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二集)
艺术的魅力

  
朋友们在一起讨论艺术欣赏问题,意见颇不一致。我在谈话中说起古代的艺术作品 有一种强烈的魅力,几位朋友都不以为然,他们开玩笑地说我是“复古派”。这虽然是 熟识的朋友之间偶尔发生的争论,但是,我心里总是不大服气。 真的是我复古吗?我自己不相信会这样。在我国历史上,殷周秦汉的金石作品具有 高度艺术水平是不用说的了,就是六朝隋唐前后的各种艺术品,确实也都是令人百看不 厌的。我想决不只是我一个有这种感觉,一定有许多研究古代艺术的人,与我有相同的 感觉。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和继承我国艺术的历史传统。 当我们看到东晋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时候,总要反复细看不 肯离去。当我们看到唐代昭陵六骏的浮雕的时候,也不能不惊叹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技 巧。这样的艺术感受大概许多人都曾有过。似乎古代艺术巨匠手下刻划的人物、骏马以 及其他形象,比起后来的同类作品还要生动得多。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难道前人会比 后人更高明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无妨重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段话吧。马 克思说:“关于艺术,谁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 的,因而也不是与那可以说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例如,希腊人 与现代人之比较,或者是莎士比亚与现代人之比较。……在艺术本身的领域里,某些具 有巨大意义的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比较低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为什么巨大的艺术成就反而在艺术发展较低的阶段产生出来呢?马克思又继续解释 道:“希腊人……的艺术在我们面前所显示的魅力,是与它生长于其上的未发展的社会 阶段不相矛盾的。相反地,它是这个未发展的社会阶段的成果。” 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事实的确是如此。我们知道,古代许多 艺术家的伟大作品,绝大多数产生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对于客观事 物的描绘,完全是凭着他们自己直接进行细心观察的结果。他们并且必须独立创造一种 在当时是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反映客观事物。因为他们往往是没有前人的创作做蓝 本的。当我们看到古代艺术品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气韵生动,显示了强烈的生命力, 而它们的形态、轮廓、线条等等又很浑朴古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得有些粗笨,就 是这个缘故。 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一切古的都是好的。好坏要看艺术本身的成就如何。一 般说来,后来者应该居上,新的艺术作品应该比古老的好,青出于蓝应该更胜于蓝,这 些道理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把这些道理说得绝对化了,以为事情必定都这样,则是错 误的。比如,新的艺术创作技法,往往是把前人的各种技术,归纳成几条要领,便于学 习掌握,这在一方面是有好处的,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就容易 产生一套公式化的手法,结果不一定很好,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因此,在总结艺 术实践经验的时候,必须全面分析,全面总结。 请你设想一下,假定每个画家画小鸡、画虾、画蟹等等,都死板地摹仿齐白石那样 固定的几笔,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千篇一律,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画法,巧则巧矣, 可惜味道不够。所以,真正的大画家,却是大巧若拙,独创新面貌。正如古代的艺术家, 根本没有一套固定的技法,因而不受什么束缚,可以灵活不拘。你说这是他们的缺点吗? 我说这也正是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特点。如果你说古人幼稚,我却要说,正因为看起来 好象幼稚才显得天真可爱。 如此看来,还是马克思说的对:“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 稚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能令他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当企图在更高的阶段 上再造自己的真实的本质吗?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 地复活着吗?为什么人类社会的童年,在它发展得最美好的地方,不应该作为一个永不 复返的阶段,对于我们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呢?” 我希望研究艺术的朋友们,慢慢地体会马克思的至理名言。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主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