命的特使。
  何长工的顺利与否,对他来说,关系重大,确切地说是对这支刚在井冈山站住脚的队伍关系重大。毛泽东在风云突变的中国大地上,时时处处洞察变化着的中国时局,抓住为我所用的有利时机,发展、巩固、壮大这支新兴的军队。这支新兴的军队就是中国革命的本钱,就是中国胜利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队伍迅速扩大……他多么希望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汹涌澎湃的胸怀、激荡的心间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朱德、陈毅,你们在哪里?
  朱德、陈毅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在闽赣边界的大山中艰难地跋涉。此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山高沟深,道路崎岖。军需匮乏,粮秣羞涩。士气不振,狼狈不堪。
  幽深崎岖的山谷中,行进着这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队伍,就是朱德、陈毅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的队伍。
  他们头上高山,脚下碎石,行走的十分艰难。队已不成队,伍已不成伍,稀稀拉拉,松松垮垮,毫无兵家之生气。
  几百人的队伍,前后拉了几里地远,三五成群,七八个人一伙。这时,有几个人走的很慢,他们边走边在一起商量,看来是要脚底下抹油,开小差。果不其然,他们毫无顾忌地突然离开山路,钻进了山林。像这种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
  队伍沿着狭窄的山道开始上山。走在前面的朱德停住,回身看看溃不成军的队伍。本来黝黑的面孔,此时更加显得难看。他紧锁眉头,心事沉重地立在一边。
  朱德今年刚好40岁。他是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嘉陵江东位于大巴山南麓的仪陇县。他们家是客家人,在明清之交时期,由广东的韶关迁移到四川。他姊妹13人,成活了姊妹8人。祖祖辈辈当佃农,耕租20亩薄田,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在这种生活清苦的年代里,家里还是想办法让他上学读书。到了他9岁那一年,四川出现了旱灾,因无力偿还地租,薄田被收回。全家只好分两处迁移,朱德随爷爷、奶奶和叔叔迁移到大湾居住。在这样艰辛的生活情况下,家里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1905年,19岁的朱德第一次来到仪陇县,参加清朝的最后一次乡试。时间不长,他又到顺庆府(今南充市)参加府试,考取了前二十名。翌年,清朝发布诏令,取消科举考试,朱德说服家里,只好念新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受了张澜和刘寿川的建议,拿上伯伯历尽千难万险借来的二百多块钱,到成都考上了武备学堂,可家里不同意上这样的学堂,朱德只好改学体育学堂。毕业后回到仪陇,应聘于县高等小学任体育教师,由于当时广大民众对体育认识上的不同,说这是“有伤风化”。
  这时的朱德在人生观的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决心弃文从武,投身军界。
  1909年,23岁的朱德,离家长途跋涉了三个多月,辗转几千里来到了云南的昆明。经过一番曲折,终于考上了云南讲武堂。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大批同盟会的进步人士。学堂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救国教育,每天的早操时间,若大的操场上空回荡着讲武堂堂歌:
  风云滚滚,感觉它黄狮一梦醒。
  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
  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从军去。
  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
  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
  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勘叹那世人,不上高山安知陆地平。
  二十世纪风潮紧,欧美人要瓜分。
  枕戈待旦,奔赴疆场。
  保家卫国,壮烈牺牲。
  要知从军事,是男儿本分。
  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朱德就是在这样军营激荡的氛围中、热血男儿的大志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这里还结识了同学朱培德、范石生、杨如轩、杨池生等。
  朱德在讲武堂毕业后,分配到蔡锷统领的新军担任二营左队的司务长,授于少尉军衔。在此期间他接受同盟会的任务,秘密在下级军官中宣传进步思想。处在大革命时期的前夜,云南乃至于全中国,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0月间,武昌起义成功。于是,蔡锷也在10月30日,在云南举行起义成功,成立了云南军政府。为了援助四川革命,蔡锷派出了两个梯队团,朱德在梯队团先锋连。
  1912年春,朱德和援川军回到昆明,晋升为少校军衔,被调到讲武堂任区队长兼当军事教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可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蔡锷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又把朱德调回原部队,驻扎在临安、个旧,他也由营长、副团长升任到团长。
  1916年1月,蔡锷再次组织入川,朱德被任命为第一军第三梯队团六支队(相当于团)支队长。刚入川就在朱坪山、朝阳观地区同敌人激战45昼夜,以少胜多,成为出奇制胜的名将。他曾写下了一幅对联,记载这次战斗的战况:
  滇南壮士集云溪,听铁马声中,三渠洪水开天地;
