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 /林语堂

第八章(3)



  他说话当儿,梅玲的脸色红一阵子,玉梅咒骂说:“鬼子他娘的!”

  “但是日本兵不会再回来吗?”老彭问他。

  “会,”队长静静说,“他们会烧村子。不过这是战地的生活。你若不杀敌人,敌人就会杀你,到了这一地步,谁还有时间考虑后果呢?”

  老彭关心他所照顾的两个女人。

  “你们会平安无事,”队长说,“战场距村庄有十五里。只需等我们的人回来,听听消息,然后赶快上路。两位小姐应该好好改妆一下。”

  “我不改妆。”玉梅说。

  午餐后,他们马上出发,穿过无垠的玉米、小麦田和泥土屋,傍晚到达那个小村子。

  四处闹哄哄的,邻近的村庄集结来三百个男人。大家都拿着木棍、铁钳、长柄叉和斧头。大约有三十个人带了大刀,是二十九军撤退时留下的。他们正站在刀石附近磨刀子,磨刀工大吼说:“白刀进,红刀出。来,我免费替大家磨。”有几个拿大刀的人臂上挂着“敢死队”的字样。老彭听说这些人大都是被俘女人的丈夫、兄弟和儿子,还有几位志愿军。有十来个人穿着日本兵身上剥下来的沙棕色制服。十五六个青年携带步枪,包括有老式的滑膛枪。

  队长走过街道,民众一阵欢呼,他比别人高出一个头,左边空荡荡的袖子一路拢来拢去。他召集各村兵勇的负责人,叫大家到庙场集合,集结在一起。然后他随敢死队到王旅长家,敢死队青年大都是族长的孙儿或侄孙。一行人在大庭院里解散聊天,梅玲和玉梅则被带到屋里去。

  族长年过六十,留着稀疏的白胡子。他是地主,也是村里的仲裁者。村里很少人和他没有亲戚关系,他的话就等于法律。今天晚上他宴请敢死队和邻村的长者。打从帝制时代起,他就不曾募集村民打过这样的仗。这有如家族战争的前夕。他来到聚集的院落,欢迎队长,并说:

  “罗大哥呢?他怎么不在这呢?”

  有人回答说,曾在街上看到他。

  “去找他来。”

  “你最好还是请他来吧。”一个亲戚说。

  “好吧,拿我的名帖说我请他来。”

  大家告诉老彭,罗大哥是村里的英雄。据说他参加过南到山东,北到蒙古的战役,当兵、当强盗很多回,简直没办法区别他是哪一种人了。在曹锟的时代,他曾通过义和团朋友的推介,在军中教武,至今他还自称为教练。曹锟死后,军队四分五裂,罗大哥变成“红枪会”的一位头领,这是农夫对抗军阀的自卫组织。他在“红枪会”绰号“响尾蛇”,但是村民一向尊敬他,总是叫他“罗大哥”。据说他有一次在街上杀了一条狗,带到客栈,逼掌柜替他切片煮熟。那是一条小狗,他一餐就吃完了,不过村里的少年都传说他独自吃下了一整只大狗。

  罗大哥不久就出现了,对于这项邀请非常高兴。他的外衣搭在背上,露出光光的胸脯和膀子,他进入庭院,对大家微笑,也等大家还礼。他的裤管在脚跟扎紧,上部罩着宽宽的红腰带,紧紧绑在臀部上,完全是义和团的打扮。他走向族长,笑笑说:“你没有忘记罗大哥。”

  “我没有忘。我看你不在,马上派人找你。”

  “但是你不需要我啊!日本龟已经困在瓮里了,你有三百人了。去抓瓮中之龟吗。他们逃得掉吗?你为什么还需要我呢?”

  “当然需要。”老人说。

  “我在街上看到四五十个带大刀的伙伴。日本人最多只有五十个。五十把大刀杀五十个 日本人用得了多少时间?不是只有一对一吗?这样才能过瘾吗?老罗可不过瘾。”

  院子里的人大笑。

  “日本人有手枪和机关枪,”队长说,“你要不要步枪?”

  “不,谢谢你。手枪也许管用,步枪肉搏时又有啥用呢?眼明手快,大刀方便多了。如果我的弟兄在这儿,十个人只要半顿饭的工夫就可以将他们全部解决。”

  “好吧,你跟大刀队去,”队长说,“事后我答应送你一把好枪。”

  “响尾蛇”听过队长的名声,愿意参加他的队伍,就用绿林英雄的老话说:“好吧,既然上官大哥看得起我,我今天晚上要好好表现一下。”他对族长说:“老伯,准备三斤好酒,我亲自把你侄女带回来给你,否则我就不叫响尾蛇。不过有一个条件,掳来的牛肉罐头都算我的,我老罗已有三个月没尝到牛肉了。今晚你烫好三斤酒,天亮前我就把你侄女带回来,这样公平吧?”

  “如果你带她回来,我可以给你十斤好酒。”老人回答说。

  酒菜摆好,老彭、队长和各村长者都在大厅里用饭。年轻人部分在厅内吃,部分在院子里吃,妇人则在厨房里帮忙,屋内充满紧张情绪,亲戚们很少说话,只有各村长者、队长和老彭开口。

  “这要看我们用什么战略,”响尾蛇说,“敲锣猎虎,还是猫捉老鼠计。有了三百个人,我们可以放火把他们逼出兽窝。”

  “困难的是,”队长说,“我们必须救女人。我们用大刀,开枪只是引日本人出来。我们不知道女人关在哪里。”

  “这很重要,”一个妻子被囚的年轻人说,“在黑暗里我们不能误杀了自己的女人。”

  一个那天曾偷探敌营的十八岁少年说:“士兵都在以前是一所学校的大花园里。我问一个自卫队警察,他说女人锁在那间大房子内。”

  “救人比杀敌人更重要。”老彭指出说。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