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三四章 弟子篇--饭沼


  我这个人,在经济上向来容易知足,出国从没想过赚大钱发大财。挣来的钱只要能够吃够喝够,支负房租,学费就万事大吉。
  那会儿,我教了两三个学中文的学生,每周再到味道园端几晚上盘子,一个月挣到十二三万,虽说还是离不开鸡笼小屋的生活,自己倒也觉得相当不赖了。
  就在这时候,又有一位挺关心我的日本朋友来给我介绍学中文的学生。
  “不教了不教了,”我说,“我现在所有时间都安排满了,哪里还抽得出空来。”
  “哎,不能把端盘子的时间减掉点儿吗?教中文不比打工强?”
  我想了想:“不行,别看是端盘子,挺长见识呢,我舍不得辞。”
  “你看你看,哪儿有你这么笨的人哪,别人想找学生还找不到呢,知道不知道,我给你介绍的这个人呀,特--有钱!是个律师,有名的,真的,不教可是白不教!”
  “律师?”我又想了想。那时我教的学生有岛本,田村,小野田,打工的时间已经减到3个晚上了,如果再减……我还挺舍不得的。
  “你呀,真是少见的人。这么美的差事还用得着犹豫吗。不管怎么着,教也罢不教也罢都得给我教!明天我就打电话告诉他,你教得了。”
  她这么热心,我真是哭笑不得:“好好好,教教教,可他的中文是个什么程度?”
  “程度?打生下来到现在不知道什么拼音字母勹,攵,冂,匚。英文倒是很溜。告诉你,他是东京大学毕业的,东--京--大--学,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听说还得从发音,四声开始教,心里更不乐意:“那位律师,他怎么想起学中文来了呢?”
  “那你自己去问他吧,我可没打听。其实你管他为什么呢?挣你的钱不就得了。“
  就这样,带着好几分的不情愿,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我站在学校门口等待这位素不相识的律师先生来跟我见面。无聊地张望着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我无意识地在心里想象着”律师“的形象:满头银发,浓密的大络腮胡子,戴着金丝眼镜,一身黑漆漆的长袍……这位,不象。那位,也不象。谁好象都长得不象”律师”。
  正等得不耐烦,见一个长长的人影履匆匆地朝校门走来。刚要进门,却突然收住了脚步,打量起站在门口的我来。我便也打量他:日本人中少有的瘦高个儿,大长腿,身上是套十分潇洒的浅灰色西装,留得半长的头发托着瘦瘦的脸盘,目光十分锐利。他相当年轻,绝对不到四十岁。
  “请问,你是不是--”他先发问了。
  我立刻点点头,“对,您是--”
  “我就是饭沼春树,这是我的名片。”
  这么说,他就是那位律师先生--我的学生了,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那么,请到我们的教室里坐吧,同学们全都回家了。”
  “你还没有吃晚饭吧?一同去吃晚饭,好不好?”他挺干脆地邀请我。
  “总得先把学习的事商量完了吧。”
  “没有那么严重,边吃边商量,走。”他迈开步子便朝路上走去。我只好一溜小跑地追上他。
  “去新宿吃饭怎么样?”他站在车流汹涌的大道边问我。
  吃顿饭还要跑到新宿?!
  “新宿不远吗?”我拐着弯儿表示异议。
  他却不作理会。朝一辆出租车一挥手,那车停下了,打开门。他示意我先上,我只好钻进去,心想:明明旁边就是地铁,为什么要坐这贵得惊人的出租车呢?他随着我也上了车。对司机说:
  “去新宿XX饭店。”
  看来,这是一个什么全是他说了算的人。给这样的人当“老师”,恐怕有点儿麻烦呢……
  “来日本几年了?”
  “一年。”
  “哦?你的日文进步很快嘛。我也打算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达到自由使用中文的程度。”
  什么?一年左右?就凭这点业余时间?
  “这……不太……”我支支吾吾地不知如何回答。
  “你是说不可能?怎么,看不起我?你不也才来了一年左右吗?我就是想在一年时间达到你目前这种程度。”
  “好的,我一定尽力。”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想--我这一年是天天泡在日本语学校里啃出来的呀。你有这时间吗?