  翼北胸襟环纳带,看朱坪阵上,万里烽烟动古今。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归西天。朱德率部在四川驻扎了5年。当时,军阀混战,天下黑暗,赶跑一个军阀,又起来一个军阀;打死一个军阀,又重新站出来一个军阀。真是国无宁日。朱德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不得不在痛苦中挣扎。这时,他结识了大学生孙炳文,从他那里了解了不少天下事,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听说了苏联的十月革命。他的思想开始再次发生变化。这个期间他升任为少将旅长,有了丰厚的薪水和宽裕的生活,娶了年轻的陈玉珍为妻,也把老家的父母、弟弟接到了泸州。当时,军阀间的相互战斗,就像吃饭那样经常,两个弟弟也战死在了战场上,父亲也病死在了归途中。他痛恨战争,他痛恨无休止的征战。因为战争牺牲的是好男儿,受苦的是老百姓,从中渔利的是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憎恨、愤怒,他书写了一幅对联:
  问沙场战骨,几人归是奇男,英雄两字空流血;
  叹中国版图,诸君各怀异志,政客多门枉用心。
  在一次大战中,朱德的部队损失惨重,只好退回云南。他和孙炳文决计离开旧军队去外国寻找救国良方。孙炳文先到北京,他料理好军务后到北京相见。当朱德到了昆明,向滇军总司令顾品珍提出辞呈出国留学时,被一再挽留了下来,先后担任云南宪兵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警察厅厅长。时间不长,被赶跑的唐继尧重新打回云南,总司令顾品珍败北而逃,朱德和金汉鼎也一起逃离昆明。辗转两个多月,到了重庆,受到了川军总司令刘湘和第二军军长杨森的热情款待。杨森以师长相许挽留朱德。朱德出国心切,谢绝了他的美意,乘船离开了四川。
  当朱德到达北京见到孙炳文时,俩人已经分别一年多。在此听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一年,俩人达成共识,一起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在上海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挽留他组织新军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朱德又一次地谢绝了孙中山的好意。
  这一年的8月间,朱德见到了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陈独秀让他失望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旧军队出来的人,对他有怀疑。9月,他只好乘船出国。经过40多天的航行,到了法国的马赛港,又换乘火车到了巴黎。
  在柏林他见到了周恩来,于1922年11月,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朱德回到了上海,不久组织上考虑到他同杨森是中学时期的同学,出国前又挽留他,因此,就派他回四川做杨森的工作。在这里又结识了李大钊派来的陈毅。这年10月,北伐军占领了武汉,杨森迫于形势,就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一职。朱德成为二十军党代表。12月底,朱德带领军官考查团来到了武汉。事有凑巧,蒋介石挑起了“迁都之争”,南昌是蒋介石的总司令部,组织上又派他到南昌。
  到南昌后,被朱培德任命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不久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在这里,朱德在军官教导团秘密建立了党组织,成为培养共产党人的军事基地。可是好景不长,蒋介石叛变了革命,朱德被礼送出境,回到武汉。
  1927年7月,朱德再次返回南昌,悄悄准备武装起义,27日和周恩来秘密会见,商议起义具体计划……
  南昌起义失败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一路南下。经赣南到闽西,转战粤东,在三河坝实行了分兵。主力进攻广东的潮(州)汕(头)地区,朱德率领一部坚守三河坝。国民党钱大钧部围攻三河坝,起义部队激战三昼夜,在受到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主动撤出三河坝,南下接应潮、汕起义部队。
  当朱德、陈毅带领着这支部队到达广东的饶平县时,遇到了退下来的少数起义部队,才知进攻潮、汕的起义部队失败。面
  对突变的险恶局势,朱德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提出了‘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口号。一路上征战,一路上饥寒交迫,队伍也一路上锐减。当这支队伍到了江西的安远县时,仅剩下了千余人。
  现在这支失败的队伍,正在朱德的带领下,行进在向赣南转移的途中……
  朱德看到一个个战士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地从他身边摇摇晃晃地走过,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隐痛。
  陈毅从后面赶来。俩人见面后,谁也不说话,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林彪连长无精打采地从他俩身边走过。
  参谋长王尔琢也从后面赶来了。三人对视一下,无声的随着队伍上山。
  队伍来到安远县天心圩。这也是一个山中小村。
  朱德和陈毅立在村口,清点着陆续进村的人员。
  当队伍已排成队席地坐在河滩上时,朱德走到队伍的前面告诉大家:“我们这支队伍和起义时相比,剩下的人员是不多了。现在我宣布,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同志共同领导,愿意继续革命的就跟我们走,不愿意继续奋斗的可以走出。这支队伍就是剩下十条八条枪,我朱德还是要革命的!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黑暗过去就是光明。1905年的俄国,革命就失败了,可到了1917年,革命成功了。我们也是一样,革命也是要成功的!”
