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慧文学视界*

天生的江湖城市
·池莉·




  武汉这个城市提不得!一提起来话就长了。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老武汉。1949年以前的武汉。要问一声,老武汉,你从哪里来?如果
这个城市有灵,恐怕江河也要呜咽了。这呜咽不仅仅是悲伤。是的,有悲伤,但是更有苍凉
长叹,更有奔放呼啸,更有低斟浅唱,更有慷慨高歌,更有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怀。还
是借用我们楚地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吧。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写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也窗虚。
  我们孟夫子虽然身在偏远的楚地,才气却是天下闻名。连诗仙李白都写诗说“我爱孟夫
子,风流天下闻”。同样是著名诗人的王维由于欣赏和钦佩孟浩然的诗才,力邀孟浩然到京
城长安,处心积虑地让他展示才华,希望这位才子能够得到皇上的重视。古往今来,谁不以
为获得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是个人的最高价值呢?而我们这位孟夫子,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
又是好不容易得一个机会来到长安,但是,他依然闲云野鹤,桀骜不驯,死活不肯屈尊媚上。
在唐玄宗亲驾聆听他吟诗的时候,孟浩然毫不客气地吟诵了这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
这首诗是那么强烈和浓郁地表达了在野之士对当政者的情绪。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
疏”一句简直是直接讥诮唐玄宗:我们这人没有才气嘛,所以明察秋毫的皇帝就会弃之不用;
一个多病寒酸的人嘛,当然亲朋好友就会疏远他了。结果可想而知,唐玄宗当场被激怒。孟
浩然随即便被放归了楚地。如果说一个孟浩然还不算有代表性,那么再往前有屈原。屈原的
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也是一个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清高诗人。再往后有诗人皮
日休。当年皮日休与陆龟蒙被世人并称为“皮陆”。但是人家陆龟蒙长期隐居在江苏吴县一
个风光秀丽的水乡小镇甫里,潜心莳花养鹅,写文章烧小菜,出落得能够做一手酥烂的红烧
蹄膀。后来成了一道江苏名菜。直到现在,该菜还在为直镇的经济发展做着巨大贡献。对
外开放以来,甫里蹄甫里鸭一直供不应求。而我们楚地的皮先生,他却参加了黄巢的农民起
义,替自立为王的农民起义军写一些诏书文告之类的东西。最后不得善终。再往后还有北宋
的书画家米芾,那是有名的“米颠”。他不仅为文为画奇险洒脱,故意打破陈规,还好穿奇
装异服。还患有洁癖。一个宋人,偏偏穿着唐装四处招摇。再往后还有晚明的“三袁”。这
三兄弟崇尚性灵,自命风雅,居然敢于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潮流公然不屑。更早的
还有春秋时期的琴人俞伯牙。这位老兄将一樵夫钟子期引为唯一的音乐知己。子期去世,伯
牙毅然绝然将琴摔碎,从此不再抚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样的一批诗人雅士,他
们的骨子里充满了孤标傲世的浪漫情怀,先锋到接近于现代嬉皮。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楚人性
格。也是非常典型的老武汉城市文化特征。老武汉这个城市首先是一个由音乐和诗歌孕育 的
城市,而不是由行政区域规定出来的城市。相对曾经堂皇建都的那些城市来说,老武汉是一
个远在江湖的城市。你们都可以居庙堂之高,唯我乐意处江湖之远。庙堂玩的是深沉和庄重,
而老武汉是灵性的,冲动的,火辣的,自由的,散漫的,以生命愉悦为根本的。人生在世不
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李白的诗。道出的却是老武汉的灵魂。李白虽然不是楚人,但
他自25岁出川,前后有十余年的时间盘桓流连在楚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姿态,完全是主人的姿态。
老武汉是没有疆界的,没有城门的。可以是任何人的故乡,只要你愿意。从李白的诗里不难
看出,李白与老武汉是多么投合。



