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七章 与邵逸夫分手吗



    瘦削温和,精明干练的影界巨商邵逸夫紧握他的手:“你就是大名鼎
  鼎的李翰祥吗?”

    他把一个猜不透的谜留给了忧心忡忡的邵逸夫。

  香港。清水湾。
  李翰祥乘坐着一辆奔驰牌豪华型小轿车缓缓地驶进了邵氏电影城的大门。李翰祥在北京的采景工作一结束,他就很迅速地飞回了香港。他在进入炎热的夏季之前,必须对是否能到北京去开拍老舍先生的大作《茶馆》最后定夺。
  对于李翰祥来说,老舍的《茶馆》已经使他难以忘怀,就在他临从北京飞回香港以前,他还是拨冗到首都剧场又一次观赏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英若诚、童超、胡宗温、蓝天野等人所演的《茶馆》。特别是第三幕留给李翰祥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这一场是写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北平,那个时期李翰祥也恰好就在北平就读于著名画家徐悲鸿所主持的艺术专科学校。所以,李翰祥对那个时期的裕泰大茶馆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他看剧听对白尤为感到亲切。于是之所扮演的王利发作为《茶馆》一剧的贯穿人物,他在第三场的表演也是更为精采。他的对白京味十足,李翰祥听来也十分过瘾。
    王利发: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
  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
  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
  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
  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
  吧!谁知道,哈哈,哈哈,哈哈!
  于是之自不必说。蓝天野扮演的秦仲义京腔念白也很有味。李翰祥十分钟情于老舍的名剧,也满意北京人艺那些技艺精湛的著名演员,当然也更期盼回到他自己生活过的北京,用那些颇有特色的京城实景去拍摄这部巨著。
  但是,李翰祥作为著名的电影导演,他在反复研究了老舍的剧本与观看了北京人艺所上演的名剧《茶馆》以后,也对该剧所存在的一些不适合于银幕上表现的问题,心中瑞惴。李翰祥记得他在北京临与苏诚寿经理分手之前,他曾经很坦率地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了苏诚寿。
  “《茶馆》当然是老舍先生的精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它都称得上是成熟的和成功的。”李翰祥在私下里评价这部优秀的传世之作时,用词尽量字斟句酌,他对苏诚寿说:“但是,《茶馆》我看了三次,每次看过之后,心里都有压抑郁闷之感。为什么?那就是给人的感觉是‘一代不如一代’。国民党不如军阀,军阀又不如大清国。观众从舞台上看到的是,满清统治时,人们的服装很光彩,生活很悠闲,养花喂鸟,丰衣足食;剧情演变到民国,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老百姓的日子却不好过;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是每况日下,民不聊生。所以,我感到如果将老舍先生的《茶馆》真的拍成电影,那么像目前这样照搬恐怕是不行的,因为全片的调子太暗了,特别是影片的结尾,恐怕还缺少一点什么!……”
  苏诚寿深以为然地颔首,说:“李先生,莫非你以为还需要在结尾处再加上一场戏吗?”
  李翰祥浓黑的剑眉在眉心处一蹙,他似乎一直处在一种矛盾的心绪之中,沉吟着说:“是的。我总是觉得,老舍先生应该在《茶馆》里再多加上一幕,也就是增加第四场!表现出1949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古老的北平以后,人民欢欣鼓舞庆胜利的欢悦情景。当然这种解放后的欢乐情绪,仍然可以体现在《茶馆》里,体现在老舍笔下那些活生生的各色人物中。”
  苏诚寿十分欣赏地说:“是啊,如果加上第四场是最好的。它可以直接表现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嘛!”
  李翰祥跃跃欲试地挥动着手臂说:“如果我当真要将《茶馆》改编成电影的话,我是准备再加上第四场的!也就是我写一个令人振奋的结尾,不能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氛围中啊!”