  朱德讲完,陈毅也站起来讲道:“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能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而且还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胜利的英雄好当,失败的英雄就不那么好当。革命总是有曲折的,总是有流血牺牲的。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会议开得很简短,可两位领导的讲话,句句打动了大家的心,尤其是在这困难的时刻,领导的决心就是大家的信心。
  大多数人好像是在茫茫的黑夜中,看到了远方的一线光亮。这一线光亮,就是战士心中燃烧的火。
  朱德看到队伍中的情绪,有了一些变化。他最后告诉大家说:“大家回去好好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天,拂晓。
  队伍又开拔了。朱德、陈毅随着队伍上了路。路也愈来愈难走。
  当到达信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信丰县城,是赣南的一座小县城,依山傍水。
  部队进驻在一所停课的学校里。战士忙着打扫卫生,安排住处。
  朱德和陈毅安排在紧邻的两个单间。俩人进到屋中,马上又走了出来,一起去看望部队。当俩人来到一个房间时,看到劳累的战士已经抱枪而眠,甚至还打出轻微的鼾声。他们经过长途跋涉都很累了。俩人很是心疼,悄悄退出来。到了另一个房间,也是同样。俩人又悄悄退出,走向别处。
  夜已经很深,朱德和陈毅、王尔琢还在为部队的出路伤脑筋。
  鉴于目前的状况,朱德提出部队在此休整两天。同时召集地方有关人氏,开几个座谈会,了解赣南的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我同意。”陈毅首先表示赞同。他建议,趁休整之机,部队要进行一次组织、纪律整顿。党员要重新登记。
  朱德也有同感。几个月来的连续转战,部队减了员,原先的建制也不适应了。需要缩编整顿。究竟还有多少党员,心中没底。他表示:“要登记。只要有了一支坚强的党员队伍,我们这支部队就拖不垮,打不烂。就有希望。”
  翌日,天气晴朗。
  邀请来的有关人氏,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等热情地让进一间校舍。
  里面摆满了凳子,大家有说有笑地找地方落座。
  朱德首先讲话。“各位: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次路过贵地,多有打扰,还请各位海涵。今天请大家来,一是商议我军布防问题;二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朱德话音一落,商会会长客气地说:“贵军太客气了。国民党的军队来了可不是商量,他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陈毅说:“大家也不要客气,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在领导开座谈会的时候,出现了一段插曲。
  信丰县城,虽说不上繁华,倒也有几分生气。街面的店铺、饭馆、货栈照常开业。
  这段插曲不协调的音符,出现得有些突然。
  一家饭馆前,有三四个战士吃了饭,不付款被店主拉住。
  店主质问他们:“你们是什么队伍?怎能白吃不给钱呢?走,见你们长官去。”
  “老子现在没有钱。”一个战士打横。
  “等革命胜利了,再来加倍还你。”又一个战士油嘴滑舌地说。
  店主不依不饶:“我是小本生意,亏欠不起。”
  这时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个个敢怒不敢言。
  “我给你们作揖了。”店主是个老者,一付哀求之像。他说着两手抱拳作揖。
  “身上没带,等会给你送来。”他们说着扬长而去。
  店主望着他们的背影说不清是气还是怒,一个劲地摇头叹气。
  街的另一边,有一家当铺。十几个战士相互簇拥着进了当铺。
  一个战士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枚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大模大样地叫道:“老板,这个能当多少钱?”
  老板是个瘦小精明之人,戴一副老花镜。他凑到上面一看,吓傻了眼,战战兢兢地说:“老总,本店从不当军中之物。”
  又一个战士说:“老子没钱花了,当两块大洋花花。”
  店主仍坚持道:“老总,本店不当军中之物。”
  那个战士对外叫了一声:“班长,他们不当。”
  站在门外的班长,是个老兵。他丢掉手中的烟屁股,挤进来冲店主说:“当一块大洋也行。”
  店主口气很坚决地回答:“一块也不行。”
  “不行?”那个班长脸上带着愠色,口气凝重的重复了一句。
  店主见状,慌忙改口道:“老总,请到别处当吧。”
  “老子就在你这当!”
  班长勃然大怒,把手一挥吼道:“弟兄们,上!”
  十几个人一齐涌进,砸柜台的砸柜台,抢东西的抢东西。
  店主大声高喊:“住手、住手。”
  有个战士把店主拉到一边。
  转眼间,当铺给弄得一片狼藉。
  这里发生的一切,很快报到了学校开座谈会的朱德,陈毅领导那里。
  一个战士跑进来,把陈毅拉到外面,小声告诉他:“街上的一家当铺被几个战士抢了。”
  陈毅一听,知道事关重大,怒容一下冲到脸面上。他进去把朱德叫出来,小声告诉了他。朱德听后也是大吃一惊。对陈毅说:“你先把部队带到城外,我随后就到。”
  王尔琢也出来,知道事情后,匆忙去集合部队。
  很快司号员吹起了集合号,战士从四面八方跑来集合。
  座谈会现场上,来参加座谈的人听到集合号声,一阵骚动,个个惊恐不安。
  朱德忙解释说:“各位不必惊慌,这是部队到城外进行演习。”
  听说是演习,个个提着的心都放了下来。
  朱德和蔼地说:“请大家接着谈。”
  陈毅、王尔琢带领部队跑步出了学校大门。
  队伍一气跑出二十多里,来到一个山坳,列队站好。
  大多数战士不知出了什么事情,在小声相互询问。
  有些人可能猜出个大概来。那就是在街上违纪的人。抢当铺的战士和吃饭不给钱的战士,一个个胆战心惊。
  学校里的座谈会按计划结束,一个个被朱德客气地送出学校大门。
  朱德送走最后一个人,反身进到校园,只见他的警卫员小王不知从那里借来了一匹马。
  朱德惊奇地问:“那来的马?”
  小王告诉他:“刚借来的。”
  朱德二话不说,跃上马背,两腿一夹,冲出了校门。
  朱德纵马疾驰,一会来到了山坳。
  陈毅等见朱德骑一匹快马奔来,队伍中又出现一阵骚动。
  “立正!”
  陈毅立即下达口令。
  队伍整齐地立正。
  陈毅和王尔琢迎着朱德走过去。
  朱德跳下马,撒开马缰和他俩人走到一起。三人小声商谈一下,他们一起走到队伍前面站定。
  陈毅首先讲话:“同志们:为什么把大家紧急集合到这里来?是因为有人违犯纪律,到饭馆吃饭不给钱。更严重的是有人聚众哄抢当铺。这在群众中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我们立足未稳,就出了这样的事情,群众会怎么看我们?我们这个队伍中就有叶挺的铁军团。为什么叫铁军团,那就是有铁的纪律。北伐中从广州打到武汉,打大仗,打胜仗,靠的是什么?是铁的纪律!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他说老百姓是水,他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连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离开了老百姓就会寸步难行,成为聋子瞎子。再看看我们的朱军长。朱军长不贪荣华,不恋富贵,不为高官厚禄。早年就寻求革命的真理。南昌起义失败后,很多师长、团长,在革命困难的时候,离开了大家。我们朱军长为什么不走?想的是大家,是我们的革命!”