  “你听,我是这么想的。关键在于学习方法,也就是教的方法问题。你是怎么教别人的,我不知道。但是对于我,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教法。”
  你看,还不是得听他的。我这个老师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在幽暗的小汽车中,只听他在滔滔不绝地说着:
  “首先,日文和中文的汉字大致相同,学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年里你不必花时间教我中文汉字,把这个时间省出来。”
  “但是中文的汉字与日文的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写法啦,意义啦……”我立刻表示反对。
  “这我知道。”他丝毫不让步“但我不是欧美人,掌握汉字对我来说很容易。如果我想学,只需把中文的汉字表与日文的放在一起一对照,顶多两天就会了。何必象小学生似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去记呢?”
  我不能同意他的意见,但显然与他争是没用的,便不再吭气,听着他教给我“如何教他中文”的方法。
  “咱们的学习不能光坐在教室里啃书本。那东西适当地啃一啃就可以了,坐在教室里学的东西永远活不起来。很多日本人学了半辈子外语还是说不了,听不懂,就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我可不想象他们似的。我喜欢实物教学,实地教学。比方说,我们一同在饭馆吃饭时,你就边吃饭,边把有关的中文教给我,名词啦,动词啦。我们现在在坐车,你又可以把这一类的中国话教给我。这样学来的东西记得住,又马上能用得上。我还打算不久之后去中国实地学习呢。当然,你这个老师也得跟我一同去。”
  汽车已经进入新宿。街道两旁花花绿绿的灯火目不暇接。我好奇地东看西看着,耳旁还响着律师先生的话音:
  “可能的话,喂,你听着没有?从我们学习的第三个月开始,你完全使用中文跟我讲话,日文一句不准说,怎么样,签订这么个协议。”
  我又叫他震住了。学习三四个月才能掌握多少单词文法呀?我全讲中文他能听懂?莫非他真以为自己是个天才不成?可我不能当面驳他:
  “我当然愿意讲中文,问题是你听不懂,怎么办?”
  “你不要管我懂不懂,你只管讲你的,我自然会习惯的。不这样,长进不了。怎么样?同意了?”
  “好,同意!”看他决心这么大,我倒真的有点感动了。
  “啊,好极了,好极了,我今天非常高兴!”他兴奋地搓起手来。
  小汽车停在了一座又高又堂皇的大厦面前。车门打开,我先下了车。只听他问司机:
  “多少钱?”
  “三千二百六十块。”
  妈呀,要是坐电车连三百块也花不了。他付完钱又迈着快步往楼里走。我跟在后头对他嘟囔了一句:
  “刚才要是坐电车就省多了。”
  他却满不在乎地看了我一眼:“坐小汽车谈话才方便嘛。多花点钱有什么了不起?”
  不知这是一幢什么建筑,一进去只觉得到处都闪着亮,发着光,一股强烈的豪华气氛压迫着我,使我猛然觉得自己从头到脚都是那么土气,寒酸。他却是满脸的春风:
  “怎么样,去吃四川菜吧?”
  我笑起来:“好极了!”
  乘电梯一直到大楼的最高一层,一出电梯,便进入了一家古色古香,中国宫殿般漂亮的中国大饭店。紫檀心木的刻花桌椅,大红缎子烫金龙的椅垫,嵌着彩色贝雕的屏风,一盏一盏挂着金黄流苏的宫灯,轻柔优雅的十琴曲在充满檀香味儿的空气中飘来飘去。我生来还没进过这样的地方,眼都看直了。
  “走,我们坐那边靠大玻璃窗的座位去。”他走到那通天通地的大玻璃窗前,手指窗外:“看过东京的夜景吗?欣赏欣赏吧。”
  我朝窗外的夜空望去,既不见月亮也不见星光。眼睛往下一挪,赫!万丈高楼之下竟是一个珍珠翡翠般辉煌的世界。无边无际的灯海汇成无边无际的火海,也织成了无边无际的花海。绵延不断流动着的车队,远看就象一条滚动的金龙……
  我呆呆地望着,望着,好象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来到了“日本国”,第一次体会到人间原来也是有着“天堂”般的一面的。然而,我却也想起了小小的味道园,想起了自己在油烟子里的穿梭奔命,想到了那间“四害”猖獗的鸡笼小屋,想到了安藤先生的破产负债……
  “怎么样,好看吧。”听见律师先生在跟我说话,我马上转过身,隔着饭桌在他对面坐下:
  “太好看了。来日本这么久,今天是头一次俯瞰东京的夜景呢。要有照相机,真想拍下这一切来。”
  “以后还有机会的。呶,这是菜单,喜欢什么随便点吧。”
  我翻开那本大相册般精美的菜单,匆匆一翻,全是几千块钱以上的菜,这怎么吃得起?!