  “可是,《茶馆》终究是老舍先生留下来的名著啊,对任何名著的续写都有难度。弄不好有续貂之虞啊。”苏诚寿沉思着说。“再说,对《茶馆》这样的名剧续加第四幕也嫌不够的。因为解放后的许多伟大的成就,都由于林彪及‘四人帮’在十年内乱中被破坏,而使我们的国家元气大伤!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本人,也在那场灾难中葬身在北京的太平湖里。面对着内乱后百业待举的局面,仅仅写一幕是难以说明问题的!……”
  李翰祥信心百倍地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在《茶馆》的后面只续一幕是远远不够的。我相信在‘四人帮’垮台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重振雄风的。如果我真的执导《茶馆》,不但要增加第四场,还要增写第五场,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变迁,让天下的观众真正看到在‘四人帮’垮台以后,国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的现实。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老舍先生较为完整的《茶馆》!”

  李翰祥的轿车沙沙沙地驶进邵氏影城。
  对于这座地处九龙清水湾的著名“电影城”,李翰祥显然熟知它的今天与昨天。1959年当邵逸夫先生刚从新加坡来到香港时,目前矗立着现代化电影基地所必配的电影制片大楼、摄影棚、隔音片厂、混录车间、置景场棚、服装道具室、冲洗拷贝车间、放映室与行政大楼。而偌大的厂区,当年不过是一大片荒草萋萋的废墟。李翰祥当时在香港电影界已经是崭露头角,很有名气的电影导演了,他当时之所以看中并来到刚见雏型的邵氏影城,是因为他看到了邵逸夫先生作为真正电影企业家的胆识与魄力。李翰祥在事隔多年还清楚地记得,邵逸夫来香港开发这座“邵氏影城”的初期所面临的危局。那时,邵逸夫花一笔巨款在九龙清水湾买下这片荒凉的草场以后,次日便挂出了一块招牌:“邵氏兄弟有限影业公司”。尽管邵逸夫的胆略过人,但是却没有任何影界人士投奔到九龙这块尚未开发,尚不见有任何厂房与拍摄设备的“邵氏公司”来,因为没有谁能相信其貌不扬的邵逸夫会在清水湾这个地方,能兴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电影城”,也无人肯信在香港电影公司都不很景气的年代,邵逸夫会创出什么令世人惊讶的事业。但是,邵逸夫却依然执著地按照他自己所描画的蓝图去行事。不久,他就在香港几张有影响的报纸,如《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上刊登了醒目的《启示》,称:
    “本公司虽为新成立之公司,但自1920年公司董事长从影以来,拍摄
  了极丰之优良国产影片,深得国民之鼓舞。今为提高中国电影之水准,发
  展国片之国际市场,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更
  新技术,发掘人才。现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
  化妆、剪辑、配音、暗房、编剧、导演、演员……”
  瘦削温和,精明干练的影界巨商邵逸夫紧握他的手:“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翰祥吗?”李翰祥在他的奔驰牌小轿车沿着柏油路,缓缓向影城深处驶来的半路上,很自然地回想起他与邵逸夫的初次见面。李翰祥记得在他与邵逸夫见面以前,早已经与他的兄长邵村人先生签订了第一张合作拍片的合同。邵逸夫来香港以前,李翰祥就已熟知邵氏兄弟的从影历史。祖籍宁波镇海的漂染业老板邵玉轩20年代在上海靠漂洗赢得好名声的时候,他所生的四个儿子邵醉翁、邵村人、邵山客和邵逸夫,便已经靠着老父漂染所赚得的一笔巨款在飞速地向电影制片业上发展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早在1927年就在新加坡开张营业了,现在,当邵逸夫率先将电影基地由国外发展到香港的土地上来后,他首先注意的当然是率先将李翰祥这样最有影响、最有潜力和最有才华的青年电影导演,千方百计地拉到他邵氏公司中来,充当他拍摄打炮影片的台柱子。所以,瘦削温和,精明干练的电影商人邵逸夫最初见到李翰祥时,就对他寄予了超过常人的厚望。邵逸夫含着温和的笑容,亲昵地拉住李翰祥的手,请他坐在九龙一家临时筹备处的客厅沙发上,说:“虽然我们邵氏兄弟近几年来一直在海外发展电影事业,可是我对香港的国语片一直很重视。特别是作为后起之秀的你,自从由上海来香港以后,你的艰苦创业精神很令人钦佩!你李翰祥是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不但能绘制布景,编写电影剧本,还能导能演。你执导的《雪里红》、《金凤》和《貂婵》,我都已经看过了!我觉得你不愧是徐悲鸿大师得意的高足,拍出来的电影很有美感。那是因为你懂美术的原因,对摄影的用光很有些研究,对吗?……”
  李翰祥沉默以待。因为李翰祥在香港这块光怪陆离的世界呆久了,无数次的挫折与无数次的坎坷,使他对开口就夸奖他长处的人格外地加了些小心,尤其是对初次见面的电影制片商人邵逸夫,李翰祥更不敢轻易坦露心迹。
  邵逸夫说:“邵氏公司很欢迎像你这样的大实干家。我很注意研究你的作品,你不但是一位很少见的快手,出奇地高产,而且还在忙中求质。从你1955年导演《雪里红》,到去年以《貂婵》一片在亚洲影展上获得大奖,五年之中你居然创下了连拍十四部电影的纪录,平均每年能拍三部片子。这很了不起!你几乎是连续上阵,连续取得成功,我们邵氏公司情愿以高价来与你签订拍片合同!”