  队伍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队伍中有人带头高喊:“向朱军长看齐!”
  “拥护朱军长的领导!”
  “跟随朱军长干革命!”
  陈毅接着说:“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
  “明白了!”
  战士们齐声回答。
  陈毅扫视队伍后,威严地说:“哄抢当铺的人请出列!”
  十几个战士在那个班长的带动下,忐忑不安地出列,站在了队伍前面。
  陈毅审视后,问:“谁是主谋?”
  他们一个个犹豫不安。那个班长带头站出来,又有两个战士站出来。
  陈毅转身大声对部队说:“为了严肃军纪,决定对他三人执行枪决!”
  他三人一下子吓瘫在地上。
  王尔琢带人把他三人带走。
  一会传来三声枪响。
  朱德带着气愤的口气宣布:“纪律是铁的,谁违犯了就应受到纪律的惩处。我朱德违犯了也不例外,照样可以拿我治罪!”
  部队严肃军纪的事,像风一样刮进了信丰县城的每一个居民心里。商会会长带领一班人抬着猪肉、担着粮食、端着用红布盖着的大洋,敲锣打鼓地进了校门。
  朱德、陈毅、王尔琢等迎出来。
  商会会长一见面就说:“贵军纪律严明,不仅惩治了肇事者,还赔礼道歉,加倍赔偿。百姓交口称赞。不成敬意,特备薄礼,请笑纳。”
  来人把粮食和猪肉放下。
  商会会长接过用红布盖着的托盘,转交给朱德。
  朱德接过转交给王尔琢,而后两手抱拳施礼,口中说道:
  “多谢贵县的厚爱。”
  通过这件事,既教育了部队,又赢得了群众的拥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坏事变好事”。
  革命处于低潮时,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天晚上,林彪同三四个连长来到陈毅住处的门前,停在院中。
  他们透过窗户中的灯光见陈毅正在缝补旧军衣。黑暗中他们几个相互看了看。
  林彪上前轻轻敲门。屋中的陈毅听到敲门声,放下手中的衣服。问:“谁?”
  “我,林彪。”门外的林彪回答。
  陈毅打开房门,林彪他们进来。
  陈毅招呼他们:“随便坐啰。”
  林彪带头找地方坐下。
  陈毅一声不响地盯住他们,心中却在揣摩他们深夜来访的目的。
  他们看看陈毅,又互相看看。都在犹豫着,谁也不想先开口。
  陈毅打破沉默,说:“你们心中有事,就直说啰。”
  林彪看看其他几个,鼓起勇气说:“我们几个认为,现在部队失去了战斗力,别说打大仗,眼下一碰就垮。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当俘虏倒不如另寻出路。”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其他几个人也随声附和。
  陈毅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不动声色地又问:“你们想怎么办?”
  林彪说:“到上海或到什么地方做生意。大势所趋,我们也想请指导员跟我们一道走。”
  陈毅思索着没有言语。
  林彪以为陈毅心动,便继续说:“这支队伍开始有三万多人,如今就剩下了这几百人。敌人又从四面八方,围追堵截。
  我们的处境你很清楚。”
  陈毅反问他:“朱德同志不是表示,就是剩下十条八条枪,也是要革命的吗?我陈毅不走!我也不想让你们走。走是没有出路的。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我们有枪,土豪劣绅就怕我们。一旦没有了枪,敌人就可以任意宰割我们。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我陈毅是要革命的!宁做战死鬼,不当逃兵活!”
  林彪他们几个碰了一鼻子灰,没趣地退出来。
  林彪他们几个默默地走了一段路。
  林彪问他们:“怎么办?”
  “陈指导员讲的也对。我不想走了。”
  “我想看看再说。”
  林彪见他们泄了气,好不气恼。但他强忍住,问另外两个:“你们两个呢?”
