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警钟:洪灾带来的反思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百万军民奋勇抗洪的壮举,牵动着全国亿万人 民的心。反思洪水发生的原因,人们不难发现,除了今年长江流域降水量 比较大以外,多年来生态资源遭受破坏导致这一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也是洪 灾加重的重要因素。

  今年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上中下游洪水 并发,使得洪水水量激增,超过前几年的水量。这是水灾形成的主要原 因。而对比以往的水文记录又会发现,今年的洪水流量大,但不是最大。 以宜昌为例,今年前三次洪峰通过时最大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水 文记录中至少有23年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这种并非最大流 量的洪水却连连创下新的水位纪录的现象,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长期以 来遭到人为的破坏有直接关系,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长江流域 植被、湿地的破坏;二是对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

  植被向来被称为“绿色水库”,具有涵养水分的作用。据专家调查,1 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过去长江流 域一直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而从50年代开始,森林遭到大面积砍 伐,其中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上游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尽管目前人工 林和中幼龄林面积有所增加,但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等有重要生态效益成熟林、天然林却仍在遭到砍伐,残存的天然林也处于 退化状态。

  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带来了两个危害:其一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致使 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了河流的行洪压力;其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 流失。据统计,30多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大量泥沙 涌人江中,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河道和湖泊的淤积,这样即使水量不大也 会形成较高的水位,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

  湿地数量和面积减少也是长江流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方面。湿 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 口的急剧增加,长江流域的湿地资源不断减少,持水、蓄水和调洪能力大 大下降。

  除此之外,对湖泊和河床的不合理利用也对长江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 破坏。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域,众多湖泊成为长江 水的自然调节区。然而盲目的围湖造田导致了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50年 代汉江湖群的湖泊数为1056个,到90年代初减少为182个,建国后几十 年间,洞庭湖水面减少了46%,鄱阳湖围湖垦殖和淤积使湖面缩小五分之 二,损失水面2116平方公里。据统计,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 丧失面积约1200万公顷,丧失率达34%,以致蓄水量越来越少,调洪能力 越来越低。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 屋、工矿企业向河道任意排放尾矿、矿渣等工业垃圾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这些,都使河道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的洪灾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注意生态效益,否则 人类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