  “哎呀,这实在太贵了,咱们还是去吃便宜的吧!”
  他大笑起来:“你这个人真有意思。好吧,看来只好我随便叫了。”他把服务员招呼过来:“那种各色各样菜都有的套菜,有吗?来一套,再来一瓶啤酒。”
  香喷喷,热腾腾的擦手巾送来了,接着又是红绸子绣花的餐巾,杯,碟,勺,筷,碗一一给我们摆好。女服务员全都穿着大红的旗袍。不知是那衣服裁的不对还是她们的身材不对,反正怎么看都别扭。
  啤酒来了。服务员为我们斟满了杯,退下去。律师先生立刻朝我举起了酒杯:
  “今天见到你这样一位中文老师,非常高兴。今后请多多关照!”
  我也举起酒杯:“也请您多多关照!”
  菜,一道一道地上。鸡,牛肉,虾,鱼,豆腐,青菜,我爱吃的东西全来了。能够如此开荤,实在大喜过望。我大口大口地往嘴巴里塞,把文明礼貌之类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见我吃得这么过瘾也挺高兴。他一边拼命往我的盘子里夹菜,一边说:
  “吃吧吃吧,不够再要。今天就是要让你吃痛快。”
  闹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觉得自己活象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你平时都在什么地方吃饭?”他斯斯文文地吃着问我。
  “要不在学校的食堂,要不在打工的店里。”
  “吃的怎么样?”
  “学校的饭便宜,不好吃也吃不饱。打工店里的饭不错,管饱。”
  “打工一个小时多少钱?”
  “现在是七百块。”
  “太少了,”他同情地摇一摇头:“简直少得可怜。”
  “可我这还算是高的呢。”
  “那么你教中文一个小时多少钱呢?”
  我知道今天的谈话马上就要进入关键。然而我向来羞于谈这个问题,开口向别人要钱,多不好意思。我迟疑了一下,说:
  “当然要比打工多。可是每个学生给我的都不一样。有的多些,有的少些。”
  “那么目前给你最多的学生,一个月给你几万?”
  “岛本给的最多,一个月给我三万。可她是每周上两次课。”
  “好的,知道了。那么,从今以后我每个月给你五万块,也是每周上两次课。同意吗?”
  我甚至疑心自己耳朵出毛病了,直盯着他的脸:
  “您是说,五--万--块?”
  “难道还不够吗?”
  “不不不,我是觉得太多了太多了。”我慌忙摆起手来。他又一次大笑了:
  “我一眼就看出来你是个好孩子(管我叫'孩子'),是一个模范的中国留学生('模范'),又挺可怜的。这五万块钱如果能够帮助你,我感到很高兴。那么,这件事咱们就这么说定了。接下来,那可就要看你的了,当然也得看我的。”
  “能不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呢?”我总是不能不问这个问题。
  “因为日本还没有一个懂中文的律师,我要作第一个精通中文的日本律师。”他的表情和声音都显示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律师难道有必要懂中文吗?”我又问。
  “以前也许没有。但是今后,一定会有,没有不行!世界在变,懂吗?”
  噢--我,懂了。
  我们的学习就这样开始了。每个星期两次,或在他那布置得如同艺术画廊般的事务所,或在我们学校空荡荡的大教室,或在饭店,咖啡馆,或在商店,大街上。处处都成了我们的课堂。就连走路,乘车,喝茶,吃饭……一抬手一投足,都要同学中文联系起来。
  我很快就发现律师先生不仅记忆力好,求知更是心切。看见什么问什么,碰到什么学什么,不厌其烦。而且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顶多教给他三遍,他便能牢牢记住并从此使用起来。我们的学习进行到第三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用不少中文词汇跟我讲话了。进步之快确实令我佩服。而他,越学越有劲头,立刻又提出要到北京实地学习。
  在北京那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他几乎无心参观浏览,而是一门心思学中文,说中文。
  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带着他参观完故宫,从正对着景山的故宫大门出来。他看见沿着筒子河有许多摆小摊的,立刻大喜着跑过去。我知道他又想跟人“练一练”了。
  几个摆摊子的农村姑娘见他这么急匆匆地跑过来,以为他真的要买什么,一个一个都争着对他喊:
  “吃包子不?热包子!”