  “跟着大家干吧。”
  “我也不想走了。”
  林彪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就一个人转身走了。
  他们四个望着林彪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林彪在建国后的1955年,被授于元帅军衔,担任过国防部长,党的副主席。曾一度被毛泽东选为接班人,可谓是红得发紫,殊不知他还有不光彩的一页。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在湖北黄冈龙山区林家大湾。他原名叫林育容,姊妹六人,他排行老三。父亲叫林明清,先是在一个杂货铺当店员,后来在一个小火轮上当帐房先生,不知为什么又回到了老家,经营起了手工织布业。家境也有所好转。
  1922年,林彪到武汉中学读书,后来因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到武昌草冠小学当小学教师,后又复学,在此间加入了共青团。
  1925年报考黄埔军校,编入学生团,一年后毕业,又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随军北上到了武汉,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
  1927年1月,林彪接到父亲重病的消息,请假回到了林家大湾。被迫同一个姓汪的姑娘圆了房,在家仅仅住了三天,就返回武汉。4月,林彪随军到了河南驻马店,在上蔡打了一仗;5月,又回到武汉;6月移驻鄂城;7月部队调往九江;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林彪的这一段历史,显得平淡无奇,甚至不为人所知。
  林彪走后,陈毅思绪万千。
  陈毅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1901年8月26日,出生在四川乐至县。父亲叫陈昌礼,他从小就跟父亲认字。在他7岁那一年,外祖父黄福钦用200两银子捐了个九品小官,湖北利川县建南司巡检,父亲给外祖父当书办(文书),陈毅一同前往随外祖父到了湖北利川。一年后,因外祖父不给当翁婿的父亲薪水,闹了别扭,父亲辞职回家,陈毅一人留在外祖父身边。外祖父对陈毅也由喜爱到厌弃,他的父亲不得不把他接回家。陈毅9岁那年,父亲把家中的50亩田地抵押了2000两银子,举家迁到成都。不久他又回老家上学。后来家境贫寒,陈毅想当兵,母亲不许,使他陷入了苦闷之中。
  18岁的陈毅,考上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同胞兄孟熙一起被录取。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倍。陈毅告别了亲人,踏上了东去的轮船。到达上海后,他看到了“五四”运动影响上海的革命风暴,使他的热血沸腾。临上船时,他得了脚气病,加上海上风浪的颠簸,很快就病倒了。
  到达法国的马赛时,已无力行走,由人背下船,住进了医院。到了年底才病愈赶到巴黎,在此结识了蔡和森、周恩来等人。
  陈毅在法国又是几经磨难,后因宣传共产主义,同其他人一起被遣送回国。回国后又是处处不顺心,生命的磨难总是给他开玩笑。他到了重庆求助于杨森,等来的是一场空,又辗转到成都,事事不尽人意,只好回到乐至老家。不久他又回到重庆,当了《新蜀报》主笔,因发表过激言论的文章,惹怒了重庆当局,被礼送出境。
  陈毅怀着希望上了北京,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后来担任了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根据需要,他调到北京地委工作,并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北京市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国民革命运动负责人。在此期间,还担任了《革命周报》的编委。
  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中国,革命党人在黑暗中苦苦地奋斗。陈毅在不懈地努力……
  1926年5月,北伐革命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杨森看到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一个个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了自己的出路,他派人到北京找到李大钊,要求派人去改造他的部队。陈毅受领了这项艰难的任务。
  陈毅到了杨森部,见到了朱德,还认识了刘伯承……
  “八一”南昌起义时,陈毅在武汉,因身份暴露,就和肖劲光连夜去南昌追赶起义部队。到达南昌时,起义部队早已撤离南昌,他俩人紧紧追赶。在抚州追上了起义军,见到了周恩来和刘伯承。刚到就接受了任务,去同一个愿意接受改编的队伍联系,结果在中途被抓,险些丢掉性命。后来在宜黄赶上大队,被派到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当指导员。周恩来歉意地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会嫌小吧?”陈毅心底无私地说:“什么小不小的,你让我当指导员我干,只要让我拿枪我就干!”
  从此,他就和朱德战斗在了一起。
  朱德推门进来。
  陈毅起身,关切地问:“还没歇息?”
  “睡不着。”朱德思虑着说。
  第二天,朱德和陈毅从外进来,迎面碰到老炊事班长。
  “军长,市面上没有卖菜的,午饭……”朱德告诉他:“那就盐水泡米饭。”
  果然,午饭就是盐水泡米饭。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吃得十分香甜。朱德不知想起了什么,放下碗筷想着事情。陈毅见状不解地问:“想哈子?”
  朱德缓缓地说:“天气快凉啰,战士们还是单衣,这样下去过不了冬。县长吴巨光跑了。他和朱培德都是云南人,和我有过交往,我们应该在这里筹款,解决部队的过冬问题。湘粤赣地区驻军成分复杂,我们去掉军、师一级的架子,合编成纵队,打出国民党军队的旗号,在这个夹缝中寻找出一条生路。”
  陈毅立即响应:”我们双管齐下,一面筹款,一面整顿组织。部队在安远的天心坪搞了思想教育,信丰整顿了纪律,在大余整编组织,使我们的队伍精干了。目前国民党正忙于对军阀的作战,正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机会,找个地方开展军事练兵。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变得强大起来。”
  朱德脸上放射着兴奋的光彩,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一拍桌子兴奋地说:“我们打出国民党第五纵队的旗子。”
   
8.将计就计

  崇义西的古亭,高山耸立,层林叠嶂,是一个藏兵习武的理想所在。这一日,层层密林的上空中到处回荡着练兵的口号声。一向沉寂的深山老林,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训练一天的战士,都回到了借住的老百姓家里。随着休息的军号声,战士们一个个都安睡了。
  陈毅还没有休息,正在灯下夜读。突然,他听到一声轻微地开门声,警觉地回头一望,见进来一人,是前几天离队的林彪。
  陈毅不动声色地问:“你不是到上海去做生意了吗?”