  这是最早的黄鹤楼。从写意的绘画来看,它似乎没有横空出世的感觉。这座黄鹤楼大约
建立于三国时期,也就是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据今怎么也有个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了。要是往一千七百多年前想一想,这座黄鹤楼就是很高很巍峨的了。况且当时的黄鹤楼建
立在蛇山黄鹄矶头,对于常人来说,它就显得更高峻了。无论如何,这座现在看起来已然模
糊不清的黄鹤楼,应该算是老武汉这个城市最早的城市建筑了。与历史上的许多京城相比,
老武汉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京城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建成的。城池分明,楼宇方
正而装饰华贵。也许京城的老百姓都还土着呢,权贵们却让平地起高楼,硬是人工堆砌了一
座城市。而老武汉的黄鹤楼最初是一个军用岗楼,打仗的时候用来设立了望哨。但是,诗人
们却是永远不饶好风景的。黄鹤楼面对浩瀚江流,后有逶迤蛇山。登楼远望,天地广阔,吞
吐万象,烟云入怀,大气磅礴。渐渐地,口口相传,黄鹤楼成了观赏楼。神话传说不胫而走,
文人墨客联袂而来。尤其在盛唐时代,诗人辈出,游吟于天下,黄鹤楼便成了许多著名诗人
的灵感源泉。历代诗人都在黄鹤楼上写诗,一时间传出了多少佳话。比如崔颢,平时他的诗
作流于旖丽造作,独独来到黄鹤楼之后,写下了幽深雄浑、动人心魄的七言律诗《黄鹤楼》,
这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漂亮得没有办法。就
是连李白看了以后,好久都无法开口吟诗,只得无奈地承认: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
上头。当然,李白的黄鹤楼情结是再也放不下的了。后来他还是写了不少与黄鹤楼有关系的
好诗。比如前面一节提到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的这首诗于情于景于个人感受来说,
也算是千古绝唱了。在黄鹤楼宴酒作诗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一言难尽。
黄鹤楼以及围绕黄鹤楼产生的这一切文化社交活动,毋庸置疑地说明老武汉是一个天生的大
城市胚子。
  崔颢的诗指点江山,老武汉的晴川阁也出现了。晴川阁大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用公
历计算,大约是1522年到1566年之间。现在也无法知道修建晴川阁的决策人是否考虑过晴
川阁与黄鹤楼的对应关系。史书记载的是龟山上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禹功矶。晴川阁修建
在禹功矶上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纪念大禹或者是为了镇压水患。总之,当年的官吏肯定是比
较功利和迷信的,此阁原本叫做禹王庙,是后来汉阳的一位知府,估计比较爱好文学,在由
他支持修葺了禹王庙之后,便自作主张地从崔颢的诗里取了“晴川阁”为名替代了禹王庙。
这一下子,大江两岸,龟蛇二山呼应,一楼一阁相望,形成了天下一大奇观。明清两代,便
弄得声名大噪,游人如织了。晴川阁也留下了无数的诗歌。清人程封写了一首《登晴川阁》,
很是好心地安慰唐朝的崔颢,在诗的最后一句说道:罗立众峰皆画本,当年崔颢不用愁。顺
便说一句,这诗就差一些了。言极了美景,道尽了好话。说是站在晴川阁一瞧,哪儿都跟画
一样好看了。诗是平庸了一点,但是对于证明一个城市的存在,那倒足够了。老武汉有了这
一楼一阁还有一个古琴台,就不用皇帝老儿照顾了。不管皇帝老儿肯不肯把老武汉建设成为
一个大城市。大武汉本来就是大武汉了。顺便说一句古琴台。古琴台始建的时间已经不可考
证。但是谢天谢地,又是一首诗歌证明了它的存在。南朝梁简文帝写过一首《登琴台》。不
难查出,该帝王在位时间为公元560年至566年。这也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事了。最早拥有
音乐,最早拥有诗歌,最早拥有大量游客的老武汉,自然就是一个浪漫的城市了。一草一木
就不再是简单的一草一木,所谓荒草高僧意,斜阳过客心了。

1996.6.30汉口
责任编校 顾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