  “不,邵先生,您说得不准确!”不料李翰祥却冷冷地回敬这位温文尔雅,精明世故的长者。他说:“我从影以来,绝不是连续成功,在我看来,好像是失败多于成功,挫折多于顺利!……”
  “哦?当然当然!”邵逸夫在那时早已拥有了万贯资产,在东南亚地区也素有名望,而且他的长处就在于善与各种不同性格的电影界人士进行交往与周旋。邵逸夫对李翰祥以冷漠的口气回答他,毫不介意。他说:“李翰祥先生,我很了解你的性格。北方人的坦荡与率直是很好的性格。方才你说来港以后的挫折多于顺利,我深以为然。譬如说你当年在导演《雪里红》之前,曾经想导演《赛金花》,可是却没有成功,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可惜当时你我并不相识,如果我们在那时就已经像现在这样能够坐下来谈合作的话,我或许能帮助你将你所喜欢的《赛金花》拍成!……”
  李翰祥一怔。他不得不重新扬起脸来去打量这位有着高颧骨的瘦削的电影企业家。因为李翰祥对没有拍成《赛金花》一直耿耿于怀,现在刚从新加坡来香港的邵逸夫,居然说他当时如果在香港将支持他拍成《赛金花》,不能不打动了这位东北汉子的心。
  邵逸夫很能揣度别人的心思,李翰祥此时微妙的变化也全被邵逸夫看在眼里。他决定继续向这位有才气又有胆识的青年艺术家进攻,直到让他主动站到刚建立的邵氏公司一边来,以壮他的声威。邵逸夫温和含笑,慢条斯理地说:“李先生,我知道你很喜欢研究中国的近代历史,特别喜欢研究清代的历史。我记得你曾经多次对人说过:清代有一朝一野两位女名人。一位是执掌大清朝政四十多年的西太后,另一位就是风华绝代的妓女赛金花。你的史学观我很欣赏,那就是你对这两位清代女名人的评价。你认为西太后虽然权高无上,万人景惧,可是当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她却置国家社稷于不顾,独自逃到热河,后来又逃到西安去避祸。而那位一生有才有貌却不得志的妓女赛金花,却在大敌当前的危险局势里,靠着她早年当大使夫人时去德国与瓦德西将军的一面之缘,解救了不少国人的性命!我听说你李翰祥先生为这位妓女遭到不公的评价表现了很强烈的义愤,是吗?”