  林彪难为情地说:“沿途民团到处抓人,抓到搜腰包不说,还打人,甚至随便杀人。看来一个人出去闯荡,是没有出路的。”原来,林彪那一天离队后,不敢走大道,专走大山中的羊肠小道。一路上加倍小心,生怕遇到麻烦。人是愈怕鬼愈见鬼。第二天,他在山中被当地的民团追得到处乱钻,恰好遇到一个好心的山民。山民告诉他,湘赣交界处的梅岭所有山口关隘,都有民团把守,遇到外地口音的人,统统抓去,搜身不说,轻者毒打一顿,重者还要拉出去杀头。怕死的林彪,逃出去就是为了活命,没想到逃出去还是活命难。权衡再三,还是回去好。因此,他谢别了那个好心的山民,昼伏夜出,悄悄回到了部队驻地。
  陈毅一直看着他,没有再言语。
  林彪面带愧色地低着头,难以向面前的陈毅启齿。双方都沉默了一下,最后还是林彪抬起头,恳求地说:“指导员,你看我……”
  “你回来,我们欢迎。”陈毅站起身,在屋中思考着走了几个来回,停在林彪面前。“你还回原来的连队,任连长。”
  林彪没想到不仅不处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令他喜出望外。他坚决地表示说:“我一定好好干。”
  陈毅送走了林彪,心中产生出一种欣慰。在当时那残酷的战争中,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加上条件艰苦,私自离队开小差的人,比比皆是。朱德和陈毅都没有为难他们,凡是光明正大走的,都发了路费。有的在半途中又返了回来,一律热情欢迎。能经受得住战争残酷考验的,是好样的!开小差又返回来的,也算半合格的。因此,林彪又返回来,陈毅没有为难他,还让他官复原职。
  此时的朱德,也没有休息。他忙了一天,又到部队居住的地方,逐一查看了一遍。他刚进来,身后的警卫员小王点上灯。朱德看着一天天瘦下去的警卫员,心中产生出一股怜悯,关切地对他说:“小鬼,忙乎了一天,你也早些休息啰。”
  小王心疼地说:“军长,你才应该好好的休息。以前是叫敌人刘士毅的部队撵着跑,没法休息,眼下好了一些,你总是忙个没完。再这样下去,你非把身体累垮不可。”
  朱德微笑着说:“接受你的批评。今晚咱俩都早些休息,如何啊?”
  小王高兴了,对着朱德扮个鬼脸,临走还不忘把房门关上。
  夜沉沉,林涛声声。
  朱德没有马上休息,而是灯下夜读。他手中拿着一本翻破了的小册子,仔细的一行一行地往下看。
  突然而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读书。
  朱德一惊,放下手中的书,对着门口处,声音洪亮地说:
  “进来。”
  陈毅和王尔琢推门而入。陈毅一进门就吃惊地说:“据哨兵报告,山下来了一支不明身份的队伍。”
  朱德以为敌人来偷袭他们,马上果断地说:“命令部队立即作好战斗准备。”
  王尔琢参谋长告诉他:“部队已经进入阵地。”
  “走!”
  朱德扎上腰带就走。
  王尔琢是湖南石门县人,1903年出生在官桥村,字蕴璞。
  少年在家乡读完小学后,17岁进入省会长沙,就读于甲种工业学院。21岁那年的1月,他通过当时著名的共产党人何叔衡,考入广州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的秋天,在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分队长,不久带领学员参加了平定商团的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杨希悯和刘震寰的战斗。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师二十六团任党代表,时间不长,他又升任东路先遣军政治部主任。在他任政治部主任期间,由于他同先遣军司令李明扬关系较好,秘密培养吸收了一批进步军官入党。出征途中,司令李明扬因病住院,他独挡一面,带领先遣军挺进江西,势如破竹地逼近南昌,配合第二军和第六军,经过激战,一举拿下南昌。随后在一次攻打桐庐时,不幸左手负伤。他轻伤不下火线,仍然坚持前线指挥,直到战斗胜利结束。
  1927年4月初,王尔琢率军打到了上海外围。有一天,蒋介石的两个亲信携带蒋的亲笔信来到先遣军司令部,找到王尔琢。说如果他听命于蒋先生,就正式委任他为军长。王尔琢看了信,放声地笑了,而且笑得是那样的响亮。来人一时有点莫名其妙。王尔琢平淡地说:“一个军长太小了,应该给我一个军阀,一个大军阀。”
  来人听后,一时间竟哑口无言。
  蒋介石拉拢不成,就密令李明扬放弃养病,立即赶到上海,秘密逮捕以王尔琢为首的共产党员,并一再强调,逮捕的共产党员就地处决。李明扬是一个进步军人,他把蒋介石的密令告诉了王尔琢,要他立即带领先遣军里的共产党员,马上离开。
  王尔琢带领这些共产党员悄悄出走,秘密进入上海,找到了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开始他从事工人运动,到了5月,他奉命来到了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他到武汉听到好友说他的妻子带着女儿曾来武汉找过他,因得不到他的消息,只好失望地返回老家。
  蒋介石叛变了革命,武汉的汪精卫也叛变了革命。王尔琢随周恩来到了南昌,就任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参谋长。
  在南昌起义中,他率领部队冲锋陷陈,迅速缴了张发奎警卫营的枪。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一直南下广东。这时,王尔琢的部队归朱德指挥,一同留守三河坝。
  王尔琢发誓革命不成功,他就不理发、不剃胡子。因此,他的胡子长得很长,还落了个“美须公”的美名。
  起义部队在三河坝一战失利,在朱德的率领下,转移到福建,而后再进入赣南。一路上饥寒交迫,人员锐减,队伍只剩下了千把人。他积极协助朱德和陈毅做好战士们的工作。
  朱德、陈毅和王尔琢一起来到山头,林彪的连队早已赶到了这里。林彪向他报告说:“不明身份的队伍就驻扎在山下。
  因天黑弄不清对方的真正数量。”
  朱德一边听一边注视山下。山下黑糊糊一片,没有大的响动。
  林彪试探性地问:“军长,要不要冲他一家伙?”
  朱德还在注视山下,便头也不回地说:“在没有弄清真实情况前,命令部队不要轻举妄动。”
  朱德收回远望的目光,凝眉沉思。
  林彪欲言,被身边的王尔琢拉拉他的衣襟,无声地阻止了他。
  忽然,朱德问他们:“你们看,山下的部队究竟是哪一部分的?”