  “冰糖葫芦,又酸又甜!”
  “热牛奶,又鲜又好喝哟!”
  “茶叶蛋,要茶叶蛋不要?”
  他跑到摊子边突然又发起愣来。我知道他是没听懂姑娘们的话,她们讲得太快又带着口音,况且其中不少名词都是他没学过的。我连忙走过去想帮他一把,刚用日语说了一句:“那是……”他立刻不耐烦地冲我一挥手:“不要!不要!”好,那我看你自己怎么办。我索性一闭嘴,袖手旁观。几个小姑娘见他熊我,全都嘻嘻笑起来,还不知道他是个日本人呢。
  他站在摊子前看来看去,可惜半天也没找出一样他叫得出来的东西。这时他的眼睛停在了亮晶晶的冰糖葫芦上,用手指着问:
  “这个东西能吃吗?”
  “咋不能呢?糖葫芦嘛!”几个小姑娘咯咯直笑。
  “你说什么?”他也不在乎人家笑。
  “我说'能--吃--'。”终于发觉他不象中国人了。
  “我买。多少钱?”
  “这边儿的两毛,这边的三毛。”
  “很便宜。”
  “买几根?”
  他回过头来看看我:“你吃吗?”
  我摆摆手,并告诉他:“这个东西是酸的,你也许不爱吃。”我把话讲得很慢。
  “是酸的?”他问小姑娘。
  “不酸不酸,甜的。”姑娘生怕他不买。
  “给我一个甜的,不要酸的。”
  糖葫芦刚到手,旁边的姑娘又招呼他了:
  “吃包子不?热包子。”说着把盖在笸箩上的被子一掀,露出一大堆冒着热气的包子来。
  “这叫'热--包--子'?好吃吗?”
  “好吃呀,买个尝尝。”
  “好的,我买两个热--包--子。”见跟姑娘们对上了话,他高兴极了。
  “在这儿吃还是带回去吃?”姑娘又问。
  “请再说一遍,我不懂。”
  “你拿--回--家--去--吃--吗?”
  “为什么我要拿回家?我的家在日本,大后天才回去。”
  姑娘们一个个乐得前仰后合。卖包子的姑娘立刻给他搬来一个长凳子让他坐,又把包子盛在一个盘子里搁在他面前。
  我走过去:“冰糖葫芦我帮你先拿着吧。”我不敢再对他使用日文。
  “你帮我拿什么?”
  “这个东西,”我指指他手里举着的糖葫芦:“叫冰--糖--葫--芦。”
  他懂了,一面把东西交给我,一面把这个名词重复了三四遍。于是我知道,这个词他从此不会再忘记了。
  “我要一杯茶,有吗?”他咬了一口包子,问小姑娘。
  “有,二分一碗。”她的活音刚落,卖牛奶的姑娘着急了:
  “这儿有牛奶,喝一碗不?热呼呼的。”说着打开锅盖,高高地舀起一大勺叫他看:“瞅瞅,多稠!”
  “啊,牛奶!好,好!”他兴奋地喊起来。
  老大一碗热牛奶又摆到他面前。他喝了一大口:“好喝,很好喝!中国的牛奶比日本的好。”喝完一大碗,他又要了第二碗。一边吃着,喝着,还一边兴致勃勃地跟几个姑娘左一句右一句地练中文。
  看着他满脸带着北京春天的风尘,坐在大马路边一条粗糙肮脏的板凳上,既没有红绸绣花的餐巾,又没有香喷喷,热乎乎的擦手巾,使用着既不好看也未必清洁的粗瓷大碗,却是那么愉快地吃着,喝着,说着。我突然觉得这位聪明好学而素来令我敬而远之的大律师先生,与我的距离悄悄拉近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