  “当然是!”李翰祥那时正是血气方刚,听邵逸夫一问,他霍地站了起来,以激动的口吻反问邵逸夫说:“邵先生,莫非不对吗?赛金花是个为人所不耻的妓女,这当然是事实。可是她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人!尽管许多文人在笔伐她,虽然一些遗老遗少在那里不断地指责她,可是赛金花还是赛金花。她那种叛逆的性格,她在大兵压境时那种对国人的爱心,她那多姿多彩的坎坷人生,都是电影艺术家应该反映的最好题材!所以,我一度曾梦想着将《赛金花》拍成一部可以警示后人的电影,这种良好的初衷莫非应当受指责吗?……”
  “不,不仅不应受到指责,依我看是应当褒奖才是啊!”邵逸夫以电影企业家的慧眼,很快就看中了李翰祥这位有见地有性格的导演,他亲自为李翰祥在细瓷茶盅里斟上香茶,拍着他的肩头说:“李翰祥先生,我之所以对你表示钦佩,绝不仅仅因为你拍出了像《貂婵》那样有影响的影片,更重要的我敬佩你在异常艰难的境遇里,百折不回的敬业精神!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不懂!”李翰祥梗起脖子说。
  邵逸夫更加从心里喜欢这位坦荡质朴的北方青年。他眯缝着一双深途的小眼睛嘿嘿一笑,坐在了李翰祥对面的沙发上。他娓娓地说道:“李翰祥先生,请你不要见怪。我也是从别人的口中对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说你的敬业精神强,也决非无聊的吹捧。我是听说你在准备拍《赛金花》的时候,家庭境况十分不佳。为了编写《赛金花》剧本,你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到处搜集素材,不但找来了柳堂所写的《芦花霜叶记彩云》,曾朴先生的《孽海花》,还搞到了大量的旧报纸,旧杂志。这还不算,你还要买一部上海大通图书社印的《赛金花全传》。可是那时你和夫人的手头都很拮据,连糊口吃饭都已经有了困难,又拿什么去买这样大部头的书呢?你的夫人张翠英也是一位很有志气的女士,听说她为了你的事业,早已将她本人所珍爱的金银首饰,全都变卖掉了。后来听说你要买那部《赛金花全传》,忍痛将你给她的一块手表也拿到当铺里去当了,结果当铺嫌手表太旧,勉强当了十五块港币,这才让你如愿以偿地买到那部《赛金花全传》,是吗?”
  “这些事情您怎么都知道呢?”李翰祥愕然地望着高深莫测的邵逸夫,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南亚闻名遐迩的电影商人,居然在来香港这么短的日子里就对他没有拍成《赛金花》的许多细节都了若指掌。正是因为邵逸夫如此平易近人,如此坦诚亲切,才使得初次来投奔邵氏公司的李翰祥倏然间消除了心中的隔阂,两个人之间的距离登时拉近了。
  邵逸夫笑道:“我怎么就不能知道呢?不但知道你的夫人当了表,还知道你的夫人为了拍成《赛金花》,连你们结婚时新买的一床被子也卖了,可有此事吗?”
  李翰祥打破了沉默,话匣子打开了,他憨厚地笑了笑说:“为赶《赛金花》的稿子,我是构思了三个星期才动笔的。我李翰祥那时家里真是穷。那天晚上我赶出了预定的稿子,已是夜里三点半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想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翠英穿着一件睡袍躺在床上。我心里还在埋怨她为什么不盖被子,可是一找却不见了我们结婚时买的棉被。我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也还不大相信,我们的生活莫非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后来我轻轻地打开她的皮包一看,第一眼就见到了那张当票,她将一床棉被只当了八块五毫而已,唉,我相信那五毫子钱,一定是她费尽了唾沫才争得来的吧!唉,不怕您邵先生笑话,少了这条被子可不得了呀!第二天香港真的来了寒潮,我不觉一惊,急忙到永华公司找道具员借了两条道具用的军毯。到了晚上,西北风刮得呼呼响,两条毯子根本不顶事,顾了头又露了脚。一阵阵的寒风刺骨,冻得我和翠英直打冷战。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把《赛金花》的剧本提纲还是如期写出来了,有前程似锦的指望,一咬牙,就把寒流给挺过去了!……”
  邵逸夫被李翰祥这诙谐而幽默的谈吐逗得哈哈大笑,他用帕子拭去笑出来的眼泪,说:“你说下去,《赛金花》的剧本提纲后来怎么样了!”
  刚才谈得很开心的李翰祥,听邵逸夫追问《赛金花》剧本的下落,脸上的笑纹立刻就收敛了。他又恢复了刚进门时的沉默。李翰祥不想再去说那令他感到痛心的难堪事情,本来,李翰祥的这部《赛金花》是为友人倪少麟所写的,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剧本提纲却被人辗转交到犹太人欧德尔所主办的国际电影公司。那一天,许久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严俊给李翰祥打来了电话,请他到乐宫戏院的写字楼里谈话。严俊见了李翰祥就冷言冷语地嘲讽他,不该将剧本的提纲给了欧德尔。李翰祥和严俊一语不合,就吵了起来。情急之中,李翰祥去夺攥在严俊手里的那本让他熬了几个不眠之夜写成的电影剧本《赛金花》提纲。结果任李翰祥如何地夺,严俊却拼命地抓住不放,“哧啦”一声,好端端洋洋数万言的《赛金花》提纲便被撕成了碎片。如此一来,李翰祥苦心孤诣干了一个多月的劳动成果,未等开机拍摄就化为泡影了。
  现在,邵逸夫问起此事,李翰祥神色沮丧地叹了一口气,将头一摇说:“唉唉,别提那难堪的事了,邵先生,既然您是一位懂电影制片的老行家,又是如此思贤若渴。如果您当真看得上我李翰祥的话,那么,我二话也不说,就到您的邵氏公司来效力!只要您相信我,咱就签约拍片。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我李翰祥也是难得幸遇懂电影的明主的!……”
  “好爽快!”邵逸夫见李翰祥投到他的门下,心中大喜,说:“李先生,你就只管伸开腰来大干一场,我邵某人决不会亏待你!”