  林彪抢先说:“会不会是国民党十六军范石生的部队?”
  “我了解他,不会是十六军的人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夜间活动的。”朱德否定了他的意见。
  王尔琢建议道:“军长,我看派两个人悄悄下去,到对方侦察一下。”
  朱德考虑一下,同意他的意见,并嘱咐道:“一定不要暴露目标。”
  选调了两名战士,悄悄下山。
  战士下山去了,朱德他们悬吊着一颗复杂的心,耐心而焦躁地等候消息。
  时间不长,两个战士安全返回。其中一个报告说:“他们警戒得很严,没敢离得太近。看到军旗、穿的衣服都是一个颜色,黑的。”
  朱德说:“那就等到天亮再说。”
  他们一直在山上守着,直到朦胧的群山变得清晰起来。朱德由于来时匆忙,忘记了带望远镜,恰在这时警卫员小王上山送来了望远镜,如雪中送炭。朱德接过望远镜,开始仔细地向山下搜寻。
  他在望远镜看到,树林中依稀可见的那支部队,所有人员全都穿戴国民党的服装。他缓缓移动望远镜,突然看到了一面红旗。他高兴地调整一下焦距。望远镜中的红旗更清晰了,上面有“工农革命军”的字样。
  朱德心头一喜,放下望远镜,对他们说:“不是国民党的军队,看来是我们的友军。参谋长下去联系一下。”
  王尔琢什么也没说,立即带两个战士下山。不一会,王尔琢带一个人上来。
  那人就是张子清。他到了朱德面前,自我介绍道:“我叫张子清,是毛委员领导的湖南暴动队伍。”
  朱德一听,高兴地一下子握住了他的手。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王尔琢告诉他:“这就是朱德军长。”
  张子清一听,既高兴又激动,使劲摇着朱德的手。“听说过。”
  陈毅走过来自我介绍道:“我叫陈毅。”张子清又握住陈毅伸过来的手。
  两军会合,就像分别相见的亲人,双方既高兴,又热情。
  张子清他们一起来到了朱德住处。朱德的住处房间不大,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已在座位上落坐,陈毅、王尔琢也在场。朱德亲自给他们端上水。
  张子清简单地向朱德他们汇报说:“秋收暴动失败后,毛委员带领我们上井冈山,在茅坪收编了袁文才的队伍。为了扩大影响,发展根据地,兵分两路。一路由团长陈浩带领向茶陵方向发展,一路由毛委员带领向南发展。我们到了随川西的大汾镇,在突围中和毛委员打散了。按着前委做出的决定,我们继续向桂东方向发展。转战了一个多月,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你们。毛委员已经派出了何长工同志到湖南省委汇报后,去寻找你们。”
  朱德深情地望着他们,关切地说:“辛苦啰。你们也在这里休整几天,住下来后,详细地谈谈你们的情况。润芝同志是很有名气的。他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写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影响可大着哩。”
  这时,警卫员小王进来,告诉他:“军长,有一个人要见你。”
  正说话的朱德一怔,随口问了一句:“哪里来的?”
  “他说他是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派来的,有范军长的亲笔信。”
  朱德带着回忆往事的口气说:“范石生同我一起就学云南讲武堂,在滇军共事多年。义气相投,插金兰拜过把子。”
  陈毅分析地说:“他派代表来,说不定对我们摆脱目前的困境有帮助。”
  朱德歉意地对张子清他们说:“对不起啰。我们改日再谈。”
  张子清等告辞。
  朱德简单整理一下房间,小王带范石生的代表进来。
  此人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虽是一身商人打扮,却不乏军人的气质。他客气地取下礼帽,深深一躬。“鄙人对朱军长,仰慕已久。此番受范军长委托,能仰望朱军长的风采,实为三生有幸。”他说着递上信件。
  朱德接过信件,热情地让座。“请坐,请坐。”
  来人坐下,小王送上茶水。
  朱德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看视。
  来人乘朱德看信之机,仔细打量朱德的住室,不由说道:
  “朱军长在我们滇军,享有极高的盛名,没想到您这样的俭朴。”
  朱德看着信,谦逊地说:“那里,那里。请喝茶。”
  来人饮了一口茶,见朱德很认真的样子,不敢再打扰,就不言不语地注目着看信的朱德。
  朱德看完,把信拿在手上,像是在回忆往事似地说。“范军长还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朋友。”
  来人见朱德如此说,也投其所好地告诉他:“范军长时常念叨您。”
  “我们是结过盟的好兄弟。”
  “范军长常常提起您们在讲武堂、滇军共事的情况。时常称赞您的军事胆略和指挥才能,尤其是您的人品,更是令人佩服。范军长在报纸上看到了你们的一些情况。这次派我来,就是想和您面谈一下。”
  朱德反问他:“你们范军长目前怎样?”
  “应该说不错。也是一言难尽。蒋介石下台后,李宗仁、白崇禧组成了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孤立了汪精卫,消灭了孙传芳,赶跑了唐生智。据说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了上海,有重新复职之动向。在这种情况下,有枪就有地盘。范军长也是在夹缝中,不容易呀。”
  朱德又问:“你们的部队都驻扎在什么地方?”
