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油画


 一:油画简介

  以易于油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押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

 二:油画的色调

1:色调
  油画离不开油色,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用油色画的。油画离不开素描,但油画也不等于素描加上颜色。五百年来的油画历史,展现出它在色彩上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条件色的规律。这是传统油画色彩技巧的精华和特征。而条件色规律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色调问题。
  西方对条件色、色调规律的发现与运用约开始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逐渐深入普及,以致形成了他们传统的观察方法。这不只体现在他们的油画、儿童画中;在诗中以及小说中也都有所表现。
  色调的提炼取舍,不是主观编造。正确的提炼取舍,必须能传达物象色调的精神。这就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自然。色调不准,把早晨画成了黄昏,就失真。失去了所画对象的具体性、特殊性。不鲜明,虽有特点但不突出,画面效果就"温""弱",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不生动,就呆、死、缺乏生命力。不自然,就做作。

2:色调的掌握和运用
(1) 定色调
  色调要统领全局,定调应在落笔之前。是暖、是冷?是明、是暗?是黄、是绿?画前应胸有成竹。尤其难在冷暖、明暗等分寸的掌握。分寸的掌握来自观察、写生、记忆。如阴天的天光、阳光,中午阳光与日光灯的光,三者全是白光,而三者又不能同时出现。难于在同一时间内比较,只能在记忆中进行比较。这就要有大量写生观察作基础才能奏效。
(2) 色调的统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调同时出现时,每一色调自身必须统一。也就是同一色调中的各个局部色彩必须统一于这一基调之中。如《卢昂大教堂》亮面细部色彩是很丰富而有变化的,但它却不花。而且远看只觉得它是教堂的实体而不是色块堆砌,如果迷醉于细部色彩的丰富性,而忘了整体色调的统一性,结果既失去了色调也失去了色彩,留下的不过是五彩缤纷的颜料而已。更重要的是几种色调之间也应有主有次,并和谐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如《卢昂大教堂》的画面,总色调是由三种色调组成:一是教堂亮面的暖黄色调。二是冷溯组成的兰天和教堂受大光影响之暗面。三是教堂门楣朝下的部分受地面暖色影响,形成冷中带暖的色调。三者之间有主调(教堂亮面)有辅调二和三。主调决定了全局的总色调与辅调相对比又相衬托,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局部的细微变化又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
  对油画家来说,掌握色调自然变化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地描绘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做到以色传神已是不容易的了。但高超的艺术家,绝不能以此为满足。应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3:色调与感情
  画家眼中的物象是画家对物象的形象感觉和认识。画家眼中物象的色调也不是自然对象色调的翻版。而应是作者感情的形象表达,是作者与物象及其色调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作为绘画语言的色调也只有能做到表达作者情绪和感情时才真正具有艺术性。 客观存在的色调本身,无所谓情绪和感情。它只能引起人们生理上某种反应如和谐、悦目或刺激等。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世界上的物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也随之产生了心理上的反映即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和感情。对某一物象色调的情绪和感情,也随景而生。这种色调与人们情绪的联系,只有确实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时,它才能得到承认,才能引起共鸣,才有可能在艺术品中产生感人的威力。确切地说,一幅好的绘画,不是被画征服了,而是被作者的感情征服了。如:法国的画家米勒,在他的作品《晚钟》里,用朦胧的暖色调,描写了两个贫苦农民在一天的辛勤劳动之后,站在充满空气感的茫茫暮色中应和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向那并不存在的上帝祈祷幸福。他们虔诚但愚昧,朴实却无知,善良但贫穷,勤劳却很少收获,这是十九世纪法国贫苦的但未觉悟的农民感情的真实写照。画面上的暖灰色调处理得极为精细而充满感情:朦胧的空气感,似乎散发着泥上的香气,大地也在朦胧中展向与大气相接的遥远的天边,我们看到的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环境,普通的色调。感受到的却是诚挚、朴实的感情。
  色调与人们情绪的联系源于生活,画家也只有在生活中挖掘探索新的联系,才能丰富色调的表现力。
4:色调、感情、意境

  我们研究色调与情绪的联系,是为了运用色调抒发感情。感情是艺术的灵魂,没有感情,艺术就没有生命。
  人都是有感情的。有情无意,不能形成艺术品。"意"是"情"的形象化的集中表现,艺术家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他善于使感情转化为"意",并通过艺术语言创作出艺术品。中国画论中讲"立意",就是"情"的形象转化。"意"又是艺术品在作者头脑中的胚胎,也就是构思。
  诗、文的立意,是通过语言。绘画的立意,要通过形象。而油画的立意,要通过色彩的形象,通过色调。色调的分寸恰当,"意"就传达得明确,"情"也体现得充分,反之,色调与"意"相矛盾,"情"也无从表达。
  油画立意不能离开色调,确定色调更不能脱离立意,色调应服从于"意"。所以色调服从于景,只能达到写实,色调与"意"的高度统一,才能在画中表现意境。
  意境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以达到诗意的境界,我国诗人和画家历来最讲求意境,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认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油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但是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做到通过色调表现诗意的境界。
  《乌克兰的傍晚》,正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抒发了作者对乌克兰山村深深的爱。那是夕阳衔山的一刹那。夕阳的余晖依恋着白色的茅舍,茅舍依恋着夕阳的余晖。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刹那,色调凝聚着作者的深情。使这幅画象一首宁静、优美、朴素的田园诗篇。
  通过色调表现意境是油画的特长,但在表现意境时色调不是孤立起作用的。它总是依附于具体形象而发挥威力的,离开了造型形象,孤立的色调就不可理解了。
  通过色调抒情和表现意境,是油画家应具备的高度技巧。当然技巧不是目的,不能为技巧而技巧。运用色调的技巧,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写意,集中地突出形象、意境。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把他真挚的感情倾注在肖像画《蒙娜丽莎》的描绘上。这张端庄、健康、娴静、温柔、自信的妇女形象是阶级的肖像,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理想美的化身。是对中世纪宣扬病态美的挑战。

  三: 关于写实油画

1:写实油画的发展
  写实油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以油画的形式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现外界的物象,这种艺术作品符合观者的视觉经验,为观者提供感官的审美愉悦。写实油画也是写实绘画中的一种,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写实绘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壮大,历经500年的 辉煌,产生了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和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20世纪的西方美术打破了古典写实传统的一统天下,尤其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诞生,大大拓宽了艺术的疆域,艺术界流派纷呈、多姿多彩,开始走向多元并进的崭新天地。作为绘画形式之一的写实绘画、写实油画,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 写实绘画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画坛仍然是写实绘画的一花独放。随着国门的打开,现代艺术潮流呼啸而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画坛真正地实现了裂变,多元化的意识深入人心,艺术开始与世界接轨,尝试并努力同世界潮流同步发展。
2:写实油画的风格
  (1)艺术家更注重绘画语言的表述,充分运用油画艺术的载体来关爱人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绘画语言风格各异,强调自我面貌的凸现。
  (2)艺术家在实践中吸收了多种材质的运用,画面的效果处理更加优越。
  (3)写实油画最引人注目的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融入,不少艺术家在作品中以全新角度诠释和表述心理,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新具象主义"、"新架上绘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