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背祖弃宗赵良嗣


  赵良嗣本名马植,祖籍辽燕(今河北北部),世代都是辽的大族。北宋末年,他在辽任光禄卿。因为人奸诈狡猾,为同僚所不齿。马植一见自己在辽国混不出什么名堂,就想改换门庭,另择高枝。偏巧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郑允中为正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马植觉得机不可失,在童贯经过卢沟时,连夜谒府求见,说要向童贯面陈灭燕之策。童贯暗自思忖,马植本是辽国人,反倒要向自己献灭辽之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他吩咐小吏把马植请进来。马植一见童贯,慷慨陈辞,说:“大家本是天朝大国,皇上圣明,万民恭顺,马植心中向往已久,只是无缘表述。今天诈帝荒淫无道,辽已是奄奄一息,马植一心弃暗投明,希望您能明察心迹!”接着又说:“不仅大宋欲除燕保国,女真人对辽也是恨入骨髓,如此宋如派遣使臣从登州、莱州渡海去同金人结盟,与之相约,南北夹击共灭辽国,辽指日可图!”童贯听罢,喜出望外,以为马植是一个深谋远略且识时务的“才俊之士”,立刻约以同归宋朝;并将马植改名为李良嗣。举荐给宋徽宗。
  宋徽宗在大殿召见马植,问他何以去辽附宋,李良嗣赶快又抓住机会表白一番他的耿耿忠心,再陈联金破辽的主张:“辽国已是天年将尽,陛下你心念旧民身遭涂炭之苦,收复中原昔日之疆土,是代天行道,以治昏乱。王师一出,旧地百姓必当壶浆来迎。不过,万一女真人得志,战端一开,那么就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所以臣以为事不可待,陛下宜早作定夺。”当时群臣争议纷纷,多数人以为一百余年以来大宋虽与诸蕃接壤,但一直禁止商贾舟船往来。一旦张开国门,弊端亦会随之而来。又以为虽联金可以攻辽,但金亦非心无杂念之邦,倘使辽一旦被灭,鼎足之势一去,全国没有后顾之忧,统兵南下,叩扰中原,也未可知。但是徽宗皇帝却很欣赏李良嗣的主张,又赐以同姓称赵良嗣。任秘书丞,再迁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在文殿修撰。
  宜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赵良嗣奉旨出使金国,见完颜阿骨打,商议合兵夹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此后往返六七次,与金人争议颇尽“心力”。最后金人提出,金出兵帮助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要把输给辽的岁币如数输给金国。赵良嗣一心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而且更想借两国兵力报自己在辽时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概不顾国家的屈辱,百姓的苦难,签下了和议,因为宋金使者往返都要渡海,史称“海上之盟”。他得意洋洋地回到汴京,邀功请赏,被进为龙图阁直学士。
  海上之盟签定之后,童贯率军两路攻打燕京(今北京),结果大败而归。后来,辽内部政局不稳,童贯以为有机可乘,再次出兵攻打燕京,又损兵折将。童贯为保住自己的“声誉”,请金人履行和议出兵相助。金人果然一举攻下燕京,并把燕京城烧杀劫掠一空,最后只把空城还给了宋朝,又索要加输代税钱每年一百万贯。然而赵良嗣却因献策复燕“有功”,加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宫,官至光禄大夫。
  赵良嗣由此不免时时“居功”自傲,他装模作样地对徽宗说:“赵昔在北国,曾与燕中的豪士刘范、李爽以及族兄柔吉三个人结义同心,欲破幽州、蓟州以归附天朝。我们三个人曾在北极调下洒洒祈天,发誓如他日大功告成,就挂冠谢事,以表示我等行事绝非为邀取功名富贵。仰仗陛下的神威,今日幸得收复燕京,大功告成。臣怎能不顾前日弟兄之约。希望陛下许臣解甲致仕,躬耕田园。令有识者说:‘那就是平燕献策之人,而今得清闲退居,真是天下美事啊!’陛下如不成全,则有人以为臣既然敢欺神明,以后何所不至呢?”他欲擒故纵,明知徽宗不会准许,还多次上表请归,做出一副只为国家,不为官禄的忠义之状,最后“无可奈何”地留在朝中。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