  “汝城就有一个师。就是曾曰唯的四十七师。曾师长就是范军长的全权代表。”
  来人倒也坦率。朱德从他口中得知一个大概。朱德思索有许,告诉他:“这不是个小问题,我们商量后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来人被警卫员小王带下去。
  朱德的心情是复杂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屋中走动了几个来回。心中一直在想,范石生是想收编我们这支部队,还是别有企图?我们也可以将计就计……陈毅、王尔琢进来了。
  “你们来得好,我们要认真地商量商量。”
  经过紧急磋商,决定由朱德到汝城同范石生的代表谈判。
  翌日,朱德容光焕发,陈毅、王尔琢等人来为朱德送行。
  朱德此次去汝城,仅带警卫员小王一人。
  汝城是范石生属下的四十七师驻防,师部就设在汝城县城内。
  在一间较为讲究的客厅里,摆放着清一色的大漆楠木家具,黑红铮亮。
  朱德同曾曰唯师长各坐一方,在轻松地交谈。俩人一见如故。
  随来的警卫员小王则同曾曰唯的卫兵,分别立在客厅门外廊下的两边。这是一所带有南国独特风貌的建筑,正房是座北朝南的拐角房屋,青砖青瓦,宽宽的走廊朱红色的立柱,柱与柱之间是雕花的栏杆;下三步台阶便是一个小巧玲珑的水池;南面、东面是一边带墙的拐角长廊,廊下仍是朱红色的立柱和雕花的栏杆。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古朴典雅。
  屋内的俩人早已进入主题。朱德诚恳而坦率地告诉他:
  “请曾师长转告范军长,我朱德率领的是一支共产党的队伍,要听从党的调遣,部队内部的物资和部队的训练有自主权。这一点还请曾师长谅解。”曾曰唯客气地说:“请朱军长放心,我一定向范军长转达。”
  朱德还告诉他:“我们眼下急需的是冬装、枪支弹药。”
  曾曰唯也告诉他,这一点,范军长早已考虑好,就是具体数量有待进一步协商。他最后提议:“我们何不出去走走。”
  朱德随着他走出客厅,交谈着在小院中漫步,同时还饶有兴趣的欣赏着这里的风景。俩人交谈着从房东头走向后院。
  后院,同前院是一样的建筑风格,所不同的是院子大一些。
  俩人正交谈间,走过来一个副官:“报告师座,范军长打来电话,请师长接。”
  “请朱军长稍候。”曾曰唯去接电话。
  朱德由副官陪同在院中走动……
  朱德走后,陈毅怕有意外,派人到汝城侦察。他自己也带领一支人马到了离汝城不远的湘赣交界处的山口,为防万一,准备在此接应。正在他心神不定的时候,陈毅抬头看见前方的路上,有一人疾步向这里走来。
  来人一身当地农民打扮。此人正是陈毅派出的侦察员。他告诉陈毅,朱军长没有危险,范石生是诚心的。
  陈毅听后,紧悬的心放松了下来。
  曾曰唯从屋中走出,面带春风地来到朱德的面前:“范军长原打算到汝城和朱军长会晤,因临时有事,就不来了。要我代他向您道歉。”
  朱德也客气地说:“有曾师长做全权代表,是一样的嘛。”
  曾曰唯还高兴地告诉他:“您提出的几个问题,范军长都痛快地一一答应了。他理解您,并说您可以来去自由。他还让我转告您,任命您为十六军总参议,四十七师副师长,并给您两个团的建制,全部人马一个也不打散。先解决十万发子弹、一万块大洋和部分急需的药品。为了联络方便,可以派人到军部当副官。”
  朱德和曾曰唯顺利谈妥,于第二日一早,就兴冲冲地赶回驻地古亭。陈毅和王尔琢听后自然十分高兴。为了及时掌握军情动态和时局的变化,决定派遣毛泽覃到十六军军部当副官。
  年轻的毛泽覃受命来到朱德面前。
  “给你一个任务,派你到十六军军部当副官。”
  毛泽覃两腿一并,大声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朱德详细地介绍了范石生和十六军的情况,并强调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掏出一封信交给他:“这是写给范军长的信,里面有你的介绍信。你准备一下就可以去上任啰。”
  “是!”
  毛泽覃向朱德行过军礼退出。
  这时,警卫员小王带着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进来。
  朱德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已同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的代表谈好,暂时利用他的建制,在此休整。也给你们一个团的建制,番号为一四一团。他们拨给了一些军需物资,你们也需要装备一下,决定拨给你们一些。”
  张子清自然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带人来到临时仓库,取走了枪枝弹药、药品和其它军需物资。
  有了军需,补充了装备,这支濒临困境的部队,如虎添翼,战士和各级干部,个个喜笑颜开,练兵的劲头更足。在他们积极寻找出路的时候,同北江特委接上了关系,很快也同广东省委接上关系。11月下旬,突然接到北江特委转来的广东省委的信。
  朱德在住处召开了紧急会议。
  朱德扬扬手中的信,对参加会议的陈毅、王尔琢、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等说:“广东省委指示我们,赶往广州参加起义。”朱德说出来信的意思,转向张子清问道:“我们南下广州,你们怎么办?”
  张子清也直截了当地说:“在没有接到广东省委来信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个意见,准备回井冈山向毛委员报到。”
  朱德想了想:“好!同意你们的决定。回去后,见到润芝同志,请转达我朱德、还有陈毅、王尔琢同志的问候。也请把我们这里的情况向润芝同志报告。我们要加强联系。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派人去的。”
  翌日,两支相会不久的队伍向背而行。
  朱德、陈毅、王尔琢和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恋恋不舍地握手告别。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