  小轿车在办公楼前煞住。
  李翰祥自从去年秋天由香港去大陆探亲旅游,冬天又到美国洛杉矶做心脏手术,后又再去北京,至今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光顾这座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了。今天,当李翰祥从轿车里走下时,抬头一看,有一种陌生之感。
  “李先生,请到楼上小客厅,邵老板马上就来见您!”一位听差模样的人物,早已恭恭敬敬地等候在办公楼的门厅里。他急忙引着手术后精神饱满的李翰祥快步地穿过铺着缀花大地毯的过厅,沿着螺旋形的楼梯很快来到二楼的客厅。
  早有人为李翰祥布上茶点。待听差们退去以后,李翰祥独自坐在那只精致的藤椅上默想着心事。本来,他与邵氏公司所签订的拍片合同上,只剩余两部影片就已经到期了。现在,摆在李翰祥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到祖国的内地去拍摄老舍先生的《茶馆》,要么就必须在邵氏公司的合同期满以后,与邵氏公司继续签订一个为期五年的新合同。现在令李翰祥所忧虑与迟疑不决的是:老舍先生的《茶馆》是否就是他此次回北京拍摄影片的最佳选择?
  客厅的正面粉壁上,高悬着一幅宣纸中堂。上面是几行龙飞凤舞的草书:
    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要
  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邵逸夫自警
  邵逸夫自题的警句下方,是他在新加坡、美国和英国访问时的大幅照片。几个玻璃镶嵌的柜子里,陈放着邵氏公司自创建以来在亚洲电影展、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中获奖影片所得到的各类金光璀璨的奖杯。
  “李翰祥,我是绝不能允许你在我的邵氏公司里拍什么‘文艺片’的!我对你所极力倡导的那些文艺片不感兴趣!”李翰祥的眼前又出现邵逸夫那张清癯消瘦的面庞。这张面庞曾经让李翰祥感到无比的亲切,也曾经使他感到冷峻和威严。当初,李翰祥刚来到邵氏公司时,确实从内心里感到他在从影的路上,能结识像邵逸夫这样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电影制片家,乃为人生的一大幸事。邵逸夫先生在50年代末期真正在香港的九龙清水湾站住脚以后,由于邵逸夫的开明办厂和大胆地使用人才,确实有一大批香港影界的知名人士纷纷投向他。那时,在邵氏公司发展的电影导演,除大腕李翰祥外,还有岳枫、陶秦、罗臻、严俊、卜万苍与何梦华。电影明星更是群英荟萃,林黛便是在邵氏公司大红大紫的。此外,李丽华这位老牌大红星和风靡一时的乐蒂、丁红、关山等人,也闻风而动,纷至沓来。作为后起之秀的邵氏公司,在香港异军突起,很快就将从前一度称雄的永华公司、联合影业公司、国际影业公司和亚洲电影公司都压倒了,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在李翰祥的眼睛里,邵逸夫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电影企业家。他从来没有见过在拍片上如此认真的公司老板。当邵逸夫决定由李翰祥带头为初建的邵氏电影公司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因为邵逸夫开出的剧本酬金高得惊人,所以一下子吸引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将自己精心炮制的电影剧本送到了邵逸夫的案头。但是,这位在南洋拍了多年电影的邵老夫子,始终也难改他们邵氏公司最初所拍的《女侠李飞飞》、《白金龙》和《义妖白蛇传》之类的老路子,将那些本来颇具艺术匠心,且又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剧本,一概打入冷宫。