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都阳山镌刻着一个男人的名字




  韦造祥急急火火从乡里回来,一进屋,先是捧起缸子"咕嘟咕嘟"灌了一肚子水,朝妻子没头没脑甩了句:“我辞了!”
  正在煮猪食的妻子抬头问了句:“什么辞了?”
  “我把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辞了。”
  “你想做什么?”
  “办学校,当教师。”
  妻子有些急了:“这可当真?”
  韦造祥说:“乡里和县里都批准了。”
  妻子嘀咕道:“怎么也不商量商量?”
  韦造祥激动得说:“还商量什么?孩子们实在是再耽误不得了!”
  一提到孩子们,妻子也不吭声了。
  二十八户壮族和瑶族人家,散居在都阳山深处的十二个自然场里,组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组成了这片“文盲区”。
  一九八四年秋,在村民的迫切要求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这里开设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民办教学点。可是好景不长,孩子们才念了一年的书,那位老师因为受不了大山的苦,走了。学校被迫停办。
  家长找到了韦造祥,几乎是苦苦哀求:“书记啊,可怜可怜孩子吧,代我们下山去请个老师来!”
  跑了乡政府、跑了乡教育组,他们都挺为难地说:“外地人不愿进山,你们本地人又无人顶上,难呀!”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学期过去了,教师却依然没有着落。
  望着乡亲们一双双热切的目光,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目光,韦造祥比谁都着急。
  山区穷,除了自然条件外,韦造祥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山里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如果这一代孩子再耽误了,作为村的党支部书记,自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没有其它办法可想了,唯一的只有自己顶上去。于是,韦造祥选择了辞职这条路。
  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为他感到惋惜:当村支书,既能分到责任地,领到村干补贴,享公费医疗,将来还有可能转为国家干部,无论从哪点讲,都要比当民办教师强。
  韦造祥决心已下,毫不动摇。
  说是叫甫屯小学,其实只有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茅棚教室。原来有十二名学生,现在一些家长听说韦造祥要办学又送来几名。要想进行正常的教学,非建新校舍不可。
  可要建校,钱从哪来?向上级伸手,国家也不富裕;要群众集资,这里的许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哪里拿得出钱?他同妻子商量,妻子非常通情达理,两人商定:钱自家拿,物自家献,力自家出,不管付多大代价,也要把校舍建起来。
  韦造祥把自己最好的一块自留地让出来,作为教室地基。他掏出多年舍不得花的退伍费买了四千多斤石灰,两根横台,十多根横条;又利用节假日,早晚时间开了七十多方石头。最后,把家里养的两头猪全杀了,整整忙了一年,一九八五年五月,一座七十多平方米的教室石墙砌好了。上梁那天,附近的村民像过节似的全都赶来了。
  村民们被感动了,帮助开辟了一块小运动场。后来,又建了一间二十平方米的石瓦房作阅览室。
  为了建校,韦造祥瘦了一圈,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但是,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明亮的教室,坐在自己亲手为他们制作的课桌椅上,他和妻子欣慰地笑了。甫山高岭峻,有人把甫小学形容为“挂在天边的小学”。
  一场暴雨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上课时,韦造祥发现有五位离校较远的孩子没来上课。这些孩子不知离开家没有?他们要是被阻在半路怎么办?他越想越不放心,同妻子匆匆交代了几句,抓过一只斗笠,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之中。
  山里的村民点远的相隔一、二十里,韦造祥把五个孩子的家全跑了一遍,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下来。待他返回学校时,天都麻麻黑了。
  夜里,韦造祥对妻子说:“山里老要刮风下雨,孩子们老来不了,日子长了要影响学习的,得想个法子。”
  妻子也说:“是得想个法子。……要不,以后刮风下雨,我们去接孩子,怎样?”
  “路近的可以,路远的哪接得过来?”
  妻子两眼一亮:“要不,就在我们家准备几张床,让那些路远的孩子住在家里。”
  韦造祥高兴地说:“我们想到一块儿了!”
  说干就干,两口子又绞尽脑汁筹备木材,做了十一张床铺。
  一个星期后,十一个家离学校远的学生高高兴兴地住进了韦老师的家。吃当然也在学校吃,韦造祥只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玉米面,其它的他全包了。
  也够难为韦造祥的妻子,她不得不兼任炊事员,有时遇特殊情况,连路近的孩子都在学校吃午饭。
  那天中午,县教委主任上山检查工作,他见四十名学生全在韦造祥家吃饭,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拉着韦造祥两口子的手,说:“你们的心真比金子还金贵呵!”
  里龙村有个孩子叫覃日努,父亲病故后,母亲又改嫁走了,他成了孤儿。常常是走东村逛西村,饥一顿饱一顿。
  韦造祥听说了覃日努的不幸遭遇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让人把覃日努找来,问他:“你想上学吗?”覃日努回答:“饭都没得吃,还说什么上学。”韦造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从现在起,你就是这里的学生了。”
  韦造祥收养了覃日努,并为他起了个新名字覃志坚。
  他视志坚如亲生儿子,给自己孩子买鞋时,少不了为他也买一双;做衣服时,布料都是一样的;过年时吃鸡,把鸡大腿夹在他碗里。覃志坚孤儿不孤,勤奋学习,小学毕业后,以192分的成绩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上中学以后,韦造祥仍然负责他的一切费用。
  甫小学现有十二个孤儿、半孤儿,对于他们,韦造祥均给予特殊的照顾。他说:“他们都是山区的孩子,山区要想摆脱贫困,以后主要靠他们。”
  当个兵的韦造祥是位能人,他能加工粮食和饲料,还会看病。本来,他完全可以让自家的小日子过得殷殷实实。现在,顾不上这些了。他每月代课金三十六元,基本上用于学生身上。这几年家庭副业收入的一千二百多元也全用在办学上。对那些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实行免费入学,使这里的入学由原来50%上升到100%。
  韦造祥是个初中毕业生,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他坚持在职自学,参加自治区中师自学考试并已获得了《语文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等单科合格证书。
  韦造祥一人教三个班,实行三级复式。学生念完三年级后,要走四、五个钟头的山路到中心小学去读四、五年级。家长放不下心,学生也不愿去,往往中途辍学。一九八八年秋季,他增设了四年级,四十五名学生,四级复式,备课、批改作业,工作量多大。韦造祥长期超负荷工作,没睡过一次午觉,没过过一个星期天。有时,他下山开会,他的妻子便放下农活儿,到教室里坐班当“编外”教师。
  每周周一的早晨,甫小学都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那面国旗还是韦造祥的妻子亲手缝制的。
  迎着初升的朝阳,韦造祥和他的四十五名学生注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显得格外的庄严。
  这时,从学校旁经过,上山干活儿的村民们全都停下脚步,一个个也变得庄严起来。
  是呵,这所学校寄托着他们的希望!
  这些孩子寄托着他们的希望!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