但他唯独选中了一部《江山美人》,下令让李翰祥来执导。李翰祥决定不负邵逸失之所望,他内心里尽管对《江山美人》的剧本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不过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民间传说。他却棋高一筹地将那个民间流传的正德皇帝偷恋民女李凤姐的故事,用娴熟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巧妙得体地拍成了一部十分精采的古装故事片。李翰祥的艺术功力自不必细说,著名影后林黛小姐被李翰祥请来出演那位千娇百媚的村姑李凤姐,着实为《江山美人》增光添彩。也该李翰祥在邵氏公司走红,他首次受邵逸夫之命精心拍摄的《江山美人》,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大红大紫。林黛女士也在影展中的十二项金禾奖里荣获最佳女主角奖。李翰祥亦因为《江山美人》获奖,更深得邵氏公司经理邵逸夫的器重。
  尽管如此,李翰祥在邵氏公司的拍片还是没有太大的自由。继《江山美人》之后,李翰祥又受命拍摄了《傅女幽魂》和《儿女英雄传》等片,可是,每当李翰祥向邵逸夫提起拍摄一些有真正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影片时,邵逸夫就会将笑脸收起来,变成一位固执且又冷峻的企业家。邵逸夫很不客气地对李翰祥说:“我知道你李翰祥对艺术有更精深的追求。但是,我是决不同意你拍什么文艺片的,我所经营的邵氏公司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我是在做生意!你懂吗?I am sunning a business!”
  “可是,一位真正的电影企业家,不能没有真正的文艺片!”李翰祥曾经不止一次地与这位固执的老人发生唇枪舌剑的争论,他说:“看重票房价值,为了迎合一些小市民的要求,适当地去拍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片,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一家制片公司,都要有艺术质量较高的影片,来作为传统性精品长期保存。这就是所谓的阳春白雪,品位与档次都为上乘的优秀之作。邵先生,您作为老电影家,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在艺术上不断有新的尝试呢?”
  邵逸夫却针锋相对地说:“李翰祥,不要忘记我并不是艺术家,我是靠拍电影赚钱的商人。如果你让我拍一部纯艺术性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部电影会有多少人中意看。那样曲高和寡的东西,我是决不能花工本去拍的,所以我宁愿专心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如果非让我去拍文艺片,那么我倒不如将大笔的钱,去捐给香港艺术中心或者支持什么艺术节了!……”
  正是因为如此,李翰祥在邵氏公司只工作了五年时间,就毅然地离开了固执己见的邵逸夫。在1963年春天,李翰祥决计组织“国联”,大张旗鼓地向台湾岛进军!现在,当李翰祥与邵逸夫再度进行合作时,想起当年分道扬镳的不愉快往事,李翰祥仍然心存余悸。如今他与邵逸夫先生将又一次地面临新的分手,这一点他很清楚。可由于与祖国内地的合作拍片目前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计划,所以李翰祥难免进退维谷。

  “啊哈,翰祥先生,你果然痊愈了!”
  随着一阵熟悉的笑声,只见门廊外慢条斯理地走进一位瘦削清癯的老人来。他没有像以往见客人那样必穿上咖啡色的西装,颈下结一条枣红色的金利来领带。邵逸夫今天穿了一套浅灰色的绸纺裤褂,布底鞋子,显得干练而潇洒。他那早已谢了顶的前额下,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见了李翰祥,他的面颊上挂着欣然的笑意。这位有名的“香港电影大王”,紧紧地抓住了李翰祥的手,动情地说:“自从去年冬天你在美国做成了心脏大手术,回来以后,几乎全港岛的媒体都轰动了!报上说你李翰祥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又说你开肠破肚以后,并没有损伤元气。这样我才真正地放下心来!因为我们之间毕竟是老合作伙伴了。你翰祥先生是我们邵氏公司的擎天大柱嘛!现在看你的气色真的全好了!……”
  李翰祥与邵逸夫打着哈哈。他今天到邵氏影城来,是经邵逸夫的多次敦促才来的。因为他与邵氏公司已经签订的合同中尚有两部未能最后杀青的故事影片。他必须在病好以后尽快地将影片进行后期制作,投入市场,以如期保证合同的兑现。
  邵逸夫客套一阵后,很快就将谈话切入正题,他说:“翰祥先生,我已经多次说过,你是我们邵氏影城的中坚!你应该知道我们从前签订的那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合同,在今年夏天就已经到期了。我几次三番地请你来,主要是与你商量我们之间继续签订新的合作合同的事宜。……”
  “不忙不忙!”李翰祥对邵逸夫今天向他提出续签拍片合同一事,来前是早有所料的。他也曾经因为此事而将会见邵逸夫的时间一推再推。因为李翰祥本人直到现在也还不知道该不该与邵逸夫先生续约。他在第二次进北京期间,本来很想就与内地进行合作拍片的计划,来个果断地敲定。这样,当他回到香港面见邵逸夫时,就可以将已与内地签订了拍片合同为由,拒绝继续与邵氏签约。可是,李翰祥到北京以后,有关部门否定了他的选题,主张他改拍老舍的名著《茶馆》。李翰祥对《茶馆》也是情有独钟,热情甚高。在北京连看了人艺所演的名剧《茶馆》之后,他一度痴情很深,甚至与苏诚寿等人一道,遍游北京城的大街和小胡同,去选择将来开机时的外景地。但是,就在李翰祥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北京投拍《茶馆》的时候,北京的许多朋友与李翰祥就《茶馆》拍成电影一事进行了座谈,他也听到了许多忠言。朋友们认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话剧,但是由于对话太多,很难拍成一部成功的电影。因为编、导、演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的许多精采内容,在电影的银幕上往往得不到同样良好的效果。
  李翰祥对来自各方面的诚恳意见听在耳里。虽然他对老舍的《茶馆》钟情至深,虽然他对北京人艺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无限留恋,但是,那些坚持认为将已在话剧舞台上风靡一时的《茶馆》,再移植成电影必将事倍功半的意见,在潜移默化地动摇着李翰祥尽快到北京拍摄《茶馆》的决心。正是在这种欲罢不能,欲进不得的关口,李翰祥硬着头皮来到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他在与邵逸夫谈话时还踌躇着难以对去留下最后的决心。所以当李翰祥见邵逸夫忙着催促他续签拍片合同时,言不由衷地加以推托搪塞,李翰祥说:“邵先生,我们已有的那个合同终究还没有到最后的期限嘛,你忙什么再续签新的合同呢?”
  邵逸夫却不依不饶,以幽默的语气催促李翰祥说:“为什么不忙呢?在香港这种地方时间就是金钱。因为大家的时间观念都很强嘛,翰祥先生,你也许知道我的英文名字,我为什么叫Run Run?这个名字在英语中就是快跑的意思呀!我邵逸夫历来是一个急性子,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到处地跑呀。只有用跑的速度来办邵氏公司,才可能不断地为社会创造新的影片,同时也为邵氏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故而我才不断地催促你尽快地与我签订新的拍片合同!……”
  李翰祥决计拖下去,待他最后与北京确定下是否合拍《茶馆》之前,他是断然不能与心神不安的邵逸夫续签新约的。李翰祥避开邵逸夫咄咄逼人的追问,苦笑着打趣说:“邵先生,莫非你害怕我李翰祥逃跑了不成吗?……”
  “这……”本来就在内心里对近半年来频繁进入内地的李翰祥放心不下的邵逸夫,见李翰祥在他的穷追面前吞吞吐吐,犹疑不定,顾左右而言他,索性当面将他的狐疑与不安说出来:“翰祥先生,我们终究是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了,彼此没有不说的话。恕我直言,你是不是又有1963年那样出其不意的大动作?如果真有,可要先向我透透话……”
  李翰祥将头一摇,说:“哪里哪里,邵先生,如今我李翰祥开肠破肚,锐气早已不比当年了!……”
  邵逸夫仍然疑虑未消,担心李翰祥突然有一日从他的身边跑掉。说:“翰祥先生,但愿如此,可是香港有些小报,不知是否有根据,却对你几次去北京大加猜测……”
  “猜测终究是猜测,当一切没有被事实证明以前,任何猜测都是不可信的!”李翰祥不想与邵逸夫进行深谈,他只以这样模棱两可的话加以敷衍。两人只交谈片刻,李翰祥就借故提前告辞了。他把一个猜不透的谜留给了忧心忡忡的邵逸夫。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